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為什麼這麼亂?如何看待中巴的親密關係?
回答巴基斯坦為什麼這麼亂這個問題,首先就來看看巴基斯坦的歷史吧。 巴基斯坦現在現代中國人心裡,它是一個獨立的,同時有著獨特文化的這麼一個共同體。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巴基斯坦」這個詞,在1947年前,連個地理名詞都不算。更不要說文化共同體了。它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一個把全印度的穆斯林群體團結起來的口號。可以這麼說,巴基斯坦在1947年前,就是印度的一部分。但是又不是印度的一部分。 首先,我們現在稱之為巴基斯坦的這塊地方。在1839年之前,其實是分屬三個不同政治實體的。西邊的俾路支人聚居的俾路支斯坦,實際上是在伊朗的控制,而俾路支人在18世紀又侵入了印度河(這條河其實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下游的信德。信德這個地方其實很早就被阿拉伯人征服,因此它跟中亞西亞的聯繫更多;而東部,巴基斯坦現在最重要的糧倉和占統治地位的旁遮普,是在英屬印度的控制下。當時旁遮普和印度的旁遮普是同一個省。是當時英屬印度最大的省之一,也是北印度的一個中心。而現在經常出現塔利班問題的西北邊境省和部落區,其實當時是阿富汗的一部分。因此,此時巴基斯坦,或者說印度河流域,分屬於伊朗,阿富汗,英屬印度三個政治實體。 巴基斯坦如今領土的奠基,其實是英國人。1839年後,英國人開始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內發起一系列征服戰爭,主要目標指向阿富汗,伊朗,真正目的就是對抗俄國在中亞的擴張。史稱「大博弈」。於是,通過三次阿富汗戰爭,這才逐漸吞併西北邊境省,並在俾路支控制的地區發起一系列戰爭。很快就奪取了印度河流域的信德省,又和伊朗平分了俾路支人聚居區——成為俾路支省。將阿富汗,伊朗邊境的所謂部落區也劃為英國保護。這樣,英屬印度才奠定今天巴基斯坦西面和北面的邊境。
其實,這也就可以看出,如今巴基斯坦境內佔大多數的民族,種族其實是被強行征服到英屬印度這裡來的。他們與印度曾長期分屬不同國家。他們甚至從莫卧兒時代就與印度的莫卧兒帝國為敵。因此,俾路支,信德,西北邊境這巴基斯坦的三個省,都其實對後來,旁遮普的印度穆斯林是不滿的。而對他們,以及大量印度遷至巴基斯坦居住的印度穆斯林——這些人在印巴分治前,大多居住在如今北印度境內,種族上其實就是印度斯坦人,只不過他們用莫卧兒帝國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更是不滿。
印巴分治時,蒙巴頓方案唯一考慮的就是宗教,因此對民族,對文化根本就沒有考慮。於是,就在當時處在同一個文化體內強行割裂,創造出一個新國家——巴基斯坦。當時還包括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因此,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內外環境都處在危機中。隨時面臨解體的危險。外部環境在於,印度視巴基斯坦為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即便他們不想要俾路支和西北邊境,但對旁遮普和信德這些印度河流域省份是虎視眈眈的。而印巴分治時出現的大量恐怖的宗教屠殺。也使得兩國從一開始就出現嚴重對立,乃至時時處在戰爭邊緣。這種對立,隨著克什米爾衝突,延續至今。 而巴基斯坦內部更是如此。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得以建立。主要是印度穆斯林的功勞。而且,他們當時宣揚建國時候多數在現在印度境內。在巴基斯坦可能就只在卡拉奇,拉合爾進行過宣傳。