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書籍應該慢慢仔細閱讀,還是快速的看上很多遍?

有的時候遇到一本優秀的書真是會產生一種突然捨不得把它看完 相見恨晚的感覺?我覺得慢慢看一本書會印象很深,但是時間長了會感到厭煩,而且世上書太多了,聽有的人說精讀是一種很不好的閱讀習慣,會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然而如果一口氣把一本好書看完會很過癮,而且相同時間可以看好多本,或者把一本書看上好多遍。但是有的書後讀得快又會覺得記不住,馬上就忘了。那麼大家的讀書方式又是什麼呢?可能對於不同的書閱讀方法不一樣。


讀書跟上知乎是一個道理。

有質量的書需要精讀,沒營養的書只需走馬觀花。上知乎也一樣,有些很有意思很有深度的問題,你需要深入了解和思考,但有些幼稚無聊的問題只需換得一笑足矣。

如果你在知乎上一天瀏覽了200個問題,回答了100個問題,那麼,大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你只是來吐槽和觀光旅遊的。你風捲殘雲般席捲了一遍知乎,到最後能留在大腦里多少東西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你針對知乎上五個以下的問題去做深入的思考和資料查閱,那麼,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是非常強大的。把某些觀點留在了腦袋裡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你經過深入思考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你會發現,不久之後,幾個問題的某些點不知不覺的聯繫到了一塊,於是,一個新的思考和一種新的思想就誕生了。

我特別希望在知乎上能做到教學相長,回答問題的人本身可以看做是在「教」,提問的人本身可以看做是在「學」。但是教者不應該滿足於揮灑文章間「教」的痛快,而應該細心梳理思路,趁著某個問題的提出做更深入的思考,這樣便能做到教學相長了。

讀書亦然,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需要淺嘗的書看看就行,但有質量的書需要慢慢讀細細品味深入思考。至於如何分辨什麼才是有質量有營養的書,這個誰也教不了你,看你的興趣點了。你要是只對娛樂新聞感興趣,那再精讀也沒什麼價值,當然,你沒準可以因此成為一個八卦記者。


永遠不要在意讀書速度快慢 用你覺得舒適的速度去讀

時間充裕看得下去就慢慢看 看不下去要應付就快快瀏覽

讀書本是享受的事情

不用怕讀太快看不懂 以後某天就會看懂的


我有個方法,特別適合讀那種難以讀下去的書。

凡是好書皆要趁熱打鐵讀兩遍,第一次是映像,第二遍是內核。第一遍是速讀,第二遍是精讀。

有的人讀一些書,雖然第一遍看完了,但只是留下一個映象,到最後只是記得:啊,這本書,我讀過,然後,然後,然後就沒然後了。想著哪天再找個時間讀過,但人生這麼忙,又忘記了。

這樣的讀法速度其實也很快,因為第一遍只要留下一個映像就可以了,不必計較細節和更詳細的情節。好,趁熱打鐵,借著這個映像再細細咀嚼細節其內核。兩遍下來,不僅收穫大,記憶深,而且體悟也比讀一遍深刻。而且時間用的並不多。

給贊了再更案例分析!


如何閱讀一本書?

對於小說及消遣類的書,儘快讀完就好了;但對於需要精讀的書,應該如何閱讀?

我的觀點是,精讀類的圖書也是快速閱讀,需要的情況下再讀重點章節/觀點的第二遍。我讀書很快,普通厚度的一本書一般不會超過2小時。看《罪惡之城》的時候,用了近2周時間,讓我非常驚訝;後來發現別人看這本書需要3個月,於是平衡了。

與此相反的觀點是,精讀的書需要慢慢細讀,做好讀書筆記,整理出整本書的脈絡,摘錄重要的觀點和語句。

讀書方法無對錯,適合自己就好。這裡想探討一下讀書筆記和讀後感,我比較適合後者。

讀書筆記是一種幫助理解作者思路以及整理自己思路的方法,讀書筆記做的好的人,一般對知識的分類及整理也會做得比較好;但我不贊同摘錄性的讀書筆記,原因有3點:1)太費時間;2)影響整體思維;3)減少了自己思考的時間,有助於遺忘。

