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
中國曾經無比強大,然而到了近代卻有了十分屈辱的歷史,中國的國際地位至今也沒有達到漢唐時期的水平。如果將國家在世界上的相對實力看做最重要的標準,那麼,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
——請在回答的時候盡量具體一點,用咱們中國的歷史時期,比如唐、宋、元、明、清。因為中國衰落,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在咱們自己吧。
安史之亂那一年。
中國傳統社會的轉折點,這個早就是很成熟的結論了。
----這一年起,中國陸續失去了對西域,河湟,河西走廊的統治,雄強開放的精神狀態被一次慘痛的失敗擊得粉碎。這一年之後的一百年內,皇綱失統,胡人持續內遷,並成長為不亞於漢人的政治力量,其後,又丟失了河套地區,燕雲十六州,帝國雄風不再,終於在三百年後被第一次為塞外力量全面擊敗並臣服。
明朝恢復華北,河湟,河西走廊之後,並沒有能夠重新奪取通向中東的通道,海運也不被帝國重視,中國離世界文明越來越遠,相對於明清的封閉,漢唐的活力和絲綢之路有著直接的關係。
清朝終於重新奪取了西域(感謝關中人口的恢復),但是當時的中東地區已經衰落,不再是世界文明的碰撞核心,而清朝又不重視海運,並對歐洲已經發生的巨變麻木不仁。
清末的自強運動和領土上的持續戰爭是一次觸底反彈。距唐朝一千年後,漢人重新統治了西域,並成功地向西藏滲透,掌控了雪域,並開始再一次接觸到世界文明和科技的優秀成果,試圖吸收這些成果並守住東亞大陸,這一次自強運動的時間跨度是一百年,也就是中國近代史教科書的敘述時間,朝鮮戰爭的結束標誌著這種自強努力的階段性成果。中國的衰落從宋朝開始。
判斷一個民族是處於上升期還是衰落期,主要看這個民族是否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一個民族普遍樂觀,對外在世界持有開放探索的態度,渴望建功立業,那麼這個民族就是處於上升期,反之,如果一個民族對外在世界失去興趣,只是想著對外防守,對內壓制新事物新思想來維持現狀,那麼這個民族就是處於衰落期。
漢唐自不必說,擁有強烈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從宋朝開始,民族心態開始由攻轉守,這其中明顯的外在原因當然是蒙古軍隊的壓力,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不過蒙古軍隊的南下以及近百年的黑暗統治給中華文明帶來的傷害遠大於貢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北方游牧民族軍事上強於南方農耕民族但無法自己建設出精緻的文明體系是世界通例,一直到工業革命的發生才讓這一格局有了根本性改變。
扯遠了,回到正題上來,衰落既要找外在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內在原因。我們是一個思想早熟的民族,春秋戰國時基本的思想構架就形成了,也就是所謂的軸心時代,之後的思想更新是佛教的傳入,到了宋朝這一過程結束了,標誌是禪宗作為一個教派的成熟,當然作為思想而非教派在唐就成熟了,不過唐朝更重視道教。思想體系如果沒有外在的交流必然會走上它的反面,這似乎有點邏輯的必然性,宋朝的儒學和佛學就是這樣,開始偏離初衷,於是人性不斷地被壓制,這樣的狀態想開拓未來自然不可能了。雖然客觀地說,不論是科技水平之高超,文化生活之豐富和經濟生活之發達,宋朝都遠高於其它朝代,不過各種內外因素讓這個民族衰落的命運已經寫就。
最後扯點題外話,近代兩百年是我們的屈辱史,卻也是民族的新生史,拒絕與世界交流註定是死路一條,只是我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太久了,所以整個民族的現代化轉型至今還沒有完成,所以這真可以說是一個混亂又五彩繽紛的時代,中華民族會不會重新崛起呢?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作用力的最終合力,雖然我對此只有謹慎的樂觀甚至悲觀,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做點什麼來讓這個合力偏向而非偏離好的方向,哪怕是一點點也是值得的,以此和諸君共勉。中國是從何時衰落的?我忽然想起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關於中國是少年國還是老大國的探討。我只想說一句,中華文明從來都是有興有衰,只是從未滅亡。那麼只要我們從不絕望,那麼我們還有希望。當下中華民族包括56個民族,我們正在復興……
關於中華文明之衰落,我只說一次危機,即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這次運動差點讓中華文明萬劫不復,他甚至超越了元軍南下時,南宋儒家理學者戰敗後的跳崖,超越了清初漢人的被迫的剃頭,因為只有這次背景是民族文化精英對中華文明的最徹底的絕望,甚至沒有一絲僥倖,而且純屬自覺。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是黑暗的文明,我們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我們的種族是最卑劣的種族……差一點我們就拋棄所有,傳統習俗,傳統道德,傳統文化……漢服,漢字,漢語……
