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斯拉夫解體時,為何塞爾維亞/塞族不希望解體?為何西方總是站在倒塞一方,而中俄則站在挺塞一方?

前南斯拉夫解體的歷史很是複雜,參雜了太多政治、民族、文化、宗教、地緣等因素。不過我發現有趣的是,無論在克羅埃西亞獨立,波黑內戰還是科索沃問題等一些列有塞爾維亞或塞族捲入其中的事件中:

1.塞爾維亞或塞族總是力保國家完整 ,反對分裂的。

2.西方總是扮演著反對塞爾維亞的角色,而中俄則支持塞爾維亞。

這是為什麼?


這要看「國家完整」的國家是指的南斯拉夫還是塞爾維亞了。

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不希望南斯拉夫解體,同樣其他民族的共產主義者也不希望;

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不關心南斯拉夫解不解體,他們只是不希望大塞爾維亞領土的減少;

米洛舍維奇聲稱他兩者都不希望。

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只關心有塞爾維亞人的地方,除了老一輩的南斯拉夫主義者,塞爾維亞人對於第二南斯拉夫的維繫興趣不大。對馬其頓這樣沒有塞爾維亞人聚居的加盟國的獨立也不持反對意見。

塞共和克共的鐵托主義者一向支持維繫第二南斯拉夫,各加盟國在自治權不受到威脅時並沒有強烈的獨立慾望。克羅埃西亞前總統梅西奇就非常緬懷南斯拉夫;但是從一方面從蘭科維奇案和克羅埃西亞之春延綿不絕的政治鬥爭,原本被鐵托指望接班的以工廠技術官僚為代表的南共中青代政治力量受到重創,導致後鐵托時代的領導層匱乏,給了米洛舍維奇這樣的投機主義者上台的條件;另一方面大環境下的政治自由化動搖了鐵托主義者的執政地位。

說到底各國都明白,獨立未必比維繫南斯拉夫好,但比起被塞爾維亞統治肯定不會更差。其實鐵托也這麼覺得的,所以第二南斯拉夫有設置退出機制。

巴爾幹地區歷來都是外國列強的賭場,從君士坦丁堡到維也納,從倫敦到柏林,從華盛頓到莫斯科。西巴爾幹總是受到中歐強權的強烈影響,第一南斯拉夫因第二帝國的毀滅而興起,因第三帝國的興起而毀滅。鐵托體系通過制衡和外交手腕尚可維持住了作為一隻獨立力量的地位,然而拋棄鐵托,那就準備接受再統一的帝國。

俄羅斯支持塞爾維亞是教友的愛,中國跟西班牙和羅馬尼亞一樣是出於分離主義考慮。


謝邀。

首先,塞爾維亞並沒有努力維持南斯拉夫的統一。它只是想分的多一點而已。

巴爾幹半島,各種民族去走馬燈式的來去。大體上是從北面一波波民族把上一波往南趕,往山裡趕。在缺乏強力控制全盤的情況下,各民族的廝殺不可避免。

事實上,歷史上只有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六百年,巴爾幹地區維持了大體上的和平,各民族沒有大規模的混戰。但是隨著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奧斯曼時期那種君主與封臣式的關係無法維持。

如果說保加利亞是巴爾幹的德國,那麼塞爾維亞就是巴爾幹的俄國。同樣的對土地有著超乎尋常的執念。

塞爾維亞的野望,就是恢復歷史上塞爾維亞王國統治的所有地區。具體到現實中,就是要統治所有的塞族人居住區,包括混合居住區。

但國際社會普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不管哪個國家分裂或者獨立,往往要「尊重原有邊界」。畢竟,沒有這一原則,那麼戰爭將無休無止。

而塞爾維亞所追求的,偏偏是要打破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的原有邊界。因此與克羅埃西亞、波黑甚至馬其頓等都有領土糾紛。

問題是,如果說別的共和國內有塞族人居住就要和塞爾維亞合併或者獨立的話,那塞爾維亞幹嘛不讓阿族人獨立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一下內容:

事實上,大力鼓吹塞民族主義的,正是那些企圖推翻共產黨的勢力。他們利用所謂塞爾維亞是「主體民族」,在南斯拉夫內部吃了虧之類的觀點,成功在危機時期取得了一定社會支持。掌權之後,他們便廢除了科索沃地區的自治地位,強行推行單一化政策。在波黑,他們支持塞族人驅逐和屠殺別的民族。此外,與世仇克羅埃西亞,他們也殺的你死我活。

爽嗎?我怎麼覺得似曾相識。

網路上有一幫人,天天鼓吹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什麼共黨讓漢人吃了虧,什麼把某些民族種族滅絕,什麼緬甸、印尼、俄羅斯統統滅掉之類的……這群人的腦袋裡,就是打算讓中國成為塞爾維亞的翻版。

而阻礙他們的最大障礙是誰呢?是party。

所以,大家都知道,這幫子打了雞血的極端民族主義者的目標了吧?


不請自來,嘻嘻。

首先,南斯拉夫內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泛濫,這場內戰被某些人認為是反對分裂的行為,實在是大錯特錯。米洛舍科維奇、卡拉季奇、姆拉迪奇等等塞族領導人只是想恢復大塞爾維亞的版圖罷了。


所謂塞爾維亞政府不希望南斯拉夫分裂,屬於謠言

這件事,塞爾維亞政府高官Borisav Jovic在1990年自己也說得很清楚,要把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從南聯盟里強行趕出去,他還徵求過米洛舍維奇的意見,談下來的結果是這樣的:

Conversation with Slobodan Milosevic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in Serbia. He agrees with the idea of 「expelling」 Slovenia and Croatia, but he asks me whether the military will carry out such an order? I tell him that it must carry out the order and that I have no doubts about that; instead, the problem is what to do about the Serbs in Croatia and how to ensure a majority on the SFRY Presidency for such a decision. Sloba had two ideas: first, that the 「amputation」 of Croatia be effe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Lika-Banija and Kordun municipalities, which have created their own community, remain with us, whereby the people there later declare in a referendum whether they want to stay or go; and second,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SFRY Presidency from Slovenia and Croatia be excluded from the voting on the decision, because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part of Yugoslavia that is adopting this decision. If the Bosnian is in favour, then we have a two-thirds majority. Sloba urges that we adopt this decision no later than one week hence if we want to save the state. Without Croatia and Slovenia, Yugoslavia will have around 17 million inhabitants and that is enough for European circumstances.

