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有沒有過了很多年之後證明是錯的或者不是很嚴密的?

主要是指的是自然科學類的。獎錯結果不一定錯。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 和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相關問題「諾貝爾獎」成果,有被證實有錯誤的嗎?


193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費米,因為費米通過中子輻照技術產生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但當時所有的人都沒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費米在實驗中產生的新元素並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個。

事情是這樣的:費米他們當時的設想是利用中子轟擊鈾-238,形成新的核素,新核素再通過β衰變衰變到93號元素,最後再對反應產物進行化學提純,提取出93號元素。

由於當時人們還並不知道錒系元素的存在,所以費米順著元素周期表一路查下去,最後認為93號元素應該屬於ⅦB系,而93號元素的化學性質應該與同一豎排的75號元素錸的性質接近,即應該是一個準錸元素。他們對核反應產物進行了化學分析,並成功的發現了一種與預期性質一樣的新元素。

不過費米小組的成員還是有些困惑:按照他們的分析,反應中產生的新元素應該占較少的比例,但實際實驗中生成的反應產物遠遠多於預期。雖然之後的一段時期內世界各地的其它實驗小組都重複了該試驗並證明了他們的正確性,但是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有些不安。

費米因為這項研究工作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正當費米帶著家人逃離義大利去斯德哥爾摩領取獎金時,在德國,哈恩、斯塔拉斯曼和Meitner等人發現了核裂變現象,當費米小組的成員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已經錯失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機會,那就是發現核裂變。

費米等人在實驗中用中子轟擊鈾核,今天的我們知道這可能會導致核裂變的出現。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實驗中鈾核發生裂變,其中就包括了43號元素鍀。由於當時人們尚未發現元素鍀,費米他們就誤把43號元素當成93號元素對待了,坦率的說這個錯誤是很難避免的,當時誰也沒想到原子核會發生裂變。費米在用中子轟擊鈾元素之前也轟擊過其它元素,它們都沒有發生裂變,所以在慣性思維的驅使下費米很難會往裂變方面去想。

=================================================================

評論中有人在問為什麼費米他們當時沒有測量原子量,我找到了費米於1934年發表於&上的文章:

因為我不是學化學的所以很多地方沒怎麼看懂,不過大致能看出來費米他們使用的是排除法,他們把鈾附近的元素都排除了(因為化學性質明顯不同),最後推測可能是93號元素。

當然,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困難:這種新合成的元素壽命只有13分鐘,它在反應過程中還會不斷地衰變產生新的元素,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分析的難度。


有的,比如,額前葉切除術

葡萄牙神經科醫生、科學家安東尼奧·莫尼斯 ,因「發現了腦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而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49/。

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這引起了安東尼奧·莫尼斯的注意。於是他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最初,他嘗試通過向額葉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毀神經纖維,但是不久就發現這種做法也會損害到大腦的其他地方。於是他便開發出了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來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

當實行這一手術時,醫生需要在病人的顱骨兩側各鑽一個小孔,然後將腦白質切斷器從洞中伸入病患腦部,在每側選擇三個位置實施手術。這個儀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長而精緻的螺絲刀,不過它的頭部側面開了口而且沒有尖端。然後醫生需要拉動手柄,開口處的鋼絲在拉動作用下便會凸起,切斷神經纖維。1935年,阿爾梅達·利馬在莫尼斯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例這種手術,第二年他們將結果共之於眾。他們所治療的第一批20名病人全部存活了下來,這一手術很快在其他國家也流行起來。1949年,莫尼斯因此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

現在對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所做出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的,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手術對象在經過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並且也有一定的死亡率,

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如《飛躍瘋人院》、《禁閉島》、《美少女特工隊》)將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描述成使人喪失反抗意識的手術。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調查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手術後沒有多少變化,另外三分之一比術前還有所惡化。隨著後來藥物治療的發展和其他更精確腦外科手術的發展,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被拋棄。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用前額葉切除術消除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的癥狀,彷彿前抗生素時代,對於受到嚴重創傷的肢體所做的截肢處理。在某種意義上,截肢可以降低(膿毒)敗血症的可能從而盡量保住人的性命,而前額葉切除術可以讓病人停止傷人或自傷、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多麻煩。但是,與截肢者仍能保留/代償部分運動功能不同的是,人類思維活動的中心是無可替代的。一旦前額葉與其他腦區的聯繫被切斷,患者的高級思維活動將被破壞,沒有人格和尊嚴可言,幾乎成為行屍走肉了。

參考資料:維基中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8%84%91%E5%8F%B6%E7%99%BD%E8%B4%A8%E5%88%87%E9%99%A4%E6%9C%AF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89%8D%E8%84%91%E5%8F%B6%E7%99%BD%E8%B4%A8%E5%88%87%E9%99%A4%E6%9C%AF#5


以下內容來自:

作者:卓克

鏈接:https://m.igetget.com/subscribe/7qNXJ9Mq5roBjRnN071mLdVz83PMGrd7h5sXGoplXbE2kOAaye6gY4GxWZvDK8O1

來源:得到App訂閱專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犯錯誤的諾貝爾獎

不足分幾種,先說最嚴重的,那就是知識性的錯誤。

這樣的例子在100多年裡只出現了幾次,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沃爾特·赫斯和安東尼奧·莫尼斯因為發現前額葉切除術獲的獎。

前額葉,通俗說就是前額骨後面的大腦,這個手術就是把這部分腦組織破壞掉,專門用來讓有攻擊性的精神病人安靜下來。最早是通過開顱的方法,比較複雜,只能由專業的醫生操作。

前額葉切除術早期,外科醫生才可以做

後來改成用錐子從眼眶扎進前額,然後一通亂攪,破壞腦區,簡化的手術,街邊診所都可以做,精神病院也可以做,都可以不用醫生。

前額葉切除術晚期,小診所都可以做

如果你看過《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那個本來不是精神病的小流氓,最後被院方實施的就是這個手術。

