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術相關的發明都對哪些領域做出過哪些貢獻?

準確的說,是特指對化學和生物學樣品進行測試的核磁共振,而非核磁共振成像

問題較大,歡迎大家一點一點答


謝邀,記得當初看過一個美國的紀錄片。內容是一個研究小組從中東黑市花一百多萬美金買來一個帶有精緻黃金裝飾的,有著樹脂外殼的木乃伊。從裝飾華麗程度來看,應該是一位古代的公主。

通過磁共振發現,木乃伊膝關節還未完全乾透,說明這個木乃伊還十分"新鮮"。(因為磁共振可以看到軟組織,只要是含水的都能很清晰的分辨出來)

研究組破壞了這個價值一百多萬的木乃伊的硬質外殼,繼續研究發現木乃伊的頭髮是棕色的,髮根是黑色的,頭部還有鈍器傷。

得出結論是這具木乃伊是現代人謀殺了一位年輕的黑髮少女,並把她的頭髮染黃之後烘乾做成了木乃伊,還用上了昂貴的黃金作為裝飾,可見用心一般。而且當時黑市上這種木乃伊數量還很多,這種謀殺牟利的行為已經成為產業化,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沒有磁共振,想必沒有人會捨得打開一個價值連城的木乃伊檢驗真偽,哪位年輕女孩也沒有沉冤得雪的一天,而且更多女孩會死在惡人的手裡。


1945年Purcell和Bloch觀察到核磁共振現象。195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以此拉開序幕。

1976年R.R.Ernst發表了二維核磁共振的理論和實驗的文章。獲得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這個獎項主要是由於通過二維核磁解析複雜分子變得可能而頒發的,主要是蛋白質分子。

在以前未普及核磁的時候,有機合成方法學是不做特別多的例子的。現在基本上每篇文章沒有20個例子驗證方法學普適性人家都會說你。但是在以前,這要通過其他已經經過長年驗證,認為非常可靠的手段,先合成出目標分子,然後再用新發展的方法再合成出目標分子,通過紫外紅外來比對,十分麻煩,一篇文章不可能表徵很多個化合物。

因此現在很多的新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井噴式的被合成出來,最大的功勞莫過於H-NMR的發展。

因此,可以說,近代有機化學的發展是完全依靠核磁共振的發展而實現的。


有機分析、材料、催化、生物大分子、還有量子物理 etc

核磁共振的優勢很明顯:

1. 進行無損表徵,做完核磁後的樣品當完英雄,還不犧牲,該幹嘛幹嘛去;

2. 原位表徵。在反應或變化的過程中,看到哪些分子或基團在起什麼幺蛾子;

3. 同時看到結構和運動信息,比如蛋白質mm長什麼樣,在跳什麼舞;

4. 看到相互作用,比如蛋白質和藥物、蛋白質和核酸是手牽手,還是肩並肩;

5. 從小看到大,小至一個原子,大至一塊磚(宏觀)。

優勢如此明顯,劣勢也非常突出,那就是靈敏度、靈敏度、還是靈敏度。如果常規核磁(即不包括DNP、低溫探頭和超極化)的靈敏度再提高個10倍,會再拿炸藥獎。許多目前看不到的東西就可能看到了,比如蛋白質在細胞中長什麼樣,而不是模擬,而不是把它弄出來看屍體(原位+活性的問題)是什麼樣。

另外,核磁技術本身的複雜性,阻礙了其高端技術的傳播。多數人用到的就是1H譜、13C譜和幾個諸如COSY、NOESY的相關譜。結果就是,核磁這把屠龍刀更多地用來砍柴(對於多數使用者來說,砍柴是實用的;對於少數核磁專業人員來說,龍也只偶爾出現)!


