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為什麼要派人在頂端操作?

現代成像技術和控制技術做不到讓地面的人可以操控塔吊的程度嗎?


汽車為什麼要配後視鏡?為此導致車體寬度增加10%,明顯增加擦碰概率?

是攝像頭和顯示屏達不到這個水平嗎?是攝像頭不夠廉價嗎?顯然也不是

所有大規模應用的技術,第一要求是可靠,第二要求才是方便。大多數產品,如果只要求在99%的概率下可靠,發揮基本參數,剩下1%時間不能用乃至出事故也沒問題,那麼,起碼可以降低50%的成本。

但是,隨時都有上億輛汽車在運行,十幾萬塔吊在開動,每天有100輛汽車 10個塔吊因為成像技術出事故的話,聽起來比例不高,社會影響就很大了。所以,追求高指標和操控方便雖然是產品的目標,但一般必須應用最成熟最可靠的技術。在可期望的未來,許多高空工種會遠程操控,許多汽車會取消外露的後視鏡,但現在的技術顯然沒有成熟到這個地步。另外,高空作業,尤其是操作

塔吊這種工作沒有看起來那麼可怕,比起開卡車可能要安全的多。樓主可能有點恐高,善意地替那些工人擔心,但真的沒必要擔心太多。


就建築領域而言,遙控式塔吊,存在,而且應用的不少,在阿爾及利亞,就我觀察到的,很多中小型項目都採用了遙控式塔吊,基本這些塔吊都是歐洲生產的,所以我推斷可能歐洲的建築市場也應該存在一定的遙控式塔吊。

再說說優缺點

先說優點:首先,司機不上塔吊了,對司機的安全和工作強度都有好處。再次,如樓上諸位所說的,開塔吊不是司機一個人的事,這還涉及到指揮的工作,遙控式塔吊,司機在地面上,那麼在起吊時,能夠減少指揮的部分工作,但是至少還要一個指揮在樓上指揮卸貨。或者還有其他的優點,暫時沒想到。

缺點:由於司機在地面上,無法充分觀察到現場情況(攝像頭的成像沒有那麼廣),很容易產生事故,尤其是多個塔吊一起工作的時候。這個情況,塔吊越大越嚴重!

為什麼國內沒有,或者少見呢?我覺得,第一,塔吊選用首先是看是否滿足工程需要,其次是價錢,我覺得可能一個指揮的工資可能抵不上遙控式塔吊系統維護的錢 第二,我覺得應該是由於國內的項目太大了,根本用不到小塔吊,也沒法累計人才(藍翔表示,沒有教具)


分析了下情況,其實最重要的問題還是人力機動性

【直接排除了現代成像技術,不說設備的成本、安裝位置及維護保養,就首先成像的延時就足夠發生一系列安全事件了。PS:國內不比國外,國外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生產,基本構件預製好運輸到現場後才開始進行組裝,而我國是現場進行築模現澆,充滿了複雜性】。

我們先來看下第一種情況

材料場上的工程材料吊到樓面上,這裡需要2個指揮(地面的和樓面的),有人可能說只要地面1個指揮就夠了。

假設【指揮1】眼睛無窮好,能看到無窮遠的地方,但是隨著樓層的增高,【指揮1】和樓的傾角加大,就沒法觀察到樓層的情況了,這是其一;

結合現場情況,在建樓棟周圍會有腳手架,腳手架上會綁紮安全網,通常腳手架會比在建樓面高2步。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至少要有2個指揮

第二種情況

塔吊的設立要儘可能考慮到資源的不浪費,儘可能能覆蓋多的樓棟,充分合理地利用塔吊。

所以除了嚴格的流水施工且不進行下一步施工流程的情況存在,基本上在現場會遇到如上圖的情況。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至少要有3個指揮,並且隨著工程材料使用的不同人數還會增加。

第三種情況

考慮到材料場地的堆放問題。

現場中,材料的堆放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後期場地使用性質以及後期的道路規劃等等因素進行搬遷;不同材料的位置根據現場臨時道路的實際情況堆放,會出現不同的位置。