那時的醫生不知道,其實這部分大腦負責太多太多內容了,比如記憶、分析、思考、動作,還有一些性格,都是這裡負責,破壞了這裡,人的很多高級腦部活動就都消失了,人就成了行屍走肉,當然就沒有攻擊性了,但人也就廢了。

當初這就是個不靠譜的手術,後來因為手術難度下降,漸漸發展到濫用的地步,精神病院只要發現病人鬧得厲害,就做前額葉切除,更有一些日本家庭,覺得孩子太鬧不乖,也給做這個手術。這個手術在獲得諾貝爾獎後15年左右,全世界都禁止使用了,但從出現以來到被禁,全球至少有幾十萬人成了受害者。這個獎項也是諾貝爾獎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的一個錯誤。

其他的錯誤沒這麼大。

比如1906年的諾貝尓化學家獎給了莫瓦桑,因為他發明了金剛石的製備方法。金剛石在那個年代非常值錢,所以吸引了評獎委員會和無數的企業和商業大亨,但大家想按照莫瓦桑的方法製備金剛石,發現沒一個成功的,詳細一調查,結果莫瓦桑的助手招供了,說當年莫瓦桑的方法根本沒法造出金剛石,可是作為助手,怎麼勸都沒用,莫瓦桑還是要求他反反覆復地試,結果他忍不了了,就偷偷把實驗室里一塊天然金剛石混到原料里,莫瓦桑本人不知道,以為試驗真的成功了,論文就發表了。

這其實嚴格來算是一種造假,只不過論文作者沒發現,這個獎也就算頒錯了。

但更令人遺憾的是,也就在1906年,一起參與競爭提名的,有一個是絕對應該獲獎的,這個成果是屬於可以給諾貝爾獎增加榮譽值的。

就是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但就這麼錯過了。

再比如1926年生理學醫學獎給了 Fibiger,他的研究成果是小鼠患直腸癌是因為體內的線蟲導致的,然後他猜測人類的腸道癌症也是這個原因。獲獎後他自己逐漸發現小鼠患直腸癌更多是因為缺乏維生素 A。

緊接著1927年,還是生理學醫學獎,獎給的成果是認為發燒可以治療神經病,這連續2屆獎項都犯了低級錯誤。

還有一些算不上錯誤,是屬於有爭議的。

比如1948年生理學醫學獎就給了 DDT 這種農藥的發明者,但是 DDT 在1960年左右就發現,它對環境、食物鏈、水和土壤都有很大的破壞,後來美國在1970年就全面禁用了,其他國家最晚也在1990年全面禁用了。

可是如果劇情到這裡結束,好像可以說諾貝爾獎又頒錯了,但其實後來的研究中發現,2000年之後,像非洲、東南亞,因為買不起其他種類的殺蟲劑,DDT 是非常便宜的,但也買不到了,結果在這幾十年里,瘧疾造成的死亡,遠比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高得多,所以前幾年,在這些蚊蟲肆虐的國家,DDT 又重新解禁了。

除了以上5個,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的獎項差不多就沒有知識性錯誤了。

不完美的諾貝爾獎

但還會出現其他問題,我把這些問題歸納成不完美。

比如,這個成果是有價值的,但是卻頒錯了人。

比如脈衝星的發現,成果都是獲獎者的女研究生貝爾做出來的,這段時間她老闆在國外度假,等回來後發現女研究生做的東西太有價值了,就利用研究生的觀測數據和結論,連發了好多篇文章,可是評獎委員會不知道這背後的故事,1974年的物理學獎給了貝爾的導師休伊仕。

還有1923年的生理學醫學獎,是胰島素的發現,實際真正幹活的那個研究生被忽略了,獎給了從來沒動過手的實驗室領導。

還有一種屬於規則上的遺憾,就是因為規定最多有3個人分享獎項,這是遺囑里規定的。

所以如果一項成果是太多人同時做出的,那就只能從中選出3個功勞最大的,而且這幾個還得是一個小組的。

比如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7年憑藉「宇稱不守恆」獲得了物理獎,實際上,最關鍵的驗證實驗是他們倆專門找吳健雄做的。可最後頒獎並沒有吳健雄的事兒,原因就是當時那個關鍵性實驗,是吳健雄和牛津低溫實驗室的安伯勒合作完成的。如果把吳健雄也列為獲獎者,安伯勒也應該是獲獎者,這樣就是4個人,超過了諾貝爾遺囑的規定,所以只好乾脆捨去了實驗部分的成員,只給楊振寧和李政道兩個人。

還有一些諾貝爾獎不完美是提名者本來有希望獲獎,但是因為自己「作」的。

比如愛迪生和他的死對頭特斯拉,就書面公開聲明不願意站在一起領獎,其實在這之前諾獎委員會已經計劃以發電機的發明為理由給他們頒獎的,但是覺得這兩個商人因為惡性競爭交惡,而且還拒絕分享獎項,有辱諾貝爾生前的遺囑。所以把已經準備頒給他們的獎換成了別人。

當然,還有更多的不合理是許多年後,有些非常重要的成果沒被評上諾貝爾獎。

比如相對論,還有第一個提出黑洞、蟲洞理論的,提出延遲選擇實驗理論的惠勒。還有那些歷史上期刊上引用數量最多的100篇論文里,很少有獲得諾貝爾獎的。

不符合趨勢的規則

從現在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看,諾貝爾獎是越來越容易出現不完美的情況,因為重要成果再也不是一支筆幾張紙可以做出來的,更傾向於很多參與者甚至 N 個機構通力合作,大資金投入的,不可能是2-3個人完成的,所以遺囑中頒給不超過3個人的限制,越來越不符合科研發展的主流了。

另外,科研成果數量也大幅增加,從中選出3個最重要的成果也比從前難多了。

咱們梳理一下,從這3個自然科學類的獎項中看,原來諾貝爾獎中出現的科學上的錯誤,有幾個規律:

