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文科專業(如社會學、哲學等)前途是否真的渺茫?

大三僧,社會學專業,輔修刑事司法,目標法學院。自三年前入學以來,一直沒有找到過前輩之類的角色。尤其最近,也不造是不是遇到了某種瓶頸(所謂mid-college crisis?),專業課不再順風順水,加之親戚朋友的各種叨逼叨,甚至於開始躊躇自己的抉擇。

文科生真的未來前途渺茫嗎?任何建議都會很感激呢。求大神指路/抱抱:(

--------------------------------------------

大家好,我是已經畢業的題主。

真心實意地感謝每一個認真回答過這個問題的人。我們學校的社會學全美專排第一,但是要談career development個人以為確實是薄弱了些。題主從大一暑假開始實習和做志願者,社會學research,傳媒,法院,刑事矯治,戲劇,語言,嘗試了很多領域,最終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個法務類NGO(非政府組織)工作時找到了全世界最棒的mentor,同事,以及前所未有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未來也會往這個方向努力。大三時提出這個問題的自己可能確實處在一個迷茫期,可這並不代表我沒有在努力去探索未來的種種可能性。再次感謝你們,這麼認真地回答這個問題。

請加油。


我一向認為在專業/工作選擇問題上灌雞湯的不僅壞而且毒,什麼「要不要辭職」問題下鼓勵你想辭就辭,「要不要N戰考研」里告訴你哪怕你八十歲了想考就去考,「要不要進投行里」向世界大喊有夢就去追……

人生感悟里灌灌雞湯我還可以贊一句正能量,專業問題選擇上你還灌那就是毀人不倦。尤其是一群還在讀的學生,為了向人證明自己讀的專業前景好得不行,拉出一堆師兄師姐的例子跟你說,看,他們都拿到了頂級投行/諮詢/律師/phd等等的offer。

別的我沒資格說,但你跟我說花街喜歡LibArts專業的,還是算了吧。不要拿什麼「我師兄我師姐」說事,索羅斯還是哲學專業出身的呢,有普遍性嗎?

以IB為例,如果你學校top( Ivy, MIT, Williams, etc),你是STEM專業還是LibArts專業的根本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的學校名頭你的GPA你的實習。以我個人有限的經歷感悟,進入IB由易到難大體上是這樣:top學校+實習>top學校無實習+相關專業>其他target學校+相關專業>non-target學校。

所以如果你是IvyGrad,LibArts專業不會阻礙你進IB。但如果你是T20開外,很難,你至少得要有地方特別優秀過HYP那些經濟商科的人吧?另外,Williams和Amherst在街上非常能打,但是本身它們就很少錄純大陸背景的學生,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都是old money waspy,這意味著本身自帶networks on the street。 至於其他排名靠後的LACs,我只能說你如果投IB會很失望。

以上算是對IB這行來說LibArts專業的情況。回到題目,不針對題主這個已經打算考法學院的個例(既然準備考法學院了應該說法律前景如何吧),只說LibArts,拋開「成功取決於你的滿足感」這種無關痛癢的話,總的來說,LibArts專業前景如何,很多時候取決於你自身的條件。

有沒有身份?

要不要回國?

經濟條件夠不夠讓你浪?

如果準備讀完回國並且十分關心能不能找到一份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子的工作,還是跟LibArts說拜拜吧,不然回頭再來抱怨「我海歸回來竟承擔不起北上廣房價」那就尷尬了;

如果家底豐厚,想讀LibArts就去讀,能讀一個喜歡的專業並且不會為了金錢而折腰然後去從事一份喜歡的工作是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哪怕未來有家業需要你接手,教育背景都不是問題;

如果你咬牙留學沒有美帝身份並且未來還有打算留美帝,就別為了興趣、個性去讀LibArts了,老老實實走常路。大家一窩峰都去讀金融讀CS,除了因為高薪,還因為IB、諮詢、IT這三個算是最不介意身份的行業,對留學生很開放,每年都能拿到大量名額,H1B抽不中的話公司還能park你到海外來年再戰。LibArts專業當然也有非常好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但問題是,很多機構壓根就不會考慮沒有身份的留學生,所以對他們natives來說前景不錯的專業,對留學生卻未必。

當然,如果你不介意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可以選擇繼續讀phd走學術,也可以準備戰law school,不過美帝不少LibArts專業近些年的研究經費都在縮減,所以要是前途的定義里包括金錢的話,那肯定是不如理工科和經金商的教授們。

另外,除了LibArts還修了其他什麼STEM經濟商科之類學位的dual degree的,就不要拿來說了,無可比性。

最後,借用一位外國朋友的話,「我讀醫是為了讓兒子讀商,兒子讀商是為了讓孫子讀藝術。」

把藝術換成LibArts,也是一樣的。


直接回答:是。

我本科五個專業+研究生一個專業全是文科/社科,畢業了連一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現在為了留在美國打算去混個JD,儘管我對法律一毛錢興趣都沒有。

當年選專業的時候完全沒考慮到就業問題,一是那個時候完全不想留美不需要關注就業市場前景,二是家境還可以付學費無壓力也不需要擔心短期長期回報,父母又開明100%支持我自由選擇,於是我就任性瞎選,畢業了走出象牙塔才知道人世艱難。

讀文科有很多文科的好處不假,從非功利的角度出發我一點都不後悔讀文科,但是對於想留美的國際學生來說,讀文科就是一條死路。不要拿個例反駁我,我說的是最普遍的情況。我真誠的建議所有真心熱愛文科對文科感興趣的學弟學妹們有條件的話都去double一個另外的好找工作的專業,這樣至少多一條路可以走。如果沒有條件,就趁著暑假多去找實習。另外,強烈不建議top50開外的學生選擇文科,理由不解釋。

我不是要貶低文科或者文科生,我熱愛文科痛恨理工科,我甚至不喜歡跟大多數缺乏人文思維的理科生打交道。我只是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現在的北美的就業市場確實對學文的國際生極度不友好,不管你灌多少雞湯(當然很多大家批判的雞湯本質上都沒錯)都不能改變這個簡單的事實。

現在我寧願拿我本科五個學位換一個stem major,或者拿我碩士文憑換一個野雞大學的cs master。如果能從頭讀一遍本科,我他媽一定不走這條路,我要把我的專業combo改成文學(我喜歡的)+金融(我不喜歡但是能學好的)+cs(我不一定能學好但是好找工作的),而不是去讀什麼狗屁心理學傳媒學犯罪學,雞肋的要死還沒有半毛錢實用價值。

以上的話不適用於真正的大牛,畢竟牛逼的人讀啥專業都牛逼,不過大牛應該也不會有興趣來看我這種菜雞寫的答案。但如果你智商家境都平平,缺乏學術追求,執行力又差,我建議你慎重考慮選擇文科專業——畢竟天資普通又不努力的人讀文科最好的情況恐怕也就是混成我這樣,而我現在是沒有飯吃的。

日常勸退1/1

ps 絕不勸退有學術追求的人,但前提是你真心熱愛學術並且有一定的天分和極高的執行力,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我曾經也想過去混個PhD,但讀研讓我意識到一件事情:大多數人能為學術界做的最大貢獻就是退出學術界,比如我..............人文社科領域的科研垃圾已經夠多了,真的不需要我再去添磚加瓦了............


