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學校任教……」這篇文章?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2825576098319081wfr=spiderfor=pc 貼原地址。

摘要:假如17年後,北京大學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講師助教都是由哈佛、耶魯、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博士所組成,而與此同時北京大學自己培養的博士則只能去中國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學任教,試問那時的北京大學是變成了世界一流大學,還是變成了中國的二流或三流大學?


文章太長,不看。

我給個摘要吧,他大概的意思就是:

北大連自己培養的博士都不用,

非要去用國外的;

導致自己的博士只能到二三流的學校去,

那培養的就都是二三流人才;

人才培養的都是二三流的,

那北大這個學校就是二三流的...

這個思想固然不錯,我看那些tian洋ju的不爽也很久了;

但是操作起來很難...

北大一年博士約兩千人(從高校擴招說起...)

但是北大教工也就7000人(這裡面不排除還有大量的拿了職稱的大秘、管家之類的稱職工更合適的);

所以想讓北大都用自己博士,那不到五年,全部老人就都被擼走了,

所以說,培養的博士還是太多了,僅僅北大博士,門檻還是太低,

你的北大博士、出國博士後再回來才有希望;

但是面對這麼龐大的比例,

過幾年得出國做好幾輪博士後才有希望...

這不是舔別人,而是實在沒地方要...

人才培養不要拿教職說事,教職可能已經不是他那個年代的教職了;

工業界可能還可以說一說,學術界還是算了吧,

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博士,一樣沒地方要...

而且你可別小看二三流大學,985你好歹文章夠了還可能可以一戰;

二三流大學可不是文章的問題...

十年以來的學術貶值感

你為什麼要出國?

我接著講『世界一流』這個梗吧...

前兩天我去參加開會了,討論這個世界一流怎麼弄的問題,

我就直接放話了,一個撥款而已搞那些事;

到時候你隨便找幾個外國專家開個論證會,結論是你世界一流;

又或者說,你花點錢給QS,U.S News那些榜贊助一下,讓它把排名提一提,不就世界一流了么;

這東西你自己說不行,你得讓yang爸爸說...

結果別人很不屑,說我太不正經,那我就說點正經的:

啥叫世界一流?

文章發一流?學生培養一流?培養這個怎麼定量?

那後勤服務需不需要世界一流?政策規定要不要世界一流?

我就覺得服務和規定還蠻重要的...

舉個規定上的例子:

有老師發飆了,要做一流,你得思想和規定都一流啊;

博士畢業規定發3篇SCI是啥落後的規定啊?

別人世界一流大學可沒博士畢業發幾篇的要求,只要評審會通過就算博士畢業,和文章數量可沒關係,這個思想要不要做到?

嗯...其實這樣的事很難辦,

因為另外有些老師,他們覺得規定3篇實在是太少了,應該規定10篇的;

3篇就畢業跑了,不約束一下誰來幹活啊...

領導真的不好當啊~

最後我應這個題目的主題砸個數據,放一個各個大學教工數吧:

我必須說明,這只是正式工中的「教工」數,

要是算上正式工中的「職工」以及臨時工

這個數字少則乘2,多則乘5

最後的最後,有人到處提醒

這就相當於是『實名反對全部答案』...

搞得好像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

我說我不看就是我沒看完了?一點幽默感都沒有...

那我就好好說下這篇文章吧,邏輯感人炸裂

摘要給的很清楚:

摘要:假如17年後,北京大學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講師助教都是由哈佛、耶魯、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博士所組成,而與此同時北京大學自己培養的博士則只能去中國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學任教,試問那時的北京大學是變成了世界一流大學,還是變成了中國的二流或三流大學?

就不說那些感人的邏輯,

前面花了80%的篇幅在不分專業的講這個一流二流三流,

真想寫西學不在摘要裡面亮出關鍵詞?什麼個意思?

大一寫論文都不會這麼干啊...

