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行業/領域,未來100年內可能會有什麼重大突破?

知乎里經常看到各行業(或領域)的大牛出沒。那麼你所在的領域,在未來100年里有哪些地方、可能會在什麼時候,有重大突破呢?

這些突破有什麼重大影響嗎?

(不限定工程/科技領域,社會科學相關也可以。)

這個問題是受加來道雄的書《物理學的未來》啟發。我想聽聽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開拓者談談你們對未來世界的看法。

鏡像問題:你所在領域(科研類)有哪些是做不動的問題?

回答示例(只是例子)——

我所在的行業是機械結構設計及分析(CAD、CAE)。

預測:

我認為在20~30年後,常規機械結構的繪圖和力學分析軟體將徹底融合,實現徹底傻瓜化、自動化、智能化。

影響:

未來的工程師在提出一個常規機械機構的初步方案後,可以從資料庫中直接調取模型、輸入特徵參數;然後設計軟體自動生成模型、檢查運動特徵、分析結構強度振動特徵,並自動進行優化調整,並同步完成加工工藝設計及圖紙繪製工作。甚至可以與加工中心聯機,直接加工出成品。

這種改變將能夠使機械工程師擺脫繁瑣重複的低價值勞動,將主要精力放在創造性勞動上。這將使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


謝邀。

數學的發展是個很弔詭的事情。100年前這個世界上沒人知道同調群,大家知道的拓撲不變數也就是歐拉示性數一類的數字不變數。現在,代數拓撲已經成為了本科數學必修課,合格的數學本科生都應該會算簡單空間的同調群。20世紀整個現代數學爆炸式發展,代數拓撲、抽象代數幾何、泛函分析、現代微分幾何、非線性PDE等等,基本都是20世紀才大規模發展成體系的數學學科。然而,一些100年前就被問出的問題,比如黎曼猜想,現在仍然無法做出解答(對黎曼猜想的最好結果來自Conrey,似乎是證明了40%的零點都落在critical line上,他因此開玩笑說自己應該拿40%的獎金),包括希爾伯特問的那23個問題好像也有很多沒解決的。對數學的未來做出預測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你根本想不到未來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新數學思想。比如說辛幾何可能在200年前的分析力學時代就已經具備雛形了,但是那時候的數學家可能想到今天的數學家會用一種叫Fukaya category的神奇玩意來研究辛流形么?不過有些古老問題可能仍然保持未解決,畢竟表述簡單的問題不一定存在簡單的證明;但是與此同時,大量的新問題、新觀念也會出現。數學的發展從來都是動態的,工具變得越來越發達,問題卻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大家所在行業都那麼高大上,我就談點低端的。

我在工廠上班。未來的重大突破肯定是機械化,很多工作都由機器人代替。

但是我與很多人想法相反,很多人認為機器人大規模普及將會導致人們大規模失業。

而我所看到的現象正相反,不是機器人普及導致人們大規模失業。現在的情況反而是,很多人不願意干低端活,因此這些低端活常常招不到人。可能也有老齡化的因素導致低端勞動力越來越難找。招人的成本越來越高。

因此無論是工廠招工人,還是餐館招服務員,對於企業來說,難度都越來越難,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正是這個原因,才推動這些低端產業的產業升級,用機器替代人。因為人力成本已經開始追平機器成本了。

這正是現在浩浩蕩蕩的機器人普及的原因,主要就是勞動力開始不夠了,人力成本開始逐漸比機器成本還高了。

試想一下,隨著老齡化來臨,人們普遍受教育年限越來越高,服務員、普通工人這些低端活越來越沒人干。但畢竟還是需要人干。那麼被迫地推動產業升級,低端活開始用機器代替。

那麼可能大家有疑問,可是畢竟還是有年輕人低學歷的,當機器化浩浩蕩蕩來臨,這些人會從事什麼職業?