是。

兩年前在田納西讀文理學院本科的我,可能會憤憤地寫一大堆特別理想化的東西。

而搬來紐約之後,我的答案就這麼簡單。

是的,在美國讀文科沒有前途。

——————————————————————————————————————

唉我本來不想開展這個話題,但是不吐不快我還是隨便說說好了。

紐約這城市有魔力,讓我變得特別現實:沒錢別談理想

這裡的文科指的是社科人文。

想留美國、想進傳統行業(金融投行諮詢),別學文科。

想回國、職業無所謂,那就刷個名校文憑,專業隨便讀。

這麼現實的腔調都不好意思說我是文理學院出來的,我教授要是知道我現在的想法,一定會嘆氣默哀的哈哈哈。文理學院文科的確是夢開始的地方,也能夠教會你全身做夢的本領。

但夢始終是他媽的夢呀。

什麼拯救眾生、維護世界和平,真是抵不過紐約的紙醉金迷小鮮肉。

留美存在特別現實的身份問題,學的什麼就得做什麼,極難轉行,因為簽證不允許。

社科出來混的不錯的是可以去做research、智庫、NGO,但是以紐約市場來說,藤校文憑你給我起薪3-4w,身邊鮮活栗子,同專業美國妹子畢業做NGO,家住布魯克林郊區老房,每天來迴路上仨小時,根本下不起館子。

連房租都交不起談你妹的拯救貧苦,先拯救一下我好么。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徹底放棄法學院了,原因很簡單:

1)不適合自己,事倍功半

2)自己學著做著都不開心,沒時間沒精力享受生活,跟人生理念不符

我可不樂意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在無限的加班和熬夜中。

兜兜轉轉我還是決定回國,說實話國內市場比美國寬鬆多了,關鍵是可以任意轉行啊。

我做媒體做寫手做運營做投資金融,想做啥做啥,各種創業說創就創,美國甚至全世界別的地方哪有這個自由度。

別誤會,我並不後悔學文,因為我是一個隨遇而安、不在乎所謂前途的人。

看看書、發發獃,有好吃的,能養活自己和狗,我就特別開心了。

目測回國月薪1w+沒有任何問題,自己再瞎捯飭捯飭,我就這點兒追求。

但是大多數人估計出國讀書不會滿足於月薪1w人民幣,所以我才有了上面的結論。

想要在美國順利工作定居,還是奔技術工種吧。

科科


反正除了CS,都是失敗人士。我知道以前有北大考古的大神來美國以後怒轉CS去了Oracle。

不過靠譜的學校真正讀JD畢業會很強,基本是碼農工資plus。其他行業並不了解。至於找教職,文科的教職只會比幾萬博後搶300教職的生物更可怕,也更看重山頭。


中國人在美國讀文科本科,你需要擁有以下條件中的一個或多個:

1. 你家庭條件還不錯。不一定要大富大貴,但基本能保證你的生存壓力不會太大,也不急著掙回教育投資。

2. 你本人智商、能力都還不錯。這裡代表不一定非要有成為成功學者的那種水平(當然要是有那水平的話再好不過了,但首先那種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其次本科階段也看不出來),而指的是:

1)你能夠讀到的學校還不錯(例如常春藤,頂尖LAC),在這個學科上也學的不錯,從而可以通過學校+成績的優勢來幫助自己找到不錯的可行出路,包括但不限於做學術、轉行金融、諮詢、傳媒等等。

2)你自己能夠通過讀文科,培養出強大的讀寫和溝通能力,從而能夠應付很多其他的出路(比如讀JD,做教育,以及其他的需要很強相關能力的行業)。相對於理工學生而言,文科生在培養這些能力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也是因為這個優勢,很多人文社科本科畢業的同學成批去讀JD。但注意,在這方面你和同胞比較是沒多大意義的,你需要以那些英語母語的文科同學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3. 建立在前兩點或一點的基礎上,你本人十分熱愛你的專業學習,覺得學習這個專業是作為一名學生的你的能找到的最好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方式;也願意承受讀這些專業所帶來的痛苦(如工作量大,寂寞,越讀越對現實感到悲觀,等等),甚至化痛苦為樂趣。而不是僅僅是有一點遙遠的興趣。


太渺茫了

美本文理學院english major,晃晃晃到大四發現啥對口工作都沒有,國內別提了,學校沒牌子只能做留學中介,美國更別提了,總不能讓我去當editor去教高中吧臣妾做不到啊

但是好處就是去grad school選擇多多。english向來是個萬金油專業,之後上啥grad program的都有。但是能上的都是畢業也找不到工作的呵呵呵呵

當然這也不絕對了,是我自己懶又lame不愛找工作……那些很厲害的都不來答題吧lol

現在唯一的gratification就是看著這三年半讀完的(和沒讀完… 怎麼可能每本書都看完有沒有搞錯)書心裡暗爽以文青自居哈哈哈哈哈


又有人借這種問題灌雞湯了,雞湯如下:

1、讀書培養批判性思維最重要

2、學了社會學,學其他的知識(如商科)就更快

3、金錢不重要,內心快樂更重要

4、學什麼與幹什麼不一樣

5、學社科是研究大問題,培養領導的

——————————(分界線下是簡單的逐條反駁)

1、假設你的目標是世俗意義的混得好,你會發現所謂的思維能力並沒有某些人吹得那麼重要。真正讓人混得好是他的長板、優勢,也就是說,有人批判性思維能力特別令人捉急,他也會因為其長板混得很好。

知乎專門有個問答,全面反思了這種過分誇大思維能力的傾向。

過分誇大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本身就是當事人批判性思維還不到家。批判性思維到家的人,會反思。

2、這是意淫。我舉個例子,在智商相當的前提下,你學完社會學再學會計,不會有太大幫助。如果你要學會計,應該直接去學會計,不要走彎路先學社會學然後學會計。

3、錢是否重要,必須在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作答。未婚男、女青年沒資格回答。生活中有太多一開始不看重錢,後來受刺激了又看重錢的例子。

4、意淫。有些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如計算機、土木、建築學、電氣、小語種。。。。。你沒學過就是沒法干。

5、混淆了學科與人的關係。從學科的性質來講,研究大問題的專業當然是要解決大問題,譬如說研究宏觀經濟學自然是要解決宏觀經濟的問題。

但是,正因為問題是大問題,所以研究者多、對口職位少。學習宏觀經濟學離你的職位就是幫助國家解決宏觀經濟問題,差了十萬八千里。

就業率高的專業都是研究小問題的(如何寫程序、如何設計房子、如何做帳。。。)

————————

對於題主這種困惑,只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1、自己的人生是否還是要以賺錢為主?

2、自己在社會學專業上的天賦是否好到極點?

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為「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的為「否」。那就應該直接去擁抱能快點來錢的主修專業。

主修來錢快的專業,業餘時間翻翻自己愛好的社會學,挺好的。


我覺得很多學習liberal arts的童鞋都有一種自我矛盾的心態。博雅教育的本意並不是培養學生畢業後具備職業能力。博雅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鍛煉使得學生的素養與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具備可持續學習的能力

換句話說:丫的你學政史哲要是就是為了畢業找份在朋友家人面前倍兒有面兒的工作那估計你當年被忽悠了=__=… 學識與市場的需求之間是有很大的gap的。它們在一些business
model中會有交織,但一般情況下並沒有直接關係。

那學了政史哲又找不到工作,學他幹嘛?

1,很多人學著就是圖個樂。我學著覺得爽,你不服~。~?這也就是為什麼博雅教育在美國一般被認為是「貴族教育」。說白了就是有經濟基礎的人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不要忘了,對於很多童鞋來說,知識與智慧帶來的精神享受比滿足物質生活需求(material need)帶來的快感要大很多。你以為人家一窮二白孤苦伶仃其實人家沉浸在知識海洋的時候比高富帥天天性高潮還爽呢。

2, 誰說人這一輩子就只能在大學學習啦?這不是有研究生院跟社會呢嘛~學習博雅教育的童鞋並不會因為博雅教育而找不到工作呀,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就好比托福備考。有的同學直接去XDF參加備考班,刷雞精,學技巧…短期內可能提分較大。但學博雅教育的同學可能覺得自己不必著急。先看上個100本小說提高自己的基本語言能力了再說。如果檢查這兩位同學一個月後的托福成績提高幅度估計後者要吃虧。但這不代表後者會永遠吃虧呀。

其實第二點已經給很多大學階段讀social science/humanities的同學提供了追求高品質物質生活的出路。很簡單:

1, 去讀研究生唄。無論是LAC還是學社會科學在grad school的很多職業化program的錄取過程中都是很吃香的呀。

2,
大家不要忘了社會大學啊!