這是民族沙文主義,不是什麼子虛烏有的"維護國家統一"


  • 首先,塞爾維亞族並沒有總是力保南斯拉夫國家完整。誠然,塞族中有不少支持南共,極力保持南斯拉夫紅旗不褪色的布爾什維克,然而更多的人,選擇支持米洛舍維奇及其支持領導的民族主義勢力。假想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民基礎,米洛舍維奇如何開展他的狂飆運動?

  • 圖為1988年11月19日,貝爾格萊德市塞族大遊行,支持者高舉米洛舍維奇的畫像

巴爾幹半島,確實是充滿了血淚,仇殺與戰爭的半島。這裡曾是東羅馬帝國的疆域,又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了上百年的時間。地處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斷裂帶之上的巴爾幹半島,民族林立,矛盾重重複雜,簡要的說,有三股比較大的勢力存在於巴爾幹半島——信奉東正教,親俄羅斯的塞爾維亞;信奉天主教,親西方尤其是德國的克羅埃西亞;還有廣大的穆斯林,他們祖先有可能是塞族或者是克族,但是在奧斯曼帝國長期的統治中,為了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與更好的生活壞境,選擇了皈依伊斯蘭。眾所周知,基督教(這裡我指廣義基督教,包含天主教與東正教)與伊斯蘭教有著長時間與深刻的廝殺與仇恨,從十字軍東征,到東羅馬的滅亡,到俄羅斯對土耳其的幾次戰爭。在這裡,恐怕基督教東正教與穆斯林的仇恨恐怕難以消弭。畢竟那些廣大的東正教徒,天主教徒,在奧斯曼時代可是二等公民。面對穆族,難免會有看待二鬼子的不爽。不過,隨著二戰的展開,極端民族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巴爾幹半島的塞族與克族之間同樣開始了強烈的仇恨與殘殺(不過話說回來,西方與毛子一直也合不來)

  • 烏斯塔沙(Usta?a)是克羅埃西亞的極右翼組織,它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在1941年參加了軸心國集團。他們奉行法西斯政策,最終在1945年被南斯拉夫人民軍殲滅。

烏斯塔沙在納粹德軍的幫助下於1941年4月14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宣布「克羅埃西亞獨立國」(NDH)成立。1941年4月27日,新成立的烏斯塔沙軍隊在一個主要由塞爾維亞人居住的村莊古達瓦克(在別洛瓦爾附近)展開了大屠殺。以此為開端,烏斯塔沙在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境內開始了針對非克羅埃西亞人的大規模種族清洗。烏斯塔沙政權殘酷地鎮壓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根據統計,烏斯塔沙建立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人

圖為烏斯塔沙屠殺塞族群眾

  「大鬍子、十字架、皮夾克、黑色骷髏頭徽標」是塞爾維亞東正教極端組織「切特尼克」(Chetnik)的標配。早在二戰時,代表塞爾維亞王室就以立場不堅定、排猶、反天主教而臭名昭著。二戰歷程中,切特尼克一方面有維護國家獨立、抵禦納粹入侵的歷史功績,另一方面也具有著極強的種族主義、沙文主義傾向。戰爭後期,切特尼克的主體力量向塞爾維亞的內蒂奇傀儡政府投降,加入法西斯陣營。

