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ppt演講?
文/大白(微信公眾號:跟大白學PPT演講)
我跟你說說我是如何從一個PPT演講菜鳥慢慢成長為一個做PPT演講還可以的人的。
01:衝動
記憶中我第一次聽說「演講」這個詞,是在小學二年級。
在我讀小學的那會,每周一,全校師生都要聚集在操場上,開一個早會,名字叫做「國旗下的講話」。早會一般是副校長主持,副校長先講幾句,完了就由當周值周的老師上來講幾句,最後是由一個高年級的同學上去做一個「國旗下的講話」。
有一次,副校長把「國旗下的講話」說成了「國旗下的演講」。我捕捉到了這個小細節,回家問我爸:
「什麼叫演講?」
我爸當時是怎麼回答的,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但因為有那次經歷,我第一次聽說了「演講」這個詞,也正因為那次經歷,讓我對演講形成了一種模模糊糊的理解——演講,就是一個人對著很多人說話。
自己從小就不是那種有資格「一個人對著很多人說話」的人,但是看到別人在那裡講,我有時就會羨慕,甚至還會想:如果我也能夠像他們一樣就好了。
或許我對演講一事保有的原始衝動,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滋長的。
02:刺激
老實說,我的口才天賦很一般,這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來了。吵架吵不過人家,說話有時還顛三倒四,自己說得累,別人聽得也累。
天賦不好也就罷了,問題是後天還得不到好的訓練。我是80後,從我們這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父母和學校會把我們學習成績看得比天都大,但對於像「語言表達和溝通」這樣的社會能力,他們就沒那麼重視了。倒也不是他們不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只是他們覺得這個事情等我們上了大學之後去學習也來得及,或者有的會認為「等孩子進了社會後自然會鍛鍊出來」。後來我學了心理學,發現大人的那些想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人的語言能力的發展有四個關鍵階段,而這四個關鍵階段,都出現在18歲前。換句話說,想要口才好,訓練得趁早。什麼時間段最好?18歲前!對於我來說,這幾個黃金階段顯然都錯過了。
不過事情也不都是壞的。我的口才天賦雖然一般,後天也沒得到好的訓練,但我卻天然地喜歡去看一些跟語言有關的節目和書籍。這裡我可以把從小到大接觸過的語言節目和書籍給盤點一下:
相聲小品
相聲小品是我接觸比較早的一類語言節目。最早是聽馮鞏牛群的相聲,看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趙本山這些人的小品。後來範圍慢慢變廣,主要是開始接觸一些傳統相聲大師的作品,像侯寶林,馬三立,馬季等等。那會是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現在我就記得那時的我三天兩頭往音像店跑,一是買歌曲磁帶,二就是買相聲小品的磁帶。綜藝節目
因為我家電視買得比較早,所以這個就使得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機會接觸到電視節目。剛開始的時候我跟其他小孩一樣,只看動畫片。但是三年級之後,我開始看一檔叫《正大綜藝》的綜藝節目。到了初中,電視里忽然可以收到一些台灣的綜藝節目,我看得比較起勁的是吳宗憲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還有就是哈林那幫人主持的《超級星期天》。到後來,不管是大陸,還是台灣,綜藝節目越來越多,比如《康熙來了》,《天天向上》等等。像這樣的一些節目,直到現在我也還有收看的習慣。講座課程
進入大學之後,一方面我接觸到了很多的現場演講。比如新東方的一些老師就經常會來我們學校做講座,這幫人的演講能力極為出色,我挺佩服。另一方面,大學期間因為空餘時間較多,我還通過網路看了大量由口才達人做的講座和課程視頻。比如李敖,余世維,曾仕強,傅佩榮等等。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羅永浩,先是聽他的「老羅語錄」,後開始關注他的各大公開演講。老羅是位「現象級」的演講高手,我在讀研期間還寫過一本全面解析老羅演講的書。網路脫口秀大學後期,我在網路和電視上發現一些類似單口相聲一樣的脫口秀節目。我追過的脫口秀節目按時間順序大致為:《大鵬嘚吧嘚》,《體育評書》,《老梁故事匯》,《老梁觀世界》,《羅輯思維》,《曉松奇談》。
語言類書籍
以上講的都是一些語言類的音頻和視頻節目,除了這些之外,我在大學期間,還閱讀了一些號稱可以提升說話能力有關的書籍。這些書當中,多數都是標題唬人,內容空洞的爛書,真正對我溝通和表達帶來較大實效的,我最後發現也就那麼幾本,這裡我說兩本親測確實不賴的溝通表達類書籍:一是麥凱的《人際溝通技巧》,二是賽爾勞《公共演講:路徑與方法》。以上提及的這些語言節目和書籍,沒人強迫我看,都是我自動自發去接觸的,對此我是真歡喜。雖說它們並沒有從根本上逆轉我在口才上的表現(口才一定是靠說出來的,不是聽出來和看出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對我後期的演講表現倒是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有些幫助是我沒期待發生的,但它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這裡我可以說個很典型的例子給你聽:
我在剛進大學那會,參加了一個跟專業學習有關的社團。一段時間之後,這個社團開始招幹事。這個幹事呢,名額不多,但是競聘的人倒是不少。競聘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你進一個教室之後先做個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坐在下面的社團幹部就會簡單地問你一些問題。這裡我先說結果吧,我最後競聘成功了,順利地得到了一個幹事的職位。但是你千萬別認為我在當天的表現有多出色,相反挺爛的。爛在哪裡呢?自我介紹那塊就說了一些興趣愛好之類的,沒有針對競聘職位的特點去描述自己的相關能力。現場問答那個環節就更糟了,語言空洞,邏輯不清,稀里糊塗說了一通,事後出來一想,自己講得都是什麼玩意兒嘛。後來有一次,我跟面試我的那些社團幹部在一起聊天,我說當初怎麼就把我選出來了。他們居然給出了一個統一的回答,說我這人講話的時候「氣場很強」,我的那個頂頭上司還特別補充說我講話的語氣語調讓她感覺我像一些名人,但具體像誰,她說她一時也說不上來。聽他們這麼一說,我當時就什麼都明白了。首先不得不說我的那個老大的感覺是對的,我講話的方式確實可能會像一些名人,因為我在進大學前的十幾年時間裡,接觸了那麼多名人的語言節目,雖然它們不可能顛覆我的知識和經驗體系,但是在像語音語調這樣的說話方式上,我肯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受一些影響。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才讓各位面試官們對我留下了「氣場強」的印象。
可以這麼說,我自小接觸的這些語言節目和書籍就像是一次次細微的「刺激」,刺激的結果就是讓我面對不同的說話場境時,可以迅速地判斷出自己該用什麼樣的說話方式或者說話感覺去表現。後來我發現,這個本事對我做公開演講助力蠻大,因為我們在演講的時候,經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說話場景,比如有的時候需要去解釋一個概念,或者需要去講述一個故事,又或者需要去駁斥一個觀點。說話場景不同,你的說話感覺(像語音,語氣,語調)就得有所不同。你的說話感覺跟說話場景越對口,聽眾理解起你的演講來就越容易,也越舒服。在這個事情上我倒是一直有著不小的信心。信心來自於哪裡?想必多半就是來自於那些語言節目和書籍的刺激!
