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哪些禮失求諸野或者治失求諸野的例子?
公元439年的一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可謂是春風得意,作為北方最西段的涼州,終於划進了自己的版圖。為了顯赫功績和打擊涼州地區的繁榮,太武帝下令,把涼州地區的三萬餘家民眾遷往平城(今山西大同)。
冬十月辛酉,車駕東還,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師。《魏書·世祖本紀》
這三萬餘家民眾,除了帶給平城人口,技術之外,還帶來了從公元220年前保留下來的漢代舊制,這些流傳了近220年漢代舊制,正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
故事的開始,讓我們把目光放到西晉永興元年(公元301年),這年,來自甘肅安定的張軌奉晉朝之命,前往涼州,任涼州刺史。涼州可不是一塊好咬的骨頭,邊界、異族,周邊局勢常常動亂,史書記載「鮮卑反叛,寇盜從橫」,張軌到任之後,立馬展開了肅治,並推崇儒家學說,建立學校,設置祭酒,成為西晉立朝37年中,少有的安寧僻靜之鄉。
永寧初,出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於時鮮卑反叛,寇盜從橫,軌到官,即討破之,斬首萬餘級,遂威著西州,化行河右。以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為股肱謀主,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視別駕,春秋行鄉射之禮。秘書監繆世征、少府摯虞夜觀星象,相與言曰:「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張涼州德量不恆,殆其人乎!」《晉書·列傳第五十六》
張軌遠遠不會想到,他整治涼州的舉措,在15年後,為來自洛陽長安的世族們提供了避難所,他推崇儒學的政策,在189年後會深刻影響另一個王朝的改革。
公元311年到316年,羯、氐、羌、匈奴、鮮卑,五個游牧部落趁著西晉司馬家族內部的混亂,南攻長安、洛陽,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帶來的是熊熊不盡的戰火和暴力不止的殺戮,沉醉於清談中的世家大族,終於開始面對起殘酷的現實,收拾家當,紛紛逃離了這個被權力和富貴腐化的是非之地,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隨著司馬家族南下東渡,一時紛紛如過江之鯽。另一部分人,選擇北上西去,跨過黃河,到達涼州,而這些世家大族們,高齡者是親身經歷了三國西晉,大部分讀的還是漢代儒學。這些讀過漢代儒學的高齡儒士們,成了把漢代儀令保存到民間的第一代學者。距離西晉滅亡15年後,張軌的世家在涼州完全安定下來了,歷經張寔、張茂、張駿,傳到了張祚手裡,這時候的涼州,早已建立了政權,史稱前涼。張祚為人野心極大,為了圖謀成功,他特意「邀請」當時以儒學出名的避難到涼州的學者們,這裡頭就有郭荷、宋纖。郭荷,史書記載:明究典籍,特善史書,不應州郡之命。張祚徵為博士祭酒,追而致之,荷乞還。祚遺以安車蒲輪,送還張掖東山。謚曰玄德先生。
《晉書·郭荷本傳》
宋纖,史書記載:
宋纖,字令艾,敦煌效穀人也。少有遠操,沈靖不與世交,隱居於酒泉南山。明究經緯,弟子受業三千餘人。不應州郡辟命,惟與陰顒、齊好友善。張祚時,太守楊宣畫其象於閣上;出入視之,作頌曰:「為枕何石?為瀨何流?身不可見,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儀,鳴鐃鼓,造焉。纖高樓重閣,距而不見。岌嘆曰:「名可聞而身不可見,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後知先生人中之龍也。」銘詩於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萬尋。奇木蓊鬱,蔚若鄧林。其人如玉,維國之琛。室邇人遐,實勞我心。」
