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是真理嗎?

倘若這句話是真理,何以證明呢?通過實踐嗎?可這不是循環論證嗎?

倘若這句話不是真理,那我們又何必學習它呢?

或者,真理的定義也許不是我理解的那樣。這句話可能不是真理,但是卻是正確的。是嗎?

——暫且不考慮政治立場,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範疇內進行邏輯推理,或者概念解釋。

其實,早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第一次在政治課上聽到這句話,就已經產生了這個疑問。現在已經過了十幾年,對這個問題我依舊沒有答案。望專業人士指點。


真理是現實存在,檢驗與否不影響其真實性,故這是一句廢話。事實上由於人的客觀問題認識維度問題,人無法直觀發現真理及描述它。所以需要有對描述的試錯驗證過程,並以此形成有界定的定律敘述。

真理不需要驗證,但偽真理需要,哪怕一定階段的正確也不能稱之為真理,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所以驗證真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太陽東升西落,但是無法證明明早的太陽從東方升起」。所以沒有一個真理是已被證明了的。


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具有兩重性。它是如此確定以確切給一切唯心主義及不可知論致命一擊,它又是如此不確定又使我們不斷在實踐中發展真理,而不至於使理論成為僵化的東西。列寧在論唯物主義中首先清楚得說明了這一點。

要辯證得理解這句話。比如有人以為知性直觀的結果不需要實踐檢驗,就像是認為太陽在繞著地球轉的中世紀人直觀一樣可笑,是種唯心主義的片面僵化認識。世界發展到今天科學全面系統的對世界進行認識已離不開各種社會實踐。

世界上一切都是偶然的現象,必然性在其中開闢道路,沒有離開偶然性的必然性。以為靠偶然性就可以否定必然性,只是一種舊形而上學觀念。


這句話至少有三處謬誤。我認為更合理的表述,可以說成是「實踐是認識真理的一條途徑」

1. 真理是不變的,實踐可以發現真理,但是不能用來檢驗真理。真理不需要檢驗,實踐還是不實踐真理都在那裡。

2. 認識真理的方法並不局限於依靠實踐一個方法。實際上,每個人思想觀念中,所認為的絕大部分「真理」,都不是自己實踐出來的。隨便舉幾個例子,如分子是原子構成的,宇宙中有「暗物質」,植物有光合作用,動物的細胞會新陳代謝等等。也許有人說,那些是別人實踐出來的,所以它也算實踐。我說不只是這樣,別人的實踐為什麼你會承認呢,那不是無條件的,你在關注他的實踐結果時,其實同時也關注了那個實踐的來源,實踐的方法,甚至包括它是否符合你自己的觀念,綜合起來會有個「可信度」的衡量。是否承認那個實踐,取決於你對它的信任程度。如果別人所說的「實踐」結果,超出了你的觀念和認知範圍,那麼你接受起來恐怕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3. 實踐並不是真理的標準,這句話反了。真理才是標準,因為是真理才能被實踐出來,如果是假的東西就實踐不出來了對不對?這個「標準」二字,就是我說的第三處謬誤。

這句話的害處是不淺的,它起到的作用是封閉人的觀念,使人教條化,混亂了衡量標準,削弱人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認識事理的能力。


馬克思確實有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性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接近。』之類的話。

我將來仔細學習了《神聖家族》,或許會回來再繼續說。但是我對馬克思了解還是太少了(馬克思好難QAQ)。

我只能說,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批判是存在在實踐上的活動,而馬克思主義者需要批判……

但是馬克思說的實踐,胡福明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完全不同的。

這句話本身就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得出的(個人愚見),而是服務於政治的二流名言。如果我們還原此句子在原文的真正含義,可能只能感慨:我們還是批判這篇文章吧。

Praxis對於馬克思的論述還是非常重要的……但馬克思的意思是,存在變動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需要以實踐為核心進行分析……不然不斷變動的社會很難解釋(我說不清楚……),但無論如何,馬克思的「實踐」,都和胡某說的「實踐」是有區別的。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和主體性是相關的……而中國官報的文章確實很少論述這些東西,還是說玩弄字眼呢……

說了那麼多,只是想要強調,題目里那句話貌似和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很奇怪。。。