03:勇氣
跟很多人一樣,我是害怕當眾發言的。但正如我在本書開頭的時候提到,我的內心對於站在當眾發言這事又是有衝動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受困於這對矛盾。好在,我走出來了。
我在剛進大一那會,看過一些演講類的書籍,其中有好幾本都提到了「勇氣」這個事情,大體意思就是讓我們積極地去抓住各個演講機會,然後勇敢地去開口說話。我很肯定自己是受了這種觀點的影響,所以在那一次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勇敢地把它抓住了。
大一的時候我在修一門叫《組織行為學》的課。有一天,任課老師給全班同學布置了一個任務——全班同學按自己的意願,任意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去選擇一個跟《組織行為學》的教學內容有關的主題,然後準備好一次PPT演講。小組內部推舉出一人,然後在指定的時間當著全班同學和老師的面做一次公開發言。
很快,大家都分好了組,也都選好了主題,接下來涉及到的就是小組成員的任務分配問題。在這個事情上,很多小組都出現了問題,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絕大多數同學都不願被分去「做PPT」和「上台演講」。相反,大家都想去干一些輕鬆的活兒,比如搜索資料,列印文檔之類的。
然而到了我們小組,事情卻出人意料地簡單。那天下課後,我們幾個小組成員湊在一起開了個小組會議,商量任務分配的事情。我們小組有一個組長,她上來就問大家,對於即將要進行的這個PPT演講,我們小組應該由誰去講?她讓我們大家說說想法。這個問題提出之後,現場先是一片寂靜,大家都沒什麼反應。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大家當時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我肯定不想自己上去講,但我也不能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同學,那也不厚道。
不過,沉默了十幾秒之後,圍坐在一圈的小組中舉起一隻手,然後淡淡地發出一個聲音:「要不我去講好了。」
事後我驚奇地發現,舉手說話的這個,居然是自己。
小組的其他成員帶著不確定的眼神看著我,那感覺就好像是在說:really?(真的嗎)
我說我可以試試看。
大家一看我不是在開玩笑,就如釋重負。之後又是感謝,又是誇我牛X。我這人聽不了好話,幾個人朝我一通誇讚後,我的腦子再一次發熱,
「要不PPT也我來做好了,自己做的可能更容易講得好!」
說完,大家又是先一楞,然後又是感謝,又是誇我牛X。
好,故事說到這裡呢,我先暫停一下。這裡我透過我外在的行為表現,跟你來剖析一下我當時的一整個心理變化過程。其實在老師布置完這個任務的那一刻開始,我的內心就激動起來了,因為我在這之前從來沒有過當眾做PPT彙報的經歷,面對這個機會,我很想要。但也幾乎是與此同時,等我一想到自己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去講話,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就揪了一下,緊張焦慮怕!所以,爭取機會?還是選擇放棄?我的內心在瞬間就陷到了這對矛盾當中,一直到小組討論會的時候,這對矛盾仍然存在。
所幸的是,糾纏之下,我最後還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選擇去接受挑戰。
後來我拿下這個任務後,立即就展開了積極的準備工作。具體是什麼心理推動我去積極準備,同時我在課下又是怎麼做準備的,對於這兩個事情,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里公布,這裡我先說那次PPT彙報的結果。
那次彙報我們小組選的主題是去介紹一下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的組織結構。因為我在課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外加這個主題本身就有一定的娛樂色彩,所以我的第一次當眾PPT彙報,就在老師和同學的掌聲中順利過關了。
事後多年我曾回看那次PPT彙報,按我現在的標準看,這場彙報也算不上多少優秀,但是,我卻一點都不否認它在我整個演講生涯的意義。它的第一層意義在於當我面對那一重心理矛盾的時候,我最終選擇了勇敢地邁出去。它的第二層意義在於有了這一次的順利過關,無形之中就為我下一次的當眾說話孕育了信心。它的第三層意義在於這種類似的經歷教會我一個道理,當你面臨「想要但害怕」的心理矛盾時,突破心障,接受挑戰就是了。因為你的很多實實在在的本事,技能,就是你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磨練出來的。
04:準備
在上一節,我埋了一個很明顯的伏筆,對於我的第一次PPT彙報,我只講了結果,沒有展開講過程。接下來我就給你看看我這隻PPT演講小菜鳥,是怎麼樣去準備我的第一次當眾講話的。
我這人愛面子,臉皮薄。同時在說話這個事情上又有點自卑,總覺得說不好話。所以,在我接下那個演講任務之後,我一方面特別希望自己能夠大放異彩,但另一方面我又怕自己會在演講現場出醜,比如忘詞,比如講得索然無味,又比如讓同學們聽得雲里霧裡。
然而,也正是這種「怕」,讓我早早地就開始了對演講的準備。
按小組原先的任務分配,我負責PPT設計和現場演講,但資料收集是由其他幾位成員負責的。可是,有的成員犯了拖延症,沒有及時展開這個工作。我一看等著他們給我發資料也不是個事,索性就自己開始搜資料,然後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開始閱讀,分析和提煉,最後大致理出了整個彙報的框架,一點點地開始做PPT。
整個準備過程中,最值得拿出來講講的是排練這個環節。在做好PPT,大致搞清楚整個彙報的內容之後,我就開始了一次次的試講過程。那段時間,我一有空就會提著我那台笨重的筆記本電腦到處跑,躲到學校裡面的一些沒人的教室,打開電腦,對著PPT反覆地試講。一邊講,一邊改。大學期間,我很喜歡在一個空蕩蕩的教室準備我的公開演講,一是因為那裡安靜,我可以肆無忌憚地自言自語。另外就是我還可以站到講台上,然後對著PPT去完成我的試講。因為大學期間的很多現場彙報都是在教室進行的,所以我在教室的講台前做試講的話,就可以比較真實地模擬出正式演講時的現場環境。後來我發現,這個細節有助於緩解講前的緊張感,同時也有利於現場演講時的正常發揮。
我已經記不得從開始準備彙報到正式上台中間隔了幾個禮拜,我也已經記不得在這幾個禮拜的時間裡我對整個彙報試講了多少次。我只記得那段時間我經常一個人在教室講著講著就累了,然後趴在桌上就睡了。因為我遺傳我母親,一旦著涼,後腦勺就會痛。那段時間我就有好幾次因為趴著睡覺而著涼,最後頭痛。
等到彙報的當天,我帶著微微的緊張上台,但是由於對整個彙報的流程和內容,實在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所以即便緊張,也都沒有影響我一一地展開我事先準備好的敘述。
我的第一次公開彙報,就這麼順利通過了。後來我還做過幾次類似的PPT彙報,一次比一次好。唯一不變的是,我在講前的準備,還是一如既往地充分,講前的排練,還是會做到近乎瘋狂的地步。
前幾年,我去大學做過一次講座,分享我做PPT演講的心得。在現場,曾經有同學問我為什麼我在講前可以不知疲倦地去排練。我的回答很直接:因為不安,因為怕!我怕失誤,怕丟臉。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想著把在現場要講的東西準備得熟練一些,出醜的幾率就會低一些。
05:歷練
我在拿到駕照後,剛開始還不太敢把車開到大街上,後來平安無恙地開了幾次後,膽子就慢慢大起來了。結婚後因為要開車回娘家,所以逢年過節就得開幾次高速。剛開始一想到高速,還是會發怵,但是成功地開了幾次後,膽子又越來越大。
我發現,當眾發言這個事情也是一模一樣的。你在沒有嘗試過之前,一想到要演講就會緊張焦慮怕,但做成幾次之後,心態和情緒就會慢慢變好。在順利地通過了第一次公開的PPT彙報之後,我發現自己再次面對類似場景的時候,雖說還是有些小緊張,但這顆心已經不會像之前那麼糾結了。所以在後來,我又主動爭取到了幾次上台說話的機會。有的是跟PPT彙報類似的課堂演講,有的是在學生組織內部的發言,還有的是在社團招新時像個賣保險的一樣去遊說別人入團。