因此,真正打動的,也只有旁遮普人(因為事實上,他們就是印度人)。所以在建國之後,旁遮普和那些印度逃來的穆斯林,逐漸成為政治主人和既得利益集團。而其他四個省則處在政治下層。這其中,有一個省,也就是東巴基斯坦,不滿,不幹了,最後變成了孟加拉國。剩下這三個省,也開始進行反抗。這也就是,巴基斯坦為什麼混亂的根本原因——因為這個國家不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而是被黏合的國家。這有點像一戰前的奧匈帝國。 至於巴基斯坦為什麼和中國的關係」比喜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蜜甜「?很簡單,被逼的。 因為它三面都是敵人。南邊是印度,這不用說;西面是伊朗,因為俾路支斯坦不是被分割了嗎?對。俾路支人在伊朗還有人,況且伊朗的什葉派國家。阿富汗則一直對西北邊境省和所謂部落區有執念,而巴阿邊境因為兩邊都是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因此巴塔等勢力都是跨境存在。巴基斯坦在這麼三面被敵對或者冷戰的國家所環視。怎麼可能再和中國沒完沒了?它只有背靠中國,才能面對它險惡的內外環境。 補充一點,巴基斯坦想要真正擺脫整個國家的可能的混亂局面。就必須塑造一種」主流文化認同「。而這種」主流文化認同「必須考慮當地人的想法。而不是只考慮占統治地位的旁遮普人(其實就是印度斯坦人)的想法。並以這種印度穆斯林的文化去影響那些深受伊朗,阿富汗影響的其他族人。謝邀! @雲石 的回答已經切中要害了,我就當是錦上添花,胡言亂語幾句。
資源困境,特別是水資源困境是巴基斯坦難以發展的根本原因。或許巴基斯坦應該慶幸自己沒有因為偶然因素而實現經濟發達,否則,以巴基斯坦的人口規模,國家內部的資源爭奪就會把這個國家撕裂。
巴基斯坦親近中國,毫無疑問是源於國家利益,因為中國可以提供巴基斯坦所沒有的一切。資金,技術,軍事安全,外交支持甚至是自己最缺乏的水資源。(據測算,五個第四代核電站AP1000產生的電能,就夠巴基斯坦缺水地區的人用上用電能淡化的海水。)
而中國也毫無疑問的需要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中國制衡印度的最有力棋子,是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溝通與和解的最好橋樑,是中國影響中亞這個世界中心的重要途徑,還是中國與美國博弈的重要棋盤,如果沒有巴基斯坦,中國將直接面對咄咄逼人的印度,禍亂頻仍的中亞,肆無忌憚的美國和氣勢洶洶的伊斯蘭世界四重壓力。
此外,巴基斯坦與中國的歷史友誼更為兩國間親密關係上了一道牢固的保險。在兩國最困難時候,雙方都頂住了壓力,沒有背棄彼此,這是在國際關係史上都少見的奇蹟。雲石自問自答的文章水平越來越低了。。。
自打建國起,巴基斯坦便飽受貧困之苦: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工業化程度低;而在政治上,文人官僚跟軍方也是恩怨重重,一個不小心,就引發政變。這種內部的困窘,再加上與印度的矛盾,以及塔利班等武裝三番五次的襲擾,讓這個南亞伊斯蘭大國,始終難言太平。
巴基斯坦何以至此?這首先要從水說起。
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素。淡水資源的充沛與否,對一個國家的國運至關重要。
巴基斯坦的淡水資源,主要仰仗於印度河,這條發源於喀喇崑崙山脈的河流由北至南,縱貫巴基斯坦全國,是該國的命脈所系。,
按說的話,印度河的水量還是很豐富的。當然,跟相較於亞馬遜河、長江那是遠遠不如,但總的來說也十分不錯了——可作比較的是,作為華夏文明母親河的黃河,年均流量才只有印度河的三成。
不過,雖然地表水資源尚可,不過看降雨量的話,巴基斯坦就很可憐了。即便是作為巴國本部核心區的印度河流域,年均降水也才區區300毫升,至於塔爾沙漠、俾路支高原這類邊緣板塊,甚至少到只有可憐的100多毫升!
