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滿大街都是 24 小時便利店,但是北京卻只有很多煙酒專賣小店?

找到一個類似問題,覺得「三個半」的說法很靠譜: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16436


三個原因決定北京開店不如上海賺錢,甚至賠錢

首要因素是氣候差異。

支撐24小時便利店經營需要半夜有足夠多的客流量。北京多年來曾有多個企業嘗試24小時制均告失敗,因為到冬季夜間購物客流極小,銷售額很難支撐夜間運營和人工費用。網上有專文報道過此事。

這是造成北方24小時便利店發展緩慢的最核心原因。

其二是經濟發展水平。

24小時便利店有一個人均GDP3000美元臨界點,上海比北京先達到此臨界點,且一直領先於北京。

不同意@翟學魂 關於上海零售企業優於北京零售企業的論述,百聯集團當然是國內零售業的翹楚,但是北京的物美,北京華聯BHG也都是非常成熟的企業。個人認為主要是人民收入水平決定市場需求,市場需求決定業態發展的格局。

其三是商業產業結構不同。外資台資的先進經營模式率先紮根南方。

這一點@翟學魂 有具體描述

201304 追加參考

2002年 北京:重點發展便利店 農貿市場三年後退出城區

2005年 北京便利店全行業巨虧 專家稱不宜大力開發

2006年 開一家賠一家 北京24小時便利店生存狀況不樂觀

獨家首發:北京便利店為何不便利?(上)

獨家首發:北京便利店為何不便利?(下)

20131007 追加參考

  • (日語)便利店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後普及 http://www.tbr.co.jp/pdf/sensor/sen_a101.pdf

  • (日語)09年中國人均GDP3735美元相當於日本1973年水平 http://www.jetro.go.jp/world/seminar/110101/pp110113.pdf

  • 國家統計局日本総務省統計局北京市2012年度統計年鑒 上海統計年鑒 - 2012年

  • (日語)中國便利店空間巨大 ブレークタイム(目に留まった新聞ニュース記事)


北京最近對街道開牆破洞的整治,那些曾經用臨街居民樓底樓房間做生意的小店,現在正「風捲殘雲」般地被關門封牆。

和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北京在能讓年輕人們「買買買」的便利度上本來也不佔優勢。已經紅透了上海、廣州和成都的「一點點」並沒有惠及到北京的消費者;排隊能排上好幾個小時的「喜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在三里屯開店;儘管網上關於盒馬鮮生的報道已經有不少,但它原本要在三月底開始營業的北京第一家店至今沒有開出來;更別提,上海廣州的街道里有著更多的小眾咖啡店、甜品店等等。

金字招牌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

1. 政策上的嚴控

北京的便利店盈利更困難已經成為業內心照不宣的事情。在中國經營連鎖協會的《2016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報告中,北京的便利店飽和度為每7185人一家,低於深圳、廣州、上海和成都。在政策支持度上,北京也低於上述城市。

零售業本就薄利,外資便利店在國內被限制不能賣煙,只能依靠售賣關東煮、便當、熱炒盒飯這些日配產品來多做一些差異化,增加客流和利潤。

除了北京,在全國的其他地區,便利店只需要向食品葯監局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就能售賣以上食物。北京卻要求便利店同時具備食品流通許可證和餐飲服務許可證,這也是為什麼北京的一些便利店無法售賣關東煮、盒飯等產品的原因。

儘管政策已經有所鬆動,相關部門不再像要求餐飲企業一樣要求只售賣簡餐的便利店,而對它的餐飲食品也開始單獨考量。但對經營北京市場的便利店而言,不能放手賣日配食品,店鋪也就跟一個高端精細版的雜貨店差不多,自然很難賺錢,沒法在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前提下開更多店。

會坐地鐵出行的人不妨也看看北京地鐵站里的商業設施。在上海和廣州,地鐵站里通常會有一些蛋糕飲品店、便利店、禮品店,往遠到中國香港和日本,因地鐵站而起的地下商業街里還有鮮花店、服飾店和日用雜貨店。但北京的地鐵站里,除了一些自動售貨機、自動拍照機和ATM,就連報刊亭也很難見到。

一位在北京從業十多年的零售業人士透露,地下商業涉及消防、公共安全等等方面,所有這些方面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就是大問題。在首都北京,誰也不想攤上這樣的大問題

2.城市設計馬路過寬。

在七拐八拐中,你隨時就有遇到一個不錯的小店的可能。但北京的馬路過於寬闊——想想各條環路上的六車道八車道,並且以環路的思維來做的城市規劃,讓人們更多地選擇用車輛和地鐵來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而不利於順帶著逛街。