到了研究生階段,我又把「觸角」從學校內伸到了學校外。那段時間的經歷,現在想起來,甚至還有那麼點神奇。在還沒有讀研之前,我以為研究生的生活基本就是做實驗,寫論文兩件事,但是沒想到的是,剛進去的那一年,我們有許多的專業課需要上,而且在這些課上,還有大量的當眾PPT彙報等著你去做,那種當眾彙報的頻率,遠遠不是本科階段可以比的。不過這個對我來說肯定是好事,因為我是一直從大學期間就開始受這種訓練,而且在大學畢業的那個暑假,我還專門自學了一段時間的PPT設計,所以這個一下就讓我在課堂彙報這個事情上脫穎而出了。我的表現,同學們看在眼裡,系裡的老師們也都看在眼裡。
後來,我們班有同學建議我能不能把PPT演示方面的經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欣然接受。不久後我就把組織了兩個班級的同學,跟大家去講了怎麼樣做好PPT和彙報。正是這件事情之後,神奇的事情就接二連三地發生了——跟我的同學們做了那次分享之後,我在後面的時間裡陸續地收到了很多外出講課的機會,而且有的課,還會給講課費。這些機會是誰給的呢?有的是我的同學們給我推薦的,還有的是我們系裡的老師和我自己的導師直接給我爭取來的。他們知道我願意講,也會好好講,所以一有機會,很多人就會先想到我。確實,大家給我創造的機會,我一般都不會拒絕,而且也確實會保質保量地完成,不給大家丟臉。
嚴格地來講,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是一個對心靈雞湯免疫的階段。但是一旦你的生活經歷正好印證了某些雞湯道理的時候,這就會促使你稍稍地調整一下你對它們的看法。比如我經常聽一些人生導師在跟人講「默默做好準備,心向陽光,好運自然來」之類的人生道理,原先我對這種話是沒什麼感覺的,但現在呢,你也看到了,我的上述經歷基本上就是一個「好運自然來」的故事。
研究生畢業後的某一天,我在梳理自己簡歷的時候忽然發現,我在讀研的短短几年時間裡,已經講了不少的課,心理學類的課講過,PPT演講類的課講過,人際溝通類的課講過,學習方法類的課講過,就連像《弟子規》這樣的傳統文化類的課都講過。一盤點聽過我課的人群,更刺激了,有小學生,中學生,成教生,本科生,研究生,社區里的幹部,企業里的員工和管理者,小學老師,電商創業者。我私下經常跟別人開玩笑,我說咱們中國如果要搞一個研究生在校期間授課時數排行榜的話,我搞不好會名列前茅。
前幾年,我曾經在朋友的推薦下看過一本叫《演講達人成長記》的書,這書的作者是一位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演講者,他在書里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不會演講的人和優秀演講者的差距是50個演講,優秀演講者和高級演講者的差距是500個演講」,言下之意是什麼?演講就是靠講出來的,你只有不斷講,不斷講,你才能磨練成演講的真本事!對這樣一個觀點,I can』t agree more,像我自己這隻小菜鳥,不就是這麼一路講過來的嗎?
06:成功體驗
對於當眾說話這個事情,我的心態經歷了從「不自信」到「自信」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很值得去研究一下——如果把我的心態用一條連續的直線來表示,左端是「不自信」,中間是「正常」,右端是「自信」,那麼促使我的心態從左端移向右端的那股關鍵力量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過很多答案,最後分析出了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成功體驗。什麼叫成功體驗?當我做完一個演講,自己覺得滿意,現場反響也不錯,結束之後你很喜悅,有滿足感,甚至有些驕傲。這一系列的情緒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成功體驗。
我知道的,很多人在上手做演講之後,剛開始都是以失敗收場的,不過有的人心比較肥,或者說臉皮比較厚,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還是獲得了成功體驗。相比之下,我的幸運之處在於我是那種「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對了」的人。我的第一次當眾演講,雖然算不上特別出彩,但在我心中,我始終是把它當作一次成功經歷來看待的。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讓我收穫了成功體驗,而這份成功體驗所產生的結果就是使我的那條「心態線」從「不自信」那一端朝右移動了那麼一點點。儘管不至於越過「正常」到達「自信」,但好歹它已經開始向右移動。
這一次向右移動,對我後面幾次演講的幫助可就大了去了。之後幾年我又面臨過一些新的演講機會,在那幾個當下,我猶豫的時間變少了,基本上一逮著機會就會上。另外,在往後幾次的演講開始前,我一來可以讓自己重新喚起之前的成功體驗,二來可以拿之前的成功經歷告訴自己:這次的演講準備跟過去一樣充分,我之前的演講成功了,這次照樣會成功。每次這麼一想,我的緊張情緒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
所以以上講到的這些,都是第一次的成功體驗對我帶來的好處,這些好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著我走向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成功。
相反,我曾經想過另外一種可能。如果我的第一次演講以失敗告終,結果會怎樣?我想按我這種死要面子的性格來說,自己在心裡鬱悶幾天是肯定的了。我可能還會在心裡想,都做了那麼精心的準備了,結果卻仍然落敗。是不是我天生不適合這個?這樣一想,必然會讓那個不自信的自己變得更加不自信。也就是說,我的「心態線」非但沒往右移,反而悲催地往左移動了。
當然最壞的是面對下一次演講機會的時候,我遲疑的時間可能更長了,在「再來一次」和「要不就算了吧」這樣兩個念頭之間,我想我總有那麼幾次會選擇後者。本著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的原則,如果我不給自己機會,那自然也就沒辦法實現救贖。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成功之母?20歲前,我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這是句由小聽到大的至理名言。20歲後你再問我,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答案就變了,我會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為這是我的真實經歷告訴我的。
07:失敗
(一)第一次失敗
在做演講這個事情上,雖說我是那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幸運兒,而且我也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上這樣的價值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在演講這個事情上沒有栽過跟斗,更不意味到我會忽視失敗對於自我提升的意義。
印象中,我有過三次不大不小的失敗,在這裡我都把它說出來。令自己多一份警惕的同時,也希望大家少走些彎路。
我的第一次失敗發生在我讀研期間。那年我心血來潮,報名參加了全校的碩士生授課大賽。因為是比賽,所以我在講前的準備做得比平時更認真,每字每句的表達都摳得極為細緻和熟練。初賽的時候我表現得比較自如,而且評委也是偏年輕型的大學老師,所以我的講課風格還挺合他們的胃口。最後,我以絕對優勢拿下了初賽的第一。
我這人從小到大,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方面,一直都是處於中不溜的位置,很少拿第一。那會它我突然給了我個第一,當時一下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好了。等我回過神來的時候,心情就複雜了:一則以喜,拿了第一自然是高興。一則以憂,在那個時候,我對最後的冠軍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一方面覺得冠軍應該就是我了,但與此同時又產生了隱憂:萬一決賽的時候發揮失常怎麼辦?
