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0年代的武漢光谷是什麼樣子?

光谷近幾年的改變很大,想了解一些,80年代光谷在武漢人的眼裡是什麼樣子的


上圖為2002年光谷廣場的照片。

沒有光谷國際廣場、沒有光谷廣場,僅有的幾輛車開在寬闊的水泥路上,一些簡單的綠化帶和遠處普普通通的樓房。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連紅綠燈都沒有,只是轉盤中心的白色建築物如此醒目又親切,一直到現在都還保留著。

上圖為2007年光谷廣場的照片。

可以看到光谷國際廣場寫字樓還未完工,大樓採用的核心筒結構讓人覺得更像是一個骨架。

上圖為2009年光谷廣場的照片。2000年以前的照片還真沒有。


!作為一個在光谷附近住了三十年的老司機表示:當年的光谷你們想像不到。

一 轉盤很久以前就有,但是很小,基本上都是兩車道的那種路面寬度。那個時候從卓豹路出來是分了一個岔路的,跟現在完全不同。

二 光谷的華美達酒店1993年開始動工,但是爛尾很多年,如果沒記錯是上過央視的。直到很久以後才把下面的魯廣超市給修好,修好之後上面的酒店部分又爛尾了很久才算徹底修好,變成如今這個樣子。

三 民族大道最初只有兩車道的寬度,而且路面狀況很是吐血。

四 從民族大學的藝術樓開始一直到當代學生公寓這麼一段距離,當年是一個很大的魚塘,對面也是一樣,最最關鍵的是,這兩個魚塘是連接起來的,連接處就位於民院藝術樓那個附近,上面是有個小橋的。

五 注意看龍安集團那一段路面,路面本身是平直的,但是周圍的花壇和綠化帶要高處路面很有一段距離,特別是某夜總會那段,這是因為當年這裡是一段上下坡,結果那年修路,直接把這段路給剷平了。

六 光谷魯巷小學的老門那邊有一個婦幼保健院,這兩個離得很近,當年我在那邊讀書的時候基本上從小學門口一出來,走過一段土路就到了馬路邊上,土路兩邊還是塘,就是不知道有沒有魚。

七 現在往南湖大道去的那個十字路口,當年是沒有路的,民族大道過來這邊就必須往右拐直接到中南政法大學門口。之所以沒路是因為那個十字路口過去一點點就是一座山,當年還能聽到炸山的炮仗聲音,而且我還上去玩過,結果回家就被教訓了:要是遇上沒有爆炸的怎麼辦?!

八 注意光谷步行街後面的那個教堂,他旁邊有個湖北省化學研究所,順著那個路筆走過去可以看到老的關山醫院,現在應該叫做武漢市第三醫院,這一段路是光谷開發比較晚的地方了。

九 現在雄楚大道上面的核動力運行研究所當年叫做105所,旁邊是中船717所,據說是干「水下艦船」的,而武昌造船廠當年的拳頭產品就是潛艇,至於其他的你們隨便聯想好了。

十 當年的光谷,真的就是如同一個大縣城一樣,除了幾個特定的地點之外就是各種菜地,魚塘等等,完全不同於現在這個樣子。

結尾一句話:畢竟三十年,難免會有記錯的地方,如果有,還請見諒。


90年代的光谷是田.. 90年代的武漢很多地方都是田 記得初中老師說 武珞路中學門口原來兩邊都是田, 他們下班會去田裡抓小龍蝦帶回家晚上吃. 武珞路都這樣了, 更別說光谷了..

光谷的變化, 華工/城市建築學院/地大的老師或同學是最有發言權的了

洪山邊長大, 後來家裡搬去了化工學院(現在的工程大學)附近, 那個時候走去後面的南湖釣魚, 要穿過好大一片田地. 綠油油的好大一片. 那個時候的印象就是超過化工學院就荒的不行了.

後來高中在華師一, 要在楊家灣讀高一. 因為那個時候KFC還是麥當勞有個活動, 周天晚上十塊錢可以買兩個麥辣雞腿堡, 所以會騎車去魯巷買兩個. 一個周天晚上吃, 一個周一早上吃. 那時候虎泉路才剛剛開始修, 騎車過去都是泥路, 十分鐘不到就能到. 路上基本沒有人, 沒有建築. 因為太黑太嚇人, 我們都是結伴過去. 印象中那片還就只有魯巷廣場.

