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娛樂業為什麼衰落?

無論是TVB還是樂壇勁歌金曲還是影壇都是老人在擔當。再也沒有層出不窮的天王級人物了。


隨著大陸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就會被逐步釋放出來,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磁場,會把整個華語圈最優秀的人才吸引過來,會積聚出龐大的資金,所以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在華語圈的優秀資源都會來到這個巨大的市場來賺錢。比如美國娛樂產業對整個英語世界資源的彙集。

此外,港台的娛樂產業不是衰落了,而是換了個大環境而已,人還是原來的那些人,賺錢的也還是那些人,只不過都匯聚到了大陸這個市場罷了。所以談不上衰落,因為這些人賺的錢比原來多的太多了。


近香港電影金像獎落下帷幕,如果你沒注意,那也屬於完全正常,因為這事甚至根本就不是個娛樂頭條,比起「頤和酒店」的事情,這完全就屬於小打小鬧。而最佳女主角是誰,可能你根本沒聽過,就是去年暑假中狗血偶像劇《大好時光》中的女5號。這裡不評價演技如何,但是這難道不應該是最佳新人獎嗎大好時光中的春夏

香港的娛樂業不斷下滑是不爭的事實,這似乎和香港經濟的發展是正相關的。以前的港劇、港片和粵語歌曲傳遍大陸的大街小巷。而如今,優秀的港片幾乎絕跡,上一次到還不錯的港劇還是那部《使徒行者》,而粵語歌曲,是不是你們腦子裡還只有譚詠麟、beyond,別說歌曲了,連個稍微紅點的新歌手都拿不出了,唯一也就鄧紫棋靠著大陸的娛樂節目《我是歌手》成功走紅!當年那個不斷推出精彩分呈港劇的TVB,也面臨著申請破產保護的命運了。

娛樂業從來都是資本推動的產物。反觀大陸這幾年,各種影視傳媒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少公司更是乘著創業板的東風崛起為娛樂圈的巨頭。看拿的出手的香港明星,還是那些四大天王,左麟右李之類,而大陸的小鮮肉們,時刻都會讓人產生一種「我已經老了」的想法。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自然也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從業者。香港的明星們紛紛北上撈金,最典型的莫過於拍了濟公1234的陳浩明,靠著湖南衛視的大樹,娶了湖南妹子,還買上了豪宅。而現在天天在電視屏幕中霸屏的各種神劇,據說也是香港導演們的手筆。特別是陳浩民同學的《天天有喜》為了儘可能多拍幾十集,硬是讓男女主角不斷投胎,然後相同的劇情再來一遍!

而更為悲劇的是,香港的娛樂業也僅僅是香港經濟的一個側面而已,曾經香港最吸引大陸的購物和旅遊,今年更是慘淡。今年2月,香港的零售業同比下降了70%,一方面由於香港的民粹影響,一方面是大陸的遊客更多會選擇出國游。反觀日本,就大幅收益於中國遊客的增多。當年香港引以為傲的迪斯尼,相信很快就會因為上海迪斯尼的開業,變得非常慘淡了。現在澳門的吸引力也好過香港,好歹澳門的博彩很難受到大陸經濟的衝擊,畢竟這玩意在大陸還算是個非法活動,短期內是不會放開的,畢竟有違我們社會主義價值觀嘛!

很多人把香港的民粹歸結於經濟發展下滑的原因,實際上是犯了因果倒置的錯誤。香港以前是進入中國大陸的中轉站,畢竟以前大陸的開放程度不夠。但隨著金融和航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香港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優勢地位,又不太可能像新加坡一樣,成為一個隱性的洗錢中心。

港人未來可能要放下那種「東方明珠」的想法。看到周圍的窮親戚們一個個都富了起來,有點內心不平衡感是人之常情,但這種心態會影響自身的發展。未來如果融入大陸,放開自己的土地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入港,恐怕才是保持自己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吧。


一個香港台灣的,綜藝娛樂,在80,90年代無比輝煌

最近已經完全邊緣化,不管是什麼綜藝節目,電影,藝人,等等。。

大陸巨大的市場固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當年那一代精英過去之後,港台自身的人口不足以創新什麼產品了

以前港台很多的歌星和電影,抄外國歌曲,找日本歌曲,就能在大陸紅起來。現在大家網路發達了,都知道這些歌曲本身就是日本,美國的,香港台灣就那麼點人口,沒啥創新音樂文化的真正可能的。什麼綜藝節目,大陸現狀都是直接找歐美買版權自己山寨,做起來當然強悍了。PS:我認為現在的音樂應該多學學烏茲別克中亞音樂,印度音樂,伊斯蘭的音樂,那才是真正的寶庫。

港台的衰落根本即使如此,從商品的二道販子到文化的二道販子,因何而興就會因何而衰。


推薦閱讀:

在宿舍怎麼處理皺的衣服?
吃火鍋如何避免身上沾上味道?
為什麼微波爐加熱肉夾饃,肉的部分會很燙,而饃的部分則只會溫呢?
沒有起子怎麼開啤酒?
煮雞蛋為什麼有時候蛋黃外會有一層青色,有時候沒有?

TAG:香港 | 文化 | 娛樂 | 產業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