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會想網易雲音樂成為一個社交App么?

即讓別人可以看到自己正在聽的歌並且具備類似微信/(更直接)陌陌這樣的功能。(題主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本人在使用網易雲音樂的時候會傾向於不加通訊錄好友,也不希望大家發現我正在聽的歌(特別好聽的題主會分享到微信或者直接發給朋友^_^),而且使用這麼久以來發現身邊的通訊錄好友並不會向微信好友一樣拚命的增加雲音樂好友量,大家一般都是默默的創建自己的歌單以及默默聽歌)-------大大分割

故,突然很好奇大家對於音樂app成為社交app內心的感受以及看法:)。感謝各位願意花時間分享~


我認為網易雲音樂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播放器,更是一個基於音樂的社交平台。

首先從網易雲音樂的功能架構圖來看

網易雲音樂的功能基本有:

1播放,最基本的功能

2發現,日推,FM,歌單,電台,排行榜

3個人,我的歌單,本地,最近播放,紅心收藏,我的歌手,我的MV….

4朋友,發動態,評論,給評論點贊;附近的人,關注,被關注,發私信;

分享,轉發等。。

5搜索,關鍵詞搜索,分類搜索等

6其他輔助功能,積分,付費音樂包,主題皮膚,定時播放,聽歌識曲,車載等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朋友這一項功能,基本上是模仿微博的設計思路。

微博的用戶大概分為兩類,個人用戶和機構及組織,個人用戶又可以分為普通用戶和名人明星(娛樂體育明星,知名自媒體,企業leader,業內知名人士)。

目前,我覺得網易雲音樂在模仿微博這一塊上,與微博異曲同工,比如名人明星,我們很容易發現,左小祖咒,逼哥,都經常在網易雲上髮狀態,此外還有一些機構也入駐雲音樂,如各種電台等。

所以,我覺得網易雲音樂實際上是一個基於音樂及相關娛樂的微博。

此外,網易雲音樂也在搭建自己的音樂自媒體平台,如獨立音樂人入駐,開通專欄等,這種運營手段我認為更像是知乎,或者微信公眾號,尤其是最近才上線的專欄功能等,類似知乎的專欄。

關於第二點,不會拚命的增加好友數量的原因,我認為有:

1,社交紅海

2,對於用戶來說,功能定位依然局限在音樂播放器上。這就在用戶心理中,雲音樂從一個社交類的產品變成了一個工具類的產品。而我個人感覺,用戶對工具類的產品沒有對社交類的產品那麼忠誠。

3,音樂社交本身是基於內容的社交,其關鍵點還是在內容上,而不是人上。而且通過音樂社交的需求在實際生活中,我認為需求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設想一下什麼樣的人會通過音樂社交?

雲音樂的普通用戶大概可分為:

1,音樂專業人士及業內人士

2,某種音樂的狂熱愛好者,發燒友

3,音樂製作人 (獨立 非獨立)

4,理性的普通粉

5,普通群眾

1,2,3類的用戶是非常非常希望通過音樂來社交的(…甚至交配…)。

關鍵在第四類。

4類用戶本身人為音樂本身是生活非剛需的東西,沒有那麼認真對待,其次,他們的社交手段肯定不會把音樂社交作為第一手段,比如程序員的github, 設計師的dribble等,但是他們對於第5類的差別是,他們懂音樂,能夠分辨出不同的音樂類型,有多個喜愛的歌星樂隊等,甚至有一些具有一定的演奏和歌唱能力(節奏,音準素質較好;再比如他媽媽可能會驕傲地對鄰居說,他家孩子小學就過10級啦);但是對於第123類用戶來說,他們的專業素養有顯得不太夠,但是對當前流行內容的熟悉度把握的比較准。

第5類用戶,他們對歌星,音樂類型相對於123用戶來說沒有一個完善的信息體系,對於4類用戶來說,對流行趨勢也比較不關心,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我認為相當一部分人使用網易雲音樂存粹是市場運營的結果。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一些流行事件、情緒工作狀態描述的歌單,而下載網易雲音樂,然後當做背景音樂播放器來使用。比如有人開長途汽車就隨便下了個網易雲,打開FM來聽;有程序員寫代碼,他看到了網易雲上有歌單叫"程序員碼代碼必備歌單",就收藏下來來聽;不懂音樂的文學青年,在閱讀"一生中不能錯過的YP聖地"一書時,伴著咖啡,發現應該有點動靜,就下了個網易雲,然後驚喜地發現裡面有個歌單恰恰是一個女的捧著一本書,桌旁有個咖啡,歌單的名字叫,文藝青年讀書必備… …

