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當中有沒有關於「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論述?

這兒的「信息不對稱」簡單說就是指:老師雖然把他知道的告訴學生了,但學生和老師的經歷不一樣,所以就領會不到老師本來要要表達的意思


教育學中不但有「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論述,還有針對「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解決方案。教育學術語稱之為「學情分析」,是教師制定教學策略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之一。

「學情分析」包括學習需要的分析,學習內容的分析和學習者分析,題主指的「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主要應該體現在學習者分析上。

教師制定教學策略時,會充分分析學生認知特徵和初始能力,認知特徵包括認知水平、認知風格、智力特徵、自我調節能力等,初始水平是指起點水平和目標水平。一般教師關注較多的是認知水平和起點水平。

以我自己教授的課程為例,我在上課之前是沒有機會接觸到學生的,畢竟大學教師第一次上課才有機會見到學生,然後互相留聯繫方式,所以我只能通過學校安排的教學進程來了解學生的起點水平,就是學生之前學習過哪些課程,接觸了一些什麼概念,應該具備怎樣的只是水平,以此作為制定教學策略的依據。

在備課中,我會盡量把課程中提到的新內容新概念和之前學生學習過的內容進行一下聯繫,方便學生建立學科系統思維。這個階段我只能通過「假設學生都知道」來進行教學準備。

接觸學生之後,我會通過課堂的提問互動來了解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識風格,但是遺憾的是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不願意參與這種課堂互動,所以我用的方法還有網路問卷調查(不填就沒有平時成績)和隨堂的測驗等等,大致可以了解學生之前學科基礎的掌握情況和學科思維建立的情況,再根據這些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題主說的這種「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是現實的必然,老師必然要比學生知道得多,才能更好的教授學生,但是題主說的「老師雖然把他知道的告訴學生了,但學生和老師的經歷不一樣,所以就領會不到老師本來要要表達的意思」是教師在教學準備和教學實踐中需要盡量避免出現的問題。好的教師在做好學情分析和教學策略制定之後,就能很好的做到「將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完整的傳遞給學生」,而像我這樣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的青年教師,只能通過上課之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反應盡量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作為臨床學科,我這個學科的特點在於學生理論學習的時候往往沒有任何的臨床經驗,所以對某些問題很難做到一點就通,所以教師要做的事盡量和想學生交代臨床背景,或者盡量給學生提供接觸臨床工作的條件,以減少師生之間的經歷差距。就好比要閱讀一本歷史小說一樣,先簡單的讓讀者了解小說背景的這段歷史,在將讀者帶入小說情節中去,會讓讀者更容易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同樣的信息,但是基礎不同,所以理解也就不同

算是某種意義上的信息不對稱吧(聽起來怪怪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這樣的: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還有一些,我也喜歡說是信息不對稱,但是那其實更算是欺騙...

比如保研的時候,老師說,不要保外校,外校很難,可能會不要你;導致你收到了驚嚇,不敢保外只能留下...

因為實際你要是知道保研規則,就知道即使外校難,你是有多個志願的,把後順序拿本校保底,也比直接第一志願就填本校要選擇更大。

(賤賤:2017年了,你們學校各學院的對外推免(保研)果真是那麼自由么?)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教鋼琴5年的弱弱表示,「信息不對稱」的事情太常見了,確切的說是信息量的差距,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差別。

對於老手和新手而言,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老手由於多年的浸泡、積累和訓練,早就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接近直覺一般的敏銳的條件反射,遇到新任務一下子就能反應出怎麼做。但是新手不一樣,還遠沒有形成體系和反射,遇到新任務會茫然失措。老手還會奇怪:「這不理所當然的嗎?怎麼可能教了那麼多遍還不會?」

我個人的經驗教訓是:

對於自己而言再「理所當然」的東西,也不能認為它理所當然。不然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很可能會失敗。一定要站在一個普通白丁的角度(甚至要做好最不利的打算),根據他的思維方式、性格特點、強項弱項等等,想盡各種不同的方式能讓白丁明白。