我覺得很多讀博雅教育的童鞋找工作的思維都被傳統的功利主義思維所限制了。

首先,物質生活的優越到底是否等同於幸福的人生這點是我們需要一直思考的話題。在Carleton我有很多同學會選擇畢業後去NGO、去高中教書等物質回報並不豐厚的職業。他們如果願意完全有能力進入很頂尖的工作崗位,但他們覺得那些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覺得很多中國留學生應該思考一下物質生活給自己的滿足感到底有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大。

其次,為什麼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來,而非要一步登天呢?

我覺得學習博雅教育的童鞋們應該放平心態。不要覺得自己拿著名校的degree就理應第一份工作就找到掙錢多的。事實是:在畢業初,咱們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的能力確實不如很多在大學接受職業化教育的同學呀~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要希冀著最功利的結果。抱怨永遠都是pathetic的人才會選擇的。

退一步講:其實學了humanities/social science之後還是有很多高薪工作的崗位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足夠努力,有沒有花足夠的經歷尋找資源。

IB/ Consult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Law 等等等等…這些高薪的職業都需要a solid
liberal arts foundation呀~ 其他的不說,我認識很多朋友學Anthropology/
Sociology/ Philosophy畢業後做留學諮詢師,每小時都能平均generate 4位數的revenue…總之機會總是有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去爭取。

最後,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對於職業的理解都被限制在鐵飯碗上了

刷盤子是不是職業?

淘寶店是不是職業?

Dota解說是不是職業?

擺路邊攤是不是職業?

代購是不是職業?

做銷售..幼兒園老師..街邊賣場..開餐館..

這些其實哪個不是職業?

你敢說這些職業都做不出所謂的前途?都無法在長遠滿足你的物質要求?

我們辦公室旁邊有家胖子燒餅店。老闆靠賣燒餅硬是賣出了一棟房子+兩輛奧迪A6。這老闆估計也沒什麼博雅教育基礎,但人家確實也有商業頭腦。從選址到口味調劑到品牌營銷其實這些細節都反映出了老闆的精明。

精明,正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能做到的對你人的塑造。

我個人就是在一所文理學院(Carleton)讀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的。現在在輟學創業中。

很多人問我輟學創業失敗了怎麼辦?我一般笑著說:涼拌。

人家問我學政治哲學有什麼出路?

我當時的回答:

學政治哲學畢業後可以賣耳機。

I am
serious!

我從head-fi ebay 日拍 hifi-shark audogon等平台以及國內的大家壇淘寶倒買倒賣古董耳機以及最hi-end的耳機累積已經掙了6位數了。

假如我不具備最基本的學習能力。不懂得搜索整理耳機的基本信息。不懂得學習獲得耳機的渠道,不懂得學習銷售的技巧,我也不可能把這個business做到夠養活自己對吧。

可持續性學習的能力,是文理教育所教會我最多的。

另外,我的好朋友 @范笑天 同學,也是我的創業partner,一直在土豆網做「笑說天下」專欄。笑說天下_自頻道

目前每期節目都有30萬左右的流量。她在NU的時候學習的是哲學。看似沒什麼作用,而仔細想想,她在節目中她縝密的思維不正是學習哲學所帶來的么?

另外范女神最近在拉贊助。估計還是可以掙不少一筆呢~這樣至少也可以養活自己了是不?

現在讓我們都換一種心態思考一下:

你就算是畢業之後去餐廳端盤子。如果懂得體貼客戶了解客戶需求又具備學習與管理能力,餐廳老闆是不是有可能升職你為大堂經理?當你積攢一定人脈並了解餐廳運作模式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跳槽去更大的舞台?你是不是有可能自己開家餐廳?你是不是有可能在未來轉行做任何事情?

Keep an open mind。不要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拿到的文憑看成一個結果。要把它看成一個開始。

不要被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所限制。教育的目的不是給你提供一扇通往「成功」的門,而是給你打開更多門的鑰匙。

相信LZ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的。


沒去過美國。

  • 來一個國內的吧,從微博上轉來的。

@餘姚83

沒畢業的文史哲博士生們,趕緊畢業吧。2017年是滅絕基礎學科元年,浙大模式在全國推廣,學生自選專業,學校不能調劑。所有專業,第一志願招到幾個人就是幾個。次年的經費,按實際招到的人數撥錢。文史哲估計要遭受滅頂之災,教職只會縮減,不可能增加了。——從很多途徑聽說到的,應該是真。

  • 兩條評論:

BBwatchingyou:我覺得文史哲不需要那麼多人去學啊,有錢人可以玩玩,窮人還是找個能賺錢吃飯的專業比較好。//@岡瓦納: 我覺得自選比不讓選好,雖然那幫小屁孩近乎盲選//@殆知閣://@陸渾戎:

廣西底里:哦 //@王小東:西方國家就這樣,挺好→_→ //@AbbyRoad:文科逐漸變成富二代三代的專屬,演變為小清新的二代三代逐漸把父輩積累的財產敗光,這才是設立文科的真諦。。。 //@王小東:文科不一定完,文科容易讀,現在嬌慣的孩子,沒準兒蜂擁而上去讀文科呢! //@最後de士大夫:哎,找不到工作的文科生。

——————

20150927 補充

日本大學改革:文科專業要麼務實 要麼滅亡,

要麼務實,要麼滅亡:日本國立大學改革中的文科專業

其實,要是近幾年沒有中國留學生在哪裡撐著,很多科系早就找不到足夠的日本本土學生。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用我同事Joanna寫的一篇文章回答你。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專業,也曾為同樣的問題迷茫過,但看到題主現在已經找到了自己滿意的方向,真為你開心。

不過這篇文章還是想送給所有曾經因為專業和未來迷茫過的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在摸索中逐漸找到今後職業和人生的方向。


三年前的我在垃圾郵件中收到了夢校哥倫比亞大學的消息,看到一句以「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admitted…」開頭的錄取郵件時,我知道自己夢想成真了。當激動和喜悅褪去之後,我開始對未來充滿了未知的恐懼。因為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校園,將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所有的一切都意味著挑戰和改變。

但當我帶著用勇氣裝點好的行囊,終於踏進哥大校園的時候,我發現我根本來不及焦慮,新鮮而充實的校園生活立刻給我帶來了全新的節奏,催促著我不停向前、不停探索。

我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俗語吧。文科教育在國內一直備受誤解,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文科不能學到一項專門的技能,對求職沒有幫助。但回顧在哥大的兩年,我學習到的具體技能雖然無法量化,但哥大教給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卻讓我受益終身,更讓我覺得選擇文科並沒有錯,因為我所獲得的素質也能讓我「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知道近幾年的中式課堂在持續改革,也一直在提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老師主講,學生聽課記筆記依然是課堂形式的主流。中國的課堂設計通常是老師佔據一個講台,講台稍高於學生的座位,以便老師觀察學生是否認真聽講,而學生,則需要整整齊齊地坐好。這樣的教室設計無形中就已經把老師放在了課堂的中心,而不是學生。我內心總會感覺老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老師說的答案才是正確答案。

但在美國的課堂,除了人數較多的大課之外,一般的課堂人數在十幾到二十人左右,很多時候老師會採取「圓桌」式座位安排,老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交流,也方便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

不同於以往在國內課堂上老師洋洋洒洒講一節課,下面的學生昏昏欲睡,美國的課堂非常重視學生的參與,很多時候課程的成績需要依據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來評分。通常老師會在課前布置閱讀任務,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討論閱讀任務中的要點,並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現實世界裡的例子再延伸討論和交流。

這種討論不僅僅概括知識要點,更鼓勵你提出與作者不同的看法,並且結合自己的例子和邏輯去說服你的同學。一個不經意的問題經常能夠激起同學之間激烈的討論,頭腦風暴一波接著一波,常常一節課就在對一個問題的討論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從表面上看,這樣的課堂教育似乎不那麼高效,老師既沒有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最終也沒有討論出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答案,而且很多家長會覺得,老師這樣上課,毫無重點可言,學生們如何應對考試?

