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與 Uber,你看好哪家?為什麼?


前 UBER 某城市實習生,現已離職。

如果說9月9日之前「UBER」和「滴滴打車」兩家公司還是一時瑜亮不分伯仲,那麼在9月9日之後,「UBER」和「滴滴出行」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競爭對手了。

UBER 差點就贏了

UBER 一直想在打車領域和滴滴展開決戰,所以在運營端推出大殺器「人民優步+」。「人民優步+」這種人間兇器無論從提高運力、降低打車費用和增加司機收入三個維度都完爆滴滴。而在市場端,有別於滴滴汪洋大海的紅包戰略,UBER 不停地以 Uber everything 的營銷形式來鞏固 UBER 在人們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並吸引新的用戶。

想了解「人民優步+」的可以參看 @聶帥的回答。

Uber 最新推出的「人民優步+」是什麼? - 聶帥的回答

僅就打車方面來說,補貼大戰的偃旗息鼓,在價格相接近的情況下,乘客更傾向於選擇服務質量更高(價格敏感的快車和人民優步)、品牌形象更酷的 UBER。滴滴無論在技術還是營銷層面都不是 UBER 的對上,如果在打車領域拼刺刀,UBER 差點就要贏了。

繞過馬其諾

接上,UBER 已經修好馬其諾防線,築好了萬里長城,滿心期待電影里史詩般宏偉的大決戰,對手的千軍萬馬都在自己所構築的絞肉機里灰飛煙滅。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洪水猛獸沒有衝擊千里之堤,反而一躍成了另一個維度的巨人。

UBER 和滴滴已經不在一個維度里了。

原本「滴滴打車」的競爭對手是「UBER」是「神州專車」,現在轉身一變,「滴滴出行」的競爭對手變成了「傳統陳腐不合潮流的出行方式」。

在你擅長的領域拖垮你

在快車和專車(UBER 稱之為人民優步和高級轎車)領域,滴滴在技術和營銷層面暫時還難以望 UBER 項背。不過採取的是田忌賽馬的策略。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滴滴快車的價格和人民優步65折後持平,但是滴滴快車的低價是因為快車的低車價、低油耗和低司機補助,而人民優步65折則是建立在給乘客打折,給司機高補貼的基礎之上的。何況滴滴快車已經開始徵收20%的平台費,優步則不然。所以在這個賽場上,如果 UBER 無法擊敗滴滴,就會被滴滴拖垮。此外,對於一場內外的競爭來說,滴滴只要拖住 UBER 的核心業務,UBER 把觸角伸及其他競爭領域也是有心無力。

再者,提到專車快車就不得不考慮到政策層面。雖說私家車的共享經濟是歷史的潮流,但是短時間內專車如果受到政府的管控甚至被禁,對於產品線豐富的「滴滴出行」來說只是傷其一指,而對於「UBER」來說就是斷臂之痛。

滴滴的出行邏輯

這個問題我引用一下 姚冬 的回答(我這裡@不到他,誰幫我在下面@一下)。

在短短 2 個月後,滴滴為什麼又融得 30 億美金? - 姚冬的回答

想像下未來的出行方式:

你只要想好什麼時候去哪裡,剩下的交給滴滴。

滴滴 派專車接你去機場,到機場用身份證checkin登機,下飛機後滴滴的專車已經在等你了,送你到家或者酒店,你只要付費一次,無論中間轉機還是轉高鐵長途汽車,都是滴滴去搞定。

再也不需要自己去定飛機票,搶火車票,到街上去攔計程車了,在手機上按幾下就好了,行程安排交給滴滴,你只需要在交通工具上專心思考人生就好了。

如果說攜程去哪兒還只是賣電鑽的,滴滴則打算直接替你打孔了。

是的,滴滴就是要重建交通運輸部,實現全球聯網的活人快遞業。

生態的優勢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理論:

應用型公司值十億量級,平台型公司值百億量級,生態型公司值千億量級

鏈接:觀點丨丁建英:為什麼應用型公司值十億,平台型公司值百億,生態型公司值千億

當 UBER 還在打車領域精耕細作的時候(至少是在中國),滴滴已經邁出了走向生態型公司的第一步。

滴滴的產品線包括計程車、快車、專車、巴士、順風車、企業用車...在改名之後戰線甚至不用在局限在「車」裡面,而是擴張到「出行」和「人」兩個維度。從「出行」端出發,哪一天推出「滴滴高鐵」「滴滴航空」「滴滴長途大巴」我們都不會感到意外。

兩端的「車」和 「人」:車可以延伸出車險、車保養等車後市場,人則可以延伸出其它增值服務,比如地圖、LBS營銷、廣告投放、對接O2O等。

參考自Retric發表在36氪上面的文章

像阿里巴巴,淘寶天貓(包括阿里巴巴)構築的零售系統生態,加上支付寶在金融服務市場的地位,所以有了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像騰訊,圍繞 QQ,微信構築的社交通訊生態,現在的市值已能和阿里巴巴平起平坐。想像一下,「滴滴出行」劍指交通系統,未來是否大有可期呢。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兩個 APP「支付寶」和「微信」上都出現了「滴滴出行」的介面(破天荒的感覺),而「UBER」只有「百度地圖」。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的感覺。

外國魔法師的咒語和本地和尚的少林功夫

UBER 長期沿用並引以為傲的衝鋒隊「鐵三角」模式,在我個人看來是不適合波詭雲譎的中國市場的。同樣是兩年多的時間,UBER 在中國不到二十個城市上線,反觀滴滴,已經積累了800萬司機,2億用戶。能想像一下 UBER 新進入一個城市興高采烈地宣布「XX,我們來了!」,結果發現當地市民已經用了快半年滴滴的場景嗎?在時間就是金錢,就是流量的互聯網時代,UBER 約擴張只會越舉步維艱。歷史證明在中國,「星火燎原的農村包圍城市」總是比「以大城市為中心好用」。畢竟是客場作戰,打車軟體鼻祖 UBER 反而淪為了一個追趕者的角色。

