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新人辯手如何練習駁論?


轉一篇文章,個人感覺對新手比較有用

反駁的八個層次

作者:黃執中

美國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是個 IT 天才,也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不過他最為人熟知的貢獻,是整理出一套「反駁的層次」(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把網路上常見的反對意見歸納為金字塔式的七層。

階層一 ——謾罵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靠,腦殘一個!

丙:呵呵,笑而不語(是的,貶諷也是一種謾罵)。

最等而下之的是謾罵(name-calling),比如中國網民最熟悉的「腦殘」、「樓主該吃藥了」之類。稍有檔次的論戰,都不會出現這類言辭。像李敖這樣狂得沒邊的人,也必須要澄清說,別人是罵蔣介石是混蛋,而他則是「證明」蔣介石是混蛋,所以並不是在謾罵。可見,「謾罵=不講理」這個公式,是誰也不敢否認的。

階層二 ——人身攻擊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你自己有沒有打過電玩?你懂什麼啊?

丙:對不起,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最好還是聽專家的意見吧(是的,這同樣是人身攻擊)。

其次是人身攻擊,也就是對人不對事,有個拉丁文專名叫ad hominem,可見其源遠流長。最常見的是亂貼標籤,「五毛」、「公知」的帽子滿天飛。再高級點,則是指出由於存在利益相關,所以說話者的觀點不足為信。比如專家往往跟相關領域有利益瓜葛,所以專家的話都不能信;醫生開藥是能拿回扣的,所以醫生開的葯不能吃。這種辯風又被稱為「污泉」,直譯為「在井裡投毒」(poison the well),確實是非常形象——直接污染這口井,當然最為省事;我才懶得反駁你的觀點呢,直接把你這個人搞臭不就行了?

補充一點:在邏輯中,所謂「人身攻擊的謬誤」,與一般所理解的人格侮辱不同——人身攻擊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罵人,而在於有沒有「藉由評論對方的性格、動機、職業、地位或處境,當成是對其論點的反駁」。

換言之,說「小明是個豬腦,咱們揍他」,不算人身攻擊(言者只想侮辱,沒想藉此論證)。

但若說「小明是個豬腦,所以他的論點一定錯」,則算人身攻擊。

階層三 ——糾纏語氣態度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你這樣說,讓我們這些乖乖打電玩的人情何以堪?

丙:我覺得輕易批評別人的喜好,是一種很不尊重的行為。

再次,也就是第三個層級的反駁,叫做「針對語氣」(responding to tone),也就是糾纏態度問題。古惑仔電影里小弟給大哥壯聲勢,從來都是指著對方的鼻子叫囂「注意你的態度!」沒見過誰真的反駁對方觀點的。因為出來混面子比里子重要,就像吵架時氣勢比道理重要。一個觀點讓你不爽,如果滿腦子都是「你怎麼說話的?」「我就是看不慣你那個德性」,那就是還停留在情緒層面,並沒有真正進入有意義的反駁。

嚴格來說,前三種反駁只是徒有其表,從第四個層也就是「提出異議」(contradiction)開始,慢慢進入正題。

階層四 ——提出缺乏論證的反例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胡說,我從小就玩電動玩到大,照樣是個好學生!

丙:專業的電競選手,每周都要打上幾十個小時的電玩,難道他們多半都有暴力傾向?

但是,如果單純只是提出異議,那未免也太容易了。你說東,我就說西;你說打狗,我就說攆雞。你說米飯里有沙子,我就說沙子里畢竟還有米飯。其實也怪無聊的。所以還需要再上一層,把單純的異議變成一種「辯駁」(counterargument),也就是用論據和推理來支撐自己的異議,這是第五層。

階層五——自說自話的反駁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照你這麼說,談戀愛更有可能導致年輕人的偏差行為,所以是不是也要禁止?

丙:電玩也是有好處的!研究顯示打電玩可以增進手眼協調、訓練大腦反應。

做到這一層已經很不容易,但是別忘了,就算你的反駁有理有據,也未必是有的放矢。著名的「稻草人謬誤」,就是指這種樹立一個錯誤的假想敵,駁得很熱鬧但卻完全放空炮的情況。所以,辯駁思路本身沒問題,只是保證了子彈的質量,真要打倒目標,還得瞄得夠准才行。這就是第六層級的「針鋒相對的辯駁」(refutation),必須要援引對方的原話,找出其中的錯誤,並且解釋清楚為什麼是錯的。

階層六 ——針鋒相對的反駁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所謂「有可能影響年輕人」,究竟程度是多少?

丙:所謂的「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在研究中是同一個概念嗎?

不過,對方的錯誤可能會有很多,歸根到底的關鍵問題卻往往只是某一點。就像一個人病症可能很多,病因卻只是一個。所以比針鋒相對更高級的,是「正中要害的辯駁」(refuting the central point)。正如高明的醫生,一定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在不同的疼痛中找到統一的病因,並且對症下藥。根據我的經驗,一場辯論聽下來,最關鍵的問題其實也就那麼一兩個,誰能最準確地發現並且予以澄清,誰就是贏家。

正中要害,聽來神奇,說白了,其實就是質疑對方的「核心論點」——在政策辯論中,選手最耳熟能詳的四大核心論點,即「需要、根屬、解決、損益」是也。

不過,懂歸懂,又有多少人能看出,下面案例中的乙、丙兩位是在質疑需要性?