如上圖,從較高的樓吊至較矮樓

第①條線路:繞過較高樓,【指揮1】需要在吊起材料後,飛快奔跑到可以看到矮樓的地方,然後接受【指揮3】的實時反饋,這裡至少需要2個人

第②條線路:在塔吊較高的情況下,從較高樓越過直接吊到較矮樓,為防止碰撞需要在較高樓上設一名【指揮2】。這裡至少需要3個人

綜上所述,排除死角等問題,一台塔吊至少要配3個指揮才能確保塔吊可以服務現場。而現場的情況來說,一個塔吊司機和一個現場指揮可以算是低配了。這在人力上來說,目前的情況好過遙控。

遙控的同時既要看天上也要看地上,例如遇到正在開挖土方的樓棟或者遇到頂板防水施工,還得繞開,在機動性上會差很多,直接導致了施工進度的緩慢。

不得不說,國外的房子就和小時候玩的積木一樣,只要進行構件的對接就可以了。國內把做積木的原材料和模具都放在了施工現場,所以現場不可避免的複雜和不確定。所以,建築工業化在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國家應該不是很急迫這種事,畢竟如果工業化了,又有一批人要下崗了,還是數量龐大的勞動人民。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

第一,如果把塔吊看成一個機械系統,那麼塔吊工就是這個機械系統中的核心操作系統。如同人的大腦在頂部一樣,司機位於頂端的優勢決定了他的物理位置。

第二,為什麼一定要是人來操作。在技術不發達的時代,也只有人才能擔當核心操作系統這一職責,就如同汽車的司機,工廠里生產機械的操作工一樣。只有當技術發展到能夠無人控制時,人才有可能被替代掉。如現在的無人工廠,如方興未艾的無人駕駛。

第三,為什麼在第二中說人『有可能』被替代掉,這就需要考慮經濟的因素。技術發展到能夠代替人時,並不代表它一定會代替到人。只有當用新的技術的成本比用人的成本便宜時,人們才會有動力去推動這一替代。

第四,我們同時還要考慮的是社會和人的因素。機器替代人,從來都不僅僅是技術和經濟的因素(正向作用),同時還有社會和人的因素(反向作用)。工業革命時代的『盧德分子』砸毀機器的行為,正是這一因素的結果。

因此,塔吊為什麼派人在頂端操作這一問題,在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是不存在的。因為從塔吊有的那一天開始,就有人坐在那裡了。然而,一旦有人提出這一問題時,人離開這一位置的時間也指日可待了。


以廣東為例,一個塔吊司機工資5000左右,塔吊指揮4000左右,如果採用地面遙控式操作的話勢必要增加很多的攝像頭,這些安裝和維修成本並不比司機指揮的成本低。

而且受天氣影響(下雨,大霧,夜間操作)攝像頭的可靠性太低。建築工地的視線死角太多,如果遙控操作的話,一個人樓上樓下的跑 疲於奔命!還不如一個司機在高空中掌控全局,一個指揮在司機視線之外輔助司機操作。

塔吊的吊臂長度一般在50-60米,能工作的範圍就是直徑100-120米,就是說一個建築工地可能要安裝幾台到十餘台塔吊。這些塔吊的工作範圍都是有重疊的,特別容易發生塔吊相撞的情況,司機在高空更加容易判斷兩台吊機的距離!


感謝邀請。

一般塔吊操作需要兩個工種,一個是操作工,一個是指揮工。通常,以普通住宅樓施工舉例,一名塔吊在工作當中,至少需要1名操作工和2名指揮工。

操作工,我相信提問的同學可以理解,就是操作塔吊吊東西。但是指揮工也特別重要,是他用對講機通知操作工起吊,控制速度,控制堆放位置和方向,吊的物品是否合適等等。

塔吊吊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方式,可能是一捆材料,可能是一箱材料,也可能是一弔斗材料。不同吊運的物品,用來裝載的載體不同,鋼絲繩綁的方式也不同,吊點也不同。

