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求各位知乎音樂圈的大神,一起來討論中國音樂產業以後該如何發展?
現在是中國音樂產業涅磐重生的好時機,國家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國家整治音樂環境的決心(整頓版權環境,音樂產業發展意見的發表.....).
本人秉持著對音樂產業環境的關心懇求各位大神來參與討論。 各類音樂app應該推行一個什麼樣的付費制度,才能使消費者無壓力,生產者有錢賺?~~~~~看到大神們的回答,我羞愧的臉都紅了。原諒我這個努力提升逼格卻顯得更low的小騷年,問題已改。
這個問題夠寫一篇上幾十萬字的論文了…
以producer視角在此簡要說下:
- 關注作品本身!!!
別有事沒事去想版權,去想花哨的詞藻、旋律、編曲、推廣方式。
一定要記住,音樂人想賺錢只有兩條路,
一個是滿足客戶需求,第二個是你的藝術創作足夠到眾星捧月的高度。其他的都是虛的。別覺得自己是民謠圈搖滾圈藝人就可以隨便裝逼,你唱功不好沒人聽是活該,別覺得別人寫大俗歌就low逼,你寫的那麼好為什麼不滿大街聽得見?高端有高端的氣質,通俗也得有接地氣的范兒。不要自己只能遷就自己,然後見不得別人好,或者就罵政府。再有就是發現被侵權不要就跳起來罵政府罵別人,你記住侵權行為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一定能告贏的。總之,寫出好作品才是義務和責任。- 停止圈內撕逼!!!
各類風格的人都在我studio出現過,和朋友們聊天,我常說大陸搞音樂就三個圈,
民謠、搖滾、娛樂。這三個圈互相撕,每個圈內部也一頓亂撕,亂撕的同時還有另外兩個圈瞎你媽摻乎,請問意義在於你們撕完了就能風格大一統然後全華語圈完超級融合風格?然而屁用都沒有。你搖滾圈喜歡崔健,所以他一切都好,他說啥都得記在聖經上,然後有不同意見的人就要被當異教徒燒死,一旦我碰到這類人,我都會告訴他,麻煩搖完了滾。搖滾圈的人,聽不進別人意見已經是共識了,你們什麼時候能改變,大陸的真正的流行音樂啟蒙和普及才算真正的開始。民謠圈的人都覺得自己是詩人,
然後每天罵天罵地罵人罵空氣,或者每天贊天贊地贊人贊空氣,他們比搖滾圈好的一點是他們只保留自己那一塊的意見,而願意接受在其它領域有更高造詣的人。然而讓他們做出突破的嘗試,基本和讓他們去死是一個難度,好現象是現在不怕死的人多了。民謠藝人何時能嘗試更多的自我突破,不僅限於創作詞曲,還有唱功,琴技等,那時候,大陸真正的接地氣的詩經般的音樂藝術才能開始真正的遍地開花。娛樂圈,呵呵,我等著你們兩兩互相撕逼,搞古典的看不上搞爵士的,搞爵士的看不上搞流行的,純作曲的看不上做電子音樂的,演奏的看不上搞教育的,以上一切看不上搞教育和理論的。
然後他們天天也在互撕,撕些啥也不知道,總之看不爽聽不爽感覺不爽都要撕,撕完了大家還是一家,回過神來繼續撕。三大圈互撕以及內部撕,沒有任何結果,也無休止,什麼時候相對平息,我是說不要讓粉絲參與撕也不鼓勵大家撕,那時候再談怎麼繁榮。- 學會尊重他人的創作思維和技術付出以及成就
當創作作為工作的時候,你就需要付出勞動,那麼你需要的到等價交換,
你需要別人為你創作、製作的時候,你也需要等價交換,什麼時候「你編曲沒我作曲算個屁」「錄音師牛逼有什麼用」之類的話聽不見了,圈子才能開始往繁榮的方向發展。還有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惡性競爭。
客戶帶著錢找你,你要維護的是整個行業的尊嚴,而不是你窮所以2000就接了原本1萬的活兒憋不住了只想說幾句不切題的。美國樂壇如果不拼顏值 那女歌手們爭先恐後地脫衣服扭屁股是在幹嘛?中國可能還停留在看臉的階段 人家已經要拼裸體了。
還有說歐美樂壇只拼才華 在我看來口水歌還是主流 也許旋律有新意 但歌詞實在不敢恭維。在歐美真正有才華的音樂人也是少之又少 和國內一樣。只不過他們製作水平高超 顯得作品成熟 而且因為他們水平本來就高 我們會期待更多。
中國音樂產業崛起的方向是獨立走向主流、小眾走進大眾。民謠的流行就是典型例子 聽說某一個公司也在給摩登天空做巨額投資(不知真實性)。像我不怎關注國內音樂圈的同學都聽說過宋冬野 而要知道 三年前 他只是豆瓣上小範圍流行而已。但你要說這個民謠圈的才華和原創性有多高 【insert smiley face here】 現階段能賺錢就行 很多有才華的音樂人都未被挖掘或充分認同 但你也要考慮這個群體是否願意被大眾認識 畢竟他們和簽約歌手不同。1.不解決盜版盜鏈和審查問題,中國音樂永遠都不會有發展。
2.不解決製作一分錢一分貨的問題, 中國音樂永遠都不會有發展。3.不解決審美品味的問題,中國音樂永遠都不會有發展。一句話,意識決定形態,意識不提高討論什麼都沒有用第一個過了三十贊的答案,我會盡所能說明我的觀點,如果有覺得不妥的地方歡迎指教!感謝各位厚愛!
