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要不要做全職媽媽?

家庭條件過得去,但並沒有好到一方停止工作完全不影響家庭生活水準,這時候懷孕或者孩子尚小,要不要做全職媽媽?


九月開學季,28個月的小破孩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的視線,踏入幼兒園階段。三年前,我還躺在床上保胎,在今天不知明天的忐忑中同腹中尚不成生命的小兒建立起最初的聯繫,他陪我回顧過往,也同我一起做下全職媽媽的選擇。今天是這個選擇的最後一天,站在三年的門檻上回顧,尚不足以看清這三年,但很確定這個選擇使我更懂自己的長短好惡,更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所以三年全職媽媽,是我的間隔年。

要不要做全職媽媽,開弓沒有回頭箭,想清楚、計劃周詳才是正道。寫一點經驗,希望能給各位媽媽和准媽媽參考。

聲明在先,以下並非全職媽媽一定能做到或會遇見,也並非在職媽媽一定做不到,只是相對來說,全職媽媽的幾率更大些。

-------------------------------------------------------------------------------------------------------

先來講好處。好處主要有兩個,第一個關於孩子,第二個是你自己。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禮物,是媽媽最初最徹底的陪伴,這一點西爾斯的理論可以巴拉巴拉講一大堆,且不去提他,只說從短期來看,孩子會比較健康,很少生病,流鼻涕什麼也很快就自己好了,思維、大小運動等發育會比較順利,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天性的節奏(你懂的,媽媽隨時都在,孩子就會比較安心,十月懷胎,媽媽對孩子的天然反應,也是無可替代)。中期來看,斷奶、入園以及之後等等的被無數前輩媽媽妖魔化的關口,都會走的比較順,因為最初的溝通有效,孩子建立起信任的通路,信任自己也信任大人,當自主意識產生之後,會更容易找到表達途徑。長期來看,每個做父母的都不可避免的想要保護孩子,比如我們的父母成年於亂世,就過早的希望我們穩定,而我們在和平年代長大,卻並不知道孩子的人生會遇見怎樣的波瀾。最初最徹底的陪伴,能夠給孩子心靈一個歸處,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呢?也許,可以給他一個氣墊,在自我與荊棘之間,拉出一個緩衝地帶。

對自己來說,第一個好處是儘快獨立。媽媽們的年齡大致在70後段到90前段,念大學趕上擴招,畢業了工作難找,要買房了房價又高的嚇人,我自己是84年的,對此體會頗深。也因此念書、工作、婚姻,都有父母的意思在後面,全職媽媽,是我第一次自己做選擇並為此承擔後果。先獨立,才有說話的底氣,也才有能力照顧身邊的人。第二個好處是陪伴是雙向的,孩子同樣給了你最初最徹底的陪伴,使得成年後第一次有機會全身心的正視自己的成長過程,都知道正視是修正的第一步,年紀大了當然很多問題不好改,但三十歲左右還算是個機會,如果早年沒有順天性發展的話,之後也許可以。

再一個好處是能把爸爸的責任感「逼」出來,這裡頭當然有分寸把握的問題,此處略去不談。

其次說說困難。

最大的困難是家庭矛盾。媽媽全職會帶來眼界的狹窄思維的局限,而爸爸自然有經濟壓力,初結婚雙方還沒能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模式,孩子還小養育問題千頭萬緒,公婆父母又各有想法,以上種種湊在一起,在職媽媽還能逃,全職媽媽逃不掉,一個處理不善會帶來後續很多麻煩,吵到離婚邊緣也是常事,嚴重就會影響孩子。

