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一下,臨床醫學的學生從本科到博士的求學道路是怎樣的?

2015.1.13修改問題:

抱歉這個問題一開始問的太心急,沒有把我想要問的東西表達出來。

我是想知道作為一個普通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在五年大學後都有哪些路可以走?就我目前所知有直接工作、考研、出國、考usmle四條路,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途徑?然後我想知道的是,走這些路都要達成什麼條件(比如考研要考CET、出國要看gpa和文章、usmle必須在大學期間考這樣的等等條件)?各個路徑之間有什麼衝突(尤其是國家的三年調教政策和考研、出國的關係,搞不明白)?還有外國對中國臨床醫學本科生到底是什麼態度,能考外國的研究生嗎?能考外國的博士生嗎?

以下是原問題描述。

==============================================

發現自己都大二了卻連以後要走什麼路都不清楚,慚愧,向各位前輩求教。

比如5+3中,大學5年之後讀研究生,是先實習3年再讀研究生還是先讀完研究生再進行實習?

比如國外對中國大多數臨床醫學碩士學位不認可,是什麼程度上的不認可?中國臨床醫學本科生能去國外讀研究生嗎?

比如usmle這個東西,在什麼情況下建議考這個?

我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有些措辭不規範請見諒,希望能得到一份路線圖,謝謝


1.5+3中,大學5年之後讀研究生,是先實習3年再讀研究生還是先讀完研究生再進行實習?

5+3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本科畢業後考科研型或者臨床型的碩士,這種5+3要先在醫學院上半年課,後面兩年半根據你是臨床型還是科研型,去臨床實習或者進實驗室做研究。這種5+3的缺點是畢業後沒有規陪證,在目前的大形勢下,找到工作後,還是得先規陪2-3年(科研型相對需要的規陪時間更長)才能回自己科室工作;或者你還是需要找到一些有資格的培訓基地(主要就是一些大型三甲醫院了)完成規陪後,再找工作才有競爭力。因為一些規陪制度比較規範的城市,像京上津深等,沒有規陪證是不能在自己科室工作的,很多科主任想要的都是即插即用的人,一般沒有耐心讓你在外面漂幾年再回來,所以沒有規陪證,去這些城市找工作很困難。這種5+3的缺陷是沒有規陪證,而且不能接受規範的全科醫學輪轉培養。(當然這些可以通過畢業後的時間成本來換,在一二線城市,規陪是早晚的)

第二種是本科畢業後去進行三年的規陪,不用上課,規陪完成後參加一個驗收考試,通過後拿到規陪證書。個別城市,像上海,還會在3年後給一個碩士學位。這種5+3的缺陷是這樣培養的學生上升空間有限,沒有導師(如果導師是博導的話,第一種5+3有轉博的機會,而且留院工作的可能性大增),無科研素養,重全科而輕專科,然後就是累——因為規陪就相當於工作了,畢竟跟學生還是不一樣。這種5+3開展的地方比較少,據我所知只有上海的三甲醫院在大規模招。

通過比較,如果你的個人定位比較高,以後還想讀博士,第一種5+3要遠遠好於第二種。規陪3年獲得碩士學位,我覺得基本就是坑爹的僱主安慰廉價勞動力的方式。三年沒有科研經歷,沒有專科經歷,想考科研型的博士或者臨床型的博士都沒有競爭力。當然如果你想拿到碩士學位就回三四線城市縣城醫院當個小大夫,第二種5+3還是很划算的。

2.國外對中國大多數臨床醫學碩士學位不認可,是什麼程度上的不認可?中國臨床醫學本科生能去國外讀研究生嗎?

國外其實不是不認可國內大多數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而是很多國家壓根沒有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的概念。比如美國,在非醫學專業拿到學士學位後,才能考醫學院,讀完醫學院,就直接醫學博士MD了。從上面的過程可以得到,其實美國也沒有臨床醫學本科的概念。所以如果要去歐美國家,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清楚是否有其他國家的醫學教育模式類似中國),國內的醫學本科、醫學碩士、醫學博士都等於醫學本科。所以要考USMLE的話,單單考慮時間成本的話,國內讀完本科出去最好。最節省時間。

由於美國沒有臨床醫學碩士一說,所以你沒法去國外讀臨床醫學的研究生;當然你可以在拿到國內的臨床醫學本科後,去美國讀基礎醫學、公共衛生等非臨床的醫學相關碩士。

3.usmle這個東西,在什麼情況下建議考這個?

