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衰落以後會變成一個自媒體的聚合平台嗎?

好久不上微博,今天打開統計了一下,最近100條微博裡面,認識的朋友發(包括轉發)的只有8條,其餘92條都是媒體、品牌還有大V的微博,這8條也只是兩個人發的,以前重度用戶的朋友發微博的頻率也大大下降而且鮮有回應,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像的。至少在我關注的人群里,新浪微博已經算是衰落了。我想問的是,新浪微博會不會就此演化成一個自媒體聚合的平台,讓用戶像瀏覽新聞網站一樣去關注名人和媒體,而不發聲?


有這個趨勢,也是微博應該努力避免的趨勢。

就好像昨天朋友發的微博,和我的評論:

他說:我覺得吧,微博本來是個全民健身活動,現在給辦成奧運會了

我回復說:段子手的出現,就像奧運選手來到了小區健身園地,器械上上下翻飛,小區居民剛開始挺新鮮,然後自己不練了,光看,看久了,覺得這些運動員也無非如此,然後就說沒啥意思,扭頭回家去了,運動員一看沒觀眾了,也TM撤了,健身園地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潮流是個變幻莫測的東西。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忽然發現身邊的人都跑到微信里去了,在微博上發一條信息遠不如在微信里發一條信息得到的反饋多。也許下一陣風吹來,大家又不知跑哪裡去了,留下的空城還是原來那座城,只是沒有人而已


我認為,新浪要想在資訊領域翻盤,必須要在演算法上下功夫。

門戶時代的新浪,微博時代的新浪,始終處在中國互聯網的前線。

然而,陳彤的出走,微信的崛起,極大衝擊了新浪在新聞、資訊領域的地位。主打陌生人社交的微博,在主打熟人圈的微信面前沒有多少辦法,而政策的管控則讓微博在內容生產上受到了限制。眼瞅著新浪博客的博主們紛紛轉變為微信平台的台主們,新浪沒有給出有效的辦法去應對,微信平台反而成為促進自媒體創業的第一平台,把天涯、新浪的大量原創者們都吸引進來。

那麼,新浪在做什麼?他們推出了微刊、長微博、輕博客,似乎在長內容方向上努力著。然而微信平台的各種變現手段,讓公號大咖們賺得盆滿缽滿,繼續使新浪既有的博客、微博原創者們流失著。

真正給微信平台帶來衝擊的是今日頭條。這個由80後創造出來的手機閱讀客戶端,一開始是個毫不起眼的新聞客戶端,這不僅沒有引起新浪、搜狐、網易的注意,也沒有引起BAT的注意。他們起初因抓取各種網站內容而飽受爭議,然後又積極開拓自媒體資源,從微信平台挖人,逐漸圈起自己的網路帝國。而他們的利器,就是自動演算法,用高大上的說法就是人工智慧。這個可以把有價值的信息通過演算法推薦給需要的人的演算法,讓零粉絲起步的自媒體小號們,一開始就享受了大V的待遇,不僅創造「10萬+」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且自動匹配的廣告收益也讓小號們在創作領域裡嘗到了甜頭。於是騰訊開始慌了,想要收購今日頭條,但遭到了拒絕,於是騰訊推出了企鵝號、天天快報,但是頭條又玩起了直播、視頻,推出了商品推廣返點……

這一切一切,新浪都只是觀望者,只在長長思考之後,遲滯地推出了新浪看點。然而這一自媒體平台既不能讓博客的博主們簡單轉化成看點的主人,又設置嚴格審核條件,既不能帶來巨大流量,又不能給入住者帶來什麼收益。是新浪缺乏技術支撐嗎?不是,技術很好解決。是因為缺乏移動互聯網精神嗎?是的,尤其缺乏互聯精神和人工智慧推薦思想。

更為變本加厲的是,新浪微博儘管隨後推出了「頭條文章」這個長內容編輯器,但是推廣卻要給新浪交費,說是可以讓文章被粉絲在首頁看到。難道,自媒體人用心創作的文章,不應該免費甚至被粉絲付費看到嗎?真心不知新浪是怎麼想的。既不給帶來流量,又不給帶來收益,你憑什麼可以獲取優質內容呢?

2016年互聯網大會上,百度李彥宏和許多互聯網大咖明確表示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是人工智慧,我們不知新浪是否有應對策略,人家張朝陽都表示搜狐在轉向工程師方向了,新浪還繼續守著明星們完網紅經濟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新浪微博的客服電話打不通?
關曉彤配得上鹿晗嘛?
應該怎樣看待@變態學教授無銘 在微博上發獵奇圖片的行為?
為什麼人人網、微博都已經或者正逐漸沒落,而Facebook和twitter卻依舊活躍?
如何看待王牧笛被指煽動醫患關係的微博?

TAG: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新浪微博 | 聚合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