然後是大環境。經濟發達一定時間才能帶來公共設施的人性化和社會觀念的開放包容,所以,在貴國獨自帶娃絕對是一件苦差事,如果到醫院看病,一個人帶更是不可能的任務。我所在的蘇州還是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城市,推車在園林里石板路上下,幫過我的全部是學生和老外,基本不敢一個人帶推車上下公交車。大環境也包括雙方的親戚,最近的四位老人自不必說,公婆會覺得全職媽媽佔了自家兒子便宜父母會覺得因此矮了半頭占不住理,如果原先就是雙職工(對我就是這麼勇敢,哈哈),所有熟悉不熟悉的親戚都會覺得有立場跳出來評論指點一番(做生意的家庭相對要好些,大多數國人還是持有錢任性說,至少當面肯定客氣)。還有你的同齡人,甚至也是當媽的,我看見過老友得知我還沒上班的時候臉上的精彩表情,即使同樣是全職媽媽,因為經濟和家庭差異,承擔的壓力不一樣,也談不上相互理解,所以全職媽媽是一條孤獨的路。不要小看這些外部的壓力,當你連續夜奶半年多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前一晚又因為公婆矛盾同先生拌了幾句,第二天帶娃在小區碰上一個奶奶善意的教育幾句,你都會怒從心頭起,而這些負面情緒積累起來,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謀殺你的時間和精力,也肯定會影響孩子。

最後是經濟。放到最後講,因為在考慮全職媽媽的,除了本來就找不到工作的,至少條件還過得去,養大孩子沒有問題,只是追求怎麼養性價比更好。雙職工也好,男方做生意也罷,全職也好,在職也罷,如果父母決定全程參與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來,必然要牽扯掉一大塊原本留給事業的時間精力,頭幾年,發展肯定會停下來或者緩下來。如果原本是事業發展到中層的職場媽媽,三年後必然沒有同樣的位置,也肯定跟不上社會跟人際的變化。開支也要砍(勇敢的雙職工又出現了,怎樣省錢和操持家務佔掉了我蠻多精力,所以很累也不單是因為帶孩子,但這是全職的附帶條件),所以現實的來說,全職媽媽就是付出所有賭一個不一定,付出所有是肯定的,養好孩子則未必。

最後談談所需的準備。如果尚在孕期,給三個建議——學一點時間管理、作息正常加每天散步保持體能、均衡營養不要超重。

頭一個是心理準備。做媽媽意味著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全職媽媽則要準備好面對以上所有困難,現實一定比預期更恐怖,但肯定有人走過來了(對勇敢的我又出現了),所以你也能走過來。如果衡量下來自己心志不夠強大,受不了閑言冷語,就不要去做。

第二個自然是先生的態度。普遍來說,結婚前就建立起有效溝通渠道的夫妻並不多見,但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類似的決定必須兩個人一起下,再一同去面對各方困難和爭取各方支持。不妨把這件事情變成一個溝通的機會,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相互理解。如果先生反對,就不要去做。因為在後面漫長的孤獨中,先生的支持可能是孩子的笑容以外你唯一的憑藉。

第三個是爭取老人(或者要好的親戚)的支持。不要求理解,但是要把溝通做在前面,跟先生一起出面,端正心態,老人把你們養大已經付出足夠,照顧第三代只是人情,並非責任,不管做多少,存有感激之心。

第四個是給自己留好一個姐妹淘圈子,你肯定需要吐槽、緩解壓力、尋求支持甚至幫助,對先生可一而不可再,姐妹們相互扯扯閑話,不容易鑽牛角尖。

第五個是事業準備,能保留副業,自然最好,不然,也要保留好一些重要的人脈關係,定期維護。或者乾脆有轉事業方向的打算,相關的信息也要注意積累。

最後一個一定不是最不重要的一個,經濟準備。花錢買時間的事情盡量多做,讓自己時間寬裕些,每天脫離媽媽這個角色一會兒,有一點自己的活動圈子,才會有輕鬆的情緒去追求更順暢的夫妻溝通、更合適的帶娃方式,也就離全職媽媽的本意更近一些。

嗯,家務是漩渦,永遠做不完,記得別把自己繞進去。

最後,祝福你們。


在生活中,你肯定聽過這些話:

「讀了那麼多年書,現在就在家裡帶孩子,你虧不虧啊?」

「在家帶孩子,沒工作沒收入靠老公養,你不擔心他有天煩了嗎?」

這也是如今社會爭論非常激烈的一點:高知女性放棄事業,成為全職媽媽,是不是一種浪費?

