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營好一個心理學科普平台?以KnowYourself為例?


2016年8月5日更新:4個月實習期滿,作了一點微小的總結:一個男生,如何把女性心理學公眾號閱讀率增加4%?

——————————————

5月份的答案:我之前在果殼、友心人發表過原創和翻譯,兩個月前開始幫公司運營一個心理學職場號,惡補了一些營銷和運營方面的知識。

我也是從本科開始一直關注心理科普,希望題主可以私信我,加我微信多交流。難得逮著一個關心這個問題的人,不想放過。

逐條問題和你分享我的看法:

1.在心理學科普看起來不是很景氣的大環境下,KnowYourself(下簡稱KY)這麼成功的原因?

現在插座學院有個《20天帶你深度剖析40個頂級微信公眾號》的課程,裡面就包含KY這個號,講這節課的老師認為KY的成功在於把心理學通俗化了。

我認為這個看法是表層甚至是錯誤的。

第一、Knowyourself 的文章並不通俗,甚至可以說是綜述、堆砌的味道很濃重,你把文章的段落進行調換,並不影響理解。

第二、心理學通俗化這件事,其實每個平台都在做。

果殼走的是新聞風,有什麼新研究就通俗地講給大家聽。

早期壹心理的雞湯就更通俗了,不過現在壹心理在FM和【用戶生產內容】模式兩方面做得很好,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簡單心理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助人者的角色,文章多關於abnormal

友心人的創始人一開始也是抱著一顆助人的心。但現在我不知道怎麼講,他們還在探索中。心理學生社群和線下活動是他們區別於其他媒體的優勢,但他們似乎很少利用這一點。

其他的公眾號,有些我沒關注,有些並不通俗(如唧唧堂和三倉),不展開講。

那麼KY為什麼成功呢?因為它的本質根本就不是做心理學科普,最後解釋。

2.現存心理學科普存在的不足有?

這個問題非常大,幸福的KY我在最後講,不幸的其他各有各的不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推薦你兩本書一個公眾號。兩本書叫《定位》和《瘋傳》;一個公眾號叫插座學院,尤其是它們的這篇新媒體編輯最全自學教程(快收藏)。你回頭可以得出自己的理解(如果你也接觸了這些內容,和我當朋友吧,真心的!)。

總結一句話:傳統的心理學科普,都把自己放在一個幫助大眾了解知識、答疑解惑的位置。KY和它們不一樣。

3.果殼網心理學方面的科普是不是也有「科」而不「普」的不足?

是,但果殼網的定位就是科學。科學松鼠會開過一個科學傳播課,說可靠性第一,可讀性第二,有趣性第三。不能說他們科而不普,只能說有得必有舍。他們要走的就是科學的路,這個根基是不可動搖的。

果殼網不是專攻心理的,果殼網目前做得很好。它不是反面教材。

4.讀者是不是真的在話題選擇上有偏好,不太喜歡基礎認知的文章,比如「你媽逼你結婚了嗎」為什麼會有兩種打開方式,比如」為什麼我算5+3比算3+5要快「

到了最後一個問題,我們來講講選題以及KY的成功。

KY在微博和微信兩邊都有經營。這兩個平台的特點是什麼?

社交性。而且微信的社交性是最強的,朋友圈裡都是熟人。

KY在微博上的官號並沒有很多粉絲,人們往往是在「知乎」和「網易雲閱讀」的推送里看見他們的身影的。但是他們的公眾號卻很火爆,為什麼會如此?

KY的心理學,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轉發的。

《瘋傳》一書寫了感染力的6個原則,第一個就是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

人們如何看待他們的朋友對相關產品或思想的評論呢?大部分人還是比較看重形象的。

人們都希望自己看起來更加靈巧、更加富有、更加時尚。就像衣服和轎車一樣,我們會以此作為評價對方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社交貨幣。

……我們 需要洞悉人們的內心深處,讓他們感覺到自己進入了他們渴望的世界之中。

我們需要調整遊戲規則,去迎合人們向身邊朋友炫耀身份的需要,構建出他們渴望的形象。

以上內容摘自電子工業出版社《瘋傳》P25

更多社交幣看這篇:李叫獸:5種社交幣,如何刺激用戶分享? | 饅頭商學院開學大課實錄

KY的成功有三點,以貢獻度從低到高排列:

