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產配置,哪些大類資產能跑贏通貨膨脹?
2以下分析只是提供一個觀察各類資產的視覺,並不作為買入建議
最近翻查了一些不同類別資產的歷史數據,開始本來只是作個簡單記錄,寫著寫著就扯遠了,本文幾個主要觀點:1、隨著貨幣的超發,中低收入階層的財富因金融深化程度加速而被稀釋。2、房地產大概率處於本輪上漲周期的末端。3、未來家庭資產保值增值應提高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4、永遠不要在遠離價值的任何高位買入任何資產。第一部分:從貨幣角度看資產。說到家庭資產,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大的固定資產(如房子、車子)和金融類資產(股票、基金、債券、票據、期權等),而所有的資產,最終值多少錢,都會以貨幣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我們有必要關注當下和今後的貨幣情況。先從廣義貨幣M2說起,簡單來說,M2代表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供應量,可以用它來衡量整個國家存量貨幣的水位。下圖是中國1990-2016年M2和GDP數據圖。可以看出,自1996年開始,M2扶搖直上,遙遙領先GDP絕對額的增長率,過去十年,M2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6%,尤其是2008年4萬億推出後,M2數量在其後的兩年內一下子激增。下圖兩張圖反映得更為直接,一張是M2、名義GDP、實際GDP增長率對比,另一張是M2/GDP比價圖。雖然貨幣政策的效果存在滯後性,但可以看出,2008年推出4萬億,在後續幾年中並沒有如期進入實體經濟,GDP增長率逐步走低,使得M2/GDP比價不斷擴大。M2/GDP比價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化程度,隨著貨幣供應的增加,社會財富這個總蛋糕並沒有相應地做大,大部分資金進入金融體系刺激金融資產不斷加槓桿,中低產階層的財富實際上是被稀釋了。
下圖是中美M2、GDP的對比,更加直觀地反映出我國M2的增長速度。當然,直接用兩國的M2絕對量去橫向對比並不客觀,因為統計口徑不一樣,而且國情不同,中國是銀行主導型的間接融資模式,納入M2統計的貨幣會更多。但我們主要看M2/GDP的斜率,斜率反映的情況還是比較真實的。以上,只為了說明一件事,隨著我國金融深化程度越來越高,如果你隻身局外,你的資產就會被參與金融化程度高的高凈值階層所稀釋,貧富分化會更加嚴重,所以,我們要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去配置和管理我們的資產了。
上面分析的是對內的情況,我們再看看對外的匯率,以下是過去5年美元/人民幣匯率走勢圖,自2014年1月至現在,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已接近15%。
說到匯率,不得不提外匯占款,以下是2014年1月以來我國外匯占款數據(數據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部分月份數據缺失),外匯占款餘額的峰值大概在2014年第四季度,此後幾乎一直下降,下降了約25%,目前大概回到2010年9月的水平。過去十多年,外匯占款總量一直在增加,這些聰明的錢流入中國,或看好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或賭人民幣升值,但無論如何,現在這場戲看似已經落幕,從2014年開始,這些先知先覺的錢已經開始撤退了。
以上是人民幣對內對外情況的一個大致梳理,未來會怎樣不知道,但從趨勢來看,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開始著手考慮如何去保護我們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了。
第二部分:家庭資產配置的選擇、歷年通脹、利率及穩定收益產品、黃金的表現情況
關於家庭資產的配置,首先來看以下一組網上整理的數據:而在中國家庭的金融類資產中,大概配置如下:
在美國的家庭資產配置中,金融類資產大概佔比60%,在金融類資產中,銀行儲蓄僅占約4%,大部分是持有股票、基金、債券和其他託管類資產。當然,這歸根於美國有著發達完善的金融體系。說到底,家庭資產的配置無非就是為了資產的保值增值,為了跑贏其他人,跑贏通脹,跑贏GDP,甚至跑贏過去10年年平均增長超過15%的貨幣供應M2.
