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經驗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情人眼裡出西施」
美感經驗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美學有沒有結論
最近忙考試,簡單說幾句,以後再補充。
(10多分鐘打的,沒有檢查,有語法錯誤順過去就好…)1.美學上的問題都是沒有最終結論的問題,它處於人們的討論當中。不過對於我的結論來說審美經驗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一體的。
2.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美,如衣服、設計品、廣告……都不是審美,這個屬於「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範疇,這種日常生活審美化追求的是一種平均美。我們只能將它局限於日常生活中,因為它不需要我們任何主觀的努力就可以欣賞,而且具有很強的侵略性,以及極強的生命力。總之,它不利於我們對藝術的欣賞。
3.對於藝術的欣賞即審美經驗/美感。對於一個藝術的欣賞,我們首先要有專業知識,把它放到「藝術界」中去考察,即要知道一個藝術的在藝術史上的上下文和創作手法。但是這個不是藝術欣賞,這個只能考察對於藝術本身的知識,而不是審美。(可以說這個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可以看我之前在審美趣味中的回答。
4.當我們確定一個藝術是藝術之後我們就進入了審美的狀態。審美不是一種認識模式,而是一種體驗模式,只有認識論的模式才強調主客觀相分離,強調主客二分,只有這個才有主觀客觀之分。我們的審美經驗是一種存在論模式,強調的是天人合一(葉朗先生語)。前者是一種「認識或理論的對象化把握」,後者是「具體生活的非對象」(哈貝馬斯語)。
根據中國古典美學和西方現象學,審美經驗要求我們「在場」。就是說:「審美對象是一種無概念狀態下的自然呈現」,是事物本來的樣子,揚棄了我們上一步所進行的思考。「審美經驗是主體在無狀態下的逗留,是一種人生在世的原初經驗」,因此審美經驗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天人合一的,在場的,現量的(王夫之語),是回到了人本身的樣子的原初經驗。這整個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引用的一句話「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們的審美經驗就是人生在世的原初經驗。謝邀!
美感經驗是主觀的。一般如果你看上你伴侶其實是主觀的,但當別人問你她哪裡好時,你會用客觀語言描述一下。
謝邀。
一般皆為主觀,但是這個主觀更多時候是在你平時一點一滴客觀的經驗積累起來的。
也就是說,在具體審美髮生的那一刻是主觀的,但這一刻是由客觀組成的。
就像我們前幾年或者小時候接受不了,覺得根本看不下去的美術、文學、音樂、舞蹈、話劇等等各
種作品,現在看起來很享受甚至很感動,這就是你的客觀經驗起的作用,導致在審美的那一刻發生
了主觀的變化。
不知道說的是否清晰,希望能幫到你~是受客觀影響的主觀標準。是主觀的:每個人腦子裡對美的喜好不同。受客觀影響:每個人都會受到這個社會中各種訊息的影響,比如廣告,比如他人對自己衣照的評價,修正自己對美的標準的定義。
審美判斷是主觀的,但是有一個客觀基礎。
簡單說一下最基本的推論。審美判斷是主觀的,是基於審美主體的個體認知。而且這個判斷是無關善惡真假的,比如有人喜歡錐子臉,有人喜歡鵝蛋臉,這些判斷對於各個審美主體而言都是對的。
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美學是人的美學,這是所有美學問題的出發點。而所有審美判斷也一定基於這個客觀基礎。簡單說,喜歡錐子臉、喜歡鵝蛋臉都沒有問題,但是這些臉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對稱的對不對?因為這是人臉的基本特徵。美感是主觀的,任何人都有;經驗是客觀的,決定了美感的普適性,如果美感經驗是建立在系統化美學知識之上的時候,就能增加普適性,從而無限接近客觀。就像美學專家的美感經驗一樣,雖然是他主觀上的東西,但符合客觀美學規律。
沒有結論。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學服裝設計的男生都會變娘?
※藝術教育在學齡前兒童成長過程中有什麼作用?
※和聲小調為什麼叫做「和聲小調」?
※產品設計有意出國讀研,需要準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