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八九十年代時是不是有過日本熱?

記得很小的時候,好像周圍並不像現在這麼仇日,日本的電視和隨身聽特別多,日本動畫片地方電視台隨意播放,雖然當時抗戰劇也不少,但那時電視台還放日劇,韓劇什麼的連影子都沒有,我們管韓國還叫南朝鮮呢。


那時候的確是日中蜜月期,改革開放初期日本是出了不少力的。那時候國內需要資金需要技術,日本需要市場需要擴張,雙方又離得這麼近,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合作共贏。

不是說那時候不提南京大屠殺之類的,而是沒有重點宣傳,反正政府的話語之間用詞稍稍變化,影響的效果就很微妙了,而中國的教育系統新聞系統都服從於政府的,口徑變一點效果馬上就出來了,跟風者永遠是大多數。反正我還小的時候,仇日是什麼鬼?白天上課的時候仇日放學就看著日本動畫聖鬥士歡呼嗎?我才沒那麼分裂。但現在卻得明顯的感覺不少人有到仇日情緒。

另外,兩國關係好,表現之一就是文化交流。那時候日本動畫歌曲電視電影巨量湧入中國,八十後,特別是85前的應該能說出不少經典吧。如果兩國交惡,這是不可能的,看看現在的韓國就知道,近段時間韓星能來國內賺錢嗎?

只是蜜月期總有過去的時候,隨著中國的體量越來越大,雙方政府的心態都有變化了。加上各種各樣的事,就成現在這樣子了。

反正作為吃瓜群眾,我繼續吃瓜,關我屌事。


我爸爸60後,偶像是高倉健和山口百惠,三浦友和,,鄧麗君。。。

我媽也是60後,最愛看《血疑》

我80後,看著奧特曼,聖鬥士星矢,花仙子,高智能方程式賽車,排球女將,東京愛情故事長大的。。。。

後來電視上就不怎麼看得到日劇了,,,,爸媽活生生被逼著每天看抗日神劇,以前還知道趕時髦燙個山口百惠式髮型,買幾條牛仔褲,給我買大法的walkman,卡西歐手錶,現在他們除了馬桶圈外,對日本幾乎一無所知。


八十年代別說中國,連美國都有日本熱的,通用汽車公司還派了一批人去豐田交流


抄一段吧:人民網北京2013年6月21日電(記者 王曉霞)1973年6月24日,中國天津市和日本神戶市正式締結為友好城市,這是中國和日本之間、也是中國和外國之間誕生的第一對友好城市。中日兩國間友城交流的序幕由此拉開。至今,中日友城交流已走過40年,中日友城的數量也達到了251對,位於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城數量之最。40年來中日兩國友城在各領域開展了大量的交流與合作,可謂成果豐碩。


記得電視劇《當家的女人》里有一段劇情,主角為村招商引資,吸引了一個當過侵華日的日本投資商來村裡考察,準備投資養王八。村民反對說:「這些人當年在我們村燒殺搶掠,我們現在怎麼能讓他們在我們村裡掙錢呢?」後來那日本老兵表示自己是為了謝罪才來這個村子投資的,一番言辭懇切的話後村民終於解開了心結……

那個年代對日本觀感很微妙的,一方面覺得日本人不錯,另一方面又在內心深處多少對那個日本還有些排斥的感覺。


那陣子官方交流比較多,記得那是時候發行過中日青年交流的郵票,包括慶祝建交與和平協定的紀念郵票也有發行,官方廣播里還有學日語的節目,甚至還出過名字就叫《日本》雜誌,那時候是大概田中角榮當台的時期吧。

大眾流行文化更加熱,八十年代初日本電視劇《血疑》、《阿信》、《排球女將》以及《姿三四郎》都挺火的,動畫片如《一休》之類的在兒童當中也很熱;日本歌曲改編過來的《北國之春》也天天聽得到。

山口百惠、高倉健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特別是當時的中國婦女,特別崇拜高倉健,認為比較起來中國男人沒有男人氣概。另外,還有中日合拍的電影必反說《敦煌》,中方大概只提供了取景與一些配合吧。


