如何評價《伯德小姐(Lady Bird)》?


有一種電影是你在電影院里和大家嘻嘻哈哈地看完,覺得沒什麼很正常地走出來,然後

可能是推開門被寒風打了個激靈的時候

可能是在拉開了車門的時候

可能是到家門口掏出鑰匙掉地上的時候

可能是進屋脫了外套的時候

某一刻,會突然哽咽地說不出話

會突然很想家


看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一家藝術影院,午夜場,全場不到10個人。前面的時候感覺很平淡很緩慢,總怕自己會睡著了;看到後面不知不覺就很投入進去了;看到最後么,雖然我不是女生,但是作為留學生也有很多相當有共鳴的地方,特別是女主最後在紐約時候取景的地方都在我家附近,非常的有代入感,最後看完還是潸然淚下了。當時和朋友走回去一路上都不知道說什麼,很想給媽媽打個電話,但是拿出電話,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第二次看是學校老師請我們去的,人很多,這個片子顯然有很多美式的笑點我之前沒有很get到,在滿場觀眾的笑聲提示下我似乎發現了這個片子比較喜劇的一面,然而卻很難再融入進去了……

這部電影適合沒人的時候自己靜靜的看。


主動來答。老樣子影評先票根。有不少劇透但真的完全不影響觀看。

看了預告片就喜歡的不得了的一部電影,本來擔心正片會令人失望的想法在電影院的燈亮起的那一刻煙消雲散。ladybird也成為了目前為止最喜歡的青春片。

片子由於是文藝片,沒有什麼大片一般的刻意營造出的顯著大衝突,大高潮。全片也只是以時間順序瑣碎地敘述了Christine高三一年的生活。

Christine在西海岸小城薩克拉門托的一個保守的天主教高中上學,家境絕不富裕,成績也絕不算優秀。她給自己起了ladybird這個不倫不類的瑪麗蘇名字,染著一頭粉發,夢想著去紐約這種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讀大學。

爸爸患了抑鬱症,媽媽在醫院打兩份工,沒用的哥哥在超市當收銀員。媽媽無時無刻地都在對ladybird說家裡窮,供不起她去東岸讀大學。她們無時無刻地吵架,又在下一瞬間突然和好。於是全片的主線就圍繞著ladybird和母親這些大大小小的爭吵展開。

青春哪裡全是玫瑰色的泡泡,大多數人如我們的青春全是乏味的灰色肥皂泡泡,可能有時會在陽光下閃爍出彩虹的那麼一瞬間罷了。

說是對母親的叛逆,其實也是對於家鄉以及自身不滿的一個縮影:她厭惡這個乏味的小城,厭惡這個平凡的家。她為了不讓同學嘲笑叫爸爸把車停在一個街區之外,為了和酷妹做朋友謊稱自己家是全鎮最漂亮的房子,和最好的朋友疏遠。但是這一切並沒有讓這個不屬於她的圈子最後接受她。

是啊,連自己都沒有接受過自己,怎麼可能要求別人來接受你呢。

老修女問她有沒有想過「attention is love」。ladybird的所有特立獨行的舉措,其實只是為了換來周圍人的認同感,特別是來自於媽媽的。穿著鮮粉的畢業舞會的禮服,她問媽媽:「你愛我,但是你喜歡我嗎?」

說實話,雖說經歷相似(小城的教會高中,雖然我到現在也並不信教),我的性格和ladybird其實天差地別:我的青春時代一點也不少女,跟家裡的關係並不那麼僵,也至今沒談過戀愛,由於長在大城市對任何地方都沒有過嚮往。但是這部片子給我帶來的最大的共鳴其實就是它生活化的敘事拼湊出的點滴瞬間,因為家的概念是跨越文化與一切的。

像是ladybird奮力和媽媽吵架時,媽媽一聲不吭,她哭著求媽媽理她的那個瞬間。像是她撕心裂肺的問父母「你們養我花了多少錢,我長大賺了全還給你們」。像是她媽媽送她去機場後倔強地不願下車,又後悔繞一圈回來只為見她最後一面。

像是媽媽改了無數次的那封信。像是她終於來到大學後,對著新同學的自我介紹。薩克拉門托的天主教徒Christine,由於同學不知道家鄉的名字,悄悄地改口說San Fransisco。像是她在紐約的街頭給家裡的語音信箱留的言。

高中的指導老師說她愛薩科拉門托,她那時極力否認,現在她終於鼓起勇氣直面了自己的這份心意。可是她又能怎麼樣呢?只能卸掉花了的妝,接著生活下去吧,畢竟人生也就是這樣。

不過我和ladybird也有點像,我以前也討厭過自己的名字(因為特別喜歡長門有希讓別人叫過我一段時間yuki,也算是我的不堪回首的ladybird了),盼望著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聽說過五歲左右的小孩會有一段時期,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時,他們會用調皮搗蛋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粉紅頭髮的ladybird也是這樣,特立獨行是為了掩蓋自己的普通。而接受自己的平庸也是需要時間和勇氣的,就像ladybird接受自己演不了女主角一樣。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不是那樣的特別,並且將自己並不特殊的一切全盤接受:名字,家鄉,父母,朋友......那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多麼的美好,雖然你之前從未珍惜過它們。