12、24更新。爪機黨編輯略費勁各位抱歉了啊!大前提:我覺得音樂欣賞是一個非常主觀化的東西,幾乎沒什麼章法規則可言。有人覺得七和弦好聽,可是有人就是欣賞不來而音樂製作和音樂的寫作,除了是一門科學,還需要你有些天賦,有些靈性。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習,去琢磨。
先說說一分錢一分貨的問題。
音樂製作發展到現在已經普及到一個很嚇人的階段,就是只要有人對音樂有感覺有想法,隨便網上找個軟體自己鼓搗一下就能出"作品":樂器是軟音源(盜版破解不花錢),riff是現成的(琶音器或者別人寫好的midi,),鼓不用編,基本你需要的節奏鼓機default裡面節奏都給你出好,混音效果器就更不用說了,幾乎無需你自己調自己做。這樣出來的東西個人認為自娛自樂是可以的,小範圍分享是可以的。甚至你拿到公司年會上應個急就個場也都沒問題,可這樣的東西如果拿出來做專輯,單曲發行我覺得就是問題了。且不提軟體音源甚至riff是有版權需要你付費才能得到(其實這隸屬於盜版盜鏈的範疇,在此不過多討論了),從主觀聽感上來說,真實樂器錄製的聲音都是有呼吸,有生命的。這是midi音序里那幾個參數做不到的部分。即便是電聲樂器,比如我們在電子音樂里聽到的用各種模擬器模擬出來的聲音,都是要買硬體慢慢調試,才能調出音色在這個部分所表達的情感。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在自己所在城市找一個稍微大一些,相對高級些的錄音棚,你去聽聽同一個聲音加硬體混響和軟體混響的差別你就清楚了。差別會大到普通人一耳朵就能聽出來,不需要你有多高明的音樂鑒賞力。所以說一分錢一分貨的問題需要解決,你花了錢去請人來錄製真實樂器和你用軟音源做出來的東西天壤之別,你用了三千的音源,和你用到三萬三十萬的音源做出來的東西同樣也是天壤之別。找朋友「友情贊助」的事兒就更不用多說了,有段時間朋友圈裡瘋傳的設計師的段子已經能說明一切,你不付錢人家拿什麼去做音樂啊?根據上面說的就可以接著說審美品味的事兒了。
審美品味的問題,其實按說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無法討論,各花入各眼,存在即合理,同時這也是一種雙向選擇出現的結果:人們都喜歡世俗的東西,所以我為了賺錢就去做世俗的東西;因為做不出更高雅的,更好聽的音樂,所以我沒得選擇只能被世俗的音樂培養成一個具有世俗品位的人。但從製作者的角度來說,一個連真實弦樂組齊奏都沒聽過的人能做出好聽的弦樂嗎?我覺得不能。聽過交響樂的人是不會忘記第一次聽見各種樂器齊鳴配合發出的聲音帶給你的震撼的,如果你是音樂製作人,你也就知道當你需要用弦樂的時候會盡量選擇真實樂器錄製了。如果製作音樂的人都有品位,都能有意識的對自己製作的東西的水準負責,那麼我覺得音樂再簡單也會對聽者形成潛移默化的培養,粗製濫造也就不會出現了。其實這個道理類似以前培養鑒定古董的鑒定師,一直看的都是真品和珍品,你對於贗品或者仿品自然就有「看著不舒服,不對路」或者「不好看」的感覺。而真品之間的比較,又能看出哪個朝代的人生活更富足安逸,只有安逸富足的朝代才能做出大氣細膩,令人震撼的東西。謝邀
很重要,非常好的問題!習大大確實做了非常大的舉動,整個藝術的環境也開始逐漸變得更好,更清潔。如果好好的研究一下上個月發表的《文藝精神論》給中國近十年的藝術發展進行了一個定性,是音樂,乃至當代藝術家非常值得深思的話題。。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想說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下的音樂產業已經不再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那套經營模式了。對於問題一的回答是運作模式已經不再使用,作曲,編曲,歌手已經不再能夠通過販賣自己創作的音樂。首先對於音樂產業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悲觀的消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信息技術已經完全的普及到了平民百姓,由於數據複製實在太簡便了,從線下的各類存儲設備進行數據傳輸,到從線上的流媒體,雲存儲。