目前出版物浩如煙海,即使是只看經典著作,窮其一生也看不了多少;而且每個人真正能用於閱讀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對於閱讀的期望值其實很低,一本書能有1-2點讓我學習到的地方就已經很滿意了;如果能有3-4個learning points,簡直就要感動了。出於這樣的考慮,即使是需要精讀的書,快速閱讀也基本能滿足找出幾個學習點的需要(這些學習點會反覆看);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再讀幾本書。

邊看書邊做讀書筆記速度太慢,造成的後果是,看到後面有可能忘記前面。第一遍看書,無論是多重要的書,都先快速看完全文,腦子中有一個整體印象;即使是某些地方不理解,也不會停下來去查資料;有時候看到後面,前面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這樣一遍下來,腦子中是整本書的結構,以及某些特別觸動的地方,這些地方會再看第二遍,慢慢的看,把自己的思路理清。

不贊同做摘錄的另一個原因是思考減少,遺忘增加。當你做摘錄的時候,是在重複作者的思路,而不是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另一方面,我們都有這種經歷,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自己就會覺得很安全,就不怕忘記了。因此,記錄其實是有助於遺忘的。當你把書中一些重要觀點和思路摘錄下來,自己會覺得很放心,大腦也會很放心的把它們遺忘,因為已經記錄下來了^_^

我看書的時候,很少會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而是尋找一些關鍵字詞;看書時,重點關注的是,作者和自己思路的不同之處。舉個例子,《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建議看正文之前先看看前言和目錄,而我平時就是這樣做的,所以這部分不會用很多時間,一掃而過即可,只關注作者和我不一樣的觀點。

再比如作者建議同類的圖書可以一起看,這也是我平時看書的方法,比方說前一段時間看理財的書,找了10本理財書同時看,這樣效率非常高,因為這些書必定會有相同和類似的地方,而這些一樣的地方掃過即可,不用仔細看了,只需要關注每本書的特點以及和別的同類書的不同之處。

我不做讀書筆記,理由如上所述,但我寫讀後感,不同之處在於讀後感不重複原文中的內容,就書中2-3個感觸最深的learning points展開;在寫這幾個點的時候,通常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了,並且可以結合到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否則不會有感觸。在寫讀後感的時候,往往需要回到原書中再次深讀那幾個感觸點,這一次次的重複,會把這些地方弄的比較透徹。

讀書從實用的角度來說,能在實際中運用才是最有效的讀書,而讀後感可以成為從書本到實際的橋樑。當然,讀書的目的很多,有些人是為了消遣,有些是為了搜索資料,這些就另當別論了。

這種讀書方法不足之處在於速度太快,會有遺漏;但轉念一想,重要的、關鍵的地方總歸會記住,沒有人能覆蓋所有,那麼即使偶有遺漏,又有何妨?


讀書是個苦差事,特別是當你遇到一大堆感覺非常不錯的書的時候。

我屬於典型的無理性買書狂魔,基本上是覺得這本書不錯就趕快買下,對於那些比較多的,基本上是一口氣買完,然後扔到一邊,慢慢看。結果到頭來,書還是在不停買,家裡的書堆了一大堆,還有好多好多從沒看過。

所以我現在買書,除非特別想看,特別是打算一口氣讀完的,我盡量忍住不去買。

相對來說,我現在是這麼一種讀書模式:以一本書開始,然後根據其中提到的再去延伸閱讀,到頭來一下子看了一堆相關書籍,也使得對於整體有了較為深的印象。

或者是以某個問題、觀點為中心,進行放射性閱讀,找相關書籍,一本一本讀。

用第二種方法,我看完了除了《紅輪》以外的索爾仁尼琴的主要著作

以第一種方法,我讀完了關於古拉格的基本比較容易買到的書籍。

所以給樓主推薦下我的這兩種方法


讀一本好書,有如置身溫水之中,一目掃過,也會在腦海里產生印象,反過來去感受內容,畢竟只要是言之有物的文字總是需要聯想和思索的,哪怕是笑話、趣聞。相反,一目十行的往往是工具書或者知識儲備類的書籍,這些書籍只需要你知道,亦或者看某些書讓你有略過、不假思索的感受,那麼是否是好書就值得商榷。

所以,我認為看得快的,必定不是能讓自己認同接受的好書。


就自己而言的話,我是喜歡仔細的讀一遍,然後就放下了。再等到未來某一天突然想起這本書的時候,再翻出來仔細看一看,感覺真的爽翻了= ̄ω ̄=


小時候吃旺旺雪餅,正面有白點的是甜味的,背面是沒味的, 膨化產品加鹽,有時候也吃出鹹味。

因為味蕾分布的原因, 如果你正面朝上吃下去, 你就會先感覺甜, 當糖被吃掉,後面的咀嚼就沒那麼過癮了。

開始反覆嘗試, 第一塊先甜後咸, 第二塊先咸後甜 ....