一個是,知識性錯誤大都出現在生理學醫學獎上,因為這個學科始終處於收集實驗數據來猜測理論框架到底是什麼的階段,成果不可復現的程度也非常高,論文造假也比較嚴重。相比看,物理學的框架性理論,不但有了,而且還迭代過幾代了,所以諾貝爾物理學獎還沒出現過知識上的錯誤。

另外一個規律,是出現錯誤的年代一般是比較久遠的,那時候信息交流還不如現在這麼方便,文章評審制度也沒現在完善,所以更容易出現誤會。

希望以上內容可以給你帶來參考價值。


發現好幾位答主都提到了Fibiger但是好歹自己也搜了幾篇文獻(的abstract)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所以不刪了—————————————————————192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Johannes Fibiger

1907年,Fibiger在研究小鼠肺結核時,發現幾隻患上直腸癌的小鼠,並且這幾隻小鼠體內都有一種線蟲(nematode)。進一步地,他發現這些線蟲來自於小鼠食用的蟑螂(cockroach)。為了驗證『cancer』由線蟲引起這一觀點,他給一些小鼠餵食用線蟲感染的蟑螂,並且發現了蟑螂感染程度和患癌小鼠數量之間有『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據此,他認為小鼠的直腸癌是由這種線蟲(他命名為Spiroptera carcinoma)引發的。進一步,他猜想,人的腸道癌也是由同樣的方式(cockroach+nematode)誘導。

【悲劇的『但是』】

……但是後來發現他的小鼠得癌症是因為缺乏維生素A……

……nematode只是作為一種組織刺激物(tissue irritation)……

……Any tissue irritation could have induced the tumors……

最後Fibiger死於結腸癌……

Reference:

Wikipedia-Johannes Fibiger

Nobel Prize-Johannes Fibiger

Johannes Fibiger and His Nobel Prize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a Worm Causes Stomach Cancer


莫瓦桑人工合成金剛石

莫瓦桑最開始合成金剛石想利用氟碳化合物合成金剛石,不過失敗了。(這個思路可是相當棒的,不管成功不成功)。後來他想出了利用鐵水冷卻收縮的原理的詭異思路。他和他的助手一起實施這項計劃。他們先把碳固溶進鐵中,把鐵加熱熔融,最後把鐵水倒進冷水中猝冷。這個實驗重複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直到有一次,他們把鐵砸開,發現裡面有一小塊閃閃發光的東西——他們終於做出來金剛石。

之後在諾貝爾獎的評選中,莫瓦桑以一票優勢幹掉了門捷列夫獲得諾貝爾獎。雖然頒獎原因是獎勵他製備氟氣的成果,然而他在獲獎詞中一直在講他製備金剛石的事情。大眾也就默認了他因為製備金剛石而獲獎的事。

最後呢。。。他製備出的金剛石實際是他的助手實在受不了他反反覆復做這個實驗,偷偷放進去了一塊天然的金剛石。

他直到死也不知道這件事。

————————————————————

哦對,最後是他老婆曝光的這件事。

至於為什麼他老婆會知道他助手乾的事兒而莫瓦桑本人卻不知道,嗯,我也不清楚。

————————————————————

補充一下:

關於合成金剛石和諾貝爾獎的關係,說兩句。

那年頭,諾貝爾獎評獎和現在相比還是粗糙了許多。那時候將自己的成果廣而告之的方法是滿世界嚷嚷到處做演說,不像現在靠發論文傳播。

莫瓦桑獲得諾貝爾獎的流程大概是這樣的:製備氟氣——進入一流化學家行列——「合成金剛石」——借著一流化學家名聲到處宣講——聲名大噪——靠著聲名大噪幹掉門捷列夫——獲獎。

所以吧,那時候諾貝爾頒獎其實指向性不是那麼明確。就是十個老爺子投票,五個人投了莫瓦桑,四個投了門捷列夫,一個人棄權。之後莫瓦桑還在獲獎詞中大談特談。這就是我所說的 大家默認他因為合成金剛石獲獎的整個過程。


當然有啦,不過題主說『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很有先見之明啊,雖然可能主要是想針對和平獎,但是經濟獎顯然也躺槍了。

你看這些物理和生物的諾獎,要證明不嚴謹的或者錯的,都需要幾十年,等科學發展到下一個階段了才可以,比如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裡面提到的額前葉切除術。經濟獎就直接多了,2013年的諾獎,Fama和Shiller,乾脆倆人直接就是觀點基本相反的,然後在同一年獲得諾獎!

諾獎委員會還特意聲稱:一同表彰Fama和Shiller的貢獻,也是因為目前經濟學界對於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市場是如何運行的,尚未形成統一意見……

未形成統一意見……

形成統一意見……

成統一意見……

統一意見……

一意見……

意見……

見……

……

具體點來說呢,Fama是芝加哥學派,比較偏市場,認為金融市場是有效率的,對泡沫是否存在持保守立場,Fama的理論也推動著美國自柯林頓以來,對金融市場不斷的去監管化的趨勢。

而Shiller則相反,比較傾向於2017年的新科諾獎Thaler的觀點,他有很多文章表明了市場的非理性,市場的低效、信息不對稱和系統性摩擦的存在,自然Shiller對泡沫的態度也比較激進。於是監管部門,比如美聯儲就比較親Shiller,他的工作也對金融監管的強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所以你看,根本就不用很多年,同一年我們都能看到相反的觀點共同獲得諾獎,沒有經濟學,哪裡去看到這樣的奇觀?