在這時候可以用經濟學大神級的「科斯定律」來解釋,大致上來說就是當交易費用為零時(通過複製而獲得幾乎零成本),市場將會朝最高效率分配的模式發展,相反如果為了維繫某種制度的成本太高,這種制度就會被捨棄。產權制是從17世紀早期就開始了,勞動者擁有自己勞動生產所得的支配,這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進步,然而對於300多年後的今天,似乎這個制度已經需要開始做一些調整了。整個市場的需求就是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作為用戶來說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並非是「公認為最好」的音樂,封閉產權反而進一步限制了原本就有限的客戶群。而且面對如此便捷的傳播媒介保護產權也幾乎變得不可行,即使從數據代碼上入手,設置許可權才能進行複製,這非常不符合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及時性和便捷性,成本也將會非常昂貴而效率卻不見得好,所以在未來信息社會中是非常難以實現知識產權的保護的。那麼音樂製作者的勞動收入回報該如何得到保障?我最近和別人一起做的課題就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音樂人不再依賴傳統的賣唱片,賣單曲的方式獲得主要收入,而是要另闢新徑。對於音樂人來說粉絲數量就是最直接的勞動回報,一個用戶可以同時成為多個音樂人的粉絲,也可以拒絕關注或者收聽某些音樂人。很多人說關注換不了錢啊,難道最後音樂人要考打廣告賺錢嗎?其實不是,廣告只是將關注度轉化為資金的最基礎方法,實際上還有成千上萬種更聰明的辦法,音樂人的收入還可以通過演唱會等現場互動活動,或者轉向研究,為遊戲電腦,電影,動畫等製作音樂,為設備開發組擔當藝術顧問等等。比如蘋果公司開發Apple Music,所有新用戶都可以體驗長達三個月時間的完全免費體驗,作為蘋果這種信息產品公司,他們靠販賣設備賺錢,因為他們生產的是作為媒體播放的終端,用戶如果要聽音樂,就肯定需要從索尼,蘋果,等品牌中選擇一種來購買這種終端設備,最後音樂人就可以與這些索尼,蘋果等大公司形成相互雙贏。。而且這些擅長生產高精電子設備的廠商,對於音樂人的幫助是莫大的,就好像糧食和水對普通人的需求那樣。。這樣的免費模式是對雙方市場發展都有好處的,既然信息資源是平等的也都是通過平台就可以方便複製的(成本趨向於零),那麼設備廠商的競爭也會更加趨向於更好的性能和更實用的功能的多元化發展。。最後音樂人就不再是最上游,最上游而是通過前期注資給音樂人的企業,就已經完成它們創作的勞動回報,最後音樂產生的價值交由市場多元性自己去消化,音樂人也由此獲得更多的自由不再那麼受經紀人制約,因為一切預測都是徒勞通過大數據技術早就可以獲得一個很直觀的信息了,音樂人本身就代表了一切預測結果,而且音樂人自己顯然要比經紀人知道什麼樣的音樂和技巧更能夠符合人的需要,而不是錢的需要。。。。
第二個問題,這就是一個市場自我消化的過程,在多元化的信息社會中,所有人在各自的不同信息處理能力下,都可以建立自己獨立的審美偏好,民間會不斷的冒出各種「神曲」,而慢慢的「神曲」製作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因為音樂將會而不是被主流媒體評名的推送,一首歌曲就好像在一箱蘋果中的一分子,不管是甜的紅的大的最後都會被消化掉。。不類型的音樂也會這樣被各個階層的用戶給逐漸吸收掉,明星,偶像,等賣唱賣跳的存在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中國,由於上一代領導人只看經濟上的「數字」而無法理解市場實際結果的情況下,這些效益最大化的活動很快就被一部分「擁有權力資源」的商人推動,霸佔了整個媒體資源。而慶幸的是在這幾年的反腐整治改革過程中,這個問題自然就可以得到慢慢的解決,隨著市場進一步開放,貼近老百姓,貼近日常生活,符合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逐步會越來越多。。。。公園的廣場舞大媽就非常直接的表現出了中國市場擁有龐大的藝術需求,只要這個改革推進繼續進行下去,我相信若干年後一個健康並且優秀的市場一定會在中國實現的,多元化程度甚至遠遠的超過日本和美國,藝術普及的力度深入話後,沒準過個十來年,廣場大媽都能說出比美國大學裡只會寫論文扯淡的教授有更好的見解。。先把小學初中音樂課質量提高。
