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是什麼樣的學問?


·

根據以前錄音整理,比較粗略的介紹,其中有些錯誤,為了保持原貌,不作改動。

所謂的倫理學,簡單說就是我們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什麼樣的行為是值得他人讚揚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我們應該摒棄的?這就是倫理學所關心的對象。而倫理學的核心,就是道德。道德就是知道人們行為的基本規則,比如殺人、偷竊是不道德行為,幫助別人、遵守信譽就是道德行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道德」這個詞語,從媒體,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從父母;從同學·····這也是我們獲取或延續道德的最主要的途徑,道德是從社會文化或習俗中傳遞出來的,當然這種傳遞不意味著道德是一塵不變的。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道德會因為種種原因發生很多的變化。比如對於我們的父輩來說,他們可能持有一種性保守的道德觀,婚前性行為是被認為可恥的。但是對較為年輕的一代人來說,婚前性行為即便不是值得提倡的行為,但也絕不是什麼萬惡不赦的罪孽。通過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很明顯的就可以察覺到道德的變化其實是非常迅速的,有時候可能就只有幾年的時候,人們的道德就會發生一個明顯的改變。

既然涉及到改變,就必然存在兩種或多種截然不同的對於同一問題的道德觀。圍繞著同一件事情,我們每個人在道德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在中國,包括當下,認為把父母送到敬老院是不道德的;但是隨著社會老齡化的來臨,以及年輕人壓力的過大,特別是獨生子女群體的集體成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將來這樣一件事情一定會發生很大的爭議。那麼圍繞這些爭議展開的贊成或批評,就是倫理學。倫理學涉及道德,但是倫理學不關心精確的道德規則,而關心道德規則的基礎,由此來判斷一項道德是否符合道德,或者說是否具有有效性。

我們剛剛說,道德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指導,告誡我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被禁止的。在這樣一個簡短的定義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道德是對自我的一種規範。如果按照自我的心性去發展的話,只要我願意,沒有什麼可以限制我,我可以殺人、盜竊、姦淫,這是在沒有道德約束下,人類社會會發生的一種狀況。那麼現在人類產生了道德,並且這樣的一個道德是高於我們的自我的,自我只能在道德規範的範圍內活動,它就像是懸在我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只要我們越過了道德規定的範圍,道德就會給我們懲罰,以示警戒。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肯定知道,道德感肯定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可以想像,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一定存在著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就像我們現在在自然界里所看到的一樣。圍繞道德的產生,出現了很多的流派,什麼利他主義啊、利己主義啊、自由秩序啊、契約論啊,等等,直到今天,有關這個方面的探討,依然是一個熱點。在政治學,大家討論的是政治的起源,比如美國學者福山最近就出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法學或法哲學,法律產生問題一直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研究方向;而在經濟學,我們都知道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就是制度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的機制,其中一個比較重要一點就是研究制度的產生。

無論是政治學裡研究的國家、政治秩序,法哲學的法律本源以及經濟學中的制度的產生。它們都和道德有些很大的關係。因而對於道德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意見非常多也非常的雜,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一個看法。但是不管道德是怎樣產生的,我們能夠確定一點,就是道德的原型就是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法典,比如像《漢謨拉比法典》。在這些法律文件中,它規定了我們能夠做什麼,以及不能做什麼。這種規定它首先是高於我們自我的,我們自我要受到這樣一些規定的限制,因而在古代,道德被認為是天生的、被神所創造的,它獨立於我們人類的意志存在。比如我們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基督教思想家聖奧古斯丁就抱有這樣一個看法。這樣一種說法在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中體現的是比較具體的,比如占卜這種宗教活動,它就是對人的行為提出了限制,並且把這樣一種限制看成是神的意見。

這種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非常的流行,但是它無助於現代人去理解道德。並且從現實層面上來說,這種神律規定的東西引發的矛盾和災難是很驚人的。假以上帝的名義去做非道德的事情,在人類史中非常常見,也異常殘酷,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宣傳他是依照上帝的指示去行事,你無法反駁一個人究竟是不是獲得了神啟,這是極度個人化的體驗,外人無法驗證。比如太平天國運動中,楊秀清裝了兩個月的啞巴,突然開頭說他是上帝派來的,連洪秀全都無法否認。