這兩個臭名昭著的組織,分別代表了極端克族民族主義與極端塞族民族主義

  • 在這種種族仇殺蔓延,殘酷廝殺成風的惡劣環境之中。鐵托以及他所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就顯示出了正義性以及歷史發展必然性的結果了。
  • 雖然說南共早起是移植蘇聯模式最積極的,但是隨著後期鐵托與斯大林的分崩離析。南共也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自治社會主義模式。眾所周知,共產主義有著普世性與理想性,超越民族性的特點,鐵托以及其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站到了民族主義的對立面。當時在南斯拉夫活躍的所有極端民族主義份子,都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的敵人。無論是切特尼克,烏斯塔沙,抑或是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組織「第二普里茲倫同盟。其中分別由德意撐腰的烏斯塔沙以及第二普利茲論同盟隨著軸心國的失敗很快垮台,而對切特尼克的清洗與剿滅則是最為困難的,因為切特尼克組織是站在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一邊,與切特尼克爭奪正統權的鬥爭(當然切特尼克組織由於其血債累累,在反法西斯陣營中一直不受待見)最後以切特尼克首領米哈伊洛維奇1946年被南共政權處決而告終。切特尼克分子」在鐵托時代之被視為十惡不赦,也有甚於非塞族民族主義分子。
  • 南共的組織有著充滿矛盾的地方,絕大部分的南共戰士是塞族(傳統歷史上的反德民族),但是南共高層卻是以非塞族為主體。的國際主義共產黨人,包括鐵托、卡德爾(斯洛維尼亞人)、德熱拉斯(黑山人)、蘭科維奇(塞爾維亞人)與巴卡里奇(克羅埃西亞人)等,其中只有蘭科維奇一人是塞族。(更別提蘭科維奇後來還被作為中央集權主義—大塞爾維亞主義集團被清肅打擊)。共產主義的普世性理想性與其庸俗化之後與民族主義的結合一直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比如蘇聯,二戰前一直竭力打擊民族主義,二戰時為了需要迅速把民族主義拖了出來,原因無他,為了維護統治)。民族主義,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當時很多的南共戰士,很有可能並無法理解共產主義的普世性,他們的理解,也許就是單純的反對德國侵略罷了。
  • 客觀的來說,戰後的南斯拉夫對於塞族是有著一定壓制的。南斯拉夫雖然打擊民族主義,但是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打擊尤其嚴厲。南共的五人領導核心,倒台的恰恰是黑山的和塞爾維亞 的,德熱拉斯是因為「自由化」,而蘭科維奇因為塞族民族主義。1966年起對蘭科維奇集團「中央集權主義—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打擊十分嚴厲,其影響一直持續到70年代,據說有4萬塞族幹部因此被整肅。加之後來鐵托與蘇聯鬧翻,「情報局份子」(戰後蘇聯建立的「歐洲各國共產黨情報局」,南蘇決裂後是蘇聯反南的主要工具,「情報局分子」即指親蘇反南人士),成為了當時的「叛徒內奸」,受到懷疑與排斥,傳統上就親近俄國的東正教塞爾維亞自然是首當其衝。在制度上,鐵托也作了一些有利於抑制塞族強權的(用塞民族主義者的話說是「壓塞爾維亞」的)安排。在歷史上首次承認「講塞爾維亞語的穆斯林」為另一民族(穆斯林人,或稱波斯尼亞人),並據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國;認定所謂「塞爾維亞語的馬其頓方言」為另一語言 (馬其頓語),並據此確認馬其頓民族和建立了馬其頓共和國。這樣,就使聯邦中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大為縮小。同時還在塞爾維亞共和國里設了其他共和國所沒有的兩個「自治省」,並授予其與塞爾維亞幾乎平起平坐的「聯邦主體」地位。這樣一來,塞爾維亞的版圖基本回到了其建國時的水平。鐵托時代,曾將一些戰時流亡的塞族土地轉交給了阿族,更設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勵民眾放棄自己原有的民族加入新的民族。這些舉措,對於壓抑戰前南斯拉夫嚴重的塞族強權、維護民族平等和聯邦穩定起了作用,但是卻也埋下了日後南聯盟分崩離析的隱患。
  • 羅里吧嗦扯了這麼多,下面就說一說關鍵的內容吧__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和他的狂飆突進。對於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我個人對其的評價就是民族主義分子,偏極端的民族主義份子,南斯拉夫的分崩離析,恐怕與他關係甚大。米洛舍維奇出生於1941年,他的妻子米拉·馬爾科維奇出身高幹(米氏自己家境平平,父母都在鐵托時代自殺身亡)因為他妻子的關係,他得以結識了自己政治生命中的貴人-伊萬·斯坦鮑利奇,後者的叔父是鐵托的老戰友佩塔爾·斯坦鮑利奇,戰時任塞爾維亞人民解放軍司令,鐵托死後曾繼任南聯邦主席團主席.伊萬斯坦鮑利奇雖是鐵托的親信但與許多塞爾維亞幹部一樣,他對鐵託過分約束塞爾維亞的政策也有不滿。從石化公司領導、首都市委書記、塞爾維亞共盟主席一直升到塞爾維亞總統。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米洛舍維奇一直追隨斯坦鮑利奇,在後者一次次引薦下步步高升,差不多每次都是斯坦鮑利奇把自己升遷後留下的位置交由米洛舍維奇接任。不過,最後,是由米氏將斯坦鮑利奇通過群眾運動的方式推了下台,師徒二人也由此分道揚鑣,反目成仇,直至1998年米氏派出自己的秘密警察紅色貝雷帽將斯坦鮑利奇逮捕暗殺。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斯坦鮑利奇作為塞爾維亞領導人雖然對鐵托的民族政策有所不滿,總體上仍然忠於鐵托體制,只是希望在體制內進行調整,而不打算搞「再版的切特尼克政策」即大塞爾維亞極端主義,這恰恰和米洛什維奇完全相反。米氏希望的恰好是通過發動塞族的群眾運動,向下壓服科索沃,向上稱霸南聯盟,一掃鐵托時代的鳥氣。他本人可能希望以這種「豐功偉績』贏得塞族人民的親賴與好感,從而在之後的民主化浪潮中抵禦自由派,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1987年,塞阿兩族爆發流血衝突,米氏在塞爾維亞共盟八中全會期間號召塞爾維亞人起來抗議把他們的利益「出賣給阿爾巴尼亞人」的官僚,從而導致一批鐵托派失勢,伊萬本人也被迫辭職。
  • 此後伊萬與米氏關係一落千丈,目睹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勢力的狂飆猛進,伊萬逐漸走向米氏的對立面。當年對鐵托民族政策有所不滿的他,開始公開宣布自己是鐵托式的「反民族主義者」。他在貝爾格萊德組織反戰團體,譴責塞族武裝的暴行。在波黑戰爭期間,他出現在塞族武裝包圍與轟擊中的薩拉熱窩,對波斯尼亞人民表示聲援。1995年他出版《走向絕境》一書,嚴厲抨擊米洛舍維奇,同時也譴責米氏的反對派陣營中那些同樣鼓吹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人。在書中他寫到:「在米洛舍維奇之前,有一個完全別樣的塞爾維亞」,那就是鐵托的南斯拉夫聯邦中和平和繁榮的塞爾維亞。這些話體現了他作為一個老共產黨人對米洛舍維奇斷送「鐵托遺產」的痛惜。但他也談到舊體制缺少合理的政治結構,才使鐵托的一些錯誤無法糾,導致不負責任的野心家上台,而公眾則在被迫沉默和被利用的歇斯底里之間陷入怪圈
  • 下圖為前塞爾維亞總統,堅定的南共支持者,反民族主義者ivan Stamboli?,2005年8月25日被米氏綁架暗殺。
  • 如果談到『反對國家分裂「,他可以算上是,但是米氏絕對不是。2000年大選前,對米洛舍維奇與同樣鼓吹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反對派都極為不滿的斯坦鮑利奇計划出山參選。他勝出的機會雖不大,但作為左派候選人他將會有效地分掉一部分社會黨的選票,對米洛舍維奇非常不利。於是在大選前一個月,斯坦鮑利奇被米洛舍維奇的秘密警察「紅色貝雷帽」綁架並暗殺。他死後,著名學者康斯坦丁諾維奇著文悼念:「感謝這位塞爾維亞賢人,伊萬的血與斯雷布雷尼察(按:慘遭塞軍屠城的波黑穆斯林城市)兒童的血流在了一起,與武科瓦爾和薩拉熱窩被狙擊手打死的孩子們的血流在了一起,伊萬在這些孩子們中,伊萬是他們中的一個,他們都是民族的孩子!」

    在推翻斯坦鮑利奇等塞爾維亞鐵托派領導人後的一年內,群眾性大示威、大串聯與逼迫罷官之風在塞爾維亞全境愈演愈烈。黑山、科索沃等地黨政議會幾套班子全部大換班,在塞共和國、自治省直至市、區各級執行鐵托時代民族平衡政策的原領導幾乎全部換成塞族強硬派之後,米氏又把矛頭指向了全南黨政領導層。按鐵托留下的各共和國「輪流坐莊」規則,當時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舒瓦爾、聯邦政府總理馬爾科維奇、聯邦主席團主席德爾諾夫舍克恰好都不是塞爾維亞人。米洛舍維奇控制下的塞爾維亞當局的不合作導致聯邦黨政機構癱瘓。

