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好像歷史上基本上沒有幾個王朝是真正有長時間統一過印度次大陸。孔雀王朝曇花一現,莫卧兒王朝好像也僅限於北印度。

而且,印度這個名稱。。。感覺現代印度獨立建國之前,一直是個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指有印度這麼一個國家。據說泰戈爾亦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是這樣嗎?

印度 這個詞語又是源自哪裡?梵文還是希臘文?還是其他?


@YUKI SO

謝邀,你問得真棒呢!按照我理解的你的意思,你想問的其實是「印度」(India)這個詞或者概念的內涵及其溯源對吧?

這麼厲害的問題怎麼可以查百度百科呢!

感覺現代印度獨立建國之前,一直是個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指有印度這麼一個國家

你的感覺是接近於對的。

印度的「民族國家」概念應該是形成於19世紀中葉至後半頁的一段時間內。這實際上是興起於孟加拉地區的印度文藝界,以及印度教復興運動等一系列近代思潮發展的結果。爾後形成的「印度性」(Hindutva)等概念,以及在此刺激下形成的印度穆斯林獨立建國的運動——也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啦。

印度人的所謂「民族性」自覺之前,從葡萄牙人第一次「殖民」印度,到1857印度成為英國屬地,在西方人視角下的印度從模糊的地理概念越來越具象化,但基本上無論是具象的空間範圍還是抽象的文化屬性,「India」是西方建構出來的概念。

關於「印度」這個詞怎麼來的,之前有一篇答案簡單寫過兩句:

印度的名字是來自 India 還是印度教的 Hindu? - 印度文化

在討論歷史、哲學、宗教等領域時,一旦涉及譯名,問題就大大的對不對?我曾經有概念不統一無法進行討論的偏執,後來發現概念的統一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這恰恰是語言的局限呀。所以,理解一個名字時,它的溯源很重要。

「印度」這個詞從中國的古典、西方的記錄和印度自身的文化傳承上理所當然的都具備不同的內涵以及外延,我們討論的時候不該全都混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百度百科上零碎的知識無法解釋你的問題。

從西北方向來的外來民族來到了印度河流域,當地人用印度河的名字稱呼這片土地。這才有了「Sindhu」。

寫作「Sindhu」及其各種變形(Hind-、Ind-)的印度的概念在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後13世紀前後的時間裡,完全就是外來民族對從興都庫什山(Hindukush)到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及德干北部的廣袤地區的地理稱呼。這個詞不代表某一個國家,也不代表某單獨一個民族或社群。

這個詞的起源就是印度河,最初來到印度河流域的波斯人(前6世紀中葉)將印度河以東的土地和人喚作「Ind」,後來希臘人稱之味「Indikoi」,再後來的穆斯林把這片土地命名為「al-Hind」。中間還有無數的變遷,但是這個「印度」的地理空間是不斷擴大的。

至於這段時間這個詞是如何變化的,比魯尼(Al-Biruni)的印度志裡面有詳細的解釋。

隨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才有了這個詞今天的模樣。

所以,你的問題是: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是的,你是對的。

「印度」這個詞的外延拓展成為一支民族、一種宗教、一個國家、一脈文化,多半是西方印度學學者與印度本土社會改革家建構的東西。哈哈,因為那個時代民族、國家、宗教這些詞的涵義本來就是一種西式啟蒙的產物呀。

印度教徒(Hinduism)用「Hindu」稱呼自己,動輒就說印度教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這個詞真正指向整個次大陸上的這種宗教不過是近代才開始有的事兒。

---

印度這個詞本身就是印度歷史發展的體現,統一卻割裂。

印度的名字是外來人給的,永遠都是在非本土語言的語境下這個概念才能討論。「India」這個詞你在印度本土任何一種本土語言里都找不到,所以這個概念只能是西方認知的產物。下次,我們討論一下「婆羅多」(????)的概念,也許能更好的理解古代印度文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


拿印度和中國比,沒法比,中國自古是個有傳承性質的大一統帝國,而印度一詞僅僅是個地理名詞而已,政治意義在古代還不如包含兩河流域以及中亞的「大波斯」區域。中國有所謂「皇帝」,波斯有所謂「萬王之王」、「蘇丹」。可印度有什麼?印度從來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統治全部印度地區的政權首領,導致突厥人和蒙古人來了之後只能稀里糊塗地繼續自稱蘇丹。而英國皇帝的法理來源也不是什麼印度皇帝,印度有皇帝嗎?而是莫卧兒蘇丹。

政治上的印度,要分三個區域來看待,北印度、東印度以及南印度。三個區域在歷史上民族不同、也各有地區強權出現,譬如戒日王朝就是北印度的強權,東印度和南印度各國從未臣服戒日王朝,根本不是藩屬關係,而是很簡單的國與國之間的平等關係。而東印度的波羅王朝又與東南亞的歷史息息相關,如果粗暴地將印度看做一個整體,那東南亞許多信仰印度教的小政權難道也要劃入印度的範圍了?再就是南印度,這是一個被幾乎所有人忽視的區域,南印度強大的朱羅王朝、潘迪亞王朝也很少有人了解,大夥都粗暴地將其納入印度範圍,殊不知人家只是信仰印度教的土著民族而已,其後裔也是泰米爾人等其他民族而非印度斯坦人,人家是堂堂正正的外國。

人們觀念中認為曾「統一」印度的孔雀王朝、德里蘇丹國、莫卧兒帝國都從未將這三個地區統一,更何況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不但是外來游牧民族建立的而且是有悖於印度傳統的伊斯蘭教政權。

這種由於地理偏僻而被主流世界忽視,粗暴地將整個地區用一個含混的會產生民族國家名詞歧義的地方除了印度外還有別的啊,譬如非洲,大夥都知道阿非利加,可阿非利加是一個國家嗎?