階層七——正中要害的反駁

甲:暴力電玩有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我建議政府應該多管管。

乙:說要政府「多管管」……但你怎麼證明目前政府的管制(如分級制)是「不足的」?

丙:所有事物的管制(如毒品、槍械),是不是都要嚴格到「無人因此犯罪」後,才能叫足夠?

格雷厄姆認為,這個第七層次,就是最高境界的反駁。不過事實上,還有一種比這還要高級的反駁,那就是發掘對方的真實關切,並以此出發來證明對方本不應該如此。前七層都是在挑刺,而這一層則有質的不同——根本就不抬杠,以全心全意為對方著想的態度證明對方是錯的。說白了,不是我想反對你,而是為了你自己好,你自己也應該反對自己。

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對方不是完全無腦,你想要反駁的過錯里,就一定存在某種正確的東西,因此一味的反駁難免遇到反彈,倒不如充分承認對方的某種合理性,順勢而為地推翻對方的主張。比如說,不道德的行為之所以是錯,最硬的理由,其實是它也會最終損害你自己的利益;這比劈頭蓋臉一通罵,逼著人家承認自己就是胎里壞,說服力要大得多。

最後這一層,乃周帥神來之筆——至此,已經不是在談邏輯上,論證與反駁的效力高低,而開始進入到修辭學(rhetoric,亦譯為論辯)的領域了。

關於修辭論辯之學,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將之界定的最妙。

「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藝術。」

這句話的重音,我認為,要放在「藝術」兩字上頭。

對某甲來說,想要保護青少年,想要降低偏差行為,那本心,是沒錯的。

反駁這種人,就算能駁倒他的爛論點,也駁不倒他的好心腸。

總之,從謾罵、人身攻擊和糾纏態度的情緒宣洩,到理據越來越充分,越來越有針對性的辯駁,再到以承認對方的合理性為前提的順勢而為,反駁也有由低到高的層次之別,大家都往高處走,意見市場就會清靜得多,有意義得多。


摘自本人的人人,手機懶得排版了,刪了部分內容

準備集訓的筆記之三:關於反駁

大家沒興趣看的可以直接看最後一段。

反駁的部分,最最基礎的東西,之前已經有過訓練。我覺得沒啥好改動的,就用之前的部分了。

上次反駁訓練說的是怎麼反駁,這次的內容稍微細一點點,具體我們拿到一個立論反駁哪些地方。

這一部分,拿案例來說明最好,但是我現在略懶,案例的部分暫時放腦子裡。

首先,我們需要獲取對面的立論,一般情況下,聽完對面一辯稿,我們就能得知對面的立論。但是總有意外發生,比如遇到一個很厲害的一辯稿,或者對面二辯三辯四辯很厲害能擴充立論。

獲取立論的方式很簡單,拿筆寫。可以提前準備一張紙,一般一個立論,需要記錄的部分有:定義,前提(討論範圍),標準(判斷標準或者比較標準之類的,也可能沒有),理由(論點,部分重要論據可以記一下),價值部分(對象+用處)。

不是所有部分都可以在一辯稿中得到的,所有有些地方可以先空著,以後再寫。

之後,試著去理解對面的體系,一般情況下,立論無非兩種,橫式立論或者縱式立論,區別在於,前者是把幾個可以獨立證明立場的觀點進行相加,後者是一條線。

前者,要進行區分,一定要明白,哪些部分是共用的,如定義前提等,哪些部分是獨立成立的。然後選擇反駁的整體思路,是逐個擊破對面論點,還是從定義前提拆解他們的根基。

後者,也要進行區分,要明白對面的那一部分是正確的廢話,哪一部分是有爭議的的話,哪一部分是無法論證的立場性發言。從理論上說,一個立論體系,只要有任何一部分被證明不成立,則整個立論不成立。如果發現某一部分不成立但立論依然成立,則這一部分要麼是這個立論用來反駁別人的預備,要麼是由於水平太低弄出的多餘的部分(在我們這樣渣渣學校中,這樣的對手非常多),要麼是故意拿出來佯攻的煙霧彈什麼的。一定要區分。

理清了對方的邏輯結構,之後就要做一個基本的判斷了,對方是有邏輯還是沒邏輯。有邏輯和沒邏輯的判斷標準很簡單,一看需要記錄的地方有多少是空白的,二看記錄的地方自己能不能懂。這個時候就一定要相信自己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下筆記錄或者對面根本沒提自己的定義或者對面論點都沒有,那麼十有八九評委也覺得沒有。同理,如果你聽完對面邏輯覺得尼瑪這是什麼,你給我幾個點但是沒懂之間有什麼關係,那麼評委十有八九也不懂。所以,不要試圖繞暈你的對手,評委可能先被你繞暈了。

先說有邏輯的情況下怎麼制定反駁策略,這個其實很簡單,兩個基本方向,一找邏輯錯誤和漏洞,二去抓和我方立論的分歧點,從而通過獨立證明的形式在立論的碰撞中取勝。後者的反駁效率優於前者。

