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有什麼用?
學文科的價值在什麼地方?同學理的人相比,學文科的人更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被這道題和諸多答案震驚了,但是仔細看問題時,發現一些東西,需要先搞清楚。
首先
題目是否想問的是在中國目前文理分科制度下的文科專業? 還是已經充分了解了海外等先進教育制度下的文史哲社法等學科? 如果答案是否定,是否理解為你認為中國目前分科之後的理科學到的的東西是有價值的?其次
題目中分別用中英文強調過的tangible的價值,我不明白這樣問的目的,必須是有顏色,有觸感的東西才算是tangible的嗎?法律法規,政治制度,社會組織,公司管理等,哪一些不是實實在在的價值?哪一些可以說完全不需要文科的知識? 如果非要糾結在tangible這個名詞的解釋上,我覺得本身就有一葉障目的問題,舉個極端的例子,就像問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你們怎麼不演奏月亮之上。下面回答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我看到了問題中對中國教育制度的無奈,文科學到的東西過於空泛,脫離生活,脫離社會,且落後於當今世界的學術前沿,想學好非常困難,學得不好和不學沒什麼區別。這種狀況我也很悲觀,至少10年之內我看不到什麼特別明顯的改觀跡象。但是在目前中國的教育環境下,理科和文科遇到的問題是類似的,同樣落後於世界領先水平很多年,一些偏基礎偏理論的自然學科同樣無法很好的學以致用。如果只是出於生計考慮,確實學一些應用性的學科會更「有用」,比如財務,醫學,計算機軟體開發,動畫等等(臨時想到亂說的,具體請參見歷年的最熱TOP10學科)。但是請千萬不要把國內目前教育的問題歸結到文科無用論上!其次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我的心目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就分別擔負著這兩種不同的使命。自然科學幫助人類不斷獲得更好的生活,社會科學幫助人類更好的共處。
我沒有說社會科學是建立在自然科學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有意義,這兩者本身就是互相推動,我們的社會才可以在短短几千年內發展到如此的規模。兩者不可偏廢。最後學文學理完全不是簡單的文理分科就可以決定的,也並非一經確定就不可以改變的。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的主修是政治,輔修是計算機。我覺得兩者對我的影響是差不多的。大學也只是人生的開始,學習永無止境。文科不是拿來用的。文科是用來幫助你決定你學到的知識要怎麼用以及你為了什麼目的,站在什麼立場使用它的。
舉例來說,兩個同樣水平的物理學天才,對歷史和人性,哲學宗教的理念不同,造成的世界觀的不同。會讓他們一個去幫助希特勒,一個去幫助盟國。同樣水平的化學天才,可能讓他們一個去製造生化武器,一個去製造治病救人的良藥。
唯科學論者,從來都鄙視歷史和哲學,宗教的科學家裡,是最容易出現認為幫助希特勒和盟國,製造生化武器和良藥是一樣的觀念的人才。我高中文理分班時分到了理科班,大學時候也學的是工科。
我覺得學文科很有用,現在挺後悔自己大學的時候沒多選修一些文科的科目、多閱讀一些文學的書籍,更是憤憤高中之前老師們(是不是很多大學文科老師也這樣?)把文科這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教成了枯燥無味只知道背書本的學科。談之前,我想先把文科限定在文學、歷史、地理、心理學、藝術等幾個常見的領域,不去討論經濟學、金融這些帶有混合色彩的學科。
概括來說,認真學習文科(或者思考文科相關的東西)有以下幾大好處:
1.形成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是這個時代極為需要但大多數人都缺乏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價值觀紊亂的時代,你幾乎註定會迷失自己,只能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跑,被人耍的團團轉。這個可能跟國內「80後」接受的填鴨式教育有關係——服從權威,而不是獨立思考。而要想培養這個能力是很難單靠推導數學定理、做物理實驗或者設計電路圖能養成的,更多是靠在人文學科上的一些總結和積累(譬如以史為鑒)。2.更清晰的認知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方向。
很多人都在談找到人生追求和人生方向的重要性,就不用贅述了。但是要能做到這個,首要就是認知自己,不斷對自己的性格進行分析(屬於文科的範疇)。3.讓自己變成一個更有趣味的人。
多學習一些文科的知識,比如閱讀文學書籍、學習繪畫、電影鑒賞等等,可以讓自己變得不那麼死板、更有趣味一些,往往能把自己的生活經營的更有樂趣。這樣的人別人喜歡、自己也高興,人生苦短啊,能充滿樂趣的活多幸福!我感覺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一些人文學科,我自己在這方面也正在不斷努力。不要低估任何生活領域中真善美對於人的價值、對於人心的吸引力。
國內高中時期的分科顯然粗暴而不合理[1]。當你有了更好的分類法,沒必要繼續把自己塞回這個該死的框架去學習或討論問題。
對於一些顯然被國人劃分為」文科「的學科,要討論其是不是有實用價值,可以想想如果它們缺失,將造成什麼後果。要了解缺失的後果,第一步是確立一個常識:高中課本上號稱為該學科內容的句子,顯然不代表這個學科的全貌,不一定是這個學科中真或者美的一面。
[1] 不合理性在於:1. 分科標準是「就當前的學習內容來說,記憶知識比較重要還是推演解決問題比較重要」,許多學科的學習放到長期看,該標準就失效,比如地理。2. 不分「理論」和「應用」。理論數學/物理/...跟應用/工程方向差多少我想這裡的很多人都懂,那麼文學跟新聞、劇本創作、翻譯差多少,說得更遠一點,跟法律條文的制訂和外交語言的應用差多少,我希望存疑的人也去了解一下。3. 覆蓋不了全部的學科。大概是出於上一個不合理,許多稍交叉、稍應用的學科就已經不能落在某個分類里,比如經濟、教育、心理、傳播、設計等等等等。進行文理二元對立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思維導向。
最近李海鵬接受訪談關於文理的一個說法我覺得比較好:
李海鵬:文理分科時我很容易做選擇,我喜歡文科。決定當作家也是在那時候。我生活中的大部分舒適感都來自理科的成果,我可以使用電冰箱、空調,能吃到千里之外的水果,咳嗽了也有藥片吃,夜觀天象,還知道宇宙是一個有限而無邊的空間,這生活質量已經超過了皇帝。所以我很感謝也很尊敬理科。至於文科嘛,沒什麼實際用途,只是理科的目的而已。理科造原子彈,文科說不要扔原子彈。理科建造大廈,文科讓其中縈迴美妙的音樂。理科幫助人類,文科讓人類是人類。
這最後一句說的好,理科幫助人類,文科讓人類是人類。
這個問題大家停止回答吧,看看該問題提問者所有問過的問題,你就可以明白回答他的問題簡直就是對你智商的侮辱。這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再象2000年前那樣思考如何發明輪子、如何使用耕牛了,但是今天的我們仍然在思考如何構造一個社會秩序使得人與人之間不互相殘殺、互相傷害、甚至還能夠豐衣足食。我們的大腦幾千年來飛速進化發展,而我們的人性並不比2000前完善多少--from劉瑜
相對來說文科「能用」的方面比較少一點吧。不過還是有些的:
法律,國際關係(外交),語言,傳媒,出版,教育,電子遊戲/電影劇本創作。另外,理科就都是「能用」的么?理論物理學,純數學,和宇宙學這樣的生活中用到的又有多少?