UBER 的深耕細作最能表現在每個城市的營銷當中。每個城市的 mkt team 都依據當地的文化和環境,常常能做出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活動。

上圖是 UBER 上海微博上不到一個月時間裡面的部分營銷活動,所以說很多時候,UBER 甚至不是一個打車軟體,反而成了「實惠」「大眾點評」「攜程周末」「周末去哪兒」等 APP 的競爭對手(當然是假的)。這也是 UBER 的黏性所在,然而這樣高頻率的營銷活動的實際價值,對於 UBER 推廣的幫助幾何又需要進一步的考慮。

滴滴的營銷風格一直都帶有濃濃的中國土豪特色,一直持續到現在。Low 不 Low 我們另說,但是在中國市場,這樣的營銷方式還是非常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

另一方面,滴滴這個本地和尚也是在竭力學習外來魔法師的咒語,品牌形象的升級似乎也給「滴滴 x 某某」帶來無限可能 。

(然而從海報和活動活躍度上來看,效果並不好...)

當然,在完成了市場份額的高佔有之後,滴滴似乎也不必把營銷太放在心上。主觀上開個玩笑,哪天滴滴有心打營銷戰了,抽一份補貼放在做活動上,再依靠微信微博的推廣,和 UBER 至少也能關公戰秦瓊,不要小看了滴滴的騰訊基因。當本地和尚學會了外來魔法師的咒語, UBER 可能註定要扮演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在完成了對鼻祖的模仿之後,後來者已經把眼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動出行平台」,成了滴滴新的戰略目標和定位。這個目標的實現並不難,大概只要佔著中國市場的領導地位,憑藉中國市場的體量就能成為全球最大。這個目標的實現也非常困難,就和「20年來外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還沒有一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一樣,現在也沒有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能做到成功的海外擴張。在中國這個結界里 UBER 只能使用40%的功力,到了海外,滴滴面對的 UBER,可就是100%馬力全開的洪水猛獸了。

總結來說,UBER 和 滴滴出行,已經不是一個維度的競爭者了,只是在打車領域有業務的重疊。在這個市場里,「滴滴出行」將是領導者,而「UBER」則會使一個優秀的競爭者。

其他要說的話

  1. 謝 @朱聿欣 邀。
  2. 兩者很多的共同點暫時還沒有拿來比較,但不妨礙上述判斷。


10月8日更,對於滴滴獲得上海第一張專車運營拍照。

我認為不要動不動就激進地高呼「既得利益者的又一次勝利」,而這件事究竟是不是「撼動現有交通體制的槓桿」至少現在還不能確下定論。

可以確定的主要是兩點:

1.滴滴在處理官方關係和政策把握方向的絕對領先地位。

2.上海市在互聯網交通革新方面下的決心。

滴滴快的獲國內首張專車牌照帶來怎樣意義? - 十三Xiii 的回答

10月1日更,願柳青女士早日康復。

---------------------------------------------

我個人更看好滴滴快的。

首先從全球範圍內來看,Uber無疑是移動用車領域的霸主。截止今年九月Uber總融資達到了82億美元,總估值超過510億美元。而滴滴估值則也超過了160億美元,由其最近滴滴的幾個大動作可以明顯看到其已經準備好在全球範圍內應戰Uber。

不得不說滴滴快的可能是中國目前對海外市場領域最敏感的互聯網公司

9月28日,滴滴快的宣布投資印度打車軟體Ola。

http://36kr.com/p/5037924.html?utm_source=site_search

目前Ola已佔據印度超過 80%的市場份額,其32萬輛車構成的服務網路覆蓋100多個城市,提供包括英語和印度語在內的9種語言,日完成超過75萬次乘車服務。

9月28日,滴滴快的與Lyft簽署戰略合作,並與Linkedin展開合作

滴滴快的與Lyft簽署戰略合作

9月16日,滴滴快的戰略投資Lyft公司一億美元,雙方在產品、大數據方面將展開漸進式合作。

滴滴快的與Lyft戰略合作 大數據或成為合作重點

注意:是全球範圍內,而不僅僅是中國。

那麼在中國滴滴快的和Uber情況如何呢?

滴滴快遞在今年第一季度宣稱每日接客600萬單,六倍於Uber在中國的業務量。

2015第一季度中國專車服務訂單分布情況:

(有沒有感覺滴滴就像吃豆人一樣要把其他各家吞進肚子里)

亞洲的移動用車應用情況

OLA目前在印度佔據約80%的市場。應用下載量是Uber的近三倍。

也就是說,在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Uber還是挑戰者的身份。當然中國和印度也是機遇和問題並存。如:經濟仍在發展中,司機/用戶素質,市場目前廣度和未來潛力(這個很重要),移動應用及支付普及程度等等,市場監管法律法規等等。

亞洲的其他國家中韓國禁止了UberX,日本沒有有形成霸主的應用。而這兩個國家的Kakao和Line則分別推出了打車應用。

東南亞則由新加坡的Grab Taxi(也有滴滴投資)領頭,迅速佔領市場。

可見,亞洲人民普遍舉起了抵制美帝入侵的大旗。

歐洲的移動用車應用情況

英法德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紛紛加入了反Uber的全球統一戰線

無論是政府的法律法規、計程車司機的反抗、本土應用的反擊。Uber並沒有統治歐羅巴。當然,其在歐洲的市場佔有率還是非常高的。

在Uber的大本營北美,Lyft一直扮演著打不死Uber的心頭恨的角色(覺得好萌)

而Uber的競爭對手不僅僅只是Lyft,這個後文我會敘述。

在南美、澳洲、非洲等地區Uber的戰略也不同程度上遭遇到了本土的反抗。

Uber成功使全世界人民團結在了一起紛紛加入ANTI-UBER的大陣營。

當然這也正說明了Uber的成功。

為什麼更看好滴滴?