那我就用微觀模型來拋磚引玉一下。

核磁共振對於化學結構電子云分布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我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苯環的結構模型是平面結構,環內大量電子高速旋轉,個人形象的理解為高速旋轉電子漩渦,甚至連環外質子的電子都被大量的吸引過來了,在核磁上面的表現就是苯環的質子會出在非常低的低場區7.26左右。

論證這個模型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化合物,十八綸烯,它的環內有些更加劇烈旋轉的電子漩渦,並且環內也有質子,這樣就導致它的化學位移一邊出現在極低場13左右,一邊出現在極高場-3左右,不過前提條件是低溫環境。

這兩種模型就是電子云密度的典型模型。


舉個栗子,

核磁共振,也就是外加微波或者射頻,頻率與自旋的拉莫爾進動匹配時,發生共振,共振,也就是自旋的狀態反轉了。所以,我們可以用微波來操縱自旋了,這就是量子計算機原理之一了。操縱自旋比特是量子計算機基礎的基礎啊。


寫了兩萬字,後來才發現題干里寫著「而非核磁共振成像」,刪了。。。

好吧,其實都是廢話,我是為了說這兩個字的:

謝邀。


本人醫學影像學專業,只了解對人體的檢查。最近腦功能成像比較熱鬧


謝邀。本人所學醫學影像技術,對核磁共振成像稍有涉獵。但如你所說對生物學和化學樣品檢測的核磁共振不是很了解。

本人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希望你能邀請到專業人士為你解答。祝順利。


謝邀。答主是不會告訴你用核磁共振是可以賭石的,sorry,說漏嘴了,我剛才什麼都沒說,大家作證。

MR的基本原理是:

當處於磁場中的物質受到射頻(radio frequency,RF)電磁波的激勵時,如果RF電磁波的頻率與磁場強度的關係滿足拉莫爾方程,則組成物質的一些原子核會發生共振,即所謂的MR。此時,原子核吸收了RF電磁波的能量,當RF電磁波停止激勵時,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回把這部分能量釋放出來,即發射MR信號。通過測量和分析此MR信號,可以得到物質結構中的許多物理和化學信息。

重要的在下面:

根據此原理研製的MR頻譜儀,一直在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等領域作為研究物質分子結構的一種重要分析工具而廣泛使用。

醫學上的MRI是利用人體內的氫質子(為什麼要用氫質子而不用碳原子核,因為人體含量最多的就是水,成年人體液占體重的60%男,55%女,包括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體液只屬於自由水,人體各器官還含有結合水,而水的化學式是H2O,人體氫的含量是最豐富的,所以,為什麼人體用氫質子來顯像,你懂的。)

樓主所述核磁共振對化學和生物樣品的作用在於元素分析,利用不同原子核激發所需的頻率,能量,波長對樣品進行激發,根據不同原子核所釋放的MR信號可得出樣品的元素組成,能不能定量,答主知識尚淺,如有高人,望加指教;如有錯誤,望加指正;如若正解,還請點贊。

參考文獻:

醫學影像設備學/徐躍等主編.人—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

ISBN 978—7—117—13068—4


哪點錯了……?請告訴?能否告訴我……?


謝第一次邀ˊ_&>ˋ@芝士喵

很明顯是打假!!!

一些假的金銀首飾(含鐵,鈷,鎳等)如果進了MR檢查室,分分鐘飛向別人的床,哦不,飛向磁場裡面。

——————————

補一個

有一次在磁共振實習,有個老爺爺來做檢查。(前列腺)。有兩個年輕人陪同。估計是兒,女。背景完畢。

我給他做準備時,(科普禁忌症之類)我一眼看見一根明晃晃的大黃條!!!

女:醫生,項鏈是不是不可以帶?

我:如果是純金純銀的就可以。

女問:哥,你買的這個是純金的,是吧。

然後那個男的問:小夥子,為什麼是純金的就可以,不純就不行了?(大信息含量眼神交流,一副你懂的表情)

我:當然了,最好拿下來。(我懂)

男:那好,還是拿下來吧(懂就好)

我:好的,那拿下來吧 (我叫雷鋒)

然後走的時候,那男的一直謝我:小伙,真心謝謝你,一起抽根煙去?