後來我就不管了, 撕開包裝,抓出哪塊吃哪塊, 先甜先咸都無所謂。

現在我不吃了。

不知道大家對於樂百氏AD鈣奶有沒有印象,粒粒果的。

冬天早上上學,熱一瓶, 用吸管戳個小洞,就不要吸管了。

就著小口吮吸。 喝到一半, 撕開鋁箔, 大口暢飲, 嚼著粒粒果。

舒坦。

沒有粒粒果的娃哈哈我拿回形針戳過, 喝到第二節下課吃泡麵。

幹嘛在乎你怎麼喝,怎麼吃,怎麼閱讀呢(慢嚼細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益身體健康)。

我們享受的是過程。

趁著喜歡,慢一點快一點都很好。


(以下都是說的看小說或其他文學類書籍,如果是學術類[我不搞文學,所以文學類對我來說就不是學術而是興趣]的書籍要另當別論。)

1. 根據自己讀書的目的。

對於我來說讀書最主要還是一個愛好,我並沒有給自己設一個目標。一本書一過目就忘了也沒關係,因為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閱讀時帶給我的感受。很多書我一直都記得自己很喜歡,並且會推薦給別人,但是要我複述下內容我可能也就只記得一個梗概。

一本書我是盡量能快點讀完的,因為還有其他很多想看的書在等著我。不知道其他人會不會有這樣的感受:就算是一本很喜愛的書讀得時候愛不釋手,讀完之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你可以開始你的下一本了。

這樣說來,其實我看書是沒有什麼目的的。如果你有目標,那麼可能需要控制自己的讀書速度,如果沒有,那麼這種東西還是隨意點好。

2. 根據自己的口味。

讀書就像談戀愛,對方再好如果不適合你,再怎麼努力也不行... 一本不對胃口的書,讀起來就會很慢。因為它能抓住你注意的點很少,所以你必須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讀它。而且,到最後你會發現就算你認真的讀了可能收穫還是很少。對於這類書,我對自己的建議也是放手為好。但是我目前很少棄讀,倒不是因為是經典。原因一個是因為已經都買了(一般只讀紙頭的),而是因為已經讀到一半了。

而對於那些正是你的菜的好書,閱讀速度其實自然就會上來的。那種能輕易觸碰到你G點的書,如果讀得太慢就像前戲做的太足,書還沒高潮你可能已經被玩壞了... 那種讓自己愛不釋手的書可能會想要讀得比平時更仔細,但是一個小時下來你會不會有老眼昏花的感覺?有些事如果做得太勤懇,就會忘記了享受,切記...

3. 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

我讀書偶而做摘抄,偶爾寫寫讀後感和點評,而且從來沒有做過認真的讀書筆記。因為我是純讀書,所以自然快。而且我讀書的速度很這些年都保持得平均,慢不得也快不得,慢了就容易走神,快了就囫圇吞棗了。我覺得如果閱讀的速度可以形成有一些層次是再好不過的了。讀詩一檔(瞎掰的,我不讀詩),讀雜文三檔,讀小說五檔(,作學術要倒檔?哈哈),估計這樣才是最不耗油的最高效的方法。

另外讀書的速度跟讀書環境也有關。我習慣於在車上和睡覺前讀書。電車上到站要下所以看慢了可能還沒翻過去一頁,也不好找到可以停的地方。雖然會早點躺床上去,但是為了不睡太晚所以都保證一次量要合適。如果是拿好一個下午的時間到咖啡館或圖書館正襟危坐地看書的話,我覺得我看書的速度又會與平常不同的。

噢,對於我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一次只讀一本,不會多本切換,然後就是不棄書真的有點痛苦...