上下這兩張圖基本就是04年前的情況, 整個光谷廣場, 除了魯巷廣場以外就沒有地標性的建築.

後來讀高中搬離了楊家灣, 光谷就去的比較少, 偶爾去森林公園春秋遊喂鴿子會路過, 印象中過了光谷轉盤就是一片青山綠水了. 感覺已經出了城.

直到高中畢業去華科讀大學. 從洪山家裡騎車去華科大概花了我50分鐘, 過了群光基本就沒車了, 可以在馬路上騎. 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知道: 哦 過了魯巷 這邊還有個華科啊

那個時候
東星的樓已經結束爛尾,快要封頂了. 但是轉盤一圈還保留了最開始的地質名人雕像. 很多人照相留念.

在華科的時候那塊就只有大洋百貨, 什麼風情街, 世界城都沒有. 當時那塊經常有集市賣東北烤肉和糖葫蘆之類的東西.

後來我出國呆了六年, 現在公司開在光谷, 轉盤已然是這樣了:


2000年魯巷廣場開始營業,那一年剛剛有光谷轉盤,當時某領導人來視察因為轉盤剛剛修好沒有綠化就在轉盤的土裡灑了很多麥種,結果兩周之後轉盤就綠了,當然又過了一段時間轉盤又黃了。


我不知道90年有人代是什麼樣子,我記得2006年左右的時候有人遊說我爸媽在光谷買房子,房價是2000塊錢一平。我爸媽拒絕了。因為太偏,在我印象中光谷是一個比黃陂新洲江夏還要偏的地方。

2009年我高中,我朋友在光谷參加動漫展,邀請我去,我在家查了一下光谷,決定不去了,百度上顯示那裡晚上九點就沒車了。

在我心中光谷就是偏遠的代表,直到2012年高考完。。。


十年前我以為光谷廣場是武漢的盡頭,沒想到原來它是武漢的起點


半夜睡不著,發現居然還有幾個贊,謝謝謝!雖然總覺得答非所問,但是既然費勁寫了還是來更幾張圖吧o(╯□╰)o 16.8.8

------------------------------------------------

因為對光谷的情感多而複雜,所以才能寫那麼多。

我希望多一點對光谷的記錄,帶有生活感受,帶有一點批判一點感動。

下面,開始了。

一座城市的發展變化,能和個人的成長經歷,閱歷增長之變化同調並行,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

我1998年,4歲,搬家到了武漢,起初並不住在光谷。接著,我的13歲到19歲,也是最能聯想最能折騰的的那一段時光,是在光谷度過的。

題目寫著「90年代的光谷」,而下面的回答很多都在講述光谷20世紀初的故事,我想,光谷大概就是這樣吧,這是武漢少有的一片充滿年輕的回憶的土地。

一,世紀初之光谷,寧靜的坡道

世紀之初的武漢,還只有魯巷,沒有光谷——雖然作為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光谷,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成立,「中國·光谷」的稱號在本世紀初的那個年代已經打響,然而,那時候本地的市民往民院路,珞喻路去的時候,從來不會說去光谷,人們耳熟能詳的卻是「魯巷」,「關山」這些老地名。

2000年12月,魯巷廣場購物中心(簡稱魯廣)開業,這是整個光谷地區第一家大型商場,那時候光谷的城市面貌,一直以來由地大,華工和華工附近的一座座研究所的建築主導著。

淺土色的大學屋舍,六七層樓晾衣桿橫行的職工小區在廣義的大關山地區鋪展開來。

魯廣的出現,伴隨著華美達酒店的開業讓一幢玻璃幕牆,二三十層樓的現代建築突然鶴立在這一片前蘇聯式的老宅平原里。魯巷,從此獲得了第一批人氣,我的父母,也從此有了一個帶剛剛上小學的我去魯巷走訪親戚的理由。

小學生的我,對城市的邊界和衛星城的擴展沒有任何理解,印象里唯獨留下兩個記憶,那一路飛馳的公共汽車,和關山路微微的坡道。

過了街道口,590路車就開始加速,暑假的武漢,氣缸在車頭冒著白汽,司機的吼聲被轟鳴淹過,珞喻路上一個個無人的車站飛了過去,於是,魯巷到了,我被母親牽著手踏下車。

印象里夏天的魯巷正好合適,717所背後的住宿區樹蔭成片,知了響徹葉霄,路邊由於地勢高低起伏形成的一片片石頭坡牆,被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縫隙分割成一個個不規則多邊形,像一個個謎,讓我充滿了嚮往。

