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為什麼一瓶500ml的礦泉水賣2元 而1.5l的水卻只賣3元 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
廠商在定價時是考慮了其他那些因素?包裝費?運輸費?還是其他什麼?企業在給產品定價的過程又是怎麼樣的。
大瓶裝水和小包裝水面對的競爭對手不一樣,消費場景不一樣,目標顧客不一樣,定價策略當然不一樣,反而是跟成本關係不大。小包裝水解決的是顧客臨時口渴,這個需求是剛性的,廠家可以在定價時可以儘可能高的提價,這個價格跟成本無關,只取決於顧客的消費能力。而且小包裝水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可樂這樣的小包裝飲料,而這些飲料本身價格就比較高,小包裝水自然可以定一個比較高的價位同時保持競爭力。大包裝解決的是家庭飲用水的問題,這個需求的急迫程度要小於臨時口渴,顧客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比較各個解決方案的優劣,所以此時的價格優勢就比較明顯。更重要的是,大瓶裝水的競爭對手是小區凈水機或者家裡自己燒的白開水,這些競爭對手成本更低,大包裝水需要一個貼近的價格來維持吸引力。
美國超市裡一瓶500ml的水賣一刀,一瓶0.5加侖(1.89升)的水也賣一刀,一桶一加侖的也是一刀,一箱(24瓶500ml裝)的大概2.5-3.5刀,可見水量和價格並無對應關係,因為顧客買的並不是水,而是特定場景下的最優解決方案。
瓶裝水最大的成本不是水。
通過數據分析,一瓶礦泉水的成本為:
(1)零售店費用最高,佔總成本的33.3%;
(2)經銷商(批發商)的經銷費用佔26.7%;
(3)廣告宣傳和營運費用佔14.7%;
(4)瓶子、蓋子、包裝等佔11.3%;
(5)而最主要的水只佔0.67%。
從礦泉水的成本構成,我們清楚地發現,售價為2元的一瓶礦泉水,水的成本僅僅不到1分錢,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想想,農夫山泉廣告語:我們只做大自然搬運工,的確表達得很貼切。
這樣看來,每瓶礦泉水的主要成本存在於將其銷售出去的銷售渠道費用,就是說普通消費者喝的一瓶礦泉水,一半以上的錢是付給了經銷商和零售店。
除此之外,水更多的是營運和廣告費用,那也就是為什麼大品牌的礦泉水經常會打電視廣告的原因。
再接下來就是瓶子和包裝的成本。
其實與其說你喝水,不如說你喝的是經銷商和零售商的渠道服務加上電視廣告和瓶子。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瓶500ml的礦泉水賣2元, 而1.5l的水卻只賣3元。因為一瓶500ml的水升級到1500ml,邊際成本幾乎為0,也就是說,兩種包裝的水成本幾乎是一致的。同時,在包裝、營銷、渠道等方面,小瓶和大瓶的瓶裝水這些成本都是相近的。
而現在市場上礦泉水的定價策略除了成本因素外,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決定的:
一是目標人群;
二是品牌定位;
三是消費場景。
500ml礦泉水與1.5l的礦泉水消費場景不同,定價也會不同。
小瓶裝礦泉水易攜帶,飲用方便,適合消費者外出急需用水,因此,價格相對高一點。但是,大瓶水主要用於家庭飲用,不是急需品,替代品較多,此時,消費者對價格較靈敏,價格較低更易讓消費者接受。
可以看出,大小瓶水的適用場景不同,消費者的選擇不同,定價策略也有區別。
從經濟學出發,定價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可以了,怎樣能讓利潤最大化。
你說的那些以及上面某個算儲運生產成本的都不是考慮範疇之內的事情。
一支500ml的礦泉水賣2元是不是有人買?有多少人願意買?這個價格是否可以在單支利潤和購買人群之間取得平衡最終達到總利潤最大化?
至於1500ml的水賣3元要考慮的是,如何定價能夠避免對500ml的礦泉水造成衝擊。事實上1500ml這個容量很大程度上是避免對500ml的水造成衝擊。考慮另一種定價策略,我們販售一種500ml/2元的水,另一種是700ml/2.2元的水((1500ml-500ml)/(3元-2元)=1000ml/元)。結果就是700ml的水會打壓500ml水的市場,因為很顯然700ml的更為實惠。但同樣實惠的1500ml的水為什麼不會打壓500ml的水的市場呢?因為相較於500ml的瓶子,1500ml的瓶子太大,太重了。難道沒有內行嗎?