有人說他啟發了民智,才導致了之後的五四運動。我說正因為歐洲一戰的爆發,才讓我們鬆一口氣,讓我們不再急著自我放棄。 當我們自己鄙夷自己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衰落。 還好我們今日還再談民族復興……喜歡在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依然對民族前途保持積極信念的梁啟超。
=======================附《少年中國說》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於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白髮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拿破崙之流於厄蔑,阿刺飛之幽於錫蘭,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捲歐洲,血戰海樓,一聲叱吒,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嗚呼!面皴齒盡,白髮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美人豪傑且然,而況於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 飲食,待命於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於此人也,而慾望以拏雲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 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 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歷史家 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 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 人懷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 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如其老大也,則是 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漸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製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於完全成立者,少 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 或為諸候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 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 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 至於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 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 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 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 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自餘歷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 也則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於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於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瑪志尼者,義大利三傑之魁也。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立一會,名曰少年意 大利。舉國志士,雲涌霧集以應之,卒乃光復舊物,使義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夫意大 利者,歐洲第一之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後,土地隸於教皇,政權歸於奧國,殆所謂老而瀕於死者矣,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堂堂四百餘州之國土,凜凜四百餘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嘗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 年矣。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 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 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 我為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摺,非 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諾,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其內任卿貳以上,外任監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 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於此而乃欲責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 既已不知亞細、歐羅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 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後將我 二萬里山河,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於其手。嗚呼!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而彼輩者,積其數十年之八股、白摺、當差、捱俸、手本、唱諾、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苦萬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號,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顧也,非所知也,非所聞也。於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洋人不來,強盜不起,我已快活過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幾個衙門;賣三幾百萬之人民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嗚呼!今之所謂老後、老臣、老將、 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皆具於是矣。「西風一夜催人老,凋盡 朱顏白盡頭。」使走無常當醫生,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 且死,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梁啟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 而與世界為緣。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者,不 愛護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恆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後顧茫茫,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箠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於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 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 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 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 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 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 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此岳武穆《滿江紅》詞句也,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憶,至今喜誦之不衰。自今以往,棄哀時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衰落是相對的。如果是和歐洲比較,那麼文藝復興之後中國就漸漸趕不上了。
一句話總結一下,中國從來沒有衰落。中國的不僅自己在不停發展,而在農業文明一直領先世界。清朝的悲劇是因為農業文明永遠難以擊敗工業文明。所以如果說中國何時落後了,那就是歐洲開始工業革命走向工業道路,而中國還在農業道路上摸索前行。