具體要做的事情,首先去找對面立論中沒有展現的部分,比如哪個定義沒說清楚,存在了定義的模糊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定義的意思在變等等),或者沒有框定討論範圍之類等等,這個時候,要搶,一定要有自己的說法,先入為主,不然略過的時候對面又提了,可能會打亂整場的節奏。然後,根據對面立論來制定反駁的策略,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點都駁倒,所以要取捨和選擇。優先原則就是先考慮爭議的處理,再考慮論證的錯誤,最後再考慮廢話部分的處理。當然,如果對面論證錯誤得太明顯,該戳也就戳。至於其中的具體操作,按照反駁的基本知識來就行。

對於論點反駁的基本方式兩種,第一種是告訴他這個論點不對,第二種是告訴他他證明這個論點的方式不對。前者拆,後者削。兩種方式都可以考慮,但是很多時候只要條件允許(很多時候一時間想不出對面這個觀點本身哪裡錯誤,但可以去拆對面的數據等等)我建議崇尚前者,因為有個東西叫做評委心證,如果削得不徹底,或者方式手段評委不認可,可能最後這個論點依然會被判有效。很多時候削掉一半等於論點成立,而拆掉一半評委兩邊都有論點,都成立或者都不成立。這一部分考慮評委心證的因素過多,各地區情況不同。

對於沒邏輯的體系(沒邏輯其實就不能算體系了),其實很難下手,因為拆論的前提是要有論,面對這樣的對手很可能自己稀里糊塗輸掉了(因為對手很可能有立論但沒有立刻展現完成,然而在之後的比賽中對手展開立論的時候可能會跟不上節奏或者由於先後手原因沒法及時回應)。分情況討論,還是兩個,第一個是感覺對面一大片空白什麼都沒說。對付這樣的立論,首先要做的是搶佔空白,然後用自己的體系中能成立的東西去讓對面解釋,如果對面解釋不出,那對面就真是什麼都沒有真輸了,如果解釋得當,就注意記錄填補之前的空白,然後隨著對手展開的變多了,就可以整理出對手的體系了。先穩住自己的陣地,等目標出現就可以打了。

第二種就是錯誤一大堆的,原則就一個,拆主幹不拆細節。一定要注意對方有沒有可能在某些地方被駁掉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成立,要拆不要削。重觀感。不要有咄咄逼人的態度,也不要有蜻蜓點水的感覺。一定要做到,反駁的時候按照「對方說XXX,但是XXXX(反駁的理由),所以XXXX(結論:告訴大家對的是什麼,這個很容易被人遺漏)」,切忌重複使用同一理由反駁同一論點,一定要切換反駁的方式和角度。

最後就是價值的反駁,記住三點就可以了:第一,對方的價值是不是和對方立場一致的,價值正確不代表立場正確,第二,對方的價值,可不可以拿來自己用。第三,對方的價值,會不會給某些對象帶來弊害,那麼這部分人是否需要其他的價值。

最後一段就刪了


最好找一個人帶 一個人是玩不下去的

建議邀請@羅斌前輩回答


上知乎,從實名反對開始。


關於怎麼練好駁論,我覺得多打一些辯論是最有用的。。。但我知道,然並卵,所以還是說點兒方法。

1,提前寫駁辯稿。就是猜測對方的論點,然後想怎麼反駁,寫成稿子,現場就不至於那麼慌亂。

2,現場把你猜中的對方的點勾出來,進行駁辯的時候點出來:剛剛您方一辯說xxxxx,但是xxxxx。

3,提高現場挑毛病能力。這個除了多練我是真沒辦法了。。。辯論打多了什麼戴帽子啊,論述義務不對等,舉例不恰當啊什麼的也就比較容易能找出來了。

5,增加快速梳理思路,組織語言的能力。現場抓住的點一定要有邏輯的打出來,不要因為是現場發揮就顯得很凌亂。

4,注意團隊配合。我不知道你們比賽的流程是否跟我們一樣,我們一辯陳詞之後是有四辯提問環節的,如果有的話,記得把四辯抓住的點進行梳理重申。

5,其實一般辯手的辯位是可以調動的,辯論能力是一種整體系統的能力,大家都在抓對方點、表達、配合,所以不要局限在駁辯啦,什麼都可以試試,結辯打得好駁辯很輕鬆的!

以上


只聽某一場辯論視頻的一辯陳詞,在隊友領隊教練眾人面前(如果有怯場),計時器計時,做駁論(可錄音),然後看視頻駁論部分,二者對比,反思改進

簡單一點,就是抱一個好大腿,駁論給ta聽,然後聽ta點評,改進

其他就像上面幾位說得那樣,好好打練習賽和模辯吧


推薦閱讀:

2017年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辯論賽視頻/錄音?
辯論賽賽事主辦方是否有義務保證辯題平衡性、可辯性?
在政策辯中如何確定反方應盡的義務?
如何評價南京大學辯論隊在 16 年南京市賽上的表現?
何為政策辯論中反方的Kritik策略(Critique策略)?

TAG: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