也就是說,孩子真的能因為媽媽的全心陪伴,而比沒有媽媽全職陪伴的孩子優秀很多嗎?這些優秀,真的值得媽媽放棄個人發展而去成全嗎?做全職媽媽的機會成本,足以被孩子的「更好發展」cover掉嗎?

今天我們就用科學研究和理論數據,幫助大家看明白,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或職場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何差異。

工作不會影響孩子成長

就「職場媽媽是否對孩子有負面影響」這個論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研究者們就開始進行針對性的研究。他們發現:

媽媽離家去工作,對孩子的數學能力、語言能力、行為控制沒有負面影響。

一位叫做Judith Warner的學者,就通過自己長達八年的研究,寫了一本書《Perfect Madness》,書中揭示了這樣一個結果:

媽媽從事全職或半職工作,並不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以及她與孩子的親密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簡而言之,就是全職媽媽無功,職場媽媽無過。女性可以在做全職工作的同時,既讓自己充實快樂,也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對於「孩子太早進入託兒所,是否對未來發展有不利影響」的社會爭論,研究者也做了更為細緻的實驗。結果發現,兩者在智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沒有差別。同樣的實驗在1988年和1996年被再次進行,依然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孩子遠比我們認為的通情達理

一般來說,認為媽媽在孩子三歲前出去工作會害了孩子的人,通常都是成年人,而不是孩子自己。大人總是站在自己的視角,為孩子進行所謂的「為你好」的辯護,卻往往忽略了真正當事人的想法。

那麼,孩子們對於媽媽離開自己去工作這件事,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上世紀90年代,學者Ellen Galinsky的一項研究就通過詢問孩子的方式,來考察他們對於媽媽工作的看法。

被詢問的孩子年齡跨度是8歲到18歲,而且他們的父母都有工作。

研究人員讓他們回答一個問題:關於父母工作對你自己的影響,你最希望他們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變?

這些孩子的父母都以為,孩子會回答「我希望他們能多陪陪我」,或者「我不喜歡他們都去工作」。然而孩子的回答令他們感動又驚喜,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希望父母不要那麼累,能少點壓力」,排名第二的是「希望父母能多掙點錢」,第三位才是「希望他們多陪陪我」。

在給出第三種回答的孩子中,他們其實更希望爸爸能多多陪伴自己,而不是媽媽。

這項研究還發現,孩子們要比大人想得通情達理。事實上,他們其實是理解「父母工作是為了更好地養家」這個道理的。同時他們也明白,自己之所以有享用不盡的零食、玩具,以及優質教育、旅遊機會和社交活動,正是得益於父母的工作。

研究人員還讓這些孩子給父母打分,結果證實:家有全職媽媽的孩子,和父母都在工作的孩子,打出的分數沒有什麼區別。

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家庭財富和資源

如果我們再思考地深入一點,還可以在這個話題背後,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試想一下,當人們質疑職場媽媽的工作對孩子不利時,其實背後就隱含了一個假設:媽媽對孩子的長期陪伴和親自教育,才是對孩子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但如果拿這個論點去問經濟學教授們,很可能就會遭到質疑:什麼才是對孩子未來更重要的因素?你又如何證明它呢?

所以,秉著對事實的執著,和對科學嚴謹性的追求,經濟學家們又開始研究:比起媽媽是否全職陪伴孩子,還有什麼因素,對孩子的發展更加重要呢?

他們發現:對於孩子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東西,其實並非「媽媽是否全職陪伴」,而是家庭是否具有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照料,以及提供其他有利於孩子潛能開發的條件。

簡單地說,家庭收入和資源多寡,才是影響孩子未來長期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貧窮家庭:

媽媽出去工作,全家才能生存

近幾年,美國華盛頓一項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孩子成績更差,就是因為生活貧窮、資源稀缺。還發現,家庭收入年增加1000美元,孩子的成績就會提高5-6個百分點。

在貧困家庭,這些心理和性格上的影響,遠遠沒有全家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住來得重要。要知道,童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經歷,會對兒童的大腦、心理發展產生很壞的影響。

而因為職場媽媽為家庭帶來收入,讓一家老小免於飢餓和寒冷。所以對於本來就物質條件不充裕的低收入家庭,媽媽出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富裕家庭:

媽媽工作與否,都影響不大

那麼,在高收入家庭,母親全職在家陪伴孩子,會有多少的正面影響呢?