但實際上,在討論開放性問題的時候,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以及老師同學之間的互動,遠遠高於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每個人都在吸取他人的觀點,並且在腦海中快速搜索自己掌握到的支持或反對的證據,對他人的論點進行補充或反駁。久而久之,這種活躍的辯證思維慢慢就成為了你的思維習慣。當你聽見不同聲音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情不是去評判它的對錯,也就是英文里說的"don"t judge",第二件事情就是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全局,這也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即"critical thinking"。

在這樣的課堂里,書本和老師都不是權威,老師非常歡迎學生去質疑書中、甚至老師本人所提到的觀點,即使你的想法天馬行空,老師也不會嘲笑你,反而會認為你的觀點很"interesting",並鼓勵你從更多的文獻和資料中尋找答案。 習慣了以書本為權威的我,在哥大做作業遇到的最大挑戰,便是老師總讓我們提出閱讀材料中自己不同意的地方。在中國一直作為「乖學生」的我,去質疑「權威」根本是我原有思維模式中不曾出現過的東西,反而一時間讓我無從下筆。

一開始完成這個作業的時候,我總是要花很長時間,小心翼翼地找出我覺得作者可能有失偏頗的地方,生怕自己找錯了地方。但慢慢地,習慣了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文章之後,這個作業變得輕而易舉,因為我徹底拋下了「書本就是正確的」這樣的慣性思維,不再被作者的筆觸牽著鼻子走,我開始擁有有自己的思考體系和認知。反思整個過程,從前對書本的閱讀更多是在麻木地吸收知識,也可以說,我是在儘力記憶書中的知識,而現在的閱讀習慣,才是真正地與書進行交流,是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

在哥大學到的技能讓我在如今的職場上,也十分受用。最讓我受益良多的就是辯證思考的能力,這讓我覺得這個世界特別有趣,因為我既能包容不同的聲音和觀點出現,又懂得獨善其身;其次是舉一反三提出疑問的能力,這讓我保持清醒,而不是亦步亦趨只能被領導和工作拖著走;在課堂中一次次小組討論的磨練下,我也練就了領導力。在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我是一顆螺絲釘;但需要我一人迎頭而上的時候,我也可以獨當一面。 在哥大的兩年,也讓我懂得如何在實戰中學習。生活和工作都像一場戰爭,沒有時間讓我們後悔和哭泣,一邊打仗一邊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讓我們不斷升級、不斷前進。

現在的我,在看到一條新聞或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為什麼」以及「真的是這樣嗎」是兩個會一直環繞在我腦海里的問題。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才讓我對生活、對現實一直擁有著好奇之心和去探索的渴望。

在這個真真假假的世界裡,能做到不要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並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希望我們都能慢慢習得這樣的能力和心境。


無論自己學習什麼專業,我認為多嘗試總是沒有錯的。學習文科可能不會像學金融、理工科出來相對容易就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尤其是在英語不是母語的美國,文科畢業找工作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我不認為這就是我們不選擇讀文科、不去探索的理由。就像題主他自己,曾經迷茫過,但也很積極地挖掘更多的可能和興趣。

要知道,現在很多行業和領域都是可以跨專業的,比如你學新聞,但你可以輔修經濟,以後做財經類的記者。比如你學的設計,但文字功底很好,那你可以去運營新媒體。

學習文科的好處,上文的Joanna已經說了很多我就不贅述了,這道題下面的答主們也都表示自己不後悔曾選擇Liberal Arts專業,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團隊,都是學習文科出身。本科四年確實塑造了我們的眼界和思維方式,這些好處會在之後的工作中逐漸顯現出來的。


你怎麼定義前途渺茫?沒錢?得不到尊敬?還是自己不開心?

從工作的平均收入上來說,文科生確實會吃虧一些啊。這難道不是你學習之前就應該知道的嗎?關鍵就是,你喜歡學習文科嗎?你自己感興趣嗎?

現在美國名校的學生有種peer pressure。去不了投行諮詢,或者不創業。你就是「沒前途」。個人認為這種風氣阻止了太多人追逐自己的夢想。

360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有他的道理!文科生照樣可以改變世界。關鍵是你願意為你的夢想付出多少努力,你的意志可以有多堅定。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建議題主還是follow your heart吧!


是的


這是我的故事:

本來是個文科生,一直也是文科生,本科學英語,研究生學了個寫作,現在在矽谷。

一路上,我最明白的就是,要麼不學,要麼學好;學好的同時,給自己拓展點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點經歷,原文發在我的簡書上文科生的矽谷路

文科生的矽谷路

近來常常被朋友們凍成狗的吐槽和大雪紛紛的照片刷屏。一切就好像是昨天一樣,我一身羽絨服裹成北極熊,一腳深一腳淺踏著雪去上學。寒風裡我暗暗下定了決心:畢業後一定要到溫暖的地方去。

對,我選擇加州的原因就是這麼簡單:暖和——那裡不會有零下二十度的冬天,飄到四月份的雪花,還有一步三打滑的路。

然而,對於我這麼個大學到研究生都是英語專業的文科狗,加州的陽光在那個時候看來卻是如此遙不可及。 矽谷、IT...這些東西我之前壓根兒就沒放進過人生規劃里。

在來美國前,我一直想當個作家,也一直認為自己會當個作家,畢竟從小我就屬於那種特別愛看書講故事的小孩兒。我媽說我三歲就站到動物園
對著天鵝做打油詩, 小時候晚上不睡覺打個手電筒蒙在被窩裡偷看書把眼睛愣是看成了近視,
放學了不好好寫作業底下墊著格子紙編小說,現在想想覺得自己真是對這些東西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情。我的父母都挺不容易的,不管我那些時候是多麼的出格,是多
么對升學大業不管不顧,他們總還是咬著牙頂著壓力,
拉著我向正軌上走。同時他們又十分開明,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我的興趣,視我的天賦和愛好為與生俱來的財富,支持我堅持我擅長和熱愛的事情。

迷迷糊糊跌跌撞撞,不開竅的我上大學了。在理工科見長的學校里我上了個英語專業。理工科學校的外院基本就屬於邊沿透明區,沒什麼人會拿你當回事兒。但既來之則學之,重點大學學風好平台廣也不乏機遇,把握住、利用好也能達成自我提升。


一下半學期, 學院來了一位美國修辭學教授做講座,他介紹說美國很多高校專門設有professional
writing專業,旨在培養溝通、信息設計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周圍人一直說的「只能餓死人」的作家行業也還是有市場前景的。講座聽得我
真是心潮澎湃,
覺得自己堅持和熱愛的東西可算是有地兒發光發熱了。不久,學院舉行了交換生選拔考試,我人品爆發得到了去那個美國教授學校交換的資格,那位教授也成了我當
時的導師。