此外,對第5類用戶,其他的音樂APP也完全能夠滿足需要,如熱門歌曲,社交APP分享等,所以這對網易雲又相當於多了很多對手。

基於以上,你可以定位一下你的朋友和你自己屬於那種用戶。

此外,我認為雲音樂在社交上的發揮空間依然很大:

1,比如讓更多的音樂名人明星入駐,活躍用戶;

2,讓更多的非音樂圈內的名人明星用戶入駐,帶動大部分培養用戶聆聽音樂的習慣。(設想一下,讓李開復,馬雲,這類青年導師,或者是吳恩達,張亞勤這種技術型的明星入駐網易雲音樂,然後當他們都開始每天有分享音樂的習慣的話,呵呵)

3,形成一定的社交圈,如各種群,或者類似豆瓣,設置各種小組等

暫時想到這麼多啦…. ……


如果作為公眾人物當然可以分享一些好聽的音樂給粉絲或者路人聽

但你要記住.公眾人物沒有必要說挑起宣傳音樂的大梁

比如.我說的是比如.我在電音圈很知名.但我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發揚電子音樂文化.跟你扯這些犢子的都不是好人

另外我身邊真正喜歡某一類音樂的人.都在默默的做電台做歌單.別人愛聽不聽.評論不評論無所謂.

換句話說那麼好聽的歌分享給你已經很夠意思了..

用音樂做社交的.只有百老匯了吧


這個app里的人不是撕逼就是露怯,滿屏的小眾撕流行,外語撕國語,歐美撕日韓,聽國語也有鄙視鏈。

每次想用心做個什麼歌單,是不會有人看的除非標題黨/封面釣魚

而且歌單內容同質化,並且大火的歌單都水平一般。

另外說,網易的音樂人這個東西也是一大弊端,水平良莠不齊,有的差距過大,相比百度的豆瓣的獨立音樂推廣制度差太多

總體講,聽歌是一件自我的事情,又比較體現價值觀,其實是對聽眾來講挺私人化的,其實不太適合像社交媒體一樣大範圍高頻次的交流,志同道合的人很多,但是不了解你,甚至不能接受你的人更多。我覺得在網易雲聽歌是很好用的,作為社交軟體,微博微信不是更能滿足么?

網易雲用了2年多,最近卸了,感覺這個軟體我已經沒什麼熱情再玩下去了,我更喜歡原來的song taste的聽歌形式/蝦米的推送/落網的歌單/美樂網的交流形式,可惜音樂軟體風雲變幻,好多都被拍死在沙灘上

玩網易雲也不是沒有開心的事,靠傳歌詞掙了兩個本加一個傘,嘻嘻


不會,會成為第二個網易新聞跟帖區


自從去年三月來到雲村之後,我經歷了一段默默無聞的時期,

直到第一個歌單上了廣場,我第一次認識了雲村的其他人(單曲循環醬,雖然我後面和他鬧掰了,而且互相拉黑),

時間軸往後拉,隨著粉絲數的增加,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

像啊嗚噠,Nanoha,小雨澪之類的達人,

還有茶館老王,Mintluka,阿卡琳這樣的非達人,

我中間見證了輕茶,RUNRAKIM,洛雨等人成為達人的過程,

也體會過在雲村認識的女孩離開我的感覺,

更參與過安源事件,在螚安的註銷事件中插上一手,

還認識了大貓,那個把No No No翻譯出花樣的妹子,

令我不解的還有單音系的取關,昭和老手的拉黑,

直到我最後成為了一個達人。

緊接著,我認識了艾琳艾德勒,

勾搭了花碳快和我百合,

互粉了xept,

和Slander_大佬一起玩耍,

我女朋友為了我也開了網易雲賬號,

把我的一百五十條贊點了個遍,

後來,我認識了vk克,青塵大佬,

被趕出了wws,作為一個瞎抱怨的loser,

又加入了Verse社,

認識了一票年少有為的音樂人,

還結識了唐筱茗,風波纏身的鋼琴觸手,

直到今天,

我已經停止做單好久了,

認識的Cafeuncle老金準備當上自媒體了,

艾琳沉迷於學習以外的事情上,

洛雨註銷了達人號,弄了個普普通通的賬號,

智能p因為遭受的不公待遇離開了,

我在社團始終是最底層,

不管是宣發還是其他,

我天真地弄了個音樂人號,

以為用幾首gb亂彈的曲子能引人注意,

可是事情還是那麼簡單,

這些無用功不過如此,

幾乎所有人都要把我忘了,

不,

是已經把我忘了。

說到這裡,

雲村確實挺像一款社交軟體,

雖然有時候我總想註銷賬號。

/////////////////////////////////

在下雲村id@文字顏_,一個瞎做單還停產的默默無聞的達人,

另外,我已經沒有女朋友了,今天沒有,以後也不會有。


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主觀,當成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用戶是具備多樣性的。也就是說,存在你這類只想安靜聽歌,不想通過音樂進行社交的用戶,同樣也存在渴望通過音樂結識志同道合小夥伴的用戶。