中國在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社會上一直在不停發展 中國在自己建立的這套農業體制上是一直領先世界的 從來沒有落後過世界任何一個農業文明 當然你這套農業文明是永遠比不過充分發展的工業文明的 就好比地球人打不過外星人一樣 哈哈先說農業經濟吧:隋唐以前,中國盛行莊園制度;唐初,中國是土地國有的均田制度;唐中期以後,中國就是以自耕農為主的土地私有了。我們都知道一個經濟學常識是,充分自由的交易是有效率的,可以改善大家的福利。莊園經濟是自家玩自家的,而且還隱瞞人口,藏匿奴婢,另外還有類似寺院經濟,總之就是不利於交易,不利於經濟的高效發展。隋唐基本打破了莊園經濟和士族大家,這是經濟發展的積極條件。然而從魏晉經過南北朝,再到隋末農民戰爭,戰爭不僅摧毀了士族還減少了人口,破壞了生產。所以唐初面對大量荒地,人口不足而流民四起的局面實行均田制。大量的土地國有,分配了流民,幫助其生產,政府通過租庸調製度收稅(實物稅哦),並建立和和均田制相應的戶籍制度和府兵制度。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把人口和土地僅僅綁在一起的制度。這樣的制度快速恢復了生產,加速了荒地的開發,保證了唐初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問題很明顯,就我我朝要改革開放一樣。人口的增長最終會和有限的土地產生矛盾,人們的生活水平難以提高,不幸破產的農民不能交易手中的寶貴生產要素土地(就和現在一樣,因為土地國有),於是農民不得不將土地私相收售,以至於土地兼并國家都難以管理,最後唐初的經濟制度終於崩潰了。唐朝也由盛到衰。唐後期,各地都建立了和土地私有相適應的兩稅法啊,募兵制這些,適應生產力的經濟制度。所以說,唐初的經濟制度所以有效和穩定,是因為建立在被破壞的極端落後生產力的基礎上的,唐初才有了低水平的發展。而唐後期的變化,我們可以用現代經濟學一句話「破壞性創造」,是建立起了更自由又有效的經濟制度。中國仍在發展。只是私有之下,不在像過去要求穩定有力的中央政府,所以為五代十國的割據創造了條件。說實話,唐朝是典型的國家富百姓窮,和現在的中國差不多,你覺得這樣的制度好嗎?見仁見智吧。宋朝,這是中國經濟的最高峰。私有經濟已經高速發展,市場不斷完善。我們都知道長安那麼大就兩個市場,還就「日中為市」,也許這個數據有些失實,但是這種想去打醬油還得定點定時走老遠的感覺始終是不好的,遠不如去樓下超市來的爽。宋朝,你樓下就有武大郎給你買的燒餅,沒事還能去趟青樓,有柳永給你寫的詞曲,程朱那幫人正在憂國憂民辦著百家講壇,沒事還能看看戲或者買本,難道這樣子不爽嗎?宋朝,咱有了高產的占城稻,咱也能一年兩熟三熟了,試問唐朝人見過嗎?中國人的瓷器茶葉都遠銷海外了,宋朝政府錢多了都沒處花,送給外邦遞交和平條約買來和平,有人造反就招安把你編入政府編製,政府財政養著你,讀書人也是一樣科舉制度讓你來當官,支付財政養著你。所以宋朝才有「冗費,冗兵,冗員」這著名的三冗問題,但是這樣的和諧社會保證了經濟的發展,市場充分發育,市場經濟發展。中國難得的國富民富時期呀。中國的人口在宋朝有九千萬之巨!而到了明朝超過了一億人!明朝時中國徹底不收實物稅了,全部改收白銀,說明中國的商品經濟和市場已經高度發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也興起了。所以中國這樣的農業經濟有這樣發達的市場水平已經是人類史上的奇蹟了。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土地國有制,這導致了後來日本武士階層的崛起。直到後來日本戰國時期,還類似分封的藩國制度。知道最後隨著德川幕府的衰落,日本才有了發達的市場,也才為維新創造了條件。所以中國在農業經濟上從來不落後的 一直走在世界農業經濟的最前列!!!本來還想說寫寫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後來懶得寫了。但是政治的最高峰無疑是明朝,明朝的內閣制度,由於皇帝懶於政事,正好為這幫高級知識分子治國創造了條件,現在內閣,首相,總理這些詞扔被我們沿用,可想這與我們現在世界的制度還有幾分相像的。中國的思想文化的最高峰無非是宋明的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已經這時期市民文學的興起。總而言之,中國在農業社會從未落後,一直領先。以此駁斥所謂唐朝高峰說。但是中國發達的農業社會肯定比不過發達的工業社會。就好比再牛逼的政府管制計劃經濟也永遠比不上完善的市場的經濟,因為一個是無效率的制度,一個是更有效率的制度。。~~~~~~~~~~~~~~~~~~~~~~~我會一直更新一些補充。回答一些質疑。
1、中國確實一直先前發展,但是確是不如以往強盛。例如英日俄儘管他們還在發展,但是就比日不落帝國、二戰時期的日本和蘇聯衰落了。答:這個問題很複雜。首先,俄日走的高度集中計劃經濟和軍國主義現在已經被證明了死路了。儘管一時氣盛,但是一個能把自己的政權玩完了的政權肯定不是一個好政權,這樣的強盛也不叫強盛。他們外表越是強盛,將來摔地更慘。他們重新走上正確道路都需要時間調整過度,面對暫時的蕭條,走向正軌之後也許還能迎來新的復興。所以我們不能把道路調整的陣痛說成衰落。我們對待歷史也要有可持續的眼光。其次,西葡荷英,在工商文明內部無論和橫向還是縱向都衰落了。雖然人均GDP肯定還在增長,社會還在進步。但是世界GDP佔比和本國的創造力都已經走下坡路了,這也許是一個說明他們衰退了的指標,而且這些指標也沒有改善的趨勢。最後,明清時期的中國不同以上。明清時期中國走的農業制度沒有還有很大的活力,再不遭遇外敵的條件下還能繼續發展一段時間,並且孕育著新的可能。所以這個農業社會的道路不是死路。同時,明清時期的各項指標,還是領先西方的(扣除體量因素),而且明清由於沒有工業革命改革的壓力,仍在農業制度上走上坡路。面對新的外部環境(周邊國家的興起、大航海時代)也才去了還算聰明的措施。所以明清在1800年前並沒有各項指標的明顯下滑。那麼清朝沒有衰退為啥就打不過西方呢。原來還是道路問題。歐洲在中國明朝時期發現封建制度走不下去了,開始走向工商文明;清朝由於沒有開闢海外市場啊工業革命啊等等的壓力,發現農業社會還在走上坡路,所以仍然在農業社會上前行。當然落後文明必然會跪倒在先進文明面前。所以清朝跪了。而且不要忘了,清朝是先跪倒在工業文明的商品之下的,而後才是搶炮。