好在後來我用了一些辦法讓自己的心情稍稍地平復了一下,然後讓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了對決賽的準備上。因為決賽和初賽要講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我當時選擇做的就是繼續在各個時段去試講我的整節課。
雖然對於講課內容,已經熟練得不能再熟練,但心理衝突仍在。直到上台講課前,我都覺得對於那次決賽,我就是奔著第一去,沒有拿第一,我就覺得是失敗。可能正是這種「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使我背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心理包袱。我印象很深,決賽那天的表現有點緊,說話語氣各方面都不像初賽那麼自然了。還有一點是因為我對講課內容實在是太熟悉了,導致最後說出來的話有很重的"事先準備過"的痕迹確。聽眾有沒有這種感覺我不清楚,反正我自己是體會到了。
當所有選手都講完他們的短課之後,比賽分數很快就統計出來了。既然咱們這一part的主題是講我的失敗經歷,所以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我沒能如願拿到最後的第一,我失敗了。
事後,有一些在初賽的時候認識的朋友過來安慰我,說雖然我不是最後的冠軍,但他們依然認為還是我講得最好。他們說之所以我沒有拿第一,只是因為決賽的評委換成了一幫年紀大的老教師,他們可能不太接受我這種講課風格。
他們的安慰當然讓我很溫暖,但我知道,輸了就是輸了。不管別人怎麼樣,就決賽那天的表現是來看,自己確實不夠好。那次失敗讓我明白那時的自己是個得失心很重的人,也讓我明白不管是講課還是演講,準備充分固然重要,但也要警惕因太熟悉講話內容而限制了表達的自然性和語言的鮮活感。
(二)第二次失敗
我的第二次失敗發生在我做獨立培訓師不久後。有一次我受上海一家網商俱樂部的邀請去參加一個演講沙龍,就是好幾個演講嘉賓輪番上台做不同的主題演講。那次我被冠以"ppt設計專家"的頭銜上台演講的,所以我的主題就是跟PPT設計有關的。主辦方原先給我的演講時間是一小時,所以在演講的籌備階段,我就是按一小時的量去準備內容的。但是等到正式演講的那天,出現問題了。
那天我的演講順序是靠後的,而前面幾位演講者呢,一方面是講得一般,聽得人昏昏欲睡。另一方面是有些還超時。他們這麼一弄,給後面的演講者就造成被動了——因為底下的聽眾越來越不耐煩了。
等到我上場的時候,我赫然發現底下的聽眾已經走了很多。而且在我正式開講沒幾分鐘,沙龍的總負責人站起來跟我提了個建議,他希望我加快演講節奏,跳過那些理論和知識性的闡述,直接講一些實踐的操作。
到時我看到自己的演講被打斷,雖然心裡有些不舒服,但最後還是接受了對方的建議。我忍痛跳過了事先準備好的一些有意思的案例,真人真事等等一切前期鋪墊,直接讓演講跳到了實操階段的講解。原先一小時的演講,最後三十分鐘沒到就匆匆收場了。演講沒出什麼大的紕漏,但也毫無亮點可言。因為那次演講在最後呈現出來的面貌跟我原先預想的大相徑庭,所以我在後面的好長一段時間裡,都對那次的演講表現耿耿於懷。
我在內心裡將那次演講定義為是一次失敗的演講。事後我曾這樣反思我道:一,雖然前面幾位演講者出現超時現象擠壓了我的演講時間,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演講者,你難道不該面對演講現象所出現的突髮狀況而隨機應變嗎?你處理不好,只能說明你還不夠成熟。
二,雖然負責人的現場打斷讓當時的我不快,但事後想想他基於當時的情形作出那樣的建議也是合情合理。在當時的情況下,但凡是為耐著性子堅持到最後的聽眾,他們不是不想走,只是不想錯過什麼。換句話說,他們在最後階段對於演講者的期待就只有一個:希望接下來的演講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把最有用的東西講給我們聽就好。
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我還固執已見,執意按原先的準備講滿一小時,那真正不近人情的恐怕就是我了。聽眾的心理在我當時上台演講的時候是被我忽略的,而這也是我做演講最最不能忽略的東西,單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我那次的演講也是失敗的。
(三)第三次失敗。
那年,我已經是一位擁有豐富講課經歷的職業講師了。有經歷,有時不代表有經驗。可惜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好地意識到這一點,相反我開始不自量力起來。有一次我接到一個雖然跟我的專業領域相關,但我之前並沒有系統講過的課程。我在幾個月前就接到了這個講課邀約,照理我有大量的時間去安排備課和準備,但我沒有。那段時間拖延症爆發,自己也沒能很好地剋制它。這個課呢,一直拖拖拖,被我拖到了只剩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時我才開始動手。當然,你別覺得當時我很慌。相反一點也沒有,而且時間也是有足夠,當我準備好演講內容做好PPT,我發現離開講也還有兩三天的時間。問題是在接下來的兩三天時間裡,我只對演講做了一次很隨意的試講,其他時間基本都用在了別的地方。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都久經沙場了,應該也不用像之前那樣吐血準備了。搞清楚大概,等到時去現場發揮就可以了。
可是真等到了現場,開頭就給了我一擊!當天聽課的人特別多,而且都是來自各個機關單位各個層級的公務員,女聽眾每人拿著筆記本等著你,男聽眾就表情嚴肅地看著你。我沒想到當天迎接我的是這麼一個陣勢,之前也沒見過。所以我在上台開始的時候,就有點底氣不足,接下來這種底氣不足呢,一下子就把我對課程的準備不充分給暴露出來了。整場演講,語言表達得拖泥帶水,磕磕巴巴。雖然我一直在用一些其他的演講技巧彌補表達不力,但這已經沒辦法改變我自己對於那場演講的失望。那次講課結束後,雖然下面還給我掌聲,但我卻在心底里狠狠地罵了一句:今天的課真TM爛!
那次之後,我再也沒有在講課這個事情上偷過懶。
三次失敗,次次不同,但次次有收穫。經歷一次,成熟一次。當我梳理完自己的失敗經歷後再回過頭看「成敗對於演講能力的意義」這個議題時,我依我的實踐得出了這樣一條心得:成功依然是成功之母,尤其是在剛開始的時候,成功經歷和成功體驗對於演講能力的推動很關鍵。到了後面,成功體驗的推動作用會漸漸失去作用。到了這個時候,嘗點苦頭反倒有好處,吃一塹,長一智。最後總結一句:成敗一事,在不同的階段,對於演講能力的提升,都重要,都需要。
08:PPT逆襲之路
2015年我在網易雲課堂上線了一套名叫《PPT菜鳥的逆襲秘籍》的視頻課程。這課程是幹嘛的?它是教那些做不好PPT的人怎麼把PPT做好看的。你別看我今天有本事去出書開課教人做PPT設計,其實在當年,我也就是一PPT小菜鳥。我的PPT設計雖然沒有專人教,但我通過自學和實踐,最後也完成了逆襲。
我跟很多其他人一樣,是在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中第一次知道PPT這個玩意,但是那會的心思都放在高考學習,這種副科我也沒認真學。到了大學,雖然有專門的電腦課又教了一次PPT,但老師還是跟高中那會一樣只講軟體功能的操作,不講怎麼把幻燈片設計得好看。學習,沒有學到位。實操,從來沒有。這樣的結果是:當時我做出來的PPT幾乎是慘不忍睹的。
如前所說,我在大學期間講了不少的「公開課」。因為自我感覺不錯,大家反映也挺好,所以後來在給自己訂職業規劃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去大學當老師。考慮到當大學老師起碼得碩士,所以我在大三的時候開始準備考研,並在大四那會通過了研究生的初試和複試成為了一名心理學的碩士研究生。大四的下半學期,別的同學忙著找工作,我就比較清閑,因為已經完全確定要去讀研了。在那段時間裡我就在想,既然我以後是早靠講課吃飯的,那麼有兩個事情肯定得精通,一個是當眾講課,一個是PPT設計。當眾講課的話,我在當時已經頗有自信。但對於PPT設計,我就覺得還差很多。所以那會我就想到了趁那段空閑的時光強化一下PPT設計能力。
原先我是準備去網上找視頻教程來看,但找來找去也找不到合適的。不過我在搜PPT教程有關資訊的時候,偶然間搜到了一本教PPT設計的書,名叫《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作者是張志,劉俊和包翔。張志就是著名的秋葉老師,應該是國內PPT設計圈裡最有影響力的一位老師了。他們三位老師合著的這本書,對我啟發很大。我很快就吸收了裡面的精華,然後又迫不及待地拿著這書教給我的技術去改了幾份我過去做過的PPT。這麼一改之後,我發現以前的那些慘不忍睹的PPT開始變得順眼起來。就這樣,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自學了一段時間的PPT設計。後來發生的事情反正你也都知道了,花了幾個月學的PPT很快就派上了用場,我通過PPT設計讓同學和教授注意到了我,然後我又在好幾個場合系統地分享了我對於PPT設計的經驗和方法。