讓我們回到自然科學,拿著名的愛因斯坦做例子,愛因斯坦真的證明牛頓是『錯』的嗎?換一個說法,其實他只是指出了牛頓理論的局限性,對牛頓理論不能很好解釋的現象提供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而在牛頓理論能很好解釋的領域,比如在一些天體運行軌跡的計算中,牛頓力學仍然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牛頓力學完全被相對論力學取代了嗎?並沒有。

上面我們說的Shiller和Fama之間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兩個人觀點相反,但是從更大的視野來看,也不過是在反映市場不同的角度:從短期來看,Fama的理論解釋力很強,市場是隨機的,難以預測的,交易員選投資組合未必就強得過大猩猩——這一理論也推動了指數基金的市場認可度和發展;但是從長期來看,市場的可預測度並沒有那麼低,各種信息不對稱,非理性的因素還是在顯著的干擾市場,並且這種干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度量,所以在這裡Shiller和Thaler的觀點又有更強的解釋力。

所以在2013年,諾獎委員會在表彰三位獲獎者貢獻的時候(同時獲獎的還有一個芝加哥大學的Hansen),也特彆強調了:這三位的工作共同表明:市場的波動是理性計算和非理性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

認真的說,沒有必要過分的追究理論的對與錯。因為不同的理論,與其說有高下之分,不如說是看待這個世界不同的方式,都有自己的適用範圍。


前兩天的新聞。

美利堅合眾國軍隊炸了無國界醫生組織。

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利堅合眾國三軍總司令奧巴馬總統炸了另一個199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無國界醫生。


看了好多答案,也想來說一說。

科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否定的過程。百年前大家堅信的真理,現在來看都是狗屁。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天圓地方、嫦娥奔月、點石成金、板塊漂移。。。

所以,得到諾貝爾獎的發現或發明在n年後被推翻,這是正常的,不是偶然。或者某種角度來講,這是必然。否則,科學怎麼會進步?

我看到部分答案,如DDT、Fibiger、湯姆森父子等等,他們的發現或者帶來的嚴重的負面效應,或者在今天看來是荒謬的結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現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我們不能說,只有那些發現了「真理」的人才是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比如元素周期表、鐳、物理三大定律等等,科學的每一次進步和發現都是有意義的。在這個時代,他應該被認可,但是在今後的幾百年里,誰知道會不會推翻呢?

所以,獲得諾貝爾獎項的人確實是厚的了突出貢獻的,他們值得這個獎項。(捏造作假的當然不算。)

對了,至於致力於切除大腦的Antonio Moniz。。。如今我們看來這是殘忍且荒謬的治療方法,但是醫學本身就是一項不斷在實驗、驗證、錯誤改進中進步的學科(很多學科都是這樣)。我們今天看來很正常的切除病變組織手術,在剛剛被發現的時候不是也很震驚且殘忍么?只不過那些方法被證實是有效的。如果有一天,研究發現癌症不需要切除病變組織,心臟問題不需要搭橋,而是只需要吃兩片葯晒晒太陽等等就可以解決,是不是也會有很多人講現在的手術罔顧人命,副作用大於手術本身,殘忍血腥的做法呢?

總而言之,我認為不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是那些捏造數據、假編實驗和部分政治意義大過其本身的獎項。


密立根油滴實驗,涉嫌操縱數據


有的回答提到了DDT,但像很多答案一樣,恐怕不能讓看到的人覺得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既然諾貝爾獎是授予世界上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的,那麼我想總該提一提到底貢獻在哪裡,而後「證明是錯的或者不是很嚴密」,也該有相應的說明,讓大家能夠真實確切地了解。

那麼我就來說一說這個與DDT相關的諾貝爾獎。

首先,DDT是於1874年被一個叫做Othmar Zeidler的澳大利亞化學家人合成的,他當時還只是法國東北部的斯特拉斯堡大學的一個博士生,他當時的導師是Adolf von Baeyer,一個德國化學家。

然而直到1939年,DDT的殺蟲作用才被一個瑞士科學家 Paul Hermann Müller發現,而當1948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頒發的時候,前兩者早已經去世了,所以就由Paul Hermann Müller獨享了這個諾貝爾獎。

那麼,DDT的殺蟲作用的發現到底對人類做出了怎樣的重大貢獻呢?

DDT的殺蟲作用有廣譜性、高毒性的特點,簡單點說就是幾乎什麼蟲都能殺,而且幾乎是一噴到就死。在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條件下,DDT的生產成本也及其低廉,所以當時小到家裡殺蚊子、蜘蛛和除蟑螂,或者是建木質房子殺滅、驅趕白蟻,農田裡噴洒滅蟲害等等,幾乎都用到DDT(從這個角度看和抗生素有點像)。而DDT在當時最大的作用則是體現在:

一、在二戰期間,由於除蟲菊殺蟲劑嚴重短缺,DDT被作為替代品使用,很好地控制了疾病在士兵之前的傳播(滅蚊作用),甚至在歐洲徹底根除了斑疹傷寒症,可以說救了很多戰場上的士兵的性命。往大了說,DDT在一定程度上給二戰的勝利提供了助力,減少了士兵的死亡率。

二、DDT被廣泛應用於農業殺蟲,使得當時農作物因蟲害而遭到的損失降到極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戰後重建保證了糧食來源。

三、這也是被提到最多的一個作用,就是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根除了瘧疾,包括中國台灣地區、加勒比海地區、巴爾幹半島地區、澳大利亞北部地區,以及非洲北部和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區,極大地減少了斯里蘭卡和印度國家的死亡率。而在歐洲和北美地區,雖然DDT在根除瘧疾方面不是主力,但也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以至於,除了處於熱帶的部分地區(主要是非洲撒哈拉一帶),因為天氣炎熱蚊子繁殖快、地方貧窮無法持續購買供應DDT、以及生活醫療設施差等原因,一直無法根除外,幾乎已經讓瘧疾在地球上消失了。

