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被醫生確診自己的疾病,那麼是否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疾病或者是醫生的能力不夠?


挺有意思的問題

其實國內發現的新的疾病並不算多,很多時候不能確診,是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制約:

1.時間因素

比如某患者因膿毒性休克入住ICU,ICU不可能等到給患者抽血培養+葯敏,三五天後血培養結果回來了再上抗菌藥物,他只能根據情況先上一個比較強的廣譜抗感染方案(俗稱:大穩態)。也許該患者入住ICU後幾個小時就去世了,ICU連補液都還來不及完成。

這種就是:疾病進展的速度太快,來不及全弄明白。

2.經濟因素

比如患者前期X線/CT初步確定某一方面的問題,此時需要做增強MRI或者類似的檢查進一步確定,而患者或家屬在詢問增強MRI的價格之後拒絕進行該項檢查,只得作罷,按照現有的資料進行試探性治療。

3.依從性因素

在這裡又舉個醫生最頭疼的幾大發熱之一--發熱。

為什麼沒學過醫的人,看了一些病症的特徵後會發現自己都符合,但是真正的醫生卻不在意?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一個發熱的患者進了醫院,體溫居高不下,血常規忽高忽低,PCT在正常限附近徘徊,血培養是陰性,PPD試驗陰性、肥達外斐試驗陰性,骨髓培養陰性。

做完上述這一套,可能已經7-10天了,這時患者的醫療費可能已經過萬,發熱的原因卻仍然不清楚。

然後你跟患者說,我們要再查個ANCA,患者心裡一定是拒絕的。

所以不明原因的發熱,真的很棘手,也很危險。

4.醫保因素

接著上面那兩條,醫保每年會給到醫院,醫院會分到科室,這個科室,平均住院日不得超過幾天,平均住院費用不得超過多少錢。

這個不是針對病人個體的規定,也就是說,病人去問醫保中心,是不是我住到幾天就不能住了,醫保是不會承認的。

平均的力量就在於,平均住10天,當我這住了一個30天的,我要收到4個只住5天的,或者7個住7天的,這個平均值才拉得回來。

住院費用同理。

所以其實如果要安排一個特別大的檢查,或者用特別貴的藥品,比如替加環素或者是丙球之類的,其實主管醫生也是犯嘀咕的。

5.醫生水平因素

講文獻搜索的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某個皮膚潰瘍的患者,去到北京協和醫院就診,主管醫生做完了相關的檢查,然後發現,他的皮膚潰瘍不符合常見的任何一種皮膚潰瘍的診斷標準。

難道他患上了一種新的、全人類未曾發現過、定義過的疾病?

然後這位醫生去pubmed上搜,搜出了超過1000頁的文獻(每頁20篇)

(答主自己手動查了一下,發現沒有那麼多,而是有約8000多篇,不過在上千篇英文文獻里尋找答案,無論如何是挺不容易的了)

然後他一篇一篇地搜尋,尋找這種疾病的蹤跡,終於在第371頁發現了這種疾病,完全符合該患者的特點。

診斷清楚了以後,對症下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顯的緩解。

這位醫生做了什麼?

首先他獲得了足夠多的資料,這些資料來源於足夠多的檢查,檢查不詳細就開始下藥,就有不小的概率下錯葯,治療無效,甚至越治越重。

其次他整理了這些資料,調用了他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發現這些資料與常見的該疾病的分型均不符合。如果他不具備這些專業知識和經驗,他便無法採取措施,見到什麼病人都是沒見過的,就如同讀英語閱讀理解全文沒有幾個詞是看得懂的一樣。

然後他帶著問題去查閱了文獻,如果沒有查閱並篩選文獻的能力,就算他想去查,也不能獲得滿意結果,不是每一篇文獻都是可以用的。

然後他懷著熱情以及對醫務人員天職的遵守,閱讀了370頁超過7000篇的文獻,並且大多是英文文獻,如果一個醫生不熱愛自己的職業,不鑽研到這門技術當中,是不會有毅力為了一個人讀完這麼多文獻的。

綜上所述,其實一個疾病的確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患者的病情要允許,患方要有真誠的想確診的意願,並且給予經濟上的配合,最後醫生需要有足夠的專業水平及熱情,能夠整理併合理應用這些資料,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作出判斷。


我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不知何時開始,左眼眼睛失去了部分視力,眼前產生了一片比黑夜還要漆黑一片的盲區,經常會摔倒或撞到東西。去年眼科檢查時漏診,今年換了驗光醫師,確認了這個癥狀。

由家庭醫生轉診到了某個大醫院的眼科,接診的是他們主刀的視網膜醫生。問診數次,核磁共振、CT、B超、無數次接觸式眼壓、無數次閃瞎眼的眼底檢查和拍照、無數次視網膜測試、無數次各種你能想像的焦灼和折騰——除了查出了一堆別的毛病,對於實力的喪失醫生卻無法診斷。給我開了青光眼的葯,說有利無害,先用了一輩子再說。