這是個啥概念?打個比方,大家都知道的中國著名缺水地帶——黃土高原,年均降雨量也都還有400毫升!
降水量的稀少,對巴基斯坦的發展構成嚴重製約。放在農耕時代,由於當時人口數量還不多,農業用水需求也不高,因此儘管降雨少點,但憑著印度河的滋潤,也勉勉強強足夠使用了。
不過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這種局面被打破。工業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比農業高了N個量級;此外,現代文明條件下,全球人口暴增,巴基斯坦這個領土面積不過80萬平方公里,還有大半是荒漠的國家,其之人口,已逼近兩億之多!
很明顯,一條印度河,絕不可能滿足得了兩億人口的生產生活所需。所以缺水,成為影響巴基斯坦發展的一大難題。
而除了睡,巴國的地緣政治格局也十分糟糕。東邊的印度,那是眾所周知的生死之敵;西面的伊朗與北面的阿富汗,同樣跟巴國不太對付——伊朗與巴基斯坦平分俾路支高原,在邊界劃分方面長期存在爭議,而且二者還存在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衝突;至於阿富汗,美國將塔利班攆下台後,它們長期紮根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不僅製造事端,還嚴重影響了巴國對該區域的控制。
巴國內部本身就憂患多多,再加上外部壓力,這種經濟跟國家安全的雙重壓力,嚴重影響了巴基斯坦的國家穩定。
巴基斯坦採用西方民主制度,政府由民選產生,文官行駛政治權力。可是在印巴糾紛面前,這種機制明顯力不能支。
長期的印巴衝突,對兩國的國力都是嚴重消耗。不過印度再怎麼說也是個准大國,家底更厚,所以還撐得住。
但巴基斯坦就差遠了。
為了應付印度的威脅,巴基斯坦必須從國內徵集大量資源,以供軍需。但巴基斯坦的實力跟印度明顯不是一個檔次,這種情況下,巴基斯坦要維持印巴間的軍事制衡,就必須在對國內資源的徵集程度上,比印度更狠——這難免會讓百姓極端不滿。
這就讓民選文官政府陷入兩難:他們有義務維護國家安全,捍衛國家——故而軍事開支必須保證;可是,這麼刮地皮,百姓的怨憤也是難以遏制。而文官政府是經選舉產生,換句話說,這種對百姓的過度搜刮,對文官們來說簡直是政治自殺。
這就是巴國民主政治的死循環。除非印巴和解,不然光靠巴國一己之力,根本無法破除這個魔咒。這種情況下,巴國就只剩下一條路可選——甩開不合時宜的民選政府,轉行軍人專制。
軍人專制的好處是:其之權力,源自武力,而非選票,因此無需太過照顧國民情緒,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將國家資源投入軍事——而且,有武力做後盾,在國內刮地皮也更加便捷。
基於這種邏輯,軍隊於1958年發動了巴基斯坦建國以來的第一次軍事政變,顛覆了民選文官政府,改由軍政府執政。
按說,事情到這裡就算完了。從此,巴基斯坦將變成一個軍管國家。
但事情的發展,卻並沒有遵循此路。接下來的日子裡,民主文官與專制軍人們輪番登台,將巴國政局攪的是混亂不堪。
為何會這樣?
這又回到了經濟。印巴間的常年衝突對峙,迫使軍人政府只能大力搜刮社會財富。國民跟軍人當局間的矛盾不斷加深。而必須迎合選民意見的民主制度,和那些民選文官們,自然就會廣受國民歡迎。
軍人政府雖有武力支撐,但武力再強也有個限度。當國民的憤怒達到頂峰,軍政府就再也不能有效壓制,只能黯然交出政權,讓民選文官重新上台。
可是,也許民選文官不敢過分搜刮國民,但它卻應付不了印度。隨著國內搜刮程度的降低,國家軍事開支當然會遞減,反映在軍事上,就是無力應對印度威脅。隨著國家安全形勢的惡化,民選文官也就黔驢技窮,憤怒的軍人再次發動軍事政變,軍管政治捲土重來。
一個合格的政府,它必須同時保障國家安全與民眾福祉。不過印巴衝突的存在,以及巴國的有限實力,決定了無論誰上台,都無法兩者兼顧。也正因為如此,巴基斯坦才長期陷入文官政府與軍人專制的循環死結當中。
那麼,如何才能化解這種兩難的?