最後一下放出個這樣的結尾

中國人到西方去留學,本應研究西學的精髓,而西學的精髓乃在西方學界對西方本身思想傳統和制度文化的研究,不在西方人對中國的研究上。西方學界的「中國研究」只能說是西學的皮毛之學,因為這個部門研究的問題和方法都是來自西學主流部門的。現在有多少中國大陸留美博士在美國留學是專門研究西學的呢?

因此北大在今後的聘任制度上,應該有三條原則:

第一,主要面向國內博士;第二,在聘任留美博士時,主要聘用那些專門研究西學的人,因為中國需要大規模地研究西方;第三,一般情況不聘用那些作中國研究的留美博士,除非已經證明其人至少在西方的中國研究領域是「領頭學者」。

如果按這三條原則,我相信北大人文社會科學十年後必有極大起色;反之,如果按北大現在的改革方案辦,則北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必然變成西方學界「中國研究」的一個分部,成為「人家的附庸藩屬」。

北大!抬起你高傲的頭,挺起你高貴的胸,不要自卑自賤地低三下四跟人走,而要自尊自信地為「華人大學的理念」走你自己的路!

這就是所謂的結尾,扯這扯那最後扯到個西學,

你覺得是發現新大陸了,我覺得,真?感人

這不就是說我們要出國只能去學西學唄,學其他的都是垃圾...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這篇文章就是瞎扯淡

清華北大的博士生一年加起來是 3917 人,佔全國博士總招收人數 7.3W 中的5.3%(@賤賤 老師數據)。

可不像它們的本科生千里挑一,萬里選優那麼金貴。

這麼大比例,北大博士哪能個個是精英?

如果想進高校,相當一部分清華北大的博士能找到二本就業就不錯了。尤其是就業困難還擴招無度的生物化學材料學科。


以前我一直狠狠反駁別人「讀書讀傻了」這種言論,今天,文章的作者狠狠的打了我的臉。

北大所有的師資都是國外一流大學的博士,自己的博士去二流大學,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世界的一流人才在大量湧入北大,北大的人才在輸入下一層級的大學,這是中國在發展,在進步,在崛起啊!

因為全世界的人才在往中國湧入,所以是「顯得」不值錢,不是真的不值錢喂。

北大引用哈佛耶魯芝加哥等一流大學博士,別的學校引進北大博士,難道別的學校反而因此比北大強了不成?如果北大隻用自己培養的「嫡系」,別的大學引進哈弗耶魯博士,這才是北大變成二流的開始。

這個所謂的教授,學哲學不學邏輯的?


很多老哥政治鬥爭這根弦還是不緊啊。

這種實名文章,看文章要先看屁股。

這作者說來說去就一個意思:

「我教出來的學生全tm去了二三流學校,別人怎麼看我?我還要不要做學閥了?這一定是你們招青椒標準的錯!」

這麼翻譯一遍是不是就似曾相識了?不認識換個學生版:

「我考去了二三流學校,別人怎麼看我?我還要不要做精英了?這一定是你們招學生標準的錯!」

你會怎麼看這個學生?同理做學術的就會怎麼看這個作者。

利益相關:來美國三個月就放棄進「學術界」,現在在公司拿資本家錢做自己高興做的學術中。唯一不好是發paper的時候要和莫名重視kpi的知識產權律師撕一萬個b。


這篇文章指的是文科,且特指「中國研究領域」的文科。

看最後一段話 :

」第一,主要面向國內博士;第二,在聘任留美博士時,主要聘用那些專門研究西學的人,因為中國需要大規模地研究西方;第三,一般情況不聘用那些作中國研究的留美博士,除非已經證明其人至少在西方的中國研究領域是「領頭學者」。「

這段話很清楚地表明,作者所反對的,指的是中文系,中國歷史系等「中國研究領域」等,淘汰本土博士,引入能發表英美期刊的海外博士的做法。

在「中國研究領域」重用本土培養的人才,當然無可厚非。


謝邀~

按照原帖的意思,如果北京大學自己培養的博士都去北京大學任教,中國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學博士也都留本校任教,17年後北京大學會變成一流大學?