非常同意 @邵直帥的觀點,滴滴已經完成了邁向平台型公司平台型公司的第一步。也就是改名嗯。

滴滴的野心非常大——滴滴出行。也就是說滴滴未來的目標是改變人們的出行模式,所直接挑戰的是人們對交通系統的傳統認識。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通過滴滴平台人們出行的情況將會變成「我從北京想去印度旅行」的問題被直接簡化成一次下單。

下單之後,系統自動生成所有行程的最優解,綜合時間、天氣、票價、路線和用戶習慣等等要素。

行程確認後,滴滴會給我詳細列出各項行程的具體內容。【家】——專車——【機場】——飛機——【印度】——三哥的專車和三輪車早就等候我多時。

在這個過程中市場就不僅僅是交通了。

滴滴可以形成自己的支付信用體系,一次出行無需多次支付,甚至直接從信用中扣除就好,連支付的麻煩都省去。同樣的,未來信用體系在高鐵、飛機領域的信息認證也是值得期待的!

滴滴全程可以通過我的用戶習慣及LBS推送各種各樣的信息

我第一次乘坐滴滴高鐵到杭州,還沒到站收到了滴滴給我推送的午餐備選方案,確認下單之後滴滴訂座已經通知餐廳排隊信息,出站專車司機直奔目的地。

我第一次乘坐滴滴飛機去雲南,滴滴一次性幫我將遊玩安排、住宿預訂全部通通安排好。

如果你們非要滴滴專車去東莞玩,也說不定能根據你的愛好通通幫你安排好。

滴滴在汽車行業的發展

無人車滴滴應該已經有在準備發展了

汽車保養、購買等等等等都是很大的市場

所以滴滴快的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Uber,或者說滴滴給自己定位的對手並不是Uber。

而是整個傳統交通體系代表的「行」

甚至還有「衣」「食」「住」等等各個領域存在的對手們

甚至還有人們固有的生活習慣。

滴滴是具備這個能力和平台從「出行」切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以非常有理由相信滴滴具備成為下一個BAT的潛質。

那麼和Uber對比,滴滴的優勢又在哪裡(國內)

1.發展前期優勢

滴滴快的在國內的布局速度和廣度。Uber是城市經理模式,而滴滴快的則是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滴滴在國內許多二三線城市都是可以使用的,和Uber比起來早已搶佔先機,等Uber精耕細作好滴滴早就吃成胖子了。

司機和用戶的上下游。滴滴更重視上游,Uber更重視下游。除非Uber有絕對市場佔有率,不然對手的司機市場會越來越大,這將直接影響到下游的用戶們。

2.目前優勢

滴滴快的不僅擁有微信+支付寶兩大入口和背後的AT的支持,更憑藉自己的運營實力和產品線對Uber進行壓制。

滴滴的切入點是計程車,這本身就是擁抱人民群眾——用戶和計程車司機。

而且滴滴的產品線非常廣,且不談未來可能發展的,就目前來講計程車、專車、順風車、快車(快車真是革命性產品)、代駕等等。

正如 @圖靈Don所說,在細分領域中,滴滴的市場佔有率並沒有達到大一統的地位,如代駕更是處在一個絕對挑戰者的姿態。但是從公司整體規划上來看,滴滴的產品有進攻型也有防守型。

做好防禦性產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擊垮對手——這是我對滴滴的直觀感受。有沒有感覺非常像騰訊的產品思路~可見滴滴從基因里是有機會向BAT級別發展的。

你有的我也有,我有的你沒有。

補貼策略上,這個我沒什麼資格談,因為大家的補貼額度不斷改變,紅包是拉新很重要的方式,然而能做到多少留存則和產品整體性有很大關係。

技術上,Uber要發展智能汽車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2015年2月,Uber 在匹茲堡建立起自己的前沿技術中心(Advanced Technologies Center ),繼續擴張勢力版圖,進軍機器人領域。除了研發更好的地圖、安全駕駛系統,最有利可圖的就是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據報道,Uber從引領全球機器人發展方向的由卡耐基梅隆大學掌管的美國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National Robotics Engineering Cente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挖走了40多名研究人員,包括幾名資深高級研究人員。雖說人來人走實屬常情,但是,相關人士表示,這個數字「有點大」。(虎嗅)

滴滴也成立了大數據平台和機器學習研究院。相信未來滴滴將會越來越重視基於數據的技術產品的開發和推廣。

滴滴哪裡做的不好?

打車不補貼!打不到車!

快車接單經常是兩公里外!

好了,我認為滴滴雖然發家於司機用戶,但可能還是不夠了解司機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基本每次打車我都會和司機師傅聊天,不止一次司機師傅會表現出為了補貼/紅包而非常有選擇性的去選擇是否接單。我覺得在運營策略上這並不是不好的做法,但是滴滴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去培養司機的服務意識。Uber這一點做的就很好。

避免成為單純的信息平台

有一次我從廈門打車去漳州,一上車司機就問我你能不能取消訂單,剛剛系統給你算多少錢我再給你便宜一點。因為快車司機存在20%的收入是要交給滴滴平台的,所以司機有時會把滴滴當做單純的接單的工具,在接到乘客之後就選擇與其單對單交易。

中秋十一雙節聽說滴滴出了城際順風車,其實這是情理之中的產品,何況之前就一直有專車、快車的城際業務,只是這次滴滴更將其明確化。

結合本題,在中國,滴滴快的相比Uber真的更懂中國。

http://36kr.com/p/5038030.html (36kr:滴滴跨城順風車,這將是一個蠶食幹線客運、並殺入城際輕物流的重大產品)

同時,也有很多司機師傅抱怨滴滴給的任務會很繁重,如果沒有接到單完成工作量還有扣除機制。

客觀來講滴滴的司機用戶數量過於龐大,而我的這個觀點又只是個人經驗,並沒有相關數據支撐,但我個人認為滴滴對於司機師傅的管理和培訓以及業務模式調整還是有必要的。

(數據待我好好調查一番)

自身產品的相互競爭

專車、快車、順風車、計程車,千萬不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滴滴的未來在哪裡?