答案是服務業,此服務業不是大家想的狹義的服務員,按摩師之類的服務業,而是廣義的服務業。

將會誕生互聯網服務業一行業,比如網文作家,直播,自媒體,互聯網銷售(包括淘寶賣家、淘寶客、微商之類的這些)

舉個例子,拿網文來說吧,隨著消費升級,版權意識的提高,付費意識的增強,以及低端工作越來越沒人幹了。這裡會開始慢慢更加繁榮起來。

大家有錢了,加上版權意識增強,打擊盜版的力度大了。大家看盜版的少了,因此正版收益就高了。

大家有錢了,更願意為這些精神愉悅付費,因此網路作家收益也高了。

低端工作沒人干,空餘時間多了,因此看網文寫網文也多了。

當然還有其他,諸如直播,唱歌,寫文章,互聯網銷售等等,將會容納很大一部分人。

因此未來的趨勢是低端工作逐漸被機器代替。而網路服務業開始崛起。業餘時間靠網路服務業賺錢的人會越來越多。容納大量的人口。依照國外的經驗,未來中國肯定是工業農業的佔比越來越小的。服務業佔比越來越高的,而在中國,互聯網服務業就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superconductivity@300K

╮(╯_╰)╭

話說,這個東西實在是太適合做賬號密碼了,包括了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


民航狗來答一發。

1.可能會出現飛翼布局的運輸機,跨太平洋超遠距離航線輕鬆實現

2.超音速客機重回歷史舞台,不過可能會是公務機。富豪們在乎時間成本,對於油耗則沒那麼在意

3.飛行汽車誕生,中國成為最大市場。和智能手機,共享單車一樣,又湧現出一大波國際廠家。

4.攜帶型飛行裝具出現,如果說飛行汽車是讓汽車飛起來,那攜帶型飛行裝具就是讓平衡車飛起來。

5.無人機送快遞將成為家常便飯。

6.簽派將實現自動簽派放行,只需要幾個人監控就行了

7.無人加油車,無人加清車,無人排污車,無人擺渡車,無人客梯車。

8.維修機器人出現。機務需求量降低

9.飛行智能化之後,空管的作用也將削弱。人工智慧指揮,提前預判衝突飛機進行指揮。

10.自助值機將進一步普及

11.GNSS全面替代陸基導航,空地信息交聯由語音轉換為文字(數據),標準指令通過機載計算機解析,直接自動操縱飛機升降。其中北斗由於具備短報文能力,可能可以兼顧定位導航、數據通訊和監視

12.現在就是一隻民航狗的我…以後會成為一隻

不對

一條

民航老狗


生物醫學工程,結合了電子工程,計算機,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邊緣學科,致力於開發生物學、醫學、藥學等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技術,最大的應用是醫療器械,也是本文側重的。嚴格意義上講,算不上一門傳統意義上的獨立學科。但正是因為它的交叉性,從上世紀50年代成立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比如你所熟悉的CT、超聲等現代醫學圖像技術,也會讓我們對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

要暢想未來,就必須了解歷史。2006年,AIMBE(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評選出了上世紀生物醫學工程對人類醫學事業最具有價值的醫療技術與設備,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如下圖。

加上本人的一些理解,增添了一些劃時代的技術和設備:

在1960年以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在醫療器械上最大的成就是:X射線成像、人工腎臟、心電圖、心臟起搏器、心臟除顫儀等

在1960年代,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在醫療器械上最大的成就是:超聲設備、人工心臟瓣膜、人工晶體、人工血管、血液透析機等。

在1970年代,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在醫療器械上最大的成就是:CT(計算機斷層掃描)、人工關節、氣囊導管、內窺鏡等。

在1980年代,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在醫療器械上最大的成就是:MRI(核磁共振)、激光治療、、心臟支架、免疫分析儀器等。

從1990年代到現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在醫療器械上最大的成就是:基因分析設備(如PCR等)、PET-CT(正電子發射CT)、分子診斷設備、手術機器人(如達芬奇)等。

21世紀之前的這50年,上述醫療器械給醫學帶來的變革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人類從來沒有這麼認清楚過自己的身體,也從來沒有發現人體有那麼多未解之謎。