我們大概可以這麼想:跑贏M2,你的財富大概沒有被稀釋;跑贏GDP,你相當於跑贏了一半以上的人;跑贏通脹(CPI),你的生活質素不會逐年降低。所以,跑贏通脹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6年實際GDP同比增長6.7%,往後GDP增長率預計會逐步下行。而CPI的數據如下:從1980年到2016年,受90年代中惡性通脹的影響,中國的通脹率平均每年約5%;而過去10年,年平均通脹率為2.72%。上圖在警示我們,如果惡性通脹再現,我們該如何應對?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銀行定期存款、債券、債基、黃金的表現:1、銀行儲蓄存款:從下圖可以看出,自1979年以來,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年化收益與CPI平均值基本一致,但獲取這個累計收益的代價是放棄資金流動性。而過去10年的平均利率約為2.76%,基本於CPI持平(算出這個結論後,我有點疑惑,難道說銀行定期存款是可以抗通脹的?但隨後又想想,你要在1979年把你的資產全部放進去定存,然後30多年一分不取,才能抗通脹,根本做不到嘛)。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2016年的CPI值是2%,現時的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是1.5%,雖然長期看會回歸,但目前是跑輸通脹的。2、債券:下圖分別是上證國債、上證企債指數圖。上證國債以2003年1月3日為基點,累計凈值為160.86,年化收益約3.7%;上證企債以2003年6月13日為基點,累計凈值為209.45,年化收益約5.5%。國債基本可以看作是剛性兌付,所以收益率較低;企債自2015年「天威債」違約以來,剛性兌付已被打破,預計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債違約事件發生。
如果家庭資產要配置債券,剛性兌付的國債或債券基金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債基的收益千差萬別,要認真比較,不要只看當年收益,要看成立以來的歷史表現,尤其是要仔細對比混合債基在牛熊市中的表現,近一兩年新成立沒有歷史業績參考的堅決排除在外。以下是成立時間最長(大部分10年以上)的前30隻債基年化收益分布圖(根據天天基金網提供的累計凈值計算)。可以看出,大部分債基的年化收益在4-6%之間,最高的年化收益8.15%,最低的2.8%,均值為5.36%。
下圖是過去一年(截至2017年1月26日)債券型基金的收益分布情況(數據來源:天天基金網,剔除成立時間不夠一年的基金),571個債券型基金中,回報率差別極大,最好的回報為12.79%,最差的竟然虧損17.45%,均值在1.68%,看來過去一年債基的表現並不好。2017年是企債風險的大年,債基的表現可能會更差,若要迴避債券類資產風險,可選擇配置風險更低的貨幣型基金。
3、讓我們再來看看大家公認的保值抗通脹品種——黃金的表現(下圖):
1975年1月國際黃金價格為175美元/盎司,2017年1月黃金平均價格為1200美元/盎司,42年的時間,年化收益是4.7%,長期來看,遇到惡性通脹時期,也未必一定可以跑贏通脹。如果將時間再拉長一些,收益表現可能會更差。當然,由於黃金是以美元計價的,基於美元長時間以來的堅挺,相對於配置人民幣資產來看,長期配置黃金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的風險,但目前1200美元/盎司的價位並不安全,僅可考慮定投。至於什麼價位合適,我不知道,據說,綜合目前各國黃金開採的成本大概在1000-1200美元/盎司之間,我想這可以作為判斷黃金價格的一個錨,不過跌破開採成本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第三部分:從房地產說開去。
在當下討論房價是要冒很大錯判風險的,很多磚家的臉過去十幾年一直被打得啪啪響,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堅信的「宇宙第一配置」,我們需要把分析的時間周期拉得足夠長一些,因為房地產走完一個周期一般要20年(為什麼說20年,下來會有分析)。下面,我們看一下投資房產的長期回報率是怎樣的,會不會是我們印象中的「一房在手、一輩無憂」?我們還是以數據來說話,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的時間不長,到現在還沒有走完一個周期,所以我們先看美國的情況:下圖是1890-2013年美國房地產價格的統計數據(數據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在過去的123年里,房地產上漲的年份有95年(佔77%),下跌的年份有28年(佔23%),所以說房價大多數時候是上漲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它到底漲多快呢?