出行是中國民眾每天都要面對的「痛點」,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3億,巴士2億,地鐵3000萬,計程車3800萬,轎車2.6億。

——柳青的PPT

中國大部分產業未來的市場都在「一洋一土」。

海外市場業務和四線及以下城市、農村市場業務是滴滴快的未來的重點。

(留坑)

滴滴的對手究竟是誰?

Uber,Google,蘋果,特斯拉,BAT等智能汽車領域的競爭者。

我認為才是滴滴未來要認真考慮的對手。

(留坑)

利益相關:

滴滴忠實粉絲,常年金卡會員。

所有引用均來自網路,如侵立刪。


滴滴。更接地氣。不過uber主要投資人是中資。也開始本土化。沒準將來倆差不多了呢。都是中國的黑車平台


因為滴滴和快的已經合併了,那就默認比較滴滴+快的與Uber

我的結論是:不看好Uber在國內的長期發展

原因是:

  1. Uber上海區總經理王曉峰作為中國區的第一位總經理,把他的「不尊重用戶」「忽視建議」「運營能力差」的DNA帶給了後續的幾乎每個城市。
  2. 自以為的經驗帶來的弊端。可能Uber覺得只需要每個城市3個全職的老大,一堆廉價的實習生就足夠了,實習生的工作就是回復回復投訴郵件,比呼叫中心還便宜呢……但實際處理中明顯發現了弊端,對於客戶的反饋不及時或者不專業導致的問題堆積越來越多。
  3. Uber在國內沒有研發團隊,弊端就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總部的那一套,每個城市都會有不同,每個國家更甚。舉個例子就是封禁賬號的事情,許多無辜的用戶被Uber莫名的封禁賬號,明顯是他們的系統上存在漏洞,但在國內所有的問題都是客戶來承擔,Uber是沒有半點過錯的,這個態度就很噁心了。
  4. Uber的模式與他的本土化,很難大面積推廣。當某一天他不再面向最高端用戶群的時候,這個半土半洋的客戶端和他們無力的運營能力就會把他們口碑擊垮了。
  5. 沒有辦法總結問題的根源,就我在追問Uber上海區總經理王曉峰先生的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我發現其實Uber和用戶的主要矛盾集中點很密集,也很好解決,但他們要麼就是沒能力總結,要麼就是他們實在不在乎用戶的感知,只要面子工程(例如打飛機咯)、或者業績。
  6. 國內Uber員工,除了廣州區的 @趙咩同學以外,我沒見過一個會好好說人話的……可能他們都是高大上的背景,例如上海區總經理王曉峰先生,騰訊的某廣告業務經理,之前也有無數牛逼哄哄的外企背景。但說人話對他們看起來真的非常困難……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沒有能力回答出來,這裡我就不貼圖了,有興趣可以看我這個答案:你坐Uber時或之後有遇到很糟糕的體驗嗎? - BreeZe清風的回答
  7. 滴滴、快的的大本營是中國,Uber是美國,其實按照中國互聯網的歷史,中國的同類業務幾乎沒有輸的,這也是判斷的標準之一。外來產物總會遇到一些問題,本土化不是這麼簡單靠不會好好說人話的人就能做成的。要足夠接地氣,足夠靈活,足夠尊重用戶才能做到。

Uber上海區總經理王曉峰先生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勇氣和能力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給真正污衊過的用戶一個道歉。那這件事兒在國內就一定不會像Uber在全世界那樣走的如此順利。

利益相關:本人專註於黑Uber總經理王曉峰


我不是黑誰,我也還還沒用過滴滴,我前幾天想註冊個uber,然後我外語不好,搞不懂哪個是司機埠哪個是用戶埠,就隨便下了一個,然後註冊,註冊完後發現是用戶埠,我再下了一個司機埠,然後注意!同一個郵箱不能再uber的司機埠和用戶埠同時使用嗎,這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發郵件諮詢詢問的是司機和用戶不能用同一個郵箱嗎,他給我的回答是這樣「用戶和司機不能用同一個賬號」,我問的是郵箱不是問賬號,好吧可能我理解能力有問題,反正我是覺得很不合理,我只有一個郵箱,我沒事時可以跑一下,問題是我也會有需要打車的時候啊,難道當司機的就不能當乘客了,當乘客的就不能當司機了,什麼狗屁邏輯,什麼用戶體驗!


滴滴那收費我就呵呵!不是隨便一個動態加價就是好幾倍,相比優步收費透明多了不會和預估價差多少,長途千萬別用滴滴!長途千萬別用滴滴!長途千萬請別用滴滴!


一張圖概括:

1. Uber希望依靠制訂偏向乘客的方式來換取市場份額,從而達到在資本市場上滾雪球的目的。

2. 司機會刷單,政府會監管,(類似於套利)將Uber的定位拉到滴滴出行目前的位置上,不平衡就有反抗和套利。

3. Uber希望盡量拖延2的過程,它需要用戶和收入來維持自己的口碑和高估值,資本市場盯用戶量和收入,決定估值和投資額度,在沒有取得市場份額優勢之前和滴滴在同一平台上決鬥,勝算太低。

4. Uber未來的問題應該在司機上,司機不能挑活,又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有補貼的情況下OK,如果燒錢太快,融資跟不上,那麼.......


個人其實並沒有多看好滴滴

但是因為習慣使用微信支付而長期使用滴滴

同時,因為我個人認為出行是個人時間

所以對於Uber的所謂社交新模式也著實反感

我才不需要什麼CEO明星達人給我來驚喜讓我認識呢

我只想在路程靜靜

因此我至少不看好Uber

而且我認為神州專車的那套廣告

真的打在Uber的軟肋上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歷史總是相似的。在中國,uber已經很難說是滴滴在一個量級上的對手,更多的是充當一個鯰魚的角色,規避壟斷帶來的惡性市場行為。何況現在滴滴在演算法上面比uber還要更精準可控一點,對移動支付的風控明顯更好更重視。而同樣的事情發生過許多次,亞馬遜被淘寶吞噬,摩托移動被小米華為中興合力絞殺,更遠的有QQ取代MSN,基本上互聯網產品國內產品都處於絕對的優勢。語言當然是一個結界,中國人就是更懂中國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外企的策略都是驚人的一致,極其不重視本地化,特別是產品的本地化。亞馬遜那個糟糕的交互設計可以糊弄美國人,但絕對不能吸引中國人。uber不跟移動支付合作自己干肯定是不如直接在超級APP放入口更致命。中美是兩個高地,支付寶淘寶只要佔據中國市場就是世界第一,國內互聯網公司只在國內耕耘市場,如果外企堅持不重視中國的本地化,還會發生進來一個死掉一個的悲劇。


