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考時,是否會在腦海里使用語言處理分析?還是思考不通過語言,只有表達才用得到?


真巧,這個問題我很早以前也有琢磨過,這種現象在專業領域叫「內語」。

那時候我還是個考研狗,每天在自習室被數學虐的不要不要的,當時發現每次一做題時腦海里總有一個聲音將自己思考的過程語音化,當時我覺得很不爽,有個聲音叨叨叨的我也就忍了,關鍵是思考的速度和內語不自覺同步了啊!這是赤果果的拖後腿啊,絕對不能忍,作為一個天賦異稟(bu yao lian)的人,怎麼能容忍這種現象存在。於是富有實(zuo)驗(si)精神的我開始有意識的在思考時強制迴避使用語言,然而持續了幾天後我放棄了,為啥呢,因為我發現我喪失了邏輯分析能力。

情況是這樣的,不使用內語,在處理邏輯性不是太強,比較直觀的事情,或是一些感性的認識時,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思考一些比較複雜的邏輯問題時,必須要內語化才能有效的理清邏輯,這個過程無法避開。

典型的場景就是在做邏輯推理題的時候,如果不使用內語,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直覺上你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無法解出來。是不是很奇怪,我覺得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邏輯推理題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推演,從一個概念演繹到另一個概念,直至得到最終結論。內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將推演得到的概念進行符號化,輸入到大腦中,作為下一輪推演的基礎。打個比方,如果不使用內語,就好像計算機沒有了內存,只能夠做一些簡單運算,喪失了高階運算的能力。

也就是說,如果不使用語言,人們可以處理A-&>B的問題,但是無法處理A-&>B-&>C-&>D的問題。


個人感覺思考的時候跟語言還是有一定的關係,那就是你會覺得心裡有一個聲音用你現在所需要的語言發聲~

之前去美國遊學(就是那種XX機構組織什麼的),跟別人談觀點的時候心裡的聲音是英文,所以這麼覺得,連思考的邏輯順序跟在中國不太一樣了。不過本質上我還是個中國人,所以……僅僅是有些許不同吧……

主要還是因為文化不同而培養的不同思維方式,語言改變不了太多……大概


有的通過語言,有的不通過


實際上是的。

比方說嬰兒沒有小時候的記憶實際上是因為沒有語言,無法組成精鍊的記憶。

但是嬰兒總歸是要思考的,所以說嬰兒有時候會發出一些特殊的音節,實際上是一種自創的語言,這種現象尤見於雙胞胎之間。

你覺得沒有用語言思考不過是你沒意識到罷了。


先天失聰如何思考?獨居動物如何思維?


一切美好的事物,通過語言就降了一個維度。

-----

我感覺我自己思考的時候不用語言,把自己思考的東西總結下來的需要記住的時候用圖形比較多。

語言更多的是為了與他人交流,而對於只需要自己感受的認知不是必須的。比如說,我們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感知和感覺是自然出現的,記憶也會以圖像的形式呈現,而並不需要在頭腦里用語言說一句,這多花真漂亮啊,然後記住一句:我今天看到一朵花,它是粉色的,中間還有黃色的花蕊,有5個花瓣。。。想一下,你需要用多少文字才能把一朵花完整地描述出來。。。

而且覺得用思考的東西都沒有太大意義,都是頭腦的遊戲。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感受都是瞬間出現的,而這些都不需動腦。


@陳笑璐

  我能回答你一部分問題,你可以推理一下,天生聾啞的人大概會怎樣。

  我從小聽力就有障礙,學說話很晚,父親教我認字的時候配上圖片告訴我這個字發音怎麼讀,代指什麼,一點點糾正,所以我的發音和認字是同時進行的。一直持續到我上高三那年第一次配助聽器,我的思考模式是文字&>&>&>圖像&>&>&>&>口型&>肢體動作&>&>聲音。接受信息的渠道里,聲音是最不重要的,配了助聽器十幾年後,慢慢的聲音大於口型了。

  答主好奇的——日常思考的時候大腦里有沒有形成文字,答案是:沒有。

       ——高強度思考、逼得自己沒辦法的時候,答案是:全都有,同時出現。

  可以這樣理解,文字在我這裡是真正的符號(尤其是漢字),它不是發音的載體,發音是這個符號的一部分,這不同的符號本身就附著了很多東西,有發音、邏輯、含義、引申意義等等,不同文字起了分門別類歸納的作用,文字更像是一個透明的抽屜。基於這個原因,我學古文完全沒有障礙,對我來說就是古代常用的文字引申義和使用方法稍微有些變化,就好比古文是個8G的優盤,而現代文字是個1G的優盤一樣,現代的單個文字承載的信息量比古文少很多。