當然,在我的PPT逆襲之路上,除了《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這本書之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羅永浩。我讀研那會,正是老羅《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最火的那段時間。這個演講視頻很吸引當時的我,我把它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老羅的這個演講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自那以後我做出來的PPT,文字變少了,留白變多了,圖片變酷了,字體變高級了。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越來越有老羅范兒了(不過後來我才知道老羅的幻燈片風格也是受喬布斯的影響,所以我的PPT也可以說是「越來越有蘋果范兒了」)。後來,因為出於對PPT演講和老羅的喜愛,我還發了個瘋,前後花了幾年的時間把老羅所有的演講視頻幾乎逐字逐句地都研究了一通,最後寫了一本名叫《羅永浩的演講之道》的書,這本書其中有一章就是專門解析老羅的幻燈片的。這書雖然還沒有出紙質版,但我已經把它的電子版放到了網易雲課堂供網友閱讀。因為這本書有別於傳統的全文字書籍,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圖文排版,而這裡面所有的設計,都是我一手完成的。當我把這本書整個做下來之後,我的設計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錘鍊。所以,老羅也是我不能忘記的一個人。
人往往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而擅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認為我的PPT逆襲之路很好地印證了這句話。當初在我只能做那種垃圾PPT的時候,我對做PPT這個事情是沒有什麼好感的。但是等PPT水平慢慢上去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居然有點喜歡做PPT了,這種喜歡發展到後來,我甚至有了一種「精益求精」的心理,想把PPT做得更好。為了更好,我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會主動去接觸一些國內外優秀的PPT作品,對於精彩的地方,我還會把它保存在一個單獨的PPT素材文檔里,拆解它,模仿它。因為那段時間做PPT的機會很多,所以今天學到的一個PPT設計技術,明天就可能被我用到實戰中去,而「學到馬上去用」這個過程對PPT設計水平的拉升幾乎是立竿見影。當然,如果我在研究PPT的過程中發現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沒有辦法得到及時的應用,我就會把它分享到我那個名叫「PPT演講技術」的微信公眾號中。通過這樣的「繼續學習-持續分享」,我PPT設計水平確實實現了又一次提升,這個階段的提升不僅僅局限於技術操作層面,除了操作變嫻熟,技巧變多之外,我發現自己對PPT設計這個事情的理解也開始變系統,自信心也更強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從那個階段開始,我心裡就有了這樣一種想法:用途不同,PPT作品的類型也會不同。但是不管是什麼類型的PPT,不管是用PPT去做什麼作品,不管我之前有沒有做過,我想我都有能力把它做好。
在後來的設計實踐中,我就是帶著這種對PPT設計的信心,做出了大量用途不一,風格多樣的PPT作品。比如利用PPT做網路海報,比如利用PPT給女兒的周歲宴現場設計電子相冊,比如利用PPT給自己設計名片和書籍的封面等等。現在,我又在用我的PPT技術,開發在線的視頻課程,以及一檔名叫「大白讀書」的視頻節目。
跟演講一樣,我在PPT設計這個事情上,也是投入了不少的時間,折騰出了不少的東西。如果說我之前只能生產PPT垃圾的話,那我現在已經自信能夠做出令人賞心悅目的PPT作品。如果說以前做PPT是捉襟見肘,著急忙慌的話,我現在做PPT幾乎是左右逢源,手到擒來的。如果說之前做PPT是帶著完成任務的心理在做的話,那現在我基本是把PPT當成一個工具在用,帶著它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如果說以前面對一個PPT任務是不爽的,逃避的,我現在面對PPT任務是淡定的,而且我也能提前預知自己在做的過程中是會享受其中的。
以上,就是我對於PPT一事的逆襲之路。
09:輸入和輸出
首先來解釋一下這裡寫的「輸入」和「輸出」。「輸入」是指主動去接觸一些有助於提高PPT演講技術的作品,節目,書籍和培訓課程。「輸出」則是指在具備了一定的PPT演講技術之後,藉助辦講座或者寫書等等這樣的形式,系統化地將做好PPT演講的經驗心得披露出來。這兩個過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助於一個人的PPT演講水平的進一步拉升。
這裡我先簡單地說說「輸入」這個事情。在我看來,對於學好PPT演講這個事情來說,三個階段的「輸入」最為關鍵。我很慶幸這三個階段我都有所經歷。
1. 準備期
第一個關鍵的輸入階段是還沒打算專門去學PPT演講前的準備階段。像我在第二章提到的那些刺激,就是屬於準備期的輸入。這個時期的輸入對於日後演講水平的發展往往是潛移默化的。
2. 入門期
第二個關鍵的輸入階段是在剛剛學PPT演講的那段入門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你能有個好老師帶,或者你一下就可以找到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教材或者課程,那是極好的。對於PPT而言,我遇到了那本《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對於演講而言,我在一開始就系統地看了卡耐基的演講教材,同時也聽過林偉賢老師的一套教人當眾演講的課程。雖說這些入門工具中提及的東西不見得完全適用於我在一開始做的那些PPT演講,但是那裡面的大部分內容對我都是有用的,而且它們之前給我的PPT演講成長之路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方向。有方向,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3. 衝刺期
第三個關鍵的輸入階段是在已經沉澱了一定的PPT演講經驗和心得後的那段時期。我在前面一章寫PPT逆襲之路的時候,我為了讓PPT設計水平變得更好而主動去接觸並拆解一些優秀PPT作品,就是屬於衝刺期的輸入,它的核心功能就是讓你的技術更上一層樓。
對於PPT演講的初學者來說,你問他怎麼才能把水平提高,我估計十有八九都會想到如何去「輸入」,極少人會意識到「輸出」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我對PPT演講經驗的輸出主要是通過講課和寫作完成的。比如我在讀研的時候去跟同學和老師分享把PPT做好看的方法,這就是輸出。研究生畢業開始從事培訓工作後,我又在好幾個不同的場合系統地講了一些如何做好演講的課程,這也是是輸出。後來我自己創業,在網上錄製教人PPT演講的視頻課程,包括我當年寫的那本解析老羅演講的書,以及寫現在這本書,這都是輸出的過程。不管是寫書,還是講課,都需要我在事先用腦子對自己零散的PPT演講經驗做一個系統化的整合。輸入這個事情最大的價值就在於這個「零散經驗系統化」的過程,而「零散經驗系統化」之後所發生的美妙事情,主要有這麼幾個:
當你把雜亂無章的經驗技術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地梳理出來之後,以後你再去做PPT演講的時候,各個環節的操作效率會變高,因為每個環節該做什麼,怎麼做最省力,你已經通過梳理而變得門兒清。