所以將道德歸於上帝,從宗教的角度來說有其合理性。但是從哲學上來說,我們可能需要進一步思考它產生的那個基礎。為什麼楊秀清宣稱他是上帝的代表我們就應該聽他?我們是否要遵循這樣一種無法驗證的啟示?即便是符合我的良心的行為,它也是也符合別人的良心嗎?

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哲學家們持續的對道德問題提出深入的思考。亞里士多德是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思考的第一人,他的老師柏拉圖雖然也闡述過這個話題,但是相對來說,亞里士多德可能更具有條理性,他寫的《倫理學》一書,一直被認為是古希臘倫理學的典範。在這本書中,亞里士多德強調了德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德性是理性活動的產物,由此完成了對德性的辯護。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德性是經由實踐獲得的,因而他倡導教育的作用。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之後,這種道德觀受到了挑戰,後來的哲學家雖然也強調社會對個人道德的影響,但是他們通常認為道德與個人之間的聯繫,比道德與社會之間的聯繫要緊密的多。

比如休謨,他就認為道德和個人的情感之間有很強的聯繫,他認為道德是由情感決定的。在經過一系列的論證後,休謨得出了一個結論,理性不是人類行為的動機,而趣味(情感)則是慾望和意願的源泉或動力。但是休謨的看法並沒有解決我們剛剛所說的那個疑問,如果道德是基於個人情感?那麼我們究竟該怎樣判斷哪個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哪個道德情感是非道德的?

首先對此提出疑問的就是康德,康德為了反駁道德和情感的關係,提出了道德只能基於理性,並且道德只有通過理性觀察才能夠獲得,這是對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反駁。在康德那裡,道德就有絕對價值的地位,它是一種義務,而不是目的。義務不受目的的約束。一個商店的老闆,為了生意而講誠信,在康德看來就不是道德行為,因為他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假如這個老闆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人們之間不該相互欺騙,於是他不欺騙顧客,那麼在康德看來,這才是道德。兩件事情雖然從結果上看是一樣的,都沒有欺騙顧客,但是只有出於義務而非愛好(愛好是利益、慾望、情感等因素的集合)的行為,才是道德行為。換一句話說,在康德看來,我們做有道德的事情,不是為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而是我們有義務這麼做。

這就涉及到了康德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終極的善就是出於義務而行為的善,即實踐理性的善。由此他得出了兩個命題:一個人採取的義務的行為,它的價值不取決於它所要實現的意圖或者最終實現的意圖,而取決於行為發生時所遵循的原則。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看結果看過程。一個人行為的結果是好的,不代表他是有道德的;相反,只要他的行為是符合理性原則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說它是道德的行為。接著,康德又推出了一個命題,作為對之前兩個命題的總結:所謂義務,就是尊重法則所產生的必要性,這就話比較繞,解釋一下就是說:義務就是對法則的純粹的、絕對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是因為你害怕法則會懲罰你,不是你喜歡某部法律所以才尊重它,而是沒有任何個人原因的,純粹因為它們是理性的、排除了愛好之外的產物,所以我們尊重它。那麼這樣的一種排除了愛好的道德之舉,只能存在於理性本身。

那麼這樣一種道德觀,我們剛剛說,它不考慮行為的結果。只要符合義務的行為,不必關心它的結果是什麼,也就是說,它有可能是可以傷害別人利益的。那麼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判斷一個行為究竟是不是道德的?康德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他說,很簡單,我們想一想,所有人多這樣做,世界會什麼樣子?這就是所謂的道德普遍法則,除非你也願意這樣一個法則成為一個大家普遍可以實行的法則,否則我們就不應該實施它。你喜歡姦淫?除非你願意你的母親、妻子、女兒也可以被姦淫,否則你就不應去做姦淫的行為,當然,在普遍法則中,康德依然強調,我們這麼做,不是因為不姦淫本身是對我或我的家人有利的,而是因為姦淫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康德把這樣確立的規則稱為絕對命令,它區別於假言命令,如果一個人,你必須做這件事情,因為你做這件事情能夠獲得XXXX好處,那麼這種命令就是假言。絕對命令是沒有原因的,我們做它只是因為符合理性,而非為了得到什麼。

