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小時候常被教育,長大後卻被顛覆的道理?


謝邀。

想來想去,最「顛覆性」的,莫過於一句――好人有好報吧!

即便後面再加上「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依然認為這句話沒什麼卵用。很多時候倒像是壞人欺騙好人用的一句口號而已。

所以我更願意相信另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幾句老話:「槍打出頭鳥」

「酒香不怕巷子深」

「是金子遲早會發光」

「悶聲發大財」

做人是應該低調別太張揚,可涉及到利益相關的時候,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該表態的時候就得勇於站出來,不然只能眼睜睜看著自身利益被別人踐踏。


上學的時候不要談戀愛。


謝邀。

"忍"

"聽話"

"不要多管閑事"

一個人能夠獨立思考真的好重要!!!

而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分清是非又揣著善意的人更重要!

中國,最不缺聽話的人。


謝邀。

1.真理不辯不明/有理走遍天下/講道理。

長大後你就會明白實力與嘴硬的區別。真相是事實勝於雄辯,行動勝於語言。

2.人活著就是要吃虧/吃虧是福。

拿這個教育別人的基本都是讓別人吃虧的人。和魯迅先生說的損別人的牙眼後主張寬容的人如出一轍。

3.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虛心沒有錯,但是虛心不能成為很多人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理由和借口。人們,尤其是孩子,都是在肯定和鼓勵中才能進步得更快。

4.先苦後甜。

那是因為很多一直苦下去的人壓根就沒有資格來給你做演講。冒險總是不會有事的,那是因為冒險失敗的人無法活著回來告訴你他失敗了。事實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5.漂亮能幹出色的女人命都不好。

那是因為首先她漂亮能幹出色才會讓你注意到她「命不好」,英俊能幹出色的男人過得不過意的也不少,長相一般各方面都平平的人過得不好的也大有人在。

6.父母都是為你好,父母說的話都是對的。

這個在絕大多數人那都被顛覆得認不出來了。

7.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這句話其實有道理的,有收穫,可是誰也不知道是好的收穫還是壞的收穫。同樣,沒有成功不代表這個人沒有付出努力。我一直在很努力的長個,可我的身高還是比姚明矮,可是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8.聽話才是好孩子。

無數事實證明,從小有主見,明辨是非,殺伐果敢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9.說謊不是好孩子。

在人販子,極端暴力的家長和老師,還有暴力行為的同齡人面前,只要不違法亂紀,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一切以保護自己人身安全為目的的言論都不應該受到譴責。


只生一個好(如今電視廣告都生生的讓我們的斗戰剩佛抱著個男孩說「兩個娃娃好」了…)

太陽系有九大行星


小時候被教育君子動口不動手,長大了以後發現想和煞筆講道理必須得動手


蟹妖。

我媽說:

「讀研啊,不讀研找不到工作啊」

我表姐,我心目中的女神,現在依然是,我很佩服她,真的。

從小到大幾乎一路保送,碩士畢業到要工作的時候,失策了。

現在,她的工作是託人千辛萬苦找的,專業也不對口。大家都在背後扼腕嘆息,說我姐被埋沒了大材小用。

我媽又說了,

「讀研也沒用,還是要先有工作,才穩妥。」

在這裡我的意思不是說讀研不好,有很多研究生博士生真的特別優秀。我強調的是,我媽本來的重點是學歷,教育我要有高學歷好好讀書才有出路,但我姐的事情一出,我媽的重點成了工作,教育我還是要先穩定下來,沒工作學歷再高也是虛的。


等你小學畢業了、初中畢業了、高中畢業了、大學畢業了、參加工作了……我就不管你了。

我現在還沒發現我媽不管我。

她目前已經把不管我的範圍放到了「你結婚以後」。


萬事皆有可能。

Nothing is impossible.

這些勵志的雞湯現在想想真是。。。

我咋不上天呢

(((?(? ? ? ? ? ?)?)))


1.漂亮不能當飯吃。

2.內心美才是真的美。

3.外表醜陋的內心大都善良。

這三個算是一個系列吧。

小時候覺得真的挺對的,

漂亮是不能當飯吃啊,要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

外表美多膚淺啊,只有內心美才是真的世界大愛;

外表不好看的,可能受欺負比較多,但這不是他們的錯,而且受過欺負的人,就會更加具有同理心、更容易相處。

狗屁!

如果漂亮不能當飯吃,為什麼學長都帶著剛認識的漂亮學妹去吃飯而且不只一兩次?

如果內心美才是真的美,為什麼和漂亮姑娘出去見熟人自己和熟人就再也說不上話?

如果外表醜陋的其實內心都善良,為什麼有時候越忍讓對方結果卻越來越是你的錯?