那時候日本經濟處於風頭正健的時期,日本風橫行大中華呢,記得當時有兩部電視劇風靡一時,一部叫《血疑》一部叫《排球女將》,我老媽追劇草草做飯,差點餓死老子了。


過去不反日是南方都市報眾多謠言中的一個,

無論是教材,人民日報社論,領導人講話,還是影視劇,

中國從來不缺乏相關內容,

88年還有黑太陽731上映,

一直到南都夥同南京大學某教授造謠南京大屠殺80年代前是禁區,忽然有了這種中國過去不提這段歷史的說法。

另外,日本78年開始在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之後政府層面上一直向軍國主義方向擴張,中國態度有變化是正常的。

--------------

更新:

有些小朋友一直認為電視台放日本節目代表高層態度,那85年鄧小平親自提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怎麼回事?

到底哪個電視台的少兒時段比鄧小平親筆提字還代表中國官方態度?還是說你們這些知乎精英壓根不知道鄧小平。

----------------

最後,我不是否認有過中日蜜月期

而是否認8,90年代都是蜜月期,蜜月期80年代中就結束了

同時期抗日劇也非常多

比如91年的電視劇趙尚志

你們當年是只被允許看動畫片所以看不到抗日影視劇吧


要說日本熱,那可可不光是八九十年代,之前高倉健,山口百惠等等都是父母心中的大偶像。

日本趁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機會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政府也需要日本的投資來啟動經濟,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可以說是雙贏。走到今天,我們和日本的實際開始發生變化,過去的利益共同點大大減少,走向對立也是必然,雙方誰也沒有因為「蜜月期」就真以為可以穿一條褲子了,從來沒有(除了自以為自己也配姓日的精日群體)。

貌似現在精日和節奏黨特別願意拿當年的蜜月期開婊。

結合我個人的記憶,我覺得注意一下幾點就好。

第一,中日當時差距很大,好東西好產品誰都喜歡,所以「熱」不是只對日本,只不過日本憑藉自己的便利,先搶了市場。換做現在,無論是雙方產品品質的差距縮小,還是中國開放程度的增大,日本衰落都是必然。

第二,蜜月與敵對並不矛盾,相必也是政治小清新以為國家之間的關係跟自己過家家一樣。我小時候愛國主義電影經常被組織著看,記當年描寫日本侵華的東西也不少,記得有個電影好像講731部隊的有一個冰凍人體實驗的片段,我到現在也忘不了。

第三,當時的日本沒現在這麼跳,挺好,不像現在一樣動不動搞點動作「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這個愚民p也不懂,一定是被國家的宣傳機器蒙了眼了。我當時也就是個小學初中的年紀,確實啥也不懂。那相必在當年(而且沒有網路)能有如此思辨能力的,怎麼地也得大我個十五二十歲吧。


反正東京是2003年才開始熱的


作為90後的我,從小是看《奧特曼》《哆啦A夢》《霹靂賽車》等日本動畫長大的;

而在我父母讀書的年代有部叫《血疑》的日劇更是風靡全國;

在80年代時國內的萬元戶家裡都愛用日本電器;而且95~99那裡年裡我們這裡的馬路上有許多方向盤在右邊的日(zou)本(si)車


有沒有日本熱我不知道,東京熱肯定是有的


當初中日的確有過蜜月期。

日本積極援助我國,各種交流合作捐贈,好多體育項目是人家派人來手把手教出來的。

而中國這邊呢,態度也很友善,大量引進日本電視劇和動畫,你追溯一下幾大日本電視機品牌在中國的歷史(可查閱物質研究相關資料)就知道了。當時哪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啊,只知道日劇。

這股蜜月熱度哪怕在zf態度轉變之後,依然延續到90年代。直到2000年後,日劇開始在電視上絕跡。再過了幾年,日本動畫也開始絕跡。

不然你以為山口百惠和小鹿純子是怎麼風靡中國的,那會兒可沒有網路。


推薦閱讀:

自己在家要做日本拉麵的湯底可行嗎?
同樣是兩個海上島國,為什麼日本和菲律賓的差距這麼大?
如何評價米倉涼子?
如何看待日本將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內容寫入教科書?
台灣民眾會不會抵制日貨,人們通常怎樣表達反日情緒?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中國經濟 | 九十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