抽看了些答案,有些太過yy了。滴滴的正業是打車行業,本質就是之前計程車市場有多大,滴滴「顛覆」行業後份額能有多大。

uber可怕的地方在於無界,全球化的大趨勢。比如點評,你在國外能用他買團購劵,這很可怕。為什麼uber會重視中國市場?只在意中國市場的這點份額?

滴滴比傳統計程車牛在哪?知道乘客是誰。lbs投放?別逗了,沙縣小吃投的起廣告么?lbs投放有意義,但是總有個粒度問題吧。

其實應該加個grabtaxi,與滴滴相比,他有個優勢,東南亞數據是坨屎。


-----2016年8月1日更新----

如今Uber和『弟弟』已合併,事已至此,編不下去了

-----2015年9月20日更新----

從目前的模式和供應鏈的角度,我認為滴滴會贏

這是柳甄說過的uber四不做,其中我覺得前面的三不做對Uber沒有好處,不搶單--導致上游的需求關係直接有uber決定,司機被動;不預約--部分用戶的需求不能滿足(這倒不是一個大問題);不設置目的地--導致上游司機的「命運」是掌握在別人手裡,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在哪。

以下我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分析滴滴和uber的利弊:

滴滴和uber都是在做供應鏈的東西,他們的上游是司機,下游是用戶。最近(7-8月)國內的打車補貼少了,打車應用的亂象畢露,打開uber發現車比以前明顯少了,叫個車,可能要10分鐘左右;打開滴滴,發現附近明明有不少司機,但很多情況下司機不接單,因為沒給小費。總體來說現在的打車體驗差了很多。

中間插講個例子--美團,美團的成功除了很強的地推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商家非常友好,結算周期很靈活很短,很多商家都願意合作。結論就是綜合考慮上下游利益,是能讓整個生態變得更加友好。而滴滴和uber是怎麼對待上下游關係的呢?

滴滴對上游:司機有很大自主權,可知道用戶的在哪,將去哪,支持搶單,在上游環境中有競爭遊戲規則(有些司機,會因為搶到不錯的單而很高興)

uber對上游:司機基本沒有自主權,所有訂單都是系統自動分配,不知道下一秒自己在哪,在這種機制下有很強的僱傭的錯覺,司機甚至感覺不自由

滴滴對下游:需要輸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相對較繁瑣),而且是司機接單制,訂單確認時間相對較久,有小費機制(這機制我覺得很噁心,現在不給小費司機都不接單,覺得滴滴後續可能會去掉)

uber對下游:體驗很好,下單流程非常短

根據以上對比,結論是滴滴對司機相對友好,而uber對下游相對友好,沒有哪一個是完美的模式。兩個方案都不完美,那哪一個更優一些呢?我們還是繼續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分析。

在不同行業,有非常多的案例顯示在供應鏈關係中,上遊資源可以直接影響整體體驗。如果當滴滴和uber不補貼或補貼力度一樣時,由於滴滴對上游更友好,這將導致供應量上遊資源將往利益更大的一方跑(即滴滴)。於是,對於uber,司機數量將表少,但司機資源變少時,對下游的體驗也會有很直接的影響。所以如果uber的模式如果不改變,我認為他在國內的打車大戰中將會慘敗。


本人在UBER實習了一段時間 有以下感受

1.市場活動不錯 每次UBER推出的活動都很新穎 而且用戶反響也很好 比如uber icecream, MM豆等活動

2.運營太糟糕 先不說華北地區想要建立call center的某leader簡直就是富士康style 導致電話小組接近崩潰 一直想要建立的400熱線也沒成功

1)一群不懂運營的人做運營 運營的manager還是普通員工 基本都是名校海龜 如哥大等 但是基本都沒有運營經驗 不是從諮詢公司跳槽而來就是以前是酒店管理 不夠專業

2)人手太少 把實習生當作廉價勞動力 每天都處理處理不完的bug 大家都提過很多建議說修復系統 因為國內沒有技術團隊 得不到解決 導致每天需要大量人力進行重複勞動

3)刷單太嚴重!!!最近uber我所在地區天天溢價 之前無數司機打電話說扎針太嚴重 影響成單率繼而影響獎勵 那個時候沒有太多措施 導致司機大量流失!!新leader上台 抓的多了 雖然刷單的少了 但是前段時間流失不可逆轉 天天溢價 想像一下大家uber上班竟然打滴滴?