我:不了不了,我還要幫助下一個人,你懂的。

大笑$_$

2015 10 15

今天過生日+_+感謝這個邀請


科學家在1945年核磁共振現象。

由於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電磁波,因而通過測定和分析受測物質對電磁波的吸收情況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種原子,原子之間的距離多大,並據此分析出它的三維結構。這種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醫學診斷領域。

NMR波譜學研究的對象是原子核自旋。核自旋系統可以用射頻場進行隨心所欲的操縱,這就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演示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基本概念提供了最簡單的和教科書式的測試系統。核自旋實際上已成為科學家探討物質世界的「探針」。這些「探針」極端定域,能夠詳盡地報告它們自己以及近鄰的狀態核變化。它們之間的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和標量耦合相互作用能夠分別提供原子核間距或化學鍵二面角等分子幾何信息,從而使從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宏觀物質成為可能。NMR技術已經發展成為研究液態分子的極為重要的手段,而對於溶液中的DNA和蛋白質構象的研究,NMR是目前唯一的方法。因此,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成了NMR及自旋系統最大的受益者。

核磁共振現象發現五十多年來,已經有多位著名科學家因從事 NMR 或與 NMR 有關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

1943年,美籍德國人O.Stern 因發展分子束的方法和發現質子磁矩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3 was awarded to Otto Stern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ray method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proton".

Otto Stern received his Nobel Prize one year later, in 1944. During the selection process in 1943,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 decided that none of the year?s nominations met the criteria as outlined in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ccording to the Nobel Foundation"s statutes, the Nobel Prize can in such a case be reserved until the following year, and this statute was then applied. Otto Stern therefore received his Nobel Prize for 1943 one year later, in 194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3

1944年,美籍奧地利人 I.I.Rabi 因應用共振方法測定了原子核的磁矩和光譜的超精細結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Magnetic Resonance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nuclei act as small rotating, spinning magnets. Atoms and molecules therefore align in a magnetic field. In 1938 Isidor Rabi sent a beam of molecules through a magnetic field. When the beam was exposed to radio waves, the spin direction could be changed, but only in certain steps according to quantum mechanics. When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spin posi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was emitted with a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rticular atom or molecul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4

美籍物理學家Felix Bloch 與 Edward Purcell 在 1945年就發現,將某些擁有1/2的核轉量(nuclear spin)的原子核(nuclei)置於一個強大的磁場中時,會吸收無線電波的頻率,並首次觀測到宏觀物質核磁共振信號,這個發現導致他們得到了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Felix Bloch and Edward Mills Purcell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for nuclear magnetic 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 discoveries in connection therewith"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2

1971年,R.Damadian 第一次發現了正常生物組織和腫瘤組織中水的核磁信號的弛豫性質的不

同,使人們看到了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和生物醫學基礎研究中的廣闊的應用前景。

早期磁共振的運用受限於其低靈敏度,它需要非常濃的樣品。1966 年,瑞士的化學家 Richard Erns的研究顯示,若改變過去改變掃描頻率的做法,而以一個短而強的無線電波脈衝施於樣品,則可以大幅提升其靈敏度。他的貢獻也包括了在1970年代所發展的方法,能決定在一個分子中每一個核的相鄰關係,因此透過磁共振光譜的判讀就可以推導出該分子的結構。恩斯特因發明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及多維的核磁共振技術而獲得199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1 was awarded to Richard R. Ernst"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1

在核磁共振發展之前,以晶體的 X 光繞射光譜來決定蛋白質分子的三度空間結構是唯一的方

法,在 1957 年發表了第一個真正的蛋白質(肌紅蛋白)之三維結構,這使得 Max Perutz 因此於 1962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6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Max Ferdinand Perutz and John Cowdery Kendrew "for thei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s of globular protein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62