    緊接著米洛舍維奇又組織了10萬塞族與黑山人發動「向盧布爾雅那進軍」,對斯洛維尼亞和沿途的克羅埃西亞、波黑等共和國進行威脅。同時,塞爾維亞當局在米氏的主持下,公然撕毀1974年聯邦憲法,不與聯邦機構打招呼便廢除了科索沃省自治權,強行解散並接管了科索沃政府和議會,儘管這屆政府和議會正是不久前才在米氏發動的「群眾運動」中新更換的。這樣對待一個聯邦主體,自然引起了同為聯邦成員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共和國的抗議,引起了馬爾科維奇總理等聯邦領導人的反對。後來斯、克等共和國走向獨立之路,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防止本國「科索沃化」。的確,如果一個共和國能夠單方撕毀聯邦憲法而剝奪另一個聯邦主體的權利,那誰還敢與它聯合?        結果在短短兩年內,南斯拉夫聯邦便土崩瓦解了。平心而論,由於「列寧式聯邦」的制度缺陷加上傳統意識形態凝聚力的消失,在東歐當時的大氣候下,南聯邦就像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聯邦那樣很難避免解體的命運。當時對聯邦的離心情緒也普遍存在,每個共和國都在搞民族主義,都在拆聯邦的台。但直接搞垮了聯邦的無疑正是米洛舍維奇摧毀鐵托體制的大塞爾維亞「狂飆」,而南聯邦解體得那麼殘酷而血腥,米洛舍維奇更難辭其咎。

    而像斯坦鮑利奇那樣的鐵托派則認為米洛舍維奇就是「新切特尼克分子」。當然,這一點起初並不明顯。儘管米洛舍維奇上台後塞爾維亞就掀起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潮流,新切特尼克運動也在這「新氣象」中粉墨登場,但對於形式上繼承共盟政權的米洛舍維奇來說,起初它似乎還是反對派。新切特尼克形式上的頭面人物是沃伊斯拉夫·舍舍利,此人在1984年因鼓吹切特尼克主義,被當時的斯坦鮑利奇政府以「反革命」罪判刑8年,但1986年就提前獲釋。

    米洛舍維奇上台後,舍舍利很快成為「英雄」,他於1989年在美國被流亡的塞爾維亞切特尼克僑民團體封為「公爵」,回國後創建「塞爾維亞切特尼克運動」(即後來的塞爾維亞激進黨),成為一位既極端反共,又反「西方自由民主」的極右翼民族主義明星。他認為南共是塞爾維亞的災星,鐵托墓的存在是塞爾維亞的恥辱,而米哈伊洛維奇(當年被南共處決的切特尼克首領)是塞爾維亞民族英雄,並自命為其繼承人。他組建的民兵武裝,軍服、軍銜與軍徽都仿效二戰時的切特尼克軍隊制式,而其對非塞族人的清洗和屠殺更與當年的切特尼克一脈相承。

    而米洛舍維奇的社會黨儘管在其綱領中毫不掩飾地指責「在(南斯拉夫)整個時期內所實行的制度和政策,特別損害了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人民」,但作為南共組成中的塞爾維亞共盟的後繼黨,成員中很多是懷舊老人。為維持這種組織資源,米洛舍維奇在推行切特尼克式的現實政策的同時,對歷史保持低調,並未公開指名罵鐵托或者讚揚切特尼克。然而實際上,他與舍舍利的關係一開始就耐人尋味。1991年舍舍利組織一批人企圖搗毀鐵托墓,與聯邦當局發生衝突,而米洛舍維奇控制下的塞爾維亞當局卻表示:鐵托墓屬於聯邦管轄,它的存廢與塞爾維亞無關,塞也不負保護之責。米洛舍維奇容不得托馬舍維奇這類「鐵托分子」,連斯坦鮑利奇這樣的昔日恩師也被暗殺,卻對舍舍利和「新切特尼克」非常優容。隨著前南民族仇殺愈演愈烈、西方的干預及米洛舍維奇與西方對立的激化,舍舍利逐漸從反對派變成了米洛舍維奇的「戰友」,「新切特尼克」堂而皇之地加入政府,舍舍利被米氏委任為副總理。對此許多社會黨人雖然不滿,但認為米氏是在搞統戰也還能接受。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米氏與舍舍利越走越近,與「本黨」卻越來越疏遠,到2002年終於與「本黨」大鬧了一場。

    這年8月,米洛舍維奇下台後,首次塞爾維亞總統競選開始。米氏與舍舍利這時都已身陷囹圄,但海牙法庭並不禁止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獄中從政」。米氏原想東山再起,指令社會黨再推他為候選人。然而塞爾維亞憲法規定一人當選總統只限兩次,他無權第三次參加競選。社會黨於是改提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扮演瓦爾特的老演員、社會黨人日沃伊諾維奇為候選人。在前南斯拉夫誰都知道「瓦爾特」就是鐵托的戰時化名,社會黨顯然是想打「鐵托牌」。不料米洛舍維奇聽說後大發雷霆,指令社會黨如果不推他,那就不要推本黨任何人參選,而必須支持舍舍利作為在野黨的惟一候選人。這就不是舍舍利加入社會黨領導的統一戰線,而是要社會黨為舍舍利抬轎子了。如果這樣,已經不像樣的「鐵托黨」豈不完全變成「切特尼克黨」了嗎?

    更何況舍舍利這時與米氏一樣由於被囚並不能實際履行總統職責,也幾無當選可能。如果推米洛舍維奇還可以算是政治上表示本黨一貫態度,改推舍舍利除了公開承認本黨已淪為切特尼克附庸外,又能有什麼別的實際作用?於是社會黨領導層表決,以多數票否決了米洛舍維奇的主張,仍決定從本黨成員中提名總統候選人。

    結果米洛舍維奇大怒,他立即從獄中發出指令:解除該黨代主席的職務,悍然廢除黨章規定的領導機構最高委員會,指定了33人組成「黨主席的組織——政治委員會」以取代之。一向屈從於米氏家長淫威的社會黨人忍無可忍,當天日沃伊諾維奇就發表聲明說:米洛舍維奇不準本黨黨員參選卻讓本黨支持舍舍利競選總統的決定,使他同塞爾維亞社會黨「產生了距離」,這樣下去他遲早會與黨分手。社會黨最高委員會執委會舉行會議,一致拒絕米洛舍維奇作出的違反黨章的決定,指出他擅自任命的「委員會」非法,「這種在政治和道義上無視黨的領導機構的做法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會議呼籲全體黨員在即將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堅決支持本黨惟一候選人日沃伊諾維奇。隨即社會黨第六次黨代會籌備委員會也以多數票表決,否決了米洛舍維奇任命的該委員會主席,而民主選舉了米尼奇。