1、稀缺。從日常生活的現象提取出專業關鍵詞,並提供該關鍵詞的綜述,這在大眾眼裡是稀缺的。

不過這在專業人士看來很普通甚至有點偷懶。曾經有某機構的聯合創始人在私底下說KY「不過是做翻譯」。而且這點容易模仿,友心人也能做,所以貢獻度實際上很低。

2、社交貨幣之逼格。KY從一開始就是做高逼格路線,他們引用的格言、使用的配圖都是往這個方向引。

轉發KY的文章,告訴朋友們你在關注KY,意味著你是好學的、愛好心理的;你在關注內在的同時,是講科學有原則反雞湯的。你的審美是偏歐美的。這是一個不錯的逼格,和果殼的Geek風相映成趣。

做到以上兩點,令KY能多次受知乎日報、網易雲閱讀等平台的編輯賞識。但如果只是這樣,KY還不足以超過友心人那麼多。

3、社交貨幣之背書。KY的本質不是在做科普,它其實是在幫人們平時會有的感受找理論支撐。

所有的平台都在做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但KY不是,KY是提供社交貨幣的。

轉發KY,你就能表達你的感受和情緒,而且還有各種英文術語為你背書。這是KY最獨樹一幟的地方。

你轉發其他任何一個平台的文章都做不到這點,甚至可能還在暴露給朋友說你抑鬱、你家有自閉的小孩、你失眠、你平時丟三落四……(以上參考平時友心人的選題)

當然友心人有友心人的好,因為想幫助別人而沒有紅起來,只能說求仁得仁么?

總的來說,求教如何運營好一個心理學科普公眾號?

當你自我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除非你的實用性爆表,否則你在傳播上的基因就先天不足。

因為接受你的幫助代表什麼?代表那個人自身不行。

此外,有很多心理學人把自己看得很高,認為群眾是需要教化的。其實做心理科普,如果不肯落地,不肯貼近群眾,把學歷亮出來就想讓別人買單的,在媒體上都做不好,因為沒人願意分享你。

覺得人民群眾很low,到最後就只能自high。

當然,如果你要人們掏錢的話,可靠性就變得重要。做公眾號之前,先想好你以後拿什麼來盈利。這和你的定位是分不開的。

你面向的人是誰,你想成為誰?

簡單心理是做諮詢的,壹心理和友心人賣課程(?),博曼心理搞企業培訓。他們的目標人群和想要塑造的形象都不一樣。

你想把心理學的全貌展現出來,這個願望有點太大了。現在各領域的公眾號已經泛濫,要做的話必須垂直細分(例如在情感下面你再細分一個痴情欄目),看完《定位》你就明白了。

記得私信加我微信。

————————————

2016年6月12日補充:最近用西瓜公眾號助手看了一下幾個號的數據,覺得傳播這件事還是很深奧的,有太多東西反直覺了,「社交貨幣論」只是冰山一角。

下面僅舉幾例近期數據(數據採集方式和可靠性未知)


強烈建議先閱讀 @陳鳴飛的內容。

回答你的問題

1.在心理學科普看起來不是很景氣的大環境下,KnowYourself這麼成功的原因?

我相信看KY的人,心理學專業的很多,想通過KY學習心理學的人更多。KY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在閱讀他文章的時候,就彷彿在念心理學本科(甚至研究生)。你要知道現在有多少人叫囂著「心理學多好呀!我有機會也要學心理學!」,但是現實情況無情的打壓他們,讓他們沒機會行動(重度拖lan延ai)。所以閱讀KY的文章產生的錯覺,能夠幫助他們緩解「想學心理學而不得」的心理衝突。用高票同學的說法,「KY的心理學,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轉發的。」

另外我覺得你可以考慮下KY背後的團隊、運營、資本等內容。知道文藝聯萌么?

2.現存心理學科普存在的不足有?