不斷向更優秀的老師學習,自己才會不斷變強,所以北大在不斷變強,而其他大學也都在不斷變強。

其實原作者把供給和需求的因果關係給搞反了——北大不會因為把崗位全部留給本校博士而變強,但是會因為引進更有競爭力的人才而變強。

相反地,如果我們利用政策的力量把北大的崗位留給北大博士,二三流學校的崗位留給二三流學校的博士——這種東西如果就叫做強的話,那未免也太自欺欺人了。


憑本事吃飯嘛,你如果在二、三流單位做出超一流業績,清北還不跪求你去任職?

話說那個在瑞士專利局不好好乾活整天想些時空和光速問題的那個辦事員叫啥名字來著?


本來當教授這種事情,要求博士學歷就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像我們研究部的胡狀麒院士,在高溫合金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解決了國家重大需求。但是他的學歷,只是本科,也從來都沒有去弄個碩士、博士學位,因為人家不需要。

其實我覺得某些專業,本來就應該教職計劃招多少人,最多一倍來招博士生的,社會上又沒企業需要這些博士階段培養的技能,公務員也不招錄,確實是既浪費資金,也浪費學生的人生。


正好昨晚上去聽了個交流分享

「如果科大的學生畢業了去到三本學校任職,那說明我們國家的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中國科學技術大物物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就業工作負責人 張增明老師


清北博士還有更好的路:去一流高中任教,比去二三本高校發展前途光明得多


客觀提升一下非北大的高校科研能力。先富帶後富。符合科學發展觀。


早都說了這行是傳銷,還有人不信……不過突然意識到,類似公眾號和今日頭條這種類型的新媒體平台還真是互聯網界的新熱點。百度據說已經對貼吧棄療了,開始推這種百度號,今天面騰訊的職位面官說QQ生態系統現在也在搞這個東西。


這些博士生長點志氣,過二十年領導你所在的三流院校的所在行業碾壓北清不就好了


其實,高校招聘是一個很開放的系統。你有成果,研究做得好,講課講得好,就招聘他,否則就不招聘他。而科研人員只要平台好,待遇高,就會選擇那個平台。

事實上,高校的排名只對招收本科生有吸引力。研究生以上學生考試以及教師競聘,大多以研究領域強弱,實驗室平台,課題組的實力為標準。一個一般學校里好的課題組比一個學校排名好而實力差的課題組對碩士博士以及科研人員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事實上,在很多學科領域,清華北大已經沒有優勢。科研人員和其它行業從業人員其實一樣,如果一家公司,能提供發展平台,待遇很好,他們不會介意他是不是500強。博士和科研人員和本科生不同,學校的名氣很難為他們增加什麼附加值,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在這方面,清華北大在招人方面有自己的尷尬。國內最好的團隊和科學家不會因為你學校的名氣大就去你那。因為,他們在領域內的影響力高於學校牌子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清華北大要維持學校的師資標準。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聘用比他名氣大的學校博士。這沒什麼可非議的。

另外,國內很多博士並沒有要求什麼特殊照顧,只要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空間就可以。我知道,有很多學校在招聘時要求留學人員,這把很多優秀的國內博士拒之門外,這個思路作為土鱉博士的我至今也不明白其邏輯。我想這是這位教授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我的想法是,科研人員是否出色的標準是什麼?按照這些標準去選拔就好了,沒有必要偏向哪一方。衡量學校水平是培養了怎樣的人才,而不是這些人才在哪裡工作。通過人為方式,抵制留學人員,也不是什麼好的方法。


