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薛定諤的貓」和「缸中之腦」外,哲學史或思想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實驗?

如題。


(1)先貼一段可以在網上找到的小文,標題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實驗》,其中涉及到題主所提及的「薛定諤的貓」與「缸中之腦」。

1,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杆嗎?

解讀: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杆,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準則,並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2,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里,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解讀: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 Edmund Gettier用來批判主流上作為知識的定義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論,即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成為了知識;這件事在事實上是真的,並且人們有可以驗證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於空地上的黑白相間物的觀察所證實。而且經過送奶工後來的證實,這件事也是真實的。儘管如此,農民並沒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兒,因為他認為奶牛在那兒的推導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釋了將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3,定時炸彈(The Ticking Time Bomb)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解讀:

與電車難題類似,定時炸彈情景也是強迫一個人從兩個不道德行徑中選擇的倫理問題。它一般被用作對那些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駁。它也被用作在極端形勢下法律——就像美國的嚴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歸功於像《24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各種政治辯論,定時炸彈情景已成為最常引用的思想實驗之一。今年早些時候,一份英國報紙提出了更為極端的看法。這份報紙提議說,如果那個恐怖分子對酷刑毫無反應,那麼當局者是否願意拷打他的妻子兒女來獲取情報。

4,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蕩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解讀:

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一直都在爭論一個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是如此幫助愛因斯坦完成到狹義相對論這如此巨大的飛躍的。在當時,這個實驗中的想法與現在已被拋棄的「以太」理論相違背。但他經過了好多年才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

5,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讀:

對於哲學家,特修斯之船被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特別是討論一個物體是否僅僅等於其組成部件之和。一個更現代的例子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樂隊,直到某一階段樂隊成員中沒有任何一個原始成員。這個問題可以應用於各個領域。對於企業,在不斷併購和更換東家後仍然保持原來的名字。對於人體,人體不間斷的進行著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在於強迫人們去反思身份僅僅局限在實際物體和現象中這一常識。

6,伽利略的重力實驗(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為了反駁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體速度取決於物體的質量的理論,伽利略構造了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如果一個輕的物體和一個重的物體綁在一起然後從塔上丟下來,那麼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這時輕的物體對重物會產生一個阻力,使得下落速度變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兩個物體綁在一起以後的質量應該比任意一個單獨的物體都大,那麼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最快。這個矛盾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解讀:

這個思想實驗幫助證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無論物體的質量,不考慮阻力的情況下,所有物體自由落體的速率都是一樣的。

7,猴子和打字機(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另一個在流行文化中佔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打字,並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

解讀:

簡單來說,「猴子和打字機」定理是用來描述無限的本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腦很難想像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可以達到的寬度。猴子能碰巧寫出《哈姆雷特》這看上去似乎是違反直覺,但實際上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的。這個定理本身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現的,但這並沒有阻止某些人的嘗試:2003年,一家英國動物園的科學家們「試驗」了無限猴子定理,他們把一台電腦和一個鍵盤放進靈長類園區。可惜的是,猴子們並沒有打出什麼十四行詩。根據研究者,它們只打出了5頁幾乎完全是字母「s」的紙。

8,中文房間(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間」最早由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個實驗要求你想像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里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根據Searle的理論,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Searle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里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

解讀:

Searle 創造了「中文房間」思想實驗來反駁電腦和其他人工智慧能夠真正思考的觀點。房間里的人不會說中文;他不能夠用中文思考。但因為他擁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讓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以為他能流利的說中文。根據Searle,電腦就是這樣工作的。它們無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們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

9,薛定鍔的貓(Schrodinger』s Cat)

薛定鍔的貓最早由物理學家薛定鍔提出,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個悖論。其內容是:一隻貓、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氣一起被封閉在一個盒子里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內,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幾率為50%。如果衰變,那麼一個連接在蓋革計數器上的鎚子就會被觸發,並打碎瓶子,釋放毒氣,殺死貓。因為這件事會否發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鍔認為在盒子被打開前,盒子中的貓被認為是既死又活的。