第一大不足就是「不分科」!隨便掰掰手指頭就能算出來,認知、發展、教育、社會、管理、諮詢……甚至可以繼續細分,例如女性心理健康主題、未婚女性心理健康主題、未婚戀愛中女性心理健康主題、未婚戀愛中體重不過百女性心理健康主題……但是當前的心理學平台,很少有精準定位某一個領域的(包括KY),例如我就是做認知心理學的,社會心理的東西跟我無關。這種不分科會給非專業人士一種錯覺——心理學已經是一個分支學科,它就是了解我心裡想法的學科。如果做到「分科」,至少不會讓廣大人民群眾見到一個學心理的就問「你給我諮詢諮詢唄?」

第二部分在於業務性太強vs業務性太差。前者每個人說話都像是把書本或課堂上的語言複製粘貼下來再回復給閱讀者(恩……其實我有時候也會犯這個毛病),你要知道你是在做普及,不是在做課程,很多閱讀者並不願意花大量時間去思考你這一句話。這就導致很多心理學科普內容「叫座不叫賣」。業務性太差的內容,基本上是心靈雞湯、靈修、禪宗的綜合變種,大有當年氣功熱的餘溫。

其實題主這個問題的提問思路,就特別不「科普」。讀者從來不關心xx現象的原因有什麼,他們只關心怎麼辦,你只要告訴他們怎麼辦,你的科普就做到位了。

3.果殼網心理學方面的科普是不是也有「科」而不「普」的不足?

看得少,沒法給你答案。

4.讀者是不是真的在話題選擇上有偏好,不太喜歡基礎認知的文章,比如「你媽逼你結婚了嗎」為什麼會有兩種打開方式,比如」為什麼我算5+3比算3+5要快「

讀者的偏好在於「標題」不在於內容,一句粗口總比一個術語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我們容易被KY的數據迷惑雙眼,因為我們看不到「精讀量」。其實可以調查一下,你打開過多少次KY?轉發過多少次?帶著「先碼後讀」心態轉發的有多少?有多少內容是從頭到尾劃著重點做著筆記讀完的?

不要太信奉數據。

最後再給題主一些鮮血淋淋的建議:

如果不考慮變(成)現(金),你的任何動機最終都將枯竭,一個單純的科普平台並不能長期維持活力(除非你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錯!)。之所以要精準定位,也就是為了要更好的變現,如果你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名全職的公眾平台運營者,你的平台才有機會達成KY這種級別。

比如我自己的心理學公眾號,漲粉最激烈的一段時間就是我全職在家的一段時間,後來找到工作後,雖然朝九晚六不加班,但你最終發現你還是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我的公眾號都已經定位的如此精準了,不僅是心理學平台,還是專門搞心理諮詢的平台(這就意味著什麼類似於親子教育、認知風格、氣質類型、教育發展、企業管理、社會心理一概不做),而且還以精神分析(或者說心理動力學)為主要指導思想(這就意味著認知行為的風格幾乎沒有),而且以科普為主,盡量保證「認字就能看懂」。最重要的一個細分:我只在天津做!

然後你在各種心理學賬號裡面居然不提我的《心理小廚》……微信公眾號是tianjinpsy……我就不樂意了……雖然是個很小的號……


必須要匿名回答。

在ky實習過。

為什麼成功?

1.更新頻繁,而且看起來每條都很有料。

(不過,稍微查一下reference就知道黑點在哪裡了,許多文章是直接翻譯改動國外網站上的文章的,本來這點也無可厚非,自己否定並不承認就不太好了。而且極其不尊重版權。)

我取關後還經常在朋友圈看到ky被轉發,誒這個人也關注ky?那個人也?總之,轉發ky的文章會讓你覺得自己有逼格,畢竟人公眾號就是這樣說的。

2.對留言的認真對待

我寫過文章,做過後台。後台有好幾個人在同時參加,我們要輪班,check所有的留言,基本有需要的,來ky求助的留言都需要回復,就這樣,讀者粘性大,哪怕不讀文章,我留著當個樹洞還有個響兒。

3.你也猜到了,這是一個團隊,人多,要求作者每周交三個選題,主創們自己每天也拚命寫寫寫,其他公眾號有這麼四五十人規模嗎?

以上吧


非心理學專業,只是從讀者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1、心理學科普不景氣嗎?我看未必。其實,在大家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去看心理醫生也不會再被人認為是「神經病」。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少且收費高昂,於是看書、看科普文章就成了更好的選擇。噹噹亞馬遜上不少心理書籍都在熱賣,說明其實市場還是蠻大的。

2、然而現在很多心理學科普都是「偽心理學」,那些熱賣的書,說實話,我覺得把那些書列為心理書簡直是侮辱。。。和包裝過的情感專欄差不多。這個問題具體請搜索知乎:關於心理學的科普有哪些難以推及的地方?