馬路太寬的另一個麻煩在於,當你遙望到路對面有一家不錯的章魚小丸子,想要過個馬路,但卻很難就近找到過街天橋、地下通道和斑馬線,那你剛激起的消費慾望也就被自然消滅下去了。


北京不是沒有便利店,還是不少的,但是缺少比上海少

為什麼少呢?大家要明白上海便利店的發展是有歷史原因的

1. 上海本身市民文化要比北京濃重,社區規劃也更有利於便利小店存在

2. 上海國資比北京開明得多,早在90年代聯華之類的國資零售連鎖店就普及開了,這些店其實給現代的連鎖便利店打下了基礎

3. 台灣人在上海勢力大,全家和7-11都是台灣人運營起來的

當然,歷史大勢不可阻擋,北京未來也會很快普及便利店的,當然不一定是全家和7-11,也可能是無人零售店


1、這應該跟上海北京兩地的生活方式沒有關係,連鎖零售的業態,對於北京消費者和製造商來說,顯然也一樣是個更便捷和便宜的模式。

2、儘管連鎖零售是更高級的供應鏈模式,但是連鎖零售的成功有兩個條件:一是巨大的投資,比如配送中心、信息系統、店面等等,二是相對成熟的周邊產業鏈環境,例如,連鎖零售需要成千上萬個接受標準化運作的加盟店主、需要很多專業化的運輸車隊。

3、上海連鎖零售的成功是因為這兩個條件都好很多:從投資的角度,上海第一批連鎖零售企業,華聯、聯華、農工商等都是國營企業,這些國企都秉承了計劃經濟年代的精細化管理能力(還記得80年代前所有的名牌都是上海品牌吧,英雄鋼筆、飛鴿自行車什麼的),而且他們當年都得到了上海政府在資金、土地、政策上的巨大支持,因為上海政府很早就明白連鎖零售是未來的零售業態。相比而言,北京的零售國企,就是什麼王府井什麼的,差得太遠了,北京的政府,也完全是靠關係運行的愚蠢蠻狠政府。

4、後來在上海成功的連鎖零售要麼是台資、要麼是日資。這一方面因為上海政府從來就比較對外開放,另一方面,日本人和台灣人都在上海有龐大的圈子,比較容易形成連鎖零售需要的產業鏈上下游能力。而日本人、台灣人在北京都要少很多。

5、由於產業鏈環境的差距,兩地政策環境的不同,後來在北京要想達到連鎖零售網路所需要的良性運行,需要投入的資金和時間都需要大很多、很多。所以,到現在還沒形成強勢的連鎖零售業態。但這不意味著永遠都會這樣。


北京是中國的,上海是世界的。


北京人在上海。。。這點感觸頗多,個人認為兩個因素,

第一是區域概念,北京我家住天通苑(物美、BHG、家樂福),老婆家在金寶街(法寶),大型超市雖然要步行15分鐘左右,但品類齊全,通常也提供免費停車,周末就買齊了;來上海後沒開車,從東昌路坐地鐵好久找到一家卜蜂蓮花,買了幾樣東西發現太重,又買了輛自行車,專門用來拉東西回去(為啥不打車?進去前就看了不好打)

第二是收入水平,普遍感覺北京一說低收入者,賺2-3K的人不少,而上海聽到的普遍是3-5K,不知道是否錯覺,老實說自己生活工作的圈子收入會高些,所以這些也都是零散收集感覺到的收入差距。。。

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挺疑惑的,都曾傳言上海人斤斤計較,自己隱約也有這樣的概念。

這次來上海工作,感覺上海本地人同事普遍比北京還大方點,我覺得這主要還是看經濟發展水平,單獨個人的收入水平都不足以改變這種心態。


我覺得以下原因 我想說6個觀點

1 北京衚衕小吃很多,推車擺攤比比皆是,不像上海大家都在便利店裡排隊買包子 吃膩了又膩了。我在北京的時候每天換著樣的吃,晚上回家路過還有麵條啥的 。現在在上海只能去買包子和飯糰

2 上海生活節奏略快於北京 上海上班下班時間高峰很多 基本除了中午那段都是高峰。北京基本只有2個高峰,人流比較集中。上海半夜回家的很多,北京如果看到半夜才往家走的,不是迷路的就是堵車堵得