這些器械的出世都是建立在電子工程、物理、化學、機械、材料、數學等學科發展之上,使他們可以有體積極小但功能強大的集成電路用於各種醫療電子設備,新的生物兼容材料用於體內植入設備,新的感測器材料和新的光器件用於成像等等。未來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也是要靠這些基礎學科。

分割線區分過去與未來----------------------------------------------------------------

結合幾年前美國生物醫學影像和生物工程研究院(NIBIB)和一些頂尖科學家對生物醫學工程未來的設想,以及個人的分析,我大膽的暢想本世紀就會實現的突破:

精密智能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可根據配套的成像系統和人工智慧演算法,自動識別病灶、定位,並進行精準的外科手術操作;微型手術機器人可注入體內血管,以體內成像技術誘導,用於清理血栓,修復損傷血管等;納米手術機器人可以被植入大腦,自動識別損傷的神經元,並進行修復。聽起來是不是很crazy?

精細分子/細胞成像:依靠化學染色技術、成像技術等的發展,DNA/RNA等基因表達過程的每一個動態細節都會被捕捉到,如鹼基對的結合過程,蛋白質的構象變化過程等等,讓人類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生理機制,從而研發相應的藥物,解決癌症等難題;細胞成像能準確記錄人類大腦在進行不同的思維活動時,各種神經細胞的活動圖像,可以用來破解人類意識和思維的奧秘。這可是從古至今都是讓人類最困惑的問題!

可遙控體內成像:試想吞下一個小膠囊,可以被控制遊走在體內的消化系統,清晰的展現你消化通道內每一個細節,而再也用不到痛苦的胃鏡、腸鏡等;一個納米相機被注入你的血管,在醫生的引導下,即使最細小的血管病灶都會被發現;微型相機被導入泌尿系統,再也不需要超聲或CT介導來做穿刺檢查膀胱癌等,這些聽起來是不是都很exciting?

腦機介面:自從美國腦科學計劃提出以來,各國都在趕上步伐,嘗試去發現人類認知的奧秘。基於上面所述的精密大腦細胞成像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發展,把人類的思維精確的轉化為可視的電信號,然後精細控制外部設備,做到真正的『腦控』智能假肢,被用來解決肢體殘疾或神經損傷人群的運動問題,是不是夠酷?基於對大腦功能的深刻理解,一些非創傷的神經反饋訓練穿戴設備被用來治療老年痴呆、自閉症、多動症等神經功能障礙,是不是仍很多絕望的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

新型生物感測器:醫療穿戴設備的概念已經被廣泛接受,但無奈受制於生物感測器的發展,一直未見起色。試想,如果一個指甲大小的感測器貼到你的胸前,就能實時採集你的心電、呼吸、血氧、血壓等信號並無線傳輸到數據中心,對你的健康狀況做24小時的跟蹤,是不是很有安全感?如果一個硬幣大小的感測器被貼在你的額頭,及時監測你的腦電信號,然後傳回數據中心,從而分析出你的思維狀態,被用於駕駛的疲勞監測(前提是自動駕駛沒有完全替代人類:)),危險工種的注意力提醒,神經疾病的反饋訓練等,是不是非常有實際價值?

新型生物材料:每當看到燒傷的病人需要大規模的植皮時,都很心痛。一種基於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高分子科學的新型生物材料能代替受損皮膚的功能,並會「自我生長」,將會被用於各種皮膚病人。其他的生物材料如人工血細胞,人工神經等等,都將有真正的替代作用。

既然是百年內的暢想,也就沒有十足的邏輯。但是基於本人對生物醫學工程的理解,這些都是可能性很大的突破。

希望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這些突破,也希望那時候『知乎』還在,大家都還在,在這裡見證我的暢想!