好歹不傻,我不接受這個結果,要求轉診到了全州最好的視網膜醫生那裡。結果是推翻了青光眼的診斷,但無法確定病因。再次轉診了全州最好的青光眼醫生那裡,問診後認為無法確診,第五次轉診。在我看來轉診和拒診沒什麼太大卻別,但總比誤診強多了。

到此,我在半年裡已經由五個眼科醫生做了十次散瞳,對眼球的各種藥物、光照和接觸測試,已經讓我的睫狀肌變得難以收縮到正常的視力。你可以看到有個病人捂著雙眼痛苦地蜷縮在醫院的樓道里喘氣,那就是我了。

於是我求助了國內的醫生朋友,把手中的病歷掃描發送到北京的某個權威醫院的眼科——國內的專家臨床經驗豐富到令人嘆服,很快就否定了最初的誤診,認為視神經已經損傷,視網膜也萎縮了,失去的視力無法再回來,無法確定原發因素是什麼,建議定期複診。

於是轉診到了現在的美國大夫,全州唯一的視神經醫生。這個專家聽我講述了中國醫生們的看法,表示贊同,能做的就是繼續複查,觀察惡化。說實在的,就算我繼續失明,也沒有什麼辦法。

因為我的祖父母死於漏診和誤診,我的母親很害怕,每年都花重金體檢,但即便如此,依舊漏診了某種疾病,直到咳血才發現,住院直到出院仍然經歷了多次誤診,反反覆復地放射檢查,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診斷和治療指向。

通過這些經歷(也許家家都或多或少有),我試圖去理解一件事——不是醫生沒有儘力,「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診斷」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診斷」,就像白色不是無色。很多時候只能接受人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更要接受人們對疾病的未知性,這才是科學的態度——只有庸醫才是「無所不能」的。當然不能確診也有很多原因,比如癥狀不夠典型或允許自愈的可能,不妨換個醫生多聽聽意見。

無論美國的醫療保險和醫生的診斷水平有多糟糕(我在這邊的專業就是醫療管理),有一件是鼓勵的:在醫生和你不確定的情況下,你有權尋求第二意見。尋求第二意見前,做做功課,不要光看醫生的患者滿意度和社會聲譽,要格外關注醫生的專攻和相關研究經驗。

祝每個人都能健康平安。


醫生: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你要先聽哪個。

病人:先聽好消息吧。

醫生:我們將以你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病………


這個問題首先應該給出答案:不一定是新的疾病,但一定是因為醫生能力不足。

這個答案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患者的某疾病在A醫生處未能明確診斷,但是在B醫生處通過嚴密的檢查證據證實此疾病,我們當然可以說A醫生的水平不如B。當然還存在更加極端的情況,疾病αβγ等在AB兩醫生的診斷下發生同以上的結果,那麼必然A不如B。

原因何在呢?

一、受制於儀器

這個原因說起來十分無奈,我個人一直推崇「以人為本」,人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的。但非常不幸的是,拋開經驗醫學的範疇,現代醫學的診斷勢必無法脫離各種機器。曾經CT的掃描層面精度只有1cm,也就是說,如果病灶的矢狀層面厚度沒有達到1cm,而恰巧我們的掃描拍照咔咔咔一頓拍也錯過了這個病灶,那麼不得不承認,這個疾病非常有可能被漏診。這樣的疾病一般是臨床癥狀不明顯,也沒有輔助診斷的疾病靶標,比如神經系統腫瘤,早期肺癌等等。即使我們的技術不斷革新,掃描層面不斷縮小,從成本的角度考慮我們也不可能將精度縮小至-∞。

二、醫生本身的眼界

做醫生真的需要不斷的學習,幸好這門學科不允許藏私,新的手術技巧視頻很快就會在網上流傳開來,基於各種研究成果文獻的各種疾病的治療指南也以每年好幾個版本的速度更新。但我上文書說到,「人才是醫療活動的中心」,文獻上說的天花亂墜,沒見過就是沒見過,懵逼就是懵逼。但我們不能站在上帝的角度上苛責醫生,說「你們的職業是救死扶傷,你們應該負生命之重擔」,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一個群體裡面,必然有德藝雙馨能力超群的尖子,也必然有能力不足混吃等死的廢物,但前提是作為醫生是要為患者負責的。一個病人來了,看得了那就看,看不了那就趕緊給能看得了的人。國外已經這麼做了,我們也在努力,叫做「分級診療」。頭疼腦熱,拉稀便秘,家門口診所解決;生命攸關,九死一生,當地靠譜醫院急診走你;疑難雜症,日漸消瘦,那就來醫科大學各大教學醫院看專家教授。

三、患者依從性

上述情況現在發生的可能性雖然存在,但是就如今我國醫療體系下發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疑難雜症並不多見(正態分布下的5%),九死一生在現代醫學下也有各種手段吊住性命,拉稀便秘百度一下也能搞定,再不濟我們也可以輕鬆的、花很小的代價見到專家教授。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會有如此高的漏診率?

