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高通量測序的癌症基因檢測和靶向治療的產業化進展如何?

基因測序在臨床上最成熟的應用似乎是無創產前檢測用來檢測T13/T18/T21染色體,那麼用在癌症方面呢?我們只聽說過安吉麗娜朱莉和喬布斯等案例,似乎很高端。那麼現在基於基因測序進行癌症易感檢測和癌症病因診斷、以及更進一步的靶向治療離規模化商用還有多遠?

另一方面,基於PCR技術和基因晶元也能進行癌症基因檢測,和這兩種比較,高通量測序的優點是什麼呢?


謝邀。僅就我自己所了解的部分稍微說兩句,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先說答案:第一,就高通量測序技術來說,癌症(遺傳)易感性檢測已開始普及;靶向治療和癌症診斷/鑒別診斷已開始商業化進程。第二,相對PCR技術,高通量測序的優勢就是高通量,相對基因晶元,高通量測序的優勢是測未知

惡性腫瘤(癌症)是人類基因組學中非常重要也是最複雜的領域,沒有之一。重要是因為,腫瘤是一類基因組疾病,基因組的變異正是腫瘤發生的根本原因。大眾更加熟悉的其他各類因素如空氣污染、不潔飲食、感染等等,更可以稱之為「誘因」,這些因素誘發了基因組變異,從而產生腫瘤。而複雜是因為,腫瘤的基因變異,雖然遵循一定的規律(基因組穩定性的喪失,癌基因的激活等等),卻是有著無限的可能:從變異規模來看,可以大到整個甚至數個染色體,小到單個鹼基;從變異的形式來看,可插入,可丟失,可置換,可複製,可重排;從穩定性來看,一個患者,在罹患腫瘤的不同階段,腫瘤的基因組也是不一樣的;從均一性來看,不提沒有任何兩名患者的所有突變完全相同,甚至是同一塊癌組織當中的連續排列的數個腫瘤細胞,它們的基因組都有差異。
為什麼首先成熟的高通量測序技術產品是無創產前檢測呢?因為他足夠複雜,複雜到其他技術不易實現,但又足夠簡單,得到結果就能加以應用。對癌症患者進行高通量測序當然可以得到非常大量的結果,然而這結果如何使用才是真正的難題。

這就是,你拿到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程序的源代碼(30億+),四進位(ATCG),而現在,你要進一步了解,在這程序中存在哪些BUG,通過怎樣的方式使系統一步步崩潰了。

好在這些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自身和萬物的解密工作,沒有高通量測序的這些年,我們也還是揭開了不少的秘密,比如說遺傳性乳腺癌檢測,對,就是朱莉做的那個,其實已經出現很多年,在沒有高通量測序的時候,我們還有低通量測序呢(笑。人類基因組計劃,說起來也是很心酸的吶,那是硬生生用常規測序做出來的。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現如今,在癌症領域,一些與基因有關的常見的規律已經漸漸摸索出來,基於這些原理的檢測的商業應用其實已經有不少年了,除了上文提到的遺傳性乳腺癌檢測(這個其實在國內才起步),還有發展速度最快,需求最剛性的「靶向治療伴隨診斷」,已經有一些商用的儀器試劑上市,不少大醫院都在開展了,嗯,這個是基於低通量技術為主的,但是隨著靶向藥物的增多和檢測靶點的增加,多重檢測的需求也逐漸產生。大規模商用的契機,一是檢測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二是這些答案後面有明確的解決手段,缺一不可。現在,正是最好的時代。(標記一下,2015年年中)

癌症的每一步,都與基因有關

遺傳 除乳腺癌外,最常見的與遺傳有關的腫瘤是大腸癌。此外,兒童高發的各類腫瘤,應有一定遺傳基礎。有一些基因突變是非常明確能引起某種具體的腫瘤的,如BRCA1/2,發生乳腺癌的概率高達87%(70歲時),同時卵巢癌的發病概率高達44%;APC基因變異引起結直腸癌的終身患病率更是高達100%(無臨床干預)。另一些基因突變會使攜帶者的患癌概率高於正常人,但遠沒有前者風險高,這些基因的種類和數量也遠多於前者,一般稱之為「易感基因」。目前我個人還是偏重於測定有確切臨床風險的,並有針對性預防甚至治療措施的相關遺傳性腫瘤的檢測(如PARP抑製劑針對BRCA1/2胚系突變者)。風險較低的基因的檢測並非沒有價值,但如何正確地解讀和如何後期臨床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現階段還不成熟時,容易造成受檢者的焦慮。