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作者。

有時間,接著更新。

參考資料: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 Japanese perspective, M Kikuchi,

Biomedical Imaging and Intervention Journal, 2007

The futur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a glance, George Truskey, Duke University, Journals. http://elsevier.com


遊戲是個很年輕的行業,成形不到50年。但不用100年,可能20年內就會有重大突破。

因為比起機器人什麼的,遊戲可能是人工智慧最適合用來練手的領域:

  1. 可以限定人工智慧的邊界,只需解決有限問題即可;
  2. 純數據流交互,不需要涉及其他領域(機器人的實用還有機械、工程問題要解決);
  3. 安全,法律風險低

尤其是第三條,尤其關鍵。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相關的法律約束、道德質疑都會逐漸出現。但遊戲則有些類似「法外之地」,甚至說有些人工智慧相關的實驗,即使藏在遊戲中偷偷進行也不容易被大眾所察覺。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款網遊,其中沒有「玩家」和「NPC」的這個界限,遊戲中所有的角色(甚至是怪物)都有與之匹配的智能,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件事兒並不需要《西部世界》那種級別的黑科技,因為遊戲中玩家行為的複雜度遠低於真實世界,只需把聊天、社交的邏輯進行優化,基本就可以了(戰鬥的邏輯很簡單,用現在的技術可以輕鬆做到)。

基於目前各種聊天機器人的發展,也許5年內就可以看到這種級別的遊戲了。

當NPC活了之後,下一步就是讓世界活起來。

  1. 讓世界的時間流逝起來;
  2. 讓世界的資源流動起來(水、木頭、礦石……可以腦補一下帝國時代);
  3. 讓世界的技術發展起來(可以腦補一下文明)。

這一點的難度,可能並不比上一階段更高,但數據量將會非常龐大。而處理這種龐大的數據量,正是人工智慧最擅長的。

很有可能這種進化,會與上一階段同期或者略晚一點點,就會出現。

而最後一步,才是讓玩家自己活起來,也就是——更高的沉浸感。

VR雖然是個很不成熟的技術,但也的確帶來了很多想像空間。其最大的意義,就在於「遊戲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隔離」。

當你看電影的時候,即使是IMAX,偶爾也會看到影院的牆壁、前面的座位,這會瞬間讓你意識到「我在看電影」。

而玩VR的時候,這種瞬間齣戲的幾率將會明顯降低。遊戲硬體之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讓玩家忘記忘記眼前的屏幕、手中的手柄,徹底投入遊戲之中。

但硬體的發展,往往是最慢的(遊戲設備這麼多年來,都是在提升性能上的「量變」,很少有「質變」)。

而一旦這方面有所突破,就會帶來遊戲有史以來最大的進化。作為一名設計者,如果能參與其中,那這輩子就賺了。

Life is short, play more, play better.


計算機這行,有兩個最有想像力的前景,一個是人工智慧了,一個是量子計算。

人工智慧現在雖然炒得很熱,但還並沒有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在一百年內,持續的突破性發展估計會讓很多人失業,包括創造AI的程序員自己。

量子計算是八字沒一撇的事,不過作為未知領域,倒是被人工智慧淘汰的程序員的好去處/哈


只要造出了可以實用的量子計算機。。。


爪機碼字先佔個坑

1. 具備壓力,光,熱,化學感測的大面積柔性電子皮膚,作為數據採集系統,將為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提供硬體支持,與人工智慧、雲計算相結合,極大提高人類生產效率。

2. 柔性半導體技術,開發基於柔性TFT的顯示背板,實現真正可任意摺疊顯示屏。高端柔性半導體實現集成晶元的柔性化。由此衍生的各類柔性電子器件將極大的擴展人類信息交流渠道,革新信息交互方式以及體驗。

3. 以多中間存儲態的憶阻器技術架構的神經元晶元,代替傳統cmos在圖像識別和機器學習上的運用


人工智慧,目前大家對人工智慧的理解還在輸入數據根據公式得到結果。

實際現在已經可以模仿人類學習的過程了,目前在模仿海馬體進行短期記憶,模糊而不是精確的學習的階段,已經有很大進展了。

當一個更高層次的智慧出來之後,人未來會如何?

