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在哪裡?

為什麼沒有一個中國學者拿到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數學上的菲爾茲獎等等,中國的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也不是那麼靠前,這些的原因何在?


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不一樣。中小學教育培養的是基本技能,中國的發展階段, 對基本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很大很嚴格的。高等教育, 本科教育培養的是高等技能的人才, 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是學術和產業的前瞻性理論人才,中國的產業發展長期處於低水平, 現在發展了, 也還沒有到發達國家那這一步,需求沒有上來,培養的時候就沒有方向。

最近十年明顯可以看出中國的產業發展對高等技術人才的需求,比如高級技工, 工程師和程序員的需求是越來越大的。 但是對理論和產業前瞻性的研究的需求還沒有上來, 因為沒有到那個發展點。現在中國雖然在急速發展, 因為急速,所以喜歡走捷徑,仿照比較多,拿來主義比較多,對尖端理論研究的需求也不是那麼迫切。有幾個領域大概是例外,比如航天和軍用技術,是大國所必需要發展的,但人家又不給你抄。

同時中國人才儲備不夠,大量的基礎教育培養的人才都出國了,流入的尖端人才卻遠不如輸出的。而在美國的感覺是, 全世界一流的研究者都紛紛跑過來,一是因為資金雄厚;二是因為在這些領域美國已經多年領先, 研究起來更有挑戰感; 三是高手雲集,討論起來也更有意思,越是好的大學, 越是有意思。這些中國現在還是完全無法比的。

在美國大學做助教的時候,很明顯感覺到, 即使是比較好的大學,相當於中國浙大, 武大這樣級別的大學, 本科學生的基本素質並不是特別高,從問的問題和作業的質量都能看出來,這說明了中小學教育不達標;但是研究生的感覺不一樣,研究生院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大概系裡一年招的美國學生就兩三個, 其它大多是東歐和亞洲來的學生, 學習刻苦,水平高,即使那幾個美國學生素質也相當好,學術熱情很高。

到了公司里, 覺得在中國本科和碩士水平能做的事情,卻招聘博士在做, 我的工作領域清一色的外國來留學的博士畢業生。所以美國的中小學的基礎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弱, 因為有的是國外的碩士和博士在幫它做事情,而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很高, 因為全世界的人才都聚集在這裡追夢。

讓我想起了古羅馬,工匠和學者都來自西亞,小亞細亞,波斯,而本土卻越來越墮落。


糟糕的師生比,老師帶的學生太多,沒法放更多的精力。

糟糕的學制和學分,學生沒有考試的壓力,能混過就混過,老師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老師沒有國際一流高校的水平。站不了那麼高,自然看不到那麼遠。對學生的影響就差了。

課程設計和學科體系建設,受到影響因素太多。

不過題主拿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做論據得到結論的方法,我很不認同。諾貝爾從成果出來到受到認可獲獎,一般需要四十年,反映的是四十年前的教育水平和培養方式在當時世界中的水平。菲爾茨似乎好點,但是也要有師傅徒弟幾代人的積累。不能用反映從前水平的成果來衡量現在的工作水平,這樣就明顯忽視了高等教育自九十年代以來取得的巨大飛躍發展。


邏輯如下:

一個很起點的邏輯就是,中國高等教育不行。

事實上,這個不行的中國高等教育,卻誕生了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nature index指數。

多少也證明中國在科研領域上的突飛猛進。

然後呢,邏輯就走向了,光會發論文有個毛用,什麼高科技都沒有。

事實上呢,至少這幾年,中國在生物(NIBS,CNS)、物理領域的突破是十分明顯的,高鐵技術和太陽能技術都是蠻不錯的,更別提老祖宗于敏了。

然後呢,邏輯就走向,有高科技頂個毛,能落到實處嗎?

事實上呢,據說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然後呢,邏輯就走向:有工業體系有毛用,對經濟有啥用

事實上呢,中國的GDP到老二好幾年了,如果按照人均購買力,貌似是第一了。

然後呢,邏輯就走向:GDP有毛用,不就是個數字?你是五毛。

然並卵

對了,總體上,中國的高等教育覆蓋程度還是低的。


都缺乏財商教育,都懲罰學生失敗和犯錯,所以學校是個培養窮人的地方,

基本沒有什麼差距,都是培養僱員窮人的地方,


國內某c9在讀博士,現在美國top20 大學訪問學者.深切體會,國內高等教育非常爛,爛到根里了.