同時「零散經驗系統化」的過程也可以提振你對PPT演講一事的信心。我在上一章曾經提到我當年有個想法,就是「面對所有類型的PPT都有信心拿下」,我之所以有這個想法,除了已經具備大量的設計實踐之外,最關鍵的是我在那之前已經通過講課和寫作,梳理出了完整的一套做好PPT設計的方法。有了這套方法,我感覺是抓住了「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宗」,而正是這個「宗」,讓我對設計一事產生信心。
最後,我用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來說明「零散經驗系統化」的美妙之處。在我讀研那會曾經發生過這麼一個事,就是有一次我跟一些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同一個教室聽一門叫《心理學史》的課,那天正好趕上學生在課堂上做PPT演講。那個同學講完之後,任課老師請其他的同學來點評那位演講者的PPT和演講。因為在場多數人的PPT演講水平跟演講者的水平都半斤八兩,而且大家也都沒有專門受過PPT演講的訓練,所以你讓他們去點評相互的作品,最後也只能說出一些不痛不癢的觀點和建議。後來任課老師說也請研究生同學來做一下點評,最後點到了我發言。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對PPT演講一事有比較系統的操作方法了,所以我就依照著我對PPT演講的系統理解,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評演講,再評PPT。評價演講的時候,我主要是從內容和結構入手去評價。評PPT的時候,我則是從圖片,字體,排版,文字精簡度,配色和動畫這樣幾個角度給出了我的看法。評價PPT演講表現的同時,我還結合演講者的情況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因為我坐在教室的最後面,當我講完話之後,我發現前面的很多同學都轉過頭在看我,完了任課老師也發言了,他聽完我的點評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本科的時候是不是學教育技術的?我看你對PPT彙報這個事情很擅長」。我說我不是專門學這個的,只是平時喜歡琢磨而已。
在後來的幾次課當中,只要有現場的PPT彙報,我都會獲邀做點評。這個事對別人來說可能感覺無從下手,但對我來說這個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一切,主要就是得益於我腦子裡已經有一套關於如何做好PPT演講的系統方法。這裡我可以打個比方,這套系統化的方法就好比購物清單,我帶著這套方法去點評一個PPT演講,就相當於是帶著那張購物清單去超市購物,買到一個物品就打個勾。只要手裡有這張清單,就一定不會忘記買什麼,而且在各個階段我都知道買了哪些,還有哪些沒有買。我拿著一套相對固定的方法去點評PPT演講也是一樣的情形,你一個PPT演講哪裡做到位了,哪裡沒有做到位,我對照腦中的那套方法,很快就可以反應出來。當然,當你按方法對照出PPT演講中的不足之後,你自然就可以給出對應的整改建議。所以,這套系統化的方法除了可以讓你對PPT演講這個事做出有價值的點評,同時還有助於你去輔導別人把PPT演講做好。我後來從事PPT演講的培訓,靠的也就是這套相對固定的系統方法。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追根朔源一下了,是什麼契機讓我能夠將「零散的PPT演講經驗系統化」的?或者說我的那套系統化的PPT演講方法是怎麼來的?答案就是兩個字:「輸出」。
對於PPT演講這個事情而言,如果說「自己能做好」是一個境界的話,那麼「能夠點評和輔導別人做好」就是另外一個境界。如果說前一個境界更多跟「輸入」有關的話,那麼後一個境界靠得更多的就是「輸出」了。
10. 良性循環
我這人別的本事沒有,真正讓我自信的事就兩個。一個是做PPT演講,還有一個就是高效學習和教人高效學習。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目前的主業就兩個,一個是通過在線下線上的給人講課,還有一個就是給國內的高考生提供學習方法的指導。
我之所以可以教人學習,是因為我有高考逆襲的經歷,而且後來又通過考研成為了一名教育心理學碩士。在如何高效學習並教人高效學習這個事情上,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2014年的時候,我曾經給我的高中生學員寫過一本書,披露我個人的高考逆襲經歷。書中有一段的標題叫「可愛的良性循環」,講的是我在語文學習上曾經歷過的一段良性循環:
「如果說對於數學,我陷入的是一個惡性循環的話,那麼在語文這個科目上,我面對的則是一種良性循環——因為表現好,所以老師和家長都誇我,他們越是誇我,我越是對自己充滿信心,最後我的語文成績也就越來越好。」
其實到了高中時代的後期,我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摸爬滾打,讓多數科目都進入了這種良性循環之中。沒有想到的是,後來我在PPT演講的成長道路上,又碰到了這種熟悉的感覺。
良性循環這事很美好,因為一旦你在學習一個技能的途中體驗到了這種感覺,就說明你在這個技能上已經有不錯的表現。即便暫時還不是特彆強,但離強大基本也就一步之遙。然而你想要獲得它,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多個環節配合和發展的結果。這裡就以我個人在PPT演講這件事上的成長經歷為例,全景展示一下良性循環的整個發展過程。
我是個口才天賦一般,且生性靦腆的人,但對舞台,卻有種天然的渴望。渴望孕育勇氣,勇氣讓我在那天衝出了心理舒適區。因為臉皮薄,因為怕失敗,所以我瘋狂地去準備即將要做的PPT演講。講前充分的準備和排練,讓我收穫了一次比較成功的演講經歷,成功經歷帶來三個很有價值的東西:成功體驗,成功經驗和信心。成功體驗是一種快感,下次有演講機會,我還會想要;因為有前一次的成功經驗,對於「做什麼」和「怎麼做」比較熟悉,它讓下次的演講準備更順手;而信心則是一種鼓舞,它會讓現場的表現更從容。概括起來就一句話,成功經歷帶來成功體驗,成功經驗和信心,這三者又促使我實現了下一次的成功經歷。到這裡為止,在當中演講這件事上的良性循環就建立起來了。對於在PPT設計這件事上的良性循環,幾乎也是類似的這樣一個行程過程——先好好去做,然後成功,因為感覺成功後的感覺很好,也覺得自己可以做好,所以就繼續好好做,而這個又帶來了二次成功。二次成功實現,就算完成了一次良性循環。
縱觀整個良性循環的形成過程,最核心的環節其實就三個:第一是推動自己挑出心理舒適區的勇氣,這是後面一切事情發生的開始;第二是為了成功全情投入,這是為了成功經歷必須做出的努力;第三是成功經歷,成功經歷會帶來成功體驗,成功經驗和信心,它們是你下一次成功經歷的加速劑。
以上所講,都是在我PPT演講逆襲之路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事件和要素。按我之前一塊塊像寫書一樣的敘述方式,你可能並不能感受到那些事件與事件,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繫。其實別說你,我在一開始也是在孤立地看待我所取得的經驗。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良性循環這個事情,這才赫然發現,這一切原來都是可以連起來的。PPT演講不同於一般的演講,就是需要藉助PPT工具。
所以我只講演講中PPT的注意事項,至於演講技巧,知乎上都有。注意事項:- 簡潔:ppt製作要簡潔一些。別人應該關注你講的內容,而不是PPT上的內容。PPT上的內容只要列出關鍵字就行了。
- 字型大小: ppt字體,要大一些,否則觀眾完全看不清。至於多大,會場多大了。
- 目光: 演講時,不要把自己的目光過多停留在PPT在,你要瞄一眼PPT關鍵字就可以了。目光更多和觀眾交流。
- 備註:如果記憶力不好,背不了內容,可以把它放在PPT備註裡面,放映時使用使用演示者視圖,這樣觀眾就看不見這個備註,只要你看得見,記不清,可以喝口水瞄兩眼。
- 排練:最後,想說ppt其實看得過去就差不多了,最關鍵是你的內容。所以要反覆排練,如果是新手。別像我以前裝B,新手也完全沒有完整稿子,沒有排練。完全上去就是自由發揮。
演講相關鏈接
:如何提高演講能力?如何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如何在演講中正確地運用手勢?最後希望能幫到你。http://weixin.qq.com/r/PHU3OBvEriXRhwpbnyA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模板免費下載地址:【免費PPT模板】PPT模板、KEYNOTE模板免費下載如何提高PPT演示技巧?