3 上海外資比北京略多,常駐外國人比較喜歡便利店模式,又因為很多外國企業來,便利店也就追隨而來。慢慢擴大 。慢慢外企的職員也都習慣便利店了

4 北京比較分區域,CBD國貿,西二旗,中關村,四環 三環 等等 都是商圈模式較重 分工明確,房價也都會根據幾環幾環來打聽。上海不同,到處都有圈,四處有人上班,張江很幾種,但是還有漕河涇有紫竹有新江灣,都很分散,北京西二旗中關村 加上上帝也不過2-3站。所以便利店也比較好規劃位置。上海就是滿街都是。

5 中山西路宜山路這2一個十字路口已經開了5個全家了哦 只是全家哦親 請問這條有什麼意義么 。。

6 UP主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數數!!


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到北京旅遊的時候,發現幾乎沒有便利店,書報亭倒是非常多,吃的一般就是玉米棒子烤香腸和水三種,太無趣了。小吃店也有,但北京的小吃,真是一言難盡。。。

贊同幾位答主的觀點,北京城市格局和上海不同,北京太大,而便利店更適合小而精的城市格局。還有帝都官多,煙酒禮品一直有市場,而便利店通常賣食品和生活用品。但我不太贊同北京夜生活不豐富冬天冷什麼的,上海冬天更陰冷。

我要補充的是,上海相對陌生人文化,而北京相對熟人文化

所謂陌生人文化,類似於社會契約精神,即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裡的人有互相約束互相幫助的內在約定,與中國傳統的熟人文化有所不同,是西化的東西。就像其他答主說的那樣,上海是比較西化的,除了體現在更能接受以日本台灣為主的便利店以及西化的便利店產品外,還有深層的文化因素在。

陌生人文化和便利店的關係主要兩方面(以下推論都是相對的,不要說我以偏概全):

1,假設你是一隻上班狗,下班後尋思一個人隨便吃點。在熟人社會,你會被同事叫去擼串喝啤酒,讓你別不合群。在陌生人社會,你說想早點回家休息,你說今天就想吃碗泡麵,不想約,同事不會幹涉你,就讓你回家,然後你就去便利店買吃的了。——通常在便利店買吃的都是一個人吃,即使是一群人一起買盒飯,也都是為了方便。也就是說,上海人更習慣吃飯只是吃飯,社交目的較少,所以便利店更多。

2,假設你是一隻服務員。在熟人社會,人們通常對親友十分友好熱情,對陌生人無感,所以作為服務員的你不習慣對陌生人顧客低頭哈腰,覺得有討好嫌疑;在陌生人社會,人們通常不會以血緣來定義人際關係,人情往來較少,對陌生人態度中立,所以你把對顧客友好看做是職責所在。因為對陌生人的態度差異,導致陌生人社會的服務業質量更好。

其他的下次想到了再來補充。


問題的提出,源自於用戶體驗。即—— 對比上海、廣州便利店的優秀用戶體驗,感到 北京24小時便利店缺乏帶來的不便。SO!答案的關鍵不是是否24小時,而是 緣何 北京沒有 上海、廣州那樣:產品、環境、服務、營業時間、門店規劃等方面,或更小到活動文案策劃等方面,用戶體驗優秀的便利店。

上海 廣州這樣「紅火」的便利店 多是 7-11、全家等。北京雖然也有7-11等,但為何有不同的用戶體驗?

7-11的華南區上海和廣州的是「統一超商」在做的,是統一100%控股的子公司,和台灣等一樣,幾乎完全複製。它們在亞洲的發展以日本、台灣等地開始,伴隨都市化進程為滿足這一過程中人之所需而生並逐漸完善。甚至在日本和台灣,「便利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日劇中男女主角在便利店邂逅的橋段長演不衰。便利店內整潔、乾淨、無臭味(茶葉蛋和關東煮的味道反而成為便利店的標誌),貨品擺放也很整潔,環境明亮 甚至和咖啡文化結合 便利店加幾張桌椅 就city cafe了。店員很多都是年輕人,進門「歡迎光臨」喊的倍兒亮,伴隨著年輕人適度的服務熱情。

而北京、天津的是「柒拾一北京有限公司」在做,現在在北京有100多家店,這家公司是711與王府井百貨、中糖合作的,店面比較少。而其他的本土連鎖便利店也大多「小賣部化」。看過相關連鎖加盟的啟事,大多是「小家庭作坊」化,即一家兩到三人加盟,大媽收錢,兒子搬貨……也許,北京的便利店「小賣部化」是本土城市在 都市化(現代化)過程中有「特色」的 市場與地方保護政策 體現。