炙熱的草坪,只見上坡不見下坡的蜿蜒小徑,熱情的舅媽,冰棍與糖果...構成了我對「光谷」的第一部回憶。我家住的街區橫豎筆直,道路一望平川,魯巷卻擁有我在武漢走過的第一個坡道,雖然淺淺的微微的,但就是那一點點起伏,給了我不知多少興奮。

小的時候,離開家總是快樂的;長大後,卻反了過來。那時候每一次去魯巷,我的情緒都是無比高漲,今天的我再去魯巷或者只會思緒涌動吧。因為光谷在我最少年的那一段年齡,突然一晃變成了家。

(世紀初的光谷廣場,圖源自武漢光谷廣場新老照片對比,作者:慕然王彬,侵刪。)

(光谷航拍早期♂作品,圖源自中國武漢光谷鳥瞰圖,侵刪。)

二,光谷商圈最猛的那幾年

漫長的小學生活一晃而過,誰能知道,中學的我,開始住在了充滿坡道的魯巷片區。

如果楊家灣也算廣義的魯巷和關山,那麼它也是大光谷的一個小小的窩。

中學的回憶里,教室的場景驟然變多了起來。初三的日子,只記得每天都在流汗,每天都會盯著教室北面遠處湖北省氣象廳的高塔發獃,因為地形的原因,學校沒有十分明顯的道路往北走,北邊的塔變得些許神秘,激光筆也常常往對方掃射。

近一點的地方,成片的高層建築已經開始拔地而起。那是2008~2010年的武漢,阮成發滿城挖的年代。保利華都的高層住宅森林,在每天做廣播體操的我們眼裡從平地長到了封頂和開業,校門口的虎泉街,也從一條幹凈黝黑的馬路變成了日夜轟隆的地鐵工地,這一切在我的初中三年之內發生,十幾歲的我對城市這個東西開始漸漸出現理性的認識。

小升初擇校的那段日子,我眼裡的魯巷和關山還是半熟悉的坡道,林蔭和石壁,590開始在雄楚大道上行駛,車頂也裝上了空調,但開起車來還是飛行的姿態。但是當住在這裡之後,我的魯巷好像在飛快地發生變化,事實上,07年之後的五年,正是光谷廣場片區脫胎換骨的時期。很多甚至連市中心都嫌新潮的東西出現在這裡。

從光谷世界城到西班牙步行街,放佛大學生的消費力在一夜之間爆發,光谷廣場在很短的時間內聚集了大量商業,已經開始對市中心的人流有了吸引力,一個城市副中心在這幾年迅速形成。於是,「去光谷」的說法愈來愈多,開業剛剛十年的魯巷廣場突然徹底失去了曾經的洋氣,成為了過氣的商業體。

當然,城市的發展之快,最直接的還是我所天天眼見的保利華都和地鐵2號線。樓宇的高度變化每天幾乎肉眼可見;馬路一夜被圍擋圍住,龍門吊來來往往,牆上的預計竣工期放佛每日都在變化。人車混行的道路摩擦不斷,因此而打架鬥毆挂彩上醫院的事情亦曾發生在我的初中。

城市建設的荷爾蒙如此充沛,我的魯巷,我的光谷也就不像曾經那麼寧靜了,放佛沒有了樹蔭沒有了草坪,夏天變得塵土飛揚,非常煩躁,我身邊的光谷,沒有人行道了,樹也砍了,校門口的小賣部一排樓也推到了。初中的光谷,是連綿不斷的工地,也是凌亂無章的廢墟。經濟地震之後的光谷,工地和廢墟看起來沒有什麼區別,一切充滿了爆炸似的大動作。

我經常在四樓夜晚的陽台眺望光谷廣場,光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亮。沿著泥土叢生的虎泉街走到光谷廣場只要二十分鐘,那一段路有一個大大的坡道,像一塊塌陷的大地,沒有樹沒有石頭牆壁沒有知了鳴叫,我感到非常炎熱,汗流浹背,口乾舌燥。化四院,關西小區,717所,還有華工還有濃密的樹林與潮濕的樓梯間,但是樹林與樹林,潮濕與潮濕之間已經沒有樹林和潮濕將他們相連。光谷的小坡道和小生活變得有些孤獨。教室北窗外的氣象塔,始終一副可望不可即的樣子。

