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的樓房後有很多消防樓梯,中國的卻基本沒有這個設計?

如圖所示

----------分割線------------

感謝回答,追問:那這種置於樓房外的和樓房內的逃生通道在安全實用性上有沒有區別,比如說,在火場中,會有很多有毒煙霧,樓房內的逃生樓梯這種密閉環境很容易就被這些氣體填滿,而且也不利於消防雲梯的救援,而室外的逃生樓梯就沒有這種問題吧,而且更便於消防員的雲梯接人,個人見解請多指教

此問題沒有預設立場 請理性探討


簡單來說,因為美國城市化的時間比我國早。

當時的樓房原來只設計了一部室內樓梯,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加,進而促使防火規範的修正,導致了原來的單一樓梯已經不能滿足疏散的要求,所以只有在室外增設樓梯。這並不是建築設計的問題,而是時代的產物。

反觀國內,大部分城市建築都起步較晚,加上國內的建築防火規範頒布較早,要求較高,所以已經在建設之初解決了室內樓梯的疏散問題,所以基本不需要再加設室外樓梯。

當然,在一些早期開放的沿海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存在建設早於規範的建築,時至今日也只能通過架設室外樓梯來解決疏散問題。


國內消防管這玩意兒叫輔助逃生通道,看名字就應該理解了吧!?

原則上是不應該設置過高,具體是3層還是5層不記得了。

然後關於這種樓梯間更防煙我覺得應該算是一個偽命題。

大家都能理解鋼鐵在高溫條件下的導熱性能是相當的強大,還有一點就是軟化,國內大部分場所使用的防火門就叫防火門,還有一種防火門叫隔熱防火門,差別你懂的。

混凝土現澆樓梯間防火隔熱性能大大優於鋼掛樓梯,這就是為什麼室內逃生通道嚴禁使用鋼掛樓梯了。

並且,消防逃生通道有2種選擇,一種叫封閉樓梯間,有窗戶的,並且能打開。另一種叫防煙樓梯間,在消防報警主機確認火災後會啟動正壓送風機向樓梯間內加壓,保持內部氣壓高於煙火可能出現的方向。

所以,一般來講國內實行的規範優於國外。

另外,在15年實行5月1日起實行的規範中要求公共建築樓梯間有前室與正壓送風,不管是否開窗。(我不是設計人員,也不是技術人員,在實務操作過程中溝通協調之後都是這種要求,可能與地方實行標準有關,有錯勿怪。)


紐約市,這是我曾居住的老樓。

平時上下走兩部看不出牌子的老電梯(對比歐洲那些顫顫巍巍的電梯它倆還不算太老)

樓兩側都有這種樓梯

主廳的窗戶外就是這個消防樓梯,可以打開窗戶爬上去。

美國的這些消防樓梯基本都很老了,不說銹跡斑斑,也得是滿身雨痕。

沒讀過消防規範之類的,但是感覺樓里有兩個逃生樓梯怎麼也應該夠了。美國的老樓一般都是10層以下,跑下去時間也不久,外掛消防樓梯的確看來有點多此一舉。

現在紐約不少新的居民樓就和國內一樣沒有外掛樓梯,樓裡面最多也就是兩個內部樓梯,樓層還在十層以上。

好吧我到底要說什麼,自己也繞暈了。

OK,覺得可能是在某個時間段因為一些原因全美統一在高樓上加裝了消防樓梯,旨在多一個救生的渠道。而之後大家開始淡漠這事了,新樓就沒再裝了。可能是這樣。

國內沒有裝肯定首先是不需要,大樓符合規範就OK,不必多此一舉。其次估計是防盜原因,美國樓房多是租住的窮人(曼哈頓部分區域除外。美國apartment分好多種模式,什麼condo、coop,這裡就不展開了,反正樓房以社會底層的租戶為多),家裡就是電器傢具,很多還都是房子自帶的標配,這些相對美國人的收入又都比較便宜,也就是說家裡沒什麼值得偷的,美國人儲蓄少,家裡也不會有太多現金,反觀中國人家裡寶貝可能會多些。而且美國私闖民宅可以擊斃,中國就只能加強風控——裝防盜門、防盜窗。消防樓梯等於給賊裝個梯子,所以國內基本沒有。


情況和你的理解恰恰相反,下面通俗解釋下:

你的觀點是:國外的建築有室外的鋼梯,多了一個逃生的路徑,這樣人性化,所以更先進;國內卻沒有,所以落後。

防火理解是:國內建築的防火設計起步相對晚,因為中國是晚近開發的國家,很多技術、規範都是在國外已經形成了的基礎上借鑒過來的(就是抄人家的技術,比如前蘇聯,歐美,日本在建築防火、抗震都是先把人家的技術移植過來,再自己發展),也就是說人家幫我們縮短了發展的歷程。

美國那邊:以前要設置一部室內樓梯疏散用可能夠,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生活和火災的升級老建築就不滿足要求了,所以要改造,加室外的鋼梯就是一種改造法。