最佳選擇就是印巴和解。這樣,巴基斯坦就無需再把資源消耗在這種看不到盡頭的對抗當中,而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
但這談何容易?首先,巴基斯坦不可能放棄克什米爾;其次,即便巴國願意斷臂求生,也只能換到一時苟安。畢竟印度的終極目的,是統馭整個南亞次大陸。故而就算巴國妥協,最多也就是換得短期安寧。從長遠來看,印度仍不會放過巴基斯坦——而那時的它,將更無力應對。
地緣實力的先天不足,決定了巴國無法靠一己之力維護國家安全,而必須嚴重依賴外部勢力——尤其是中國的幫助。
但話又說回來,雖然中印的結構性地緣矛盾決定了,中國肯定會幫助巴基斯坦。但畢竟打鐵還得自身硬,要是巴基斯坦自己總不爭氣,自我造血能力遲遲無法提升,這也終非長遠之計。
只是,巴基斯坦地緣實力天然受限,發展現代經濟的條件先天不足。它又怎麼才能給自己造血呢?
當然,就憑巴基斯坦自己,那的確是無計可施。但如果將眼光看的遠些,巴基斯坦特殊的地緣區位,決定了它依然有廣袤的想像空間。雖然巴國自身潛力有限,但通過跟其它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戰略合作,能夠使巴國的地緣價值大幅提升,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一套嶄新、且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
這話是什麼意思?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中國將如何改變巴基斯坦》一節中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6節:巴基斯坦之第2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地緣政治界系列文章
"Nuanced" is when Napoleon is defeated at Waterloo, bro, not this.
India heavily underestimated China, assuming that China of 1962 would be the same sickly China of 1947.
The Humiliation factor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China and India were supposed to be roughly equivalent countries, or so India assumed, and thus a war between them should have been a stalemate. But China achieved all it"s objectives, and offered ceasefire on it"s own terms.
That was humiliating. China basically whipped and pinned India on the playground in front of the whole school and said, "You want more of this?"
And since I am Pakistani, to offset the usual comments, may I remind you all that pre-1962 war, Pakistan was actually against China, even more so that it was against India, and basically asked India to join forces to press China on the Kashmir boundary issue, something which India rejected.
And in the 62 war itself, we offered silent support and safe passage through Pakistani held areas for the Indian army.
It"s only after India"s utter defeat that we realized, that if some one like India was whipped, there is no way some one like us has any chance against China, so better smooch up to them. Hence the Pak-China friendship, and the shift in our policy.
還有:
Yeah...which is precisely my point!
We gave that after the 62 war! Before the war, we were against them, after the war, we were all friendly to th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Karakoram_Tract#Sino-Pakistan_Frontier_Agreement
Note that it happened in "63.
As for the humiliation, it"s directly relevant because that"s what drove us towards China! Your utter defeat made us realize it was in our best interest to be buddies with China.
This isn"t some sort of veiled form of indo-pak internet flamewar, but you have got to admit, China started out from a worse position than India was at 1947, but by 62, it had improved leaps and bounds, and was able to assert itself far more strongly than India could. China made India run to the Kennedy and beg for help; This is made India look weak. More specifically, in chinese cultural terms, it gained "face", and that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t isn"t relevant whether India could have won or whatever, because statistics aside, India felt emotionally humiliated.
After Pakistan voted to grant China a seat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Chinese withdrew the disputed maps in January 1962,
The Indo-China war happened after that.
It was a classic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 from Pakistan.