拿本行業舉例,和一些琴友、同行交流過之後,發現有那麼一類老師,自己實力和天賦超強,知識儲備很豐富,講音樂方面特別棒,上課都像是開講座+音樂會,然而會經常有意無意略過很多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因為他們天賦太好了,從來沒出現過這些問題,也無法理解普通人遇到這些問題的困難),如果不是那種自身基礎已經很紮實、天賦很高的學生,和他們學的話就會很吃虧(包括我本人,悔得腸子都青了)。其效果反倒不如跟一個天賦沒有那麼好、但是潛心鑽研教學,願意站在一個普通學生角度考慮的老師學習。

所以不論什麼領域,教初級並不比教中高級容易,甚至更困難、更耗費精力、更需要經驗。自身水平也和教學水平也不完全相關。

當幼兒園、小學教師同理,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對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那種認為「小學就沒必要讀6年」等言論也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沒有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造成的。


有,很普遍。

尤其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在給學生講問題的時候經常不自覺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有些經驗的教師可能會站在「這個階段學生應該具有的知識水平」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站在「我眼前的這個學生所具有的知識水平」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舉個例子,很多老師經常會有這種感慨和疑問:「這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怎麼還是記不住?」

作為教師的你,有沒有講過這句話?有沒有特別生氣和不解?

別急,我們來扮演一次「學生」:

你有一個朋友A,某天A請你幫個忙,請你明天中午到中山路上的「二傻煙酒店」買一包煙給他,16塊的黃鶴樓,硬盒的。20分鐘後A又提醒了你一遍,A覺得你應該不會忘了。

這應該不難吧?

別急,沒有哪個學生在學校只上一門課的,還會有其他老師交代新的東西。所以你還有其他朋友來請你幫忙。

朋友B請你明天上午10點20分到火車站接一個外地來的叫李狗蛋的朋友,牛仔褲,黃色上衣,綠色鴨舌帽。

朋友C請你明天下午4點15分到淮海路上的華聯超市買兩包護舒寶,夜用型的。

朋友D請你明天上午8點30分給張三發一封郵件,告訴張三,你的朋友D和他約的吃飯的時間地點改為下周一的晚上7點,在廣東路的132號,「辣不死你川菜館」。

朋友E請你明天下午2點40分開車到人民公園的西門公交車站台接她一下,送她去湖濱路的「大好人小區」南門,她要回趟娘家。

朋友F給了你鑰匙,請你明天下午6點,到他家去幫他遛個狗,他家住在黃泉路914號「大白小區」37棟2204室,對了,去的時候路過王陵路的「小黑寵物店」買兩包狗糧,要衣索比亞進口的「綠蘑菇」牌的。

他們怕你忘記,每個人又都提醒了你兩遍。

請問你明天能記住這些事情嗎?

反正我是不能。

然後你的朋友抱怨你,就讓你幫個忙,還提醒了兩遍,你還忘了,你心裡還有沒有我這個朋友?!

所以不管你給學生講的多仔細,強調這個知識點有多重要,你要知道,還有7、8個老師會和你講一樣的話,強調另外一些東西也很重要。你只需要記住你自己這個學科講過了什麼,但學生需要記得7、8個學科今天講過了什麼,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還有布置作業也是同理,「我今天布置的作業不多啊,只有練習冊的第xx頁、第xx頁和第xx頁」。然後每個老師都要來一遍,總的作業量經常是超出學生的負荷的。


謝邀

教授們通常覺得,這麼簡單基礎的東西,你們怎麼能不懂?不可能不懂的,不懂的一定是少數。

然而他早忘了,他融會貫通的這些所謂的基礎知識,十有八九是自學和看文獻的成果,而不是上課得來的。

強烈建議研究生課程改革,小班教學,每節課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講一篇論文,讓老師進一步思考也有益於學生。畢竟讀ppt的老師真的不少,如果不是為了評職稱,願意來上課的老師你看有幾個。而且考試考得好,也不是你的功勞啊……


「我當老師這麼久了,什麼樣的學生沒見過」

「我念書這麼多年,什麼樣的老師沒領教過」


第一次被邀請~謝邀~

一定是有的。由於我做的是支教老師,這種體會更加明顯。

支教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如果只是教知識,實際上並不能給這些國家級貧困縣的孩子們帶來多大的益處。本著盡量為他們做更多的原則,我一直試圖教他們的,是學習方法和為人處事的一些道理,同時盡量幫他們開闊眼界。坦白來講,這些是他們的父母,甚至當地的老師沒有辦法教給他們的。