12年八月,啥都不懂的我跑到美國交換了。當時就是沖著學寫作去的,本身自己也並沒有對美國課業繁重程度有什麼客觀認識,稀里糊
塗一股腦選了四個writing的課加一個教授的獨立學習,涵蓋了專業寫作、小說創作、學術寫作、修辭學,弄得教授直喊「Stop, no more,
you will die in
homework」。選課一時爽,上課火葬場,和國內比雖然我課門數少,課程表上看著空(那時候我周二周四沒有課),但實際上一周基本都沒什麼休息時
間,50+小時學習是標配,作業堆積時候基本60、70也是有可能的(當然我知道很多牛校里同學們都是這樣,甚至更累,只是自己畢竟之前沒這麼學過習,頭
一遭也算是明白了什麼叫學習了)。儘管每天被大量reading和作業包圍,但是那是我大學四年里最充實的時光,因為我自己知道每天我都在汲取新營養,在
做我衷心熱愛的事情。 因為愛,就不知道累了,因為愛,就更懂得珍惜和堅持。

那個學期我的英語聽說讀寫得到了突飛猛進的質變,更重要的是我
通過學習不同的課程對寫作有了更多元化的認識。 以前我覺得,寫作嘛就是講故事寫小說唄,來這裡上了個課叫introduction to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writing,發現以前自己把寫作想窄了。人家把寫作不當寫作來教,而是當溝通來教,說話寫東西歸根結底是為了把信息有效地傳達給受眾,怎麼才叫」有效
「呢?第一你得了解受眾,知道寫給誰,知道他們的特點和需求。在這基礎上,你就要思考怎麼才能把信息輸送到人家的天線接收器上,怎麼排列文字,怎麼運用邏
輯,甚至於怎麼設計你最後文章的版式,每個點深追下去都是學問。這門課上我們嘗試了不同文體創作:商務文章(提案)、新聞文章(人物)、科技寫作(科普
文)還有說明書寫作等,實踐中,我越來越明白寫作最核心的意義:溝通,溝通,有效的溝通。

一個學期的交換,我更堅定要學寫作,我就是喜歡,特別喜歡。


是這種熱愛,研究生時候我又回到了這所學校攻讀專業寫作方面的碩士。比較幸運的是,由於之前交換學習成績優異外加我申請時候各方面硬體軟體條件都不錯,我
拿到了獎學金,學費上免去了很大的壓力。當時選擇學校時候還糾結於一個名氣更大的藤校,項目排名基本是全美老大,但是高昂的學習生活費用讓我不斷倒抽冷
氣。

記得申請時候同專業的同學都在積極的換方向,大多數往商科上靠,只有我執拗地堅持學寫作的想法,有的人看著我搖頭:「你一個英
語專業的跑到美國學人家的英語,學得過么,就算學得過,又怎麼謀生呢?」是啊,不光外人這麼看,我自己從選擇這個項目起就明白CS專業那種一畢業工作就能
回本兒的事兒與我八竿子也打不著,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別讓我爹媽太下本兒了。 本著少花錢辦正事兒的原則,選學校時候獎學金確實起了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我交換的學校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成績斐然, 什麼專業都會沾點計算機,寫作方面專門設置了technial writing
/information
design這個小方向,是美國最早開設這種項目的學校,排名也一直前兩位,也許去接受一下科技熏陶還能在追求人文之餘學點hard
skill,況且這個專業對於寫作生而言還算好找工作的,起碼養活自己吃飽飯再追求我熱愛的文學事業。現在看來,就是這個一閃念的想法,給我之後的發展埋
下了種子。

14年8月,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城市——夜晚河上斑斕的光影,道路上呼嘯的汽車,橋頭閃爍的霓虹,起起伏伏的山坡,一切似乎都還是從前一樣,只是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場景下我將會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這裡插一嘴,通往矽谷這條路上,我沒有轉過CS。確實,我的學校有著很濃的CS氛圍,更瘋狂的是這裡轉CS的Trend:
不管什麼專業學生的都想轉CS,那些一年半載就轉型收穫矽谷offer的故事也是滿天飛著。當時經常一起玩兒的朋友來自不同的項目,有幾個學機械的朋友從
剛來就念叨著要學CS要學CS,在上學前就開始提前下課件敲代碼刷leetcode了,在我一個文科生聽來這都是天書,覺得無限高大上。大家想轉CS的原
因只有一個:好找工作。對於CS,我也沒想過要轉,聽他們說CS我都聽不懂,從小我這數理化不靈光的腦子,我自己看過一些公開課也明白自己的斤兩。之後看
我那些轉CS的朋友們夜以繼日的學習、上課、刷題,我也暗暗僥倖自己沒有鋌而走險,畢竟自己不如人家理工基本功紮實意志堅定,人家理科生尚且掙扎,我如果
生生把時間全投進去轉或許會得不償失。

我總是覺得什麼專業學好了都能有機會,有很多時候跟風跟錯了,在不適合自己的路上走反而就偏了,還不
如在把本專業學好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延展一些技能,揚長並適當補短。本科時候我是這個策略,研究生時候我還這樣。事實證明,這個路數我算沒有走歪,至少給我
帶來了實習和工作的機會,下面具體說說具體怎麼做,也許不適用每個人,但都是我的經歷和感受:

學好本專業:

還是那句話,什麼東西學到極致了都會給自己帶來機會。CS一樣,寫作也一樣。

記得那會兒我媽媽給我分享了一篇文章,大概是說劍橋大學發現語言和寫作決定人發展的潛力。這世界上會寫字兒的人不少,會說話的也不少,但是能合理有效利用這兩種媒介的人卻沒那麼多。把信息準確、有效地傳達給受眾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士期間,我一直在努力提升這種能力,也從中體會到了寫作之奧妙,每一堂課都在不斷刷新我對於寫作的認知。Style課上,我明白了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在不
同情境給人帶來的觀感差異,模稜兩可的名詞化動詞會讓文章變得晦澀生硬,邏輯斷層的語段讓人讀上去是如此地前言不搭後語。Advanced
Journalism課上我明白了,storytelling是人類從古至今最強大的能力,令人信服的故事能改變人的思想影響社會發展的潮流。
Technical
writing課上我明白了,言簡意賅這件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是如此珍貴,信息圖示能夠將鴻篇巨著濃縮在幾寸屏幕...我所學到的,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通
常定義的「寫作」範疇。那時候我們的advisor經常說,你們要成為communication
expert,你們要比其他人更懂得溝通,從小事做起,寫email,寫note甚至買東西和人聊天時候都要記得有效地去溝通。

這樣的訓練
讓我受益匪淺:在做CV、完善linkedIn的時候我會更多考慮怎麼簡明扼要直擊重點,排版清晰突出關鍵;career
fair上和recruiter交流時, 我也更懂得要直入主題,寥寥數語呈現個人特色;interview follow up上,我也明白禮貌措辭,
偶爾穿插幽默,呈現一個得體、自信、輕鬆的狀態。

此外,因為我們專業同學都是美國人,平時和他們混我也把口語練得越來越溜,這也對我很有
幫助。英語好對事業發展真的有很積極的作用,記得前一段本科學校校友灣區聚會,來了美國二三十年的老校友講起中國人在矽谷公司的一些升職瓶頸,都提到口語
這個攔路虎。是啊,上學時候中國留學生都挺喜歡扎堆兒的,理工科專業美國人也學不太明白,經常看到有的專業就被中國人印度人包圓兒了,在這個環境下,很多
學生學了碩士掌握了一身的硬技術但是英語還是啞巴英語,找到工作後和美國人溝通還是成問題,磕磕巴巴的口語,滿篇chinglish的書面表達是很難在職
場上凸顯自我的。相比而言,印度人一般英語都特別好,雖然有口音但是人家說得快還敢說,這麼一來技術和表現相結合,也難怪那麼多老印登上了矽谷的權利頂
峰。