2、宋朝經濟確實活躍,但是宋政府軟弱、臃腫、低效率,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所以宋政府較以往的政權衰落了。答:確實我善於經濟和經濟制度的比較,因為我認為經濟實力確定了一個國家的一切,而政府是能夠保證經濟高速發展和經濟的活力的政府,那就是有效率的好政府。假如宋政府真的那麼沒效率,那宋政府確實有問題。而在我看來宋政府是中國歷史最有效率的政府。(拿個庸俗的說法,唐是國富民窮,宋是國富民富,明清是國窮民富)大衛李嘉圖有個比較優勢理論,假如一個國際各項指標都沒有相對別國的絕對優勢,那就應該發揮自己指標里最好的那個,一樣能在國際貿易中實現最優。宋朝想從遼夏金那裡購買和平,他有兩種方法,一是軍事,而是花錢。宋朝自二逼太宗雍熙北伐空耗30萬精兵,就再也不善於打仗了。而兩宋最擅長賺錢。後周時中國的經濟就恢復到盛唐水平。僅就占宋朝財政過半的商稅,宋真宗比太宗時翻了兩倍,仁宗是太宗的六倍,南宋更勝於北宋。宋朝用成本低的方式,用錢和條約買來和平,這種聰明的頭腦和高效的政府,在中國空前絕後。
宋朝充分發揮自己錢多的優勢,將流民、失業者、知識分子,納入軍隊和官僚隊伍,保證社會穩定,有宋一代沒有大型農民起義(只有宋江和方臘),穩定的社會環境,保證了經濟的進一步高速發展。使得宋朝一直以經濟的優勢,牽扯著周圍的遼夏金吐蕃大理,以大宋為中心,形成了一種甚至高於農業社會應有的國際關係體系。所以宋朝用成本更低的方法,取得了經濟告訴的發展。保證了國家的經濟的安全。宋朝是我國農業社會最聰明最有效率的政府了。3、中國和以前比當然是不停發展了,但是本題的衰落應該是和周邊與世界的比較的相對水平,而非絕對水平。這樣比較,中國在唐朝最盛,而後走下坡路。
我強調中國的不停發展,是想說明中國自己和自己比,絕對沒有在唐朝走下坡路。縱向來看,中國的增長的曲線確實挺符合「稻田條件」的。(稻田條件具體內容自己調查吧)漢唐是低水平低速積累,宋是高速增長時期,明清史高位維持緩慢增長時期。中國總體是如此,但是每個朝代又有自己波動。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比如唐初先是建立在大分裂的廢墟上的低資本存量的高速發展,後來進入高位維持階段後,由於唐朝的制度問題,很快就內部崩潰了,外加外患。清朝也是這樣,康雍乾盛世也是類似。所有中國總是上升,局部波動。
另外,我們在做比較時,需要建立對照組,盡量保證其他外生變數不變,然後在進行比較,這樣才科學。而且,我們需要一些準確的數據和指標才能進行比較。
我們開始說橫向。宋朝及以前,中國和同時農業社會的歐洲比,中國是絕對佔優。明朝開始歐洲走向工商文明,開始縮小和中國的差距。問題是這時候外部條件變了,我們很難進行客觀比較。而且也沒有客觀的數據指標來衡量。之前說,現在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在明清的各項指標還是在超過歐洲的,知道1800年被趕超。所以我們比較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的難度確實很難很難。
歷史上中國外部條件的改變是巨大的。古埃及開始利用青銅器,中國還活在傳說時代;好在中國利用鐵器比較早,起步早,所以總走前面,領先農業文明;歐洲開始工業文明,我們還在農業文明的高位。所以在可比的同類文明範圍里,中國一直絕對絕對領先,直到我們的農業文明碰到不可比的工業文明,我們才不行了。所以轉折點絕對不是唐朝,而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和工業文明的成熟那時。
衰落是相對的,並且樓主所說的衰落其實是科技和文化的衰落,而按照農業社會的角度,中國的中央集權和行政控制能力、官員選拔能力,都是在加強的,可以說其實中國的社會結構是越來越成熟穩固的。但是相對於歐洲的工業文明,再牛逼的農業文明也是戰5渣
看春晚看得很是困惑,所以不請自來的回答題主的問題。
首先題主應該明白一個問題,只要不出現戰亂保持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的情況下,中國不論開始的基礎有多麼的不堪,在50到70年的時間裡都會恢復到一個相當繁榮和富強的帝國的.比如 從西漢到文景之治,唐初到貞觀之治。所以題主所提出的國家之間相對實力之間的落後應該在清末嗎?或者更加不確定的明國後期?而大家都知道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大清的國力也是世界上翹楚,因此中國的衰落應該是頂層 設計出現死穴之後無法自行修正或者可以說是社會精英階層無法應對中國統治問題。
所以衰落的出現時機應當出現在一次大的改革的失敗的之後。我認為應該算是 王安石的那次改革吧,也就是宋神宗時期的那20年的改革。
王安石這次改革事無巨細,規模空前,涉及國家重要的領域,比如機構改革,金融,流通等環節,最後在神宗死後這次的變革也不為下一任所認可,然後沒過多久宋就亡了。
王安石這個放到現在那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科班出身,清華經管和北大中文 雙學位,唐宋八大家文采詩文獨步天下,通曉財經。而且是從縣長一直干到國務院總理,有著基層工作經驗和宏觀經濟管理的天賦。不好色,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樣一個完人把國家給弄亡了,給後來的統治者在制度創新層面的改革留下了一個陰影。