成長就是這麼古怪。

ladybird,ladybird,fly away from home


由於中美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差異,好萊塢的青春片往往很難讓我有代入感,然而這部《伯德小姐》卻打破了文化差異的壁壘,令我在觀影后產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

和大多數的青春片一樣,《伯德小姐》中有著校園時代的友誼和戀情、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以及年輕人追求理想的執著與堅持;不同之處在於《伯德小姐》的視點不僅僅停留於女主角的校園生活,而是將視點延伸至同時期她的家庭生活中。從這一點來看,《伯德小姐》絕不是像很多國產青春片那樣沉迷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校園戀情,而是將家庭親情作為情感的主要抒發點,講述了一名美國工薪家庭的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家庭困境和情感矛盾,以及她在克服了種種問題後,懂得了對家庭父母的感恩並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

片中所展現的家庭矛盾和親情關係有著強烈的現實色彩和超越文化背景的代入感,如母女在爭吵時,憤怒的女兒表示今後一定會賺錢來償還父母十多年的養育費用,這種學生時代慪氣的話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同樣屢見不鮮;而母親在機場為女兒送行的戲份更是將母女的情感和解表現的細膩真實。

起初不肯為女兒送行的母親最終不忍就此作別,可在她掉轉車頭重回機場時卻遺憾的未能與女兒見面,懷著複雜心情去到紐約的女兒則在行李中意外發現了母親悄悄寫下的和解信……顯然導演並沒有為單純的情感宣洩而安排一場母女面對面的傾訴,而是用這種時空相隔、點到即止的方式讓家庭親情重歸正規,而這種含蓄的情感表達卻更溫暖,也更具觸動人心的力量。

影片以碎片式的家庭和校園情節拼湊起了女主角「伯德小姐」高中最後一年的生活,她從叛逆到成熟的心理蛻變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在這個過程中,「伯德小姐」不只經歷了和家庭成員的情感摩擦,更經歷了愛情與友情的磨礪。

片中伯德的兩段戀情都可謂是失敗的,第一段戀情看似情投意合可沒想到男友卻是個gay,在第二段戀情中,伯德迷戀上的是一位看似有「逼格」的文藝男,為了融入他的小圈子她主動疏離了多年的好閨蜜而去逢迎男友社交圈裡的女生,甚至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做出了一些看似很酷,實則很蠢的惡作劇,可當她獻出了所有的感情後卻發現她所迷戀的只是一個滿口人道主義腔調,卻將感情當作兒戲的渣男,逐漸認清現實的伯德最終離開了虛偽的男友和他的小圈子,而與曾經的閨蜜重歸於好。

在家庭和校園之間,親情、友情、愛情的三重磨礪讓「伯德小姐」對自我身份進行了重新界定,此時的她已不再是那個一心幻想著插上翅膀飛出家庭束縛、飛出故鄉小城的「Lady Bird」,而是一個成熟、回歸於自我的克里斯汀(女主的本名)。

片尾那段講述克里斯汀初到紐約後的戲看似是畫蛇添足,實際是為影片主題畫龍點睛。當酒醉醒來後的克里斯汀孤身一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看著臨近床位上相依的一對母子,那種遠離故鄉、家人、朋友的孤獨和空虛通過鏡頭語言悄然傳遞給了觀眾。

接下來的一幕戲更是全片感情的升華,克里斯汀在電話留言中傾訴著對故鄉的眷戀,對母親的愛與感恩。她從身在家中時的厭倦和抱怨到遠赴他鄉後的懷戀與鄉愁,此種前後的情感反差恰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所親身體驗過的感受。當然,懷戀並不等於沉溺於過去,相反它是一種能克服孤獨空虛、幫助克里斯汀開啟新生活的情感力量,也是克里斯汀由青春期的叛逆少女到一位理智、成熟的獨立女性的身份轉變。

《伯德小姐》表面來看是一部關於校園女孩的青春片,但實際上「伯德小姐」這一角色中卻蘊含了近年來好萊塢女性題材一直著力塑造的「獨立女性」形象。該片導演格雷塔·葛韋格在此前的作品《弗蘭西斯·哈》中曾成功塑造出一位個性十足的文藝女青年,而片中的主演西爾莎·羅南在兩年前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布魯克林》中演出了一位堅強勇敢、追求美國夢的愛爾蘭少女愛麗絲。

本片中的「伯德小姐」可以說是以上兩個形象的中和,她既有著天真直率的叛逆個性,又有著對理想和目標的堅定追求,正是這種既符合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物設定,又具有能打動觀眾的情感與情懷,這也難怪《伯德小姐》會獲得爛番茄99%新鮮度的年度第一口碑了。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影棧


關於中產階級焦慮,關於家庭關係在如何被當下時代所影響,關於青春期個人的反叛,關於個人的成長,關於社會階層的固化,關於自己如何平衡認知與覺醒。這一切穿插在短短93分鐘的時間裡,精悍工整又細膩飽滿。

從原名克莉絲汀到伯德小姐再到克莉絲汀,從家鄉到外洲再到熟悉的一切,從好閨蜜朱莉到新朋友珍娜再到朱莉,從同性男友丹尼到佛系男友凱爾再次回歸到好朋友的丹尼(好悲催 青春期的兩個男友…不帶這樣的)。當然了還有與母親的和解,全片都在講述時代洪流下的家庭與個人的縮影,全片貫穿反叛與回歸,一次次的認知平衡讓我們也領略到其中的意味,從而真正達到電影無國界的水準。

青春期與母親的背離和對自己家鄉的煩厭和逃離到外出上大學時發現內心深處的真實。這出青春劇放佛替我們回顧了這些年我們就是如此折騰過來的,唯有現在我們看的清楚!當然還有社會自經濟危機以來的整體疲軟的物質生活和對每一個小家庭所產生的影響。社會背景給出了很多畫面,社會階層同樣在固化,這是值得每個人去反思的事情!關於自己,關於社交,關於家庭,關於社會,關於如何自洽!