國內這邊:90年代後期開始地產熱大量的住宅建設,這時候別人已經發現了消防的問題公開給全世界,那我們在設計階段就把消防設計水平提高到別人現在的一個相當標準。那因此我們設計的建築本身就已經有足夠的安全度,比如2部樓梯,那就不需要室外再加。

我們在建設路程上走在別人前列,但思維路程上的發現卻落後別人不少。

另外

1、萬物變化的觀點看,現在的建築和未來的建築存在差異的必然性,新的問題還將暴露,而不會止於過去和現在的差異。

2、一個事物,尤其是技術發展到極致,再抄別人的東西必然是一條死路,必須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很簡單,一個站在巔峰的人要超越的是他自己,前面已經沒有人為他提供信息,他要自己學會探索。


針對追問部分:安全性上會有區別,由於國內室外樓梯的設置多是因為室內疏散樓梯數量不能達到現行消防安全技術規範而增設的,所以受周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室外樓梯多為鋼結構樓梯。鋼結構在受高溫影響後會很快失去強度而導致坍塌等情況發生,且通往室外樓梯的門也會成為煙氣擴散的途徑。室內疏散樓梯如果為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則能有效防止火災發生時有毒煙氣的蔓延擴散。雲梯救援則多通過建築外窗實現。大體就是這樣,如果想詳細了解,建議讀一下建築設計防火規範里的條文釋義部分。裡面解釋了規範制定者在制定規範時的一些考量。


這是室外型的防煙樓梯間,是最落後的防煙樓梯間,非常醜陋。現在新建的建築都是室內的防煙樓梯間,採用豎井進行機械加壓送風或者外窗排煙

美國的東西跟中國不一樣,往往都是因為落後


因為美國的現代建築就是從火災廢墟中建設起來的

1873年10月8日,美國中西部城市芝加哥發生了一場火災,熊熊大火燒毀了全市近1/3的建築。所謂禍兮福所倚,這場大火帶來的重建,誕生了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芝加哥學派。這是一個主要從事高層商業建築設計的建築師和建築工程師群體,他們的出現無疑促進了現代化大城市的誕生和發展。

  18世紀末、19世紀前期的美國,雖然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但在文化上依然是歐洲的附庸,建築也同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的建築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往往是歐洲流行什麼,他們就仿效什麼。在那段時間內,他們的地標建築如白宮、國會山、最高法院等,基本上模仿的都是歐洲的古典主義建築,在城市規划上也基本照搬當時歐陸的流行。更有甚者,當歐洲開始批判和反思盛行一時的折衷主義時,美國依然樂此不疲——這樣的行為,被批評為浮誇和暴發戶的心態。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這個被稱為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的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

  19世紀以前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1837年僅有4000人。由於美國的西部開拓,這個位於東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鎮在南北戰爭之後急速發展起來,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萬。經濟的興旺發達、人口的快速膨脹刺激了建築業的發展。而發生在市中心的這場大火災,更加劇了對新建房屋的需求。

  要多快好省地在短時間內新建大量房屋,在當時已有的材料和建築手段中,芝加哥的建築師們選擇了這樣一種建築:高層、鐵(或鋼)框架、箱式結構。用鐵構成的箱式框架足以承擔重量,外牆已無承重功能;鐵框架便於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土一層樓就出來了。高層建築便於容納更多的人,這些做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趕時間,彌補火災的損失,卻恰恰符合經濟高速發展對建築的需要。

  摩天大樓的起步

  用防火材料進行迅速重建的需要,促使建築師、工程師威廉·李·巴倫·詹尼向著摩天大樓建築的發展邁出了第一步。他在1879年設計建造了第一拉埃特大廈,1885年他完成了他最負盛名的建築——家庭保險公司十層辦公樓,這是第一座鋼鐵框架結構建築,標誌芝加哥學派的真正開始。家庭保險大樓包括一個由鑄鐵和鋼的橫樑以及熟鐵主梁組成的骨架,而鑄鐵的擱板就固定在主樑上。它們承擔了外表石頭覆面的大部分重量,但這種覆面在美學設計上則顯得有些笨拙。

  之後,在詹尼的工作室中工作過的建築師威廉·霍拉伯德和馬丁·羅奇負責設計了芝加哥的塔哥馬大廈。他們更為堅決地採用了在家庭保險大廈中所率先使用的各種技術,並且還引進了由經過強化的混凝土浮筏組成的新型的地基,這在芝加哥的沙地和泥濘的土地上起到了重要的穩固建築的作用,塔哥馬大廈在外觀設計上也要比家庭保險大廈顯得更為優美協調。它的窗戶大部分是沉重的凸窗,而且它的這種設計還影響了由丹尼爾·伯納姆和約翰·魯特設計的芝加哥信用大廈。

  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理查森和劉易斯·沙利文。

  理查森開啟了美國建築史上一個新階段,他不僅第一個創造出了個人風格——後來這種風格還成為民族性的——也是第一個對歐洲建築師產生影響的美國建築師。

  理查森設計的馬歇爾批發商店看上去就像一個單獨的大型街區,建築的內部由開放的閣樓空間組成,理查森在建築的每一邊保持了不間斷的拱廊。儘管馬歇爾商店的結構非常簡單,但是它清楚地表明一個大型的商業街區應該表現為一個有力的、威嚴的綜合單元。庸俗的歷史性裝飾或者笨重的屋頂不再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大規模的連體窗戶顯得非常有效果。從結構上來說,儘管馬歇爾商店顯得有點保守——承重牆、鑄鐵和外部支撐的木立柱,但是它的視覺表現力卻非常超前,突出反映了一種新的趨勢,這就是許多美國或者歐洲的評論家和建築師所說的美洲式。

