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為什麼從酷訊出來做了今日頭條(資訊類),而不做旅遊呢?

嚴格來說,旅遊的演算法比資訊的演算法更好玩,更顛覆,估值更高啊。


張一鳴是一個有定力的人。從他的職業生涯到創立今日頭條就可以看出來。從酷訊、飯否、九九房到今日頭條,張一鳴屢敗屢戰。張一鳴的職業生涯,因此充滿跌宕的hard模式。酷訊之後,張一鳴短暫就職於微軟。2008年,他接受龍岩老鄉王興的邀請,擔任他的技術合伙人。酷訊大火又迅速瓦解,飯否網在巔峰時被關閉,後來的九九房也不了了之。

今日頭條的舊辦公室,位於北京盈都大廈10樓。那時,張一鳴和100多位工程師擠在一起,和一個程序員沒有任何區別:靜靜地坐在那,彷彿世界裡只有電腦屏幕。

只有在辦公室吃烤翅時,他才流露出野心,「想起未來新辦公室樓頂露台,應該可以搭燒烤。」

1

據說張一鳴的老家龍岩,只在1970年下過一場雪。

高二的時候,張一鳴決定去一所靠海、離家遠的綜合性大學,而冬天必須能下雪。程序指令般清晰的條件,將他引向南開大學。

去學校的路上,滿眼破敗。濱江大道就像小賣部一條街,5分鐘才來一輛車;從校園到他們的宿舍,要騎20分鐘自行車。

大一的冬天,張一鳴看到人生第一場雪,激動很快煙消雲散。

他就讀的微電子專業,做一個正弦波信號發生器,要在麵包板上插半天,「有這個時間一頓晚飯都做出來了。」

周圍的人,熱衷於打牌、喝酒、玩遊戲。他們晚上到學院後馬路吃烤串,周末則去翠亨邨吃水煮魚。

總之,大家用消遣打發大把時間。

他嘗試找回自己的節奏,轉專業到軟體工程。他寫代碼,看書,幫人修電腦,日復一日地在圖書館、實驗室徘徊。

電腦在大學裡還不普及,張一鳴混跡「天津矽谷」鞍山西道,幫大家挑配件。同學聚會打招呼的方式一度是:hi,你的電腦還是我裝的。

因為會編程,張一鳴接到不少外包項目,大四時候每月收入兩三千。和同學一起泡實驗室熬夜後,他請大家去烤串,一周兩三次。當時一起吃燒烤的人,後來相繼加入張一鳴的公司,成了公司骨幹。

當年這個瘦弱斯文的理工宅男沒想太多,他只想熬過漫長的寂寞時光。

離開南開,張一鳴發現,圖書館和實驗室里的寂寞,讓他收穫了耐心、知識和同伴。

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是這種模式的延續。

繁華和熱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繁華和熱鬧散場後,如何扛住寂寞。

2

從酷訊、飯否、九九房到今日頭條,張一鳴屢敗屢戰。

大學畢業後,張一鳴和師兄窩在回龍觀居民樓開發軟體。半年後,他來到酷訊,成為第一位技術人員,工號003。

雖然只負責技術,張一鳴從不分該做或不該做,只要同事有問題他都幫助解決,他會討論產品體驗,也跟著公司銷售總監見客戶。

工作前兩年,張一鳴基本每天凌晨回家,回家後也在熬夜編程。他看過CodeBase中大部分代碼,從負責抽取爬蟲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也從小組負責人變為部門領導。

和張一鳴同期入職的,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博士,只有他在工作第2年,成為四五十個人團隊的主管。

張一鳴微博簡介開頭寫著「逃逸平庸的重力」。他解釋,那意味著變成超級賽亞人,然後繼續不斷練級。

超級賽亞人是日本動漫《七龍珠》里衍生出來的概念。主角孫悟空在與BOSS弗利薩的戰鬥中,持續保持極度憤怒,最終變身為最強戰士。

張一鳴的職業生涯,因此充滿跌宕的hard模式。

酷訊之後,張一鳴短暫就職於微軟。2008年,他接受龍岩老鄉王興的邀請,擔任他的技術合伙人。

酷訊大火又迅速瓦解,飯否網在巔峰時被關閉,後來的九九房也不了了之。

2012年3月,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兩年時間裡,線下產品今日頭條拓展了1.2億用戶,緊接著又在一年裡翻了一番。

在旁人眼裡,早期張一鳴的職業生涯充滿變數。但他明白,自己是在向更高級的形態進階。

「你看我始終沒有切換過行業,也沒有切換過工作狀態,無非是在這個項目或者那個項目上。」

3

進階的過程中,張一鳴總抓住關鍵問題。

在酷訊時,張一鳴要訂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他吃午飯時寫了一個訂票程序,半小時後收到簡訊提示。那時,很多人去火車站排隊都難求一票。

張一鳴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發現信息。但最初的今日頭條,並未得到所有人認可。

2014年6月初,確認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的今日頭條,被《新京報》社論批評為侵犯了媒體版權。「裝備精良的小偷」、「貪婪的吸血鬼」等指責隨即在網上蔓延。