  • 寫到這裡,應該算是對題主 的第一個問題有了回答了。由於鐵托體制的民主缺失,監管缺乏,以及對於民族問題的錯誤處理與政策失誤,導致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思潮的泛濫與 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的崛起,米氏及其所領導的塞爾維亞社會黨走向了切特尼克式的道路,對南聯盟的解體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畢竟塞族還是在南斯拉夫中影響很大的)米氏顛覆斯坦鮑利奇領導的塞爾維亞共盟鐵托派政府,發表煽動民族仇恨的科索沃演講,發動「反官僚運動」推翻黑山、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的共盟政府,組織衝擊斯洛維尼亞等共和國的「向盧布爾雅那進軍」,搞垮聯邦政府並封殺「南斯拉夫電視,都起到了很惡劣的作用。更不要談之後的塞族軍隊血洗斯雷布雷尼察了。而米氏的反對者科什圖尼察等塞爾維亞反對派同樣鼓吹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只是譴責米洛舍維奇在戰爭中失利,而不譴責他發動了戰爭。在這種大環境下,真正維護南斯拉夫統一的人如伊萬斯坦鮑利奇,勢單力薄,很難被廣大群眾理解。那麼,南斯拉夫的解體也就不可避免了。
  • 不過現在塞爾維亞正極力加入歐盟,從總體上看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切特尼克份子的影響已經非常微弱了。米氏被捕後,出於政治慣性,社會黨仍對海牙法庭表示不滿,給獄中的米洛舍維奇留足面子,沒有對他進行更多的批評,而且2006年還主辦了他的葬禮。但他的「切特尼克第二」政治形象已經勿庸置疑了。

    到了2008年大選後,塞爾維亞社會黨終於徹底改弦易轍,不僅跟米洛舍維奇依靠的「新切特尼克分子」即塞爾維亞激進黨徹底分了手,而且跟科什圖尼察領導的塞爾維亞民主黨(簡稱塞民黨),即斯坦鮑利奇所說的「同樣鼓吹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只是把米氏當作『前共產黨人』來反的人」也分了手,卻與所謂最「親西方」的、主張擺脫塞爾維亞沙文主義並加快融入歐洲的塔迪奇領導的民主黨結了盟。這個「大轉變」引人注目,因為在此以前,米洛舍維奇固然與激進黨久已沆瀣一氣,社會黨與塞民黨也曾有短暫合作,民主黨卻是米洛舍維奇的不共戴天之敵,兩者從未合作過。

    不僅如此,2008年以後社會黨與民主黨兩黨的合作還發展很快,儘管這個政黨聯盟中其他夥伴不斷鬧意見,但社會黨與民主黨一直穩定地攜手,在絕大多數爭議問題上保持一致。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這時的社會黨不僅與米洛舍維奇劃清了界限,而且比那些「同樣鼓吹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只是把米氏當作『前共產黨人』來反的人」走得更遠。他們不再反對向聯合國「前南法庭」移交犯罪嫌疑人;不再要求停止對米洛舍維奇家人的起訴;不僅放棄了「大塞爾維亞主義」,而且在民族問題上比塞民黨更溫和;同時他們也比反對派更「親西方」,不僅推動與歐盟簽署的《穩定與合作協議》,甚至還主張與曾經轟炸南聯盟的北約簽署安全協議;等等。用觀察家的話講,該黨已經「由民族主義政黨演變成為一個親西方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塞爾維亞社會黨的這種變化使我國一些專業研究南斯拉夫問題的學者也表示難以理解,並頗有微詞。但只要我們讀讀這本《生死巴爾幹》,就會明白如今這一切其實順理成章。

    實際上,真正的「大轉變」是米洛舍維奇對鐵托體制的顛覆,社會黨如今只是擺脫米氏夢魘而在某種程度上「回歸」了鐵托傳統而已。斯坦鮑利奇、托馬舍維奇等「鐵托分子」對米洛舍維奇的態度正逐漸成為今天社會黨人的主流態度,而前述2002年大選時的衝突也預示了2008年的變化。很明顯,鐵托靠鎮壓切特尼克起家,而米洛舍維奇骨子裡恰恰是個「切特尼克主義者」。今天塞爾維亞要「融入歐洲」,主要的障礙當然是「切特尼克主義」,而鐵托傳統在某種意義上倒是個助力。因此如今社會黨與民主黨的合作,除了議會政治中的實用主義考慮外,從價值層面看也是有基礎的:它既可以看成是自由主義者與社會民主主義者在清除獨裁(無論是斯大林主義獨裁還是切特尼克式的獨裁)流毒、推進憲政民主問題上的合作,也可以視為「歐洲主義者」與鐵托式「族際主義者」在反對民族沙文主義方面的合作。所以,考慮到塞爾維亞積極融入歐盟的大氣候與克羅埃西亞的成功,情景還算相對樂觀。

  • 至於第二個問題,天朝對塞族的支持有著特殊的時代原因(這裡不再闡釋了),而俄國對塞族的支持,完全是出於相同文明圈的原因。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都有著與俄羅斯千條萬縷的聯繫,共同的東正教信仰,幾百年間形成的泛斯拉夫榮譽感,經濟政治的緊密聯繫,極為相似的文化背景,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似乎極其難以理解。但是,塞爾維亞這些小國家與俄羅斯東正教帝國的聯繫與複雜的情感也是極為微妙的。曾經他們寧可選擇俄羅斯的刺刀與軍靴,也不要土耳其的貝夏與彎刀。今天的切特尼克份子,依然橫行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邊境,為捍衛大斯拉夫的榮耀橫行霸道,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哀嚎並不遙遠(對了,今天的科索沃地區,東正教徒依然面臨生命危險,穆斯林倒是相對安全許多)。而俄羅斯對於保護自家兄弟,維護東正教安全與榮譽,重建自己的國際地位的迫切需要,促使他毅然支持了這場文明邊際線上的戰爭,歐洲反對塞爾維亞,倒是以支持克羅埃西亞為前提的,梵蒂岡與德國出力不小。美國主要是出於理想主義,反對塞族對穆斯林的種族清洗(事實上三派都互相有,情景類似二戰時期,所以也不要能否認美國沒有一點點實用主義因素的考慮)。關於這個問題,我建議提問者讀一讀亨廷頓的文明衝突,這本書對這個問題解答的很詳細。
  • 本答案參考了秦暉教授的告別夢魘的「鐵托主義者」——讀《生死巴爾幹》後感一文,特此說明。