並非說國內老師都差,而是一部分很差的從體制上沒法管,沒有懲罰機制.有些老師,一心賺錢,毫無學術追求,坑了一批一批的學生,但是這種老師,只要學生裡面不死人,沒有部門管,學生投訴?呵呵....很多老師根本不會搞學術,只會在學生面前耀武揚威,非常差勁.我相信國內大學有好老師,至少我認識的也有好幾個同學導師技術精湛,師德堪贊,但是那麼多差勁的呢?沒人管!!!

還有經費的問題,說國內經費充足的不少,但是我從來沒覺的我們實驗室經費充足....在美國這邊的實驗室真的是....爽啊....想用的基本上都有,老師也很支持.

還有上課,國內研究生的課程,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樣,我們學校,c9啊,china top 9 啊,老師上專業課,一大部分時間在吹牛逼.研究生課程非常水...可能在學校眼裡,研究生就是來幹活的.美國的課堂體驗過,老師講的也有好有差,但至少都比較認真,課程作業確實給的比較用心,這個真心點贊.還有助教的討論課.

雖然美國的高校不一定都很好,肯定也有渣老師,但是根據和同學聊天,自己觀察的結果,大部分老師還是一心追求學術的.國內的情況,最近幾年也在不斷引進海外老師,千人計劃等等,希望能儘快改變吧.

----------------------------------------------------

哪個學校倒不想討論,畢竟不是什麼長臉的事情,畢竟都希望自己的母校能更好。 我相信每個學校都有這樣的老師。 只是比例的問題。每個學校也有負責認真的好老師,即使是二本三本。 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渣老師沒人管啊。 官員腐敗有紀委管,員工不好好工作有老闆管,老師坑學生誰來管????你們說誰來管??教育部么?呵呵!


我覺得最大的弊病在於沒有形成中國自身的高等教育特色和運行體制。中國高等教育從蘇聯模式到歐美模式,三次的院系調整,依舊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就像經濟我們發現中國特色經濟體制最有效率,政治上我們發現中國特色政治制度也效率很高,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世界上每一座高等教育重鎮都有自身的發展史和特色,有完善的自我運行機制,中國正是缺了這個。當然,如要說有,那就是現行的公立大學體制,985、211的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扶植體制,高度的行政化管理體制等,但我們越來越發現,睡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給中國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原有的體制已經劣跡斑斑,無法創造足夠的效率的,因此改革是必要而緊迫的。


差在積累。

題主說的高等教育其實跟你描述的不是很一致,你描述的得諾貝爾獎、世界排名靠前更多屬於科研水平範疇,而不僅僅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中最大的一塊是本科教育,這一塊中國和美國未必有那麼大的差距。一方面,中國的大體量人口和大學擴招保證了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另一方面,中國的本科生水平真的未必就比美國的差,尤其是比較好的大學,本科生水平是相當不錯的。但要說到科研水平中國就比不過美國了,工科等應用學科還好點,很多學科中國的科研水平還是世界領先的。但總體來說科研水平是比不過的,特別像經濟金融這樣的學科,純國內體系培養的研究者跟美國比差距很明顯,各大高校招教師基本不會考慮土鱉。

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跟本科高等教育還是兩碼事。科研的差距,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是在積累。像金融經濟這樣的學科,我們國家大規模真正研究西方經濟學、真正用數理方式做研究其實沒有多少年。現在隨便哪個高校里教經濟金融的老師教授里都還有很多五十上下的、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出身的老師,基本沒有太深的數理基礎,現代經濟金融研究已經完全玩不轉了。現在好的高校招經管的老師,常常去美國的年會,跟美國高校在一樣的平台上招聘,主要的目標人群也是美國好學校的Phd,當然其中中國留學生更受歡迎。一言以蔽之,主要的研究力量基本是全靠引進,培養國內優秀的土生土長的研究者遙遙無期。

這個局面不是說體制就沒有責任,但我覺得主要還是積累的問題。學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師的學術水平和導師的指導程度,很多學科內的大牛在國外也就是普通的教授,他們的博士生所受到的訓練和教育跟國內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更何況國內引進的大牛教授一般兼職更多,沒有啥精力來教書育人的。而且像金融學這樣的學科,全球的研究重心其實是在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論文在top journal的發表上不佔優勢,中國研究者天然要吃點虧。雖然這些年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這種趨勢估計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有根本性變化了。學術圈的話語權其實也在美國,你看世界範圍內的大牛大部分都是美國的博士教育培養的。中國學者在美國top投論文,就有點像烏茲別克某大學在中國top期刊上投稿一個感覺。