這句話是一個認識論方面的命題~

這個命題是錯誤的~

檢驗一個理論是否是真理,實踐只是一個途徑,很多場合下確實有效果~然而仍然可能有其他途徑存在,說實踐是唯一的,有武斷之嫌~

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有某些理論其正確性無法被實踐所檢驗,甚至無法構建一個實踐來檢驗之,但這並不能排除其有可能是正確的~

這個命題雖然不正確,然而還是很有價值的,畢竟只有實踐才能對我們的外部世界起作用~

補充一下

從嚴格邏輯上講,懷疑論是無需懷疑的(正確的),我們真正能確定的,從蘇格拉底的一無所知到後來的我思故我在(總算知道了一點),結論性的(世界觀的)方面在此之後就沒什麼進步了~

從工具的(方法論的)角度,我們確實一直在進步,然而各種悖論一直也在提醒我們,我們手裡的這個工具(邏輯)本身也是問題重重,並不是總那麼可靠(不過比起別的東西比如信仰,這玩意是最可靠的了)

最嚴重的事情在上個世紀發生了~哥德爾(愛因斯坦曾說,之所以選擇在普林斯頓教書,也是為了享受每天和哥德爾一起散步上下班)指出,所有包含(內蘊)算術邏輯的公理體系內,都必然存在在系統內不可判定的問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一下子粉碎了所有傳統數學家和抱有可知論理想的哲學家的玻璃心~希爾伯特把「我們將會知道,我們必將知道」刻在自己的墓碑上,然而沒有什麼卵用,這個夢想終究還是破滅了。

雖然可知論的夢想破滅了,不過這事並沒有完結,很多時候,夢想破滅反而是好事,至少它叫人腳踏實地~

一方面,我們現在已有的成就向我們展示,即便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上,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而且還能做到挺好,所以追求完美的夢想雖然破滅,但不求最好,但永遠追求更好的腳踏實地的理想被點燃了,照出了理論界里類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的生態圈的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另一方面,我們放下了虛榮心,真正沉下心氣,可以靜下來去好好思考哪些涉及根源的問題了~我們知道自己是存在的,然而究竟什麼是存在?我們知道工具不完美,那麼我們怎麼辦才能讓它更完美一些?

扯遠了,回到正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問題出在有一些理論是無法被實踐鑒定的,比如,事物的運行,究竟是規律的,還是隨機的?

很多時候,一些極度混亂無序的過程,背後其實是有規律的,比如天氣,比如熱運動,再簡化一點,比如三體運動。反過來,有一些過程則看似規律,其實背後卻是基於大數定律的隨機~你扔骰子,即便假設這是個理想的隨機過程,只要嘗試的次數夠多,你完全能擲出連續任意有限多把六齣來~

這就意味著實踐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實踐活動不能夠涵蓋所有的時間,所有的樣本,不能夠考慮到所有的因素,其結論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實踐的威力集中在判斷一個命題是否為假(證偽),但在判斷一個命題是否為真(證實)上能力就很有限~

至於無法被實踐檢驗的理論,比如如果我們把量子力學(比如解釋漲落)建立在宇宙是多維度的假設上,受我們自身的局限性(我們是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的生物)限制,我們無法通過實踐檢驗這個理論,但如果這個理論的推論和我們已知道的部分相容,我們就無法排除它確實是真理的可能性~然而,如果能夠通過數學推理證明這個假設的理論是唯一的,不存在其他相容的理論,我們反倒更有把握宣稱它是真理~


這句話是自相矛盾的,自打嘴巴。這句話自身是不是真理?如果它是真理,它受到了什麼實踐的檢驗?什麼樣的實踐能檢驗它是真理?所以這句屁話自身就是無法用實踐檢驗的。


已有的所有回答真是莫名其妙。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本身不是真理,而只是一種立場,即科學主義立場。它是一句被精鍊了的話,完整的表述應是:實踐是檢驗一種理論或認識是否是真理的根本標準。

(2)這句話的特定歷史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初反對兩個「凡是」,強調「唯一標準」是有針對性的。

(3)所以,不能直接從字面意義上解讀。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

  • 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 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包含三層含義

  • 真理是對客觀事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它包含不依賴於人的客觀內容
  • 世界是可知的,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
  • 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實踐是認知的來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 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物質活動,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樑,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優點,還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 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同客觀聯結起來並加以對照,從而檢驗主觀是否和客觀相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不排斥邏輯證明的作用。