第一.英語要好,這裡的好不是說四六級裸考500分+那種好。如果你覺得考托福、GRE都難,你可以立刻放棄了。

第二.要有一定財力,USMLE的考試成本很高的,教材一套動輒就數百、上千美元,報名費摺合成人民幣都是五位數,STEP1考試要去國內幾個一線城市才有考場,交通費也不是小數目……當然,與時間成本比,這都是小零頭

第三.要不惜時間成本,如果你決定考USMLE,除非你是天才,精力及其充沛,你必須拿出相當長一段時間專註於USMLE的複習。從STEP1到STEP2,步步為營。你得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因為一旦失敗,你也沒有保研之類的退路。

第四.最關鍵的是你得想去外國行醫,想用數年,甚至十幾年的辛勤換回在美國執醫的高社會地位和高薪。其中要耐得住寂寞、清貧。


給你分享個故事,了解下中國幾乎是最優質最速成的醫學博士成長記:

就讀於中國最好的醫科大學之一,花八年時間,拿到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去美國哈佛醫學院做交換生——如今已成為北京協和醫院住院醫師的金華義,回顧起自己求學的十年,做出這樣的總結:與美國醫學生相比,我們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卻在跑到一半時,狠狠摔了一跤。

「前半程沒掉隊」

他們是站在中國醫學教育金字塔尖的精英。

20世紀末,中國的大學轟轟烈烈兼并各大醫學院的時代,協和醫學院先後與中國頂尖的兩所大學合作,獲得了最優秀的生源。比金華義高一年級的學長們,這樣形容自己的經歷:收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在協和學了八年,最後拿到了清華的畢業證。

2001年,17歲的金華義考入清華大學,正值校方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辦學。他申請調劑,來到了這所著名的醫學學府。班裡同學都是高考的佼佼者,他們選擇學醫的理由,可以歸納為三點:聽從父母的安排,對醫者救死扶傷的嚮往,掙錢多。

初來乍到,他聽過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每次人體解剖課考試前夕,學生們大多會交上一百元押金,去器材室租一個顱骨,睡前放在肚皮上反覆摩挲,並把手伸到裡面,熟悉各個骨頭之間的關聯。第二天醒來,拿著枕邊的骷髏頭繼續溫習。據說,臨考前顱骨往往供不應求。而這些年頭已久的教學工具一旦稍有損壞,就會落得個「破壞公物」的罪名。

此後,「讀預科」、「嚴進嚴出」、「大查房」成為他耳邊的高頻詞。他適應了福爾馬林刺鼻的味道,穿梭於各式各樣的人體骨骼和組織標本之間,在擠滿學生的圖書館裡,捧著一斤來重、磚頭般的專業書籍,開始苦讀。

「這不算什麼。」金華義語氣平淡,「一般人肯定接受不了醫學生的生活狀態。」這位已經28歲、在協和醫院工作了兩年的住院醫師解釋道。

早8點,從宿舍趕到學校上課;中午12點下課,飯後午休半小時;下午2點做實驗,經常午夜1點才罷手;不做實驗的時候到圖書館看書,晚10點圖書館閉館,回到宿舍學習到12點。這是1936年,中國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在協和讀一年級時的作息安排,而這個傳統保持到了現在。

「高淘汰率,小而精,長學制。」金華義這樣概括,「民國時期的老協和,吸收了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教學制度和行醫理念。」如今,這種緊張的學習壓力,依然能從圖書館裡一張張眼眶深陷,面色蒼白的年輕人臉上體現出來,他們稱此為「協和臉」。

讀完兩年生物學、化學的醫學預科,然後學習一年半生理、病理和藥理學等基礎醫學;結束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專業課程後,在醫院見習實習,做畢業科研課題——金華義完成了近60門課程,在老師手把手的教導下學會了「望觸叩聽」,馬不停蹄地做實驗,學習寫病歷。最終,他「很幸運」地留在協和醫院,成為住院醫師。

第五年完成本科,第七年拿下碩士學位。到了第八年畢業時,班裡一百多個同學,有十多人沒有拿到醫學博士學位。

「有人到後來發現自己不想學醫,堅持不下去了;有些人想學,但達不到標準。」他面無表情地解釋,「沒辦法,全世界醫學生一般苦,都是這麼熬過來的。」

「完整的醫學教育包括醫學院教育和住院醫師培養兩個階段。」金華義認為,「前半程,我們至少沒有掉隊。」

在美國掉隊

一次美國之行讓他明白,這後半程的馬拉松,「可能一輩子都追不上了。」這個一心想做外科大夫的住院醫師有點沮喪,「人家報考醫學院的心態很成熟,目的更明確,吃的苦卻比我們還要多。」

2008年,協和醫學院選出十個交換生,分別到美國和香港的醫學院觀摩。金華義去了哈佛醫學院的兩個教學醫院,花了兩個月時間與那裡的學生進行交流。

哈佛的醫學授課分為兩種形式。一種與協和的教學模式類似,幾百人的大班教學。此外,還有三十多人的討論小組,針對病歷在課上發表見解。大小班的比例是三比一。在第四年快結束的時候,每個醫學生都可以選五花八門的選修課,甚至連催眠課程都有。這個時間段,有些學生選擇去歐洲或非洲進行醫學訪問,有些人選擇去哈佛附近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輯部,體驗頂級醫學編輯的工作。