既然DDT的作用這麼大,那這個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爭議呢?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關於DDT的爭議也就是從它的殺蟲作用開始的。其實,從它的殺蟲作用被發現之初,對DDT的擔憂之聲就沒有斷絕過,開始是擔心會危機本來對人類無害的昆蟲或益蟲,後來發展到擔心吃蟲的鳥類、魚以及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自身等等,但是一開始的擔憂和質疑完全被DDT帶來的正面效果給掩蓋了,絕大多數人認為DDT將是世界的未來。隨著DDT帶來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包括發現DDT對許多種不同的生物都存在毒性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變,DDT在環境中難以降解且會隨著食物鏈傳遞和生物放大,昆蟲和鳥類逐漸減少甚至是美國國鳥白頭海雕幾乎滅絕等等,抵制DDT的輿論在1962年美國自然主義者Rachel Carson的暢銷書《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出版之後達到了頂點。《寂靜的春天》中援引的諸多針對包括DDT在內的許多農藥的研究,都被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下令組建的科學諮詢委員會所證實,並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呼籲逐步停止DDT的使用。1972年,在綜合了DDT帶來的益處和危害之後,美國發文宣布開始禁止DDT在絕大多數範圍內的使用。而後數十年間,許多國家也相繼出台了限制或全面禁止DDT的使用。2004年,被超過170個國家共同簽署的《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開始生效,DDT被首批列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共12個),被限制在只能用於控制傳染病。

目前為止,關於DDT的研究都已經很透徹了,這裡簡單列舉一些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1.高毒性,DDT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三致作用」;2.持久性,DDT在自然環境中的半衰期超過20年;3.生物積累放大性,能被動植物從環境中積累,並隨著食物鏈放大,最終進入到人體內;4.遷移性,DDT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到達地球的各個地方,南極企鵝體內、北極冰川、珠穆朗瑪峰積雪等都發現有DDT的殘留,甚至每個人的體內都或多或少有DDT的殘留;5. 母嬰遺傳,DDT能穿過胎盤屏障,在母親懷孕期間孩子就從母親那裡被動接受了DDT的污染。。。。。。

既然DDT危害這麼大,為什麼不是直接認定這個諾貝爾獎頒發錯了,而只是有爭議呢?

且不說最初DDT曾經給人類帶來的其他好處,這裡僅提關於瘧疾的部分。2015年間,全球仍有近3億瘧疾的病例,因此導致了73萬以上的人死亡,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病例和死亡發生在非洲。對於貧窮落後、缺少和平環境、缺少醫療設施、生活衛生條件差。。。的非洲來說,高效低價的DDT仍然是控制瘧疾的唯一選擇。而無法徹底根除瘧疾,僅在增加了醫療支出、減少了勞動力和減少旅遊收入方面就導致非洲每年損失在100億美元以上,然後惡性循環。

以上。(20171015)


諾貝爾獎是由一群社會觀察者,文學家和科學家(注意: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諾貝爾獎)對同一個時代(或者上一個時代)中在自我領域有很大影響力的政治家,作家和學者的頒獎。這個獎項帶來的常常並不是該研究者在本領域的地位提升(因為如果別人已經知道他的工作,並不應該因為其得了諾獎對其觀點發生改變)。大多時候是在普通人的世界對其工作有了廣泛的傳播和理解。而神經科學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腦子(希望如此)的學科,對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應該是今天我要談論的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Roger Sperry了。

自帶大腦背景的肖像

從1980年代開始,在社會中(如微博心理學小測試)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這個圖片很有可能就是讀者(你)對大腦的全部認識,也可能是對有關大腦研究有興趣的起點。

麵條樣子的大腦

或者在大眾文化的翹楚(廣告)中也是完全的體現,比如這個由以色列的Shalmor Avnon Amichay/YR Interactive Tel Aviv梅賽德斯賓士的廣告:

廣告設計者想說他們品牌的汽車是既和左腦一樣理性,又和右腦一樣狂野。。。。

諾貝爾獎官方認為給予 Roger Sperry諾貝爾獎,就是為了對其分裂腦的工作的讚許。而一些科普者,思想者,教育型Youtuber(如下面視頻中的CGP Grey,是的,國外是有通過普及知識和思考問題產生的網紅的)就很好的了解。現在我們可以看一段小視頻來了解Roger Sperry得諾貝爾獎的工作想表達意思:

知乎上也有相應的科普文

不小心把腦袋切兩半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而這裡說的裂腦人又指的是誰呢?由於1981年左右我們已經有了攝影機了,所以我們能有幸看到到底是如何進行這樣的實驗的,再看一段小視頻吧

那其中的分裂腦指的是什麼呢?大概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Kolb etal 2016)

那結論呢?用圖像來說結論大概就是這樣的

左腦能夠說出看到什麼,右腦能指揮左手指出 / 繪出,但不能說。圖片來自(Wolman etal 2012).

然而這個實驗中的Michael S. Gazzaniga 就是Roger Sperry的學生,現在被稱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從他們的研究中誕生了類似這樣的結論:

當然,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這就意味著有許許多多左腦教育和右腦教育的培訓班了。這個似乎是很美好的有諾貝爾獎加持的科學真理。但事實的確如此么?

作為被質疑最多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工作,有很多工作都在討論Sperry他們提出的觀點是否正確。而最直接與初始發現懟上去的是在今年(2017年)1月24日發表在Brain的論文(Pinto, Yair, et al)。

同樣是使用分裂腦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卻發現與諾貝爾獎得獎論文不一樣的結果。概括下來就是這樣的:

那我們有所謂的左腦人或者右腦人么,或者說所謂的藝術腦在右腦是對的么?