  沙利文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形式跟從功能」,這句話既是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的一種反映,也是時代的精神。現代派建築理論自此始。沙利文還為高層建築的設計制定了一些規則:動力、取暖、照明等設施在地下室;底層用於商店或銀行等服務機構,空間要寬敞、採光要好;二樓是底樓功能的延伸,要有直通的樓梯與底層相連;二樓以上是相同結構的辦公室;最上面一層是包括水箱等的設備間。事實上,目前的摩天大樓從布局上來說幾乎都是芝加哥學派的翻版。

  新建築的大潮

  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們使用的鐵全框架結構,使樓房層數超過10層甚至更高。由於爭速度、重時效、盡量擴大利潤是當時壓倒一切的宗旨,傳統的學院派建築觀念被暫時擱置和淡化了。這使得樓房的立面大為凈化和簡化。為了增加室內的光線和通風,出現了寬度大於高度的橫向窗子,被稱為「芝加哥窗」。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的立面成為「芝加哥學派」的建築特點。

  然而,當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們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認真解決新高層商業建築的功能需要,在芝加哥和美國西部試驗新的建築樣式之時,紐約和東部地區卻已重歸於古典主義風格。當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它們缺少歷史傳統,缺少文化,沒有深度,沒有份量,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點和時間為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這促使芝加哥學派走向了終結。而沙利文本人也由於任務稀少,竟致破產,於1924年在潦倒中故去。這表明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傳統的建築觀念和潮流在美國仍然相當強大,不易改變。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新建築的大潮勢不可擋。

芝加哥學派是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是現代建築在美國的奠基者。一場大火引發的新生,芝加哥聳起了美國第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高層建築、辦公大樓、高層公寓、百貨大樓等建築形式都是在這裡最初定型。從此摩天大樓這個純粹由美國人創造、備受寵愛的新生兒開始在芝加哥的土地上茁壯成長,也帶動了建築業的迅猛發展。


回答追問:

1.防火門的意思是指把疏散樓梯和房屋分成兩個防火分區,一般來說疏散樓梯內是沒有煙的。

2.雲梯在人員無法自行從疏散樓梯離開時才會使用,如果人可以從疏散樓梯離開為什麼還要用雲梯這種低效率的救援方式?

3.室外樓梯真的丑。

4.你認識有恐高症的朋友么?你問問他們對這種戶外疏散樓梯的看法可能就知道它的缺點了。

其實規範和一些回答已經很清楚了:美國的這種室外樓梯是建成後發現存在問題,不得已而為之;中國不設置是因為建設的時候已經有了經驗,所以設計時考慮到了疏散問題。


因為現在的消防樓梯全設計在了室內。設計在室內的消防樓梯其防火分隔、煙氣隔離及排除、正壓送風都保證了你的人員安全疏散。這樣外置式疏散通道在真正著火時,你在著火層上方要穿過整個煙氣層逃生;且金屬樓梯在高溫時無法保證其穩定性和結構性。所以這樣的疏散樓梯看起來貌似很安全很實用。但在真正著火以後實際無法達到人員疏散的要求。

原諒我這個文盲消防狗。。。


特地問了問爸爸//沿海某一線城市CBD寫字樓業主代表

「現代的消防樓梯間跟外面是完全獨立的了,無論是供電照明換氣水箱完全是另一套系統,中間靠防火門來隔離。」

「你可以理解為這棟樓原本留了一個豎著的天井,然後在天井裡蓋了一棟消防樓」

「那種外置的樓梯本身不能鋪太高,而且受熱時更危險」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對的...反正我爸是這麼打發我的


僅就鋼結構的斜爬梯而言,鋼結構的防火併沒有你想的那麼皮實,化工廠的鋼結構都做了防火處理,很厚的防火層,但其作用並不是真正的防止鋼結構燃燒,而是延遲結構起火的時間,為救援爭取時間,真正發生了火災,鋼結構真的不堪一擊,可以參考國內化工廠爆炸火災的案例


國內的消防樓梯基本都在樓內啊 有外掛的樓梯基本都是一些老樓


有這些的基本是二戰前造的老房子,比共和國年齡還大哦~

樓道的寬度基本是國內住宅的一半,也就是兩個人在樓道里相遇都要貼身而過。。。而像我這種背了大書包的就只能等別人先過了。。

有需要的話我可以上圖。


推薦閱讀:

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是個什麼樣的學科?
理查德邁耶的建築的白色建築 是用什麼材料做表皮?
客觀地評價一下北京建築大學?
樓下把承重牆拆掉,找哪個部門,怎麼處理?
巴洛克建築風格與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異同在哪裡?如何區別?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消防安全 | 房建施工 | 消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