纖注《論語》,及為詩頌數萬言。年八十,篤學不倦。張祚後遣使者張興備禮征為太子友,興逼喻甚切,纖喟然嘆曰:「德非庄生,才非干木,何取稽停明命!」遂隨興至姑臧。祚遣其太子太和以執友禮造之,纖稱疾不見,贈遺一皆不受。尋遷太子太傅。頃之,上疏曰:「臣受生方外,心慕太古。生不喜存,死不悲沒。素有遺屬,屬諸知識,在山投山,臨水投水,處澤露形,在人親土。聲聞書疏,勿告我家。今當命終,乞如素願。」遂不食而卒,時年八十二,謚曰玄虛先生。《晉書·宋纖本傳》
這些博通經緯的學者們,豈會不了解張祚心裡想什麼?紛紛拒邀,唯求亂世之中,專研典籍,教育弟子,存聖人之絕學而已。這些學者西來,在涼州士林間立馬傳開,對於久不能聞中原之道的涼州子弟們,是天賜的機會,於是這些出身字涼州底層的士子,紛紛前去拜師求學。這一代士子,成為保存漢代儀令的第二代學者,而這些學者裡頭就有郭瑀。
郭瑀,敦煌人。年少便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氣度和眼界。他向東遊學,拜學郭荷。郭荷也喜歡這個超凡的年輕人,將其平生所學盡數傳給郭瑀。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東遊張掖,師事郭荷,盡傳其業。《晉書·郭瑀本傳》精通經義,雅辯談論,多才藝,善屬文。
《晉書·郭瑀本傳》
離郭瑀成為郭荷弟子不久,張祚這一次下令,「征」郭荷入朝,不得已,這位耆宿邁著年老步子去了張祚的朝堂,然而,面對一個不可能真心欣賞任用你的人,任何他對你的優待都是侮辱。郭荷上疏回家,而比他早些時候強詔的另外一位耆宿,宋纖,這時候選擇了首陽山伯夷叔齊二子餓死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名節。(注,俱在上文個人本傳)
郭荷回家不久,也病卒了。郭瑀認為「父生之,師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師不服重,蓋聖人謙也」遂用五服之製為郭荷守孝三年。並從此繼承先師遺志,講學教徒,傳經授緯,弟子著錄千人。荷卒,瑀以為父生之,師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師不服重,蓋聖人謙也,遂服斬衰,廬墓三年。禮畢,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作《春秋墨說》、《孝經錯緯》,弟子著錄千餘人。
《晉書·郭瑀本傳》
這郭荷的千人弟子,便是保存漢代儀令的第三代學者。此時,距離西晉滅亡過去近五十年,而前涼政權現在則是張祚之弟,張天錫在位了。
郭瑀善儒家經義,名聲高過了老師郭荷,張天錫乃屢屢派使者前往,命他出山,郭瑀指著天上的飛鴻說:「這是鳥啊,怎麼可以用籠子關起來呢?」來征使者惱羞成怒,乃以其弟子的性命威脅郭瑀,迫不得已,郭瑀出山,但是不久,郭瑀就乘著動亂,逃出張天錫捆縛他的籠子。張天賜遣使者孟公明持節,以浦輪玄纁備禮征之,遺瑀書曰:「先生潛光九皋,懷真獨遠,心與至境冥符,志與四時消息,豈知蒼生倒懸,四海待拯者乎!孤忝承時運,負荷大業,思與賢明同贊帝道。昔傳說龍翔殷朝,尚父鷹揚周室,孔聖車不停軌,墨子駕不俟旦,皆以黔首之禍不可以不救,君不獨立,道由人弘故也。況今九服分為狄場,二都盡為戎穴,天子僻陋江東,名教淪於左衽,創毒之甚,開避未聞。先生懷濟世之才,坐觀而不救,其於仁智,孤竊惑焉。故遣使者虛左授綏,鶴企先生,乃眷下國。」公明至山,瑀指翔鴻以示之曰:「此鳥也,安可籠哉!」遂深逃絕跡。公明拘其門人,瑀嘆曰:「吾逃祿,非避罪也,豈得隱居行義,害及門人!」乃出而就征。及至姑臧,值天賜母卒,瑀括髮入吊,三踴而出,還於南山。
《晉書·郭瑀本傳》
逃出籠子不久,前涼為苻堅所滅。苻堅聽聞郭瑀的名聲,也派使者徵召,可惜郭瑀因為丁父憂未去,於是當地太守特地派弟子三百人向郭瑀求學以還詔。這時候,經過兩代人傳承的漢代儀令,第一次開始迴流中原。
及天錫滅,苻堅又以安車征瑀定禮儀,會父喪而止,太守辛章遣書生三百人就受業焉。
《晉書·郭瑀本傳》