我們今天對世界的認識,都是沒有擺脫生物體本身的,智慧的動力都基於吃的好,穿的好,開好車住好房子如何求偶延續基因,如何讓肉體在一個舒適狀態,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這一類基於肉體的智慧。

如果開了一個口子,讓不基於肉體的智慧去思考世界,難以想像世界會有多大變化。


徹底突破實體瘤的治療,癌症不在是不治之症,目前免疫療法在動物實驗上的結果都出現了大量治癒的實驗。其次是體外自體器官再生,利用人體自身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器官,然後再移植會體內,更換衰老的器官。


兩個方面,

能源上,內燃機是走不下去了,長遠來看,電動車的瓶頸不是充電設施,而是電池性能,

1,電池的能量密度要達到甚至超越石油,保證充足且穩定的續航里程,高能量密度存在安全風險,如果不能像石油(化學鍵)一樣穩定,那麼怎麼保證有效穩定存儲是個問題。

2,充放電能力要達到甚至超越燃油噴射的能量輸出水平,直白點就是充電就像加燃油一樣快捷方便,放電也要有穩定的爆發能力,顯然要達到這個水平傳統的化學電池是走不通了,鋰離子電池也不行,超級電容是個方向,但材料和能量管理是個問題(就是水缸材料與閥門)。

以上兩個問題解決了,充電設備的問題就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第二個方向是自動駕駛帶來的出行方式的改變。

完全體的自己駕駛不僅僅是解放雙手這麼淺顯,其最深層的作用還是,用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統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

屆時,每一輛車(一個自動箱子)都是龐大自動交通網路的一個客戶服務埠,除了起點與終點外,所有的中間過程都由交通網路系統通過合理規劃並高效執行。

要達到這種程度,除了依賴人工智慧的技術突破外,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設備更替、系統升級以及產業化、規模化變革。

總結,汽車未來100年的進化考驗的是全人類的尖端科技轉化力以及工業執行能力。


建築,我也不知道,應該是樓層越來越高,地下越來越深吧


許多人一生都未必夠一個百年,遑論預測百年之後的事情。

之前看過很多分析AI發展對法律行業影響的文章,但很明顯,絕大多數都停留「紙上談兵」的階段,基本不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

但就目前的趨勢而言,個人感覺百年內有三個方面的變化是最值得關注的。

一.法律檢索智能化

眾所周知,法律檢索作為法律調研過程中律師應當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隨著語義分析,文本識別,以及圖像和視頻技術檢索自動化的發展均為智能化的法律檢索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世界首個機器人律師的ROSS就是基於IBM的Watson系統的智能檢索工具。

當然了,這一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缺乏足夠的基礎數據,AI分析精準性難以預估,系統自動分析技術方面的障礙等。

但可以預見隨著AI技術的發展,極有可能將法律工作者從繁重複雜的法律檢索工作中解脫出來。

二.在線法院的出現

其實先前在國外就已經有很多相關方面的例子,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也是有發展的——

2016年7月發布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將建設「智慧法院」列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建設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審判、執行、監督等各環節信息化水平,推動執法司法信息公開,促進司法公平正義。」

2016年12月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智慧法院」建設,推行電子訴訟,建設完善公正司法信息化工程。在2017年5月11日舉行的全國法院第四次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提出,智慧法院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人民法院工作的一種形態。

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小組審議通過《關於設立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該互聯網法院主要審理網路購物合同糾紛、網路購物產品責任糾紛、網路服務合同糾紛、在互聯網上籤訂、履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和小額貸款合同糾紛、網路著作糾紛等五類案件。

我國在這方面動作還需要繼續觀察,如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的出現。不過此類在線法院建設和普及對促進公共法律服務的供給,幫助消除司法鴻溝方面無疑有著巨大意義。

三.「人工智慧+法學」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已經看到了法學教育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提出打造「人工智慧+法學」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雖然外國已經有這方面的例子了,但個人覺得這個方面實際實施上應該比之前兩個難度大的多。很可能一百年後也只是停留在設想的階段吧。