那麼康德的這一推論,提到了道德兩個與之前哲學家們不同的觀點:一、道德是個人自律的產物,而得社會的影響,二、道德是普遍性的。這與亞里士多德的道德是受社會影響的產物是截然不同的,也不同於休謨的所謂的道德是由個人情感所決定的,甚至在康德學說中,道德和幸福也沒有關係,我們做道德的事情,只是因為他道德,而不是其他。康德的這一要求肯定太苛刻的,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康德的道德觀就是論心不論跡,你心有「罪惡」,行為再利他,給他人帶來再多的利益,你也不是一個道德的人。

人生那麼短,而康德式的人又太累,我們終究是享樂的動物。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哲學派別,他們試圖將享樂啊、利益啊、愛好啊,重新帶到我們的道德觀中,這個哲學派別就是功利主義,以邊沁、穆勒為代表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和康德主義的最大不同就是功利主義重新考慮行為的結果,如果一個行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幸福的,那麼在功利主義者看來,就是符合道德的,乃至這種道德可以犧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這就是功利主義原則,依據這樣一個看法,道德就是增加人類幸福的行為。當然這些主要是邊沁的觀點。但是這個觀點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為了增加社會的整體幸福,我們可以壓迫一小部分人嗎?比如古羅馬的斗獸場,人們從奴隸和猛獸的廝殺中獲得了巨大的快感,乃至這個快感超過了奴隸自身的痛苦?那麼這個行為就是道德的了嗎?這是功利主義所面臨的困境。穆勒對這樣一個學說提出了新的定義,他寫有一本書,叫《功利主義》,功利主義這一學派的名字就源自這本書,在這本書里,穆勒提出了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之間的區別,並認為高級快樂是可以培養的,高貴之人的行動的目標不僅僅是追求自己的幸福,更多的時候還是要讓每個人都感覺到幸福。

那同樣,除了功利主義,還有其他哲學家對康德的理論提出了批評,最具有典型性的一個人物就是尼采,當然尼采也批評功利主義。尼采喜歡古典主義,也就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在尼采看來,康德的所謂義務是奴僕們應該遵守的,而主人應該追求個人的超凡成就,這樣一種超凡成就的追求,是有利於社會或人類總體發展的。因而他把康德的道德觀稱作奴隸道德。當然,我們知道,尼采是以破壞者的角色出現在我們的哲學史上的,因而我們很難從尼採的文章中總結出究竟什麼是他所認為的合理道德觀,除了那條「去尋求自己的價值」之外,我們很難再做出其他的總結。那尼採的這樣一種批評者的姿態,它破壞了康德所建立的那個普遍的道德原則。「尋求自己的價值」如果可以看成是道德的話,那麼那個統一的絕對道德將不復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的道德觀,並不像康德所宣稱的那樣具有一個單一的道德法則。這就是所謂的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可以區別為文化相對主義和倫理相對主義。所謂的文化相對主義就是認為的確存在不同的(文化)道德觀,而倫理相對主義則認為,存在的不同道德觀都是正確的。

薩特繼承了尼採的這樣的觀點,在薩特看來,沒有什麼統一的道德原則存在,有的只是個人的選擇,不過與尼采不同之處在於,薩特認為我們的選擇,不要只出於個人的目的,而應該為了社會的總體利益進行選擇。「人除了自己所創造的那樣,什麼也不是」,這句話幾乎是尼采觀點的翻版,但是接下來薩特說:「當我們說對自己負責時,不是說對自己個性負責,而是對所有人類負責」,我的行動反應我的道德,而不是我的道德規定我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存在主義,自己為自己選擇,自己為自己造就。