所以,如果說產品鏈這些太複雜很難改變,那麼真正要學的是便利店用戶體驗的品質。

PS .NHK有部紀錄片 叫 上海便利店之爭 鏈接一個 : 上海便利店之爭

知乎上還有很多便利店的問題,大概是大家走出去看了世界,然後回頭開始反思自己,這也許就是改變的開始。


就以團結湖為例,往東甜水園,往南朝陽北路,往北姚家園路,往西三環四個路口,各有4家7-11,一家21便利,2家快客,2家小京客隆,確實也都離不算近,來回走也得15-20分鐘,但是架不住北京地兒大,密集度我覺得不算少了。更別提紅廟那塊兒,連著大望路那一區域7-11來說還是不錯的。

北京的生活區塊劃分相對籠統也較大,所以大部分建設中的生活區荒得跟什麼似的。然後城市中心區塊,又都是大型商場,也沒人在那裡找便利店,因此成了現在這德行。但其實很有可能是您住錯地兒了,或者就是買房買的環數有點大~


北京保持早睡習慣的人還是很多的,年輕人里也不少。22點就睡的比比皆是,而南方,22點也許夜生活剛開始。

北方人比較喜歡一次買夠一周的東西吧,而且北京動輒就是天通苑這種數十萬人的小區,要開多少便利店才夠啊,不如直接開個家樂福沃爾瑪什麼的。

北京還有不少住宅區里有小賣部。上海以前小賣部非常的多,後來都轉型加盟為便利店了。

上海便利店多還能解決不少就業問題,這是政策的原因。


怒答。當年在北京,想買瓶水喝,愣是逛了半天。

-------------------------------------------------------------------

便利店又不是只在晚上開,平時路上買水,餓了買吃的,臨時急用買日用品的,甚至交水電煤,付手機賬單,上班悶了進去逛一圈皆可。便利店是一個大網,承載了很多功能啊。樓上那些說晚上不出門的,喜歡吃小吃神馬的,都是北方人吧。便利店的精華,正在便利兩字啊。是不是通宵開倒在其次。還有,上海的便利店已經是日系(全家,羅森,7-11)佔主流了,完全不是老大媽那種概念,跟一般的小超市有質的不同。


見識過北京一堆開到夜裡兩三點,甚至24小時輪班倒的蒼蠅館嗎?

甚至某些中等規模的飯店也偶爾有24小時的。

有水有酒有串有菜有電視,人還不少。

北京土著喜歡熱鬧,半夜扎堆擼串喝酒扯淡的地方真心不算少。

很多小館子老闆都是有產權,開了十多甚至幾十年,不用交租金的。某些認真點的館子都搞半夜網上訂夜宵了。

便利店怎麼在文化劣勢(扎堆擼串湊熱鬧),成本劣勢(店租,食材保存)的基礎上和這幫因地制宜的小飯館競爭?

這才是根本原因。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誰跟你說北京沒有24小時便利店只有很多煙酒超市?光7-11北京就有一兩百家,還有快客,好鄰居,lawson和全家,全時。你不能因為你家門口沒有就說全北京沒有吧?

更新一下,題主問的是北京為什麼沒有便利店全是煙酒專賣小店。然後我舉了幾個例子說北京有便利店而且在部分地區數量很多,評論里有些大俠麻煩你自己審審題再跑過來抬杠好么?

全時不是便利店?全時很差?比7-11差?

你知道么?抬杠真的不比打幡掙得多┑( ̄Д  ̄)┍,遇到神經病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1)南方的大城市晚上人流多,便利店有生意可做。不然開著也是浪費錢的,你別以為只是那幾盞燈,大頭是冰箱雪櫃和煮魚蛋車仔面這些機器。

(2)北方城市晚上人流少,10點以後就幾乎沒啥人在大街了。就像春晚的收視率,東北紅彤彤,南宋大地卻是一片藍海,春晚只是給北方人呆在家看的,因為南方人在串門、在逛街還沒回去啊。

(3)北京煙酒店多也是一個原因,一方面煙酒店的過多,擠壓了便利店的利潤,要知道,煙和飲料(部分煙酒店都會有個冰箱買飲料)是便利店的三大利潤點中的兩個。那為啥北京煙酒店那麼多呢?呵呵,帝都么,總需要煙酒來開路辦事,你懂得。