所以 之後的 明清 在制度創新層面鮮有建樹,統治者都將自己的精力用來——維 穩愚 民 啊什麼的時間倉促。。。。望有用宋朝文人治國開始,就完了。軍事上一直沒有再雄起過,唐風不再;科技上一直沒有再雄起過,止於四大發明;制度上一直沒有再雄起過,科舉取士文人當家。毛主席強調文人誤國,至理。1、夏商周:農耕經濟為主,主要的創新在農業技術上。夏及以前,農耕,治水。商,商業,軍事。周,農耕,封建。春秋:百家爭鳴,思想大爆發。2、秦漢隋唐:軍事、經濟、中央集權交替發展,科技進步也不受限制。秦,軍事,法制,統一,皇帝制。漢,中央集權,軍事。隋,經濟,九品中正制。唐,軍事,經濟。3、宋元明清:追求內部穩定,停止了對外擴張,停止了創新和進步,日益封閉。宋,文人治國,獨尊儒術。元,外族入侵。明:政治腐敗,內亂不斷。清:初期經濟高速發展,中期落後於世界科技軍事發展,後期閉關鎖國終止亡國。中國的強大在於秦漢隋唐,在夏商周的農耕社會基礎上,建立經濟軍事科技發達的農業帝國,對外擴張及輻射。宋朝開始文人治國,重空談,重理學,不務實,不重視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王安石變法,不重用人,不重實際,不重技術創新,單獨從制度上改革;此後中國曆次政治改革無出其右,經濟改革無出其右,其他改革再未出現。再趕上蒙古族強大的遊獵民族,中國由宋衰落,明矣。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直至於唐,其新未輟。宋後千年,衰弱至斯。流弊於今,尚談夢焉。
衰落意思是走下坡路 或者和歐洲比 發展速度變慢 那應該是盛唐 盛極而衰
如果說被歐洲超越 我覺得是1000年左右 文藝復興前350年,歐洲十字軍東征已成習慣 在宗教的引導和陰影下 人們發展出現代城市 人本位思想開始復甦 最旱的非宗教藝術出現 科學辯證開始流行
大勢所趨只是我們太蠢太大 歐洲也太低調 到了300年前才查覺同意安史之亂說,話說盛唐時期中華文明包容萬千的氣魄確實難得,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唐朝對少數民族的開放包容似乎也註定了唐帝國最終毀於異族人手中(ps:長安在開元盛世時期竟然住了10萬「色目人」,我個人認為是極大的安全隱患),安祿山的出現就是唐朝對異族人過於信任(尤其在軍事方面)的必然結果。雖然現在這個時點說這些有點內什麼大漢族主義,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清算歷史賬的話,正是漢民族在強盛時期對周邊異族過分的寬容導致了自我的最終崩潰!
看了之前幾位的答案,有些不敢苟同,當然以下內容只是我自己的觀點。輕拍。———割一下———我的觀點是中華名族從明末開始衰落的。為什麼呢?或者說理由呢?在我看來一個民族是不是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這個社會的制度是否還能繼續滿足這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還是限制了。而判斷是否促進和限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生產力的發展。明末開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接近資本主義的時期。可惜了,如果不是女真鐵騎的崛起,中國真的有可能觸摸到資本主義。那麼為什麼我認為不是之前幾位所回答的更早的時期呢?因為那個時候雖然國力開始衰敗,但那都是因為統治者的腐敗造成的,屬於我方唱罷,你登場。換湯不換藥。而真正到了明末,大量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和需求不斷湧現。我之前答過一個問題,說商人是最聰明的一群人,在明末也是一樣的。他們積極創造,積極改變。最後,我依然衷心的希望天朝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因為,我還不夠錢移民!
五代十國時期。
什麼是一個國家興盛和衰落的判斷標準?是實際控制國土的多少?是人口的多少?是藩屬的多少?是國際地位的高低?是政治的清明或者黑暗?經濟的發達還是荒涼?開放還是封閉?諸如此類的標準太多了。
依據的標準不同,答案可能完全相反。
元朝(如果認可其是中國政權的話)國土最為遼闊,「國際地位」最高,但它是中國興盛的時段嗎?早知道,當時蒙古軍隊屠殺數以千萬計的漢人,中國大地如同地域。
宋朝,國土萎縮,優尤其南宋只偏安一隅,對外稱弟稱臣(遼金),但是宋朝政治清明,國家和人民都相當富足,以如今的GDP論,宋朝是當世第一強國。
等真知灼見。
秦滅六國之後,國土太大以至於為了內部的穩定而消耗了太多的國力。
中國開始衰落不是一件或幾件事件影響的結果,可以說是必然的結局,各位都太糾纏在細節上了,我覺得毫無意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呀。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與文化(或制度)和思想發展有關,與其他亂七八糟的沒有關係,導致這種必然結局是科舉和裹腳。從有了科舉和婦女裹腳之後,一個是文化的束縛,一個對人性的束縛。
歐洲基督教向世俗化轉型時期客觀上就已經決定了中國落後的必然。基督教徒對上帝的信仰激情在世俗領域與自然領域必然表現出全方位的探索精神,而這種探索精神一般情況下無關乎道德。相比之下,中國人自先秦以降一直沒有擺脫泛道德主義的糾纏。高標道德主義的旗幟害苦中國人。這個流毒至今陰魂不散。
推薦閱讀:
※土耳其和希臘的這個邊界線怎麼劃分的?
※為什麼祖先墳墓裡面的文物要屬於國家?
※殷商人真的東渡美洲建立奧爾梅克文明嗎?
※運10下馬以後,為什麼要把基礎研究的資料銷毀?
※為什麼中國沒有形成生魚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