說他從未是一個國家,不準確,它在古代也曾統一過,只不過它不叫印度,也比較短暫。說他只是個地區,也並不準確,因為這個地區不是純粹的地理維繫而是文化維繫,這種文化維繫同時也是短暫的統一國家的基石。也並不是宇宙之母「西方人」首先提出來的,也不看看西方和印度之間隔著個什麼?

印度(Hindu)一詞源於波斯語,意思是「河流」,是波斯人眼中的「印度地區」,當然最初是指印度河流域,因為離波斯近或者說離原始印-伊人的老家近,後概念擴展到恆河-印度河流域,再擴展到整個南亞次大陸。(波斯人老家沒有大河,羨慕嫉妒恨)

當然了,hindu一詞在梵語里也存在,但不是印度,而是信度sindhu。印度、天竺、身毒,都是同一個詞語,但這些詞,都不是印度的自稱,都是從波斯人口中轉譯的,印度的自稱,是婆羅多,即「梵天的土地」。

這個詞從波斯人之口,借亞歷山大的鐵蹄,傳播到了西方,留下了美麗的傳說。西方人發音不準,別說鬼畜的梵語sindhu了,連波斯語hindu都發不準,就成了indus

印度歷史上大分裂時期極多,可以說沒有皇帝法統的存在。唯一統一南亞的是阿育王的孔雀帝國。其他統一北印的有戒日及多難陀貴霜,勉強算一個「王」(raja)的法統吧。而且貴霜也是吐火羅-塞人建立的而不是印度人自己。

比起地域法統這種東西,使得印度存在的,其實還是印度文化圈這個實體。因此,哪怕斯里蘭卡和尼泊爾從未被印度王統治過,它仍然屬於廣義印度地區。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靠近波斯的印度河流域被波斯的傳教給綠了。因此出現怪象:最古典的「印度地區」,反而不是純粹的「印度地區」了,已經不姓婆了。

這種怪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可以試著舉一反三一下

波斯說這事我不背,是突厥蠻子乾的。

莫卧兒帝國的統一,離孔雀王已經過去兩千年。作為波斯文化圈的莫卧兒,則很順理成章地稱他統治的這片土地為「印度」,嘛反正波斯語里這裡就叫印度,而我統治的印度受波斯文化影響我覺得也很正常,我又不是印度傳統文化人,印度人自稱婆羅多也不關我事。大概,這片土地叫印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深入本地人心的。

而莫卧兒帝國的法統是否繼承遙遠的孔雀帝國呢?它直接繼承自帖木兒。而帖木兒是繼承自察合台汗,還是波斯皇帝?

二者兼有之(或者加上印度王,三者兼有之)。莫卧兒皇帝自稱shah,是為波斯皇帝,又自稱gurkane,意思是(成吉思汗)的繼業者,是為大汗,而實際上,卻又是實實在在的統治印度的印度raja


印度這個詞最早是唐僧使用的。嗯,就是西天取經的那個唐僧。
在之前叫天竺國。
在中國人的眼裡,印度是一個完整的,獨特的文明以及產生這個文明的地域,跟華夏、中華類似。
印度由於雅利安人的種族隔離制度和種族歧視政策,導致長期分裂內亂。所以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在文化上,還是一個完整獨特的文明。這也是印度統一獨立的基礎之一。


是玄奘翻譯的

玄奘之前印度稱天竺,西行歸來後譯為印度。玄奘西行時印度半島也並沒有完全統一,分裂為很多小國,其中戒日王國最為強大,其餘小國作為其番國臣屬。類似朝鮮與明朝廷的關係。

玄奘西行16年,有10年時間停留在戒日王國,與戒日王交往甚密。並且遊歷印度半島其餘小國講學辯論。因此玄奘所說的印度,應該包括戒日王國在內的眾多小國。今日的印度沿襲繼承了歷史,繼承了古老文化,種姓制度和語言文字,當然可稱之為一個國家。再說中國也曾多次分裂被外族入侵,但只要文字文化傳承下來,我們就還是那個中國。

PS:全憑記憶爪機手打,可能有錯誤,考證之後再做修改


印度_百度百科

這種百度就行的事就請不要在知乎上提問了,還是自己去看看吧。


用那兔的原話來說,只是牛牛具現出來的


印度是被英國人應拼湊出來的"所謂"國家。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雅思英語聽力里有印度、蘇格蘭、英國北方、南非口音?
如何看待印度學者高興?
如何看待印美日將出動最大戰艦參與三國聯合軍演?
如何客觀評價印度的海軍實力?

TAG:歷史 | 地理 | 印度 | 世界史 | 亞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