只有匈牙利人知道匈牙利的國境在哪裡。

只有歷史學家知道波蘭的國境在哪裡。

只有塞爾維亞歷史學家知道塞爾維亞的國境在哪裡。

塞爾維亞確實是要保持國家完整,就好像台灣曾經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凡塞族有日本一半的統治水平,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也不會鬧到這麼僵。

南斯拉夫本身就是一個因為列強需要而人為製造的國家,鐵托時代的政策是各民族平等,塞爾維亞人覺得作為主體民族自己吃虧了。這種心態導致了冷戰結束後其他民族的對抗,而塞爾維亞採用武力鎮壓,結果離心離德。塞爾維亞人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太強,但是本身的實力又沒有強到漢族碾壓其他少數民族的程度,反而有點像當年蒙古統治亞洲各民族的情況。

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就和俄國當年決定參加一戰一樣,它是斯拉夫人的後台,不可能不出面。而中國是因為受到全世界制裁,和塞爾維亞有點獄友情誼。僅此而已。至於塞爾維亞的反分裂,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搭邊。


先糾正一個問題,南斯拉夫解體的時候塞族可一點都沒不想解體,要真不想解體他們就跳得不那麼歡了,南斯拉夫解體主要就是經濟不行國內矛盾重重+塞族大塞爾維亞主義+歐美勢力插手欲除南斯拉夫而後快的結果(所以我作為漢族,有時候看著網上那幫蝗漢真是懷疑這幫人是不是領了英美或者日本的錢,還是智商真的不夠……)

不過一個問題的矛盾都有很多方面,塞族再傻,也不希望南斯拉夫這麼大一塊利益被這麼砍了,況且南斯拉夫分裂時,最有實質的分裂需求的是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這兩個地區在南斯拉夫時期是經濟和工業發展最好的地區,他們不想給別的地區輸血了,塞爾維亞和黑山經濟都一般,綁一塊經濟至少有個提升作用,幹嘛分啊。問題是塞爾維亞不是最有錢最有實力的,野心還最大,都想讓別人聽他們的,那誰理你啊。

俄羅斯支持塞爾維亞一方面是宗教同宗,且都是斯拉夫人;二是他家現在連烏克蘭和白俄都快守不住了,肯定能在南斯拉夫一帶噁心一下西方就噁心一下唄。中國支持塞爾維亞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塞還是南斯拉夫的主體繼承國,共產主義半個多世紀,關係基礎不會太差,講話方便;更重要的是塞爾維亞地處巴爾幹正中,做生意的好地方,巴爾幹地區這塊地方不是克羅埃西亞就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當年自己投票立國,中國不可能對他特別積極。那也就只能塞爾維亞了。

————————————————

講真,不是所有民族都有做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的實力、水平和氣度的,塞爾維亞就是典型。南斯拉夫當年不分裂的機會有很多,但如果塞爾維亞具有較強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內部能壓制住狂熱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分子和西方扶起的分裂勢力(沒錯,兩頭都打,單打哪頭另一頭都會不爽),都不至於鬧得這麼慘。當然了,考慮到當時英美已經把克羅埃西亞分裂分子扶上南斯拉夫的台了,這點努力也主要是止損,而不是扭轉局勢,國家沒有被人操控是最關鍵的。


賽族對應四等人,克羅埃西亞對應人造民族,波黑和科索沃:H和W


在南斯拉夫解體時,為何塞爾維亞/塞族不希望解體?

答:中國為什麼不希望寶島獨立?

為何西方總是站在倒塞一方,而中俄則站在挺塞一方?

答:俄羅斯有一個在南斯拉夫創造卡廷森林事件的美好願望,一直沒有機會可以實施。而中國則主要是為了噁心美國,西方越亂中國就更要韜晦待時。

中國有一句話叫前因後果。講文藝復興,講現代文明都要從突厥中興開始。

1、突厥中興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歐洲需要新的航道,這就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新紀元。

奧斯曼帝國(突厥人)強勢崛起,控制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壟斷、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他們一度打的歐洲諸國無還手之力。對內他們包容、開放,用猶太人當自己的財政大臣,用宗教自由和泛民族主義控制國家,在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他們實現了絕對控制,他們的知識分子可以自由的學習歐洲各國的文化和文明,甚至還有人專門研究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佛教哲學,在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西安、洛陽、南京有穆斯林聚居區,奧斯曼帝國甚至攻下了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並把伊斯坦布爾作為新的首都,把東正教最大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用以彰顯意志和決心。

2、十全武功

而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矇昧無知的狀態,東方的中國還在無止盡的燒書殺人,日本還在研究所謂的蘭學,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是繁榮、開化的,那就是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甚至出現這樣一幕,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拿著火炮、火槍和騎著戰馬,拿著長矛、弓箭的歐洲士兵會戰,最後輕而易舉的消滅那些技術落後的歐洲邦國和民族。我們只知道拿破崙和希特勒遠征莫斯科,其實1571年奧斯曼帝國就焚毀了莫斯科,並計劃征服俄羅斯。

3、帝國危機

伴隨著開明、強勢君主蘇萊曼一世的死亡,一些極端保守的知識分子和極端排外的宗教人士浮出水面,並控制了這個國家,開始出現後宮干政、排猶主義、殘害少數民族、思想控制、原教旨主義、軍國主義、軍權世襲等弊政。在此情況下,土耳其逐步滋生了改革派。塞利姆三世也試圖嘗試改革,但這個時候的既得利益者已經羽翼豐滿,最終塞利姆三世死於自己的改革之下。此後奧斯曼帝國進行了類似於中國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的社會改革,但是由於既得利益者的不配合和反對,奧斯曼帝國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甚至改革走向了反面,不但沒有改變國家存在的問題,反而使既得利益者的勢力越發強大。18世紀初期艾哈邁德三世的「鬱金香改革」,19世紀初期塞利姆三世的新軍改革,繼起的馬哈茂德二世改革,都以歐為師,但他們不是被廢,就是被殺。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人推動的君主立憲也失敗了。究其原因,土耳其的改革充其量是一種改良運動,雖然推動了傳統社會的改造,但是學習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無法完成制度的革新,更不要提對文化的改造。希臘、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先後獨立。奧斯曼帝國已經無法實現北非的有效管理。1798年埃及先後被法、英兩國佔領,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佔領,1881年突尼西亞被法國佔領,1912年利比亞被義大利佔領。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的君主立憲和憲政改革又一次的失敗了,也加劇了帝國危機。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11年失去黎波里和昔蘭尼加。