同樣的水量,大瓶只需要小瓶的2/3左右罐裝運轉時間,時間是什麼?時間就是金錢!
假設某工廠一年罐裝水量100萬噸,做小瓶需要開工開滿12個月,而做大瓶則只需開工8個月,工廠機器少運轉4個月省下了什麼?4個月的工廠巨大電耗,巨大蒸汽消耗,巨大人工成本,巨大........消耗!大小瓶利潤率是差不多的,關鍵是生產成本有區別!修改一下,以上數字是列舉,不是詳細實際,只是說明邏輯關係。
一般來說,工廠是接到銷售公司訂單,按照訂單量來調度生產,而不是你想像的我能做多久就做多久。當然,銷售公司會盡量把單給到運行效率最好,單位成本核算最低的生產線或工廠(當然還有運費,但不管是50千升的大瓶裝還是小瓶裝,運費是一樣的,所以飲料廠有點規模的都會盡量區域建廠分擔流通成本,但這個和大小瓶沒關係)然後到具體生產線,同一台吹瓶機,灌裝機,套標機,包廂機都可以可以大小瓶切換,只是速率會不一樣,小瓶500毫升的可以開到7.2萬瓶/小時,現在甚至10萬瓶/小時的機器都有,但老廠4.8萬的機器居多,而做大瓶2.4萬的速度居多,這樣就看出來了,同樣的機器,單位時間內,做大瓶產量大,分擔的單位生產損耗就越低。還可以看看生產供應鏈的材料,水處理的阻垢劑,25升包裝和1000升包裝的每升單價是1000升大包裝的便宜,不考慮存儲空間和使用便攜,工廠都盡量買大包裝,還有其他材料,槽車運過來和200升或者30升這些包裝單價比較,包裝越大,單價越便宜,只要有量,都是盡量使用大包裝來降低成本。我是告訴大家生產成本,每毫升水來比較,大瓶里的每毫升水生產成本要低於小瓶里的每毫升生產成本。
市場的根本還是產品,定價會複雜,不是簡單的成本加利潤,當然也會有溢價,但產品層次沒有與其逼格,情懷互相匹配呼應,那隻能說是噱頭,只能是短命的不成功的產品,騙得了人一回,能騙兩回?其實做水以前不掙錢,在普遍賣一塊錢的時代,那時只有少數幾個大廠依靠量大,攤薄了生產成本,能做到微利。後來到現在這幾年,整體食品飲料行業疲軟,當然個別企業不錯,啤酒去年都出現了產量下滑,這是多少年未出現的事情。只有水產品在逆境上揚,因為現在利潤比以前強多了,市場價格上來了。但上游的原材料行業並未有太多價格變化,個別行業產品大宗物料甚至價格暴跌。水這個東西,不要強行賦予太多情懷,逼格,炒作,喜歡炒作那幾個企業,現在日子也不好過。食品飲料,踏踏實實保證質量就行,這是基本,不要老想著什麼市場營銷招數,營銷廣告,踏實點好!飲品行業其實是規模經濟,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總成本是下降的。一家礦泉水公司的在水源地投資建廠的費用,人力資源,運輸設備,這些才是最主要的成本。從小包裝到大包裝的水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不光是你所說的農夫山泉,超市裡的可樂,500ml的3元,2.5L的只要7元。怎麼算都是2.5L的划算對不對?但是生產500ml的成本與生產2.5L的成本幾乎差不多,無形之間商家還是賺了。換個說法,你買的這瓶水中,最不值錢的就是你入口的水。
瓶子比水貴。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就是500ML到1500ML的邊際成本其實接近於零,但銷售價格卻增加了一元,反而提高了利潤率。
哥掌握的知識是,價格制定三步驟是,
1.商品成本決定最低售價;2.客戶消費能力決定最高售價;3.考慮競爭對手價格,確定最終售價。比如一台彩電,
首先,考慮成本因素。生產材料等成本是2000元,分攤的運費是100元,倉儲等其他成本是50元,那它最低售價需要在2000+100+50=2150元以上。其次,考慮購買力因素。消費者願意為它付出的最大代價是5000元,這代表了消費者實際有效的購買力。那這彩電的最高售價不能超過5000元,要不然它就賣不掉。
最後,考慮競爭對手因素。這款彩電的潛在競爭對手同等定位產品的定價是4500元。如果我公司想比對手覆蓋更多客戶,那可以確定本公司產品的最終定價是4200元。
當然影響定價的還包括更多因素,比如公司戰略,市場佔有率,競爭策略,公司的企業責任感等等。
敲字很累,認可的請點贊,咱以後也更有勁頭去分享不是?這就跟你去肯德基 很多東西第二份是半價一樣