時間不長,93分鐘。畫面不經意間溜過了伯德小姐的身影,溜過了她小時候生活的一切。時間也在我們不知不覺間消逝,直到如今!節奏很緊湊,內容很飽滿。

至於她和她母親的關係,想必作為我們中國人更是深有體會。由於社會和傳統的影響,直至今日我們的家庭大都存在不會去表達愛,不會去處理家庭關係,尤其青春期從不理解到雙方的冷漠回應。在心中一直有一個纏繞的結,直到它作為動力之一驅動我們離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之後,我們又會發現原來外面世界再怎麼繁華落盡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存在,時間過去了,我們成長了。

當她走出教堂,回到內心深處,「看」到以前和現在,想必她也釋懷了!

「媽,我愛你,謝謝你,謝謝你」便是最真摯的祝福和感謝。

一部電影能如此之快的讓我們審視到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來路上的各色行人,自己和父母與姐弟,自己與社會的位置與內心的角度!且不乏有一種如白駒過隙地無力感與渺小感。

「人們用父母給的名字來稱呼彼此,但他們不會相信上帝。」這裡是伯德小姐關於反抗與逃離!(這裡也是本片的核心,也是她為什麼給自己起名叫伯德小姐)

「克莉絲汀,那是個好名字。」這裡是回到內心深處的再一次認知!

「所有我一生熟悉的路線,還有商店和所有東西」。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


這部電影非常小,就那幾個人物,就那幾件哭哭笑笑的小事,但即使我的個性、經歷和lady bird幾乎沒有什麼相同點,看完之後仍然有種與她「相連」的感覺。

她給自己起名叫lady bird,是個敢在女廁所擁擠時直愣愣衝到男廁的個性女孩。她有無數鮮活的渴望。想去紐約讀書,想和酷女孩成為閨蜜,想要甜蜜激烈的愛情,想得到父母無條件的認可和愛。

而事實上,她數學不好、家庭一般,不一定能進入目標院校;為了交酷朋友,違心捉弄喜歡的老師,撒謊自己住在夢想中的藍房子;鼓起勇氣和心動的男生搭話,和他一起排戲、數星星,卻意外發現他和男生make out,接著她又和第二任男友貢獻了全篇幾大笑點之一的「who the fuck is on top the first time」;她愛自己的父母,卻總是和母親爭吵,讓失業的父親內疚。

但那又如何?在一次次不知疲倦的折騰里,在一次次狼狽荒誕的失敗中,lady bird一直在成長。去咖啡店兼職為自己賺取學費,不為了虛榮、認同勉強自己和不合適的朋友做違心的事而堅持去參加舞會,給驚恐迷茫的前男友一個溫暖的擁抱,陪父親去公司應聘給他鼓勵,並最終和母親和解。

她如願以償離開了Sacramento,卻在偌大而匆忙的紐約尋找故鄉蹤跡。我們不用等到失去再去懊悔,但同樣需要一個尋找、試錯的過程,才能最終認清自己是誰,和處為家。

羅南和Lauren Metcalfe 貢獻了非常精彩的演技,即使不得奧斯卡,至少也應該有奧提;還有一直被盛讚的盧卡斯和小甜茶,可惜甜茶沒有太大發揮空間。看過這部影片才知道好萊塢90後演技不是摳圖流量們能比的啊。

----

既然看到最後了,順手點個贊~


沒有強烈戲劇衝突但同樣有趣的《朱諾(Juno)》,年齡尚小的《弗朗西斯哈(Frances Ha)》肆無忌憚地不切實際,美國高中叛逆少女版的《天使愛美麗(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第一印象大概是這樣。

記憶里的Sacramento就是片中的這個樣子,記憶里的十八歲差不多也是這樣子。

(女主和閨蜜一邊吃聖餅當零食一邊吹噓自己DIY經驗的時候,我旁邊的美國大嬸被嚇得低聲驚叫,哈哈哈哈哈)


這部可愛的青春喜劇片是我2017年最後一個月遇到的驚喜。爛番茄榜167鮮,成為剛剛上映好評最多的電影,女主角羅南妹子目前為止已經得到了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的最佳女主提名;電影本身也已經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照這個趨勢下去,今年奧斯卡上這部電影也不會缺席了。

看電影之前我很不能理解,一部青春題材電影要多與眾不同多出彩才能好評如潮,拿獎拿到手軟。但實際上它的選材就是尋常青春片的套路,跟父母的叛逆,懵懂的愛情,堅持心裡的執念。聽起來有些凌亂,但新人導演Greta Gerwig將這部半自傳性的電影拍得無比真實又無比特別,每一個段都似成相識,但每一個段又都是驚喜。儘管你沒有跟女主角一樣的經歷,但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情緒,會讓你回憶起高中時的自己。

