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話中「肉」字的發音為什麼會從bak變成nek?
發音的變化原因是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如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仍然可以看到舊讀音的影子,而在潮州本地「肉」字基本都是讀nek了。
圖片來自鄧曉華的《南方漢語的古南島語成分》,bah/bak這個讀音應來自百越底層。nek這個讀音是「肉」字本身的白讀,莆仙話「肉」讀作noeh(n??),是對應的。「肉」,《廣韻》如六切,日母屋韻三等開口,日母讀n-的有「染」(ni),屋韻三等開口讀ek的有「叔」(tsek),「竹」(tek),字音合。
以泉漳片閩南語類比.
泉漳常稱呼"肉"為bah,但是.這個bah本字並不是"肉","肉"只是作為替字.
有說法"bah"來源於古閩越語.
(泉漳片"肉"字文讀是liok/jiok,白讀是hik).
bah對應bak,而liok/jiok對應nek
故bak nek兩音應屬不同來源.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
表達同一個意思的兩個詞,選擇了其中一個而放棄了另一個的原因.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潮汕地區 汕頭揭陽潮州 肉是發nek這個音,汕尾地區大部分是發bak這個音,少部分是nek....閩南話,我目前聽到的都是bak..
我想說,肉這個字正宗的潮州話就是讀nek。。。
你確定bak不是新馬當地語言?nek好像是原讀音吧,娘日歸泥應該沒錯吧,——————————————————另外,不是讀bah嗎?嗯,我外婆說福建(泉漳)和海陸豐是讀bah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另外,肉字廣韻日母入聲,讀nek不會錯了
日語niku,和潮州話nek對應很緊密。潮州話的陸lek也很像日語的riku。一(蜀)讀tsek也是如此,東三入聲都是ek,肉自然也是。不要把泉州漳州的bah這類外來語當作正統了,潮州話用的漢語自然和外來語不一樣。
好吧,我這個潮州人就好好說一下吧。潮州話當然有bah這個說法啦,只是很少用罷了。揭陽就有「惜bah肉」這個說法,這裡的bah就是肉的意思。bah的來源,前面已經有人說過了,可能來自南島語的底層,而這種底層,或許是從侗台語帶來的,記得吳安其的《南島語分類研究》里說,侗台語有南島語底層,而許多南方漢語的南島語等底層詞又是從侗台語帶來的。我說的不一定對,希望有人能指正一下,謝謝!
我覺得「bak」和「nek」並不是誰取代誰。「bak」在潮汕話里還是有用到的,比如偏旁里的「月字旁」就叫「bak字畔」,小篆的肉便寫成月字。
不過「bak」在潮汕話不單單特指「肉類」更多是形容肥胖的肉肉的樣子,形容一個人大腿有肉會說「腳bakbak」。在潮汕還有一類常見的香蕉叫「bak蕉」,bak就是形容這種香蕉肥厚多肉,如圖
還有種用法含有貶義成分,比如「bak物…」有「一大坨「的意思,潮語小品《英雄救美》裡面李樹浩嫌棄蔡愛平身型肥胖,就說了一句「你bak物照大」。(視頻請看這裡 ,具體時間點看截圖http://www.bilibili.com/av10202025)還有所謂的「潮州肉骨茶(Bak Kut Teh)」,但肉骨茶不是本土潮州菜,名字也不是主流道地的潮汕讀法,其實是福建話(閩南語)的讀法。新馬地區潮州話和福建話高度融合互相吸收對方辭彙,所以這麼叫不足為奇。
而對於某種肉類,潮汕話通常是讀「nek」的,(海陸豐好像讀「niok」)
和日語的「niku(にく)」高度對應。可見「nek」這個發音更存古,也可以擊破某些人說「niku是訓讀音」的謬論。
有人說「bak」這個音其實是來源於南島語或壯侗語,這個不得而知。
bah為月,肥肉。小篆月和肉寫法一樣。
我還聽過漳州有些地方文讀niok的呢!對了,海陸豐有這樣的哦。
莆仙地區neh!!!
推薦閱讀:
※潮陽話的特別口音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跟周邊的潮語區音同調不同?
※潮汕人與猶太人相比欠缺了什麼?多了什麼?
※潮州人對比外省的人有怎樣的特性?
※潮汕媳婦真的那麼難當嗎?
※如何評價正在籌建的潮汕高等研究院以及潮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