當然,2010年的光谷廣場,是非常浪漫的。大洋百貨閃耀金光的大球體,世界城步行街入口的滿天繁星,還有後來西班牙風情街的大教堂,所有人造的商業風景,也是年輕的蓬勃的。

(五、六年前的光谷廣場,還有著一股濃濃的書生氣息,圖自光谷廣場_四壁透風的相冊,侵刪。)

三,我和大光谷

狹義的光谷在光谷廣場,廣義的光谷是一座龐大的新城。就在關山之南之西,一片廣袤的土地被硬化,被科技園軟體園金融港們佔領。

我的高中三年就在大光谷的大學城一隅度過,這裡的生活恢復了寧靜,這裡樓房低矮且低調,樹木的顏色比魯巷更淺一些,道路的顏色則比魯巷更深一點。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專心科研的人,會完全忘記市區的存在,這裡的寧靜已經和2000年的魯巷的寧靜有了本質的區別。

魯巷的靜,是因為茂密的梧桐阻隔了大轉盤的車流嘈嚷,大學城的靜,卻是因為這裡的人行色匆匆,不太說話。

年輕的微笑很多,迷茫的苦色更多。光谷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光谷,十多年之後,光谷這兩個字終於成為武漢人的各種談資里重要一部分。

光谷在魯巷廣場,光谷也在三環以外,三環邊上的我,經常把足跡放在武九鐵路跨線天橋的上面,下橋就是光谷軟體園,另一邊則是一瓣大學園一瓣房價已經過萬的樓盤。

火車來來往往,我沒有氣力思考我的未來,高三是炎熱的一年,已經流了太多太多的汗走到了橋上,看著通往更遠更深處光谷的鐵路時,我已經非常疲憊,鋼軌和鐵道道釘的打擊律,制動箱發出吱吱吱吱的嘶鳴,對我來說放佛催眠的安慰。

高考之後,最後一次走上天橋的時候,我很想大吼一聲,卻無法發聲,只有眼眶有些默默的濕潤。再也不能在一輛車也沒有的四車道柏油馬路中央騎車狂飆了,再也沒有那一個個偷偷去吃街邊辣雞燒烤的夜自習放課後了,我將離開我喜歡的人,我將離開光谷。

夏天的大學園窒息一般地炎熱,空氣壓抑得讓人閉上眼睛,我走進華師一附中北門的中央空調機房樓,享受剎那的涼爽。大課間翹掉廣播操,和朋友登上科技樓的天台,俯瞰這個明亮的大光谷…這些回憶總是很壓抑,以至於印象里那時候的光谷也是一副愁眉苦臉。

事實上,2012和2013年的光谷是武漢最大的一顆明星,而在我眼裡,光谷則代表了武漢。我沒有出生在武漢,我四歲才搬家到武漢,我也知道大漢口才是武漢作為一個現代城市發展的源頭,但是我在光谷度過了最難忘的六年,也正是她開掛一般日新月異的那幾年,我更願意向我在成都認識的每一個朋友說起武漢時,用光谷代表武漢,因為今天的武漢之變,每一個方面都能在光谷找到典型。

(如今的光谷廣場,和爬樓黨朋友一起,頂著烈日攝於2016年7月24日。)

四,今天的光谷,我也許不知道她又在幹什麼,但是我支持她

今天的我已經離開光谷三年了,卻還是經常關注光谷的動靜,從狹義的光谷——光谷廣場到廣義的大光谷,她的一動一變都讓我很關心。

國際網球中心,有軌電車T1T2線,光谷火車站,地鐵11號線等的建設自不必說,最讓人感覺百味雜陳的事情當屬光谷廣場那個大轉盤。

因為大轉盤轉不動,光谷商圈如今對市中心人流的吸引力已經減少了許多,遊盪在步行街的大學生幾乎完全控制住全場了,這麼說起來,光谷好像越來越年輕了,是不是太好了呢?!(笑