女主角Christine住在Sacramento,加州的首府,卻是一個沒什麼名氣,有些無趣的城市。她成績平平,爸爸失業,家裡經濟狀況並不理想,但她的夢想是去紐約,去東部的城市上大學,像她說的那樣 "I want to go to where culture is." 她與媽媽最大的分歧在於媽媽不支持她這個夢想,一方面源自對Chrisitine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家裡沒有錢讓她跑那麼遠。當媽媽挖苦她說,你就應該去鎮子上的社區大學,可能沒有讀完就進了監獄,出來以後你才能明白身邊的人對你的付出。Chrisitine聽完直接開車門跳車,然後摔斷了胳膊。

Chrisitine跟媽媽的母女關係一直很緊張,她覺得媽媽無法理解她也不喜歡她,她們見面就會互不相讓的爭吵。相反的電影中,Christine的爸爸扮演了那個調和母女關係的角色,他跟Christine說,你只是跟你媽媽的個性太像了。

所以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個性里,都有我們父母的影子。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青春期里,我們每個人都因為各種各樣瑣碎的原因跟父母聲嘶力竭的爭吵過。我曾經跟很多朋友聊到過他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很難有人覺得父母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我們與父母之間最大的問題來大多數父母不願意放下他們的權威感來試著理解我們,每當我們想掌控自己人生的時候,總會被不現實不成熟如此之類的理由阻止。

電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Christine的媽媽跟她說,「I just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i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

Christine穿著她自己挑的畢業舞會的晚禮服,從試衣間走出來,對她媽媽說,「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ision."

也許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也許讓我活成我自己喜歡的樣子,也不錯呢。

Christine自己取了個名字 「lady bird", 並要求所有人這樣稱呼她,她染著粉紅色的頭髮,肆無忌憚的張揚個性。她參加學校的音樂劇,認識了怦然心動的初戀。跟初戀在一起以後,回家偷偷把初戀的名字寫在牆上,臉上是藏不住的小鹿亂撞的笑容。青春里的愛情啊,無關結果,無關對錯,轟轟烈烈的喜歡過你,就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的lady bird本來有一個好朋友Jules, 她普普通通,微胖,是班級里最不起眼的女孩子。Christine跟她躺在一起說,我最近又吃胖了,對方回答,我也是啊。後來Christine跟所有青春期的我們一樣,虛榮心佔領高地,想跟班級里最酷的女孩子成為朋友,從而撒謊說自己家是鎮上最fancy的那座房子。為了融入最酷的女孩子的朋友圈,Christine努力變成她自以為很酷的樣子。可是成為最酷的女孩子並沒有那麼有趣,要當最有個性的那一個才行啊,你就是你,不用成為任何人。

這部電影有勾起你哪些回憶和共鳴?

我覺得太多了,我想到我高中的時候,穿著學校碩大的校服,晚自習結束走出學校的路上,心裡最期盼的就是有一天離開這個小城市,去更遠的地方,去「where culture is";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是真的來到離家鄉十萬八千里的地方,真的跟想像中的一樣嗎。像如願以償來到紐約的lady brid, 宿醉之後,望向天空的眼睛裡,少了些興奮,多了些失望和落寞。

我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

獨特是一種幻覺,是少年人的一種純粹的產物,是自命不凡的一種形式。

成長就是接受失望和接受自我的過程,可能一切不如你所願,可能一切你力所不能及。但要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缺點。

可是那個覺得自己是最獨特的,一腔熱血又自命不凡的我,就是電影里的lady bird呀。

回頭看看青春里這一切,我跟電影院里后座上五十多歲的老阿姨,一起笑一起哭,這些生活中記憶中最平凡的點點滴滴,被導演用一部青春喜劇片結合到一起,總能讓你找到自己的角色,從而觸及你內心最溫暖的地方。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Lady bird, 用最鮮活最熱情的青春跟這個世界碰撞過。2017年的最後了,我們都在離那個青春瘋狂又執著的自己越來越遠,就像Lady Bird擦掉她給自己起的這個名字,鄭重的告訴新朋友,I"m Christine.

我們的青春小鳥都一去不復返啦,願你勇敢的一路向前,永遠記得家鄉小鎮上,最閃耀的陽光。

定期推薦電影

個人微信公眾號


《伯德小姐》可以說是一部幾乎能讓所有八零、九零後女性都感同身受的電影。它並沒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情懷——正如處在和平年代中的我們,看似平和,內心卻可能異常敏感和叛逆。越是平靜的現實,越能激起想要改變自身的衝動。本片非常純粹地將故事和人物通過細膩地刻畫,將叛逆高中女孩成長到迷茫女青年的過程呈現給觀眾。

伯德小姐和母親在試衣間門口有段「過招」。媽媽說:「我所希望的,是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伯德小姐說:「若現在的我已經是最好的我了呢?」這段對話正是全片母女二人關係的核心。父母們永遠渴望我們成為最好的樣子,但我們是多麼害怕成為不了他們期待的樣子。

