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區為什麼沒有能控制住通貨膨脹? ?

1946年到1949年的通貨膨脹,成為國軍戰敗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老蔣怎麼就無法控制住呢?當年的形勢應是很清楚的啊。

……………………………………

看起來就是老蔣地盤越來越少,物資也越來越少,為了維持戰爭,只好多發行貨幣,所以就這樣膨脹了!


幣值,就是物資和紙票的比值。

法幣,是1935年發行的,所以流通範圍不包括滿洲國。

抗戰結束之前,全國大部分物資都不在國民政府手裡,法幣越發越多,靠的是英美貸款勉強支撐。

國府本打算抗戰勝利後劫收滿洲財富(總量比關內還多),以及關內淪陷區的財富(依然多於國統區)。這樣法幣起碼升值四倍。然而事與願違,滿洲的巨量財富被蘇聯掠奪,隨後滿洲的產糧區及礦山都被共軍佔領,到1948年,滿洲全境被共軍佔領。

蔣介石押寶美國大選,又沒想到杜魯門絕地翻盤(美國歷史上的經典選舉)。隨後美國受到左派思潮影響,放棄了蔣介石政府,宋子文想要的貸款沒到位,於是輸掉了經濟戰。

物資也沒有,外援也沒有,蔣太子打老虎結果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三個字——冀朝鼎


GCD控制了農村和北方糧食產地,KMT主要控制大城市。在解放區人民都不用民國的紙幣,基本是自然經濟狀態,GCD也控制糧食和各種農產品向KMT控制的城市流通。而另一方面資本家的逐利性讓他們覺得有利可圖,反而囤積居奇,國統區本來各種農產品生產就很少,又被權貴們壟斷,惡性循環。

後來上海解放後,陳毅市長調動北方的所有糧食供給上海和資本家對抗,資本家最終被打敗了。紙幣畢竟不是硬通貨,沒有經濟支持的紙幣,就是廁所的紙


我覺得學過一點經濟學的都知道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就是貨幣超發吧。

我覺得歷史背景應當清楚:國統區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候是內戰後期,抗日戰爭剛結束的時候通脹並沒有嚴重到控制不住的地方。

1946年以後日本已經投降,共方主要控制西北和北方部分地區,國方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的糧食主產區。這時候通脹不嚴重的原因很簡單,同樣的貨幣總量,國方突然擴大的貨幣發行區域,物價當然上不去。

然後內戰開始。這時候要注意,戰爭是要花錢的,裝備、人員等等都需要大量資金。國方要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就要不斷的投入巨額資金,這個壓力足夠拖垮一個運轉良好的經濟社會,更何況國民黨這樣管理經濟和打仗都很差勁的政權。一方面國民黨不斷吃敗仗,丟失地盤;一方面控制區治理不善,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為了維持統治和養兵,國民黨總得掏錢啊,稅收不夠用,借款不夠用,那就只有印鈔票了啊。

大量印鈔票的同時地盤又在縮減,這就造成了當時瘋狂的通脹速度。也不能說和共產黨一點關係沒有,共軍打的太好了嘛,國軍丟盔卸甲太快了嘛。倒是跟共黨什麼花錢去國統區買東西沒什麼關係。


我黨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打所有的國民黨紙幣收集起來到國統區買東西,國民黨的地盤越來越小,物價自然就飛漲。

--------------------------------------------------

當然,逃走的人帶走的紙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通脹是戰爭失敗的結果而非原因,二戰結束時共匪區和蔣匪區通脹都是數千到數萬倍。


和今天台灣政局有異曲同工之妙,船還沒沉,船上的人已經各打各的算盤了。


關鍵是無法控制物資。


有個電視劇叫北平無戰事


我看了看其他人的答案,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都不是主要原因

一,當時在打仗,共,國,日三分天下,都各自印發紙幣,各自的統治地區都各自為政。這是大前提,然後舉個例子,日本佔領山東之後,強行讓老百姓把金銀和國統區的貨幣換成日軍的貨幣,然後把這些國統區的貨幣全部投放到國統區去購買物資,這樣天量的資金進入國統區之後,造成物資減少,同時貨幣大量增加,你說,能不通貨膨脹??

二,這是打仗時期,政府多印點紙幣來支援戰場應該也無可厚非吧?


推薦閱讀:

從法理上講,現在俄羅斯有將克里米亞接納進來的合法途徑嗎?
文藝復興從一個廣義的角度對西方世界與現代社會意味著怎樣的意義?它的哪些價值觀念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影響著當代人?
中國曆來有後朝為前朝修史的慣例,為何到了本朝卻沒有延襲下來呢?
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對社會主義的背叛嗎?
宋朝不殺士大夫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貨幣 | 通貨膨脹 | 貨幣戰爭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