解讀:

簡而言之,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因為事件發生時不存在觀察者,盒子里的貓同時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狀態中(既死又活)。薛定鍔最早提出這個實驗是在回復一篇討論量子態疊加的文章時。薛定鍔的貓同時也說明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是多麼令人無法理解。這個思想實驗因其複雜性而臭名昭著,同時也啟發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最奇異的就屬 「多重世界」假說,這個假說表示有一隻死貓和一隻活貓,兩隻貓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並且永遠不會有交集。

10,缸中的大腦(Brain in a Vat)

沒有比所謂的「缸中的大腦」假說更有影響力的思想實驗了。這個思想實驗涵蓋了從認知學到哲學到流行文化等各個領域。這個實驗的內容是: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解讀: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很像《黑客帝國》,那麼你說對了。這部電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這個思想實驗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讓人們質疑自身經歷的本質,並思考作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個實驗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爾。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書中,笛卡爾提出了能否證明他所有的感官體驗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個「邪惡的魔鬼」產生的這樣的疑問。笛卡爾用他的經典名言 「我思故我在」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腦」實驗更為複雜,因為連接著電極的大腦仍然可以思考。這個實驗被廣泛的討論著,有許多對於此實驗前提的反駁,但仍沒有人能有力的回應其核心問題: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麼是真實?

(2)對於上文所提及的某些思想實驗,我還想多說幾句無關緊要的話:

1,上文所說「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可以追溯至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的「懷疑」方法,這個思想過程出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的「第一沉思」中。然而,在我看來,這個思想實驗的最初來源,實際上並不是笛卡爾的懷疑,而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或者說是「囚徒比喻」。

2,個人認為,笛卡爾的懷疑與缸中之腦的相似只是表面上的,二者具備實質上的差異。(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笛卡爾的懷疑對缸中之腦實驗的某種影響。)

笛卡爾的懷疑,首先是一個知識論問題,有一個重建知識體系的目的,簡言之,笛卡爾是為了找到一個知識的不可置疑的起點(或曰「阿基米德點」)來展開懷疑的,更具體地進一步來說,笛卡爾是為了為自己的新物理學找到一個形而上學的根基才展開各種懷疑的。因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過程,是一個內含知識論預設,或者說,有一整套既定的思維和概念體系隱含在沉思中,是一個表面上對各種情形質疑,實際上按照自身概念建構體系的過程。(個人認為,這就是笛卡爾本人在寫作《沉思集》時的高明之處,在行文中,他有時會裝作一個無知的沉思者,甚至一個極端的經驗主義者,但骨子裡他還是一個對整篇沉思思路牢牢掌控的牛叉的唯理論者,是創造了新物理學的「現代哲學之父」。)

缸中之腦就不同了,很明顯,它的問題核心在於,試圖去界定「什麼是真實」。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是笛卡爾著述中的核心問題,因為他自己已經很明確問題的答案。

(3)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各種經典的思想實驗之外,我還想到了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以及艾克斯羅德的計算機實驗。我粗淺地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對某種政治初始狀態以及在該狀態下的博弈選擇進行模擬的實驗。

1,無知之幕是羅爾斯設計的純屬想像的、雖然不真實但十分具有理論意義的初始狀態假設,意在製造一個人人完全平等、完全公平的博弈環境,由此它可以迫使人們做出真正合理的政治選擇。簡單來講,無知之幕就是在說,如果在一個完全公平的博弈環境下,我們能夠建立起什麼樣的社會契約呢?在社會交往和政治交往中,我們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甚至連自己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歷史傳統,以及各種價值觀都不知道,想像一下,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會怎麼做呢?羅爾斯認為,在這種無知之幕下,人們一定會去遵循風險規避原則,去設計一種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落入最最悲慘處境的社會制度。這種社會制度簡單概括起來只有兩點:一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個人自由,當然這種自由與他人是相容的;二是在分配中要有差異,也就是說,要優待、偏袒、照顧處境最差的人。(儘管這樣理解在學術上是危險的,但我們仍然不妨這樣通俗的想:初次分配重效率,二次分配重平均。)