同樣過去的123年,美國CPI通脹率平均每年為2.82%,房價平均每年增長3.07%,比CPI高0.25個百分點,所以說房子抗通脹的說法也是正確的,但作為投資產品,年化回報率卻低得可憐。但話說回來,這裡只是統計房價上漲的收益,如果算上每年房租的收益,應該會大很多,房租收入甚至佔了投資收益的大頭,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租金才是房子的核心價值所在。所以說,長期投資房產,千萬不要忽視租售比(下面會提到),即使是住宅。如果你覺得老美的數據不靠譜,那麼對比一下我們自己的數據(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請看下圖。從1999-2015年,北京房價上漲4.7倍,平均每年漲幅10.3%;上海房價上漲6.9倍,平均每年漲幅12.9%;從2002-2015年,廣州房價上漲3.5倍,平均每年漲幅10%,深圳房價上漲6.4倍,平均每年漲幅15.5%。
如果你不相信官方粉飾過的統計數據,那我們再看看中原統計的北上廣深的二手房成交價格數據(數據來源:中原數據,指數統計以2004年5月為基期,基期指數為100點):截至2016年12月,北京價格指數為851,上漲8.5倍,年均漲幅18%;上海為599,上漲5.9倍,年均漲幅14.5%;廣州為633,上漲6.3倍,年均漲幅15.3%;深圳為793,上漲7.9倍,年均漲幅17.2%。經對比,中原數據統計出來的漲幅要明顯高於官方統計的數據,但考慮到官方數據起始年份是1999年,中原的起始年份是2004年,而房價真正快速上漲是在2004年之後,所以統計出來的年均漲幅結果不同也是正常的。
總的來說,我國自1998年房改以來,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年均漲幅大約在12-15%之間,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98年開始配置房產,年化回報率在12-15%之間,但這是核心一線城市的回報率,如果全國平均或其他城市,回報率會低得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統計。而且,過去的20年是我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20年,如果20年算一個周期的話,那房地產也大概要走完這個上漲周期了。為了不打臉,我們不去判斷房價未來幾年的走向,因為國家政策、政府干預會影響短期價格的波動。我們只分析房價目前所處的階段,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一是周期,二是租售比;三是人口和城鎮化。
1、關於周期:我們來看下面的出生人口數曲線圖(數據來源網上),中國經歷過兩個人口出生高峰,也就是嬰兒潮,一個是1962-1972年,一個是1980-1990年,如果按照20-40歲是購房主力的說法,20年剛好一個輪迴,房地產的一個大周期很可能就是約20年左右,1998年的房改,剛好是第一個嬰兒潮26-36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實行房改,正好因應了這代人大量剛性的購房需求,房地產市場開啟了黃金的20年。第一個10年(1998-2007年),是第一個嬰兒潮為主力的10年,第二個10年(2008-2017年),則是第二個嬰兒潮為主力的10年。當然,現實中的房地產行業周期不一定會這麼精確,會受到國家政策的調整、政府的干預而變長或縮短,但我認為房地產作為一個商品,最終影響其價格的一定是供需關係的變化。所以,這裡得出一個我自己瞎猜的結論:目前我國房地產估計很可能大概率正處於本輪上漲周期的末端。2、關於租售比:簡單來說,租售比就是房子每月租金與房子總價格的一個比值。為什麼要談租售比呢,因為房子作為一個商品,就應該有它的價值,要麼自住,要麼投資,用來投資時,每月的租金回報就是它的長期價值。說到這裡,有些人喜歡用「房價收入比」來衡量房子價格是否合理,但我覺得這樣不科學,國人的收入千差萬別,你是用本地人口的收入還是用外來人口的收入來計算?你沒錢買但買得起的人多的是,所以「房價收入比」很難作為一個衡量價值的錨。租售比則不同,資金投資是要追求回報的,房子本身並不產生價值,而租金是其唯一產出並且可以衡量的價值。可能你會說,誰買房投資會在意它的租金回報啊,只要價格能漲就行。但我要告訴你,這是投機,不是投資,而且,前面已經說過,租金才是房子的核心價值所在。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會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房子也一樣。