·


我不是專業人士,僅僅憑藉我看過的入門級教材談西方倫理學,談錯了請專業人士糾正。

西方入門級倫理學是用思辨性的方式分析道德問題。下面貼出《倫理學與生活》一書的部分目錄:

第十二章 說謊、欺騙、背約與偷竊

12.1 非結果論的與結果論的觀點


規則非結果論的觀點


結果論的和行為非結果論的觀點


12.2 說謊


反對說謊的理由


贊成說謊的理由


溫和觀點


研討實例


12.3 欺騙


反對欺騙的理由

贊成欺騙的理由


研討實例


12.4 背約


不言而喻之契約


一種不誠實


人的諾言


反對背約的理由


贊成背約的理由


研討實例


12.5 偷竊

反對偷竊的理由


贊成偷竊的理由


研討實例


主要倫理學理論的相關觀點

——————————————————————————

由此可見,這本倫理學教材的意義不在於向你灌輸特定的道德理念,也不是指望你當個好人,而在於讓你學會思辨性的思考道德倫理問題,能夠用犀利的大腦去解析自己與別人的價值觀在邏輯上誰漏洞更少、更強悍。(倫理學問題其實是最適合拿來當辯論賽題目的,比經濟、政治類話題更合適,因為倫理學談的是「應然」而不是「實然」)

中國的道德教育缺乏思辨性,是一個極大的缺陷。本來,我國人民宗教觀念不是很強,生活中大多數人不接受宗教典籍里寫的道德規範,無神論色彩濃厚的我國最適合對道德問題進行思辨,但是我國的道德教育偏偏不是思辨式的。知乎上的道德問題,多半都是一個人丟出特定價值觀,然後一堆價值觀相近的人撲上來點贊。

如果對倫理學有興趣,一定要克服「我支持的價值觀就是好,我就是要點贊」的想法。而是必須看看對方陣營與自己陣營的邏輯,然後自己去思辨出一套邏輯強大的說法。

凡是在倫理道德問題上玩「抱團取暖」這一套的人,就與倫理學永別了。

如何區分性自由、性開放、縱慾、淫亂、濫交? - 城市獵人的回答。這是我對某倫理道德問題進行思辨的結果,歡迎指教。


康德提出的四個問題之一,人應該做什麼,其他三個引向了哲學,神學,形而上學


倫理學是哲學這個大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道德哲學。主要是關注道德,善惡,德性,公正,正義,權利,平等等等方面。如今很多電視或者節目都冠上了倫理二字,其實這只是很淺顯的理解,也只是倫理二字的某一個方面而已。倫理學還是以哲學思想和思維為基礎的。作為學科來說,有屬於自己關注的問題和研究體系,基本上還是用哲學語言在解釋問題。


探索人類快樂的本質,分析在何種狀態下,人類會獲得或失去快樂,並說明在行為與思想上該如何去做,才能變得快樂或者避免不幸。雖然其他美好的事物也被認可為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像是財富、健康、友誼與生活在公正的社會中,但原則上還是強調以培養道德與心智上的善行為主。


倫理學是哲學的一部分,是對善於正當的研究,是對人的問題的思考。人是怎樣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人如何可以更好的生活?


身邊有研究倫理學的,個人了解不深,但初步感覺是倫理學的基點是建立在人是生來高尚的,至少比其他物種在本質上是不同並且高尚的,然後再去討論高尚的人類應有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並且愛鑽研細節和悖論。


倫理學是一種具有很大的效用和令人愉快的科學。


推薦閱讀:

如何使美國崩潰或者如同蘇聯一樣解體?
為什麼戰國時期人可以同時在幾國為相?
為什麼內地人在面對台灣話題時絕大部分人稱呼自己為「大陸」?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技進步?
有什麼關於泰州的冷知識?

TAG:哲學 | 文化 | 倫理 | 社會 | 道德哲學倫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