------------------------------------------------------------------------以上源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這句話─或者更嚴格的表述形式「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是真理,而是公理或者說公設,以此為基礎可以證明其他認識的的真理性(證明定理)

這句話本身是無法「證明」的 但是符合人民群眾的樸素認知,所以很多人將其奉為圭臬,並充當「貓論的理論支持」。

它也可以改寫為「若一個認識中含有真理性,則它可以通過實踐的檢驗。」

其逆否命題為「如果一個認識不能通過實踐的檢驗,則它不含有任何真理性。」

這兩個命題顯然都不是嚴格的邏輯命題──只要有千分之一的真理性就能通過實踐的檢驗了嗎?只有完全的真理才能通過實踐的檢驗嗎?

與實踐經驗不符的一定不是真理嗎?以及最關鍵的一點───實踐往往檢驗的是一系列認識的綜合體,如何確認是其中那部分擁有真理性?

綜上所述,這一句話作為公理,符合一般的認知,就如第五公設一般,能以此為基礎去證明許多定理;但這個認識是否包含了所有情況,是具有普適性的真理──不是,以後可能有人能尋找出一套新的認識─如曲面幾何相對於平面幾何一般─填補這一認識,使其靠近真理。


嚴格來講,是不對的。

首先,這是一個病句。

因為真理是不需要檢驗的,哲學中的

真理如同數學中的定理。

實踐跟認識是一雙相對的概念。

所以完整來說,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高中哲學老師教的好哇!


沃德天?一句政治口號罷了,不要多想。

跟哲學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PS:實踐特指黨的政治實踐

PPS:都21世紀了,除了黨誰還敢用「真理」這個詞。

PPPS:說這句話代表「科學主義立場」的,

拿衣服也要講基本法吼么?


明顯是錯誤的。

「三角形有三條邊。」 「所有單身漢都沒結婚。」 這些都是a priori truths,你不需要perceive一個三角形或一個單身漢就可以知道它們是真理。


現行教材表述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檢驗的不是客觀存在的真理,而是當時當下人們的認識


本句中「真理」一詞首先使用的不正確。只是應該用「命題」一詞才能開始探討——實踐是檢驗命題的唯一標準。

其次,「唯一」這個詞用的很絕對,致使這句話很容易反駁:只要有一個反例即可。比如命題「太陽從東方升起」,並不需要實踐去檢驗。因此,「實踐是檢驗命題的唯一標準」是不那麼準確的。

然而,理解這句話要結合時代背景。原句中「真理」指的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真理,而是馬$主$義列主義毛$思$想。在教條主義橫行的當時(或許現在也是),兩者就是宇宙真理。「實踐是檢驗命題的唯一標準」這一命題打破了「真理」及其解釋兩個「凡$是」,將實踐推到高於「毛$主$席說的」的地位。從而解放思想,推進了改革開放。

當今學習這一命題,應該繼承的是其質疑教條的精神。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絕對的高大偉正,只有不斷懷疑,不斷進取,才能不斷發展,才不會回到閉關鎖國因循守舊的滅絕之路上。

而保護懷疑,需要自由,需要平等,需要博愛。讓懷疑能起到作用,需要民主,需要法治。


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當然這句話很可能是絕對真理。實踐是校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遠遠不如時間是校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靠譜。


拜託不是哲學專業的不要強答。。。


都忘了這句話的背景了?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


兄弟我是外行人。說說個人看法。

實踐 是 檢驗 真理 的 唯一 標準

也就是 先有理論 然後通過實際的操作,才能得出結論 是否有用,有用為正,不能用為否。就例如數學上的那些猜想之後被驗證一樣。

這句話按理來說 應該算是 衡量語,可以理解為是說明書。

但是這裡缺少一個環境,例如學校教過滅火常識,三種滅火器針對不同著火物噴射。所以說 這句話如果是真理的話,那就有一定基礎的檢測標準來認定這個是正的。


實踐檢驗一個「論題」是不是「真理」的唯一標準。或許「論題」這個詞不太標準。


真理是相對的,並不存在絕對的真理。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事例?
如何理解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
數學是絕對真理嗎?
如果辯論是灰色地帶,可是我們在奇葩說里能找到什麼?
自己擁有正確的觀點卻不能說服那些鑽牛角尖的人,那我的觀點還算正確的嗎?

TAG:哲學 | 真理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