提問者所謂的有形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是用錢來衡量的話很多人做的基礎科學研究基本上都是沒用的。
--更新--
看來問題的說明被修改了。我覺得文理工商農法醫這些專業都有各自的領域和分析問題的方法,並無優劣之分。到了大學應該明白,只有各個專業的人能夠互相理解和合作,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跨領域合作是現在的發展方向。不管學什麼都不能固步自封,要對多個領域都有所了解。
個人認為文科的價值在於社會。一個民主,適合生活的社會,其文化也肯定自由豐富。而一個高壓專政的社會,其文化也一定是畸形發展的,其文科也必然是被不公平看待的。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死亡詩社》
我是學理的,我覺著文科是有用的。
理工科是技術,文史類是思想。
如果只有技術,沒有思想,那麼人就如同一部機器,只知道不停的幹活工作製造產品,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幹活工作製造產品,不知道自己為誰在幹活工作製造產品。
建設自己的生活,不只是有高技術就夠了,還都有思想。文科確實是無形的,但它就好比你的操作系統,光有硬體,沒有好的配套操作系統,設備性能是發揮不出來的,你說文科重不重要?
從前原創的話,現在貼上來:
人最好備齊四種精神:科學精神讓人不會停止問問題,工程學精神讓人不會停止解決問題,哲學精神讓人懷疑解法的準確性,而人文精神讓人記得問的和解決的問題和實際都不大一樣。(朋友補充了一句:數學精神讓這個世界不缺問題。)你要說學文科有什麼用,這個話題很有喜感。
1 首先糾正一下,泡妞把妹與學不學文科沒有關係,學理科的也一樣的泡妞把妹,或許你把巧言令色看做泡妞把妹的武器了。
2 再次我想說的是,專攻文字科目的人,多是追尋一種內心的夢想,並且想把這種夢想表達為普遍適合於這個世界的價值。人類可能需要一百年沉思才有一些超越性的主張,而幾年就可能有一些技術性的進步,所以你會感覺它是無形的。
3 有形與無形,並不是判斷價值高低的標準。文科更多的是練就一種超越世俗的情懷。理科有什麼用,文科有什麼用——當一切用是否有用來衡量的時候,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知識是沒有用的,智慧才有用
龍應台: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
在台灣,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講。今天之所以願意來跟法學院的同學談談人文素養的必要,主要是由於看到台灣解嚴以來變成政治淹蓋一切的一個社會,而我又當
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領導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人物里有相當高的比例來自這個法學院。總統候選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來自台大政治
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農經系,李登輝是農經系,是不是?
但是今天的題目不是「政治人物」,而
是「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為什麼不是「政治人物」呢?因為對今天已經是四十歲以上的人要求他們有人文素養,是太晚了一點,今天面對的你們大概二
十歲;在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許就有四個人要變成總統候選人。那麼,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但是昨天我聽到另一個說
法。我的一個好朋友說,「你確實應該去台大法學院講人文素養,因為這個地方出產最多危害社會的人。」二十五年之後,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導人時,
我才七十二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受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你們。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為他們掌有權力,他將決定一個社會的走向,所以我們這些可能被他決定大半命運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這個權力在手的人,拜託,請務必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你必須知道什麼叫做「價值」,你必須知道如何做「判斷」。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現實政治,讓我們遠離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們共同思索的是:我們如何對一個現象形成判斷,尤其是在一個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
時代里。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的某個人也許必須決定:你是不是應該強迫像錢穆這樣的國學大師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書樓;你也許要決定,在「五四」一○五周
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麼樣的談話來回顧歷史?二十五年之後,你也許要決定,到底日本跟中國跟台灣的關係,戰爭的罪責和現代化的矛盾,應該怎麼樣去看?二十
五年後的今天,也許你們也要決定到底台灣和中國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歷史發展上,又處在什麼地位?甚至於,西方跟東方的文明,他們之間全
新的交錯點應該在哪裡?二十五年之後,你們要面對這些我們沒有解決的舊問題,加上我們現在也許無能設想的新的問題,而且你們要帶著這個社會走向新的方向。
我希望我們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個走向未來的小小預備。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叄個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
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
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
用。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沒有讀過魯迅的請舉一下手?(約有一半人舉手)魯迅的短篇《葯》寫的是一戶
人家的孩子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的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給
狼叼走了。
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裡頭的人,那麼我們看見的,理解
的,會是什麼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葯》里,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
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里,來養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裡頭最大的知識份仔,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但是透
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裡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葯》裡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
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裡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叄個不同層次。
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榦的凹凸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