4. 根據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一目十行,有些人過目不忘。每個人讀書習慣不同,其實個人能力也是不同的。那些一目十行還能過目不忘的人確實讓人很羨慕。就算我自己有時候摘抄,但是我幾乎記不住文章中的句子的,所以我很羨慕那些一說話就能引用別人的名句的人。但有一次,在一個人的文章中注意到一句TA引用的話,一google才發現出自一本自己看過的書。而且關鍵是對於那句話的理解,我覺得TA用在自己的文中的意思跟原文的意思應該有出入... 然後我就覺得記得書里的句子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了。

對了,上面我一直說自己讀書求快,其實我跟別的朋友比我讀得算慢的,這也是個人能力。

最後,關於該如何讀書才是珍惜好書問題,我覺得就像愛情一樣,還是應該隨緣。你可能從一個百分百的姑娘身邊匆匆而過,趕去和一個和你一點不合的姑娘相親。沒辦法,我們還是只得多讀,多積累,保持虔誠的心,為心儀對象的到來做準備。就算最後TA沒有來,也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答案就是愛過。


首先,我還是想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不管是快速地略讀還是慢慢地細讀,保持對讀書的熱愛與堅持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你選擇的方法。

又說起小時候,先說題外話,我們那代教科書里出現頻率最高的魯迅的文章,教科書里對魯迅文章的解讀,可謂是一字一句斟酌的地步,看似很細緻,可我那個時候就認為,萬一人家魯迅沒這麼想,有時候情緒之下一氣呵成,也沒想那麼多的。所以藉此想說,細讀,也要找好方法,教科書的那種,顯然沒什麼大用,反倒破壞了文章的美感。而小時候讀書,如果你不是個很有個性看法的小孩,大多都是父母老師還有什麼專家推薦世界著名名著看,

,有的也許喜歡有的也許就沒看出個名堂。而當自己逐漸長大後,隨著個人喜好、興趣、閱歷的不同,讀書的偏好就顯現出來了。不管它是小眾,還是邊緣,抑或是爛大街,俗套,甚至是沒營養,但只要是你想要的,你心之所向的,那就是讀書。別人的推薦不過是建議,但不要總挂念在心上,不要去想覺得大家都說好的書我怎麼就沒看出來,這有可能給你造成疑惑反倒阻礙了你,不要過分咀嚼別人嚼過的。

再次是不同的書,我也覺得有不同的方法,簡單列一下我的。對於經濟類的,相對於是我的愛好與專業,我會選擇細讀專業化高,代表作者主要觀點分析的細讀,其他掠過;而這幾年對政治民主社科的熱愛,也看了不少國內各類學者的文章書籍,大多是社評為,我會反覆斟酌其觀點,而其他就簡要讀過。至於其他更多的,我還是偏向於選擇你喜歡的你的能力閱歷所不及的細讀。

舉個例子。以前無意識的在好幾個地方看見推薦杜拉斯的《情人》,而若有若無的評論更引起我的興趣,於是懷著激動的心情買來看,然後,從開始的勉強高興到還行到看完了鬱悶不已,因為我就沒懂!所以不覺得怎樣。後來,算是時間流逝吧,也看過知道過某方面的情感後,讀到王小波的雜文。王對其評價很高很高,讚美作者,讚美譯者。於是帶著疑惑又拿來看了一遍。而才拿來,看到年輕的杜拉斯對那男的說的第一句話,我就激動了。看完了,我也才理解,王說」《情人》絕不是看起來的一氣呵成,它的每句話每個詞都是作者反覆推敲的。「的含義。而目前我有看完本書,是馮唐的《不二》,一位中年讀友推薦的,可是奈何閱歷不夠,其文章淫亂到只好快速掠過,但又覺得有意思,於是寫下十年後再看的評論。這就是能力和閱歷不及,時間不同,能力不同時,對書的看法也不一樣,所以要細讀。

而我很欣賞喜歡我在國外讀書的朋友的老師的閱讀要求,推薦你一本書,給你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每隔段時間上交一篇論文,因為不同時間不同閱讀進度,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或許能給點啟示。