3、果殼心理學在普方面做的已經不錯了,不過我認為果殼更像是「禁毒宣傳片」,而KY更像是「老師上課」,而且是那種會聯繫現實和生活,給你上課的老師。最近KY推的那幾篇文,對我來說真的是「他裡面所說的和我這麼多年來自己總結出的體悟一模一樣啊」

4、我個人會喜歡看基礎認知方面的文章,但我想無論是什麼話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有用」可能是更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KY在情感和親密關係會做成功的原因之一。而且不是心靈雞湯式的有用,而是真的切中實際。當然,這個要求又會遷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公眾號運營者的心理學學術素養有多高?有過心理諮詢的經驗嗎?等等。

總的來說,雖然現在有很多」偽心理「,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眼瞎,真正想看想學心理知識的人還是有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讓學心理的給自己算命。心靈雞湯遍地都是,尤其是心理類、做情感、親密關係方面的公眾號很容易就變成一個深夜情感交流電台。那麼作為一個心理學公眾號,我認為定位很重要。比如,是「學術推廣」還是「幫助他人」?讀者的年齡段幾何?職業(專業)如何?之類。定位不同,最後做出來的效果很不一樣。

而且,運營好一個公眾號,推廣、互動、特異性等等營銷方面的內容也很重要,不光光是內容質量高低的問題。在這一方面,請用營銷思維對待它,重新分析一下公眾號的定位、市場需求等。

期待題主的公眾號。


平常很少答題,既然題主和回答中都提到了「友心人」,我就回應兩句。

作為運營總監中的loser,我承認友心人的微信平台成績遠沒有達到我所認為的「好」的標準。

然而在回答「如何運營好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提問之前,我希望題主先思考一個問題:你認為的「好」的標準是什麼?

我將微信運營和音樂圈做一個不一定恰當的類比:

有的人是為了收穫百萬粉絲,嚮往篇篇100000+的漂亮數字,這是做流行音樂/神曲的。

有的人深耕特定領域,專註打磨做優質內容,這是做小眾唱作的。

有的人是要切切實實幫助某一類人解決他們特定的問題,這是做音樂製作/樂手/導師的。

有的是要擴大知名度,等待機會獲得賞識和商業變現的,這是北漂/流浪歌手。

……

不同的目標,意味著你會有不同的運營方向和策略(甚至思考,微信是否真的是你首選的平台,畢竟它就已經有沒落的傾向)

有答者提到「定位」,這也是每次我回答類似問題時必然會拋出來的概念,然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除了多看點相關書籍學習思路和方法,還要多和自己希望服務的人群交流,了解他們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找到你的機會點。比如友心人最開始提出「懂心理學的好朋友」的定位,就是因為發起人經常收到朋友在心理問題方面的求助。

最後我想說的是,運營自媒體是一件很累的事,你看到任何一個小有成績的,你都無法想像運營者背後付出了多少心力。如果你真的下定決心,那就去吧!

如果需要交流更多,歡迎給我私信。


看到下面有一個留言說自己是實習生。我在ky實習過一段挺長的時間,參與過答主所說的寫作工作,也參與過後台團隊,也想來說說。

當時有一個實習生微信群,裡面我認識的實習生都是先發郵件報名參加ky寫作訓練的招募,通過電話面試進來的,參加寫作組的有十幾個人,沒有四五十個。當時主創讓我們一周報3個選題,選題通過後,如果改動不大,就會署實習生的名字,有時候最後發表的文章幾乎被主創重寫了,會署上「xxx實習生對文章有貢獻」類似這樣的措辭。

關於翻譯,我是加入的比較早的實習生,記得最早的確有一些直接翻譯的文章,也會讓實習生幫忙翻譯,印象中這樣的文章有註明原文作者和譯者。但很快,主創就不再允許全文翻譯了,選題只能看別人的文章作為啟發,但不能照搬,成文之前要列出提綱,參考的資源都要註明出來。然後主創審核通過以後再寫文。

但我自己沒堅持多久就沒做了,我知道很多人也都沒有堅持下來,ky對選題和內容要求都很高,報上去的選題和文章都很不容易通過。我們也被反覆告知這是一個以培訓為目的的組,全憑自願參與。發出來的文章,除了有署名的,其他都是主創們自己寫的。