(4)最後,上海作為西化城市,外企白領多,加班人數多也是一個原因。


文化問題。

煙酒小店在上海話中叫「煙紙店」

存在於各種老式小區賀弄堂之中。

而上海的弄堂類似於北京的衚衕。

北京的衚衕文化讓那些煙酒小店存在的多。

而上海是中國大陸最先受西方文化影響

導致了便利店這種原本西方存在的東西快速湧入上海。

Ps:全家原本是日本的,然後台灣引進,再進入中國大陸。

PPs:lawson,711,這種現代化便利店都是日本的。

當然國企對於上海便利店的支持也是功不可沒,比如好德,可的,快客balabalabala

就是比起日本的真的是low炸了。


天津人,在北京上學。嘗試答一發。

1.作為一個在天津北京待了這麼多年的人,首先能想到的是氣候。我有段時間是靠著學校門口全時活著的,和幾個店員都混很熟。一般冬天關東煮賣到晚上九點多就撤了(大半夜厚著臉皮讓人家給我加熱過...),按照人家的說法,基本上會有5個月(10月中旬-次年三月中旬)晚上連個人影都見不到,水電人工可都是成本。反正大早上讓我出被窩我都覺得是耍流氓,更別提下樓買東西了。

2.便利店的早點和宵夜在北京競爭力不強。拋開北京小吃好不好吃這回事,至少在三環以內的大部分地區路邊臟攤兒的早點比便利店生意好多了。至於宵夜,我認為上海也不會是處處需求量都大,如果圈定北京二環以內的話,不管是飲食習慣還是別的原因,鹵煮等小吃受歡迎程度還是強於便利店的。

3.夜生活。南北差距別的答主也有提到,在我看來北京的夜生活只局限於幾個區域,活動也只是夜店酒吧KTV和擼串啤酒剝麻小,而這些地方的便利店並不少。

4.衚衕文化。至今仍佔有東西城很大面積的衚衕里,居住著無數的北京大爺大媽,他們的購物需求並不高,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類的東西在衚衕口的小商店完全可以解決。


鑒於還有一個問題的潛台詞是上海的便利店多是上海比北京先進的一個方面(見除了計程車和便利店,北京還有哪些地方落後於上海?),那我首先想說的是,更多的便利店絕對不是什麼更先進的表現。相反,它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人們生活的辛苦。

這個問題說明白了,北京和上海在便利店上的差異也就說明白一大部分了。

關注這個問題的絕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們都不是24小時便利店的夜班店員和他們的家人。或者說,這些24小時便利店的夜班店員,在這兩座城市幾乎沒有家人。。。

而大部分人認為的幸福生活是什麼?是在工作之餘,陪伴在家人身邊,一起購物,一起做家務,一起遊戲,即便是便利店的店員。

幸福絕不是工作的半夜回到家,沒有人給自己準備可口的飯菜,發現想吃點什麼或者喝點什麼需要出門去便利店買;更不是每到半夜要獨自一個人守在便利店裡面。

由於產業結構的原因,北京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他們賺的不多,但是朝九晚五,每天都可以陪伴於家人身邊,老人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兒童每天都有父母的關愛。他們周末可以集中採購,每天都有可口的飯菜。不是便利店不好,是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便利店。而那些私人開的小商鋪,就足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僅如此,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區,居民與商鋪主之間,也有著非常融洽的鄰里關係。那些開成便利店模樣的商鋪,卻沒有人氣。

而那些需要便利店的人都是怎樣的人呢?工作到半夜才能回家,家裡卻沒有人為之準備飯菜,整天和朋友在外面聚會到下半夜以排解寂寞;周末無暇去集中採購,也不會為自己未來的一周做任何生活上的計劃;朋友雖多,卻沒有家人相伴,飄在這個熱鬧的都市中。

上海對於這樣的人,當然會很舒服。但是實際上呢?真的舒服么?難說啊!

歐洲的很多城市,過了下午6點就都關門了,生活一樣自由自在,難道說比我們還落後?


氣候和城市規劃都有關係。北京緯度高,特別是冬天氣溫低,晚上和凌晨消費願望低。從城市規划上來說上海的街道窄,街區也小,另外還有城市副中心設計,使得客流和消費都被分散從而便於便利店的形態發展。北京則有點像北美,馬路寬街區規模大,不利於便利店存活。


北京道路密度太低,容積率太低,道路太寬,人行道太寬,裙樓跟路邊退讓距離太大。

上海市中心有殖民地的基礎,規劃好得多。


推薦閱讀:

喜歡北京勝過上海的人,你的理由站得住腳嗎?
蘑菇公寓和愛屋及屋那個比較好啊?
低收入外地實習生如何在上海生活?
上海人排外這個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上海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排外的?
一個北方的女孩子,要不要去上海工作?

TAG:上海 | 北京 | 城市生活 | 零售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