這種結晶學是基於 X 光在蛋白質晶體中的繞射現象,導致了更進一步的一些諾貝爾獎工作之發展。科學家一直在尋求另一種與 X 光結晶學互補的方法,能夠決定分子在水溶液中之結構,因為這較能模擬生化分子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狀態。

恩斯特的方法對於相當小的分子是很成功的,然而對於大的分子就很難,因大分子含有更多核訊號,造成無法區辨哪一個訊號是屬於哪一個核的。最後解決了這個問題的科學家就是瑞士的庫爾特·維特。

庫爾特·維特里希發展一個將核磁共振運用到像蛋白質這樣的大生化分子的方法,他利用一種系統化的方法將訊號與正確的氫核配對,此法稱為循序指認法(sequential assignment),堪稱為現今所有NMR結構分析的基石。他又利用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找出許多對氫核之間的距離,然後運用一個基於距離與幾何結構的數學方法(distance geometry algorithm),搭配以上的信息,計算出該分子的三維結構。這種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測繪房屋的結構來比喻:當我們選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為測量對象,然後測量所有相鄰拐角間的距離和方位,據此就可以推知房屋的結構。

維特里希選擇生物大分子中的氫原子核作為測量對象,連續測定所有相鄰的兩個質子之間的距離和方位,這些數據經計算器處理後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對水溶液中的蛋白質進行分析,進而可對活細胞中的蛋白質進行分析,能獲得蛋白質在生理狀態的結構。1985年,維特利用這種方法第一次繪製出蛋白質的結構。目前,科學家已經利用這一方法繪製出超過3000個蛋白質結構。

庫爾特.維特里希教授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由於「發明了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was awar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with one half jointly to John B. Fenn and Koichi Tanaka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nd the other half to Kurt Wüthrich "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現在,PDB資料庫中,25%左右的蛋白質是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解析出來的。

http://www.rcsb.org/pdb/home/home.do

除此之外,NMR技術是解析化學小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能得到樣品數據最全面的一種手段。其他手段(IR,MS,CD,UV)得到的信息都比較少,相對來說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Related articles

Nature, Volume 185, Issue 4711, pp. 416-422 (1960). (Nature Homepage)

Volume 62, Issue 3, May 1985, Pages 378-386

Volume 667, Issue 2, 27 February 1981, Pages 377–396


謝邀。

如果有過硅膠隆胸的女患者發生了硅膠內破裂送往醫院,不能使用x線即DR照射(因為不能加壓了),必須採用磁共振掃描。

這個算吧。


核磁共振技術相關的發明都對哪些領域做出過哪些貢獻?這個問題太大了。

不過可以從論文作為切入點。

如下圖:

希望有相關知識背景的童鞋回答。謝謝。


核磁共振技術具有快速無損環保等特點,核磁共振分析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科學,食品農業,紡織工業等領域。也受到各領域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的關注。

推薦一個牛馬哥的博客,定期的分享一些關於核磁共振的小知識和生活小常識http://www.mriblog.com


精準計時——原子鐘;

醫學領域——磁共振成像;

激光


現在低場核磁可以在石油能源領域有比較好的應用,可以進行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的分析,進一步分析開發的效果。需要交流的可以私聊呦!


本人醫學影像技師專業,只會具體運用,對於成像理論和具體文獻等了解不多,靜候其他好友解答


有機實驗室,核磁是檢驗分子結構的終極標準,儘管一個所一台


在地質工程中運用也很廣,比如探測地下水或者檢測煤層什麼的


推薦閱讀:

學什麼的專業具有毀滅世界的能力?
頭髮乾洗噴霧的作用原理是什麼?
當我們摸一個東西時(有分子構成),我們會帶走它的一些分子嗎?
化學生物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為什麼鋼管在加熱到1000℃左右時會發生管徑收縮現象?

TAG:化學 | 生物學 | 諾貝爾獎 | 量子物理 | 核磁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