上面只截取了部分精彩評論,原文更有趣《伯德小姐》:賜我最好的名字,讓我逃離你的世界- 自在飯


這部電影大概回答了,「微弱的玫瑰色是如何變灰的?」

天馬行空的年紀,被看似安穩,卻危機四伏的家境反覆提醒著,天花板很近。

直女愛上的第一個「男神」是彎的,破處的對象已數不清和多少人發生過關係。

好不容易「打破」天花板,飛到夢寐以求的城市生活,卻發現最懷念的溫情,在逃離了的家裡。

故人很好,世界很糟,大概是凡人求索到最壞的答案了。


在還沒有看這部電影之前,它的口碑就如雷貫耳。

爛番茄新鮮度99%,213個影評人給出了「鮮」,只有1個人給了「爛」。

著名影評網站MTC也給出了94的高分,2017年度第4。

女主演西爾莎·羅南曾在《贖罪》《可愛的骨頭》《布達佩斯大飯店》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也將是奧斯卡影后的有力競爭者。

《伯德小姐》是一部劇情片,也是一部青春片,講述女主角克里斯汀從高中生步入大學所經歷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

作為女性電影,導演沒有刻意製造戲劇衝突,拒絕一切套路,打動觀眾全靠兩個字:真實。

許多年前,我們會給自己取一些非主流的昵稱,什麼「我心飛翔」「水晶之戀」「往事隨風」「一抹陽光」「緣分天空」之類的。

克里斯汀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她自稱伯德小姐(Lady Bird),這不就是當年隨處可見的網名「我心飛翔」嗎?

長大以後,她重拾「克里斯汀」的名字,但「伯德小姐」已經成為她人生中無法磨滅的痕迹。

渴望飛翔的人永遠不甘於爬行。

伯德就像她給自己取的名字那樣,仰望星空,對美好未來充滿嚮往。

她不願像普通人那樣就讀加州的公立大學,她想橫跨整個美國去東海岸讀私立大學。

她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媽媽的反對,理由之一是學費很貴。

好在還有爸爸是支持她的,他們表面上不動聲色,但背地裡爸爸一直在幫她申請獎學金。

父母當然是愛孩子的,但是媽媽通常是嚴厲的愛,苛刻的愛;爸爸是慈祥的愛,寬容的愛。

鼓勵讓人充滿希望,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批評讓人再三反省,時刻做好最壞的打算。

只有鼓勵就成了溺愛,只有批評就成了虐待,鼓勵和批評的結合才能給孩子塑造一個健康陽光的心。

伯德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矛盾的,時而親密如手足,時而爭吵如敵人。

買雜誌要說你,不好好走路要說你,不好好疊衣服也要說你。

上一秒還在談論大學,下一秒就發飆。

上一秒一起聽磁帶,下一秒就吵得不可開交,氣得伯德直接跳車。

尤其是媽媽說的「你知道養大你要花多少錢嗎」,像是觸到了伯德的逆鱗,突破了她的底線,拿出紙筆就說:「養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錢,我會長大然後賺很多錢,把我欠你的用一張支票還乾淨,這樣我就再也不用跟你說話!」

這樣的劇情太真實了,很容易讓觀眾感同身受。我們何嘗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呢?

從媽媽的角度考慮,她從來就不是非要與你為敵,也並非反對你做自己喜歡的事。她當然是為了你好,只是想讓你像普通人那樣步履平穩地前進,少走些彎路,少吃點虧。

從女兒的角度考慮,小時候要聽父母的話,好好上學;畢業了要聽父母的話,好好工作;工作了要聽父母的話,早點結婚……那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面對未來,我希望能自己做出選擇。即便它是錯的,我也能收穫血與淚的教訓。畢竟長輩說得再多也沒用,有些道理我們必須親身經歷一番才會明白。

思想有正反,觀點無對錯。媽媽和女兒都沒有錯,她們都有自己的考慮。

也正是因為沒有對錯,親子之間的爭吵才會發生在每個家庭,幾乎每對親子都說過類似的話。重點不在對錯,在於這一幕的似曾相似,直戳內心。

伯德的這段吵架戲像重鎚般敲打在每個觀眾的心上,彷彿電影訴說的是自己的故事。

她們在試衣服時的對話同樣是讓人感慨萬千。

伯德:為什麼你不能說我看起來不錯?

媽媽:我以為你不在乎我怎麼想的。

伯德:我還是想要你誇我。

媽媽:抱歉,我說的是實話。你想讓我撒謊?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歡我。

媽媽:我當然愛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為那個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這番對話讓無數觀眾共鳴:這演的不就是我嗎?

我對你說「我好胖」的時候,想聽的不是「以後少吃點」,而是「你明明那麼瘦」;

我對你說「我好難看」的時候,想聽的不是「重要的是心靈美」,而是「你明明那麼好看」。

我對你說「我在公司/學校表現得好差」的時候,想聽的不是「下次努力吧」,而是「你是最棒的」。

胖不胖、好不好看、表現怎麼樣,我自己心裡沒數嗎?我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根本不需要你說實話,我說出來只是想讓你誇我而已。

除此之外,伯德的感情經歷也非常貼近生活。

伯德和丹尼的愛情浪漫又曖昧,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那種小心翼翼的舉止充滿情趣。