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柳甄曾評價張一鳴:一個特別不會說話的人。性格低調,悶聲苦幹,張一鳴並沒有因此遠離輿論場的喧囂。

張一鳴的第一反應是氣憤和沮喪。他認為自己在給媒體導流,又沒牟利,明明是件好事。

他冷靜下來,召開公司大會。很多同事都被派去做媒體合作,圍繞版權事件與傳統媒體溝通,每天與各個部門高管至少碰三次。

他開始查找版權起源、利弊以及現行法律規定,又一次進入深度學習。

張一鳴一直說自己是個「重度信息獲取者」。上學時,他連報紙中縫都看。工作後,從五道口到萬聖書園,盜版地攤、新華書店,走到哪裡,他買到哪裡。

王興經常跟人提起他的三個Kindle,張一鳴打趣回應:「我有五個。」

時間回到2013年,今日頭條創立一年時,張一鳴收到來自巨頭的投資意向書。

對方給出了很多誘人的籌碼:大量的數據,比VC更高的估值,上億的捆綁安裝渠道,幾千萬UV的web流量,等等。接受這個建議,今日頭條可以在半年內業務加速幾倍。

張一鳴想了整整一個星期,最終拒絕了。

他覺得,不能因為一點點誘惑就放棄。畢竟在南開大學那麼漫長的寂寞,他都熬了過來。


張一鳴在酷訊積累了全面紮實的互聯網技術能力(特別是搜索)、在飯否對高效信息分發形成了深刻認識、在九九房經歷了第一次自主創業、在位元組跳動早期產品上驗證了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進行信息推薦分發的可行性之後,今日頭條的迅速成功似乎理所應當。

1983年出生的張一鳴,在大學階段已展露出他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天賦。畢業後,張加入酷訊,成為該公司第一名技術員。遺憾的是,酷訊紅極一時後迅速衰落。在酷訊,張不給自己設限制,拚命積累各方面的互聯網技術能力。於是,24歲時,張已成為該公司技術總監,得到了酷訊投資人王瓊的青睞。

同鄉王興創辦飯否、海內網時,張一鳴被拉入伙。在與王興共事時期,張在產品上的天賦被發掘了出來。通過SNS網站,他對信息分發已形成全面且獨到的見解。

後王瓊給了張一鳴一筆錢,鼓勵他獨立創業。九九房,一個房產類搜索應用很快上線,張一鳴藉此將精力從PC互聯網轉移到了移動互聯網上。這一獨立創業經歷讓他收穫了管理一個公司的經驗。

但張一鳴希望做一件更有價值的事情。做好九九房的善後工作後,他創辦了位元組跳動。張一鳴性格穩重,他先用簡單的圖片、文字試水基於機器學習的信息分發,推出了內涵段子、內涵漫畫等十幾款產品,反響很好。

緊接著,今日頭條誕生了。看起來,它已具備日後成功的一切條件。

事實亦證明了這一點。2億用戶,2000萬DAU(日活躍用戶),穩步增長的贏利(通過高效信息流廣告),今日頭條APP在2014年度過了產品驗證期,時下它已成為國內最主流的新聞客戶端之一。

今日頭條成功的背後是不容忽視的技術優勢和清晰的產品定位。張一鳴在技術上的多年積累、今日頭條通過機器學習不斷擴容的大資料庫,均為模仿者構築了高門檻;專註信息收集與分發,不做社交,避免精力分散,這是張一鳴為今日頭條制定的發展戰略。

在巨大用戶量和高使用頻次的基礎上,作為載體的今日頭條,廣告效率比門戶網站高得多,商業模式已不成問題。

成功者的故事講起來總是很動聽——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

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位成功者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張一鳴亦不例外:對某件事的執著——他著迷於對提高信息搜索、分發效率的技術,並為之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於是敢於創業;不拘泥於末節——從不糾纏短期利益。這些特質使得張一鳴能夠更加專註於產品本身,不斷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


個人覺得原因有三點:

  1. 張一鳴專註於信息分發領域,旅遊行業的信息沒有新聞這樣多涉獵範圍廣,之前看到報道說張一鳴特別愛看南方周末,可見他是一個喜歡並善於利用信息的人,旅遊行業的信息相比而言很局限。

  2. 新聞客戶端比旅遊APP這種的使用頻次要多得多,在信息架構和調整上更具有挑戰性,而且每日更新的信息也需要更及時更海量。

  3. 張一鳴不僅想專註信息分發,還想通過演算法來智能推算,這在新聞領域還可以施展,有空間進步,能同步改進演算法。若放之旅遊領域,用戶都是帶有主觀的目的性去搜索,對"推薦「的需求其實並不高。

有篇人物報道是這樣說的:


推薦閱讀:

今日頭條寫作收入如何?
怎樣提高在今日頭條上的自媒體文章的閱讀量?
今日頭條的核心技術細節是什麼?
為什麼今日頭條的廣告效果好?
今日頭條為什麼要孵化西瓜視頻、悟空問答、火山小視頻和抖音?

TAG:今日頭條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