4)人員流動太大

就這樣 求贊


很久以前,有兩個搜索引擎,叫谷歌和百度,後來,他們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


剛好,今天想說些關於UBER和滴滴的問題,看到這個帖子。說不上看好誰,分享下自己的一個實際體驗。

「我為什麼卸載了滴滴」

從滴滴上線到現在,我算老用戶了吧。他的什麼會員卡也是黑卡,打車用滴滴成為了習慣。可是,最近幾次的體驗,讓我無奈的卸載了它。

正式開說

在兩三天前,霧霾天,那肯定得打車啊。我選擇了滴滴快車,輸入了我的出發地點和目的地。正式約車後,系統把我的出發地點改成了一個我都不知道哪的小區,離我小區有些距離,我怕司機師傅走錯,告訴他,我在XX小區,你知道么,師傅說知道。

過一會,看地圖,感覺他走錯了,再次告知,不是導航設定的那個地方,系統錯了,我在XX小區,就在附近。怎麼走也告訴了。

師傅說知道,果然,還是看導航,還提前按了已到達。

師傅各種埋怨,說我設定的地方不對,我也感覺不爽,是系統的問題,而且我也告訴你錯了,問師傅來不來,師傅說句地方不熟悉,不來了。

雖然很不爽,我也理解,我取消叫車,然後就發生了我更不爽的事情。滴滴要收我5元罰款,因為司機師傅等候超過10分鐘,我投訴,因為不是我的問題,是你平台和司機的問題,司機知道我在哪後仍然不來接我。

好的,滴滴發簡訊給我,說已經解決了,我想速度不錯。就準備再次打車,結果,罰款還在,不支付不行,看著那個司機的頭像,頓時就不爽。給司機打電話,司機也無奈,這是客服的問題,他操作不了。

後來,因為這樣,妥妥的遲到了。

我想,既然用了那麼久了,感情還是在,我是老用戶,不至於吧,就給客服打電話,各種的人工智慧語音後,找到了人工客服,很好,沒人接電話。

我又去軟體里的在線客服,反應以後,客服說已經解決,會有人聯繫。

過去了一天,今天看,還是妥妥的放在那,你有個訂單要支付。必須支付,這種感覺,就像碰上了流氓潑皮一樣。

我選擇了UBER出行,導航很准,反應很快,最後花的錢也比滴滴快車還便宜。最重要的是,同樣的經歷我在UBER上也發生了,也是因為最後司機沒來接我,但是他提前到達,UBER自動扣了我8塊,因為我綁定的信用卡。

同樣的不爽,我按了客服操作,沒打電話,不到2小時,錢打回來了。

今天問了下,UBER司機,你用幾個打車軟體。他說只用優步。

因為:

一,他們是派單,誰離你近誰去,不去扣獎金。滴滴要各種搶,麻煩。

二,沒有其他費用,平台補貼,一個單10元,可能還有額外的4-5元獎勵。

對於乘客來說,響應快,態度好,客服服務響應率也不慢,重要的是,導航比滴滴好太多。不用我不停的指揮,因為很多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啊,尤其是南方人,在北方,你非要我和你說東南西北。哎。

之前沒注意,感覺UBER比以前好用了許多。

總之,滴滴,那張5元訂單罰款的處理,讓我一個用了許久的忠實客戶不得不投向其他家了。

PS:快的太貴了、神州還得充錢

以上,就是個人真實體驗過程,沒有那麼專業和高深的分析,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客戶,滴滴可以不在乎我,但我在乎我自己。不想被綁架,滴滴再見!我用UBER。


補充,9/17,乾貨 | Uber路演35頁PPT曝光!

可以具體看一看Uber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1、全球市場的迅速增長,中國業務增長速度超過全球。

2、活躍用戶人均訂單逐步上升,各地用戶規模和消費規模仍有增長空間。

3、政策環境尚未明確,月訂單,用戶留存率不斷提高。

4、Uber在新業務上的不斷嘗試與拓展。

—————————————————————

剛打開知乎,在timeline上看到這個題,以及高票的匿名答案。

順便把其他的相關回答也都看了,感覺不看好Uber的挺多。

那麼,讓我們重新再來看看這個題目...

滴滴快的與 Uber,你看好哪家?為什麼?

其中,並未涉及國內國外,僅就兩家公司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提問,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直接給uber下定義——uber和滴滴不在一個層級上。

先來看看滴滴和uber兩個公司的市值:

同時融資 滴滴估值是Uber中國的2倍還多

滴滴最新融資金額約合30億美金,公司估值超過160億美金,uber中國預計融資超過12億美金,估值超過80億美金,uber的估值已經超過了500億美金。

如果我們談國際市場,以及公司整體布局發展,我絕不認為滴滴有資格和uber並列而談。這不是滴滴本身的問題,而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通病,大家在創業初期都沒有考慮過國際化問題,因為更多精力都需要花在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取更多的用戶,提高留存率,奪取更多的流量。

反觀Uber,一開始就是以顛覆計程車行業,讓用戶能夠享受到更好的出行為目標的,所以uber的國際化發展相當迅速。

再來看看兩家公司的發展歷史:

Uber:09年uber在美國成立,13年Uber已經在全球22個國家留下足跡,目前Uber的足跡已經遍布全球60個國家/地區,N個城市。截止目前,UBer的估值超過500億,是繼FaceBook之後第二個估值超過500億美金的未上市公司,也是估值達到500億最快的互聯網公司。今年8月,uber的日均國內訂單數超過100萬。

滴滴:12年6月滴滴打車成立,同年12月獲得300萬美金A輪投資,懶得打了,貼個鏈接:滴滴出行_百度百科

談談國內市場競爭中Uber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

1、強悍的演算法能力,和結合實際情況所考慮的運算機制。具體的可以看看半年前雕爺的文章:《論Uber為什麼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論Uber該得諾獎之二:這是一場維度戰爭》

2、強悍的營銷能力和精簡的辦公團隊,強悍的營銷不必細說,uber基本每個月在各個開通城市都會有對應的營銷活動,就拿我所在的武漢來說,就有過uber賣龍蝦,uber送零食等等。另外熟悉Uber的同學應該了解Uber在每個城市的工作人員少的可憐,但是當地負責人以及團隊的能力毋庸置疑,僅僅數人就能搞定當地每天數萬、乃至數十萬的交易訂單。

3、強而有力的補貼政策,其實很多人一直以為滴滴的補貼是高於Uber的,總投入方面滴滴確實高於Uber,但是滴滴的業務範圍十分廣泛,這裡不細說了,因此針對於專車市場uber的投入力度是遠大於滴滴的,無論是針對乘客還是司機。

劣勢:

1、國內的相關制度。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的許多城市Uber也都碰到了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這是問題最終會得以解決,因為用戶始終是站在uber這邊的,Uber也的確在某一方面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但是仍需要點時間,去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出台相關的運營策略。

2、勢單力薄。相對於滴滴有兩位老大哥阿里和騰訊在背後扶持,大量的流量導入的背景而言,Uber作為一個外企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進入國內市場,並開展相關運營拓展實際上會遇到一些難以想像的困難。

3、擴展緩慢。相較於滴滴強悍的推廣能力,Uber在城市拓展這塊就遜色了許多,uber剛剛融了12億美金,也就是準備投入到城市拓展這塊,而滴滴有了早些年的出租行業的積累,這個步驟無疑領先了Uber很多,Uber預計明年能夠拓展到全國50個以上的500萬人口城市,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UBer和滴滴正面PK,究竟孰強孰弱?