光谷廣場一直以來都是個大轉盤的名稱,直到2012年底......武漢的旁友們必然都知道那一年底光谷廣場發生了什麼,從那一刻開始,光谷廣場更多地以一座地鐵車站的形象出現了公眾眼裡,這座車站從開通的那一天開始,就幾乎日日處於失控的狀態,長期以來,即便一條又一條新線相繼開通,光谷廣場站一直高居武漢每日地鐵客流的榜首,這一方面說明了光谷的繁榮之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大霧,根本原因是大學生太多! →_→)一方面說明了今天的光谷廣場被徹底挖開改造是正確的選擇。

沒錯,現在的光谷廣場場面非常尷尬,每天都是土堆如山,機器轟鳴,車流阻塞,地鐵站人潮擁擠,是一個一般人沒事不會跑過來玩的地方。但是光谷的性格向來都是這樣,從來都喜歡折騰,從2007年開始,每時每刻都在搞大動靜,弄大新聞,今天的這一波更是前所未有之大,她的動靜做得不夠精細,預案不夠完善,絕對需要改進,但是我仍然支持光谷的一切大新聞,一切為了明天更美好。

整個大光谷仍處於城建階段,還有很多空地待開發生產,她的前進力量也是武漢的前進力量。

每次乘車經過成都高新區的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光谷。成都天府新區的發展之快可能更勝之光谷,幾年之內從農田遍野變成高樓林立的迅速變遷在今天的中國已經非常普遍,這樣的大手筆不再考驗建築人的智慧,而考驗著開發者的博弈能力與城市居民的人居觀念,我始終相信,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16.5.12 成都


我睡過光谷你信嗎???那個竹床陣的年代


哈哈,我見過,但是記憶有限了,因為家住漢口,親戚在這邊。最早應該90年前後,記得大中午在當時一片土地的魯巷轉盤那裡轉公交,沒什麼人滿天塵土。下了公交路過地大的路上很窄,也是土路,路兩邊溝里有野草,路上還有大狗叫,就和田間地頭差不多。

還有一次有印象是在武體對面轉公交,武體對面有個孤零零的商店,立在十多級台階的基座上,前後左右也是除了土就是等車的人,人還不少。


記得以前在武漢從青山坐車去光谷,上面寫著光谷,世界的光谷。還是矽谷啥的。。。反正不記得了 那會兒米蘭印象啥的 好像剛開盤 房價忘了 我覺得這特么神經病 還世界光谷,現在想起來 我覺得我特么才是神經病。。。


2000年讀大學,就在旁邊,那邊剛剛開始建設,之前就是農田,去華工的路上基本都是野吧到處跑。


在光谷長大,九十年代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光谷這個稱呼,是一片大學城。那個時候的華科還叫華中工學院(所以華工的簡稱並不是來自華中理工大學),城建學院(現在華工的東校區)還沒有和華工合併,華工的校門上還有工農兵的浮雕。地大的游泳池是夏天大家最喜歡「下餃子」的地方。

光谷地區當年有一家重要的製造業工廠-汽輪發電機廠,簡稱汽發。這家五十年代建立的大型工廠在九十年代的時候也加入了國企改制的潮流。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工人下崗,關山口附近出現了許多小商販。

88年的時候,長飛光纖成立,後來逐漸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光纜企業。我的小學同學住在長飛,告訴我說他們家的網速世界最快,當時讓還在學著撥號上網的我羨慕不已。

光谷當時雖然偏遠,但是並沒有交通不暢,510,703,702,593這些公交線路的終點站都在森林公園甚至更遠。而且,當時完全沒有堵車的情況,521從卓刀泉飈到關山口只要10分鐘。

那個時候光谷唯一能逛街的地方就是魯巷廣場。周末的時候全家會一起騎車到森林公園玩。由於有森林公園,加上大學附近樹多,又緊鄰東湖和喻家山,光谷的空氣非常好,夏天總是比漢口的氣溫低一兩度。

後來華工的校長周濟當上了武漢市市長,首次提出了「光谷」的概念。大家開始意識到大學,人才,創新技術,在一座城市發展與轉型中的重要性。 現在光谷越來越現代,越來越堵,越來越熱鬧了。不過我還是有點懷念我童年記憶中那個簡單安靜的關山口。