不久苻堅敗於淝水,這時候,來不及跟父親張天錫逃往東晉的張天錫之子張大豫,在校尉王穆的擁護下起兵,而這時候,接到王穆的徵召的郭瑀決定出山。和敦煌人索嘏一起舉兵。
政治的複雜永遠不是專心於故紙中的學者們可以想像的,王穆多疑猜忌,終於沒聽郭瑀勸告,殺了索嘏。郭瑀傷心欲絕,最後不吃不喝七天而死。及苻氏之末,略陽王穆起兵酒泉,以應張大豫,遣使招瑀。瑀嘆曰:「臨河救溺,不卜命之短長;脈病三年,不豫絕其餐饋;魯連在趙,義不結舌,況人將左衽而不救之!」乃與敦煌索嘏起兵五千,運粟三萬石,東應王穆。穆以瑀為太府左長史、軍師將軍。雖居元佐,而口詠黃老,冀功成世定,追伯成之蹤。
穆惑於讒間,西伐索嘏,瑀諫曰:「昔漢定天下,然後誅功臣。今事業未建而誅之,立見麋鹿游於此庭矣。」穆不從。瑀出城大哭,舉手謝城曰:「吾不復見汝矣!」還而引被覆面,不與人言,不食七日,與疾而歸,旦夕祈死。夜夢乘青龍上天,至屋而止,寤而嘆曰:「龍飛在天,今止於屋。屋之為字,屍下至也。龍飛至屍,吾其死也。古之君子不卒內寢,況吾正士乎!」遂還酒泉南山赤崖閣,飲氣而卒。《晉書·郭荷本傳》
第一代、第二代學者們的黯然收場,給了第三代學者更大的警示,而這第三代學者中,最出名的人物,就是劉昞。
劉昞是郭瑀女婿,他和當年在郭荷門下的郭瑀一樣,被郭瑀看重,學盡了郭瑀的畢生所學。但是,學貫儒學的劉昞,親眼見證了岳丈兼老師的郭瑀理想的覆滅,於是內心彷徨的他也選擇和老師開始的選擇一樣,安心授徒。劉昞,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儒學稱。昞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學。時瑀弟子五百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於昞。遂別設一席於坐前,謂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昞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
昞後隱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業者五百餘人。
《魏書·列傳第四十·劉昞本傳》
直到公元405年前後,一位叫李暠的人,來到劉昞的家中,請劉昞出仕,劉昞答應了。
這位李暠,西涼政權的建立者,一生都在為東晉北伐中原做鬥爭,然而究其志向,只不過是希望當一個文人而已承積善之餘慶,備箕帚於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將負累於先靈。乃夙夜而匪懈,實寅懼於玄冥。雖自強而不息,亮愚朦之所滯。思竭節於天衢,才追心而弗逮。實庸薄之多幸,荷隆寵之嘉惠。賴天高而地厚,屬王道之昇平。均二儀之覆載,與日月而齊明。乃春生而夏長,等品物而同榮。願立志於恭儉,私自競於誡盈。孰有念於知足,苟無希於濫名。惟至德之弘深,情不邇於聲色。感懷舊之餘恩,求故劍於宸極。叨不世之殊盼,謬非才而奉職。何寵祿之逾分,撫胸襟而未識。雖沐浴於恩光,內慚惶而累息。顧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難。實不遑於啟處,將何情而自安!若臨深而履薄,心戰慄其如寒。夫居高而必危,慮處滿而防溢。知恣誇之非道,乃攝生於沖謐。嗟寵辱之易驚,尚無為而抱一。履謙光而守志,且願安乎容膝。珠簾玉箔之奇,金屋瑤台之美,雖時俗之崇麗,蓋吾人之所鄙。愧絺綌之不工,豈絲竹之喧耳。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惡之由己。盪囂煩之俗慮,乃伏膺於經史。綜箴誡以訓心,觀女圖而作軌。遵古賢之令范,冀福祿之能綏。時循躬而三省,覺今是而昨非。嗤黃老之損思,信為善之可歸。慕周姒之遺風,美虞妃之聖則。仰先哲之高才,貴至人之休德。質菲薄而難蹤,心恬愉而去惑。乃平生之耿介,實禮義之所遵。雖生知之不敏,庶積行以成仁。懼達人之蓋寡,謂何求而自陳。誠素志之難寫,同絕筆於獲麟。