因為你在第一次買的時候 你已經把店鋪的房租,人工,營銷等等除過食物本身的成本已經支付過了買第二份買的時候就只有食物成本了 所以成本就比第一份低了
價格自然也就低了同理 大容量的礦泉水 你看到的只是水的成本 如同肯德基一樣
這裡面也有人工成本 營銷成本 物流成本等等大容量礦泉水在容量越來越大的時候 它除過水自身成本其他物流人工營銷等成本是越來越低廉
所以 你買的越多就越便宜
-----------------------------------------------------
補充一句
中國古代商業有句話叫:貪三廉五N年前,做過一個水廠的前期會計工作,粗略地談一下觀點:
一。500ML水的製造成本: 主要是瓶子、蓋子及標籤的費用,全部下來大概在0.1-0.2元左右;(視包裝檔次而定)二。500ML水的運輸成本: 好的瓶裝水廠一般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中途經過汽車+火車+汽車+分銷+分銷,運輸成本 遠高於製造成本三。500ML瓶裝可以賣遍全國,·18L大桶裝基本只能賣到水廠所在附近市縣。
因為18L桶的回收運費一項就會把售價搞定到無法與別處生產地竟爭的地步。 N年前所作的案例是將江西的水18L水賣到上海,在十多年前一桶賣30多元(還不賺錢) 賣了不到一年就取消了,只能賣小瓶。四。1500ML水不存在桶回收問題與500ML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製造成本與運輸成本上。 製造成本會貴一些,但是也只是0.2左右的差異。 運輸成本相對也會貴一些。運輸體積成正比。由於手頭沒有確定的運輸成本數據,所以無法直觀地看出來差異點。
但是可以打個比方:(以下數據都是杜撰的) 1.500ML瓶裝水:製造成本:0.15元 運輸成本0.2元,合計成本=0.35元 含稅毛利額=2-0.35=1.65元; 2.1500ML桶裝水:製造成本:0.35元,運輸成本0.6元,合計成本=0.95元 含稅毛利額=3-0.95=2.05元; 桶裝水的獲利情況並不一定比瓶裝水少。你在便利店買的是便利。
其一,飲用水的成本除了原材料(水),還有包裝、運輸、管理和營銷成本等,所以500ml款和1500ml款的總成本其實相差不大,甚至1500ml款的利潤可能更高。
其二,企業通常採用組合定價法,有的產品追求利潤,有的要求拉動銷量,只要利潤總額達到了就行。
其三,企業定價時必須參照競爭對手,特別是業內領導品牌。比如說,農夫、怡寶、康師傅、娃哈哈等的定價策略都是500ml賣2元、1500ml賣3元,其他品牌就不得不跟進。第一次知乎回答,恰好與現在在做的project有關,於是斗膽回答了,請大家多多關照,不吝賜教 ~~~~
其實,樓主的問題相當於一種特殊的商品捆綁銷售模式(commodity bundling strategy)
捆綁銷售模式有兩種常見的表現形式,第一種最為常見,第二種不是很容易被理解為典型的商品捆綁,但正是本問題所描述的情形,下面針對兩種表現形式分別概括,先談第一種表現形式,再談第二種表現形式(本問題情況):1)第一種表現形式:
商家將不同商品(可替代商品或互補商品)捆綁打包進行統一銷售,例如電腦和印表機捆綁銷售,電腦和操作系統捆綁銷售,遊戲機手柄(console)和遊戲軟體捆綁銷售,飛機票和酒店住宿捆綁銷售等;還有餐廳點餐時,可以單獨點幾道自己喜歡的菜,或者選擇一個包含開胃菜,米飯,主菜,湯,飲料,甜點的綜合套餐(Combo),當然McDonalds的各種Meals也屬於這一範疇。以上都是捆綁銷售的例子。商家這樣做的最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收集並吸收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從而實現最大利潤。舉個最簡單的栗子,如果一個區域內有一個餐廳,一個包含若干顧客的消費者群體,假設這個消費者群體對餐廳提供的一道開胃菜比如炸洋蔥圈的平均好感非常低,這種情況下如果餐廳將炸洋蔥圈作為一道菜單獨出售( A La Carte strategy),銷量勢必不會很高。