實的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
影,你摸不到它的樹榦,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
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
現實。然而在生活里,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
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複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不久前,我還帶著我的兩個孩子在巴黎迪士尼樂園裡走那麼一個迷宮;進去之後,足足有半
個小時出不來,但是兩個孩子倒是有一種奇怪的動物本能,不知怎麼的就出去了,站在高處看著媽媽在裡頭轉,就是轉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解嚴」後的台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裡,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裡。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裡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裡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裡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
么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
有縱橫的星圖。這樣的人,要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的歷史裡頭,已經有特定的名詞,譬如
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裡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於我,這就是啟蒙。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裡白楊樹倒影,那麼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的走出迷宮。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後。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以測未來,這話都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沒有玻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裡,是一蓬乾草,真正的枯萎,乾的,死掉的草,這
樣一把,很難看。但是他要我看說明書;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裡,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
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乾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裡,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這個團枯乾的草,用一個大玻璃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麼樣了?第一天去看
它,沒有動靜,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裡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從裡頭往外頭,稍稍舒展鬆了,而且有一點綠的感覺,還不是顏
色。第叄天再去看,那個綠的模糊的感覺已經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松枝的綠色,散發出潮濕青苔的氣味,雖然邊緣還是乾死的。它把自己張開,已經讓我們看
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色已經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叄個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的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裡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里;也就是說,
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於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里,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不必說鑒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於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
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做我們的「國家領導人」?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裡,很醜,我
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
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裡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
個事情批判。
了解這一點之後,對於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和傳播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
你發現,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
義的文化。用自己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啊?西方文藝復興之前是一回事,文藝復興之後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
蒙主義之後又是一回事。然後你也相信過,什麼叫中國,什麼叫中國國情,就是專制,兩千年的專制。你用自己的腦子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發現,咦,這也是一個半
真半假的陳述。中國是專制的嗎?朱元璋之前的中國跟朱元璋之後的中國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國,跟雍正乾隆之後的中國又不是一回事的,那麼你說
「中國兩千年專制」指的是那一段呢?這樣的一個斬釘截鐵的陳述有什麼意義呢?自己進入歷史之後,你納悶:為什麼這個社會給了你那麼多半真半假的「真理」,
而且不告訴你他們是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
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
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作家就寫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讚美歐洲人民族性多麼的淳厚,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
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
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差異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次大戰後糧食嚴重不足的德國,德
國待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見解。好了,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一個暢銷作家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現,我的「了不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這個人是誰呢?(投影打出《五蠹篇》)
