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人口周期為何在清朝中期打破了?

清中期之前,中國人口的峰值在五千萬至六千萬之間,並且這一值在數個時期達到過,如漢,隋唐等等。但到了清朝中期後人口便突破了過去的極值,這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戰爭,技術,還是其他因素?


發現美洲後的物種大爆發,一樣的土地,生產出的蛋白質和熱量成倍增加,當然能養活更多人……

你現在吃的一半東西,明朝中期之前的人都沒吃過。


因為土豆這種高熱量而且不挑水土高產的作物再那個時候從國外過來了


高曉松的《曉說》第二季大約是第二季講過這個,之前中國人主食是水稻,種植環境要求苛刻,畝產很低,所以人數增長因食物有一個天花板,後來大航海時代玉米,土豆,紅薯等傳入中國,在環境不是很好的高原地區也能種植,且畝產量很高,能夠供給更多的人口。


1.社會安定

2.攤丁入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3.高產作物


·

高曉松老師告訴我們,是因為發現新大陸,物種大交換,土豆,地瓜,玉米什麼的傳到了東南亞,又從驢屁股里走私進了中國。

沒錯,他就是這麼說的,我分析,大菊為重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因為攤丁入畝了


要是玉米土豆在宋朝就有,估計蒙古人就打不下宋朝了


「苛捐雜稅」自古以來便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到明代時,全國的苛捐雜稅已不下千種。

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後果是:農民不堪重負,逃亡奔命,造成國家失去大量納稅戶,田賦收入也隨之減少;國家財力分散,擾亂分配秩序,終致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削弱中央集權,助長地方勢力膨脹。

「苛捐雜稅」使人民長期處在賦稅徭役負擔沉重的境況里,民不聊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尚有田土8577623餘頃,1065餘萬戶,6054餘萬口。而從洪熙元年(1425年)起,全國田土卻一直只有400餘成頃,990餘萬戶,5000餘萬口。短短几十年時間,田土減少400餘萬頃,戶減近百萬,口減千餘萬。除冊文訛誤、豪強欺隱之外,農民逃亡,「今天下賦斂橫流,徭役山壓。加以彼旱此澇,收田之人,不足以緩公府之追求,唯有破家去產而已」造成的「田地荒蕪」以及「流徙死亡」,應該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此情此景,再不進行賦役改革,將後果不堪設想。


戶籍制度的問題唄 應該說大部分人口是被攤出來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非洲很多國家之間和北美洲美國與加拿大的分界線是直線,而亞洲、南美大多國家之間分界線是彎彎曲曲的?
如何看待約旦報復性空襲IS?
你為什麼拒絕加入體制?
為什麼我黨黨內成員職務級別「只升不降」?
如何看待潘基文宣布不競選下屆韓國總統?

TAG:歷史 | 政治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