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2015)有沒有極具啟發性的經濟學論文或其他研究成果?
國際貿易方向的。感覺去年啟發性的就是加了non-homothetic preference(非同位偏好),擴展了Krugman的母國市場效應(Home Market Effect)的理論。不熟悉的可以先看看這個,提到了HME的理論基礎: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的異同? - Yuting Chen 的回答比如 Matsuyama(2016)
non-nomothetic preference的基本思想:假設2個國家,人口總量和勞動力稟賦不同。經濟中有很多的sectors,需求彈性(elasticity)不同,可以從高到低排列。其他的因素,如規模報酬遞增, D-S preference 都和之前Krugman (1979;1980)一樣。
模型的結果是,富裕一點的國家(高收入)會成為需求彈性較高的商品的出口國,因為這樣的商品在富國的市場更大,並且生產存在規模效益遞增。低收入的國家成為需求彈性較低的商品的出口國,道理一樣。這裡存在HME。這個跟country size,也就是人口數量,沒有關係。(然而Krugman的模型裡面,和country size有關)這個和我們的Intuition似乎相反,但是能夠啟發一些有關HME的模型。參考文獻Kiminori Matsuyama, 2015.
"The Home Market Effect and Patterns of Trade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Discussion Papers 1519, Centre for Macroeconomics (CFM).
15年的話,RES上一篇研究大學錄取方式的文章讓我開始懷疑人生了。作者比較了兩種錄取方式。第一種是在錄取時就定專業,第二種是在錄取後再由學生自行選擇專業。作者把前一種方式叫做Sys.J,後一種叫做Sys.S。J是"joint",S是"sequential"。
作者用了一個看著很暈的模型去推了幾個test equation,然後用智利的數據得出了Sys.S優於Sys.J的結論。他們的主要觀點是Sys.J里學生的天賦點和專業匹配效率更低,在長期來看,雖然為市場提供了合格的人才,但在提供優秀人才上不如Sys.S。從而有相當比例的人由於專業限制,並沒有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從而福利比起沒有匹配損失的benchmark來說更低。
同時作者也提出了不從Sys.J轉換到Sys.S的理由:轉換成本過高。個人感覺,Sys,J更適合教育資源稀缺的國家,而Sys.S更適合教育資源豐富的國家。而教育資源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這篇文章解決了一個曠日持久的,宏觀層面的爭議。在微觀層面上,對於我個人也很有啟示。在有得選的前提下,還是應該選擇一個對自己的福利更好的教育體系啊嚶嚶嚶嚶嚶
文章是Bordon, P., Fu, C. (2015). College-major choice to college-then-major choic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2(4), 1247-1288.
回答一個我印象很深的研究。因為還不算專業的勞動經濟學研究者,這個研究的意義我不能很好地評價。勞動經濟學的很多經典研究,都是用雙胞胎數據做的。但是這個研究的結果說明,雙胞胎數據在中國是有一定問題的。黃煒、雷曉燕、趙耀輝:獨生子女政策下「假冒」雙胞胎數量增加(文章已經被REstat 接受)197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在其後的30多年,影響了很多家庭的生育計劃。論文研究了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對雙胞胎出生率的影響。1980年Rosenzweig Wolpin在JPE與Econometrica分別使用雙胞胎作為樣本研究研究不可觀測因素產生的有關問題。後來基於雙胞胎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教育回報以及家庭規模的影響(Ashenfelter .Krueger,1994)。傳統觀點認為,雙胞胎數據具有先天隨機的優良特性,但在中國的研究背景下,這一方法未必穩健。中國觀察到的雙胞胎可能存在人為創造問題(假冒雙胞胎問題),這一問題的的根源直接指向獨生子女政策。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末,中國的雙胞胎出生率為3.5‰到7.5‰,增長了2倍,特別是1979年後獨生子女政策全面實施後,雙胞胎出生率就更高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獨生子女政策對雙胞胎出生率的影響,及其經濟社會現象中隱藏的人為因素。具體介紹看這裡:http://www.nsd.edu.cn/teachers/professorNews/2015/1103/24330.html#jtss-tsina
說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實證金融領域的吧,真心不是黑,你再指望經濟金融領域發出來什麼啟發性爆炸性的東西還是很難的。很多成果要麼已經在nber活著ssrn上掛working paper好久了然後不停的rr 即使你爆炸性的發現學術會議上一公開討論各種相關研究就開始爆炸了。俗話說一篇JoF帶出來的兒子就有5-6篇JFQA/JBF, 金融領域三大刊底下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你現在想搞個大新聞,也要按照三大刊的基本法啊,當然directors的決定也是很重要滴,君不見多少人因為審稿人之間矛盾大新聞都沒搞成自己成大新聞了,tenure沒拿到別說喝西北風了,吃屁都沒位置,所以各位都是穩紮穩打悶聲發大財---------分割1. BalI等人在 Economy Policy Uncertainty 對於資產定價以及波動性影響上在2015年得到了很多有些的結論, Jurado, Kyle, Sydney C Ludvigson, and Serena Ng. 2015.在AER上的 「Measuring Uncertainty.」 包括Brogaard 的文章在內,都是聚焦於經濟不確定性以及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於資產定價的影響,主要是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是否被定價以及對於波動性相關的影響上。
參考文獻:
Baker, Scott R, Nicholas Bloom, and Steven J Davis. 2015. 「Measuring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1633.