他們彷彿是捧著一顆雞蛋一般,對其中孕育的希望心馳神往,同時又謹小慎微,擔心自己打碎了這脆弱的精靈。

他們一起跳舞,他們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瞬間讓人回想起初戀的感覺。

尤其是伯德在嘗試初吻後蹦蹦跳跳傳達的愉快心情,簡直甜到掉牙,讓人少女心爆棚。

那一刻,她不是像一個少女,她就是一個少女。

伯德和《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里的少女很像,對有趣的事物十分熱衷,隨心所欲地往想去的方向,心情如棉花糖一般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很快,她又認識了第二個男孩凱爾,並且奉獻了初夜。

事實證明,丹尼是個天真單純的好男孩,凱爾則是為了騙她初夜撒謊說自己是處男、事後還不承認說過這句話的渣男。

由於丹尼是同性戀,伯德只能無奈選擇放棄;而凱爾道貌岸然的表象下卻隱藏著一顆虛偽的心。

我們何嘗沒有這樣的經歷呢?

因為Ta是同性戀、Ta要出國了、Ta的家長不同意……有多多少少困難阻擋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錯過好男孩/好女孩,才有了後面被渣男/渣女欺騙的經歷?

不遇到幾個渣男/渣女,是不完整的人生。

同樣的,不錯過幾個好男孩/好女孩,也是不完整的人生。

伯德被欺騙了身體,但幸運的是她的人生完整了。在跌得起跟頭的時候摔倒,以後才不會站不穩。

發生之前,伯德感到無比好奇,真正發生之後,又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喜歡隔衣擦火」。

無獨有偶,伯德好不容易去了紐約讀大學,又開始懷念家鄉和親人。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是亘古不變的定律。

小時候想快快長大,等真正長大了,才發現小時候是最快樂的。

高考的時候想考得越遠越好,當你真正來到外地,還是覺得哪裡都不如家裡好。

不管你去了北上廣,還是去了東京倫敦曼哈頓,你跑得越遠就越想回來。

與家鄉的距離彷彿是塊大石頭,它把你的安全感、你引以為豪的堅強壓得粉碎,壓得你喘不過氣,讓你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她如願以償去了紐約,但並沒有就此過上想要的生活。

她曾經不讓別人叫自己「克里斯汀」,如今又想重新叫回「克里斯汀」;她曾經想永遠不和媽媽說話,如今又想和媽媽留言。

成長就是一個怪圈,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又想極力挽回。

就像媽媽在機場口口聲聲說不送女兒,結果她開著車離開,又開著車回來。

她繞了一大圈,沒變的是機場還是那個機場,門還是那個門;變了的是女兒已經身在千里之外,以及自己止不住的淚水。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看到這裡你就會發現,《伯德小姐》能有99%的爛番茄新鮮度,靠的就是它無可比擬的、教科書級別的真實。

感覺導演是偷看了我的日記,然後改編成的電影。

觀看《伯德小姐》的時候,想必很多人都會從伯德小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不一定有伯德相同的經歷,但一定有相似的青春。

伯德想要去紐約上大學,如果把它換成想唱歌、想畫畫、想打球……這就成了我們的故事。

和勵志片有所不同,《伯德小姐》重點不在於夢想,在於生活、成長、經歷、青春,顯得更貼近現實、更接地氣。因為你不一定有過追夢,但一定有過青春。

叛逆、倔強、馬不停蹄追求想要的生活,是伯德小姐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或許也是你們的故事。


和男票一起看這個電影,大家都在角色中相互找到一些縮影。

男友覺得有時候我也像lady bird一樣容易憤怒強勢,

我覺得男友有時候像媽媽一樣愛冷言冷語 ,

也算是一種相互成長吧,也還需要繼續成長。

不管哪一種愛都希望能不要相互灼傷,

而是相互溫暖。

喜歡這樣的青春成長片,

也更了解和理解自己青春的樣子,

過去的都已不能再改變,

但是可以讓未來更好。


伯德小姐的十八歲,讓我想起我的十八歲,剛剛過去的2017年。

十八歲的前半段,是忙碌的高三,我自命不凡,又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身邊的同學都很優秀,一個個要麼有穩定的成績,要麼有競賽和保送加持,我年少時的夢想一直是清華,但是直到高考真正快要來臨的日子裡,我才不得已地認清現實,除非我感動了上帝蒙對所有題超長發揮,我不可能考上那裡。面對一次次不穩定的排名,差到班裡倒數的排名,我發現,我無法改變這即將到來的命運的安排。我明明很努力,我明明認真地在做題,我明明在過去成績一直很好。。。為什麼我現在就是考不好??我一遍一遍質問,到最後,我竟在心裡默默地接受了,可能普通985就是我的歸宿了。

但是我媽媽不願接受這個結果,在她心中,我特別優秀甚至於不能走向平庸,看到我下滑的成績,她比我焦慮得多,花錢為我找一對一的老師輔導,每天給我在網上找各種關於學習方法經驗分享的推送問,每天吃中午飯的時候讀給我聽,但是,當時的我既脆弱又敏感易怒,經常十分不配合,對她哄。然後媽媽就會被我激怒,開始數落我成績上的退步,我一邊聽一邊流淚,大聲告訴她我考不好心裡也很難受,我也不想那樣,所以請她少給我壓力。我的高三,充斥著類似於這樣的爭吵,最後一般以我回到房間鎖上門自己哭泣結束。所以伯德小姐讓我覺得很親切,她就像是另一個想要證明自己的我,不同的是,她比我勇敢,比我叛逆,最後她做到了,而我果然高考失利,最後靠自招加分去了西南一個不出名的普通985。