比如2013年發表在SCAN上的文章(Aziz-Zadeh, Lisa, Sook-Lei Liew, and Francesco Dandeka, 2013)就發現,其實在做視覺創造力工作時,左腦更激活。

是的,做神經科學的就喜歡把左右調來調去,以圖片中的L,R為準

那作為最保險的語言區呢?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被發現的一直在左腦的區域(Broca區,為啥不是視覺區先被發現有個有趣的故事,下次說),的確,在90%右利手人群和70%的左利手人群中,語言區是在左腦的(THE BRAIN FROM TOP TO BOTTOM)。然而這些研究的樣本卻是由完全的西方語系的人構成的。由於漢語本身使用語調作為語言的一部分,而語調卻被認為是在右腦的。所以,結論是中國人既使用左腦也使用右腦來理解語言。這個部分北大在2014年就在PNAS上發表過文章(Ge, Jianqiao, et al. 2014)說明過這件事。

總結來說,分裂腦的現象通過對少數特殊被試(病人)的觀察,想要得出的一個關於能解釋「意識」(兩個意識)的假說。而這個假說現在並不能被證實。

發生這一切的原因,其一就是人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個體,對其進行科學化的描述並不是一個一個簡單的事情。這涉及到主要有以下問題:

(1)研究概念的定義不清晰。由於歷史因素,我們對大腦的研究中的概念大量來自於心理學,比如「意識」,這類概念本身就並不能被很好的定義,導致研究對象本身定義就不清晰,因此根據不同科學家的理解做出的研究,本身就是會有一定的問題。而左右腦的問題中的很多定義就不清晰。

(2)實驗設計中的控制條件的不精確。由於大腦本身就是一個整體,那麼改變實驗刺激中的一部分,影響的不僅是我們要操作的部分,還有一些並非操作之內的東西。比如當我們想要研究我們感知動物和汽車的區別時,我們給被試看一個動物的圖片,一個汽車的圖片,我們作為實驗者設計時僅考慮到圖片的意義,但其實在圖片的信息統計上,他們的底層信息就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得到的並不一定是動物和汽車的高層概念的區別,有可能的僅僅是底層物理信息的區別。

圖片出自 (VanRullen, R. 2011)

(3)對得到的結果的解讀的概念不清。我們通常會聽說「初級視覺皮層是專門加工簡單gabor信息的」,然後如FFA和PPA這樣的區域是專門加工人臉和場景的。然而這個描述雖然是正確的,但前提是我們要了解,一個視覺刺激會使得整個視覺通路上的所有元素都激活,也就是人臉的圖片不僅僅會激活FFA,而且也會激活初級視覺皮層,也會激活高級的認知活動區域。而我們所謂加工的專門性指的僅僅是,相比較於其他刺激,FFA這個區域會顯著的更強的激活。對於結果本質的理解,會改變我們很多的看法。比如在左右腦中,左腦的語言區並不是單獨處理語言的,而是很明顯的需要其他區域的輔助。

回到標題,科學本質是一個證偽的過程,因此科學沒有真理,所以即使是諾貝爾獎工作也不會是真理。那只是人類在某一個時間段沒有被證偽的理論而已,如地心說,日心說。

說了這麼多廢話,那我們回到Roger Sperry的貢獻上,相對於這個非常「吸引眼球」的大腦有兩個左右兩個大腦兩個意識的工作外,對我有更多啟發的卻是其早期的,也讓神經科學家大家都普遍同意的工作。為了反對他自己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Paul Weiss的大腦統一性理論(大腦裡面的神經網路的連接是隨機的,大腦區域之間並沒有不同)。他發現很大一部大腦的區域是與生俱來的(在基因中無法改變的)。而這一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導致的了幾乎現代所有的fMRI研究有了一定的依據。這個例子也許和諾貝爾獎將物理學獎授予愛因斯坦一個並不最主要的工作類似吧。

Roger Sperry 在工作

Kolb, Bryan, and Ian Whishaw, eds. Brain and Behaviour: Revisiting the Classic Studies. Sage, 2016.

Wolman, David. "A tale of two halves." Nature 483.7389 (2012): 260.

Pinto, Yair, et al. "Split brain: divided perception but undivided consciousness." Brain 140.5 (2017): 1231-1237.

Aziz-Zadeh, Lisa, Sook-Lei Liew, and Francesco Dandekar. "Explor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visual creativit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8.4 (2012): 475-480.

Ge, Jianqiao, et al. "Cross-language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network subserving intelligible speec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10 (2015): 2972-2977.

VanRullen, R. (2011). Four common conceptual fallacies in mapping the time course of recogni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

歡迎閱讀我們的其他文章:

專欄:行為與認知神經科學

《Nobel Prizes in Neuroscience》專輯介紹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其他平台:

微信公眾號:腦人言(ibrain-talk)

新浪微博:腦人言


這才是進步,新的取代舊的,更完善的取代有缺陷的,科學家的存在不是為了發現永恆的真理,而是作為人類進步的一個個台階。任何著名的發現與假說,只有被證明是不完善那一刻才真正值得我們驕傲與自豪,因為這是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最重要的標誌。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可能化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成果中,此類情況更多,但我主要講一下物理學獎中的此類情況。

縱觀過去一百多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所有的獲獎成果無非可以劃分為三大類:

一、基礎科學中的突破性理論工作(簡稱理論

這類成果的獲獎數量在諾貝爾物理獎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們耳熟能詳的物理學家,基本都是傑出的理論家。代表性獲獎成果有:量子論(普朗克,1918),光電效應的理論解釋(愛因斯坦,1921),創立量子力學(海森堡,1932),不相容原理(泡利,1945),預言介子(湯川秀樹,1949),宇稱不守恆定律(楊振寧、李政道,1957),超導微觀理論(巴丁、庫伯、施里弗,1972),電弱統一理論(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1979),希格斯玻色子預測(恩格勒、希格斯,2013)……

二、基礎科學中的重大實驗發現(簡稱發現

這類成果的獲獎數量比理論成果還要多,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由於理論驗證的周期性往往比較長,所以實驗發現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越來越高。代表性的成果有:發現X射線(倫琴,1901),超導現象(昂內斯,1913),康普頓效應(康普頓,1927),發現中子(查德威克,1935),發現正電子(安德森,1936),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彭齊亞斯、威爾遜,1978),巨磁電阻效應(費爾、格林貝格爾,2007),石墨烯(海姆、諾沃肖洛夫,2010)……