  閱讀現代文學或者學術文章的時候,我大腦里是沒有聲音或者文字的,因為我本身就在看著文字,聲音本身就被我包含在文字里。就是簡單的看完直接理解,省去了其中的轉化過程,比普通人快很多。普通人看字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片語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句話,然後再去想這句話的意思。我看的是一個整體。所以當我閱讀一段文字的時候,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就是語句不通順,其次就是錯別字,這就相當於普通人說話開始顛三倒四了。

  高強度思考的時候我腦海里畫面和聲音、氣味甚至是朦朧的感覺都會同時出現以供選擇。我更喜歡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睡一覺,醒來有如神助,答案不過腦子就寫出來了。

  當一個人失去很寶貴的聽力,他自然有別的能力去彌補。普通人可能能力是均衡的,失去聽力的人就會至少有一點會很強。我就屬於文字和圖畫能力都很強的那種。聽力不行的人,聲音在思維模式里排位肯定很靠後。沒有聽力,聲音肯定不在他腦海里。


在初中以前,我的思考是不通過語言的。初中高中六年,才逐漸轉化為使用語言來思考。

在不使用語言思考的年紀,我是通過圖像來完成思維的,前因後果的轉換,也全是圖像的轉換——人文社科類的,一般是腦海中映出地圖;具體到某事物,必定會出現影像或畫像;其他時候就類似於直覺性(潛意識)的,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思考,就已經冒出了結論……

而且初中以前我根本就無法順利地把一篇文字看完,教科書都看不完,居然數學還學得不錯……可能因為多是幾何吧~語文就奇差……

而初中高中開始,這種思維就用不成了,因為更複雜的理性知識大多是抽象的,如果仍然用圖像,切換來切換去耗能太大,腦子會發熱;而且一個抽象概念,對應的具象事物何其之多,要找到一個能完全對應這些性質的具體事物來作為模型,根本不可能。

抽象概念本就是壓縮的信息,目的就是減少思維強度,如果再解壓縮把它具象化……入門學習的時候還能用用,越到什麼高等數學、數字電路、邏輯電路、計算機分層抽象、網路系統分層抽象……你根本就沒圖可用……

尤其是青春期思考人生的時候,自己根據經歷提煉了一大堆概念,每看到一個現象,都忍不住把他的前因後果過去未來思考一遍,圖像雖然也能發揮點兒作用,但是精確度太低,冗餘信息太多——至少不如語言的精確度。如此,對語文的掌握開始追上數學了,尤其文言。

學習政治經濟的時候,還有學習佛經的時候,我的天啊,那抽象程度……各種概念必須查詞典……當然,普通人不需要這麼高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可能不是特別在意語言在思維中起到的嚴密作用,覺得用不用語言思考都無所謂……但是我需要的是一步一步明確嚴謹的過程,以語言思維為主體的抽象思維,就是重中之重。

當然,直覺性的思維還是保留了的,任何知識或思路熟練到某種程度,就會進入直覺性的狀態,一有輸入,幾乎立刻就能得到輸出,而中間的函數模式(思維模式)幾乎就是一閃念。

圖像思維適合於靜態的低強度的思考或記憶,雖然信息量大,但是構建圖像與維持圖像的腦力消耗太大了,如果你還要控制它發生變化,或者一幀一幀的形成動畫,那就更燒腦。

語言抽象思維適合於動態的高強度思考,尤其是需要一大堆概念相互轉化推出結論的時候。

我佛慈悲。


關於這個問題的最佳回答,參考史迪芬·平克《語言本能》第二章 「心語」。為了避免被大V取笑只會搬書。我就不贅言了。


我覺得是一定要用到語言的。

我特意注意過我自己思考的模式:我的母語是廣東話,後來上學的時候學校用的普通話教學,導致我在讀一切文字的時候腦子裡都會自動使用普通話;而如果我只是純粹思考沒有在閱讀文字的話,我腦子裡的思維是廣東話模式的。我老公只會說英語,和他交流的時候腦子裡的是用英語思考的。

分得很清楚,而且是下意識的,沒有辦法扭轉。


@青礫 說的最接近真相。

理解題主提出的問題,需要跳出某些框框,否則就直接入坑了。

這個坑就是語言。首先,言語不是語言,二者不同,我們說的言語如果就被直接理解為語言,肯定是不準確。其次,語言也比較狹窄,必須延展一下將其的本質東東拿出來:符號。再次,社會科學中早已有符號學這門知識,說到底就是研究意義的學問。

於是,有了上面三個條件,就可以先說結論了:不只是人類,還有很多動物,在思考時腦海里採用的是符號的加工方式,加工本身有兩個維度:情感的和形式的。進一步說,有4種:強情感和強形式,強情感和弱形式,弱情感和強形式以及弱情感和弱形式。