當然,這種理論提出後是有許多批評之聲的。其中最主要的批評還是強調羅爾斯的這種理論是與真實的政治生活之間缺乏可通達性的。在真實社會中,我們都是有知的,知道自己需要保護和捍衛什麼、需要爭取什麼,知道自己的價值觀,等等,否則,我們的政治生活是無意義的。一個理性的人不可能在不知道一個遊戲是什麼樣的遊戲的前提下,盲目地選擇進入這個遊戲的。出於風險規避的原則,人們可以選擇不進入。

儘管遭受非議,但羅爾斯對公平的理論構成的考察,仍具備很重要的意義。

2,一想到羅爾斯的無知之幕,我就不自覺地想起了1980年艾克斯羅德進行的一個計算機實驗,這個實驗也是對初始狀態的一種模擬。其初始博弈環境大略是這樣的:博弈者足夠多,且各種各樣的人都包括;博弈的回合足夠多,據說可以達到幾十萬回合;博弈可以不擇手段。但是,它也有缺點,簡單概括就是,博弈者的能力是相等的,且博弈不能消滅對手,只能擊敗對手,就像是足球賽。具體得分規則,我記得好像是:博弈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合作或者背叛。兩個人博弈中,雙方都合作各得3分,都背叛各得1分,一個合作一個背叛前者0分後者5分。在這種前提下,博弈者所採用的各種策略,經過多達幾十萬回合的較量,最終得到如下結果:得分最多的是「TFT」策略,也就是「一報還一報」。這個策略,只有兩種選擇模式,在兩個人的較量中,該策略首先選擇與對方合作,然後就開始模仿對方的選擇,直到最終博弈結束。

為什麼這個模擬實驗最終是好人得分最多,而現實世界中卻不是這樣呢?關鍵在於它的一個預設:不能消滅對手,只能擊敗對手,也就是說,這個博弈環境下,是沒有人被殺死的。現實博弈中的生死遊戲被暗中轉化為體育比賽中的輸贏遊戲,而且這些博弈者的品質是不變的,好人不能變壞,壞人也不能變好,不通達性如是體現。

(4)先說這麼多吧,以後又想到什麼再補充。


題主所舉的例子,洞喻和四假象倒是沒問題,薛定諤的貓卻不是什麼哲學隱喻,是屬於自然科學的。

答案現在第一位的也不是哲學史上有名的例子。

說到了洞喻,自然不能丟下日喻和線喻,柏拉圖的三個比喻一般是同時出現的。

最有名的當然是芝諾啦,飛矢不動和阿基里斯追不上龜,是哲學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啦。芝諾作為巴門尼德的門徒為他師傅辯白所舉的例子。自己百度來看看。

奧卡姆剃刀(奧康的剃刀)當然也是非常非常著名的。奧卡姆是中世紀哲學中唯名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樣,自己搜來看看。

休謨之叉~上學期折這道題上了~字多懶得打,同樣自己搜。

說到這種類型的比喻還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多好嗎?中哲史簡直就是各種比喻堆砌起來的哲學好嗎?

白馬非馬~離堅白~莊周夢蝶~莊子的一篇文章就有好多好多個好嗎~


旅行者實驗、很有趣的思想實驗,分享給感興趣的你。

先說背景。所有物體都是由原子,或者說由組成原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這三個都叫基本粒子。任何兩個同類型的基本粒子是毫無差別的兩個粒子,我們曾說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然而在量子層面,所有電子,所有質子全部完全相同。一個原子或分子,由固定的質子中子電子以固定的方式構成。只要構成方式一樣,則兩原子或分子也是完全相同的兩個。

開腦洞。我們看一個宏觀物體,如一塊磚,假如你將構成此磚的基本粒子拆開,再用宇宙中其它地方的基本粒子按此磚拆開時的粒子構成組合重組成一塊磚,那麼這兩塊磚也可以說毫無二質。