首先道個歉我先匿名了.省的實名有人說我毀滅了"音樂夢想":
這個問題我也是醉了.幾個看得出是業內人士的答案點贊數那麼少
一幫人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非要強答.拿著protools不按3的人咱就彆強答了行嗎?
"涅槃重生"?
實話告訴你吧. 沒救了.
題主你所看到的一切"繁榮",無論是轉椅子,還是小蘋果,還是XX雲音樂收費,它們共同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這錢最終根本沒進到內容供應商手裡.音樂行業真正的內容供應商(搞音樂的個體戶居多,就叫做"內容提供者"吧),紛紛處於餓死的邊緣.行業很繁榮,而內容越來越次,製造內容的人越來越窮.
前幾年,從業者拿著只夠製造狗屎的錢,費盡心血讓這個狗屎香一點,
然後這個狗屎被一幫人包裝一下餵給你們吃. 然後從業者聽著自己製作的狗屎每天都想撞牆.現在我們也看開了,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狗屎就狗屎吧.
所以,今年的音樂會比去年更狗屎.你大可放心.你覺得我誇張? 給你舉個例子好了,一線歌手,一線歌手! 才幾萬塊錢的製作費用.幾萬塊,層層剝削,
最後作曲作詞編曲錄音混音母帶一大幫人分.為搶個活兒人腦袋打出狗腦袋來.做完歌轉臉兒就聽說人掏一百來萬買了個傢具----一百萬買傢具,都不多掏點兒錢好好做個歌.人家就這麼糊弄你.也就這麼糊弄我們.哪位同行去年賺的盆滿缽盈,哪位仁兄覺得去年比往年吃的飽,
不妨站出來,不管你是台灣來北京正在想要不要回去的,還是做電視劇的,還是跟上海做遊戲音樂的,體制內做晚會的,專業給好聲音修音高的.我八成認識你.沒準你也認識我,全國都加上,數都數的過來.說完了製作本來還想再說說演出,轉念一想沒什麼可說的,反正,不能說不好,畢竟跟零幾年比,
至少落個餓不死.老崔上台都不上座的年代, 張亞東都改行兒的時代,你跟我說音樂能賺錢???太多人回答了音樂產業內部如何調整,懶得鬥嘴,就補充一點大環境的要求吧,我們的音樂還停留在延安時期的大眾文藝階段,不過將大眾的「我們」,變成了「我」而已。趙丹的遺言
《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人民日報》正開展「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把文藝事業搞活」的討論。看到「改善」、「搞活」的標題,頗喜;看到「編者按」中「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必須改善,通過改善來達到加強,在這方面我們是堅定不移的」,又憂心忡忡了。我不知道「編者按」中「我們」的範圍有多廣。我只知道,我們有些藝術家——為黨的事業忠心耿耿、不屈不撓,一聽到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會條件反射地發怵。因為,積歷次政治運動之經驗,每一次加強,就多一次大折騰、橫干涉,直至「全面專政」。記憶猶新,猶有特殊的感受。以後可別那樣「加強」了。 我認為:加強或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是指黨對文藝政策的掌握和落實,具體地說,就是黨如何堅定不移地貫徹「雙百」方針。 至於對具體文藝創作,黨究竟要不要領導?黨到底怎麼領導? 黨領導國民經濟計劃的制定,黨領導農業政策、工業政策的貫徹執行;但是,黨大可不必領導怎麼種田、怎麼做板凳、怎麼裁褲子、怎麼炒菜,大可不必領導作家怎麼寫文章、演員怎麼演戲。