按照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觀點,租售比的合理範圍一般在1:200 至1:300,即每年的租金回報率大概在1*12/200=6% 到 1*12/300=4%之間,從世界各地的房價歷史走勢來看,當租售比低於合理範圍時,長期來看最終會回歸,要麼租金上漲,要麼房價下跌,反之亦然。我們來看一下看世界主要城市的售租比(數據來源:美國數據來自北美購房網,日本東京、香港數據來自網上整理,中國主要城市的數據來自中國房地產報),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美國房價自2006年泡沫下跌後,2009年正處於那波下跌後的第一個谷底,售租比回到平均15的水平,用租金回報率來算的話,相當於6.7%,部分城市隨後價格反彈,到2013年的時候,舊金山、洛杉磯、紐約的房價已經比較高了,租金回報率降到了2.85%左右(我本人對2013年的數據有所懷疑,看美國房價走勢圖2013年房價反彈的高度沒有那麼高)。2015年,日本東京、香港的租金回報率分別在6.25%和5%左右。而中國的幾大城市中,除了廣州、成都外,北上深廈的售租比都在50以上,深圳最高,達到61。按租金回報率來算分別是:深圳1.64%,廈門1.67%,北京1.92%,上海1.98%,廣州2.58,成都3.61%。對比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就可以看出我們一線城市房價所處的位置了。按照目前我國一線城市的售租比情況來看,很多國家城市的房價在極端上漲的時候都沒有達到這個高度,理性告訴我們,售租比最終都會回歸的,要麼租金上漲,要麼房價下跌,而租金上漲需要國民收入的大幅提升。3、大部分人津津樂道的房價上漲根基——人口流入和城鎮化:先說城鎮化,我國1949年建國的時候城鎮化率是10.64%,2016年的城鎮化率是57.35%。的確,過去幾十年城鎮化率的大幅提升,大量無產人員從農村湧進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給房價的上漲帶來很大的需求支撐。但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房價與城鎮化率並非必然的正相關關係,在城鎮化率持續提高的過程中,房價會出現大幅的波動,因此並不是說只要在快速城鎮化,房價就不會跌。
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數據:過去123年以來,美國的房價出現過兩次較大幅度的下跌,一次是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代,一次是在2006-2011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平均跌幅都在30%以上,一線城市跌幅更大。對應來說,1929-1933年美國的城鎮化率大約在50%左右,剛好處於中國目前的情況,而美國現在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所以說,用城鎮化來判斷房價走勢並不準確。
接下來看看人口情況,以下是北京、上海2001年以來的年末常住人口增長率(廣州、深圳數據暫無找到)。可以看出,2010年是北京、上海人口流入增長的轉折點,隨後人口流入速度明顯放慢,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甚至出現負增長,而同年北京、上海的房價卻出現了暴漲。所以說,大城市人口持續流入支撐房價上漲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分析到這裡,我們大概也清楚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所處的階段了。最後,我們回到房子作為商品最基本的供需里,大家都清楚,我國民眾房子自有率是比較高的,很多家庭還不止一套,住房尤其是新房空置率也很高,空置率目前還查不到準確的數據,但只要晚上去各大城市主要樓盤看一看亮燈情況,就能猜出一二。這些空置的住房基本是用來投資的,對於投資的房產,最終要尋求投資收益,當房價漲幅放慢或者預期要下跌時,這部分房子就會爭先恐後大量地流入二級市場,增加供應,特別是第一個嬰兒潮人群步入老年化(60歲)後,大概在2022年。
