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先給出庸俗的答案:因為長心眼快,能讓年輕人迅速變得圓滑老練
這個問題的深層原因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是分不開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大致分為兩塊:經和權所謂「經」,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內功心法,這一部分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代表 特點是「長功」慢,但是真練好了能成大器「權」,就是做人的靈活權變,是不經常用到的手腕,是為人處世的劍法,《道德經》就是這一部分的代表作 特點是進步特別迅速,因為它講了很多「權謀」的大原則(for example"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balabalabalabala),但是也有不少人在內功沒打好的前提下因為這部經典變成了市儈
所以還是那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啊,因為在現代快節奏的商品社會,大家還是更願意把時間用在「長功」快的速成法上因為書里說的對唄。
大四時讀《明朝那些事》,似乎是個冬日,瑟瑟發抖躲在被窩裡,捧著個二手touch,對著黑夜中這唯一的方寸熒光,目不轉睛。書中說到明憲宗朱見深因寵信萬貴妃差點斷子絕孫,後來他邂逅了看守倉庫的紀姓宮女,宮女懷了後來的明孝宗朱祐樘,正是激動處,突然現出一段話: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那是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醍醐灌頂,寒冬冷夜阻不住熱血沸騰。雖無法明確言說其中道理,但只覺得它直衝到靈魂深處。既陌生又熟悉,彷彿尋找許久的故友重逢,卻因近鄉情怯,深情對望說不出話來。
當時才疏學淺,不知此話出自道德經。只是那句「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在腦子裡迴響,久久不去。次日查詢知其出自道德經,立刻買了一本王弼譯註版本。通讀下來,已如新生,雖然背不下來也一知半解,但卻成了生活的信條,時時於心中迴旋。
若問我為什麼推崇,我想大概是因為它深刻表達了一種中國人求而不得的心靈境界。
先說為什麼是中國人。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雖說道教和道家不同,但都以「道」為最高信仰。而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天地運轉的規律。中華文明自誕生日起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渥的自然環境而極度崇拜自然。《道德經》中感悟自天地萬物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上善若水」,「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長地久」,「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等等。而道德經的精神境界大致可以用「無為而治」四字總結,也正是出於這種對自然崇拜的情節,天道有常,人的作為始終是渺小的。「曲則全,枉則直」是行事信條,凡事最怕一個「盈」字。而這種骨子裡的田園牧歌和喜缺惡滿的精神自祖先的血液中流淌而來,成了幾乎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的追求。
再說為什麼是求而不得。中國除了道家,當然還有儒家。一個出世一個入世,而後者更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遇上了「內聖外王」,於是這成了許多人的內外矛盾之處。蘇州園林里的文人們閑歌賦詩時,心頭或許也在仰望朝堂,否則也不會起出「拙政」這樣的園名。古人不說,說當今,壓力巨大,久居鋼鐵森林之中,誰都想著拋卻爾虞我詐與明爭暗奪,可又有幾人能做到「夫唯不爭「?
任何事都是這樣,越是做不到,越是嚮往與推崇。李自然 邀請你回答此問題 ? 忽略邀請
建議你讀一讀,最好讀各個版本的注釋。你就明白了
大道理。
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心境下讀後感悟會不同。讀完之後發現三件事,第一,你對生活的領悟早在書中;
第二,從書中獲得了新的領悟,並應用於生活;
第三,書中還有些章節看不懂,那就是未來的方向。這是讓人類精神食糧富足的一本書,讓成千上萬的人受益過。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有與無皆是修鍊入道的門徑,也是為人處事的綱領。《道德經》這本書,我是很推崇的,也經常拿出來讀一讀,其中所蘊藏的智慧,還遠遠不是我所能夠理解,但是我想勉為其難的,來給出一些自己的解讀。《道德經》是世界觀,歸納總結了古人對待世界的某一個角度的看法,同時也有方法論,幫助我們來認識自身,來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處。這本書言辭優美,韻律悠長,內涵深刻,哲思雋永,四書五經都不能光看,一定要讀出來,才能體味到其中的美感,我個人以為,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言簡而意達,言有盡,而思無窮,《道德經》可以說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貫穿於整本《道德經》中的基礎,從我個人的理解,就是世界是唯物的,人是唯心的,就以開篇的第一章來說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這一段講的是,道是世界物質存在本身,為什麼說非常道?