先說第一個,所有腦內加工的對象都是我們現在和過去積累的經驗,這些經驗有的來自於外部,有的來自於內部。不論來自於哪裡,經驗本身都有情感屬性,有些強烈、有些淡漠。情感是極為必要的,因為大腦是一個意義加工系統,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意義是認知的終極目的,不談意義而只聊認知的說法都是耍流氓。情感與生存意義有關,另一個就是形式的,這與發展意義有關,當然不論是生存還是發展都不是絕對的,二者也有關聯。

說說第二個,生存包括工作、繁衍後代等重要事項,所以A-&>B這種簡單粗暴的思考方式就足夠了,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很多時候吃什麼飯、出什麼軌、最終娶了什麼樣的媳婦、嫁給啥樣的男人都不是推理和思考出來的。如果不請客送禮只是自己吃頓飯的話,就是弱情感和弱形式;如果打算出軌在等機會,就是強情感和弱形式。形式化反映著邏輯思維,人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這方面才有著重要差別,而不是生理性的比誰腦子大誰就更智慧:人可以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更複雜的邏輯加工。縱向上表現為信息鏈的長度變得更長,如:A-&>B-&>C-&>D-E,橫向上表現為信息鏈同級的加工複雜度,如:A-&>B-&>C-&>D-E中的D,怎麼說好理解呢?比如:這是一道高考物理試卷的一道大題,解題過程是A-&>B-&>C-&>D-E。但問題是B和D可能是難點,並不好求解出來,所以不是線性的過程其中會有反覆,如:B的解決需要綜合考慮ACD,而ACD中D又不知道,所以要先搞定D,而D只有綜合ACE才能解出。於是,最後的形式化過程是:(ACE)-&>D-&>(ACD)-&>B-&>A-&>B-&>C-&>D-E。如果沒有強形式化的思維能力,我們人類的文化和其他動物就差不多。

最後聊一下人腦,人腦就是人腦不是別的什麼,但從不同角度卻可以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首先,人腦是一個意義加工系統,所有加工的對象,一開始都只是它本身,比如一雙球鞋,個人經驗的磨礪使其具有了青春揮汗如雨的痛快以及抱得金杯的驕傲。漸漸地,對象本身抽象為一種概念,有的概念比較複雜,是其他抽象概念的共同結合。題主問的問題,這就是答案,不是語言,準確來說就是人腦的符號加工,有的是圖像,有的是聲音,有的是文字,但更多的是抽象符號,是你不需要知道這些符號就可以直接加工的。肯定有人會問了:我靠,腦子裡有這麼神的東西?不敢相信!我的回答是:有,就是潛意識。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於所有的人,我們說話時(說母語時),我們只是在表達我們的想法,但從來沒預先組織過每個辭彙,先把句子在腦子裡組配好,然後說出來。一方面,這說明我們大腦有著意義加工機制,另一方面,也說明潛意識的直接加工機制。注意了是潛意識的,不是我們自我意識具有這樣的自動加工機制。然而,潛意識的自動加工並不能保證思考在形式上的長度和準確性,這就需要自我意識的參與。白天我們通過注意保持思考的專註,晚上自我意識下班了,睡夢中潛意識依舊在上班,產生了在白天看來並不嚴格也不嚴謹的夢。這就是另一個維度的腦功能:任務處理系統。所以說,人腦既是意義加工系統又是任務處理系統(其間情感又扮演者重要的信息快速提取通道的角色,比如那電光火石的剎那間,你就決定了和面前這位帥哥美女的夜生活,這不需要思考,也不是直覺,也並不僅僅是生理需要。很多心理障礙的患者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地壓抑了自己,說白了就是產生了任務,任務一直執行,但沒有結果)。

舉個栗子,有些人心理要做的事是:A-&>B-&>C,而實際上他發現(自己覺得)A到不了B,或者B也到不了C,也就是說C 永遠也做不好。他會怎樣?他會產生抑鬱的情緒。

還有些人要做的事本來是:A-&>B-&>C,結果變成了:A-&>B-&>C-&>A,於是就在上完廁所準備吃飯之前開始反覆洗手。

還有些人,要做的事本來是:A-&>B-&>C,但C這裡並未成為任務最重的結束目標,於是變成了:A-&>B-&>C-&>P-&>W-&>A-&>E-&>...而無止境。這便是一個表現為「思維奔逸」的精神分裂患者。

說的太多了,趕緊結尾吧,否則我就成了這位精神病人了。

---------------------------------

@Esther Chen

一直想知道天生聾(啞)的人從來沒聽過母語的聲音,只通過後天學習能認識字,思考的時候是和我們一樣大腦里有聲音的嗎?還是形成文字?