這位同學說的只有後台團隊的部分是真的,當時後台就有十來個人了,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分為一輪和二輪,當時跟我說我不能做二輪,二輪必須是專業的。但這個流程不是秘密,團隊人員流動性也很大,很多人都知道,不知道為什麼要用這種語氣來說。我願意參與後台,就是覺得想出份力,真的能幫到一些人。要我說為什麼ky會成功,因為他們真的很努力,主創們每天都工作到凌晨。我朋友知道我在ky實習過特意發給我看,我第一次答知乎獻給了這個答案,就是看不過挺好的事兒不知道怎麼說成這樣。以上情況都屬實,因為不止我一個人知道。我挺想不通那個留言者的動機的反正。


(修改)不是心理學不景氣,是有需求只是真正好的心理諮詢師太少,而且價格比較高。從商業化模式來考慮Know Yourself沒什麼不對,是我個人帶入了。Know Yourself的每篇文章在我看來是有科學含量,能讓我認真讀下去。日日的文章也是一針見血,對那些並不是真的大到抑鬱症的程度,而是生活中那些處理不好身邊人相處細節,戀愛抉擇,工作抉擇,人生道路,生活中有很多面對事情會有軟弱,迷茫,矯情,自憐的人。發現寫了之後覺得沒什麼可以說的了,對於我只略學過營銷的人,只能說出找市場,了解需求。我覺得自己重新看過你的問題內容後,第一次看有誤解,也帶了個人偏見,先道歉。

我覺得KY和日日等的公眾號非常好,希望更多的人都參與進來,因為越來越多人接觸到後,會更好的去處理生活中困擾的事情,而不至於止步不前。拿著你的知識和智慧去賺錢吧。


你們不要嫉妒我ky教主,人家確實太有實力了。這是一個理解能力的問題。作為一個讀者讀ky主創z的文章會有極強烈的共情。她是真的懂我。心理的窘境其實是該學科需要強大的人才傳承機制。


以下均是個人主觀感受,作為讀者。不是專業分析,不粉了也非黑。也許不能答題,就是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喜請隨意摺疊。

大概是去年開始關注know yourself的 ,契機是在知乎看到那篇關於親密關係解讀的文章。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就關注了。記得之前的ky推文還是很有分量的,但總的來說頻率似乎不像現在這樣頻繁。

今年下半年開始,感覺ky多了營銷味。而且很多話題都是為了讀者而寫。我最初關注是因為喜歡「科普精神」,但後來發現貴公眾號可能目標就是寫適合每個人都能閱讀的,都能感到有趣的文章。這和我關注的初衷相悖,所以後來取關了。

先說自己喜歡的ky的優點。版塊里最喜歡看留言,選題很用心,有留言合集,看大家的留言很溫暖。尤其之前一篇「開車的是准男友,去世的是最好朋友,我一夜長大」的粉絲留言精選,看得淚目。排版也很好看,選圖緊跟熱點。文末有提供文獻,主編有敬業精神。

(前幾天英語課上老師說最近喜歡心理學知識於是有個同學安利了他ky。現在ky粉絲群很龐大。)

但是,我對很多內容越來越讀不下去(純屬主觀感受)的一方面是有些內容自相矛盾。和一起關注ky的小夥伴聊過,近期看到推送有引用弗洛姆《愛的藝術》來寫文,這本書的內容寫愛,寫愛是純粹的。但讀了ky的文今年的很多文章讓人看完後覺得愛是包含慾望的、包涵激情的。(記得有一篇專門教保持激情的)

?是這樣的?個人覺得愛的定義是驅逐掉這些概念的。我不知道別人讀了感想如何,但似乎我讀起來有一種愛慘雜了很多負面情感一樣,我不欣賞這種解讀。一直都覺得愛只是愛。

以及關於對打pao的宣揚,還有微博近期發了個類似小三的粉絲留言.....嗯。如果自持大v身份,還是希望對自己觀點更負責一點,既然是科普號定位,觀點帶了太多主觀色彩是不是不太好?至於微信留言區個人感覺太多好像總是支持主編想法的聲音多,太多「同一個聲音」不一定是好事。不知道這是團隊篩選有內部標準還是真實情況就是多數人贊成,因為微博下的畫風和微信不太一樣呢。然後微博有的圖片的引用句子不太考究出處,看到過兩三次不正確的出處,不過一直也還是高質量的畢竟求數量的同時保持這樣的質量很不容易了。