發病 早期診斷是惡性腫瘤診治中非常關鍵的環節,遺憾的是,在我國,大部分患者就診時都已是中晚期,而基因診斷,特別是基於高通量技術的基因診斷有望「又快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基因可以:目前常採用的篩查技術主要是影像學(X光,CT等)以及血清學(腫瘤標誌物),影像學敏感性低,腫瘤較小時看不見,看見時太大了(╯‵□′)╯︵┻━┻,血清學敏感性及特異性都比較差,而早期腫瘤更是難以在血清學上有明顯變化。我前面提到腫瘤是基因組疾病,它的發病需要累積一系列基因組的變異,並有一定規律可循,雖然變異的排列組合無法窮盡,但將較為常見的,涉及不同環節的多個關鍵基因同時進行檢測,即可大大提高效率。

(0.05-5mm階段,基因檢測可發現變異)

鑒別診斷和治療 在第三代免疫細胞治療技術面市前,腫瘤治療最大的希望是靶向治療。(我到現在始終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是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疾病是個性化的,治療也同樣)靶向治療極大地降低了毒副作用,提高了治療效率,雖然仍面臨種類偏少,產生耐葯等問題,但越來越多的藥物問世,也在不斷地改善這一現狀。而在越來越複雜的靶向治療路徑中,多基因檢測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上圖引自Genetically Informed Cancer Medicine,非小細胞肺癌各基因突變概率及可用靶向治療情況)

療效及複發、轉移的監測 目前臨床所用方法仍然是影像學和血清學,弊端同上。這裡還增加了一個新的挑戰,組織樣本難以獲取。毫無疑問,基於高通量的深度測序技術,在此聚集了無數眼球。

後面以較少篇幅講講傳統技術(低通量的各種基因技術)、基因晶元和高通量測序技術之間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因我本人對技術方面的了解程度不深,僅做簡單探討。
傳統技術的優勢在於穩定性高,臨床應用成熟。針對特定靶向葯的檢測(如EGFR突變之於肺癌藥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或特定腫瘤的鑒別診斷(如1p19q染色體缺失之於少突膠質細胞瘤)等,療效監測(BCR-ABL融合基因拷貝數/激酶區突變之於BCR-ABL靶向治療)標準確切,應用成熟。而對於不太確切的情況則不能很好地解決,如早期診斷和篩查、腫瘤異質性等問題。
高通量的優勢在於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對大量基因進行檢測,適用於干大海撈針這樣的事情。譬如遺傳腫瘤的檢測,涉及多個基因,而且沒有熱點突變,需要對基因全長進行檢測。這是最適合高通量測序的事情,基因晶元也可以,但在發現未知方面難免有所不足,可能有遺漏;還有就是較為疑難和複雜的腫瘤,通過高通量技術「海選」,可以找到基因組的全部變異,可能發現有用的治療手段。
基因晶元的優勢在於對於已知的目標序列做檢測,性價比較高,通量也比較自由,可檢測的基因變異類型也比較多。如不需要檢測太多的未知情況,基因晶元也是不錯的選擇。
各種技術均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而對受檢者來說,最重要的一定是能解決問題。在這一點來說,各種技術相結合才是王道:)

說了這麼多,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這個即將爆發的行業,在最好的時代


獲得政府監管批準是產業化的重要標誌。2014年國內CFDA才正式批准第一個高通量測序診斷產品——華大NIPT,目前共有4家獲得(換句話說,國內其它高通量測序診斷還是在醫學試驗階段,或者說遊走在灰色地帶);2013年底美國FDA批准第一個高通量測序診斷產品——Illumina的囊性纖維化診斷產品(當然美國除了FDA還有CLIA機制)。研究基因和疾病的關係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雖然一些病症上已經得到很明確的學術研究結論,但要按照監管政策,在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基礎上才能正式推出產品,我認為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起步,但還是比較漫長的,至少未來兩年內通過FDA/CFDA批准高通量測序產品應該還是零星的、逐步的,還不到欣欣向榮、全面開花的時候。(目前除了NIPT以外,華大基因宣傳比較多的還有HVP病毒檢測、耳聾基因檢測,也許這些會是下一個獲批的產品?)