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讚美堯舜禪讓是一個多麼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他們吃
的東西也很差,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後禹當國王的時候他的勞苦跟「臣虜之勞」也差不多。所以堯舜禹做政治領導人的時候,
他們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層的老百姓差別不大,「以是言之」,那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禪讓,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能享受的東西很少,放棄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笑
聲)但是「今之縣令」,在今天的體制里,僅只是一個縣令,跟老百姓比起來,他享受的權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紀的語言來說,他有種種「官本位」所賦以的特權,
他有終身俸、住房優惠、出國考察金、醫療保險……因為權力帶來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要享受這個好處,誰肯讓呢?「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
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麼呢?「薄厚之實異也」,實際利益,經濟問題,體制結構,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看了韓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兩千年之後你還在寫一樣的東西,而且自以為見解獨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這種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認為其實應該是一個基本條件。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於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講到這裡我想起
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學評論,談個人才氣與傳統,強調的也是:每一個個人創作成就必須放在文學譜系裡去評斷才有意義。譜系,就是歷史。然而這個標準對二十
世紀的中國人毋寧是困難的,因為長期政治動湯與分裂造成文化的嚴重斷層,我們離我們的原典,我們的譜系,我們的歷史,非常、非常遙遠。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成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會彈鋼琴的劊子手
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
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
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
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素養和知識的差別,容許我
竊取王陽明的語言來解釋。學生問他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卻做出邪惡的事情,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在我個人的解讀里,王陽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識」的層次,而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王陽明用來解釋「知行的本體」的四
個字很能表達我對「人文素養」的認識:真誠惻怛。
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里,
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
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在我們的歷史裡,不論是過去還是眼前,不以人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一切價值的重估
我們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個「什麼都可以」的時代。從一元價值的時代,進入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但是,事實上,什麼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著什麼都不可
以:你有知道的權利我就失去了隱密的權利;你有掠奪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奪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著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變相的捆綁。而價值的多元是不
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價值?我想當然不是的。
我們所面臨的絕對不是一個價值放棄的問題,而是一
個「一切價值都必須重估」的巨大考驗;一切價值的重估,正好是尼採的一個書名,表示在他的時代有他的困惑。重估價值是多麼艱難的任務,必須是一個成熟的社
會,或者說,社會裡頭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價值判斷,才有可能擔負這個任務。
於是又
回到今天談話的起點。你如果看不見白楊樹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裡,同時沒看過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畢業的;二十五年之後,你不知道文學是什麼,哲
學是什麼,史學是什麼,或者說,更糟的,你會寫詩、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同時卻又迷信自已、崇拜權力,那麼拜託,你不要從政吧!我想我們這個社會,需
要的是「真誠惻怛」的政治家,但是它卻充滿了利慾薰心和粗暴惡俗的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之間有一個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別,這個差別,我個人認為,就是人文素養
的有與無。
二十五年之後,我們再來這裡見面吧。那個時候我坐在台下,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
意興風發的總統候選人坐在台上。我希望聽到的是你們盡其所能讀了原典之後對世界有什麼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見你們如何氣魄開闊、眼光遠大地把我們這個社會帶
出歷史的迷宮----雖然我們永遠在一個更大的迷宮裡----並且認出下一個世紀星空的位置。
這是一場非常「前現代」的談話,但是我想,在我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現代」之前,暫時還不必趕湊別人的熱鬧談「後現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個腳印。
(根據龍應台在台灣大學的演講整理)轉載自龍應台先生,點贊者是為龍應台先生點贊,我本人匿名,因為無法聯繫到龍應台,也不知道這文章原始出處,所以無法溝通轉載事項,但是不用做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告知,會刪除。無論你從事哪個職業,最起碼你得學說話吧。學文科最基本的一個,你要會說話。
幹什麼樣的事,就有什麼樣的話要說。中文教你日常交流,政治學教你觀察社會,歷史幫你向古人討教,宗教助你馴服靈魂,哲學助你審視內心。當然,我提到的這些事情,你可能一件也沒興趣做。大多數人對自己中文水平的看法,能買菜還價就夠了,不需要吟詩答對。也許比起和古人對話或者探查靈魂深處,您更感興趣如何與大自然對話,如何探索外太空,那麼便去學自然科學吧。也蠻好不是嗎?