主編們每晚加班到半夜一定很辛苦,很晚才發推送。看到主編回復過晚睡是為了安慰人心。不過不太贊同這種理念,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有影響力的主編還是多倡導大家「早睡」吧,而不是我願意陪你很晚希望你孤獨時還能感覺有我。身體比情懷重要些。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缺的是身體不夠健康的人,身強心才能強,個人信奉。

總的來說有好有不足,但是也祝福能辦得好。

畢竟能有這麼多人關注自己的內心,是一件好事,有這樣的平台也是好事。

只是我還是需要真正的科普,那才是最難得的。我求的不是「同感」「共鳴」,是知識。

●〇

更新一下今天偶然朋友圈點進去看的

典型ky式結尾

其實他們一直都持有這種看法

戀愛也好約pao也好揣摩人心也好社交技巧也好治癒人心也好修正習性也好

很多篇文章內在核心倡導的都是這個理念引用這篇文下面一位網友的評論 我很贊同

是,這就是我再也不喜歡他們推送的原因。

也許題目里的問題答案,也可窺見一斑。


不請自來,畢竟神秘的KY主創之一是我的好朋友,我們經常會一起聊一聊公號運營上的感想啥的。

KY成功的原因么,其實無他,就是勤奮與認真,近乎自虐式的。

寫稿寫個大半夜;實習生寫完主創從頭到尾改一遍;錯別字排版配圖摳得很細。

這些其實你們都能一眼就看到,但是我想你們意識不到這有多難,因為大部分公號,莫說摳細節,甚至配圖風格都很難統一。

那背後的其他付出可能更難想像吧,比方選題,比方文獻的累積,比方策劃。

又比方寫稿的過程中呢,你是注重表達欲,還是信息傳遞(換言之,你寫公號文章,究竟是為了自己寫得爽了,還是觀眾能看得爽了)。

我想,後面這些更是很多人在做公號的過程中從來沒有考慮過的。

但我這位朋友,從小到大就是天資過人的人物,更兼有這種自虐般的勤奮,所以他們能爆發出這麼大的能量,也是理所當然的。

舉個小栗子。有一次她找我幫忙剪一個唱歌的音頻,結果為了語音切入的時間是第幾秒,剪了三四個版本。剪片子剪成老油條的我,當然煩得一逼,但是事後想想呢,也佩服她摳這種細節的耐心。

之前總有人不相信KY的主創是女生,可能也是因為不太相信女生也能這麼自虐吧。

最後,我本人其實與心理學幾乎完全絕緣,因為個人經歷的關係,有一種「學心理學,或者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多半是怪物」的偏見(主要因為之前遇到過的某些人,another story),所以專業領域我不班門弄斧了。我只想說,KY的心理學讓人看得下去。

與那種隨便拷貝不知所云的硬知識和高高在上試圖「治療」我的作者相比,KY更像是一個朋友。所以,我其實並不認為KY屬於你所認為的「心理學科普」。

人人都需要心理學,但,注重於做「科普」就註定只有1500+左右啦。


和新媒體運營有關係,上周日做了首屆山東高校新媒體特訓營,運營好內容粉絲量會不斷增加。

找准心理科普定位,然後去坐,開發潛在用戶不用著急。

有喜歡新媒體可以一起聊聊


於我而言,KY是有溫度的KY是有溫度的KY是有溫度的,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去關注去了解,去向身邊的人推薦。她給我的感覺是有溫度,有人味兒,就好像能看到微信的另一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一行行冰冷的代碼和一個個運營、推廣的套路方案。


刪掉啦

運營一個公眾號需要資本和熱度


它有時甚至可以比自己更了解自己,驚訝之餘還有驚喜。


我覺得心理學太寬泛,貌似每個人都需要,但又不是人人都關注。

我曾經想做一個心理學公眾號,結果申請完號就放棄了。

真的現在做需要費很大精力。

我當時的想法是,切入一個重要而又比較小的點,比如:

親子關係,萬事賴童年嘛。親子關係影響人生。

戀愛取捨,也是人們感興趣的。

自我實現,或者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我當時想選自我實現和親子關係的。當時申的號就叫,萬事賴童年。