我還記得高考分數出來的那天,一聽到我的分數,爸爸嘆了聲氣後,那天晚上沒有再對我說一句話。我想,他可能覺得我辜負了他對我的期望,但是他沒有想過,這樣一個不怎麼令人滿意成績的背後有多少我的努力。

後來,可能一個假期的長度讓父母都淡忘了他們曾經望女成風的熱血。他們接受了,也可以在其它人恭維你女兒多優秀時,靦腆而得意的說,還可以吧。

十八歲的下半年,我終於如願以償的逃出了困了我十幾年的城市,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車程很遠,但是,很自在。當別的女孩因為第一次離開家分別時抱著媽媽哭泣時,我淡淡的對他們說,我可以照顧好自己,你們不用擔心,走吧。心中默默想著,我愛他們,但我也想證明,沒有他們在我身邊嘮叨操心,我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現在的我常常會忘記給他們打電話,因為有時很忙。但是一學期沒回家了,有時還是挺想他們的,過年回家我要好好看看那兩個從小為我操碎了心的人。


迷迷糊糊下了生肉版,依舊看完了(要是考六級聽力的時候有這個水平就好了 )

今年最期待最鐘意最不失所望的一部電影,因為隱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青春並不總是充滿著粉色氣泡啊,而是摻雜著淡淡的藍色,還有一點沉鬱的黑色。但似乎每一次狂喜、絕望、悲愴都有人與共,無論是老友,抑或是父母。唯獨迷茫無人能夠相伴,只能一個人在混沌中摸索,孤立又無援。

最奇特的地方大概在於,電影在平淡中結束了,但在你躺在枕頭上的那一瞬,情緒洶湧而至。我在情感的表露上總是有些內斂,好像從未跟父母和朋友說過什麼俏皮話。But I have to admit,I"m lost,and I miss you guys.

即將奔二,彷彿識了些愁滋味,夜來非一波。

看完伯德夫人當晚,於票圈發布了這樣一段非主流傷感文字。


電影到了後半部分,才比較精彩,前面有點小眾的套路。

但令我驚喜的是,其實《伯德小姐》的故事裡,大多都是青春的瑣碎與細枝末節:愛情、親情、友情、夢想與自我,都有涉及,但導演卻沒有把故事講散,所有的一切,都剛剛好的戛然而止。

導演還是新人,電影還有濃厚的自傳性質,但拍自己的青春片兒,不拖泥帶水不抒情,也沒怎麼撒狗血。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了。

看完《伯德小姐》之後,侄女最想做的,是回到十八歲,然後跟我媽一起看這部電影,因為裡面有我想對她說的話:

為什麼我們一起逛街的時候,你不可以誇誇我。

說來有點矯情,只是伯德小姐和她的母親逛街那一段,簡直就是我和我媽的日常。

我記得高中畢業的暑假,我和我媽逛街,我問我媽好不好看,她說,紅格子會不會太張揚了。

我向來不像伯德小姐一樣毒舌,所以我和我媽冷戰了一周,沒說過話。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跟我媽逛過街。

而當時侄女,也剛好十八歲,心裡活動跟伯德小姐一樣:

我媽是不是不喜歡我。要是喜歡我,為什麼當我問她,我穿的衣服好不好看的時候,她從來不告訴我,我穿的衣服很好看。

(現在看,侄女果然是個日常令人操心且內心戲十足的臭小孩。)

OK,讓我們說回電影。

電影開場三分鐘,伯德小姐和她媽吵架。沒吵贏就算了,這個性格古怪的小妞,立馬解開安全帶,當著親媽的面,跳下了疾馳的汽車。

當時侄女就想,這個女孩,你們一定會喜歡。

畢竟侄女當年吵不過我媽的時候,也氣的想自殘。

但是,那也只是想想而已。

畢竟真的對自己痛下殺手,這有點厲害了。

除此之外,這位伯德小姐,整天不是作死,就是在作死的路上。

瞞著父母報志願;

交男友,非gay及渣;

覺得全世界都與自己為敵,大概沒人喜歡自己;

所以,在電影的前半段,伯德小姐就像一隻刺蝟,尖軌又偏執:她抵觸家人,抵觸自己,煩透了老媽的教導。

我們給了你很多,你不能要求更多。

你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遷就你。

(...balabala,我爸就天天這樣說我...)