上一個回答中,把怎麼做ppt系統講了一下,這一次,來說說怎麼講ppt。
說是系統,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有很多東西並沒有講到,市場上講PPT的書何止百本,大家去選選吧,這次接上次帶來怎麼講好PPT。但是說回來,不是怎麼講好PPT,PPT只是一個輔助你演講的工具,不能讓觀眾的注意點都放到PPT上,那樣就捨本逐末了。
這次主要帶來是商業PPT演講,因為需要演講的場所太多,不可能覆蓋全面,本篇也只是一個提綱,別的領域也可以參考,但不會全部用上。我不是演講大神,這次繼續是主題閱讀的總結。
30秒終極電梯推銷法
許多人大概都聽過這個理論吧,就是用盡量簡短,清晰的語言把一件事情說清楚,還要說服他,你講的東西對他有利。本著這個原則,開始下面的討論:
演講前:做好準備,有的放矢PPT演講前的基本準備
實地反覆預演,降低臨場不確定感
正式上台演講前,如果環境與時間許可,不妨從頭到尾排練過一回,在過程中發現、並改善自己的缺失,同時也可通過演練,檢視軟硬體設備是否到位。
4個方面,預演PPT
內容一場好的演講,有賴紮實內容與流暢表達的相互配合。當PPT內容準備就緒,接下來便可以展開事前排演,為口頭髮表做好準備。預演PPT時,可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觀察和修正。
1. 妥當分配時間:要有效控管整場PPT的節奏與時間,最好的做法就是掌握每一張PPT的報告長度。做到對於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PPT、該講些什麼故事,都瞭然於胸。
2. 配合內容發展,調整語氣聲調:由於聽眾的注意力非常短暫,演示者最好能不時地給聽眾「刺激」一下。當在敘述一個故事時,聲音應隨著劇情發展而有高低起伏;當在傳達一個重要或專業的概念時,則要讓聲音充滿自信,大聲地、重複地強調關鍵詞,讓觀念能夠融入聽眾心中。
3. 靈活運用肢體動作,強化專業度:PPT始時,應站在聽眾的正前方,並保持身體挺直,可快速建立演示者的專業感。每當提到重點時,應盡量接近聽眾,運用動作、手勢來強化概念的力量。諸多無謂的小動作,像是摸頭抓腳、兩手插口袋,或隨便用手指著一位聽眾等,都要設法避免,因為這不但會顯得不夠專業,也會讓人覺得演示者對自己沒有信心。
4. 眼神接觸觀眾,贏取信任:有些人一上台,便會緊張得到處張望;有些人則是會死盯著地板或屏幕上的PPT。如果想讓平凡的PPT變成一場精彩的表演,和觀眾的眼神接觸是非常必要的。不過,所謂眼神接觸,不只是「飄過」每個人的眼睛,而是要注視聽眾,讓他們感受到演示者的誠意,進而取得相互的信任。
《喬布斯魔力演講 》提到的改進肢體語言的三個技巧
3項工具,找出演講缺點
演講是需要練習的,練習,練習的!在一次次的練習中,你會發現缺點:
1. 定時器:先完整做一遍PPT,測量總計花費時間。如果PPT過長,便檢查哪些部分可做刪減或濃縮;若演講時間不足,則重新檢視PPT架構,確認哪些地方有缺漏,或是可以再加強補充。
2. 錄音機:聆聽自己的錄音,往往可以聽出自己在說話時,其實充斥著冗詞贅句,也才會發現自以為平穩的報告口氣及語調,仍顯得輕浮和焦躁。
3. 攝影機:如果環境許可,不妨錄下自己的演講實況,這是認識自己缺點的最好方法。事後觀看影片,仔細檢討每一個表情、眼神、動作等,並逐一改善,便能讓自己的演講技巧更具說服力。
提早到場,確認器材並熟悉聽眾
為了避免演講現場出現器材設備無法運作、效果欠佳,甚至主辦單位忘了準備等突髮狀況,演示者最好能在事先便確認主辦單位是否已準備妥當,同時親自去現場操作、安裝及測試,確保一切細節都在掌握之中。同時也可以熟悉觀眾。
下面就要開始演講了,當然,首先可以懷著極大的熱情與下面的原則:
《演說之禪 》中提到的演講的幾個原則與技巧
《PPT演示之道》提到的演講技巧
pocketmod是一種手持講義比較便捷的方式:
具體請參考 http://www.pocketmod.com/
演講中:運用技巧,解決聽眾訴求
7招開場白,瞬間抓住聽眾注意力
《演講聖經》則整理出7種經典的開場白,每一個方法可單獨、也可同時使用,協助演示者以最快時間和聽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1.問題:以一個精挑細選、與聽眾相關的問題來開場,可激起聽者的正向反應,提升觀眾參與PPT的積極度及認同感。
範例:「請問在場有誰知道『財務平衡』是什麼意思呢?」
2. 事實陳述:利用數據、現象等客觀事實揭開序幕,並緊扣在PPT內容中。
範例:「根據調查,今年產品營收比去年增加20%。」
3.回顧/前瞻:藉由「對照」來說明過去的狀況、現在的情形,以及未來預期的轉變。
範例:「過去你們都使用這種色拉油來炒菜。但今天你們會發現,你們有更好的選擇。」
4.小故事:小故事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讓PPT更生動活潑。但小故事不等於笑話,也沒有一則笑話能夠保證「好笑」,有時反而還會減損PPT的說服力。
範例:「我曾經參與一個開發新產品項目,那時我還只是個菜鳥,……」
5.引言:從報章雜誌上,引述一小段與現場聽眾有關的文字,可瞬間提升觀眾專註力,並為之後的PPT鋪路。
範例:「今天的報紙有提到,貴公司即將導入ERP系統,……」
6.格言:引用具親和力、符合主題事實的俗諺開場,不但可緩和現場緊張不安的氣氛,也會讓演講顯得更自然、更可信。
範例:「人們常說『團結力量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次會結合多家公司的資源和專業,朝美好的未來前進。」
7.模擬:將兩種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通常是用簡單的概念來說明晦澀艱深的內容。範例:「敝公司這次提供的信息系統解決方案,就和便利店一樣,能夠有效滿足各種需求。」
強調獨特賣點,傳達演講目的
魏斯曼提到,為了讓聽眾快速明白演講目的,演示者可在開場白後接上兩個要素:「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和「證明論點」(Proof of Concept)。
「獨特賣點」是用來說明企業在演講中主打的產品、服務或概念。以產品銷售演講為例,獨特賣點可能是即將上市的新產品;而在對外募資的演講會議上,獨特賣點可能就是設法讓現場的潛在投資者了解企業的良好經營狀況。
至於「證明論點」,則是一連串用來支持「獨特賣點」的論述,有助於加強演講的可信度。例如在推銷產品時,便可借用其他企業或人員的使用經驗,證明產品的質量;如果是企業希望爭取投資人的青睞,則可從關鍵技術掌握程度、財務穩健度、業務多角化程度等方面,證明企業的前景看好,值得投資。
開場90秒,決定演講成敗
借著開場白、獨特賣點、證明論點,聽眾已經大概了解演講的行進方向,這時候如果能夠再告訴聽眾,接下來將如何進行演講、從什麼角度討論、最後又會到達什麼樣的終點,將讓聽眾更有方向感和安全感。
鋪陳串場,提供清晰論證:說明有邏輯,讓聽眾見樹又見林
點選下一張PPT,然後說:「現在我要談的是……」。點選下一張PPT,然後說:「現在我要談的是……」。演講人每換一張PPT,就像「重開機」一樣的說明方式,不但毀了PPT文件的流暢性,也造成聽眾的困擾:「他是怎麼把這些想法串連起來的?」「論點背後應該還有其他相關情境吧?」如果聽眾一次只能看到一棵樹,卻無法綜觀整座森林,演講的說服力慢慢變弱,聽眾慢慢分心的場面,就不難想見了。
6種內部串場,給聽眾方向感