北大博士目前並沒有都去三流學校任教,未來也不可能都去。

標題誇張算是一種手法,的確蠻符合甘陽這輩左派投機主義者的氣質的。

看到他在文章裡面透露出的對青年教師出路的關切,我真是忍不住咂嘴,佩服佩服,彷彿去年被李思涯老師打的那一記耳光還不夠響亮一樣。

我本科的時候不懂事,也曾認認真真讀過甘陽寫的那些關於通識教育的著作,他寫東西最大的問題就是漂亮話又敞亮又繁複,但落到具體的制度制定方面,就幾乎是在和稀泥,拿不出切實有效的指南或者哪怕一條操作定義來。後來去了中大讀研,知道其人其事多了,自然也就明白是怎麼個回事了。他那輩人,紅衛兵氣息太重,又深受計劃經濟和計劃體制的影響,在思維模式上一直是那個調性,兩個字,獨斷。他這篇文章明顯是沖著張維迎所談的北大改革而寫。按照張維迎的意思,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打破過去一成不變的計劃體制,方法就是引入市場機制,尤其是外部競爭的要素,目的是要解決學術市場上的選拔和激勵這兩大問題。這種模式在長期的競爭中存續了下來並成為了美國各大高校以及歐洲各國大學紛紛效仿的主導制度。張維迎借鑒於此,無可厚非。具體特徵對比如下:

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教師人事管理體制:

(1)教員隊伍只能進不能出,只能上不能走,沒有淘汰;

(2)職務晉陞以內部提升為主,缺乏外部競爭壓力;

(3)職務晉陞標準過分注重候選人論文數量和申請者之間的相對水平,過分注重內部平衡,過多地考慮了資歷的因素,而對論文質量水準和候選人在全國學界的地位注意不夠;

(4)部分院系新教員招聘近親繁殖嚴重,博士生"自產自銷"比例過大,不利於活躍學術氣氛和鼓勵學術創新。

引入市場機制之後的教師人事管理體制:

(1)教員實行聘任制度和分級流動制;

(2)學科實行"末尾淘汰制";

(3)在招聘和晉陞中引入外部競爭機制;

(4)原則上不直接從本院系應屆畢業生中招聘新教員;

(5)對教員實行分類管理;

(6)招聘和晉陞中引入"教授會評議制"。

(其中,「聘任制和分級流動制」,指在講師和副教授崗位的教員都有固定期合同,在合同期內最多只能有兩次申請晉陞的機會,不能晉陞的將不再續約;副教授一旦晉陞為正教授,將獲得長期教職(類似終身教職)。

「學科實行『末尾淘汰制』」,指對教學和科研業績長期表現不佳的教學科研單位,學校將對其採取限期整改、重組或解散的措施;而在被解散單位工作的教員,無論有無長期教職,都得中斷合約,但有些教員可能被重新聘任。)

這裡先不談在學術體制中引入市場機制是否合理的問題,而僅就文章有沒有就事論事這方面來說,既然是要談如何改革,那就該拿出具體的方案和建議來,而不是高談闊論所謂的「華人大學的理念」。畢竟在沒有真真切切建成一流高校之前,用漂亮話點綴出來的所謂「理念」無非都是些空有其表的虛幻預設罷了,根本不足以作為「出發點」,又談何「從XX理念出發……XX應該XX……」呢?從沒有立足依據的所謂「出發點」推導出的任何所謂的「應該」都不過是些空話罷了,仍然不過是拍腦袋講故事的花把式而已。

甘陽還是太留戀過去那種計劃體制,畢竟他自己就是舊體制的受益者,改革的鎮痛雖然動不了他這輩老人的乳酪,但確確實實刺痛了他這輩老人敏感的神經,因為作為學閥而固守山頭的這輩老人們曾經百般沉醉的自我權威會在這波改革潮中漸漸式微,終會呈現為泡影而被遺忘。

至於你們問我是不是支持在學術體制內引入市場機制,我會告訴你我在很大程度上欣賞哈耶克的思想,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依據就是在制度試錯過程中最終存續下來的那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最值得借鑒的。我們國家的歷史悠久,有教育理念和成文記載的歷史也很久,但西方搞高等教育懂得試錯,他們在制度試錯方面的歷史倒是比我們久多了。這種試錯的精神甚至比現成的成果更值得借鑒。什麼叫「亂北大,亂中國高教」?呵呵,拍腦袋那才叫「害北大,害中國高教」呢!