同時,美國大部分學校的附屬醫院,都有歷史悠久的研究所,醫學生可以提前做科研,畢業時就發表大量的論文,利於他們畢業後的出路。

「教育投入的差距,僅僅從30人的小班授課就可以推斷——師資成本是協和300人授課的十倍啊。效果能一樣嗎?你上大課的時候沒開過小差嗎?」但最讓金華義驚訝的並不是這些,「醫學院臨床實踐方面我們相差還不是特別大,但他們的住院醫師培養——實在太可怕了。」

醫學院畢業後的醫學生,僅僅是半成品,做幾年住院醫師後,才能擁有獨立行醫的能力。

一個哈佛的住院醫師,向金華義描述了在美國學醫的過程:

本科非醫學專業讀大四時,因為羨慕醫生的高收入、高地位,他參加了「第二次高考」——全國性的MCAT(申請攻讀北美醫學類院校的標準化考試)入學考試。經過近五個小時的機考,他獲得了申請醫學院的資格。經過幾千人的競爭,24歲的他進入哈佛醫學院。完成四年學業後,他選擇了外科的住院醫師培養,將花上五年進行畢業後教育。之後,他將面臨全美專科委員會組織的考試,如果通過,會獲得醫師執照。完成這一切,他會擁有兩個選擇:留在醫學院進行學術研究;去醫院應聘醫生,或開一個診所,過上「有錢人的日子」。

最艱難的時光莫過於住院醫師階段,每年工資不過4萬美元,一周卻要工作近100個小時。這五年他會「玩命的工作」。醫學院每年學費5萬,當時他已經欠下銀行20萬的債務。等他拿下醫師執照,至少已經33歲了,而這期間一旦有一門功課沒有通過,就會永遠失去從醫的機會。

不過這位外國同行滿不在乎地送了聳肩:「銀行很樂意向我貸款,當上外科醫生後,一年收入就賺回來了。」

鑒於醫學院的高學費,美國政府會對每家醫學院的住院醫師投入10萬美元左右的資金,保障他們的生活。

一個美國外科住院醫師,要在培養年限內完成500個手術的量才能畢業。金華義對此羨慕不已,在協和當住院醫已經第三年,他一共才做了不到三十個手術,而且連一次主刀都沒做過。

「他們醫學院的四年時光,幾乎完成了我們八年的學習量。以外科為例,他們用五年至七年,實現了我成為外科醫生後十多年才能達到的醫術能力。」

說完,他又不服氣地補上一句:「換做我在美國學醫,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源頭的投入

最近兩年,有二十多個住院醫師放棄了繼續留在協和的機會。

「不少人去新加坡當了醫生。」金華義解釋著同學們離開的原因:手術實踐的機會少,掙得也少,一個月6000塊就算多了。用他的話說,新加坡條件再差,也不會「比這糟糕了」。因為同樣的理由,金華義的幾位學長師姐選擇去美國發展。

美國住院醫師培養的目的,是塑造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完整醫生。一個外科住院醫師,應該具備操作胃癌、結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等一系列手術的能力。五年之內,會非常辛苦,可一旦結束培養期,就能成為合格的「產品」。

在金華義看來,包括自己在內的大部分國內住院醫師,都還遠遠達不到「合格產品」的水平。

美國的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始終是兩條平行線,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兩個人就能完成一個手術,既便於指導,也利於學習。

自從1951年中國政府提出「按集權管理、高度分工」方式移植蘇聯的高教模式後,老協和留下的傳統,特別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係,已經逐漸變成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

「中國的手術倒好,四個人做,而且等級分明: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級)、主任醫師(教授級)。一級壓一級,輪到我幹活兒的時候,只能端托盤遞鑷子了。」他無奈地描述著現狀,「慢慢學,慢慢教,三年五年學完了,之後十幾年,讓上級怎麼教你?只有主任醫師及以上的級別才能制訂規章制度,你能盼著他把自己革下去么?」

美國的醫師經過五年的高壓培訓,就可以掌握獨立行醫的能力 「出師」了。然而,想成為一個成熟的中國外科大夫,先花五年完成住院醫師工作,再用差不多六年的時間升為主治醫師——前後共十一年時間。

現在,哪怕是一個闌尾炎手術,金華義也只能作為旁觀者,在邊上看主任醫師操作,因為只有第五年的住院醫師才「有權主刀闌尾炎手術」。他做的最穩定的工作,是每天雷打不動的夜間值班,以及幫主任醫師執筆查房記錄。