其實啊,過了很多年後我才明白,

漂亮是每個女孩的必修課,有時候並不關乎是否和學長和男人出去吃飯,而是一種對自己女性身份的一種基本認知。漂亮不是不能當飯吃,反而它應該就是每個女生應該吃的。

而內心美其實一直都不影響外表美,反而可能因為外表美了,才能進一步提高內心美,畢竟注意自己的人多了自己也就自覺了。另外,一個內心美的人,多少也應該注意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衣著打扮吧。(特例不算)

(第三點容易遭噴,看看就好,不用當真,爺您也別往心裡去,我挺怕知乎的)

千萬不要覺得人醜人窮就一定心善,美人富人就一定惡毒,

大部分情況下,那些好看的略富的其實都不會有大問題,可能有些任性,但並不會多壞,因為前者一直順遂、後者少不了教育,所以不需要多少心計就能輕易得到別人的喜歡,而教育真的對人多少具有制約性;

並且,出了事很容易被社會曝光。

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能前者只是少數,後者才是常態,

小時候因為不好看被欺負了,長大了除了正常之外,還可能特別特別想變漂亮,但又對漂亮姑娘嗤之以鼻,不過而已亦或者對反過來厭惡不好看的,

因為見過貧窮是什麼,所以長大後除了正常之外,還可能特別特別在意錢,到又對富有的保有諂媚?敵意,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亦或者對比自己窮的厭惡異常。

可能這種人是少部分吧,我不知道,我就說著玩的,我是個好人,我真的是個好人。

這世界。人很多。慢慢處。自己過。

祝好。

僅是一家之言,不要噴我。謝謝。


瀉藥~

小的時候,媽媽說:「做單身貴族挺好的,一個人自由自在。」

準備上大學,媽媽說:「大學不要談戀愛哦,等你畢業了走上社會,遇見的人會不同,圈子會更大。」

得知自己考上研的第一天,我跟媽媽說:「媽媽,我要讀博!」。

媽媽說:「你想做黃金剩女嗎?」

……

至於常被教育的道理,得好好思考一下。

似乎媽媽教給我的道理,到現在都沒有顛覆的。

感謝媽媽。


謝邀。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有些的確有道理,但只是不適用於這個社會。

錯的不是堅持正義的人。


把果核吞下去頭上會長果樹。

把口香糖吞下去會黏在腸壁上。


勤能補拙

這個應該是從小到大家長老師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教導,剛開始感覺好像挺有道理的,後來發生了一些事讓我對它產生了懷疑,並寫了很多文章來駁斥他們心中勤能補拙的思想。以下選取其中一篇《小鐮刀打敗機械化——國人眼中的勤能補拙》

以下是正文:

自從我前幾個月寫了一篇自認為很得意的文章《勤不能補拙》,它著實是引起了不小的誤會在我引用自己的觀點時被很多人評價為自己的懶惰找理由,甚至一位同學在得知我勤不能補拙的理論後直言我沒有志氣。這些我都可以理解,因為勤能補拙的觀點在國人的心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真理。

我並不是反對勤能補拙,在那篇文章中自己反對的只是大多數人對「勤能補拙」的理解方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錯,但是一味地強調主觀能動性而忽略了客觀規律那可就是大錯特錯了。

「小鐮刀打敗機械化」是小時候我爸爸經常給我講述的文革時期的一句口號,對我解釋說「由於當時整個國家都奉行極左的路線,罔顧客觀規律,到頭來犯了很多錯誤。」初中時期我的歷史老師也提到過當年的那些宣傳口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一個蘿蔔千斤重,一頭老牛拉不動」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上去啼笑皆非的口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時國內唯心主義思潮蔓延的真實寫照。對於小鐮刀打敗機械化的問題,現在看來恐怕僅僅存在著理論上的可能,比如機械化只有一台且一天只勞作一個小時,與之對比的是有成千上萬的小鐮刀在田地中沒日沒夜的揮舞著,在這種成本完全不能對等的情況下小鐮刀或許會成功的打敗機械化。但是這種勤能補拙靠得是犧牲了巨大的機會成本才換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進行使用也許還差強人意,但是如果到了有條件改變這種低效率的勞動方法時人們不去思考怎樣去改變而是沉迷於這種勤能補拙,甚至認為「增加更多的小鐮刀勞作更長的時間」才是更快更好完成任務的唯一方法,這就是我曾多次提到的「用戰術上的勤奮來彌補戰略上的懶惰」。這種情況正是我所反對的勤能補拙!

雖然文革結束已經近四十年了,中央也不再奉行如此左的錯誤,但是國內民間依然有著濃厚的「左」的氛圍,我們在文化上,長期以來可能過於在意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往往忽視了客觀因素的重要性。 讓我感受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國足多次遭受失敗後網路上瘋傳讓死刑犯去踢足球的一個段子。那麼如果不考慮其他情況,這是否具有可行性呢?中國足球為什麼爛泥扶不上牆?如果談客觀原因,這個問題就複雜了,從人才選拔,到訓練方式,再到戰術戰略,要不要請更優秀的教練?要不要出國學習?要不要改進位度?