發揮英語專業的優勢,提升有效溝通的能力,小小的寫作專業也給了我寶貴的財富。

給自己的能力加點料:


好專業是個前提,然而對於一個在美國人堆里學寫作的中國人,單單學好專業卻還不夠,關鍵問題就在於和native speaker比你完全沒有優勢。
我的導師是個日本人,MIT博士,在美國呆二十多年,他總是告訴我咱們外國人不管怎麼學英語,寫得多好都不可能和native
speaker一樣,必須得有點其他技能凸顯自己的特色才能有一席之地。我當時就想了,光靠writing拼不過老外,那就得在別的方面使使勁兒。


前說我們專業是和design合辦的,因而專業設置了不少design的課程。第一學期我們就有一個design學院開的必修課
communication design
fundamentals,就是比較基本的一個培養平面設計感覺的課。課上我們接觸了Illustrator一類的設計常用軟體,並且製作了海報、雜誌頁
面以及信息圖,了解了基本的配色原則、設計概念等。因為都是寫作專業的學生,大家大都沒怎麼碰過設計軟體,上課時候身邊老美總是抱怨不迭,但是我學得還是
挺開心的,因為從小比較喜歡畫畫兒,我發現自己還有點這個感覺。在這個全班平均成績基本是B的課上,我撈了個A。學期末我的日本導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說:
「我覺得你Design上有sense,如果將來你往information design上下下功夫,也學點用戶體驗方面的東西,能給你tech
writing事業起很大的幫助。」

他這番話聽得我精神振奮,當即回去LinkedIn Job欄里搜了一串technical
writer的job description。嘿,正如教授所說,好些叫得上名的大公司對technical
writer的要求里都提到了graphic design/information design,user experience
research等等, Google,
FB一類的公司有些還要求一些coding技能。我當時自己整理了一個excel表格,把我當時搜索到的公司的description都摘了下來,
最後整理歸納了一系列technical writer需要會的工具和基本能力要求,依照這個自己制定下兩學期的學習規劃。

有的放矢地拓寬
能力,真的能更高效。接下來的兩個學期,我學習了information design和multimedia
design,在做project中不斷熟悉工具,更重要的是了解怎麼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裡闡明龐大的信息,漸漸將設計和寫作融會貫通起來。
我去學了個web
design,自己從頭開始做個網站,從用戶調研到最後coding,不會了就問問助教,google一下,也學會了關注一些技術博客,平時也喜歡在
udacity等MOOC上學習一些新的front-end技能,就這麼樣這門課我竟然拿到了A+的成績。我也學習了現在technical
writing的常用工具,並在暑假實習時候加強了對這些工具的熟悉。同時我也去學習了一些user experience
research相關的課程,對現在的用戶調研、數據分析都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和實踐。最後一個學期,在導師建議下,我上了一個engineering學院
開設的工程設計課,和工程師們一起進行產品設計,我在裡面擔任doc
lead,幫他們最後整合報告、設計manual和最終的展示圖,真正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個writer
designer怎麼在工程師團隊里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

和所有人一樣,學新東西的過程總是摻雜著各種小困難,但是learning curve這件事在什麼時候都有,沒有可抱怨的,想辦法使巧勁兒,多問問自己多研究一下,總歸都是可以解決的。 目標明確了,一步一個腳印走就好。


這些東西,我固然是不可能和科班出身基礎紮實的大神比肩的,兩個學期,我覺得我能說的也就是自己試了試皮毛,但是有這些能力放在簡歷上確實幫助我在和
native speaker競爭時候多了硬實力。記得剛來上學時候,第一次career
fair,,身邊中國同學都是CS的剛來啥都沒學呢就能攥一把面試,好不容易碰到個要tech
writer的IT公司一看你是個中國人基本就是哼哼哈哈過去了。待到第二個學期我準備更充分的時候,一些公司的recruiter已經有耐心聽我自我介
紹,不會直接沖我微笑握手說拜拜了,有些更nice甚至願意看看我的portfolio.再到暑假實習回來後的那個學期,新技能get更多,已經不用我自
己投簡歷,有HR願意直接聯繫我給我面試了。最後我拿的幾個offer,也都是HR直接聯繫的,最後十月就定了工作,踏踏實實地準備收拾東西去暖和的矽谷
過冬。 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反思,再改變,再反思,循環往複中見證自己的成長。

北美留學聲的Leo老師從一月開始約我寫寫我一個文科生是怎
么跑到矽谷工作的,然而搬家入職忙忙叨叨,文章竟然從一月寫到了三月。藉由約稿,我得以回頭梳理一下自己剛過去不就得碩士生涯。想想真的很感謝這一年半。
對照我剛來時候的簡歷和現在的簡歷,我怎麼都不會想到這些密密麻麻的新能力新項目是在這短短三個學期實現的。對於自己的工作談不上滿意但是算不失望,說得
上名字的大公司也算穩定,能給我自己前期一些沉澱和積累的時間。

當然,這一年半我過的不輕鬆,學習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知乎上總是
看到什麼多長時間可以從零可以精通某某技能的提問,現在很多人把學習想得太容易,好像什麼都可以速成,太多「零基礎速成編程大牛進矽谷」之類的故事讓人變
得越發浮躁,忽略了學習本身要求的知識積累和反覆練習,以及一部分人那無可替代的天分。我們能做的不是做夢,而是腳踏實地走好學習的過程,那些停留在YY
里的空中樓閣能少想就少想,不求精通新技能,但求入門能入得紮實一點,過程好了,結果也就水到渠成。

至於我的作家夢,不要擔心我的朋友們,她一直都在。現在的我很開心,因為找到工作後我下班之餘又拿起了我的筆寫我愛的文字,記我身邊的故事。快樂,真的就是這麼簡單,能吃飽,能持續學習,能有時間做自己的愛好。

矽谷午後的陽光燦爛得刺眼,讓我看不太清前方的路。之後怎麼樣,我還需要自己去闖一闖。


首先,你對前途的定義是?體面的工作和不錯的薪水?

如果是前者,文科一條路走到phd, 留校任教,潛心學術,若干年後桃李無數,那不是最受人尊敬也最體面的工作嗎?JD之後畢業做律師也很decent呀!

如果是後者,以收入來衡量,文科就業領域無非是學校、政府、NGO、律所、傳媒行業以及自由職業,大部分起薪是不如理工農商醫,但是期間的收入差距可能會影響生活質量(有質量的前提是你也有生活情趣哦),但是大不到改變你的階級和家族命運(扯遠了)。

(but你志在賺大錢的話不如創業吧,話說不知妻美劉強東和悔創阿里傑克馬都是妥妥的文科生;或者創作也成,筆耕不輟,妙筆生花,說不定某天你的天馬行空會帶來讓你驚喜的財富,比如J.K. Rowling阿姨 )

其次,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想這個問題—想要所謂的前途,那早幹嘛去了,本科為什麼不學STEM?

因為不喜歡—以前不喜歡,現在就喜歡了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真沒興趣,穿越時光機回到過去,就能學好重新選擇的專業嗎? 因為不擅長—還是那句話,做不到極致,又怎麼和他人競爭?