幾年前,一個和金華義同齡的急診住院醫師,接診了一個發燒的病人。最初是按照感冒癥狀治療的,可另一家醫院確診為心肌炎。病人家屬不幹了,天天過來吵鬧,後來這位住院醫師辭職了。他略帶無奈,「在實踐不足的情況下,年輕的大夫怎樣具備這種辨別能力?」

在中國做上住院醫師之後,就相當於捧上一個鐵飯碗,沒有重大錯誤,至少能保證不會被開除。金華義苦笑自己今後的工作將有「一半時間在混日子」。

而美國的住院醫師畢業後要從頭開始,可能得去其他醫院找工作,一旦醫術不精出了差錯,同行首先會質疑培養這名醫生的醫學院的實力。長此以往,報考這裡的醫學生會越來越少,而醫學院也會因為最主要的勞動力——住院醫師的數量不足而難以維持。

「一提起醫改,普遍聲音都在呼籲加大投入,我認為,從培養醫生的源頭改善更為重要。」

當你發現你為之耗費了十餘年青春的專業你並不喜歡,而你並沒有後路但是你還是「勉強」做個醫生。做個赤裸裸的縫補別人生命的醫者,這是多麼讓人隱隱不安的事情。

一句話,醫路曲折而漫漫,不能輕易選擇,更不能輕易回頭。

醫路清苦,未來更清苦。早沉心,早接受,早奮鬥。

所謂痛並快樂又快樂著,狠狠且愛且狂。


就這樣說,我如果順利完成博士學業(如果3年的話),我就用了,我想想,12年的時間。

恩,我就是個普通人,甚至天分有點差勁的人,所以,考試,讀書,都蠻辛苦的,花費的時間走過的彎路比較多。

然後,我想,我的20代都是在無止境的這種崩潰中,度過吧。

看你選擇什麼了,雖然我做夢都想轉專業,可是,卻沒有那個勇氣拋棄過去復出的一切努力。


我從本科到博士,現在讀到第十年了,在當住院總,快要畢業了。。。國我也出過,也和美國住院醫師一起查過房,看過他們做手術。

去美國行醫很難,要有足夠的毅力,財力。他們可以認可中國本科學歷考執照,但是考下執照去match住院醫項目很難。

比較現實的路是在國內讀研讀博,將來當一個專科醫生,也還不錯,只是國內的行醫環境確實惡劣。

或者申請美國phd讀個搞科研的博士,同時考執照,再match住院醫,也許可能要容易一些。

反正你要想有所作為,絕對是nozuo nodie的過程


usmle部分建議參考什麼樣的人適合去考usmle?你所知道的關於usmle的故事有什麼? - 醫學 @李嘉華 的回答。


五加三是規培三年給碩士畢業證,那三年就是實習。


其實核心不在於本科畢業能做什麼,而在於你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其實醫學本科教育結束之後,對於當醫生而言,你的那點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幾乎是零……你真正的能力是你在大學期間有沒有養成獨立思考、自我學習的能力和習慣,以及是否擁有良好的情商。這才是你今後人生道路最重要的武器。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醫學本科畢業之後,其實可以選擇任何職業,除了當醫生,我認識的就有經商、作家、保險精算、基礎科研、導遊、醫藥公司市場部、醫學部、老師、等等。這裡面還有不少是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才轉行的。其實對於職業而言,其實專業劃分很細。你在本科所學習的1小時一堂課的內容,可能就是有人一生都從事的領域。

所以沒有必要糾結要具體幹什麼,因為你現在理想中的某個方向,可能最後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usmle 是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想要到美國工作就要考。只要拿到國內醫學學士學位證的都可以報考。


我今年第八年啦,還有三四年就能結束啦,好開森啊,學弟加油啊!


5+3的三年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吧,和實習有區別的。

規範化培訓,基本流程就是畢業之後你找到工作單位,由工作單位把你送到就近具有培訓資質的醫院,在那的住院部干三年,期間只有基本工資(發工資一說據說每個省都不一樣,就我所在的地區的政策是只有基本工資,有工作單位和培訓醫院共同發放)。培訓結束後有個考試,成績優異者發放碩士畢業證,之後才允許你考執業醫師。

另外,本科歸培3年,碩士2年,博士1年。

...................................

補充,發放碩士畢業證指的是本科歸培,忘記說明了...


看著看著,我眼淚就下來了


護理大一路過。。


樓主大二醫學僧嗎?同,求交流!


第十年,現在流的淚和汗都是當年選專業、選方向、選導師時腦子進的水。


今年大三,不過我學的護理,準備本科畢業就工作了。學弟加油咯!


推薦閱讀:

同一品名和成分的藥品產地不同差價巨大療效一樣嗎?
作為一個女麻醉醫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按時吃藥】有多重要?
請問如果專業選擇醫學影像學,是不是以後就只能照B超之類,還能當醫生嗎?
臉部三叉神經痛有可能是睡覺壓的嗎?

TAG: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