但隨著AI的發展,絕大部分學科未來都極有可能與人工智慧等前沿信息科學技術結合。這是大趨勢,當然了就算是預測也太遙遠了。

一點淺見,歡迎探討。


理論與計算化學,等量子計算機吧。至少目前看不到能在經典計算機上精確計算和模擬較大體系的希望。


我是學焊接的本科生 從大一開始就擔心並相信釺焊將來會被粘接取代


工程行業,雖然一畢業就開始蕭條,但是我還是相信未來會使用BIM、雲平台等技術實現行業的信息化,大大提高全過程參與人員的工作效率。然後在高度信息化基礎上,結合預製、裝配、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施工。伴隨著材料的進步,開始出現超大體量、高複雜度的未來建築,工程建設也從地球表面開始轉移到太空以及其他天體中。更遠的未來,等人類開始造死星一類的東西,我們一起去太空搬磚吼不吼呀?


我是做房地產策劃和銷售代理的,業務方向是商業地產的一手房,包括商鋪、寫字樓、單身公寓、專業市場等等。我想,我們這個行業100年內最重大的突破,無疑就是人工智慧完全取代我們現有的工作吧。

我們現在的工作可以概括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策劃,從開發商拿地之前的調研、建議報告,到拿地之後的項目定位、產品設計、項目形象包裝、宣傳、促銷活動等等;二是銷售,從案場接待、成交的相關服務到多渠道攬客方面的工作。每天就在忙乎這些事情。就談一下自己對這兩個方面未來的看法。

談未來,說實在的,我覺得很困難,畢竟時代發展太快,策劃和銷代這一行,別說百年,十年就已經天翻地覆了。只能談點基礎認識。

首先銷售這個方面,我想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涵蓋所有租售房源的智能公共信息平台,大家把所有待租待售房源登記上去,然後想租想買的人去上面挑選就行了。當然這其中AI會讓很多工作變得非常輕鬆,比如房東要對外租售,登記房源的時候,可能只需要告訴AI最簡單的信息就行了,剩下所有的事情都由AI處理。當我們要租房買房的時候,AI會根據平時它記錄的我們個人的大數據來幫我們推薦房源,我們會很輕鬆地選到自己心儀的房源。

上述這個想像一點都不難,我想絕大多數人隨便一想就能想到這個,但隨著思考的繼續深入,問題來了:

如果說將來會出現所謂惟一的一個「涵蓋所有租售房源的智能公共信息平台」,因為這樣效率最高,因為我們在現在,很難想像未來時代還跟今天一樣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然後消費者總是吃虧上當而且很難維權,那麼這個惟一的智能房源公共信息平台,它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最後形成的嗎?它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事實上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做這些事情了,但毫無疑問,現有的這些網路房產信息平台離最終的目標還差的太遠——這其中最難的地方不在於平台上的信息如何全面、透明、推薦和選擇如何智能、人性化,而在於「惟一」。

關於這個「惟一」平台最終的形成,我想了很多,但沒辦法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寫出來,因為仔細探討下去勢必涉及到政治敏感,涉及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在現有國情下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我想,這個問題還是交給未來的人們去解決吧。我的思考就是:為什麼一定是要惟一呢?也許 「惟一」本身就是我們對未知的臆測。也許我們對未來的想像,還是太簡單,太過於理想化了,就像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裡對人類未來的想像那樣。一個強制的、必須把個人所有信息和房屋所有信息都交給某個智能、某個機構去儲存的社會,難道真是未來的人們能接受的嗎?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擁有一個「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全體透明交易模式。

看來在這個問題面前,想要在今天得出一個成熟的、經得起反覆推敲和質疑的解決方案,還是有些自不量力了。只能相信遙遠未來的人類比我們更有智慧,他們可以實現我們甚至在邏輯上都無法自洽的事情。