但是……由於成長環境差距過大,看問題的角度、思維方式差異過大,我的很多想法他們只是「聽到了」或者「聽懂了」,離「理解了」卻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這一年裡,我切實感受到了我與學生之間「三觀」的差距,甚至是「鴻溝」。這種鴻溝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知識的傳授過程。

我雖然是英語老師,但是也會給他們解決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的問題。比如1/2+1/2為什麼不等於1/4,我就會跟他們講:「你有半張餅,媽媽又給你半張餅,你就有一張了,如果你只有四分之一張,那你們家的餅永遠不夠吃。」這樣解釋他們才更容易理解,而不是說什麼分子分母。


謝邀,有很多

我和我學生相差才幾歲,但是明顯感覺到這種不對等

比如談戀愛,比如上課玩手機

很多時候我們想著把自己知道的或者摔過的坑告訴學生,有些學生能明白,但是更多的是不以為然

有些事,真的是要他們親身經歷過才會懂,就像天天追著學生說要好好學習,或許他們看到父母的嘆息,或許看到更大更廣的世界,或許是為了追上心愛的另一半,這時他們才會更徹底地理解「好好學習」這四個字。


抄作業,老師可能知道有人抄,但他很難知道,如果不抄,大家各層次同學的水平具體怎樣。


什麼叫做知道的都告訴學生了,是僅僅是教學知識還是有為人處事的態度?

如果只是教學知識的話,的水平個有不同,領悟不到,能力不足那就多加練習。

如果說是為人處事或是人生哲理,個人建議老師不要說太多。中國的地位等級還是比較明顯的,老師與學生總會是上下級的關係,老師過多的傳授一些學生無法理解的道理,有時老師也喜歡把自己放在比較高的地位容易變成說教,讓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加激化。

說實話,現在的學生經歷的事情還不足以讓他們領略到世道坎坷,也不建議老師過早的灌輸社會艱難,生存不易,還是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吧


瀉藥……

信息不對稱其實是很普遍的一種情況,因為人生履歷不一樣,所以你在對待這件事的時候所表現出的態度就不一樣。好了,這種客套乾巴巴的話到此結束了。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

故事主人公:要高考報志願的我,我的家人,我的老師

我其實在高中的時候英語成績就很好,是……每次考試都得年級第一的好,是高一專四的那種,是上課畫畫考試還第一的那種人。上課最多的這種情況是我在英語課上吃著山楂卷,旺旺仙貝和雪餅,當然翹著二郎腿也是很重要的。然後,我就天天在課上畫畫。

可能你看到這兒覺得和題目沒什麼關係,但是請你耐心看完。

我的英語老師,他總是對我說,丫頭,你不能這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總不當回事,我以為他是怕我驕傲。

直到有一天,上外自招讓寫一篇英文的文章,題目是《Interpret the world,Translate the future》我洋洋洒洒寫了好多,用了好多「高級生僻辭彙」,自以為穩過。結果……成功打臉。當時離高考只有一個多月了,我整日消沉。朋友安慰我說,別擔心,上外不要你是因為它相信你自己可以考上。我信以為真,不然怎麼辦呢?繼續難過下去嗎?

就是這種思想一直給著我慰藉,直到今年九月的某一天,我打開電腦,看到了曾經的那篇文章……我腦子裡只有一個詞――rubbish

我重新寫了那篇文章,把原文全文推翻。但是,再也回不到自招的那時候了。

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老師的經歷和經驗總是很可怕的預知某些事情的發生,而學生卻覺得是在杞人憂天。

有時間補一下報志願和妹妹選專業的師生信息不對稱的故事吧……哈,好睏


謝謝邀請。

所謂「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這種現象在教育產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只是現在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所關注,因為沒有人有完全相同的成長經歷,更別說年齡相差很大的老師和學生了,老師必須接受自己所傳授的知識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以獨特的方式存在。

現在建構主義的教育觀正是基於此提出的。建構主義強調的就是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知識有不同的體會和認識,因為我們之前學過的、經歷過的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知結構,當納入新的知識時,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納入自己的認知構架中,這還只是知識在網路中的位置差異;更別說不同的經歷促使我們對知識的加工更是大相徑庭了。