4、無上光榮

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列裝火炮和火槍的國家,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空軍的國家,曾經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甚至一度向西歐公派留學生。改革無效,唯有革命。1922年土耳其終於想通了,廢止了精神社會,驅逐了蘇丹及其王室,稱其為不受歡迎的人。經過二百多年的掙扎與反思,土耳其終於選擇了凱末爾式革命,在確立現代制度之後,進行文化革命,開始選擇脫亞入歐。

5、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的衰退,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黑山先後獨立,1912年10月9日巴爾幹聯盟組成聯軍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大有瓜分小亞細亞半島的氣勢,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土耳其大敗,被迫簽訂倫敦條約,放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主權和領土訴求。這次戰爭保加利亞獲益最大,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經濟規模都有了東歐大國的氣勢。

6、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由於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以及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獨立後可能出現腹背受敵情況的預判,於是奧匈帝國策動保加利亞攻擊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為了自保,聯合希臘組成同盟,後羅馬尼亞見有利可圖也加入同盟,土耳其和保加利亞接壤,為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也加入了同盟。戰爭一開始就出現四打一,一邊倒的局面,於是保加利亞戰敗,被迫接受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了一半的領土,這個所謂的東歐強國保加利亞曇花一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7、奧匈帝國的覆滅

第一、二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都是大贏家。前面是野心勃勃的沙俄,背後是乘勢崛起的塞爾維亞,奧匈帝國有點坐不住了,於是想肢解塞爾維亞這個所謂的大國,於是就出現了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皇儲的事件,一戰爆發了。

8、一戰前

1914年1月,歐洲很少有人能想到,7個月後,世界將發生一場災難性的戰爭。當時的歐洲,英國正忙著應付愛爾蘭自治運動。巴黎人在關注「卡約事件」。聖彼得堡的焦點是格里高利?拉斯普京(Grigory Rasputin)的人品問題。與此同時,一個身無分文奧地利青年畫家(24歲)正在慕尼黑逗留,以逃避祖國的徵兵。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9、英國的狂妄和恐懼

英國通過幾個世紀的努力,終於成為世界的主宰,並通過現代金融手段以黃金為基礎的英鎊金本位體系控制全球經濟,通過強大的艦隊和海外殖民地,形成了日不落帝國,但是英國懂的,陸權理論始終是英國的噩夢。

10、美國前期的孤立主義和戰後攻而不佔的政策

戰爭早期的美國有兩種人反對戰爭,一種是德國人,一個是愛爾蘭人,這兩種人是美國第一、第二族裔,他們高調的反對戰爭,促使美國陷入孤立主義的窘境。

11、武王舉鼎

德國不怕英國,即使英國再強大些,德國也不怕。德國怕的是俄國,俄國已經有效控制了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當時的俄羅斯開始減緩軍事擴張的步伐,開始準備國家全面的工業化,德國當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不管是在市場經濟競爭還是國力、資源等方面比較,德國絕對競爭不過俄羅斯這樣的超級大國,德國的命運必然是像波蘭那樣變成附庸,最後被吞併,所以德國做出了唯一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先發制人。戰爭從一開始就變成了魔鬼的遊戲,德國為進行廣泛的戰爭動員,開始實行軍國主義,並在1917年宣布了無限制潛艇戰,這觸及到美國商業利益的底線,隨後美國加入一戰,德國戰敗。

多少年後,當蘇聯開始工業化,希特勒不可避免的開動了戰爭機器,其實道理很簡單,假如今天俄羅斯遷都聖彼得堡,或者有資金實現大規模的電氣化、工業化、信息化,那德國將以最快的速度武裝到牙齒,德國的國家戰略沒有選擇。

這就是德國發動戰爭的源動力。

12、法國式的炮灰

法國絕不容許一個歐洲陸權大國的出現,假如有這樣一個國家,那就一定是法國。法國在一戰中付出了極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社會對戰爭破壞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也導致了法國在二戰中不戰而降。英國之所以要把法國拉進聯合國,目的是為了制衡自己親密的盟友------美國。

13、俄羅斯的態度

其實俄羅斯的工業化,完全就是個鬼話,俄羅斯內部太多的民族問題需要消化(蘇聯解體的主因),由於疆域過於龐大,導致行政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發展所謂的工業化,即使在若干年後的蘇聯,也面臨這個問題,行政管理成本過高。

所以俄羅斯需要這場戰爭,打仗叫少數民族去,死誰都是好事情,最後俄羅斯完成了巴黎公社沒有完成的任務,建立了第一個人民政府。

14、奧匈帝國的如意算盤

奧匈帝國內部長期存在南斯拉夫分離主義,而且有證據表明俄國支持這些活動,奧匈帝國希望通過和德國結盟對內可以無底線的鎮壓南斯拉夫人,對外可以抵擋沙皇俄國的軍事進攻。戰後奧匈帝國覆滅,現巴爾幹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都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徘徊,所謂歐洲經濟一體化完全就是冰火兩重天。

15、奧斯曼帝國的重生

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的政策就是屠殺,性質堪比納粹,從戰爭的角度講奧斯曼帝國是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家轉型成功的範例。新的國家土耳其誕生了,大量的邊疆地區被放棄,土耳其沒有奧斯曼帝國那樣多的民族問題,沒有過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大學、圖書館、歌劇院等拔地而起,新的世俗國家體製為新的國家塑造了新的生命力。現在一些沒有政治頭腦的土耳其政治家妄想恢復奧斯曼帝國,就行政管理學的角度講是很荒謬的。

16、命運的抉擇

一戰對中國政治的影響。總統黎元洪不支持參戰,總理段祺瑞想參戰,於是爆發府院之爭。段祺瑞尋求軍隊支持,組成督軍團向黎元洪施壓,最後中國向德國宣戰。黎元洪期望張勳支持,張勳因為德國支持帝制,所以不願對德宣戰,卻在黎元洪面前表現的唯唯諾諾,換取了黎元洪的信任,最終導致了張勳復辟,最終段祺瑞趕走張勳,大權獨攬。戰後中國爆發著名的「五四運動」,中國不可逆轉的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一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伴隨著一戰的興起,中國因為遠離戰場,接到了大量歐洲軍事和工業品訂單,進入了一個和平高速發展的時期。

一戰對中國社會的思想改造,戰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伴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社會主義思潮進入高潮階段,並直接導致了今天的無產階級專政。