關於我的工作中策劃方面未來的演變和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這是一個比「銷售——用一個涵蓋所有租售房源的智能公共信息平台來解決」更困難的事情。要達到「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一百年可能遠遠不夠,我們甚至都不確定是否存在一個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只能無限逼近它。要知道完美、到達頂峰這類情況的出現就意味著沒有任何再發展的空間,就意味著接下去會停滯甚至倒退,就意味著那個時代的人類是比未來任何一代人都智慧的人類,這無疑是荒謬的。

誰說未來一定還是人類而不是機器人在主導整個文明社會?如果是那樣,這樣問題到是簡單了:機器人的居住需求跟人類完全不同,我們這個行當肯定是全面消失了,最起碼不用人類操心了,所以這種情況不在本題討論範圍之內。

即使AI在今天已經發展到自學三天能夠擊敗人類最頂級的圍棋選手,我也很難想像未來它可以全面取代我們去做房產策劃類的相關工作。要知道,想像AI給單一項目做方案不難,難的是全面取代——那意味著從根本上開始計劃。應該供應多少土地、建什麼樣的項目,才能夠恰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又不造成絲毫浪費?所有有需求也有能力購房的人先去平台上登記嗎?還是大數據會提前告訴我們這個量的需求?從大層面上來看,人類的需求是動態的,會隨著時間甚至心情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即使上帝真的存在,也無法做到精確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因此當所有開發商的所有房產項目都用AI取代我們做房產策劃,勢必有些開發商就會發現「他請來的這屆AI不行」。

當然這裡還有個疑問,那就是「未來還會有這麼多開發商嗎?」那還剩幾個開發商是最理想狀態呢?一個還是兩個?國有還是民營?最終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得了,又回到上一個問題了。

因此我最後的回答就是:趨勢就是那麼個趨勢,方向就是那麼個方向,但我們只能無限接近,不斷優化,而永遠不要奢望最終目標的實現。房產策劃也好,房產銷售也罷,這些都是基於目前人類社會的根本架構而衍生出來的可行模式,要想根本性地用AI全面取代人類的相關工作,首先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次這跟改變人類社會的根本架構構成必然關係。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完全不成熟的思考,沒有跟任何人交流過,也許會有太多的思維局限。很高興能夠有知乎這個平台讓我把這些觀點寫出來,請大家不吝賜教。


電能,作為清潔能源,終將對化石能源進行全面替代。未來的電動汽車等等方面,都將飛速發展。作為國家電網的員工,還是相當自豪滴


我在的行業還不錯,車輛工程在讀研究生,不說100年了,20年內肯定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導師本來做傳統汽車的轉向研究,這兩年已經逐漸轉移到電動汽車轉向的研究上來了。多說兩句,傳統汽車的轉向是方向盤帶動轉向機構,轉向機構帶動兩個車輪,造成兩輪轉角不同完成轉向。而電動汽車的出現,使得不需發動機,驅動靠輪內電機,轉向變得簡單,控制兩側車輪的速度,一個快一個慢自然就完成轉向。

問了問其他同學導師的研究方向,也大多數轉移到新能源車輛。前景還是光明的,現在國家大力投資的兩個方向,一個是電子,另一個就是汽車了。隨著科技發展,汽車行業兩個新技術將會脫穎而出,一個是電動汽車,一個是無人駕駛。而這些都是20年內有望走進我們的生活的。電動汽車還有著蓄電池和燃料電池的方向之爭,相比較無人汽車更多是信任問題了。

希望這20年里,中國車企能彎道超車。


推薦閱讀:

有什麼大車運輸上的外人一般不知的奇聞趣事?
看真人秀髮現明星們居然如此低能,普通人不知道強他們多少倍,卻努力一輩子都到不了那樣的社會地位,怎麼破?
看見打人該不該報警?
為什麼人們對天賦帶來的不公平能欣然接受,但對出生帶來的不公平卻多有抱怨呢?
今晚我室友說了一段話,我不認同。但卻忍住沒反駁,因為沒有必要。那麼這種觀點大家怎麼認為?

TAG:未來 | 科技 | 科研 | 行業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