1、且不談光谷,從漢口回來,晚上8點以後車過了廣埠屯,就是黑燈瞎火了。

2、路線轉盤處從民院路(現在的民族大道)拐到卓豹路,技術差點的司機要倒一把。

3、現在的地鐵站民族大道的出口是個菜場,更早點是個廢品收購站和批發冰棒的。

4、民族大道到了下賢村再向南就是無止境的修路。

5、那時候的雄楚大道還叫楚雄大道。

6、最關鍵的是那時候還是華中理工大學。

7、那時候公交車過了魯巷就是關山口。

8、那時候汽發的18層樓是地標性建築。

9、那時候現在武漢三醫院附近是關山商場和菜場,而對面關山中學附近是關山電影院。而那裡還真有一座山。沒有向南的道路。

10、華工和附近的人血拚都坐702去徐東平價。約會坐521去中華路逛街看電影。


母親在武漢上的大學,那是80年代,映象中的武漢絕非今天繁華大氣的模樣。母親說,那個年代的武漢,比如現在的武漢蔡甸、江夏、光谷地區、洪山地區,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後來,聽說光谷搞了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漸漸繁華起來。對了,我雖然住在武漢,但是我很少很少去武昌地區,因此,我很少去光谷,因為漢口已經可以滿足我對生活的所有需求。09年夏初,我去過武漢光谷地區,感覺也是有些偏僻,但是周邊高校雲集。2014年,再去光谷,感覺大不一樣,光谷真的蛻變了,真的。光谷有許多外資企業的研發中心,許多世界500強的研發基地,周邊的配套設施也逐漸改善。武漢,真的是每天不一樣,真的。


答完才發現是90年代就刪了,我02年過來,就感受幾件事:1.網吧的配置還不如我縣城的,打個紅警都卡,2.房價便宜,同學30十萬買啦個豪宅,現在估計百把萬。3.江夏二流子多。


89到95年,小學讀的魯巷小學……

80年代,90年代都是沒有光谷這個概念的,那時候這邊叫魯巷。

光谷這個說法應該是2000年左右,慢慢有的提法,而且是附近的大學生慢慢傳出來的。

中間的轉盤應該是我讀五年級還是六年級才有的?93年,94年還是更早?忘記了。

不過比現在的轉盤小得多,連草坪都沒有,還是號召我們學生去野外挖的草皮,每年都要我們義務勞動拔草和補草皮……

當時的野外,就是現在的雄楚大道那邊了,那時候還沒雄楚大道,也就是說,轉盤那塊可以視為城鄉分界。

所有的公交車,終點站就在關山口,出了關山口是沒有公交車的……

其實更早的時候,魯巷廣場對面才是公交車終點站,而且車站不在轉盤附近,在現在的融眾國際旁邊。

華美達酒店,就是魯巷購物廣場那棟樓,早在93年左右開建,後來爛尾了多年,讀高中那會兒才基本完工。

地鐵站那塊,包括整個人行道都是個挺大的菜場,後來搬到了魯磨路。

大洋百貨,光谷廣場和光谷國際廣場當時都是城中村,村民主要靠種菜和回收垃圾生活。

唯二兩個沒怎麼變的,一個是省建五公司宿舍,一個是省中醫院宿舍了。


那時候540還去魯巷


九十年代的光谷沒有見過,不過小時候大概是2002年左右的時候,對光谷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魯巷廣場了,光谷周圍看起來光禿禿的,也就只有魯巷廣場最熱鬧,記得魯巷廣場五樓有個兒童樂園,那時候我基本上暑假都泡在那裡;2002年底的時候我媽在魯巷廣場的旁邊也就是現在的華城新都買了一套房,然後指著光谷的方向說,以後這裡一定會熱鬧起來的,現在想起來頗感後悔,應該借錢再買一套的。


小時候華工上學,從東門,那時候還沒有喻園,東門出去是一個小鄉鎮,旁邊是虹景花園,沒錯,當年,只有土豪才住的起的武漢少有的別墅區,穿過後就是城建學院。後來華工城建合併成華科,小鄉鎮就拆遷了,就建了喻園小區。

關於光谷,我只記得小學二年級(大概99還是00年吧,記不清了)魯巷才有了第一家肯德基,現在依然在魯巷廣場一樓,只記得一起玩的小夥伴老遠喊魯廣有肯德基了!一起去吃,那興奮無異於中了彩票


那時候房價還沒有過萬


推薦閱讀:

武漢的漢陽為什麼相對於武昌和漢口落後很多?歷史上有什麼原因嗎?
華中科技大學附近有什麼一定不能錯過的美食?
武漢和武漢人在全國人中的印象如何?
2017年以後武漢的房價還會漲嗎?
就讀於武漢輕工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