此外,有個十不掉口訣。 

 1、超載不弔。  2、六級以上強風不弔。

  3、散裝物裝得太滿或捆紮不牢不弔。

  4、安全裝置失靈不弔。

  5、吊物上站人不弔。

  6、斜吊不弔。

  7、指揮信號不明不弔。

  8、埋在地下的構件不弔。

  9、光線陰暗看不清吊物不弔。

  10、吊物邊緣無防護措施不弔。

以上我提到這些內容的實施,與指揮工是密不可分的。

誠然,現在塔吊在普及無線監控設備,但這種設備的主要用途是預防,真正的吊運物品的狀態,用視屏是無法看出來的。

工地上最主要的施工隱患就是高空墜物,塔吊是隱患中的隱患。塔吊吊運出任何意外,安全帽是完全擋不住的。


站得高看得遠啊,塔吊司機在上面視野一流,而目前一般的成像技術沒法像人有那麼廣闊的視野。而且大腦通過眼睛的直接影像會判斷更迅速。此外,馬前卒說的可靠性也很關鍵,塔吊作為現場最最便捷便宜的吊裝設備,方便可靠是主要的,如果弄得很複雜就失去了他自己的意義了。最後就是成本問題,一個塔吊多少錢?一套遠控系統多少錢。


謝邀。蠻有意思的問題。

塔機的出現遠早於各種先進的遠控系統和高清監控系統。

所以,問題不在於為何選擇了塔頂操作而不選地面遠控,而是在於【地面控制的優勢有沒有達到為之付出改進代價的必要】。

想像一下以下情況:

1、多台塔機,有的忙,有的暫時不忙。一個控制室,設置幾個控制台,對應十幾台塔機。統一管理,統一協調安排。比較忙的部位,一個控制台對應一個控制台,不忙的部位,一個控制台控制幾個塔機,哪裡有任務了就切換對應的塔機。

2、某個司機有事需要暫時離開,將自己負責的塔機切換給旁邊暫時不忙的師傅負責的控制台。

3、某個新手遇到不好操作的情況,將任務切換到旁邊老師傅的控制台。

4、司機坐在室內,不用天天爬一個長長的梯子到塔機頂去,偶爾不忙的時候還要傻坐在上面待命。

想想這樣的設備還是蠻有誘惑力的,隨著技術更加成熟,各種系統變得更先進更便宜,也許下一代的塔機就會是這個樣子。

那麼要為之付出的代價呢?我們來設想一下。

1、對於監控攝像頭,總不能隨便裝個樓道里的那種吧,一定的高清要求得滿足吧。

2、隨便看個駕駛室圖片。可以看到,幾個方向的視角需求,超廣角攝像頭總要吧。

3、起落時不能只靠廣角那又小又畸變的圖像吧,所以還得有個長焦一點的攝像頭來看清遠處。

旋轉和變幅看廣角,起落的細節看長焦。

4、人離機身太遠,沒法看到或聽到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所以還得有相應的監控器來監察異常聲響和電動機等部位的過熱。

5、另外,工作過程中機身不斷的搖晃,將會使得監控畫面嚴重晃動,還得想辦法處理。

6、再者,控制台的操縱系統也需要妥善的設計來提高操縱體驗。

所以,在我看來,原因就是目前對於遠控的需求還沒有達到為之付出這麼大的投入。因為要想實現較好的遠控不是隨便裝個攝像頭和遠程控制桿就可以了的,並且也許還有其他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不過,未來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說不定不久的將來就會逐漸試用這樣的複雜系統。在這裡只是瞎想一番。


樓上也說了安全的要求無法解決,更有現在技術也達不到在塔下操作(或者說達到的成本太高),更重要的原因個人理解來說工地的環境複雜多變,需求也在隨時變化之中(根據工程的進度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光攝像頭又怎麼能全局把控(就算能全局把控,生產效率呢,做過施工的都知道塔吊通常都是很繁忙的),所以無法做到像工廠吊車那樣只在下面操作。見過塔吊作業,其實塔吊作業不僅僅是上面操作人員,塔吊下還有指揮人員(不止一個),而且塔吊作業前還有一個檢查(題外話)。