以上分析,並不是要說房價未來幾年會跌,房價接下來怎麼走,我沒能力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長期來看,這次的上漲周期是一定要走完的,售租比是一定要回歸合理的,價值只會遲到,永遠不會缺席,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是房子作為家庭配置資產未來的收益率會怎樣變化。本部分一開始就提到,自1998年實施房改以來,配置一線城市房產的年化回報率大概在12-15%之間,而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收益率恐怕是要大幅下降的,經歷幾個周期更替後,最後的平均收益率理論上應該回到接近通脹的水平上。所以,我們要清晰知道,假如現在配置房產的話,從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看,並不划算,前面等待我們的是什麼,也許是長達幾十年的漫漫熊途。4、題外話,從「蒙代爾三角」和美國啟動加息周期我們可以想到什麼?下圖是著名的「蒙代爾三角」,即一個國家在穩定匯率、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中只能選二個,不能三者同時實現。而現在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擺在面前的其實就剩下兩難:是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還是穩定匯率?自美國啟動加息周期以來,我們看到央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穩定匯率,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國的貨幣政策很可能會隨著美國啟動加息周期後被迫跟隨收緊,如果真是那樣,這對目前的高房價來說,恐怕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從市場價格看,實際利率已經開始抬升了,看看2016年末和2017年初的回購利率波動以及shibor(同業拆借)走勢就略知一二,shibor更為明顯,下圖是2016年10月27日至2017年1月25日一年期shibor走勢:
2017年,我們坐等高層決策的信息,最新消息央行已經啟動上調一年期MLF利率,從3%上調至3.1%,這個信號也正好印證了前面的分析,如果央行被迫進入加息周期,房地產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第四部分:談談萬惡的股市。炒股一直以來被看作是「賭博、不務正業」的代名詞,當然,如果重點在「炒」,那也真沒說錯。在這裡,我們先拋開偏見,將股票作為一項家庭長期投資的權益類資產來看待,看看會有什麼不同。同樣,時間拉得足夠長一些,我們還是看圖說話,對比一下美國三大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500、納斯達克指數)、日經指數、香港恒生指數以及我們大A股上證指數的長期走勢和投資收益率(統計數據來源:Wind):道瓊斯工業指數(1896-2017):從1896年算起,道瓊斯指數的年均漲幅是5.3%,如果從1932年大蕭條的最低點投資算起,年平均漲幅是7.65%。如果從1973-1974年石油危機最低點投資算起,年平均漲幅是8.8%。可以看出,正所謂危中有機,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市場恐慌,都是股票市場買入的良機,當然,我們不可能猜到市場的底在哪裡,但什麼情況能夠買入,下面會進行分析。標普500(1927-2017):從1927年算起,標普指數的年均漲幅是5.6%,和1896年以來道瓊斯指數的年均漲幅差不多。
納斯達克指數(1971-2017):從1971年算起,納斯達克指數的年均漲幅是9.4%,因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都是新技術產業,而過去的幾十年,是新技術產業發展最快的年代,所以納指的年均漲幅會高很多,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股市的確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從1971年開始算,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納指的第一次山頂位,年均漲幅高達14.5%。
日經指數(1970-2017):從1970年算起,日經指數的年均漲幅只有4.6%,這主要受19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後長達20年的經濟衰退所拖累。如果計算1970-1990年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20年,日經指數的年均漲幅高達15%。
香港恒生指數(1964-2017):從1964年算起,恒生指數的年均漲幅為12.6%,這和過去幾十年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當然,隨著內地城市的崛起,香港的地位已經不同以前,未來恒生指數的年均漲幅大概率是要下降的。