知識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學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我想這才是此提問中,真正值得思考的事情。
哦,我說的文科不是高中生上課用的那個分類方法,高中那一套是為參加高考做準備,沒啥可說的。
就業?難道你上學就只是為了將來養家糊口么,我以為我們談的是其他的事,抱歉。
你看摺疊區這麼多答案,相當一部分就是不會說話,或者本來有價值的看法,表達得卻不好。戒之。說文科沒用的,是因為沒有見過牛X的文科,也難怪,中國目前是人文精神墮落的年代。推薦你看看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 ,優酷上有,那個牛X閃閃,令人折服。
做為學歷史的標準文科學生我很負責的告訴你,作為生存技能來講,沒用。做文史類研究者基本都是在充分認識到沒用的基礎上還在孜孜不倦的研究,為的是什麼?娛樂 BTW 學歷史有一點有趣之處在於基本上本科水平就足以在理據服方面秒殺所有經常在網上對時政體制發表「高見」的人了。因為你們同學,老師之間的論戰不知道要高到哪去了。 處女答 別黑我
如果你所指的文科是高中分科的分別。那我不覺得文理科有什麼區別。都只是升學必要的選擇導向的不同方向而已。作為一個已經上大學的文科學生,在選擇志願以及大學的過程中確實感覺到了文科生的局限性。只是換個角度來講,專業並非畢業後工作的唯一的衡量標準。高中的時候身邊有不少成績很好的牛人,無一例外是理科轉文科的。由此可見,理科訓練的思維,在轉到了文科後明顯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有些具有理科優越感的人眼中,這則變成了理科的優勢。但真正看來,厲害的是人本身,而非科目。這條道理同樣適用於專業。之所以你會有這樣的問題大概也是受到了社會的功利思想影響吧。但也沒辦法,成王敗寇的時代,浮躁的金錢時代,文科生在就業時的經濟利益無法最快速的實現最大化。這又要聯繫到文化問題了。先不概述。總之,成才的永遠是人,而非科目,記住這一點。綜合發展。必將有好出路。共勉。
現在已經是2012前的一年,還有這麼多人在遵從所謂文科理科的粗暴的分科邏輯,而且在這個邏輯上,追尋著個人價值實現和人生意義。
大部分人已經在少年時代被這個社會根據需要粗暴地對待過了一次,所以,不要再這麼粗暴地對待自己。目前高三在校文科生,學了一年多下來,發現文科作為偏主觀的東西比理科偏客觀的東西其實精妙得多。首先,政治書上有一句話,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我的理解是,哲學是總結自然科學發展演變以及其實質的規律,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哲學,往深了說,就是文科所要求索的。說完政治再來說歷史和地理,一個是縱向的世界,一個是橫向的世界,歷史裡面也有地理,地理裡面也有歷史,橫縱交錯就組成一個完整的世界,可以理解成時間和空間,組成時空,兩門學科也是在尋找著變化的規律,以史為鑒,天經地緯,萬變依然不離其宗,宗,還是文科要求索的。其次,個人觀點,勿噴,我認為文科除了求宗問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研究人文,引申出來的就是研究人性,是人與人的藝術,也是人駕馭於人的藝術,改變時代樣貌的或許是某項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如工業革命,但改變時代格局的絕對是思想的開化,如法國大革命,乃至人文主義資產階級思想和無產階級理論種種,都無不證明思想的力量也發揮著操縱時代的作用,我認為探索思想這也是文科的體現。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就想說明一點,文科生學深了可以駕馭理科生,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老闆和員工那樣的關係,方向的指出與實踐的施行,純屬個人還未完善的觀點,求勿噴,忍不住了就輕噴,各位大牛高抬。最後,學文科,和學理科的人,氣質上截然不同,這沒有好壞之分,我和幾個入了理科的基友再見面時,發現氣質,行為處事,思維方式,都有明顯的學科印記,影響將來方方面面自不必說。作為文科生,我認為文科生書生般的儒雅氣質更讓我愛,也在努力的培養,理科生的話··思維方式說一不二,更加客觀,但人文情懷更少了,有所不喜,當然也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畢竟這是個情懷都能拿來賣的時代
推薦閱讀:
※人的智商只是體現在理科好不好嗎?是的話,為什麼許多理科好的「高智商」卻語文很差很差?
※你見過有文化的可怕性嗎?
※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是否有必要學習一點邏輯學?
※為什麼文科生要通過給理科生普及現有哲學來批評理科生自己建立哲學藍圖呢?
※在西南交通大學讀文科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TAG: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