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和繁文縟節的差別在哪裡?
01-06
禮儀會讓人感覺受到了應有的尊重,而繁文縟節只會讓你感覺蛋疼。有不少人混淆了這兩者的界限,有人將繁文縟節理解為禮儀,有人則將沒禮貌當成是與繁文縟節作鬥爭。
一些描述老北京生活的紀錄片里有關於老北京人繁文縟節的展示:兩人見面打招呼,拱手彎腰作揖,你彎腰比我低,我要比你更低,你再抵,我更低……最後兩個人都跪地上了。起來後兩人寒暄:您最近挺好吧?你爸挺好吧?你媽挺好吧?你媳婦挺好吧?你兒子挺好吧?你女兒挺好吧?你這鳥兒挺好吧?你養的蟈蟈挺好吧?你種的花挺好吧?……
87版紅樓夢和2010版紅樓夢裡吃飯情景的差別。而且帶給人的感受的差別也是一樣的,前者看了舒服,後者看了急於換台。
禮節是碰見了老師說,老師好。繁文縟節是跪下來又作揖又磕頭。
禮儀是:我要讓你感覺到舒服。繁文縟節:我要讓你感覺到我的「禮儀」非常好,你舒不舒服我不管。
禮儀以平等為基礎,繁文縟節以不平等為基礎。
我想題主所謂的禮儀和繁文縟節在內容上肯定是一個東西,他們的區別不在內容上,也不在給人的感覺上,禮,其實就是一些十分具體的規定,比方說,先秦的士昏禮,最後見男方父母的環節里,新郎和新娘要從東階上(客人走的通道)男方的父母要從西階上(主人走的通道)結束的時候,新郎新娘要從西階下,父母要從東階下。再比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思相離也,娶妻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我說這些是想說明如果你不去思考禮的來源,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麼無論是什麼禮什麼規定對你來說都是所謂的繁文縟節,只有你想明白了為什麼要設立這些禮節,這些規定。你就會覺得它是所謂的禮儀。想沒想明白背後的由來,設立的理由,你就能知道什麼是禮儀什麼是繁文縟節了,補充說明:道德經中有這樣的論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為亂之首也。會有這種論述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子已經看出世人對禮的誤讀了,道也好仁也好,義也好禮也好,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只是離得越遠就越容易誤讀,所以繁文縟節和禮儀的區別應該就是是否有參透禮之後的義,義之後的德,德之後的道了。
禮儀的本質是尊重,繁文縟節的本質是表演
如圖
一個讓人舒服,一個讓人彆扭。
度
禮儀和繁文縟節是同一種東西。
是上層人群為了顯示自身階級、體現自身與平民身份差異而主動構建起來的壁壘。「禮制」就是要複雜,就是要讓下層人民不易掌握。
都是生造出來的東西。
可惜,形成傳統之後,人們就習慣了這種「無意義行為」的存在,認為其天然正確,認為講禮是理所當然。必要的內在素養 與 多餘的外在形式
叔孫通令群臣習禮,劉邦感嘆: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這些禮對劉邦來說就是禮儀,對群臣就是繁文縟節。所以,禮儀和繁文縟節的區別大概就是,你是自願遵守,還是被迫遵守。
文過於質則史
性生活和強姦的區別
是 真心尊重 和 想讓對方覺得你是真心尊重 的區別
禮儀是內在修養透出來的行為…繁文縟節是文化長期積澱下來的指導人的行為…這個積澱也是隨時間改變的…只是很有可能它跟不上現代社會的步伐了
同一件事經常會同時被評價為「有必要」和「真麻煩」,因為角度不同。禮儀,是站在「禮」的接受方的角度。表現的是對接受方的尊重,畢竟,「儀」就是做給對方看、讓對方舒服的表面行為。繁文縟節,是站在「禮」的施予方的角度。表現的是對施予方的理解和同情,含貶義。
禮儀是對有資格受到尊重的人尊重,繁文縟節是對沒資格受尊重卻身居高位的人尊重。
其實就是吃飽了和吃撐了的區別
推薦閱讀:
※有哪些名字是帶有明顯的朝代或者時代色彩的?
※一個普通的西方人看到日文時,對於假名和漢字混雜是什麼樣的感覺?
※怎樣寫出一手好看的日文假名?
※請問如何評價女子組合SNH48里的S隊在2017年11月26日於杭州表演的咪咕音樂專場巡演?
※古今中外有哪些冷血的話語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