李暠《述志賦》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想當個文人的政治家,卻最終打動了劉昞。劉昞欣然應允了李暠的徵召,出任儒林祭酒的職位。此後,任憑風雨飄搖,政權更迭,劉昞再也沒有參與任何政治事件,專心教授學生,註疏舊典,撰寫史籍,生平留下多達兩百卷的著作。
李暠私署,征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暠曰:「卿註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昞何人斯,敢不如此。」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韓子》、《人物誌》、《黃石公三略》,並行於世。
蒙遜平酒泉,拜秘書郎,專管註記。築陸沉觀於西苑,躬往禮焉,號「玄處先生」,學徒數百,月致羊酒。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時同郡索敞、陰興為助教,並以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魏書·列傳第四十·劉昞本傳》
時間終於到了公元439年這一天,劉昞此時早已過了70歲的高齡,他教授的第四代以及更遠的第五代弟子,隨著拓跋燾的命令前往平城,而劉昞選擇留在涼州,終死臨松瀣谷。這個地方,是他年輕時和老師郭荷一起講學的地方。
從東漢滅亡到北魏太武帝下令東遷,一共219年時間,期間中原大地政權更迭,生靈塗炭,禮崩樂壞,盡喪人倫,清談思想大行於世,重典章文物訓詁考據的漢代舊學,早已在中原大地上銷聲匿跡。而外族胡夷建立的政權,將漢代舊制破壞殆盡,早已不是系統。唯涼州一隅,因為張軌經營,保存了漢代舊典,遂給北魏漢化提供基礎。此後,隨著北齊,北周的建立與亡敗,隋唐的興起,這些漢代舊典一一匯入新的血液,成了中華文明的根脈之一。「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則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詳論者也。」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漢代中原之文化學術,經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灌輸,加入隋唐統一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繼前啟後,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
公立學校之淪廢,學術之中心移於豪族,太學博士之傳授變為家人父子之世業,所謂南北朝之家學者是也。又學術之傳授既移於家族,則京邑與華術之關係不似前此之重要。當中原擾亂京洛丘墟之時,苟邊隅之地尚能維持和平秩序,則家族之學術亦得藉以遺傳不墜。劉石紛亂之時,中原之地悉為戰區,獨河西一隅自前涼張氏以後尚稱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學術既可以保存,外來避亂之儒英亦得就之傳授,歷時既久,其文化學術遂漸具地域性質,此河隴邊隅之地所以與北朝及隋唐文化學術之全體有如是之密切關係也。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這就是發生在公元471年之後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所用的漢代儀令求於諸野的歷史事實。
附錄:
一、參考資料:魏書(北齊)魏收撰(漢川草廬)隋書(唐)魏徵等編(漢川草廬)《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陳寅恪二、參考觀看:2015-03-06河西走廊 第四集 根脈-20150306河西走廊三、附言:《人物誌》一書經永嘉之亂,於中原地區早已失傳,唯劉昞為人物誌做注,並進程東晉,遂得以保留。此事亦可算求諸野之事。以上,天瀧叔燏筆於乙未甲申庚辰巳午之交。
1667年(清康熙六年)到北京的朝鮮使者回國之後,在其向朝鮮國王的報告中感嘆道"漢儀不復見,何日變中華?"