我也是文科生一枚,本科和研究生都是純純的文科—當年申請學校的時候也考慮過,是跟著興趣走,還是去學相對好就業的商業專業。最後還是決定follow my heart,選擇了文科中的文科。然後在英國讀master的那一年應該就是我人生中最happy(耳目一新的那種happy!)的一年,接觸到了奇奇怪怪但是十分有趣的文化理論,讓我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邏輯,可以解讀身邊的人和事,也可以有力量去抵擋世俗的偏見—強大了內心,讓我更心平氣和了。看看現在的學科,理工農商醫都是這麼的instrumental,只有我們文科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輝,站在學科的金字塔尖睥睨芸芸,有種指點江山的感覺。我感覺以上科目都是方法論,而文科是世界觀(有點誇張了),但是文科尤其是文史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令人開智的,而且獲得的智慧會以三觀的形式存在,影響你的一生。可惜我腦子不夠用,不然也想學習哲學一窺奧妙。

然後針對你的情況,其實選擇也很多呀—如果不想讀Phd,純看就業的話,可以申JD or LLM(前提是TO14啦)或者轉專業申商科的master (IMC MKT ACCOUNTING和BA都OK,BA還是STEM)都是挺好的選擇。金工CS這些too technical的工作應該是做不了了,但是諮詢投行還是有很大幾率可以進,只要你是Ivy League畢業~~~說到這裡順便想提一提,諮詢投行四大除了看學校,還看人,腹有詩書氣自華,學文科多看看reading多練練邏輯思維,到哪裡都不吃虧,還可以幫助你stand out!

最後多說一句,不管今後做什麼樣的選擇,事前多問問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一旦有足夠的理由back up你的選擇,就一往無前,全身心投入。錢多錢少事業成功與否,都是相對的,活潑自在心安勤奮最重要。

本次回答來自棕櫚 vivian


我覺得你來知乎問這個問題,最終或許不會有任何實際的幫助。

我其實想要質疑你做research的能力。

首先,如果你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這個時候你可以獲得有效信息最直接的來源就是你們department/professor提供的相關實習就業機會。大三的暑假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這個專業相關真正在做這些事的organization和institution,你應該去那裡找真正的professional/大神們去諮詢,學習,搜羅信息,拓寬眼界,而不是在這裡籠統地向一些沒有必然聯繫的人問這個問題。e.g. 我有一個同學是文理學院排名第十一的Hamilton College, 她學的Art History,她大二就拿到了到Christie"s 拍賣行的實習,大三去的法國交換。他們學校的department提供的校友聯誼機會,以及實習推薦,讓她可以很早地去了解自己學習的領域最終可能的應用是什麼。

當然,也有可能你們學校的department很弱,本學校內沒有辦法提供相關的就業信息和可能。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即便如此,這也不能稱為你停滯不前/恍惚猶豫不做research的理由。我的本科也是文理學院,當時double Major English Literature and Fine Arts, 我本身是根據興趣和理想讀的這兩個專業,而且我有自知之明我對於English Lit的研究還沒有達到遊刃有餘的地步,所以我的就業傾向是Fine Arts. 但當時我們學院這個department比較弱,根本沒有辦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professor提供的都是負面信息。

但是,這根本就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成就,你想要更多的了解這個學科的可能,你就應該更加努力的去搜集足夠多的信息,而不是聽一些non-professional的無聊建議。於是我當時就用假期去紐約去芝加哥,去各種藝術名校見面會,去各種常青藤學院的campus tour,我要去我的dream school,聽那裡的人給我做評價,給我提供建議。因為只有這些人才是掌握關鍵決定權的人。其他不相干的non-professional 我從一開始就保持懷疑態度。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我成功得到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錄取。

我在這一路的求索中,我收穫的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片面單一的否定與負面信息,而是我通過藝術,這個我感興趣的方向,一路拓寬了我對於世界的認識,收穫了很多不同於象牙塔里獨自一人讀書與創作的經驗。而我的這些體驗和經歷卻不是一個institution一個教育機構可以手把手交付給我的,這是需要個人的信息調查/分析/總結以及自學能力來完成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明白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讓別人,特別是那些不十分相干的人,給你建議,讓他們的意見左右你對於未來的判斷?!我們每個人屬於自己的信息調查能力和判斷能力(criticality)又在哪裡呢?更重要的是,若是沒有培養好信息搜集/整理/判斷/篩選的能力,面對未來的每一次職業/人生選擇,你也許都會手足無措。試問,父母出了能提供一定的經濟資助和有限的人生經驗,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社會變革,他們還能為你提供什麼幫助,他們的觀點又能在未來派到哪些用處?

我不會在乎其他人的觀點,我只會詢問我自己我究竟對於這件事的了解和掌握是怎樣的。 究竟有多少是我「道聽途說」來的,有多少是我「隨便一查資料」來的, 又有多少是我自己經過仔細思考分析得出的認識。e.g.閨蜜一直想要去西北大學的Journalism研究生學院,但一直在糾結自己的可能性。於是我就鼓勵她去西北大學(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的Open House 和campus tour,讓她去和admission office諮詢和談話。因為我知道,這樣的相互會面,相互了解才是認識世界,完善認知的重要步驟之一。褒貶成敗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每一個人要在這個過程中,弄明白「這一次問題是出在哪裡」,「這個問題對於你來說重不重要」,「你最終憧憬的到底是不是這個地方」...etc. 整個的了解過程對她的申請起了很大幫助,今年秋季她可以順利入學。而這一切原因恰恰是在於信息點的掌握。因為她通過找到對的人,對的地方,進行有效的談話,她知道了這個program需要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並且可以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明白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學校。 同樣的,在這個前提下,我閨蜜可以更準確效率地在PS個人陳述里回答這個program提出的問, 發展屬於她自己的詮釋和解答,而不是盲目的照搬套板。同時,她也可以向招生官詢問她自己在這個領域感興趣的問題,思考和評價他們的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對於優秀學者的定位,以此做為她完成一次個選擇的參考。

Interview的本意,就是inter-view,相互會面。我們的一生中以後會遇到更多次的interview, 這個過程絕對不是一上一下,所謂居高臨下的挑選審核,更是雙方信息的交互與傳遞。同樣是付出時間,每一次的會面都是重要信息的獲取通道,也都是幫助自己抵達目標的一個重要基石。

我不後悔付出努力學習領會的知識和經驗,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不會因為別人說前途渺茫就輕易放棄我一開始決定和努力。因為我知道,之所以很多時候感到一籌莫展,就是因為搜集的信息少,自己認真做的調查少。關鍵信息缺失,所以總是原地打轉。

「前途是否渺茫」, 「我們最終是否可以「, 「我們的未來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事情」, 「真正的價值/真正可以讓我們學有所用的方式/方向在哪裡」,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於我們自己要對自身,對身邊環境,以及對自己即將要去的地方擁有足夠的了解。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就要去詢問,去質疑,去做仔細的調查,而更重要的是,要用你的理性分析,自身判斷,以及個人的價值觀來評定最終的回答你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我認為其實考驗的更多的是你如何通過自己的價值體系,觀點架構,全面而縝密地輸出、表達、完善、達成你自己的觀點和意志。這樣的人生才值得活,才充滿樂趣。否則一味地不加思考地按照他人說的做,每一步都那麼「按部就班」,稍微犯了一點錯就「誠惶誠恐」,人生的每一個過程都是那麼「謹小慎微」,並且每一天都在懷疑自己做的是否正確。真的是太可憐了,實在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請理性對待自己的時間,客觀分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構架,永遠謹記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並且樂於付出行動。以上。


可能學生會有更多的顧慮,美國的文科專業都不受歡迎嗎?選擇文科方向都不好就業嗎?針對這些問題,我談談我的想法。

在美國,文科的方向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除了社會學、哲學、歷史以外,還有傳媒、教育、公共管理、經濟學、法學等都屬於文科類專業。我從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數據統計中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顯示了2014年到2016年,國際學生申請文科類專業的人數變化。最熱門的申請專業且人數不斷遞增的是教育、心理學、法學,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人類學、社會學)。相反,人數較少的是哲學、歷史類的專業。可見,文科專業中,教育、傳媒、經濟、法律這些專業都比較受歡迎。在選擇文科專業的時候也需要謹慎選擇。

