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二戰期間為何採用1898式短卡賓槍而不是沿用一戰的G98?
考慮到一戰是塹壕戰居多,k98比g98更方便使用,但是為何二戰這種以閃電戰為主的運動戰依然採用射程短,子彈飄(k98作為狙擊最大的敗筆就是子彈坑爹)的短卡賓槍而不是使用一戰的g98全長步槍,就算考慮到成本問題最起碼給狙擊手和精英射手配置一些也是可以的吧
不要被K98k這個「短卡賓槍」的名字騙了……
那麼為什麼要把K98k命名為「短卡賓槍」呢?因為1935年定型的K98k比1925年定型的K98b卡賓槍更短。
那麼K98b的槍管長度是多少呢?740mm,跟G98一毛一樣……K98b之所以叫「卡賓槍」,僅僅因為它裝備了德軍山地部隊,而山地部隊給它的定位就是「卡賓槍」……K98b和後期型G98之間的區別只在於拉機柄、背帶環、槍管箍等細節部位(針對山地部隊的需求進行優化)。事實上很多K98b就是用G98改裝出來的。
K98k用作狙擊的問題不在於槍管長度,而在於8mm sS彈(相對美國.30-06、英國.303、蘇聯7.62x54R而言)彎曲的彈道。所以並不是「子彈飄」,而是「小便彈道」。
作為對比,美國陸軍M24狙擊步槍、美國海軍陸戰隊M40狙擊步槍的槍管長度為610mm。另外,到了1944年,除了狙擊步槍外,德國人直接給K98k用滑膛槍管,來免去生產膛線的工序。600mm滑膛槍管和740mm滑膛槍管還有差別嗎?只剩下更省料了吧……
PS:圖片里的「Karabiner 98 A」,其實就是最早的K98卡賓槍;在K98b出現後,先前的K98和K98AZ被統稱為K98a。德國人到後期不都用短子彈,低射程但加強火力密度的stg44系列了,毛子也是戰後就換了,美軍頑固了一點,但美軍步槍手戰術上基本不自動開火,最多快速半自動射擊。(到現在都這樣)
步兵的視覺來說,瞄準能力和攻擊能力基本也就在400米左右,k98的射程都有點過,如果不太清楚400米是什麼概念的話,可以找個BF的地圖比划下看下有多遠,靜對靜還算能打中,但也不是一定打的中(實戰裡面你也得考慮風偏和子彈精度,二戰條件來說,特別精確的計算的可能性不太大,沒有小型但準確的測量儀器)。靜對動或者動對動那就只有著名狙擊手才有可能擊中,畢竟人肉彈道計算機是很少的,至於普通一兵,還是考慮多打出幾發子彈比較現實。
還有如果不是定製子彈的話,0.3級別步槍,算上風偏彈道,實際能確保單發就命中射程其實就600米左右(神槍手級別,基本上體現了槍械精度),定製子彈大概800-1000米,這個差不多就是這級別狙擊槍的實際射程了。
還有,狙擊槍這種東西,在大規模衝突的時候比較適合於騷擾而已,並不適合幹什麼別的,遊戲里要體現英勇無敵,還要合理,倒是用的很多(利用不對稱信息),真戰場上一個炮兵連,一周消滅的敵人,說不定都能比猛到能出本書的狙擊手整場戰爭還要多來著。因為二戰期間德軍已經完全以機槍為火力中心,步兵手上的步槍只是給機槍提供掩護的。
這個時候方便快速行動,足夠短才是最重要的。
kar98槍管長24英寸你信嗎。。美帝m24a1 a2,m40a3(7.62mm北約標準彈)都是24英寸槍管,照樣打1km內目標,你還覺得不夠用咯。況且二戰步槍大家都是機瞄你指望交火距離多遠,不如把槍造短點造輕點實在。
用二戰亞洲戰場的套路來套歐洲戰場是不現實的,歐洲戰場更多的是運動機械化戰鬥,需要的是更強的機動性和火力密度
k98k的槍管長度在二戰是主流,老李no.4,m1903,99式都是類似的槍管長度,只有蘇聯的莫辛1891/30還有日軍已經在淘汰的38式還在用700多mm的長槍管。如果繼續用長槍管的g98反而落後潮流了。
還有精度不高是因為步槍和機槍通用的sS重尖彈精度不好的原因,而不是槍管,600mm的槍管夠用了。
白刃戰已經不是主流...
推薦閱讀:
※甲午海戰 的賠款是如何籌措的?
※為何曹操不認為孫家有英雄?
※抗戰和解放戰爭中,有沒有因為女性而壞了大事的情況?
※如果美國這個國家突然消失了,現代世界格局會變怎樣?
※滿族人口是漢族的幾百分之一,為何清朝能統治中國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