前面分析了Uber在國內的優劣勢,實際上很多地方都是和滴滴直接比較的,所以滴滴的優劣勢就不細緻分析了。

出行方式:

滴滴:順風車+快車+專車+計程車

Uber:(人民優步+)+人民優步+UBER X

產品體驗:Uber在體驗,以及司機素質上是略高於滴滴的,我每次坐車無論是Uber或是滴滴,都會問問司機的打車軟體安裝情況,通常使用滴滴的實際都安裝了Uber,兩個同時使用,而使用Uber的實際絕大多數都並沒有使用滴滴接單的習慣。於用戶而言,Uber司機不挑單以及隨機派單的模式還是更受歡迎的。另外,相對而言, 在Uber和滴滴同時存在的城市,Uber的車況是略好於滴滴的。但是在支付方式方面,目前Uber的付費方式需要綁定銀行卡或是支付寶百度錢包等,與之相比,滴滴在付費方面就簡單許多,付費時直接打開跳轉到微信支付或是支付寶即可,這樣的付款方式更加方便和簡潔。

補貼政策:我個人而言,我是更喜歡Uber的補貼方式,邀請對方直接獲得30元(直接補貼過50),對方免費打次車,然後再此之後,你也能夠獲得免費的打車機會(30元)。滴滴每次弄些滿減又或是幾塊錢的補貼,雖然能夠多次使用,但我覺得不夠好,Uber實際上提供了更好的用戶初次消費體驗。但是,滴滴的刷屏優惠券,刷屏活動對品牌曝光還是有點好處的,比如我媽不打車,但是她卻知道滴滴這個名字。。。

流量導入:自從滴滴和快的結合後,騰訊和阿里在背後的投入也被融合以來,所以從微信以及支付寶導入滴滴的流量源源不斷,相比而言,Uber實在是慘不忍睹,都是自己實打實花錢做出來的用戶和培養起來的消費習慣。另外之前在微信朋友圈,關於Uber的所有文章有都有被屏蔽的情況,這點不得不吐槽下騰訊公司。

我的理解:

滴滴是有可能成為國內下一個BAT級別的公司的,在騰訊霸佔了社交,阿里霸佔了支付和電商,百度霸佔了搜索之後,出行確實有潛力成為下一個生態系統級別公司的誕生地,但是滴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滴滴代駕推出時峰值訂單能達到50萬,但是免費補貼過後,究竟還能剩下多少,在專車、代駕、甚至順風車領域滴滴都有不同的競爭對手,而且這些競爭對手在自己的領域也算不上弱,因此如何突出重圍,也是滴滴領導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騰訊和阿里也會在背後適當防一手,滴滴在以後壯大的過程中,如何擺脫他們的控制也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滴滴還在不斷發展中,現在評論,言之尚早。

關於UBer,在國內的專車領域絕對不會掉隊,但是在支付方式方面,UBer實際上可以根據國內國情,適當簡化支付方式和流程,讓更多人能夠享受Uber的服務,另外在城市拓展方面,也希望uber能夠加快步幅,儘快讓更多3-4線的人享受到服務。其實關於人民優步+和滴滴順風車我都沒分析,兩者的演算法差距不是一點點,有時間再細寫吧。

總而言之:滴滴是一家發展快速的國內互聯網公司,有可能成為BAT級別的互聯網公司,而Uber的目標卻是專註於專車領域,改變全世界存在已久卻問題眾多的計程車行業,讓更多的私家車資源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所以,無論如何,UBer在定位上就和滴滴完全不同了,無論Uber最終成敗如何,我都會是它堅實的擁簇者。

感謝 @桶姐給我的靈感,UBer的未來確實會是無限可能,目前只需要專註就可以了。

感謝 @夢熊先生@圖靈Donmoon的客觀評價,幫我梳理了一些細節,一併謝之。

時間有限,邏輯未梳理完整,望見諒,有問題歡迎在評論中提出。


光談產品,更看好uber:

1.自動扣款——節省下車時間,下車時往往都匆匆忙忙,直接走人,不用管付款的事,互相節省時間精力

2.打車不用輸入目的地——節省打車時間,打車時操作速度明顯提升,也避免司機挑單,培養買方市場

3.價格實惠——中國人還消費不起高端市場,滴滴快的專車價格太超前。重要的是釋放私家車運能,人民優步定位其主打產品,不錯

4.車型選擇一目了然——不像滴滴快的,還要跳轉頁面查看,默認還不是用戶最近使用過的車型,沒有用戶第一。我自己就誤選過幾次

5.傳播擴散——優惠碼還是有傳播效果的

6.車輛顯示——只顯示有效數據,就是空車輛,不像滴滴快的,顯示一堆車,八成是對用戶沒意義的有客車輛

反過來看滴滴快的,功能上非常相似,估計合併後長遠只能留一家。在產品上也未做出什麼有特色的體驗


今天去做了 Uber 神秘人,跟 8 位司機聊了聊。

上面那麼多答題的,運籌帷幄於千里,口中動輒市場份額、投資補貼、模式供應鏈,我想問問有多少是真正跟司機聊過,問過司機的感受的呢?