不同人對書的看法不同這點真的也很重要。對於第一位解答者說看完《百年孤獨》和《1984》沒意思,而我卻認為非常有意思,特別是《1984》。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反烏托邦的代表作,不僅僅是對前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的嘲諷,聯想到我們當今社會政府對個人的控制,言論的不自由,還有那些所謂五毛黨從何而來等等,其現實意義令人發省。甚至偶爾想起結局,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都不禁不寒而慄。所以自己把握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怎樣,多讀書,總是好的。看你喜歡的,別人的推薦只是敲門磚。乾爸爹!~


我總是這樣想:若我下一秒猝死,我現在該幹什麼?答案必然是干快樂的事。

怎麼快樂就怎麼讀書吧。

別人認為…


這樣或是那樣更易於進步

何必在意那麼多。


應該是:嚼讀(仔細閱讀)和速讀、翻閱(快速閱讀)交叉進行很多遍。

仔細閱讀不等於慢慢閱讀

快速閱讀不等於讀得馬馬虎虎


不需要太計較閱讀的速度,隨心所欲,享受書給我們帶來的感受便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跟你的閱讀快慢沒有太大的影響。有的人閱讀速度快,他思維照樣不停歇,有的人需要一字一句閱讀才能感悟出自己的東西。所以,讀好書,不在乎你閱讀的速度,而是你的態度,思維,還有培養…我個人比較推崇「實踐出真知」,你要不知道結果,試試兩種閱讀速度不就知道了?!


讀著讀著就會自發的有適宜的讀書方式了。


IMHO:1、讀書最重要的是繼承精神,也許五年後,你忘記了書的內容,甚至忘記了你曾經讀過這本書;但是,書中文字所負載的思想與精神卻在你讀完它的時候就根植於心中了,讀書的收穫不知不覺的培養了你新的良好習慣,默默地在你的生活中發揮作用。

2、好書所表達的思想是想通的,也可以用融會貫通形容,在讀下一本書的時候會與前一本書產生共振,這樣更能加深理解,所以,用太長的時間反覆讀一本書不好。

總之,讀書就要融會貫通、繼承思想(我還沒有「為往聖繼絕學」的境界,但是讀書確實提升了自己,讓我學會了經營生活)。


我個人還是喜歡慢慢看書 而且優秀書籍有時間可能多讀幾遍 (咱有興趣情況下 而非為了完成而完成) 我個人覺得 讀書 帶有情節性的 一般第一遍比較追求情節 慢慢 開始比較重細節 以為我比較懶 我個人看書比較慢

哈哈 當然 讀書十一輩子的事兒 我看書也不多 還是得進步積累 關於讀書自己也在摸索中啊 共勉


慢慢細讀是為了理解,看很多遍會更好記憶。題主也說了不同的書籍要有不同的讀法。個人建議是慢慢讀書,理解之,然後放一段時間再拾起來看,這樣既能重溫書中的精華,又能把第一遍不理解的東西看懂,豁然開朗。


記起以前看紅樓夢,小學看的是青少年版,薄薄一本囫圇吞棗看完了,人也認不全,後來高中某個暑假拿到全本仔細看了一遍,很多細節讀起來別有滋味,每天晚上都隨手翻翻,翻到哪章就看到哪章,居然也一點都不厭煩,反而越發覺得裡頭各種人物刻畫的精妙.再說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本來這是以前高中課文,那時看節選,只覺得先生對於地壇四季的描繪生動鮮活,但上大學以後在圖書館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才覺出這其中映襯的人生百態,人來人往,關於生死,苦難和救贖,真情和溫暖幾乎讓人鼻酸落淚,所以好文章好故事,真的具有常讀常新的效果.

當然這可能也跟個人喜好有關,但我個人建議是對於故事類的書可以先通讀一遍,如果有興趣再重溫喜歡的章節.至於具體你是速讀還是精讀,我覺得還是看這本書是否吸引你了.最好看完想一想自己能否再講出這個故事來或者把自己的感覺拎出來問一問,所思所想所感所得,不一而足.

最後,閱讀要長久,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就好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做書蟲的快樂.共勉.


閱讀要理解,無關乎形式。理解在內心的烙印收益終身


推薦閱讀:

合法地免費下載英文書籍的網站有哪些?
如何寫出好的書評?
古詩詞中有哪些看過一眼就被折服的句子?
《冰與火之歌》有什麼經典的英文台詞?
如何閱讀一本書_大家上圖來晒晒你的讀書筆記,學習下不同的筆記模板?

TAG:閱讀 | 閱讀分享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