三、改變人類生活或科研方法的重大技術發明(簡稱發明

這類成果的獲獎數量雖然比起上述兩類稍少,但確是一些深深改變我們生活的獎項。代表性成果有:無線電報(馬可尼、布勞恩,1909),雲氣室(威爾遜,1927),回旋加速器(勞倫斯,1939),超高壓裝置(布里奇曼,1946),氣泡室(格拉澤,1960),全息照相(丹尼斯,1971),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魯斯卡、賓寧、羅雷爾,1986),電荷耦合元件(博伊爾、史密斯,2009),藍光LED(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

以上三類成果,第二類和第三類成果是幾乎不可能出現題主說明的情況的。尤其是第三類,技術發明可能會過時(或者說早晚會過時),但是絕不會是「錯的」。比如無線電報,相信現在基本不會有人再去發電報了,但電報這項發明確實在上個世紀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便了人類之間的通訊,儘管現在已經徹底過時,但這項技術還是開啟了人類的無線通訊時代。再比如藍光LED的發明,使得高效節能的LED照明成為現實,或許在火把、煤油燈、白熾燈、LED之後,人類還會發明出更為高效節能的光源,但是不可否認,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類帶來了福利。再說第二類,科學發現一般是通過多方實驗驗證的結果,一般也不會出現錯誤。

唯獨可能出現錯誤的,是第一類成果,也就是說,物理學理論往往會不嚴密,甚至會「出錯」。但我想說的是,一切物理學理論,都是解釋實驗現象的理論模型,只要是理論模型,都是基於一定的簡化假設的。換句話說,一切模型都只能描述事實,而不能代表事實。這樣講的話,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是「錯誤」的,但不代表這些物理學理論沒有意義,相反,一個好的理論模型可以讓人更好地理解物理現象,從而推進物理學的發展。比如1979年獲獎的電弱統一理論(標準模型),該模型在獲獎時解釋了很多當時的實驗現象,因此在剛提出理論沒幾年就被授予了諾貝爾獎。但是該模型存在很多問題,甚至可以說「漏洞百出」,至今很多理論家都在致力於研究「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也就是說,該模型是不完備的。但是,理論模型的意義不在於發現真理,而在於解釋現象,從而接近真理,任何模型都是有適用範圍的,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物理學理論。包括愛因斯坦的成果,沒有絕對真理。

最後,放一個標準模型中的拉氏量鎮樓。


我想說的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事情。

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軍隊的總統,剛一上任什麼都沒幹,沒有任何和平的成就,就獲得和平獎,有拍馬屁之嫌疑,這玷污了諾貝爾和平獎!


占星的那個神棍,先扇幾巴掌,科學家道德品質和獲不獲諾獎有個屁關係。誰規定了科學大師就必須道德高尚?不說這個,特斯拉是被提名過九次,也非常牛逼,但物理界這麼多大神服愛因斯坦你跟我講他人渣?你因為一個愛因斯坦和妻子離婚後娶了表姐就成了拋棄妻子,站在世俗的偏見來評論我們科學研究領域的成就,對不起你還真沒有說服力。


DDT (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因其高效的殺蟲效果使其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後因為不易降解、對環境危害大而被禁用。


直接搜索引擎拿來主義。

按照題主要求錯誤或者有爭議均列上。

選錯了獎勵項目的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發現光電效應

  1921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公告中說,由於愛因斯坦發現了光電效應,所以決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學獎授予他。許多科學家認為,光電效應的科學意義無法和相對論相提並論。因此,科學家們認為,不是愛因斯坦不夠格,而是諾貝爾獎委員會選錯了獎勵項目。

  費米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基於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費米諾貝爾獎。爭論的焦點不在於費米是否該得獎,而同樣在於選擇哪項成果作為授獎依據。費米是20世紀傑出的科學家,貢獻是多方面的。對此,費米本人也不滿意。在頒獎演說中,他指出了自己工作不足的地方:哈恩和斯特拉斯發現,在衰變過程中,放射性鈾產生的鋇,由此必須重新認識超鈾元素。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應研究一起當做費米獲獎的理由,顯然不妥。

  斯維伯格研究布朗運動

  對於斯維伯格的獎,也是持疑義者多。1926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化學獎,以肯定他在布朗運動研究方面的成就。可是,在頒獎儀式上,斯維伯格演講時,一句也沒有提及布朗運動研究。眾多科學家認為,斯維伯格關於布朗運動是一種振動的觀點,不可接受。他的科學貢獻中最大的成果是發明了超速離心機。這個機械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關鍵設備,對分子生物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科赫治療結核病

  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德國偉大的醫生科赫。在世界生物學界,對於選擇結核病的研究成果授獎,許多人持異議。1876年,科赫找到了炭疽病的病因;1882年,科赫發現了結核病菌;1884年,他又確認了霍亂病菌;1896年,他在南非戰勝了口蹄疫;1898年赴義大利考察兒童瘧疾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內科醫生在治療傳染病方面確實功勛卓著。但是,作為科學家,科赫的貢獻不僅是治療結核病等傳染病,而是確立了現代細菌學的方法,顯然,他創立的確認病菌的方法、確定病因的原則都比結核病研究要重要得多。因此,授予科赫諾貝爾獎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選擇結核病研究作為獲獎的科學貢獻是失當的。

  選錯了授獎對象的諾貝爾獎

  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一位是蘇格蘭的邁克勞德。頒獎後不久,科學家們提出了異議。因為在進行胰島素實驗時,作為所長的邁克勞德根本就不在現場,更激起公憤的是諾貝爾獎把巴丁的真正合作者貝斯排除在外。這是多麼的不公平!