哈佛耶魯麻省這樣學校的博士畢業生居然要到北大這樣的二三流學校任教,說明哈佛麻省耶魯教育大概也是二三流的吧。


我寫點回答懟一下某些校友以及可能不是校友的答題者(當然這題並非只有p大可以回答)

第一,甘陽不是自媒體,在文化領域甘陽是實打實的大佬,有無數人崇拜也有無數人詆毀,90年代後幾個重要的文化大討論裡面,只要甘陽發聲,他一定是最具穿透力的聲音。國內通識教育的推手。

第二,讀題不仔細,這明顯是對人文社科學科說的,很多人讀了開頭就下判斷。

第三,讀題不仔細的背後是對背景不知道。這篇文章是世紀初寫的,甘陽是針對張維迎的北大改革有感而發。麻煩先了解先因後果


哦, 不知道怎麼評論好

因為我一開口你們就覺得是在罵人

實際上甘陽這種貨色的文章就不應該引起關注, 沒有任何價值

北大招聘哈佛的博士是因為人家普遍學術水平好

北大的博士去三流大學教書是因為北大的博士平均水平很不咋地,尤其是文科類的垃圾博士

現在全世界的學術界,博士都過剩,難道為了北大的水平不行的博士,據掉國外的優秀博士來當教授?那對北大的本科生又是怎樣的不公平啊

說白了這種想法就是學術垃圾才有的想法,遇到挑戰不是怎麼想著把水平搞上去,而是想著怎麼用行政手段把能人擠走

你還別奇怪,這種貨色平日里通常是高呼冥主萬歲學術自由最凶的,但是一干係到飯碗,立馬就想讓黨媽干涉學術自由了

說實話,這個情況其實我也有個建議

  1. 文科博士招生數量減少到目前的1%
  2. 規定任何文科博士入學之前必須至少要有一個211級別的理科本科學位才能就讀

說白了就是中國的文科知識分子,從1000年前就爛透了,真箇就是一最腐朽最墮落的中華文明中的污泥殘渣的代表,除了會拍馬溜須勾心鬥角真是什麼都不會了

哦,我不是說在座的各位,我是說包括民國所謂的那些大師,都是清一色的垃圾

清華科大的土博都有去美國頂級名校作教授的了,怎麼這種北大的垃圾就只能想著怎麼排擠人呢

這麼齷齪的思想難道也是體制問題? 我覺得ccp估計不樂意背這個鍋

補充一句,國內有些博士,教三流大學都是糟蹋學生


韓春雨做的要是真的,估計也在北大了。。。

不對,清華。。。


現有回答要麼斷章取義,要麼沒看明白。

找教職是要看科研的,人家甘陽能不明白?他否定的恰恰是只看學校牌子不看科研水平的招教辦法。

他抨擊的是本土博士即使科研水平再高,可能因為學校牌子不夠國際化,不是所謂的傳統國際名校而敗下陣來。這樣會惡性循環,一心想走學術這條路的學生,會因為前人畢業後找教職的經驗而出國。

並不是說北大只能要北大的人了,只要科研水平更高,北大也能要武大出來的,而不要斯坦福的,這才是正路。這樣中國培養的博士才能有世界影響力,可以向外國大學輸送老師,而不是現在只能歐美名校的來中國當老師,反過來就不行。但事實上北大出來的在招教市場上都會因為是土博受歧視,就不要說其他地方的土博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北京體育大學進行院系調整:成立奧林匹克運動學部,體育與健康學部,人文社科學部?
是否去行政化後中國的大學教育現狀就能改善?
中國教育是對是錯?
中國目前的教育製為什麼不改革?
教育的改革是否就意味著十二年義務教育不會實現了?

TAG:教育 | 博士 | 北京大學 | 高校 | 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