Bali, Turan G, Stephen Brown, and Yi Tang. 2014.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expected stockreturns.」 Georgetown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 Research Paper (2407279).
Bali, Turan G, Stephen J Brown, and Mustafa O Caglayan. 2014. 「Macroeconomic risk and hedge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4 (1):1–19.
Brogaard, Jonathan and Andrew Detzel. 2015. 「The asset-pricing implications of government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Management Science 61 (1):3–18.
Jurado, Kyle, Sydney C Ludvigson, and Serena Ng. 2015. 「Measuring Uncertain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 (3):1177–1216.
2. Asymmetry in Asset Returns領域,HTZ之前的那個非對稱性研究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前年快結束的時候x- Yuhang Xing 發表的:
Conrad, Jennifer, Nishad Kapadia, and Yuhang Xing. 2014. 「Death and jackpot: Why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hold overpriced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3 (3):455–475.
徹底和非對稱性受益較上勁了,另外安利一下我的一個良師益友Ke Wu的關於建立新的非對稱性受益檢驗的文章也快發出來了,三大刊見~
關於股票的非對稱性受益主要體現在收益率和波動性的,現在好像有人開始看三階矩skew的關係了。
參考文獻不多,但是私以為非對稱研究是一個會繼續蓬勃發展的領域
------------不定期更新----------
占坑,最近總結完實證領域的會去再看看理論方面的,但是講真現在金融領域純理論突破性沒有之前那麼大了
我個人最感興趣的的是這一篇:Inequality, Leverage, and Crises By Michael Kumhof, Romain Rancière, and Pablo Winant。
它提出一個貧富差距如何造成29年the Great Depression和08年the Great Recession的模型。基本上是說是資本家的貪婪造成的。富人錢多了,就直接借給窮人,這跟消費一樣,直接給富人帶來utility。但窮人借錢不回帶來負的utility。這個結論看起來很顯而易見,但這篇文章的主要貢獻在於它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從理論上證明了這種因果關係的可能性。文章來自AER。
佔個坑。今天太晚了,我儘快回答這個問題。
不知道,不過今年諾獎得主Deaton我知道一些。老頭是研究消費經濟學的一個集大成者,他一輩子研究的沒什麼新鮮東西,也沒用啥新方法,但消費弄得很全。他關於消費研究的書,抓住一本仔細研究,消費這塊就基本上夠用了。
[ 投資是經濟動力]投資的理想結果是投資凈效用(即收益帶來的正效用與風險帶來的負效用的權衡)最大化。因此,在風險既定的條件下投資收益最優化和收益效率既定的條件下風險最小化是投資的兩個目標。投資的成功與否往往是看兩個目標的實現程度。投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再生產中投入資金的數量。投資規模是否適度是影響經濟穩定與增長的一個決定因素。投資規模過小,不利於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投資規模安排過大,超出了一定時期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用市場化來實現投資的兩大具體目標要比擴大預算增加赤字來實現更加科學專業。
推薦閱讀:
※富人比窮人活更久?
※看New yorker、Economist、the Atlantic、FT等都是訂閱看還是別的途徑?
※如何在網上免費看《經濟學人》?
※數學一定是學習經濟學的基礎么?
※去哪裡下載/購買《經濟學人》《紐約時報》等推薦的年度好書(原版)?最好是電子版。願意付費
TAG: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計量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