17、第一次非典世界大流行

對一戰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中國人,中國人第一次把H1N1版本的禽流感帶到歐洲,導致全世界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死亡超過七千萬至一億人,最後各國被迫提前終止戰爭。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對中國H7N9版本的禽流感、非典高度恐慌的原因,人家的生命可是非常寶貴的。

18、鉛封列車

德國人的陰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德國人為避免兩線作戰,大力支持一個叫列寧的革命家,用黃金和鉛封列車向沙俄輸出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為德國二戰戰敗埋下伏筆。假如當時沒有鉛封列車,就沒有蘇聯,假如沒有蘇聯,就沒有蘇聯工業化,假如沒有蘇聯的工業化,二戰德國就不會戰敗,印度教說世界是個環,你不得不說世界就是這麼可笑。

19、戰後經濟

戰後的歐洲要求懲罰德國,法國希望德國被肢解,英國希望德國賠款,美國希望戰後和平。

1919年的凱恩斯希望可以用發行債券的方式讓德國緩一口氣,最後凱恩斯失敗了,寫下了著名的《和平的經濟後果》。21條傳到中國,中國人終於想明白了,新青年從宣傳自由主義變成宣傳共產主義,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推動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佔領,英國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巴爾幹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衝突,這些都是拜巴黎和會所賜。所以說看一個政治家的水平優劣,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20、戰爭應激性創傷

一戰的血腥、殘暴,讓人類對歷史開始反思。戰後俄、德兩國割地賠款,義大利認為分贓過少,日本沒有達到他瓜分東亞和東南亞的戰爭目的,法國慘勝如敗,英國多年累積的財富付之一炬,奧匈帝國灰飛煙滅,美國拒絕為歐洲承擔義務,那些戰爭中活下來的人們,生活在劇烈應激後的恐懼和痛苦之中,一些極端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比如說:法西斯主義。

21、戰後滿意度調查

一戰的結果就是誰都不滿意,法國不滿意,美國不滿意,英國不滿意,日本不滿意,中國不滿意,德國不滿意,蘇俄不滿意,不滿意就打唄,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22、巴爾幹火藥桶

誰會想到地球村死這麼多人,只是因為幾個突厥改革家搞了個軍隊世襲制;只是因為保加利亞人過度膨脹的野心;只是奧匈帝國想入侵東歐的一個小國;只是因為德皇不認可俾斯麥連俄、連奧的三角同盟關係;只是因為一個塞爾維亞青年的一時衝動,政治因果妙不可言。

23、為什麼南斯拉夫會被肢解?

南斯拉夫對構建歐亞非帝國的重要性。怎麼用語言形容呢?德國的希特勒和蘇聯的斯大林已經締結同盟性質的條約,但是斯大林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巴爾幹要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希特勒的回答就是:騎兵連,進攻。誰佔領了巴爾幹地區,誰就能構建一個歐亞非帝國。二戰後,蘇聯已經探察到了西方國家的底線,所以不敢染指巴爾幹和小亞細亞地區。

所以擁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南斯拉夫就一定要被肢解,不然假如有政治家構建一個巴爾幹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會威脅到英聯邦的海洋利益,法國的地中海經濟一體化利益、美國的國家石油安全戰略利益。

24、科索沃戰爭

巴爾幹地區是一個奧斯曼土耳其放棄,歐洲和俄羅斯都不能控制的三不管地區,而這個三不管地區又和土耳其、歐洲、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民族、宗教聯繫。

伴隨著蘇聯勢力的退出,巴爾幹地區再次出現動蕩和統一的跡象,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操刀21世紀科索沃戰爭的起因。 因為傳統的歐洲勢力和新興崛起的美國都不願意巴爾幹出現一個新興的大國,最危險的是這個大國有能力用暴力或者市場一體化手段統一巴爾幹地區,而這些所謂的巴爾幹地區積極因素,就他們看來都是不穩定因素。美國、英國所遵從的都是奧匈帝國的強權思維,這就是為什麼南斯拉夫會被肢解的原因。

科索沃、黑山本身沒有任何戰略價值,但是假如能封堵和削弱塞爾維亞,那就是有戰略價值的。

25、斯拉夫主義:

斯拉夫人又被分為以波蘭為代表的西斯拉夫,以保加利亞和南聯盟為代表的南斯拉夫,還有就是以俄羅斯、烏克蘭為代表的的東斯拉夫,假如這些人被統一起來,他們所佔據的資源和地理優勢,將會形成危害世界安全的新局面。我稱之為:斯拉夫人之矛,這就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南斯拉夫本身就是一戰的一個奇怪產物,民族問題一直很嚴重,導致二戰時虛弱不堪,感覺就是早死早超升。國家雖然小了凝聚力卻變強了其實是好事。


美方出於擴展自己的勢力當然不想看到北約東擴的路上出現一個強大的大塞爾維亞(南斯拉夫),他希望分的越碎越好,方便控制。


賽族對希拉里不知還恨否?


如果把南斯拉夫比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塞爾維亞族就好比是漢族。明白了吧。

南斯拉夫的國家組織形式和民族政策過分壓制主體民族;少民和加盟共和國權力太大;中央力量太小;又處於兵家必爭之地;民族宗教衝突自古就多。當然亂了。

西方必然希望巴爾幹半島的國家越小越好,這樣安全;中俄則希望巴爾幹地區多一個反西方盟友,且不希望自己國內的分裂勢力「有樣學樣」。


就像現在,中國人也不想中國的民族分裂出去,但是也不想漢族吃虧

有的大漢族主義就主張漢族要最大好處實在不行就把新疆窮地方趕出去。其實漢族和塞族一樣,最近一百多年領土都佔了大便宜的,不要不知足。

一旦衝突,中國會比南斯拉夫至少一個檔次,看看75事件,塞爾維亞就是一個大型的75事件。

塞爾維亞和新疆幾乎是東西伊斯蘭對抗前線,中國真搞大漢族主義,後果會非常慘烈


比如某邊境省企圖分裂,西方和土耳其肯定支持。中國肯定反對。比如穆斯林企圖分裂,中東和西方大力支持,中國一定反對。


推薦閱讀:

歐洲人一手拆解了南斯拉夫,算的上塞爾維亞的仇人。可為什麼塞爾維亞現在傷疤還沒好全,就拚命要加入歐盟呢?
如何評價斯洛博丹·普拉亞克在海牙國際刑事法庭上服毒自盡?
請問自駕的時候哪一段沿海的公路最美?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波黑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打起來嗎?

TAG:東歐 | 南斯拉夫 | 克羅埃西亞 | 塞爾維亞 |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