你可能不會知道,在網易雲上看到還有人和自己聽同樣的一首歌,還有人和自己一樣喜歡同一個冷門歌手的時候,這些人是怎樣的一種感動。

這種東西,叫做共情!(ps:B站的彈幕為什麼那麼火,其實你可以想像一二。)

共情之後,是否會產生社交?

會的!

你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有多難得,我們該感謝一系列的社交產品,讓兩個相似的人偶遇成為一種可能。

網易雲做的是音樂社交,本質上也是一種興趣社交。這種社交,恰恰是滿足了很多用戶的心理需求的。

如果細緻地挖掘網易雲的社交,還有更多場景:

比如獨立音樂人的音樂自媒體,可以讓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大V產生互動。

如果能讓更多普遍的偶像進入這個領域,形成與微博區分開來的垂直音樂社交媒體,可能也挺不錯?

最後,不管你喜不喜歡,網易雲終究還是要做社交的,社交才能具備更好的用戶粘性,社交才能提高用戶在產品上的使用時長,才能促進用戶的活躍度,也才有更多的商業變現可能性。

建議題主不要一昧地排斥音樂社交,如果有一天,它能以一種讓大家都喜歡的形態展現。說不定你會更改你的看法。


如果網易雲音樂都做社交了,那這互聯網上,還有一片凈土嗎?


你好 ~ 網易雲做的是基於音樂這個興趣的陌生社交。不同的聽友有自己固有的聽歌習慣,網易雲音樂只是給用戶多提供了一個聽歌的方式——基於陌生人的推薦。同樣被推薦了一首很中意的音樂,是來自一個人還是一個演算法,我感覺是不同的。目前網易雲音樂的私人fm和每日推薦是很多聽友獲取新歌的途徑如果某一天好友推薦比私人FM推薦普遍收穫了更多的好評,說明網易雲的陌生音樂社交真的可圈可點了。


不想。

我覺得我用網易雲,看那些評論很美,正是因為我和他們的不遠不近的距離,社交app已經夠多了,不缺一個網易雲。


有幾類應用如果做社交我肯定不會用:

1. 音樂和視頻

2. 新聞

3. 電商

原因很簡單,別人聽什麼音樂與我無關,別人看什麼新聞和視頻也與我無關,別人買什麼東西更與我無關,每個人有自己的品味和興趣,你倆是好友不代表你倆品位興趣都一致(當然一定是有少部分的一致性,不然也沒法建立朋友關係),但這種社交行為很容易造成隨大流,帶來的信息冗餘就好比朋友圈刷屏效果,很反感。

請保持app的純凈,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給我們保留一些自我判斷自我決策的獨立小空間好嗎?


網易雲的介紹寫的明明白白的社交音樂app


之後 孤獨聽歌的人會更孤獨。


不想,這只是一個淘歌聽歌的地方,能做每天都有人給你分享歌曲就很不錯了,社交談不上。


知乎估計快成微博了,網易雲當然可以社交咯。


你想多了。

本身網易雲就是被我們當社交app用的,

而網易雲實際上在認識更多相似的人上做得很好。

相近的人總是會喜歡相同的藝術。

聽相同的歌,

看相同的畫,

喜歡相同的電影。

從某首小眾的歌起。


我們不能安安靜靜只聽歌嗎?

交流交流 交到最後不是約就是撕


看來我也得用...


不要破壞網易雲最後一片凈土


我網易雲只和女朋友互相關注而已...


推薦閱讀:

豆瓣電影有哪些體驗不好的地方?
觸摸屏對筆記本來說意味著什麼?(用戶習慣、軟體設計/操作和硬體方面)
目前市場上眾多用車類App(快的/滴滴、Uber/易到、天天用車、拼車類)有哪些區別?哪家用戶體驗最好?
該如何設計彈窗廣告呢?
酷狗音樂是如何做到第一的?憑藉什麼獲得了如此大的用戶群?

TAG:音樂 | 用戶體驗 | 大學 | 社交產品 | 網易雲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