因為我們所說的道,是經過了人為加工的,是人在自身認識基礎上的歸納總結,我理解的道,代表存在,而名,代表認知,萬物之始,有道而無名,是因為存在客觀發生,但是還沒有生物去認知他,有了萬物,或者說具備感知力的生物,才有了名。所以我們要從未知出發,去尊重和領悟世界的客觀存在,從已知出發,去探索和掌握世界存在的規律,拔高一下的話,前半句是宗教,後半句是科學。存在和認知本身,並不矛盾,但是在這二者之間,還有我們目前所不能理解的部分,就是「玄」,只有當我們了解了玄的真諦,才能夠真正了解物質存在的本源。這一段只有六十個字,但是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可以說具有永恆的意義。再來看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以我粗淺的知識來分析,這一段講的是辯證法和相對論,萬事萬物,對立而統一,世界有其自身運轉的規律,所以我們用無為的觀點,去順應世界的發展,而不是讓世界順應自身。太祖說「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博弈,亘古有之,成功過嗎?我覺得沒有,也只有與人斗,還現實一點兒。太祖如此豪言壯語,也一輩子沒進過紫禁城,你說他不講唯心,我是不信。第三章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這一段是講政治,可以說,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有人解讀為消滅民眾的智識,把老百姓當豬養,我覺得他們用心十分險惡,如果以我的理解,這一段是講統治者不應故意制定規則,不應人為建立評價標準,要相信民眾有自知自省自覺的能力,只要想辦法讓老百姓吃飽穿暖,身體健康就好了,虛其心、弱其志,是讓民眾減少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實其腹,強其骨,才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發展我只能說這也是聖人的歷史局限性,未免把人類想像的太美好了,但是這種理想就跟共產主義一樣,是值得為之努力的。
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導。有空再續。既可以是權謀之術,也可以是隱居時的心理指南。入世or出世,一本在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心態~
我沒把《道德經》(還有《周易》)當做『玄學「來讀,這兩本書還有一定的修身養性作用,但對我來說,它們是方法論、博弈論,是對世間規律的透徹總結。孔子曰: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孔子感慨老子是龍一樣的存在,能夠按照規律辦事的人,就是人中之龍。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易為群經之首。
因為是那經!
能稱的上經的都不是凡書!
這樣最裝逼唄。
很多人,不論自己如何,總要顯得自己很厲害呢。~~~~~~~~(≧▽≦)/~~~~~~~
下面我也裝個逼。
道德經,算是道家必讀經典之一,主要就講了老子對道的理解,和修身治國。不過我覺得一般人讀道德經,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其中的辯證法。如絕聖棄智,或是寂兮廖兮,周行而不殆,很多人肯定是覺得這很無趣的。就算是上德不德,上善若水這種,也不見得就適應所有人。估計只有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類才能全面通殺。所以道德經是有道理的,但是來讀道理你就傻了,看看老子是怎麼講道理的,才是普適的方法。
然後我還要推薦一本書《南華經》(沒錯,我就是在裝逼)
先秦散文,唯莊子最恣意。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文中評價莊子散文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單從散文的角度看,《南華經》也是必讀的經典。讀莊子,就是去看一個世界,如果一個人的心能裝下這樣一個世界,那也不需要細究個中字詞了。~(≧▽≦)/~話說,讀了《莊子》後,高中寫議論文就再沒缺過論據了。
讀書少唄,或者讀的都是國學
語言簡練,充滿智慧。上千年過去了科技發展了,為人處世的哲學沒變。
道德經是出世的書。它沒有範圍,因此就沒有觀點。治世?應該找其他諸子的書。
微言大義,充滿詩意。五千言左右,構成了一個世界觀,很有指導意義
道德經短短八十一章,五千言左右,充滿著辯證法,涵蓋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為人處事之道,有治國管理之道。泛讀過,印象深的還是水的概念,全書出現多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還有「不爭」,沒有事物是恆長,「天長地久,天地尚不能久者,況於人乎」,故而自在本真才是自然之道。
押韻 讀起來舒服 生僻字不多言簡意深 是人都能讀懂 卻又能一直琢磨 越琢磨越有深意
建議題主讀完來寫個讀後感,這樣大家才能有針對性的談。
各個年齡階段理解不同
上古中國人智慧的總結
因為你看不懂,我懂,懂了嗎?
推薦閱讀:
※儒家文化圈是如何論述物種起源的?
※為什麼要學國學?
※如何學會儒家思想的精華?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學習國學的人是不是有點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