文藝,是文藝家自己的事,如果黨管文藝管得太具體,文藝就沒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幫」管文藝最具體,連演員身上一根腰帶、一個補釘都管,管得八億人民只剩下八個戲,難道還不能從反面激發我們警覺嗎?! 哪個作家是黨叫他當作家,就當了作家的?魯迅、茅盾難道真是聽了黨的話才寫?黨叫寫啥才寫啥?!那麼,馬克思又是誰叫他寫的?生活、鬥爭——歷史的進程,產生一定的文化、造就一個時代的藝術家、理論家,「各領風騷數百年」。從文藝的風骨——哲學觀來說,並不是哪個黨、哪個派、哪級組織、哪個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麼具體,就是自找麻煩,吃力不討好,就是禍害文藝。 每一層主管文藝的領導者,都說自己「是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堅持革命文藝思想的」,彷彿唯有文藝專門家們倒是眼花耳聾缺心眼的芸芸眾生。否則,建國30年了,「五四」新文化運動60年了,全國無產階級文藝大軍已號稱數百萬,為什麼從中央以至各省、區、縣、公社、廠礦,幾乎都還總是要請個不懂或不大懂文藝的外行來領而導之,才放心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邏輯!尤其,越是高級的領導是外行的,權力又高度集中,於是在外行向內行的轉化的過程中,百萬文藝大軍都得跟著踏步踏地轉,何況有的領導還不肯轉,因為一轉化為內行,可能又不能當領導了呢?更何況生活的急遽進行速度,內行也追之不及,表現費力,再加上干擾重重,致使目前文藝陣地較受歡迎的作品,大多數也只是達到街談巷議的大實話的水平而已。 各文學藝術協會,各文學藝術團體,要不要硬性規定以什麼思想為唯一的指導方針?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為宗旨?我看要認真想一想、議一議。我認為不要為好。在古往今來的文藝史上,尊一家而罷黜百家之時,必不能有文藝之繁榮。 在人大和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代表們熱烈地討論體制問題。「體制」二字,我們藝術家原本是生疏的。後來漸漸發現:我們懶得管「體制」,「體制」可死命管住我們;逼得我們不得不認真對付對付它。 試問,世界上有哪幾個國家,像我國這般,文藝領域中的非業務幹部占如此大的比例?咱們這社會,不興說誰養活誰,因為除農民和青年(以及部分老年和婦女)外,總算各有「鐵飯碗」一隻。但是,為什麼要死死拽住那麼多非藝術幹部來管住藝術家們呢?有些非藝術幹部在別的工作崗位上也許會有所作為的。可是,如今那麼多「游泳健將」都擠到一個「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蠟燭」了。每一位「領導藝術」的幹部,為了忠於職守,總要就藝術創作發言,各有一套見解,難於求得統一。像拍攝《魯迅》這樣的影片吧,我從1960年試鏡頭以來,鬍髭留了又剃,剃了又留,歷時20年了,像咱們這樣大的國家,三、五部風格不同、取材時代和角度不同的《魯迅》也該拍得出來,如今,竟然連「樓梯響」也微弱了。這不是一個演員的藝術生命經不起的問題,《魯迅》影片之遲遲不能問世,實也聯繫到新一代的魯迅式的文藝家之誕生。 文藝創作是最有個性的,文藝創作不能搞舉手通過!可以評論、可以批評、可以鼓勵、可以叫好。從一個歷史年代來說,文藝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 習慣,不是真理。陋習,更不能遵為鐵板釘釘的制度。層層把關、審查審不出好作品,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審查出來的!電影問題,每有爭論,我都犯癮要發言。有時也想管住自己不說。對我,已經沒什麼可怕的了。只覺得絮叨得夠了,究竟有多少作用?……謝邀。
本人秉持著對音樂產業環境的關心懇求各位大神來參與討論
這麼關心產業環境,題主你想幹嘛?