這和你抓娃娃抓不起來一個道理


不請自來。

嚴格的說,遙控塔吊已經出現了,而且我以前單位在11年的機械展覽會上已經看到了,但是其實這玩意並不實用到現在國內生產上。

問這個問題,咱們來考慮一下,塔吊的現場範圍環境以及使用範圍,塔吊一般的使用動作一般就是從地面上吊裝材料到建築物頂部,這個動作需要的視野就是在地面上,以及建築物頂部,也就是說,你不但要能看到底部位置,還要能看到建築物頂部位置。這就要求底部需要配兩個人,也就是司索工,一個是信號工,司索工負責綁紮材料,信號工負責觀察地面的情況指揮起吊,頂部同樣是兩個人,司索工和信號工,觀察頂部情況和指揮,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塔吊司機在兩個信號工沒有指揮的盲區位置進行判斷和操作。因為塔吊司機在塔吊頂部視野較為寬闊,所以會比較安全的進行操作。

但是如果進行塔吊司機在地面以上進行操作,就算有很多攝像頭,也很難比較直觀的進行判斷和操作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塔吊司機的駕駛室,無論多先進的塔吊都不約而同的實用頂部駕駛室操作。


可以轉的情況下第一人稱視角大多數情況下比第三人稱好用。。。


主要還是人工依然便宜…老實說現在工地上人工成本還沒到機械替換水平


站的高看的遠!


據我對工地上塔吊的了解,塔吊工在高處能比較清楚的看到整體的施工進度,從而決定往不同地方供料的先後順序。一個好的塔吊工不僅操作塔吊又穩有準,還能協調好下面各工人進度,不至於惹的缺料的工人罵娘。這是在地面上操作所不具備的優點,有時候工地上帶班的為了解施工的情況,也爬上塔吊看看

再就是成本、可靠性還有普及率的問題了。我還沒在我們十八線縣城裡見過前面幾位說的那種可以在地面上操作的塔吊,不知道技術比較發達的地方多不多、實用性好不好


首先還沒有如此高級的塔吊可以讓人在頂端操作。你所講塔吊的應該是我們常見的平頭塔式塔吊,塔吊司機是在塔身迴轉結構位置操作控制,塔吊頂端的作用主要是平衡塔臂和配重。

塔吊有很多種形式,所以塔吊司機操作位置也會根據塔吊形式的不同而調整。

塔吊從選用到拆除有很多規程和要求,塔吊主要解決的是材料垂直運輸的問題。

塔吊在起吊施工中除了操控室的司機外,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配置1-2名地面指揮,才能確保安全和高效。具體可百度塔吊安全操作規程。

不管司機在那個部位操作,都是從安全高效的角度來確定的。


上部是視野最好的地方,能俯視全局,既能看到首層的吊物起鉤的地方,又能看到上面吊物卸貨的地方。


成本問題


不是不可以代替,而是目前市場上人工作為主流勞動力,比如超高層動臂吊的使用,幾乎都是司機盲吊,完全靠指揮在對講機裡面的一言一語,如果配合默契不夠,或者出現任何差錯,後果也是很嚴重的。那麼,如果採用機械代替駕駛員,對人的要求就會變得很高,對機械的質量要求隨之增高,維護成本也隨之增加。目前我國市場是主要還是靠人工來完成工程項目。猶如鋼管支撐腳手架,在國外只有中國人的工地,一根鋼管一根鋼管去搭設支撐架,老外是能用機械用機械,能組合不散裝。


我認為哪怕很先進了,也會是在頂端操作,只要還有工人是人,就還會這樣。因為風險是要一起承擔的,操控的人躲的遠遠的,甚至遠程操控,工人本身在心理上就不太對勁,除非大家都遠程操控,全部由遙控機器人來作業。還有一個就是成本與慣性,就看政府很多部門到現在操作系統都還是winXP,就可以看出一二,老式塔吊只要還能用,會操作的人多,置辦成本低。


推薦閱讀:

建築工地上的塔吊是如何「長高」的?

TAG:建築 | 塔吊 | 建築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