  192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丹麥的費比格,以肯定他發現了致癌寄生蟲。這早已是公認的錯誤。另一些得主是否確有資格得獎都有疑問。

  1918年的化學獎頒給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毒氣,戰爭中死於毒氣的人不計其數。哈伯自己在戰後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於怕被人認出來而故意蓄起了鬍子,併到外國去避了一段時間的風頭。

  1949年醫學獎的共同獲獎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茲的貢獻是開創了腦葉切除手術。但行家認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關於腦葉切除手術的小冊子對手術效果的介紹含有誇大不實之詞。他說手術不影響患者的智力和記憶,而事實上約有一半的患者術後有意識和行動上的障礙,如感情冷漠,行動遲緩,神經緊張,失去方向和時間感等。

  195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只授予了瓦克斯曼,這是違法的。因為早在兩年前,美國法院已作出判決,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們共同發現了鏈黴素。對此,美國報刊進行了充分報道。然而,諾貝爾獎委員會居然說不知道。這本身也成了轟動世界的新聞,許多國家把它登在報紙頭版。

--------------------------------------------------------------------------------------------------------------------------------

如果你想獲諾貝爾獎,那麼根據歷史經驗,你最好別是以下幾種人:

-- 女性

-- 研究生或實驗室的技術員

-- 思想太超前以至於全人類在你去世之前都無法意識到你的天才

諾貝爾獎年鑒中收集了好多應當獲獎卻沒獲獎的人,而且也收集一些隨後證明不應當獲獎的獲獎者。

諾貝爾獎史上最令人嘩然的獲獎者是Antonio Moniz,他提出了用腦前額葉切除術來治療精神分裂症。他在1949年獲獎,而至此為止美國的神經外科醫生每年對數以千計的患者實施了腦前額葉切除手術,而其中一些患者產生了可怕的負效應。這種治療方法已於1960年被普遍廢棄。

還有就是Johannes Fibiger,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發現了癌症的發病根源,並因此而獲得1926年的諾貝爾獎。第二年,Julius Wagner von Jauregg因為證明了發燒可以治癒精神病的「成果」而獲獎。這兩次諾貝爾將都是極其荒謬的。

然而與Moniz、Fibiger和von Jauregg恰相反,有很多本應獲獎的研究人員卻從未實現他們的斯德哥爾摩夢幻之旅,特別是那些60年代之前出生的女性。

儘管連每個小學生都知道瑪麗*居里和她的丈夫因為發現了鐳而同獲諾貝爾獎,但又有多少人知道Rosalind Franklin的悲慘故事呢?在50年代,這位年輕的科學家用X射線測晶法獲得了DNA的第一張照片,而她的老闆則把這張照片塞給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從而使他們推出DNA的雙螺旋結構。

而作為回報,Watson竟然與Franklin關係不和,甚至在論文集中對她冷嘲熱諷。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Watson、Crick和Wilkins,而Franklin在此之前就得癌症逝世了,很多人都覺得要是Franklin還活著,她(而非Wilkins)是應該獲這個獎的。但無論如何,諾貝爾獎是不能頒給死者的。

另一個被諾貝爾獎評審人「拋棄」的女人是Jocelyn Bell。60年代末,當她做Antony Hewish教授的研究生時,對空間射電數據進行了分析。她發現了異常的射電信號,這個信號後來被證明是奇異新型恆星中子星(也稱脈衝星)的第一個證據。但最後獲諾貝爾獎的確是Hewish。

Bell的待遇激怒了著名天體物理學家Fred Hoyle。Hoyle是窮苦孩子出身,好不容易闖進大英學術界的最高殿堂,他指責諾貝爾獎代表的是學術上的對性別的歧視和對等級觀念的維護。

或許Hoyle為他的騎士風度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他自己從未獲得諾貝爾獎,儘管許多天文學家認為他當之無愧,因為他提出了用來解釋恆星生成重元素的恆星核合成理論。

與詭異的「奧斯卡魔咒」(某些演員在獲得奧斯卡後其職業生涯就出現敗落)類似,一些科學家在其獲獎後也開始走下坡路。

一些諾貝爾獎得主沉溺於鼓吹某些似是而非的想法 -- 如維生素C對於治療癌症的奇效(Linus Pauling),人種在智力上的差別的遺傳基礎(William Shockley),以及數十億年前外星人在地球上生活的可能性(Francis Crick)。

偉大的發明家Thomas Edison和Nikola Tesla從未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是他們太自負:他們相互之間非常仇視, 以至於他們曾書面聲明不願一起站在頒獎台上。諾貝爾獎委員會對此很鄙夷,便撤回了讓他們一起領獎的邀請函。

來自:

諾貝爾獎的紕漏

http://www.firsttravel.cn/ma/service/tech/nordictech-nobel010.htm

諾貝爾獎史上的一些錯誤

http://blog.csdn.net/neweroica/article/details/1672985


諾貝爾物理獎在最早的幾十年里偶爾會發給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太大價值的技術發明。之後理化這樣的硬獎的項目的重要意義還是沒什麼爭議,但是究竟該把功勞歸功於誰經常會引起爭議。比如田中耕一那個化學獎,還有當年的雙螺旋


DDT ,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學式:(ClC6H4)2CH(CCl3)。

1939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發現 DDT 可以能迅速殺死蚊子、虱子和農作物害蟲,並比其他殺蟲劑安全。由於在防止傳染病方面的重要貢獻,米勒於1948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 DDT 在環境中非常難分解,並可在動物脂肪內蓄積,危害環境。從1970年代後,多數國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產和使用DDT。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B4%E6%BB%B4%E6%B6%95

http://mse.ncu.edu.cn/wlkt/kc/Mands/ms/charp7/7-3.htm


有趣的是你竟然認為科學是有「對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兩條腿的就應該跑不過四條腿的,有科學根據嗎?
「世上並無自由意志」是否能被大眾接受?
基礎學科有進步么?
我很好奇反對轉基因並自認為自己很科學的人對這個消息怎麼看?
現代科學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了?

TAG:自然科學 | 經濟學 | 科學史 | 諾貝爾獎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