通過你在補充描述里提出的兩個問題,我感覺你對中國音樂產業的現狀並沒有太成體系的認識,糾結的問題也太過具體。
而且:
像歐美樂壇那樣,不拼顏值,不拼故事,只拼才華
實在是有點萌啊。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題主想得太多了,這還不是你操心的事兒。
如果你是音樂專業的學生,關心產業環境當然是好事兒,但有效的方式並不是在網上指點江山,而是踏實地去練練自己的專業技能(從而有機會和更專業的人士一起合作),或者是認真看幾本關於文化產業的書(雖然很多書寫得也略扯)。
如果你只是純粹的熱心網友,那你的問題也可以拆解得更具體,讓討論範圍更明確,讓大家不至於看得無處下筆。
梳理問題是一個很有效的學習方式,你再試試。這問題我一直有那麼點想答的慾望又不知道怎麼下手……直到我剛剛想起來我曾經答過一個問題,叫「華語樂壇的復興可能性有多大」華語樂壇的復興可能性為多大? - 董川泓的回答然後你會發現版權只是一環,在這種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上,只整治版權是解決不了根源問題的
解決知識產權問題還遠遠不夠,還得解決審查問題,典型的就是耳熟能詳的陳奕迅的《一絲不掛》,在中央台播的時候竟然把歌名改成了《絲情》,什麼鬼?所有的寫歌的人在創作的時候想的不是歌能不能寫出好的,而是能不能過審。呵呵。然後聽音樂的意識問題,現在大部分人還停留在「聽歌還要收錢」這個問題上,覺得這個聽歌收費很荒謬,都不願意掏錢,沒人養他們,白寫歌唱歌給你聽啊?音樂也屬於藝術創作,也是需要觀眾養著的。
作為前從業者,在版權糟糕的競爭年代做過幾年產品,趟過無數渾水。
每年都聽各種轉變論調,對「狼來了」著實提不起感覺了。。。長期都是,高談闊論的人多,真正去為轉變做事的人少。
一邊嚷嚷著愛音樂、支持音樂,一邊對版權變革,導致各家音樂服務商曲庫資源變動引起侵權歌曲下架、自己聽不到免費歌曲又要大罵,用著含有侵權歌曲的音樂服務,還大讚其為良心廠家。
要怎麼發展?
普及版權意識,從自我做起,不要做侵權者的「幫凶」,力所能及的支持正版。告訴你能影響的朋友,音樂跟商品一樣是要花錢的。——————————個人業餘時間的一個音樂小項目作詞—創作、交流歌詞之美 on the App Store凈扯沒用的,根上就有問題,還談什麼版權?談什麼探索?談什麼未來?還行業,還價格,屁吧。 我小時候小學音樂課一個個就吊了郎當,老師也糊弄糊弄就過去了,長輩也好,親朋也好,都怎麼沒正視過精神層面培養。我以為是我窮啊,出身不好,大環境大家需求都還處在基本溫飽狀態,所以也沒多想。 現在自己也有自己音樂上的學生,也有自己的職業里的學徒,家境好的無非就是被逼著學了幾門樂器考了幾個級,雖然對音樂工作有幫助。 但是,即便我要說下面的話,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審美,真的還差遠了。 音樂行業好不好,前提你得有那個審美! 你聞一道美食佳肴,饞的要死;你用一項智能科技,炫的要死;你看一位性感女郎,那是恨不得欲仙欲死! 前提你得想要,你得覺得這事兒是個事兒!怎麼才能覺得是個事兒呢?你總得覺得它美吧?覺得你花心思花精力花錢都值吧?怎麼才能覺得美覺得值啊? 你得懂,什麼叫美,在音樂里哪些東西是美,都有什麼美,有沒有更美!美得你天花亂墜春光滿面的!你自然無論是消費還是製作,都有追求和目的。 現在都什麼鬼東西,一看樂評也好,坊間新聞網上評論也罷,動不動就拿歌詞說事,拿舞蹈說事,拿表情說事,甚至他娘的有拿mv演技和演出服裝搭配說事的!我說的可是在人們聽到一首歌之後的反應啊! 不是專業做的,可以不用專業那麼搞,但身處行業中的人,卻也都在作惡。 多少音樂都土的要死,也就只能說歌詞, 多少音樂驚艷的要死,你特么也還在說歌詞??? 回到音樂本身,先從小孩子開始,就培養審美,才是正途。萬惡美帝上到偉光正唱詩班下到土匪流氓飛車黨都特么引導過音樂潮流。
作為一個半吊子電台主播,僅就題主「各類音樂app應該推行一個什麼樣的付費制度,才能使消費者無壓力,生產者有錢賺?」這個問題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就APP付費制度我是做出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的。比如曾經給網易雲音樂編輯建議過推出打賞功能。
當時腦熱只簡單地建議,也沒有想過打賞是在每首音樂下還是在音樂人界面下等等細節問題(當然我更推薦單首下),後來想想這有什麼不好實現的呢?現在的知乎、豆瓣、微信號、微博、簡書等以文字為主的板塊都有了打賞功能,文字是種產出,音樂就不是么?也許打賞這類詞兒看起來有些貶低音樂人藝術家的自我認知,但是我們不妨退一步,將音樂人當做手藝人——堂堂正正用自己手藝換足溫飽有什麼錯么?音樂人也是萬千勞動者之一,音樂是其產出,就跟產出腦力體力的我們是一樣的。我們能上個破班換個溫飽,憑什麼就不讓音樂人掙錢?