除此,我也想說一下我的觀點,就業是一個人在就業,而不是專業在就業。其實這些年,不少文科學生畢業後都能順利走上不錯的崗位。通過多年對他們的跟蹤訪談,我覺得就業和專業並不存在互斥關係。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並不等同於目前或將來所學的專業學習內容。學過的專業知識可能會派上用場,但職場的工作範疇遠遠大於你的專業範疇。

與理工、商科學生相比,文科很多學生不是學什麼就做什麼,雖然有專業上的劣勢,但也拓寬了就業面,能夠在選擇過程中找到更適合個人條件的工作。文科專業所培養的閱讀、批判性思維、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在現代職場中同樣不可或缺。在美國學習人文學科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大量的閱讀量,paper寫作,seminar討論,presentation,這對於提升你的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寫作能力和思維方式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不少在國外讀完文科的master和PhD的學生和我說過,在國外主要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科畢業生的很多優勢在日後的就業和發展會自然地顯現出來。

其次,心態很重要。文科是慢熱型學科,學習期間不容易出成果,工作期間不能很快把知識變成金錢。申請者需要清除這一點,做好心理準備,找到合適自己的,並堅持下去,才會有更大的成就。我遇到過一些學生,他們想讀會計或金融,因為就業後很容易找到工作。但你有想過以後嗎?你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嗎?所以,文科學生要經常問問自己是哪一類人,適合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是不是一直在努力?

你可以做哪些努力?

提早進行職業規劃,關注就業信息。很多文科學生擔心,畢業後在國外找不到工作。但我也遇到過很多學生,在學習期間就明確目標和方向,畢業後在國外順利地找到了工作。因此,文科學生要時刻關注市場,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申請人在求學期間就一直關注就業,做好詳細的計劃,好的崗位肯定會以關注你作為回報。

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一項針對海外中國留學生現狀的調查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留學生具有實習經歷,有工作經驗的佔40%。調查指出:「受歡迎的留學生特點多為學習能力強,工作主動以及對複雜環境適應力強等特點,而非學歷和專業知識有特別優勢。」

除此,可以選擇雙修商科、數學、統計專業。美國的課程設置很靈活,你可以在主修文科專業的同時,可以輔修一些其他領域的應用型課程。我也有一些學生在美國會雙修社會學專業和數學專業,雙修經濟學專業和統計專業,這對於未來就業會更優勢。以Sociology的PhD來說,第一年的基礎課程主要是quantit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methods, research design,而且社會學的學習對於定量分析的能力越來越看重,這也是學校為了適應社會和行業的人才需求。作為文科學生,需要儘早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並不斷為之努力。只有主動地去創造機會,才能遇上「好運氣」。


多位同學在英語國家留學的感悟就是:如果英文沒好到母語程度,做純文科再努力也很難出頭。所以華人學者多半要靠做定量。做定量當然離創設學術理論就比較遠了,更多是在為別人的理論做修補。


說了不吵架,累,還一天到晚的留言吵架,有點苗頭的全部刪評論,不謝。

----------------------------------------------------------------------------------------------------------------------------------

謝謝邀請。

但是請相信,我是懷著痛苦的心情寫下下面的文字。我的痛苦的心情由很多方面組成----但都是由現實的無奈的組成,對偏見的無奈,對無知的無奈,對自己的inability的無奈。

首先先明確的告訴你,你的major如果是sociology的話,理論上不在文科。當然,考慮到很多大學都把自己的undergraduate program裡面的sociology放入college of arts,這是無可厚非的。我解釋一下他們為什麼這麼劃分:是因為在社會學領域裡面,學生需要學很多通識課程打基礎。當然,專業課程也會和其他的文學課有相關性,但是社會學真正的位置應該是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如果你讀到研究生這個level,會更清楚的感受到這點。

中國搞混文科和社會科學不是一天兩天了。(別反駁這點,這篇東西不是來打口水仗的。)就好像哲學是從神學發展而來,可是你們不能說哲學就是神學啊。

對社會學的輕視有主要由兩個方面而組成:恐懼和誤解。先說恐懼。中國有實行愚民政策的傳統,而社會學會讓人們對社會結構看的更清楚。自從建國以後,反右傾運動,文革運動,甚至包括八十年代的掃「思想餘毒」運動,都使得人民對社會學有本能的恐懼感。因為社會學者很多都被整倒,整死,整臭了。直到現在,大部中國人都是害怕的。

由於中國主流社會本質上也是提倡精英教育的。所以不希望普通群眾對社會學理解太深,所以民間經常傳一些段子羞辱社會學的人。比如認為社會學的人只會研究各種主義----其實那更多是哲學系的人做的事情。社會學更加註重的是社會現象的how和why.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國家政府也是採取重理工化學,輕social science的學科發展戰略。比如,剛改革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句話:「學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鼓勵人們去研究科學技術,培養更多技術型人才。至於研究社會問題----這個權力主要是收歸國有,並不提倡普通民眾這麼做。國家的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利就是普通民眾不會亂,因為不懂,也就沒有資格做意見領袖,大局相對比較穩定。弊就是普通民眾在社會學領域裡缺乏必要的知識框架,大部分一提到社會學,就「不明覺厲」。覺得是一個不實用的學科。

中國的這個觀念已經形成,短期內很難改變。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做世界大學排名的時候,把工程技術的論文作為一個很高的指標,但是社會科學和人類學被輕視和犧牲------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引用「高等教育政策和全球競爭現象」一書,原文:Rankings often highlight the sciences at the expens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Moharman, Wang and Ntshoe, 2010)
這樣中國的各個大學為了追求排名,對理科的投入-----無論是教師待遇還是論文資金支持,是基本無懸念的超過社會科學的。

中國老百姓對社會科學的誤解之一,就是認為我們都是在做綜論----研究沒有任何研究方法。認為我們都是在互相抄襲,只有觀點和扯淡。其實,定量分析我們用的也非常多,舉個例子吧,調查問卷基本都是關於社會問題的調查。這些會成為我們社會科學的基本的研究資料,支持我們進一步分析問題。當然,現在比較流行的方法都是定量+定性,會使得我們的分析更加solid and valid.

結論就是,在美國的實際情況是,社會科學畢業的人,才是基本作為各個行業的領導角色。原因有很多,數據有很多,但是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看我的答案,這裡我也就不分析了。一句話,想當未來的領導,想辦實事,請來我們社會科學。是我們在控制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隊,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窮就不要讀文科啦,乖乖把理想什麼的無聊想法丟掉,好好讀工科出來打工賺錢。家裡居然還會催你,而不是表示支持你愛讀啥讀啥愛讀多久讀多久,很明顯你家所處的階級還不足以支持你讀文科


國內讀社會學的路過。

記得我們一老師說過,她的一本科同學(北大的),去哈佛辛苦讀了八年博士,最後回國了,在錄取分最低的985之一當了講師。從收入和現實來看,如果不是淡泊名利或不用面對生活壓力的人,應該會有心理落差吧。

雖然理論上說前途都是可以繼續拼搏的,但也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拼搏。首先要面對與其他專業現實差別的心理落差,或者把自己培養成真正一心學術、淡泊名利的人。如果要轉專業,要有從頭學起、付出更多的勇氣和能力。如果繼續讀社會學,除了學業本身的,就還是上面所說的心態方面的努力吧。


推薦閱讀:

沒能出國留學,一直想不開,怎麼辦?
想去美國讀一年語言 該怎麼辦?
本科法學畢業,如何提高自己達到可以去中倫君合一類律所的要求?
想拿到美國工作並拿到綠卡,今年考入末流211大學,家庭條件不好,想出國留學。?
剛到美國留學,請問大家手機卡的通訊運營商選的都是哪家?

TAG:高等教育 | 美國大學 | 社會學 | 留學美國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