由此,科幻小說作家大開腦洞,發明一種瞬間傳送裝置,將地球的你送入裝置,粉碎至基本粒子,將粉碎那一刻的你的所有粒子組合方式記錄成數據,以光速發送信息至火星,在火星的傳送裝置上將儲備的基本粒子組合成你的身體。由於每一個粒子組成完全相同,火星上這個你與地球上的你毫無差別。道理就如同將質子和電子組成一個氫原子一樣,所有氫原子完全相同。

不過這不是重點,思想實驗的重點在下面。

你很可能質疑這種旅行方式的荒謬,假使地球上的你未被粉碎,而火星上按你身體的所有數據構成了一個人,那個人或許只能算是你的拷貝,而非你本人。畢竟組成那個複製品的粒子不是來自於你身上的粒子。

然而試想,你在一個傳送裝置上只是記錄了構造自身的基本粒子數據,而沒有被粉碎。然後你活了十年,十年後遠在十光年外的星球上用你當時的粒子組成數據和當地基本粒子構成了一個複製品。此刻的你,由於十年的新陳代謝,組成整個身體的分子早已不是當時那個你的構成粒子。你身上的許多基本粒子來自於你所吃的食物,你所喝的水。並且你發胖了許多,構成你的粒子數量與組成方式也與十年前的你大有差距。而遠在異星球上的複製品則在粒子組合方式上與當時的你完全相同。那麼此刻,哪一個人更接近於十年前的旅行者呢?哪一個算是原本的你呢?或者兩個都不算?

問題來了,區別我與宇宙萬物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我的獨特性?還是我的物質基礎?如果說是獨特性,那麼兩個不同空間上由同一種粒子組成方式組成的兩個旅行者就可以認為是同一個人。如果是物質上的不變性為標準,則我只存在於一瞬間的靜態時空里,因為我會產生新陳代謝,不斷更換體內的基本粒子,過去的我與此刻的我是不同的兩個個體。

或許有人會提出用精神與靈魂作為區分我與他人與宇宙的標準。然而那個用相同粒子構成方式構成的我,其大腦迴路,神經連接,思考狀態,記憶,感情,心理活動是完全與我相同的。人的情感與精神本質上就是一個電脈衝信號網。只要物質上完全複製,則整個信號網自然可以毫無差別。

還有人會提出連續性的區分標準。即構成我的分子是連續性地進入我的身體,又連續性地離開。在離開與進入相交處,就是我。換句話說,我就是一段物質上的波,就像水分子連續性地上升又連續性地下降構成水波一樣。我就是一串基本粒子涌動組成的波。如此,我是非粒子,非物質性的我。就如波不是實體。

有這個思想實驗深入探討,我們發現其實「我」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事物。而佛教里剛好就強調著無我的概念,執著於自我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我是什麼。或許前一秒的我與後一秒的我本來就不是同一個存在,只是繼承了記憶與心理狀態?又或者,那一長串粒子波從宇宙大爆炸那一刻擴散開來,蔓延宇宙,每一個人每一個物只是這一串粒子波的一部分?


農場主的火雞


謝邀~

很多哲學或社會學理論都來源於思想實驗,不過可能過程沒有被命名罷了。

比如我思故我在,無知之幕


莊周化蝶。


關於「我是誰」,筆者曾經給人解說過三個比喻

  其一,「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肉身好比工具或坐騎,身體與法身自性相比,就如橋面與水面相比

  (注意:此偈雖有助破對身的執著,但沒悟透水橋不二,人牛不二。

  寫此詩的所謂大士,日後帶弟子一起焚身祀佛,顯然是出偏了)

  其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水面,鏡面,也許是古人能找到最好的比喻

  現代,則有顯示屏,更好一些,因為不像鏡面,沒有另一個我在這屏幕前

  請試試看,把眼前的三維立體的世界看成一個平面,非台無樹,沒有厚度,鏡前無我,鏡內無物。

  「本來無一物」偏空,不如「佛性常清凈」

  嚴格講來,此偈也沒悟透,須知覺塵不二,塵埃也是清凈的,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慧能還需要五祖再跟他講解《金剛經》方才真正覺悟

  其三,「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實只有一月

  此月,可以是因果緣起,也可以是老天爺、上帝、真主的安排,也可以是客觀存在

  你信什麼,它就是什麼

  這個比喻雖有助於破對個體的執著,但是沒一滴滴水,哪來的大海呢?