所以,真正有志於學術研究的經管專業的學生,最好的出路肯定是出國讀博士,一方面資源和教育水平遠超國內,一方面以後的工作去向也遠遠好過國內的土鱉博士。這樣一來國內高等教育就形成了「本科強、博士弱」的局面(碩士基本是面向工作的,跟國家科研水平沒有太大關係),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的受過基本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的人才,卻很難在本土培養出有著強大科研實力(博士教育)的學者,也很難形成強大的話語權。

中國高校學生大規模出國留學、中國高校大規模引進國外科研人才也才十幾二十年,也許幾十年後我們國家的科研實力經過積累就能夠到達很高的水準。但在現階段真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同學,如果你的學科國內不是世界一流水平,還是麻溜兒出國吧,別對國內博士教育水平存什麼幻想了!


不是「國外」而是「發達國家」,中國的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之間的區別就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別。


弄清楚大學和技校的區別後,你就發現,咱只有區區幾十所大學。


其實說到底就是老師水平限制。老師水平不是世界級的,當然很難教出世界級的人才。現在大學裡的老師大多數二十年前受的教育,那時候的高等教育人才肯定不是頂級的。

當然好老師也未必能教出好學生。不會教育和管理啊,學校制度不配套扯後腿啊,不過這都是缺點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以中國大學生的人口基數(沒錯,就是人多),等到教師隊伍素質慢慢的提高了,怎麼都會有人才出現


中國目前高等教育的首要問題是,仍然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佔據主導地位,且資源的歷次分配一直向少數重點大學傾斜,很少考慮非重點大學的需要,嚴重地加大了地區之間、院校之間的不均衡。舉個例子,國內一所頂尖高校的科研經費可以抵上幾十所地方普通高校科研經費的總和,科研經費的過度集中投放,雖然可以出一定成果,但其投入產出效益值得商榷。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主管部門在確定大學設置條件等政策導向時,片面強調學校整體的辦學實力,造成大量高校紛紛擴張合併,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失去了自身的專業特色,而教育主管部門另一方面又在呼籲各高校要努力建設一流學科。

第三個問題是,教育主管部門在審批高校設立時,只允許按照先成立「學院」,之後多年辦學條件達到一定水平後,才允許改稱「大學」,這給社會民眾造成「大學」優於「學院」、「學院」不如「大學」的的潛在印象,各高校為了「學院」改「大學」,絞盡腦汁,勞民傷財。而在國外,其實有很多優秀名校一直沿襲「學院」的稱呼,如MIT(麻省理工學院),我國有些大學英文全稱雖然叫「學院」,但中文名稱仍然叫「大學」,如HIT(哈爾濱工業大學),BIT(北京理工大學)。國內有些人甚至刻意把人家國外的「學院」翻譯成「大學」,百度百科裡巴黎政治學院,愣是把人家翻譯成巴黎政治大學。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高校間拉幫結派現象嚴重,成立這個聯盟那個聯盟的,好像不是聯盟成員的,就脫離了主流一樣。而且高等教育圈內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各大學不著眼當下發展,紛紛追溯校史,有的甚至追溯到幾百年前毫不相干的書院。


差距就是學費吧...


不要老是一說起國外發達國家就是美國。 樓上也說了, 美國科研其實靠的是掠奪全球精英, 靠的是吸引力。 窮國家的富人, 知識精英,都移民去美國, 窮國更窮, 美國更富。 以貧富差距為代價換來教育上的成功, 這就是美國掠奪式的發展策略。 況且, 美國自己的貧富差距都快趕上中國了。 我國要學習的絕對不是美國的教育制度。


精神上的差距。足以。


人均教育資源太少, 老師的平均水平比較低。


不是很懂那些個體制什麼的問題,但題主用這些獎項來作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指標就如同今天大家看大學都喜歡看排名一樣,本身就是一種浮躁而不自信的態度。


推薦閱讀:

妻子對丈夫說自己孩子的時候總說你兒子(女兒)是什麼心理?
如何看待教育部關於將 600 所本科轉型職業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怎樣評價《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以及其中反映的讀經教育?
如何看待北京大學將允許學生自由轉專業?

TAG:高等教育 | 大學教育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