上證指數(1990-2017):從1990年開設股市以來,上證指數雖然經歷過90年代的大起大落,2008年金融危機跌幅高達72.8%,2015年暴力去槓桿幾近腰斬,但依然取得年均漲幅14.3%的好成績,很意外吧?!至於未來上證的走勢會怎樣,那就要看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了。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股票作為權益類產品的投資,長期來看,跑贏通脹絕對沒問題,甚至可以跑贏其他大多數資產,就算對於過去黃金20年年化回報在12-15%的房地產來說,股市也略勝一籌。為什麼呢,因為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長期投資股市會讓你享受到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收益,但有個前提,你得相信這個國家會欣欣向榮。不過,如果你在股市的高位買入,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雖然隨著經濟增長,最後基本都會解套,但你的年化收益率就會變得很低很低。所以,永遠不要在遠離價值的任何高位買入任何資產。
接下來我們要分析的是什麼時候可以買入,其實就一句話:不要買高估。所以我們要設定一個錨來判斷是否高估。請注意,這個錨不是精確的一個點位,而是投資者自己可以接受的合理範圍,每個人對風險承受能力不同,錨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市盈率(PE)可以算是其中一個錨。下面是A股主要指數與世界各地主要指數的估值對比(動態市盈率),計算方法:動態市盈率=最新總市值/2015Q3+2015Q4+2016Q1+2016Q2)4個季度凈利潤。簡單來說,市盈率可以看作是投資收回全部本金所需的年份,例如上證A股目前的市盈率是15.85,即需要15.85年回本,每年的收益率=1/15.85=6.3%,我們可以將這個市盈率與全球其他主要市場的歷史市盈率均值做對比,看目前的價格是否合理或者是否低估,對於低估的判斷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例如目前上證50動態市盈率是10.77,即每年收益率=1/10.77=9.3%,如果你覺得低估,就可以從目前這個價位開始定投。當然,以上只是提供一種最簡單直接的分析思路,由於市盈率會受到上市企業未來利潤的影響而隨時變化,實際判斷起來要複雜得多。再譬如創業板雖然已經跌了一半有多,但目前的動態市盈率仍高達54.1,按照目前創業板企業的盈利水平,每年收益僅有1.85%,很多人在為創業板的高估值找借口,認為創業板代表中國最先進的產業,未來會高增長,但這只是緣木求魚而已。所以,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自己的錨。
以下是上證1998年以來的PE走勢圖,僅供參考(數據來源:Wind):對於普通家庭投資股市來說,在判斷市場低估後,可以分批進場定投,投資指數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ETF就是比較好的標的,例如目前估值相對偏低的50ETF。但並不是說低估就一定會漲,低估了還可以更低估,在市場大恐慌的時候PE跌到5以下也不是沒可能的,只要做好應對便是。投資是一件很長期很私人的事情,我們需要的是耐心,要相信價值只會遲到,但永遠都不會缺席。如果具備了一定的水平,還可以通過股債平衡的方式來調整資產配置,四六、三七、二八都行,一定要自己順手,這裡就不展開說。
如果對自己的投資能力和水平有信心的話,還可以挑選行業。最簡單直接的思路就是看ROE(凈資產收益率)和PB(市凈率=價格/每股凈資產),而市盈率PE是由ROE和PB決定的。一個行業、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是看其能否為股東帶來足夠吸引的利潤,而ROE就是判斷價值的錨,相當於之前提到的房地產行業的租售比,而PB就是你願意為其支付的價格。譬如,一間企業2016年的ROE是15%,PB是2倍,如果投資這間企業,相當於用2倍的價格獲得每年15%的利潤,每份價格的年收益就是7.5%,那麼它是否值得投資,就看投資者自己心中的錨了。理論上,你長期投資的最終收益應該會和長期的ROE水平比較接近。這裡需要說明的是,ROE只代表企業過去運營的情況,未來的盈利水平如何,這才是投資者需要去深入分析的地方。例如,2003-2007年的鋼鐵行業,每年保持15%+的ROE,如果你以此為依據,判斷鋼鐵行業2007年以後10年的盈利都如此而用比較高的PB去投資的話,那麼你獲得的投資收益肯定是不如願的。高成長一旦業績下滑,就會遭遇戴維斯雙殺。大部分的周期行業都如此,連續幾年的高增長、高ROE,然後再接著幾年的緊縮期,ROE可以跌到負值,我們要避開這些高ROE的陷阱,更不要為其支付太高的PB。另外,我們還要分析ROE是怎麼來的,比較常用的是杜邦分析法,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 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有些公司的負債槓桿特別高,從而導致權益乘數也大,ROE也會因此變得很高,要盡量避開這些,當然合理的負債率有利於公司的快速擴張和發展。