答:沒有聲音,因為這個人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缺乏這種信號的加工素材。他的思考文字是一部分,還有看到的圖像,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抽象符號。


抱歉不是回答,但是我也對此題感興趣!

一直想知道天生聾(啞)的人從來沒聽過母語的聲音,只通過後天學習能認識字,思考的時候是和我們一樣大腦里有聲音的嗎?還是形成文字?


推薦看一看北京大學版的語言學綱要,第一章能夠解答你的疑問。

思考需要語言作為媒介。


看來這麼多答案,我發現工作後的這幾年自己的腦袋基本上就沒有思考過什麼東西了。學生時代,掌握的知識大多都是先要奠定許多基本的概念,然後在概念的基礎上推導或者堆砌更多的知識,那個時候的思考我感覺應該是建立在語言的模式上的,畢竟知識點很多都沒法具象,還是要靠語言(或者說文字更恰當一些)更容易整理一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書學東西必須要拿個筆寫寫畫畫什麼的,這說明語言才是高效率深入思考的最簡單純粹的方式。發散思維是人腦已具備的而其他智能難以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必須要用到語言來確定我們正在思考的東西的一個方向,所以,我認為,如果不是天馬行空的遐想,一般的有目的性思考都是在語言(文字)的模式下完成的


從個人經歷而言,絕對不用語言,語言是和思維翻譯轉換用的。小時候對這個問題好奇過,因為作文里不是經常有「心想:XXXXXXXX」的情節嗎?作為語死早我一直奇怪了那些作文高手,動不動就烏泱烏泱地想個100字,這得花多久?不太可能吧?於是嘗試想的時候直接想中文,真是折磨。

除非你想的東西就是語言本身,比如寫對聯,比如看費腦電影的時候分析電影中的語句,或者你在犯中二病(這種情況語言更像是純粹的聲音),或者看到了「隊長別開槍,是我」之類的文字(同樣更像是聲音記憶)。

思考時用語言,更像是自言自語,但是不說出來。(說出來了好羞恥啊)


語言和言語兩個概念的區別,言語是狹義的溝通功能層面的,語言則更廣泛,語言的一個功能是將形象具體的事物抽象的工具,使得人腦可以儲存更多東西、進行更高級的邏輯推理等等。所以,是的,在思考是要用到語言。


都有。簡單例子:1+1=2可以語言,也可以不用,但是9+9=18一定是用語言記憶做的


這不是近代哲學一直在討論的一個問題么?感覺主流觀點是人就是用語言思考的。

占坑,假若真有那麼一天,我把幾本維特根斯坦的書看完了,就過來詳談。#破涕為笑


取決於你對「思考「的定義。根據Fodor的language of thoughts hypothesis (LOTH),理性思考都要以符號化表達為前提,所以無符號,即無運算;無運算,即不存在思考。計算機最初的設想就是基於此。

樓上說的累了就坐,那是將近行為反射的一種現象,如果你想把那個也歸於「思考「的範疇,聽上去有點反常識,但是不是全無理論依據。因為現代心理學認為:

1. 不是所有認知結果都是那麼步步推理出來的,有很多是heuristics(邏輯捷徑),但我個人認為這一類的快速思考還是基於符號(或者語言)的,只是像計算機程序一樣寫好了以後跑得比較快而言。 推薦Herbert Simon的文章。

2. 哪怕不是邏輯決策的,看起來類似反射弧的一些習慣性動作(比如早起-進浴室-上廁所-刷牙-洗臉),也是受大腦潛在動機指揮的(周末和工作日的起床後的例行公事可能不同,但你並不用認真規劃),那你可以說大腦後台其實是在「思考」指揮,但是前台不知道罷了。有興趣的推薦Ruud Custers寫的關於unconcious goal pursuit的一篇review。


這要看想的時什麼了。我一想起花,腦海里就浮現出花的形狀,色彩,香氣,不會有語言的,除非要辨認花的名字,那個詞才會冒出來。一想到軟體編程的內容,腦海里出現的是源代碼或英文,因為是用英文學的。一想起中學大學的數學物理,腦海里出現的是中文, 因為是在國內學的。


推薦閱讀:

AV害人嗎?
作為老公又作為兒子,當媳婦和他家人發生矛盾時,他在一個大家庭中應該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哪些東西在別人看起來很不入流自己卻不捨得扔?
請大神指導如何克服心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有哪些被常人認為是教育修養問題,而其實是生理疾病的癥狀?

TAG:思考 | 語言 | 心理 | 表達 | 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