後來因為我不是心理學出身,也不懂新媒體營銷,也沒太大精力做這件事,結果放棄了。

只剩一顆想要幫他人認識自己的心。

所以我的觀點是,把目標人群縮小,要做更專業更深入。

我也關注ky,但很少看完它的文章。

其實心理學,應該還有更好的玩法。

歡迎交流。

讓心理學幫助更多人。


KY做得的最好的方面就是選題好,選題易引起共鳴。原來特別喜歡KY風格,但不知道最近怎麼了,越看越覺得排版不簡潔,顏色字體亂七八糟。內容其實大家用心搜一下,無非都是google前幾頁的文章翻譯過來後的觀點堆砌。但是如此高的更新頻率和回復頻率用來保持用戶黏性實屬不易。想來想去能大眾看的東西其實真的不需要特別到位,畢竟大部分人其實不怎麼用腦思考問題。


此平台就好像為我把過脈。此前舉辦的自我探索活動,當時看到就特別想去,邀請的清流老師,李昂老師,我想到他們會在現場真的特別激動。原因是,我覺得他們或許幾句話一個論點都可能幫助我。看後續的節目單,介紹清流老師說如何才能夠真正的成熟,要回答六個問題。我想知道,或許我可能現在回答不了,但是我想這問題或許可以督促懶惰的我,或許可以提醒那樣的我,讓我哪怕走出一點也好。這就如同早已乾涸的我,不只是給我水喝,而是告訴我源源不斷的源泉。當時看到就那麼迫切地想去,現在的我好像沒有什麼喜歡或許不喜歡的,一般般。但是這個活動我真的渴望去!可惜票只有200張,而且我也沒在帝都。坐火車要十幾個小時。真的希望可以在這裡舉辦。當然在異地舉辦的困難以及需要耗費的各種人力物力肯定比在本地要艱難得多費事得多。只是很多地方都沒帝都以及例如上海杭州那麼好的軟資源,所以就會更加迫切地需要這樣活動來澆灌滋潤諸如此類的我們。很多時候,不是我不想衝破,而且我不知道遇到那些問題狀況的時候該怎麼辦,是該逃避還是應該面對,逃避不對,面對又不知道如何有效正確的應對。而這個平台是我所迫切需要的。怎麼說了這麼一大堆啊。說主題,就是覺得該平台不是簡單的雞湯,而是告訴你怎麼熬雞湯的方法。並且讓你去嘗試去做適合自己的雞湯就醬紫。


knowyourself里雞湯內容太多。明顯的運營味道。更多的是用大眾的白話,和大眾語言來訴說一些心理故事。所以大家都看的懂理解也簡單,就是在大眾和專業之間找了一個平衡點。簡單心理和輕心計更偏向專業多點和其他某些個體諮詢師,有很多會比kys有深度和專業的知識,更偏向實際諮詢內容和分析,不僅僅是科普文章,一般普通人也並不願意看這種晦澀和涉及太多實際諮詢內容的文章。大家還是喜歡輕鬆加愉快的心理學小科普多些。kys適合普通大眾,對心理學沒有太多了解過的普通大眾。後者適合對心理學有一定入門的愛好者。


這是唯一一個公眾號我可以每天關注,每篇文章都看下來,連留言也看的。 發表的內容都和我們生活相關,而且有些很觸發淚點,偶爾留意會被挑選出來,覺得蠻親切的。 關注以後,對我自己心理調整是有很大幫助。 另外他們發文時間都是凌晨,甚至更晚,的確是有在用心努力,還保持著每日一更的頻率,國慶這種節假日休息也是理所當然,有點心疼他們,主創之一的一個女生聲音特別好聽,而我是聲控,所以,ky我是愛上了


最關鍵的,本質問題,看起來很廢話,其實就是內容了。

ky文章精而有吸引力、影響力,。也許他們的話題討論,那種和受眾的交互,也是滾固部分粉絲的重要作用。

其他的科普都是亂七八糟的,雜亂,只有少數像我天生這種喜歡看科普東西的人喜歡,普通大眾都會覺得沒用


推薦閱讀:

原子是有顏色的嗎? 物質的顏色是由什麼決定的? 只憑化學式可以判斷這種物質的顏色嗎?
在現實生活中的無理數是怎樣存在的?
什麼是科學?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學科學,可是什麼才是科學卻從沒被告知。
當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紅綠色盲眼中的顏色是紅,是綠,還是其它顏色?

TAG:心理學 | 科普 | 微信公眾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