另外,說點題外話(自己的理解):

1、前一陣子突然明白為什麼NIPT是高通量測序的第一個商業應用產品:對於無創產前診斷,測試的對象是胎兒,診斷確認問題以後可以直接中止妊娠,簡單、直接;而癌症易感基因就算診斷出來又怎麼樣,不是每個人都有安吉麗娜朱莉那樣的勇氣和財力去切除乳房;至於靶向治療就更複雜了。

2、在基因測序應用領域,相比種植業、畜牧業,人體分子診斷應該是最複雜的,相比牲口,擺弄大活人還是很不一樣的!


從二代測序來看,規模化還有三個條件:

1 准入。精準醫療可能會改變醫療檢測立項定價的體系。現在已有多個省相繼放開新型醫療檢測服務的定價權,物價這道准入門坎逐漸對精準醫療放寬,唯一還剩下的是CFDA何時會批准二代測序相關產品正式應用於臨床。或者,衛計委是否會對基因檢測,採用全新的管理方式。

2 成本 因為PCR檢測的成本極低,而可覆蓋絕大部分可用藥靶點,因此仍佔據腫瘤基因檢測90%以上的患者份額,在以政府醫保支付為主的醫療環境下,價格仍是規模化的重要因素。隨著商業保險的進入會有所改善。

3 解決方案。目前的靶向葯雖然非常火熱,但除有限的幾個癌種外,大部分仍然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放化療仍然是治療方案的主力。很多新的藥物,其也缺乏明確的biomarker,所以從靶標到藥物的選擇性有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二代測序的應用。

但我覺得,腫瘤基因測序產業化的大門已經打開,希望行業內的每個人一起讓它建康成長,而不是又做成「中國特色」,毀了這個行業。

僅供參考


前幾天science說測序很多都是錯誤的,這個準確性是其一,癌症到底是基因突變的因還是果都沒有準確搞清,靠高通量測序在癌症治療和新葯研發方法都沒有直接有益的地方。路還很有,不看好。


高通量測序技術推進科學研究的發展。隨著第二代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界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來解決生物學問題。比如在基因組水平上對還沒有參考序列的物種進行從頭測序(de novo sequencing),獲得該物種的參考序列,為後續研究和分子育種奠定基礎;對有參考序列的物種,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resequencing),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掃描並檢測突變位點,發現個體差異的分子基礎。在轉錄組水平上進行全轉錄組測序(whole transcriptome resequencing),從而開展可變剪接、編碼序列單核苷酸多態性(cSNP)等研究;或者進行小分子RNA測序(small RNA sequencing),通過分離特定大小的RNA分子進行測序,從而發現新的microRNA分子。在轉錄組水平上,與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和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澱(MeDIP)技術相結合,從而檢測出與特定轉錄因子結合的DNA區域和基因組上的甲基化位點。


東西是好的,就是太貴了


目前靶向葯基因檢測金標準還是pcr,高通量測序尚無可靠產品


這是個好東西(二十年後一定是),現在做得結果只是挖卻表象,卻無法提供太多的臨床意義所在。


基於高通測序的癌症易感性的基因突變檢測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panel,但是癌症的病因是複雜的,不是說你檢查到這些基因的突變就一定會得癌症,這個和基因體檢是道理是一樣的,個人認為其可靠性還有待商榷。

至於靶向用藥而言,目前商業化的只有肺癌和乳腺癌,而且還是少數幾個基因的突變檢測,這些都沒有用到高通量測序。不夠就像 @潘生丁所說隨著靶向葯的越來越多,到時候高通測序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推薦閱讀:

WEGENE基因檢測可靠嗎?
華大基因和博奧生物如何來看,哪家公司在基因領域更加有前景?
互聯網基因檢測跟三甲醫院做的基因檢測有什麼區別?
基因檢測的流程是什麼?

TAG:癌症 | DNA測序 | 癌症治療 | 基因檢測 | 基因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