這顯然太麻煩了。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是簡單粗暴的邏輯和結論。

所以,踢不好是因為他們那幫白眼兒狼沒好好踢,就應該讓他們贏不了球就槍斃!他們到時候一個個兒就都能踢好了! 這個答案顯然是錯誤的,但是, 人們總是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真相,尤其是對於無知的人!

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學習,當學生成績不好時老師和家長經常會說「不要找客觀原因,從你自身找毛病!」

可是為什麼作為大家都喜歡這個邏輯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它的精髓所在,就是,它把問題像皮球一樣踢向了學生自己。

簡而言之,改變主觀條件比改變客觀條件容易多了,逼學生努力是不需要成本的。

改變一個效率低下的學習方法有多難?又有多麻煩?首先要和孩子溝通,要談心,問題出在哪裡,還要給他應有的信心。接下來還要和老師一起溝通,通過大量對於試題錯誤的分析,找到弱點和癥結。找到癥結之後,還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最後,這個解決辦法可能還要付出很大代價,輔導班要花錢的,越好的老師花銷越高,上輔導班路途遙遠還要接送,等等等等。結果呢,效果還不一定很明顯。於是在多重原因的作用下使人們通常把矛頭對準了主觀原因 。

在教育問題上我最喜歡對比的兩個學校就是衡水中學和南京外國語學校。前者以可謂是殘酷的超嚴格的管理模式著稱,而對於後者的管理畢業生評價說「在南外你基本上幹啥老師都不管,我們曾在班上聯網打星際、魔獸、CS,拼桌子打鬥地主、甚至打麻將。這是玩的,學的也是,只要你在學,學什麼老師都不管,不交作業是經常的」二者可謂是天壤之別。然後再看一下2015年兩個學校的升學率,

衡水中學理科應屆生本一上線率82.46%,本二上線率99.38%;文科應屆生本一上線率75.10%,本二上線率92.07%。這個成績已經可以說是不俗了!而對於南外今年的升學情況,新聞都有所宣傳,除去提前保送和出國的學生外,僅有21人需要參加高考。我想這個對比已經可以說明問題了。

最後我想講兩個身邊的例子了我的一位朋友,她家在哈爾濱周邊的一所縣城,小學畢業後她的父母決定將她送到哈爾濱市區的一所還算可以的初中,雖然家裡為此花費了不小的成本,她本人也耽誤了一年的時光,但是後來她成功的考上了哈爾濱分數第二高的高中,接下來又成功的考上了上海的一所211並獲得保研資格。在我們談論到這件事時她坦言:「如果初中還是留在那個縣城就讀那麼她絕不可能考上那樣的好學校,人生軌跡也就不會那麼的精彩了。」我認為她父母把她送到市區讀初中的決策完全正確的也是很有魄力的,在這個意義上「勤能補拙」或許是一種悲哀。第二個例子是我的一位小學同學跟我同一年去學,之後由於一系列的原因,他提前兩年完成學業參加高考並取得了黑龍江省理科狀元的頭銜,後來有一次我在微信上問他能成為理科狀元是否因為自己平時足夠的用功,他說他為自己不夠用功感到有些慚愧。我相信這並不是他故意表示謙虛而說的話。我又詢問他能成為理科狀元的學習秘訣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具體的答案

只是感覺自己「開竅了」。

我對這三個字思考了很久也沒思考出怎樣才能做到開竅,但是我知道用開竅這種方式來補拙應該是最好的補拙方法。並且我知道如果有人一味地滿足於勤能補拙甚至迷信於小鐮刀打敗機械化式的勤能補拙,而不給自己留出時間思考怎樣做才能開竅,那永遠都不會開竅,永遠都不會得到那個質變。


大部分成功靠得既不是厚積薄發的努力,也不是戲劇化的機遇,而是早就定好的出身和天賦。


讀書的時候不準談戀愛,最後變剩女,家裡一句可以從你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裡面找啊,還不趕快利用資源,真的是……


聽老師的話。

聽爸爸媽媽的話。

這個真的越長大越覺得可笑。

當你的眼界和經歷早已超過那些一成不變的成年人之後,你怎麼去聽他們的話?然後他們拿孔子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觀來道德綁架你強迫你就範。


小時候很乖很聽話,至少從別人那裡聽得的都是這樣。

小時候我也覺得我乖的話,會得到大人的讚賞,一種隱隱約約的成就感。

努力變得聽話,努力服從他人的命令,努力為他人著想。

以致於長大永遠不敢反駁別人,懦弱,連拒絕都不會,被動無主見。

無理取鬧才有糖吃啊。

:)


現在別XXX,以後有的是時間XXX。


推薦閱讀:

你有什麼印像清晰的童年不可思議的故事?
該不該把現實社會的殘酷與不公提早告訴孩子?
作為老師,你如何看待問題「老師可以有多壞」以及基友問題「老師到底可以有多好」?
為什麼有些人的過往與童年黑暗無比,但卻擁有著比許多正常環境成長出的人還要善良、三觀端正?
小時候經歷過什麼讓你覺得活到這麼大真不容易?

TAG:生活 | 童年 | 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