下圖是2016年各國上市公司的平均ROE比較(數據來源:Wind)。不得不說,美帝國主義真是太強悍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了那麼多年,上市公司還保持著比新興市場還要高的ROE,膜拜一下。對於單個行業或企業來說,看ROE數據,不要看一兩年的,要看長時間以來的ROE,越長越好。下圖是過去20年上市公司行業平均ROE比較(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從圖看出,過去20年,最掙錢的行業是銀行,年均18.7%的ROE回報,這和銀行業的特性有關,高負債,也和過去20年房地產有驚無險高速發展有關,房地產和銀行一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未來20年,如果房地產進入了熊市周期,銀行未來的ROE大概率是要下來的。在這裡,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食品、酒、保險、製藥、醫療等行業,這些行業的ROE水平一般會比較穩定,尤其是食品,以及其他大消費行業,更適合低估買入。另外,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即將到來,醫療保健板塊也應該關注,過去20年,醫療行業表現並不俗,未來20年,大概率會更好。
通過以上不同資產類別長期收益的比較,我們用下面一張圖來做一個總結(注意:以下各資產收益率因受到計算年份不同的影響,可比性會降低,僅作參考,房地產收益未含租金收入,詳細分析請回顧本文前部分內容):在這裡,對於上面的百分比數值,作一個大膽胡亂的猜測:接下來,CPI會上去,銀行利率會上去,企債違約會越來越多,北上廣深房地產收益率會下來,日經收益率會上去,恒生、上證的收益率會下來。最後,引用格老的一句話結尾:資本市場就像鐘擺,總是不斷地從高估走向低估,然後由低估再運行到高估,周而復始、循環反覆。還有,世界上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最好的資產配置是配置書籍。微信公眾號:FATE-SEC可以配置美金資產,為什麼美金賺4%比人民幣10%划算
在中國扭曲的市場環境呆久了,大陸投資者完全不理解美金世界的基本常識。沉浸在高收益的幻覺里,卻不知道,高收益本質上就是高貶值。
先有高通脹,才被迫抬高利率,金融機構絕不會做慈善給高利率;反之,低通脹對應低利息,這是真保值。
利率本質上= 通貨膨脹+資金使用成本+風險因子
如果你發現市面上都是高利率的產品,要非常警惕。因為通貨膨脹肯定很高,錢毛的速度更快了,稍有不慎投錯方向,生活水平會迅速下降。這種通貨膨脹的焦灼感,持幣越來越買不起房的苦逼群眾感受最深。賬面上的利率別急於高興,扣減通脹之後,剩下的才是真收益人民幣世界
大陸的通貨膨脹,統計數字失靈,因為"善意"的剔除了房價等敏感因素。如果參考房價上漲的速度,最近幾年8%-10%是有的,有趣的是,去年人民幣對其他主流國家貨幣的貶值比率也大概是8%—10%。當把高收益的"面子",扣減通貨膨脹只剩下里子。你會發現雖然高利率,但越做越虧。6-8%的賬面 減去 8%-10%的通貨膨脹=負數的實際收益美元世界美國的通貨膨脹比較標準,綜合了房價、消費品等各類資料。3%以上的通脹就是嚴重通脹,需要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一般來說長年的通脹數據維持在1-2%。5-6%的賬面 減去 1%-2%的通貨膨脹=長期正向收益面子還是里子?自己的錢,恐怕還是多些實惠好如果只是為了面子,希臘國債給過90%,你買么?中國80-90年代通貨膨脹超過10%,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可以給到9%,但是幸福么?所以高收益表像毫無意義,需要擠掉通脹的水分,才會得到真實的價值增長——實惠的里子。
在中國做理財,將資金放進順應趨勢的資產類別里,遠遠比糾結於多賺少賺1%,更為重要。而在美元的收益體系中,我們只需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標準資產,簡單的多。
via vesta指尖財富推薦閱讀:
※有 2000 元預算,需要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台智能手機,該如何選擇?
※有20萬元,需要買房、裝修、買車、結婚,應該如何配置?
※資產配置,都有什麼見解?
※如果要分散投資,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大家認為理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