I am actually surprised that Pakistan did not attack us during the war. Maybe US which was looking to take India also into its camp pressured Ayub to stand off.
Nope, War was in october-november 62, and negotiations began then too:
After Pakistan voted to grant China a seat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Chinese withdrew the disputed maps in January 1962, agreeing to enter border talks in March.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s officially began on October 13, 1962 and resulted in an agreement being signed on 2 March 1963 by foreign ministers Chen Yi of China and Zulfikar Ali Bhutto of Pakistan.
China withdrew maps, but the issue still remained. Only in 63, and finalization of negotiation, did we give the valley, well after the war.
As for Pakistani involvlement in w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no-Indian_War#Involvement_of_other_nations
In 1962, President of Pakistan Ayub Khan made clear to India that Indian troops could safely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Pakistan frontier to the Himalayas.
看這個:
3 points 3 years ago
In 1962, President of Pakistan Ayub Khan made clear to India that Indian troops could safely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Pakistan frontier to the Himalayas.
In retrospect, that doesnt look good since Pakistan did this three years later.
Exactly, Three years later, which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and which is precisely the point I am trying to make.
- Before 62 war...India Bad, but China even worse (something along the lines of "better the enemy you know than the one you don"t")
- After 62... East or West, China is the Best!
I am not saying that Pakistan was a bastion of good or whatever, merely that our policy shifted heavily after India"s humiliating defeat at "62. We suddenly saw China as our Lord and Savior etc etc...
上次噴雲石自問自答被罵了。我有點迷,不敢罵了。
雲石君每天自問自答真的好嗨
印度掀起抵制中國貨浪潮
由於印度向聯合國安理會申請將「穆罕默德大軍」(Jaish-e-Mohammed)的頭目列入制裁黑名單遭到中國政府阻撓,對此表示不滿的一批印度人開始在社交媒體呼籲抵制中國商品。這些寫著 #BoycottChina 的網路標籤不止是民間行為,甚至也得到印度政界高層的響應。
10月4日,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秘書長 Kailash Vijayvargiya 在 Twitter 發出內含 #BoycottChina 的推文,並稱購買中國商品就像「間接支持一個恐怖主義國家」。此外,包括新任財政部長 Himanta Biswa Sarma、哈里亞納邦衛生部長 Anil Vij 在內的多位政要也均公開表示,要抵制中國製造的商品。Vij 在接受採訪時強調,人們應該買印度商品而非中國商品,「中國並非我們的友國……中國可以用賺來的任何錢購買武器,這些武器有可能會落到(印度的)敵對國家手裡」。
Vji
口中的敵對國家,正是上月剛與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武裝衝突的巴基斯坦。9月18日,4名據判斷來自「穆罕默德大軍」的武裝分子向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至少17名印軍士兵死亡;9月28日,印度軍方以反恐名義越過「印巴控制線」,對恐怖分子進行了「外科手術式打擊」,導致至少2名巴方士兵死亡,巴基斯坦總統謝里夫(Nawaz Sharif)直斥印度的做法是「無端和赤裸裸的侵略」。雙方關係再度邁入歷史低點,隨後印度還宣布將抵制1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召開的南亞國家峰會(SAARC)。
中國則與巴基斯坦關係密切,又曾在聯合國支持巴基斯坦,成為了這波怒氣的出口。今年4月,中國駐聯合國代表曾否決印度將「穆罕默德大軍」首腦人物 Maulana Masood Azhar 列入黑名單的提案。印度政府堅稱「穆罕默德大軍」與基地組織的活動有關並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更將巴基斯坦描述為應被孤立的「恐怖主義國家」。
巴基斯坦惹到共濟會了,開始針對巴基斯坦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巴基斯坦有沒有印度的種姓制度?
※中國人在巴基斯坦遭遇塔利班該怎麼辦?
※巴基斯坦人有什麼性格特點?
※在巴基斯坦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印度 | 地緣政治 |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