舉個例子:小王和小趙是新入學的兩個小朋友,老師說今天我們認識樹木。他們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自己媽媽教自己「樹」這個概念時用的圖片,小王的媽媽當初用松樹的例子帶他認識了樹木,小趙的媽媽當初用桃樹的例子帶他認識了樹木,而老師因為知道樹的類型、分類等,在老師腦子中呈現的是「樹」的概念或者樹的大體特徵。

同樣一個「樹」,在不同人的腦海中形成的圖示都是不一樣的,更別說有多少小朋友了。

但有人可能會說,所謂的建構主義豈不是唯心主義了?確實,激進的建構主義很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但是我們雖然提倡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背景理解知識,但是也是有限度的,溫和的建構主義需要我們將自己的認知圖示和他人的進行交流,存異而求同,將自己與客觀實際相差較大的部分進行調整,稱為順應,將自己的圖示在客觀概念周圍浮動,也就是說,你所認為的「樹」和我所認為的「樹」必須從客觀上來講都是樹,而不會是「草」「花」或其他的。

不知道我理解有偏差還是怎樣,我認為題主對自己問題的解釋有問題,「信息不對稱」我認為是老師知道得多而學生知道的少,例如,老師明知道大學很辛苦,卻為了鼓勵學生告訴學生大學很閑,學生信以為真,然後拚命往大學的坑裡跳,我認為這種依靠自身的信息優勢、抓住對方的信息閉塞的劣勢對對方的誤導是信息不對稱。


瀉藥,可是我只是名高中生我哪兒知道教育學的東西……


謝邀。

補充一下,我覺得如果以你的意思來看的話,就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對稱,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

恩,肯定有啊,老師和學生的經歷不同所要傳遞的信息雙方的感受肯定不一樣啊。自然是體會不到的。

比如,老師說某一道題有一個易錯點。其實我們在當時能體會到么?不能,為啥?因為沒有真正做過,等我們做了不管做沒做對,我們都會發現確實有這個易錯點。所以我覺的老師是傳授經驗,你未來會遇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當時是體會不到的。


為什麼邀請我╮( ̄▽ ̄"")╭額,我不懂教育學。可能就像經濟學中的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所以會有各種中介結構和諮詢機構。老師大概就是學生和知識考試之間的諮詢機構吧。如果老師和學生之間信息完全對稱,那老師跟學生就是自由競爭了,老師這個職位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啊。

請各位大佬輕噴?( ′▽`)


地理吧,高中地理很多都是生活常識。

有一道偏難怪的題,我是把腦子攪碎了也沒想出來,然後我老師一看,給我看了一張圖,瞬間懂了。


全級就你們班最吵!

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現在苦一苦等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謝邀……應該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師相對學生是過來人,然而,每個時代都不一樣。有些東西不變,也有些東西在變。這就是信息不對稱的方面。我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但我相信,代溝這種問題歷代教師都會面對。如何處理,是老師們的事情。

我不懂什麼教育學。也不知道老師們在上崗前進行了哪些培訓。但我總感覺,某些教育學理論更像雞湯學。也許,是我當年的老師太喜歡講雞湯吧。我總覺得我當時的學校教育與社會太脫節。如果,我當老師的話,可能更喜歡講些潑冷水的內容。


按提問人的描述來看,個人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大概是老師自己沒有理解透自己講的東西吧,所謂理解透,是能夠把內容消化的很好,而且用自己的語言可以通俗易懂的傳授別人。

老師說的都是課本上的內容,學生只要看書就能知道內容,但關鍵就在於你理解的是表面上字面上的內容還是更深層的內容,老師的任務無非就是把內容從淺到深的給你講清楚,淺很簡單,深卻很考驗一個人的功力。

不知道有沒有答歪?嘛,一點小見解。

謝謝邀請,雖然不知道為啥我會被邀請。。


推薦閱讀:

有一個有錢的室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賭場里的賭徒會在明知遊戲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選擇賭而且賭到傾家蕩產的地步?
你做過最有意思的夢是什麼?
怎樣才能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受過最大的欺騙是什麼?

TAG:心理學 | 高等教育 | 發展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 教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