1. 參照流程架構(flow structure):在口頭演講時,參照演講的流程架構,將可為聽眾提供一條見樹又見林的途徑。如果演講架構是「向我們採購的10個理由」,請隨時讓聽眾知道他們目前身處何方:「這是第一個理由……;現在,第二個理由是……;最後,第十個、也是最棒的理由是……」如果演講架構是「為聽眾提供解決方案」,只要一有機會,就要把敘述內容連結到你想解決的問題上。
2.有邏輯的轉換:清楚說明每個概念的關聯性,例如「已經看到市場現況,接下來一定會好奇這項產品的優勢在哪裡……」。有邏輯的轉換,不但能讓聽眾的思緒收尾,還能順利導入下個主題。
3.內部摘要:由於聽眾的吸收速度,往往趕不上已有充分準備的演示者,所以演示者最好在說明一些複雜但重要的概念後,給聽眾一點時間消化新信息,做法上只需在重點處暫停一下,提醒聽眾「讓我們回顧剛剛所談到的……」即可。
4.咒語:這是在演講過程中不斷使用某個標語或口號的技巧,務必簡潔有力,並且能支持你想表達的主題,例如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著名的人權演說上,便連續說了16次「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5.算數:說明數字信息時,盡量用比較、對照的方式,讓聽眾產生完整的概念。例如「雖然只有2%的藥物交互作用會致死,但以絕對值來看,全世界每年約發生5萬個案例,比車禍意外死亡的總人數還多。」
6.說出公司名稱:演講時免不了要提到自家公司的名字,魏斯曼建議,最好每一次都說出公司全名,不要只說「本公司」「公司」「我們」,以加強聽眾印象。畢竟,有這麼多公司的演示者互相競爭,你得想辦法在聽眾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3種外部串場,親近聽眾
在演講之前,最好能先設法了解聽眾是誰、興趣及關切的議題是什麼,以及是否具備專業知識等;如果可能的話,也可預先取得某些重要聽眾的名字。到了演講當天,別忘了瀏覽早上的重大新聞。等到正式上台前,你還可以先走近聽眾席,和不認識的人聊聊,問些問題、聽他們的對話,搜集能拿來當演講材料的信息。
1.直接參照:在演講進行中,直接點名聽眾:「我們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大家減少出差時間,剛才台下的葉良辰先生告訴我,他這個月已經到北京出差12天……」
2.彼此參照:提起和聽眾相關的人、公司或組織。例如,到A公司推銷服務時,提及你曾為B公司做過什麼,因為你事先了解B公司是他們尊敬的業界對手。採用此法時,請先調查各方之間的政治關係,以免誤觸地雷。
3.參照時事:在演講中參照最新、與內容高度相關的議題,可清楚傳遞出「演講是為聽眾量身定做」的信息,更能讓演講具實時性與新鮮感。例如股市漲跌,能否和聽眾的財務風險連結?
提出解決方案,告知演講利益:不停地想、不停地說:「這對你有何好處?」
演講落幕前,聽眾必須「帶走」一些東西──演講中提出了什麼方案、對聽眾可以產生哪些效益──接下來才有可能進一步採取行動。
說服就是從起點到終點
每場商業演講都有一個共同目標:說服聽眾採取行動。要說服聽眾,絕不是學會「這時候語氣應該變強」「講這句時最好配合某個手勢」的表演手段就好,還要「說對故事」。
所謂對的故事,指的就是演講中提出了什麼方案、對聽眾可以產生哪些效益?這是每個演示者在落幕前,務必要讓聽眾「帶走」的東西,如此他們接下來才能進一步採取行動。
避開演講5禁忌,用好故事說服聽眾
在演講中,千萬別出現下列禁忌,以免浪費聽眾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甚至干擾你說服聽眾。
演講5宗罪
了解聽眾、訴諸情感,提出解決方案
魏斯曼指出,一味地陳述自己想鼓吹的產品、服務或事實,並無法做成具說服力的演講,因為其中缺乏了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將產品的「特色」(feature)轉換成聽眾的「利益」(bene-fit)(見下圖)。
了解對方的需求
讓聽眾共鳴
6步驟,【附表】
找出演講對聽眾的利益 把特色轉化成利益
演講後:QA時間
從容面對QA,臨危不亂:事前模擬準備,仔細聆聽觀眾提問
演講進入尾聲時,通常會開放現場聽眾發問,而這段QA時間約佔整場演講總長的25%。通過QA時間,演示者除了可進一步解釋先前PPT中無法說明的細節外,也可藉機了解聽眾對於演講內容的理解程度。
預先「自問自答」,強記關鍵數字
由於QA時間通常是開放式問答,所以在做準備時,不妨先預備幾個問題「自問自答」。雖然演講內容愈簡單扼要愈好,但不表示PPT的細節數據就不用準備。要是聽眾對某個細節感興趣,並一直追問,而演示者一問三不知,PPT的可信度便會遭到質疑。在準備參考資料時,最好在事前熟讀,尤其與PPT內容高度相關的數字(例如營收、銷售成績),更要牢記在心,以便當場被詢問時,能夠立即反應,或是迅速找到相關數據,避免發生「明明記得有,當場卻遍尋不著」的窘境。
明析QA原則,掌控演講節奏
為了讓QA時間能順利進行,演示者最好在開場時就向聽眾說明處理QA的原則。一般而言,發問時間的安排,通常有以下3種方式
簡報 提問三種時間安排
如果事前已說明QA原則,但在演講過程中,卻有聽眾不斷發問,而且需要較長時間說明,或正好是之後PPT的內容,這時演示者還是必須耐心地詢問對方並記下問題,同時強調會在QA時段中回答,或是告知對方該問題的答案,將在稍後的演講中提及。
臨機應變,避免「被問倒了」
正式進入QA時段後,無論是面對聽眾千奇百怪的提問,或是全場鴉雀無聲,都在考驗著演示者處理現場狀況的功力。
《簡報+》作者韓明文指出,在回答問題前,首先要「確認問題為何?」建議可將聽眾的問題加以重述,一方面可再次確認問題,另一方面則可爭取時間思考如何答覆。若問題的解答就在先前的演講內容,可先引導聽眾回到演講內容,接著再補充及釐清先前演講中未提及的細節。
以下是QA時段中經常可見的狀況及應對方法:
1.出其不意或離題的提問:韓明文提醒,「沒人能百分之百回答所有問題,無法當場解答時,就提供線索。」最好的處理方式則是記下問題,並承諾回去研究後將於何時之前答覆,或是向在座聽眾尋求協助解答。
2. 聽眾發出質疑:以沉穩的語氣澄清或進一步解釋。如果是演講數據有誤或前後矛盾,則先感謝對方的提醒,並允諾在會後補上正確數據。
3.提問過於踴躍:可明確指出因時間關係,只能再接受最後3個問題。如果碰到需要花較長時間說明的問題,則可先簡單回答,併當場表明願意在會後進行深談,以免影響其他聽眾的時間。要注意的是,反應熱烈固然是好事,但這也可能意味著先前的演講內容,並未有效澄清聽眾的疑問,顯示演示者事前準備不足。
4.無人發問:為避免冷場尷尬,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自問自答」題目,引導聽眾發問。面對聽眾提問時,「仔細傾聽」永遠是最基本的態度。回答問題時,切勿一開始就預設立場,關閉了與聽眾切磋商討的空間。等到QA時間結束後,也別忘了將在演講中所獲得的具體結果,當場複述並確認,同時整理成書面記錄,發送給每位參與者。
演講結束後,無論表現好壞,都要進行一番評量。所以,靜下心來好好地回想,這次演講中在各個方面究竟表現得如何?可以給自己打個分,方便下次進步。
感謝閱讀到這裡,這篇文章又寫長了,限於篇幅,刪去了很多例子,很多理論需要自己一點點去體會和實踐,看完以上講的可以去對照一下喬布斯和老羅發布會的演講,驗證一下,體會更深。
關於更多PPT設計的資源,提供一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好的PPT視頻教程?
※銳普PPT還是秋葉PPT實用?
※作為一個學生,怎樣系統地學習 PPT ?
※怎麼做一個牛逼閃閃的PPT?
※有沒有讓人一下感覺「哇,這居然是用PPT做的?」?
TAG: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