老媽的教導,自然是對的。

甚至於,當我們長大;當一件漂亮的衣服,不再是天大的問題;當我們想要的一切,都算不上是問題的時候。

我們又開始,把這段18歲的時光,打上幼稚的標籤。

然後對其他的18歲說,你不應該要求更多。

但我們都忘了,一個18歲女孩的夢想。

18歲的女孩,尚未被生活磨礪出光澤,也還沒學會克制。

只有本能,本能的羨慕別人,本能的渴望:

渴望自己有漂亮房子住,穿漂亮的裙子,和漂亮朋友一起生活,希望得到全世界的喜歡與關懷。

所以,許多人在豆瓣上給《伯德小姐》留下的評論都是,這TMD就是我年輕的時候啊,

淚流滿面,淚流滿面。

但是,年少無知時同樣犯過錯的經歷,這或許能讓《伯德小姐》在眾多電影里脫穎而出,但僅僅是共鳴,卻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而是伯德小姐做到了,年少的我們沒做到的:

她直來直往,面對喜歡的男孩子,二話不說,上去就撩;

她敢於犯錯,也從來不羞恥認錯,跟媽媽吵架之後,說道歉就道歉。

而不肯道歉,也學不會原諒的我們,只能在歲月的流逝中唏噓曾經的錯誤和失去。

我記得看李安的《喜宴》,中國人習慣的:

就是把所有的事情憋在心裡,即使有很多想說的話,也從來不說。表面上還得維持一團和氣,時間久了,所有人都得了內傷。

乍一看,伯德小姐的一家人,整天除了互相傷害就沒有別的什麼事情可做。

但其實,他們在吵架的時候,把所有的小情緒都帶了出來。

心裡沒有了積怨,自然只剩下乾乾淨淨的愛與關懷。

侄女記得《天使愛美麗》里曾經有一句台詞,你不是玻璃娃娃,可以用力的擁抱生命。

想要這個世界喜歡你,那你得先喜歡自己。然後,想知道別人喜不喜歡你?那就去問啊,反正猜是猜不出來的。

最後恭喜大家,終於年滿十八周歲。

……以上…….手動分割線……

…….以下…..精分小劇場…..

在電影的後半段里,伯德小姐放棄了討好,首先甩掉了渣男,也和那些背地裡嘲笑她的朋友說了拜拜。

侄女內心os,得虧伯德小姐在最後一刻明白,然後果斷甩掉渣男。

因為這部劇里的伯德小姐,讓侄女想起了年初一部電影——《愚行錄》里的女主角,由滿島光飾演的的田中光子:

(劇中的人設小小一隻巨心疼,而且還黑化。厲害。)

電影從妻夫木聰調查一起震驚全國的滅門案開始,通過層層抽絲剝繭,最後發現,原來是兇手竟然就是自己的妹妹——田中光子:

原來當時,在學校平凡暗淡的田中光子,想要融入富人同學的圈子,和受害人做朋友,但卻反過來被受害人利用,通過性交換,淪為了富人的玩物。


說實話,沒有想像中那樣的驚艷,畢竟爛番茄連著100鮮的作品。

我覺得這種不驚艷,以及評價上的差距可能源自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就算我們再解說這部影片中描述的青春期小心思與我們有多共通,它的整個故事元素也確實離我們太遠了。包括十八歲才能買煙看色情雜誌,十八歲之前要破處,找個人去參加畢業舞會,還有一些教會學校的點點滴滴,最後大學期間狂放不羈的party生活等等,這些故事具備太強的地域性,甚至我覺得,如果故事脫離了美國加州西海岸的環境,很多情緒就不要成立了。

導演是電影呢喃核運動出身的女神,呢喃核運動本身就具備很強的美國本土地域性和時代性,這種特質也慢慢延續到了這部處女作上,所以感覺有距離也很正常。

沒有距離的地方,其實是對於母女情的描述,感覺這裡刻畫地比lady bird角色本人還要生動,再努力拍拍就成了另一部我殺了我媽媽了。

喜劇的地方拿捏得特別好,幾處剪輯乾淨利落,笑點卡的特別到位,能笑出聲兒的那種。

西爾莎羅南演的真的有那麼好嗎...《三塊廣告牌》里的女主角才更加老辣生猛一些,感覺比羅南有奧斯卡相。不過....羅南勢頭確實比較猛。

以上。想到別的再寫...


青春里沒來得及沒敢幹的,Lady Bird都下手了,可愛的嗆口小辣椒。這部電影對正當青春的影迷來說,很有價值。

她可愛的衝動叛逆

可愛的小雞賊

可愛的大膽好奇

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動人的,還是親情

原諒詞語匱乏,電影知識水平有限,以上為一個剛剛成年少女影迷的普通影評

ps:羅南小姐姐從不眼拙,永遠只接好劇本,粉她!!!!!!


讓我想起了《壁花少年》


好看,太好看了。

鳥小姐完全是我心想少女的模樣。

暴躁、說謊、勇敢、善良。

就像我時常認為少女的顏色應屬紅色,

又熱烈又倔強,且滾燙。

如沐春風是不夠的,要像火,灼傷自己也灼傷別人。


整部片子全體演員演技在線,雖然劇本很平淡的,也沒什麼大衝突,但觀影的人看起來很爽,幾件青春期的小事讓人啼笑皆非,不過這難道不是高中生應該有的樣子嗎?發脾氣,任性跳出車門,跟媽媽這一秒還情同姐妹下一秒就翻臉不認人,極度想逃離原生家庭,想愛就愛,看清了不喜歡了就在本子上劃掉這個人的名字,心中盛有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也有太多的憧憬和希望。

總之,讓我這個中年少女感覺很羨慕很羨慕了,估計還要二刷!


推薦閱讀:

有哪些能看很多遍的電影值得推薦 ?
為什麼我看不明白《消失的愛人》?電影想表達什麼?
能否詳細解析一下電影傀儡人生?
如何評價梁朝偉影評《聽見流星的聲音》?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十面埋伏》?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