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商家可以選擇商品捆綁戰略,將炸洋蔥圈這道開胃菜與其他主菜,湯,飯後甜點等捆綁起來作為一份套餐統一銷售(complete dinner),這樣,喜歡吃開胃菜的客人,喜歡喝湯的客人,喜歡吃甜點的客人都可以花相同的價錢購買這份套餐,從而心滿意足,商家也提高了不同菜品的銷量,從而獲利的可能性增加。之所以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說商家一定從這種銷售模式中獲利,是因為套餐價格的設計(bundling pricing problem)是非常複雜的,需要考慮不同消費者對不同菜品的喜愛程度等許多因素。2)第二種表現形式(本問題情形):
商家將同一種商品製作成不同大小的包裝進行銷售,大包裝的商品便可以視為自身與自身捆綁銷售,比如大桶礦泉水和小桶礦泉水,大管牙膏和小管牙膏,厚筆記本和薄筆記本,大袋麵粉和小袋麵粉等,經濟學中這種營銷手段也被視為捆綁策略。這種「礦泉水捆綁模式」優點之一便是節約成本,比如包裝成本,從而使商家有更大的餘地降低價格,吸引更多消費者,獲取更多利潤。實現良性循環,這種優勢在這裡就不多提了。其次,這種銷售策略最大的優勢便在於商家可以通過折扣(大桶水的售價比等重的小桶水之和要便宜)來實現差別取價(price discrimination)。大家可以把一個區域內的消費者劃分為為兩類:第一類顧客是剛開始喝水時候心情很好,喝的越多心情越差(原諒我實在不會解釋willingness-to-pay );第二類顧客便是心情不會隨著喝水的多少而改變(可能心情都好或者心情都不好,這裡假設心情都很好)。中間的分析過程較為複雜,需要很多數學推導,這裡直接說結果吧:如果商家同時提供兩種大小的瓶裝礦泉水,那麼第一類顧客變擁有較小的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即對水的需求隨著售價的變化不是非常明顯,商家通常可以誘導這類顧客花相對較貴的價錢購買小瓶礦泉水,從而提高商家自身的利潤(可以理解為這類客戶喝越多的水心情越差,所以只適合喝少量的水,小瓶水更適合他們);相反,對於第二類顧客,他們的心情並不隨著喝水的多少而改變,當然趨向於購買較為優惠的大桶水。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不管什麼品牌的礦泉水,或是牙膏,沐浴露等這些產品,一定是大包裝和小包裝同時在出售。商家提供較為優惠的大桶水,卻也必須同時提供小桶水,利用不同包裝大小的水成功的提升了區域內不同類型消費者對該品牌礦泉水的喜愛程度,提高了銷量,從而存在提高利潤的可能性。當然,定價問題,即小桶水售價多少,大桶水售價多少,大桶水相對小桶水折扣多少,需要較為複雜的計算,如各位感興趣,我可以補充通過一個例子及一些簡單的數學推導,給大家展示一下礦泉水廠商是如何實現最優定價的!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對於礦泉水這種東西,不能算是生活的必須品,(ps,喝水多的哥哥姐姐自覓飲水機),需求就是500ml是一個人攜帶的最常見重量,君不見幾人拿著1.5L的水邊走邊喝,供給的話能買一塊五當然不賣一塊了,大瓶本來賣的就不多,再貴的話我還是喝可樂好了。瞎扯一通
你喝過桶裝水嗎
emmm~
可不可以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呢?
請大神指點簡單算500ml應該賣1塊,那多出來的1塊,賣的不是水,是小瓶子帶的方便
對你來說只是多花了1元錢,對於賣家來說,所有這種超前消費讓它得到了大量的現金。
這種現金產生的收益將可能是巨大的。邊際效用啊
推薦閱讀:
※如何在居民小區內開個便利店?
※如何租到一個靠譜的寫字樓?
※小區周圍沒有洗車店,準備開一家汽車美容店,倆人都是汽車銷售準備合夥,懂的請給個建議?
※21歲貸款成功率大嗎?
※如何得到第一筆天使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