這裡有一個聽眾的消費模式的轉變的問題。以前我們聽音樂只能通過電視廣播卡帶CD等媒介,那個時候我們想要完整的去聽或者收藏一首音樂,可能唯一的途徑就是購買他的CD卡帶等。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在網上聽歌搜歌收藏下載太方便了,以前的媒介和盈利方式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已經落後太多。又由於我國版權意識以及從一開始就養成的免費聽歌的習慣,我們能夠付費的途徑就只剩下購買個別比較堅持版權的歌手的一部分歌曲。剩下的人呢?
如果大多數的音樂人可以通過走穴,參與商演音樂節等方式賺錢,剩下的那些沒有經紀人沒有大廠扶持的獨立音樂人怎麼辦?
就拿我認識的一些做音樂的朋友來說,他們無不是有一份兒本職工作,兼職在做著音樂。對於音樂的熱愛是他們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後堅持做音樂的唯一的動力。能指望做的音樂掙錢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事實上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是在貼錢做著自己喜歡的音樂。
生存的逼仄和理想的失落也確實一直是國內土搖的幾大主題之一。就拿深戳我心的謝天笑版《生活在地下》來說,如果不是野孩子當時逼仄的生存環境和理想的失落就不會有這首歌,更不會有對野孩子有著像一種情結一樣的人文關懷的謝天笑本人的翻唱。
但你要說如果沒有了生活的逼仄這些原本偉大的音樂人們就不會創造出如此動人的音樂,我不這麼認為。有人會拿汪峰舉例子。認為他在有了名氣有了錢之後就變得平庸不堪世俗不堪,在也創造不出像以前那樣動人的吶喊。或者有人認為在各種各樣的選秀節目上,用一個廣大聽眾以前可能都沒有聽過的小眾歌曲打動了別人,這是一種可恥。
其實一個音樂人在有了錢之後究竟會怎麼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音樂人也是人,他會經歷他自己的成長,有他自己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會體現在他的作品上。從這點來看,我覺得一個音樂人不管發展成什麼樣,都是他的選擇,是自我成長的一種體現。如果這個變化跟你期待的不一致的話,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放棄他的音樂讓別人去喜歡,而不是去譴責他的成長和變化。
換句話說,我們難道要因為害怕這個音樂人以後的音樂發展方向不夠契合我們的期望了就希望他們生活的艱難每天吃泡麵爛菜葉子租著地下室嗎?