經濟學家開始質疑,很多家庭條件好、有全職媽媽的孩子之所以成績好、能力佳,並不是因為媽媽全職陪伴,而是因為他們家庭屬於中產階層或者更富有的階層。足夠的物質條件,以及父母較高的知識水平,才是孩子優秀的直接原因。

這些孩子,無論母親是全職在家還是外出工作,都會表現得一樣好。母親出去工作,不會產生明顯的壞影響;母親全職在家,也不能產生明顯的好影響。

媽媽是否工作

對男孩和女孩影響不同

當科學研究者對「媽媽工作與否對孩子的影響」深入挖掘時,他們還發現,這件事對於男孩和女孩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職場媽媽的女兒,更願意追求自我實現

一項由哈佛大學教授主導,涵蓋了25個國家、50000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

職場媽媽的女兒,會追求更高的學歷和更好的工作,也會有更大的幾率到達管理崗位、賺更多的錢。

職場媽媽長期以來對女兒的「職場女性形象熏陶」,會使得女兒也希望追求在事業上的自我實現,而不是僅僅待在家相夫教子。

職場媽媽的兒子更顧家

同樣是上文提到的哈佛研究,研究者發現:

職業女性的兒子,成家以後在家務和育兒上的參與度更高。而且他們會更願意找一個有工作的女性做妻子。

他們成家生子後,每周在育兒上要比全職媽媽的兒子多花7.5個小時,在家務上多花25分鐘。對此,研究者對女性給出建議:如果你想婚後更多地追求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那麼你的男朋友的媽媽最好是個職業女性。

妻子去工作

婚姻更幸福

哈佛研究還同時發現:

女性在職場中的參與度越高,婚姻就越穩定。

這一點,相信很多全職媽媽都感同身受。當媽媽們的生活重心全部落在孩子和家庭身上時,會過分擴大自己的負面情緒。又由於丈夫忙於工作,她們會感到自己被孤立、被忽略,加上育兒和家務瑣事纏身,常常讓她們負能量爆棚。

全職媽媽比職場媽媽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焦慮症。而又因為母親的情緒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所以幼兒階段媽媽就回歸職場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更不容易罹患抑鬱症或陷入焦慮情緒。

而當全職媽媽開始做兼職,或回歸職場後,注意力就會從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中被轉移出去。這個時候,丈夫的缺點好像看起來也沒那麼多了。這種情況下,兩個的關係自然得到緩和。

專註於工作的媽媽,還可以利用工作時間暫時脫離孩子,獲得一定的喘息機會。

那些擔心自己忙工作,會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的媽媽們,如果你們能妥善安排好孩子,那麼就安心去工作吧。

孩子最終真正得益的,是你們的家庭背景、所持資源,以及父母學識、價值觀、認知水平和教育理念。

文章轉自公眾號【HeyMom養育研究所】

HeyMom養育研究所,鑽研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深入一線做兒童觀察和父母調研,解讀並解決養育中你最關心的問題:入園焦慮、幼小銜接、習慣養成、情商培養、學習力提升……更多精彩實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更有機會獲得專家解答哦~


如果寶寶有老人幫忙在身邊帶就可以不用全職了,如果沒有的話,可能就需要全職。留守兒童不好。


不要。女人要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推薦閱讀:

什麼工作崗位適合25-45歲的全職媽媽再就業呢?
年輕媽媽如何平衡投入在「工作」和「帶孩子」之間的精力?做全職媽媽可行嗎?
全職媽媽的出路在哪裡?

TAG:全職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