  真正的救度就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互幫互助中

  如果有誰覺悟後行為一點也沒改變,仍舊自私自利,甚至選擇做惡,那就是沒真正悟透

  須知所有的角色都是一個演員演的,

  不存在「同時」「同地」,地界和時區都是人為劃定的,

  實際,一點點空間距離,都意味著已經過去,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釋迦夜睹明星得悟,星星何其遠,為何出現在你面前?)

  在你對面的都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你

  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

  老天真是太公平了


色盲問題

假設:有一個人,他有一種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兩種顏色和別人不一樣,他把藍色看成綠色,把綠色看成藍色。

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他看到的是綠色的,但是他和別人的叫法都一樣,都是「藍色」;小草是綠色的,他看到的卻是藍色的,但是他把藍色叫做「綠色」。所以,他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他和別人的不同。

第一問:怎麼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第二問:你怎麼證明你不是上述問題中的主人公?

谷堆悖論:顯然,1粒穀子不是堆;

如果1粒穀子不是堆,那麼2粒穀子也不是堆;

如果2粒穀子不是堆,那麼3粒穀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穀子不是堆,那麼100000粒穀子也不是堆

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某村只有一人理髮,且該村的人都需要理髮,理髮師規定,給且只給村中不自己理髮的人理髮。試問:理髮師給不給自己理髮?

如果理髮師給自己理髮,則違背了自己的約定;如果理髮師不給自己理髮,那麼按照他的規定,又應該給自己理髮。這樣,理髮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芝諾悖論:人與烏龜在賽跑中人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領先於他的烏龜,因為當他要到達烏龜出發的那一點,烏龜又向前爬動了。人和烏龜的距離可以無線的縮小,但永遠追不上烏龜

有個國王為公主挑選女婿他指的七個緊閉的鐵籠子對一王子說:這七籠子其中一個裡面有一隻老虎,你需要一一打開來看 並把老虎幹掉 便可以迎娶公主。你事先不可能知道老虎在哪個籠子里(特彆強調這句)。王子想,如果老虎在第7個籠子,那麼我打開前6個後就知道了老虎在第7個裡面,與國王說的「事先不可能知道老虎在哪個籠子里」矛盾了,所以老虎不可能在第個個裡面。同理,老虎也不可能在第6個裡面,同理,王子最後推測其實根本沒有老虎,而是國王在考驗他的勇氣,所以大膽的去打開每隻籠子,不料老虎從第3隻籠子裡面跳出來,把王子咬死了。

請問王子的推理錯了么?


有一本書基本囊括了哲學中比較重要的幾個思想實驗,叫做《西方哲學中最重要的100個論證》,沒有中譯本,英文本名字是《Just the Arguments: 100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guments in Western Philosophy》。


我高中的時候在宿舍也討論說類似電車問題的話題:【如果恐怖分子劫持飛機自殺式碰撞一個城市,為了保護一個城市的人們,政府是否應該要提前擊落客機? 但是如果提前擊落客機,先出手的就是政府了,是政府先殺了人。】

然後我們在宿舍就這樣吵起來了,觀點都被分成兩派


強力意志的永恆輪迴。尼采。


無知之幕

外祖父悖論

電車難題


還有Descartes的蜂蠟!!!


圖裡的貓這本書…


圓形監獄算嗎


推薦閱讀:

晚清民國時期屬於「鍵盤俠」的人都有誰?
對於思想家哲學家來說,最痛苦的是什麼?
中國思想文化的關鍵詞?
中國現階段在學術翻譯上是否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將來情況是否會改善很多?
孔子一生有志未酬,但為什麼仍堅持說「大德者必受命"?他的內在動力究竟是什麼?

TAG:哲學 | 文化 | 哲學史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