我覺得更看好哪家這是個很廣義的問題,不是簡單靠誰用戶量多就牛逼的。不然的話,當然可以說在中國比起谷歌更看好百度,不過把谷歌趕出中國的後果大家也看到了。而且我絲毫不懷疑,一旦 Uber 在中國失利,沒有了競爭對手的滴滴會怎樣「回饋」他的忠實用戶。

就我今天的經歷來看,無論在乘客還是司機中, Uber 的用戶體驗遠勝滴滴。起碼在我表明身份前,跟我聊過的 8 位司機無一例外給了滴滴差評,差評率達到驚人的100%。有好幾個都表示「滴滴對司機和乘客不公道」「絕對不會再用滴滴了」。

誠然市場份額是很重要的一個點,但百度和谷歌比起來,我的回答永遠是更看好谷歌。因為我不是百度的投資人,百度的市場份額帶給我的沒有利益,只有全家桶。

有的時候一個公司用戶多,不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好用,而是因為用戶沒得選。

我在這裡不是要黑我們國家的公司,也沒有什麼崇洋媚外的意思,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滴滴能佔領世界,我更希望百度能擊敗谷歌。然而你們知道,短期內的營銷技巧可導致短期內商業的成功,但長期的贏家永遠屬於腳踏實地做事的人。


【我為什麼討厭Uber中國】

Uber是一個優秀的公司,如果算上個體生產力的解放和對抗行政干預的因素,堪稱偉大。但它在全球範圍的成功並不能消除我對Uber中國的惡感,這惡感主要來源於被業界稱道的營銷活動。其實再具體一點,是厭惡一系列帶有性暗示的所謂性感營銷。

明星司機,打直升機等等都沒問題,唯獨性感接受不了,是不是我很保守?不是,而是從品牌角度看,這是對Uber的長期傷害。 Uber有意無意的將約炮加入到出行之中,給人暗示是,這可能是一段艷遇之旅。毫無疑問這吸引了大量的司機入駐,不乏地鐵口拉活為生的黑車司機,沒有歧視的意思。司機端因為「約炮」的動機增加,極大的影響客戶體驗。路上聊一會就要加微信?跟計程車師傅還聊呢!即使這部分司機只佔很小的比重,也會在口碑上造成極大的損害,更別說還有什麼Uber炮群了。

損害是什麼?部分女性乘客在乘坐Uber的時候會有戒備心理,而不是享受出行。我從未對身邊的人推薦Uber就是這個原因,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同類的滴滴為什麼很少給人這種感覺,一是從不組織自媒體人宣揚此類說法,二是有計程車接入信賴感更強。我知道很多司機同時裝了兩款應用,本質上是同一批人,但對滴滴的安全感更高一些。

經常在科技媒體/自媒體/公眾號上面看到諸如「Uber幹了陌陌的事兒」的觀點。從傳播角度上看,更容易被轉載被推薦,你如果認為這種說法跟Uber中國官方運營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是不相信的。一個產品在媒體自媒體中口徑如此統一,這必然是官方放出或默許的。營銷人看營銷行為,基本上沒什麼秘密,Uber的社會化傳播這麼出格,是品牌官方決定的。自來水有沒有?有,如此大規模的自來水我只見過大聖歸來。

如今陌陌都不願意戴的約炮臟帽子,Uber中國為什麼趨之若鶩?是明白人性之惡,也懂利用惡營銷。陌陌從約炮起家,如果哪天死了必然死在賴以成名的絕技上。陌陌比誰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拚命洗白。如今提起來,陌陌仍是神器,這是品牌里自帶的調性,也是最初的口碑。而品牌調性和口碑一旦形成,就難以消除,同理可見妓女從良,誰說的半生煙花無礙?!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標籤貼上去就揭不下來。

如果我來比喻,陌陌是聲名狼藉的煙花女,Uber中國是放蕩不羈的浪蕩子。

身體換旅行的那個APP還有人記得叫什麼嗎?它被封殺幾個月,在中國移動社交的環境下相當於死刑。這是性感營銷玩過了。Uber的擦邊球實在太多了,脫掉的衣服穿不回來,成功如舒淇也一樣被網友再扒下來。當然這也是烏合之眾的非理性,也是惡。

另一個角度,除了傳播效果,看營銷結果。Uber一樣有頂級資本機構投資有巨額補貼,有巨頭百度地圖入口,有最先進的演算法最科學的定價,加上聊以自豪的營銷,如今也不到10%的市場份額,上一次看數據,8%左右。在我看來,主要是不適應本土市場環境,跨國公司的精英習氣作祟。當然最近已經更改了界面,也更加漢化,付費方式也在增多。很高興看到改變和適應,而不是劍走偏鋒。順帶多說一句,帶著跨國公司精英習氣入華,一般打不過本土創業公司,就是敢不敢拚命的區別。大公司只對數據和領導負責,領導只對位置負責,失敗了大不了換個公司繼續當高管。屌絲創業沒有退路條件更苦,逆襲成功和失敗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狀況,不想被打回原形除了拚命別無選擇。

這是我厭惡Uber的理由,一家之言可能有偏但絕對不改,因為這是官方傳達給我的信息。除非,Uber中國不再自己脫衣服。

----上面的話寫在滴滴改名前----

現在怎麼看?幾乎還是一樣的看法,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市場,Uber遠不是滴滴的對手,而且在兩家公司存活期內,永遠不是。


致敬Uber,但中國市場是滴滴快的的。


基本上,國外的產品,門戶、購物、sns、團購、地圖、視頻、遊戲、郵箱、搜索、

沒有一個產品干翻了本土山寨的產品的。

別扯高大上,有用戶才有一切。


推薦閱讀:

易到用車怎麼樣啊?
蘋果投資滴滴後,Uber與滴滴誰最後會勝出?
中國有哪些運營模式跟 Uber 相似的打車服務,發展狀況如何?
易到用車、Uber 這類招車服務的車輛源是什麼?風險是什麼?

TAG:風險投資VC | 經濟學 | 優步Uber | 滴滴出行 | 快的打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