他並且說,當時的北京居民,見到他的衣服,低頭哭泣,神情悲慘。"見臣等著冠耳,指示其兒曰,此乃明朝舊制,垂頭而泣,見來慘然矣。"《李朝實錄》顯宗八年正月
在屠殺與抗爭了三十七年之後,漢服最後從華夏的土地上消失。滿服的長袍、馬褂、瓜皮帽,再加一條金錢鼠尾的裝束,就這麼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來了。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
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民國年間,僭主橫行,國家淪喪,人民困苦不堪,士風萎靡不振。在野諸賢毛周朱於1937年公祭我族之祖,十二年後,完成了中國的再統一,重建秩序,重立道統,解民於倒懸,放桀紂於蕞爾小島。從日本那裡重新認識圍棋,傳統服飾,古代建築和城市布局,茶道,甚至是,生魚片。幾乎所有非官話系統的漢語方言都認為自己最接近古漢語並都主張了例子。美式英語和加拿大法語都保留了現代歐洲版本中缺失的一些古代成分
先拋磚,葉菇涼 @葉微香 才專業。此句描述的情景出自於春秋戰國。主要是特指但也不限於所謂「朴儒」,這些人其實很多,孔孟只是其中經受住後世兩千年封建士大夫評議的大牛。漢代對這些始儒的一大批判就是「是古非今」。先秦儒家相對於法家,提倡禮治。反對君主專職毒菜、一切服務征伐的暴政。缺點是沒有看到地主階級在經濟上的崛起,一味復古。
這是文化傳播學中的一個理論,也就是說中心文化在不斷反覆迭代之後,要想找到其之前階段的樣式遺存,就只能到遠離文化中心區的地方去找了。這個例子有很多。比如說,去農村尋找傳統的春節儀式,去日本尋找唐風建築,去西南山區尋找古漢語的發音。
13-14時期,歐洲從他們視作異教徒、惡魔的穆斯林手中翻譯了大量典籍。大多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著作,歐洲人知道了原來基督教統治歐洲前,歐洲不光有一堆柱子雕塑,至高無上的上帝,還有高深的思想和理論。這就是文藝復興,歐洲隔了800年重新找到了自己原來的路。簡單概述希臘羅馬的藝術追求完美,精確,科學。中世紀追求表達神,描繪神的故事。把藝術當做宣傳手段。喬托重新發現了短縮法,文藝復興追求,解剖,科學,和諧。具體看看三個時期的繪畫就能略知一二。這事兒上穆斯林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我覺得我好無聊啊…天瀧氏寫了那麼長放上來,我由於懶還要強答…
王莽篡位後,推進托古改制,廢除了漢家禮儀。劉秀卻在洛陽讀書時,穿著漢服威武霸氣地上街遊玩,圍觀的百姓唏噓不已,史載: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http://wap.cnhubei.com/?l=3ref=www_iphoneorder=1dict=22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cltj=cloud_titlesrc=http%3A%2F%2Fctdsb.cnhubei.com%2Fhtml%2Fctdsb%2F20120117%2Fctdsb1629806.html
從現在的日韓以及大部分土生土長的東南亞華僑(泰國除外)身上都能找到中華禮儀的影子,大陸人見了反而不知所措。
經過元末動亂,明朝開始建紫禁城的時候,國內連工匠都沒有,我記的後來還是從越南招了個大匠主持興建的
文藝復興
天工開物
當美國的主流政治被政治正確給侵蝕得不成樣子的時候,亞文化很好的保留了理性。例子很多,例如女權主義者annita怎麼被gamer community給攻擊的故事,在我看來也是禮失求諸野。
推薦閱讀:
※流行樂和老年人脫鉤嗎?為什麼?
※馬爾他騎士團是怎樣的存在?這是怎樣運作的一個國家?
※未來還可能有大的家族么?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