以前的小眾音樂之所以成為小眾是受限於她的時代和她傳播的方式,以共同愛好的小群體或者是音樂節演出live,這樣的傳播方式其實是比較受限,比較封閉的。但現在不一樣了。互聯網時代和人類的代際更替,每一種風格的音樂都在被逐漸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所喜歡,分享和傳播也變得簡單,低成本。音樂人包括聽眾甚至我們這些玩票混臉熟的要是還停留在「小眾音樂才是真音樂真搖滾真朋克真金屬」…早晚有一天再也沒有人願意做音樂。
我的看法是,都別瞎j8清高了。
說句大俗話,用自己熱愛的音樂填飽肚子買房買車娶媳婦撩漢子怎麼了就不願意了?我們時常在說「活在當下」,其實對於讓喜歡的音樂及音樂人受益,哪怕僅僅因為他曾經的某一首歌兒讓你觸動了而去打賞也好過在他終於放棄音樂銷聲匿跡之後說一句「我欠你一首歌的錢」吧。我們作為長期免費聽歌的聽眾似乎也可以認為自己的打賞保護了我們喜愛的音樂人,是吧。
如果打賞音樂的形式有朝一日真的可以實現。以後也不用以自己喜歡的一個音樂或者音樂人有多小眾自己聽得多早為榮,而是以自己給這個音樂或者音樂人打賞多少錢截圖為證又毫不干涉其創作自由為傲,是吧。
最後分享一首維語歌曲《Mirajihan》阿力普網易雲音樂,這首歌讓我為此前的xx過激想法感到無比羞愧。see? the magic of music.說實話 感覺題主對音樂圈並不了解,首先一個問題 就是一首作品的好賴並不僅僅取決於音樂的作詞作曲 編曲人。還有整個後期的製作人員 比如錄音 混音師。如果想讓音樂圈出更多好的作品 那麼整個行業內的利益一定要有一個平衡。說白了 你想把一首歌錄好 就得捨得花錢 想混好 也得捨得花錢。這樣整個音樂圈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大眾的欣賞水平要達到能聽出來一首歌好賴的層次。 那麼問題就是,大眾的欣賞水平為什麼打不到這樣的層次呢?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的接觸過音樂,也不熟悉整個音樂行業的製作流程。所以這就牽扯到幾個問題,就是社會制度的問題 教育的問題 。所以中國一個行業的不好 絕不是因為一些片面的原因,什麼沒人才啊 什麼看臉啊。。。其實這些都不是中國的問題。中國的問題是大眾欣賞水平不足以支持有才華的音樂人出來。他們只能自己玩
以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
談音樂如何發展,不如先著眼如何做好音樂。
是不是有了良好的信譽和收費機制中國音樂的品質就能上來了還是個問號。
流行音樂,搖滾,電子,民謠。各自的路不同。前有中國文化的大環境和音樂的大環境,後面有版權的認知和對於任何形式作品起碼的尊重。
中國本末倒置的事情還多嗎?
作為我,不願看到我們今天超越誰,明天什麼成為第一。我願意看到有人踏踏實實的做東西,再去談發展。
=====================================================================在這裡來回復一下評論里的這位朋友,也藉此更多的闡明我的觀點。首先說,很多人做音樂,並非單純的以掙錢為目的。我這裡想要說的,是音樂發展的問題中,個人認為最核心的問題——音樂質量。
我身邊有很多熱愛音樂的夥伴,大多是金屬黨,聽電子的和聽黑趴的。流行音樂的生存與發展方式,在目前中國的文化環境下,我認為和其他音樂形式沒有過多可容性。主要原因,是受眾的文化寬容度。
我在義大利生活到現在是六年了,再次不想羅列樂隊與經歷,把我聽到的看到的總結出來,就是音樂質量感染聽眾,提升聽眾的品味,由此再誕生屬於自己的發展模式。
任何一個音樂風格,音樂人的發展,都是不可複製的。以我們現在的社會狀況,不光是對音樂,對於建築,平面設計,繪畫,話劇,我們感拍著良心說我們有文化寬容度嗎?很多音樂人,藝術家,掙錢雖是生活直奔,但他們尤其重視自己作品的被認可度,因為,就算能賺到錢?賺錢就是我們做音樂的最終目的了嗎?
誠然不是。
所以,討論這個問題,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大環境。先獨善其身,做好音樂和聽眾本身必備的素養。當一個作品用的功到了,自然會產生他的價值,也自然會有屬於他的發展模式。
拋開最本質的東西,談發展,有用,但意義不大。最終音樂的品質還是撐不起你的模塊化發展模式。
不光是音樂,各方面都是這樣,先做好自己手頭的工作,再去推銷自己,不然就是笑話。從專業角度考慮,不懂樓上為什麼那麼多的樂觀的人。基礎音樂知識普及率有多少,國家對音樂教育的重視有幾分。音盲這麼多用什麼振興音樂產業
恩格爾係數降低了音樂自然賺錢,你說對不對
很多音樂人以為聽歌收費之後就有能力生產好歌曲了,最後他們會發現收入排行榜上都是tfboy之類的會不會崩潰。
一片蠻荒還談什麼發展,先除草吧!
上一個膽敢像題主這般口氣說話的人還是左冷禪啊。
推薦閱讀:
※周杰倫、李宇春、鹿晗等人的數字音樂專輯獲得百萬千萬級銷量,是否能代表或預示音樂行業普遍性的積極轉變?
※有些人喜歡CD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筷子兄弟的《小蘋果》?
※辦一場音樂演出是什麼體驗?
※The Doors 首張專輯《The Doors》在音樂史上有怎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