答案就在這裡,依從性。

患者的醫療成本的提高使就醫變成了非常困難的活動,專家教授一號難求,即使求到一對一的時間也不過三五分鐘便被打發去檢查,然後又要下周再求,再被打發,再求的痛苦循環中。在這樣的就診環境下,患者難免心懷不忿,對中國的醫療產生失望,從而開始「毀滅自己」的道路——不聽話。早期肝癌如果伴有AFP的升高,即使影像學檢查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應該短期內再複查AFP以及影像學檢查,這時候心存僥倖的患者往往會不聽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我們每周都在混亂的門診中痛苦地坐診,難道患者就享受這樣的環境?顯然不會。

這時候他們會上知乎,編輯一個「醫生半年前沒能診斷我xx的肝癌,現在已經發現遠處轉移,醫生有責任么?」的問題


想從病人角度去回答,被醫生告知無法確診,常規會怎麼辦?

1. 首先應該尋求年資更高的醫生,或者其他相關科室醫生會診(通常大醫院,這一步已經完成,才告知你無法確診)

2. 可考慮去更好的醫院(醫院條件是有限制的),不能指望地市級醫院和北京上海一個水平。這裡有個坑,在北京上海請不要去私立醫院,xx專科醫院。你要知道,這麼少見的病,如果醫生只看這一種病,設立一個專科,他早就餓死了!

3. 去了更好的醫院,請完善所有醫生建議的檢查!比如據說癌症驗出率大大提高的新的pet-ct等。當然,費用會很高。有些還可能要重複做,因為任何檢查都存在幾率問題!連個血培養找細菌都得抽幾次,以免錯過小小的細菌,何況疑難雜症。

4. 如果以上都完成還查不出來。你可以說,你們醫生沒有本事。只是確實是沒有本事,是整個人類沒有本事,玩不贏大自然。這時候,可以做的不多,大多數會尋求中藥。

常規臨床所見,這樣的處理是比較符合時效性的。


謝不邀

忍不住要答

因為

這是一道送命題


嗯,送精神科,排除心因性。#論三假醫院不能確診的體感癥狀該怎麼收場#


我不是醫生,不說專業,跑題說下:

我遇過患者就診科室不是最後能確診的科室,我的中醫腎病醫生絲毫不知道抑鬱症基本情況,消化科醫生不能確診是慢性腎功不全造成的消化癥狀——極有可能是患者拒絕了醫生其他方面檢查,又治不好消化問題。


醫療是有限的啊,醫生的經歷,領域也是不同的…有些病處在學科交叉,碰巧這個醫生沒經歷過,那個就經歷過,結果當然不一樣,但是這跟醫療水平是兩回事…術業有專攻而已。

看了這問題,真慶幸我選了個極端依賴影像學檢查的科啊,一個片子解決一切,感覺安全好多…


有種病叫疑難雜症


我以前在醫院的神經內科看病時,在普通醫生那裡做診斷的結果是「失神小發作」(癲癇的一種),醫生說發作時會短暫的失去意識,但我強調我在發病時盯著鐘錶看,我覺得秒針是連續運動的啊,我不可能沒有意識,醫生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後來去專家醫生那裡看,才做出正確的診斷是「運動誘發性發作性運動障礙」。

我覺得如果你的病醫生診斷不出來,多半還是醫生的能力不行或者你的病稍微罕見了一點,你得的病從未被發現和研究的可能性應該比你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還要低幾個數量級。


只有被確診,你才能定義誤診。

否則,只能定義為精神問題。


不一定的,很多疾病在剛發病階段並沒有什麼特意性,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要明確診斷相對困難。當然不能排除個別醫生或者醫院水平的限制,所以建議到三甲醫院。


這種問題,在傳統醫學,是醫生能力所不及。

在現代醫學,是新病。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自身的例子,去年年底出差一月,由於環境惡劣導致自己左下頜腫脹且疼痛難忍,牙齒不能張開,每晚都不能睡覺,那感覺。。。

發病一個星期後回到上海,以為馬上就能得到解放,醫生否定了我是腮腺炎的說法,並給出理由一二三,聽的我信以為真,說是裂頜關節炎,是由於受凍軟骨受傷導致,並建議我在掛消炎水的同時理療加針灸,做針灸時放了一大攤子的血,然而三天後左下頜腫的更大了,自然疼的不能自已。

唉,果斷換醫院,大醫院口腔外科的醫生一周只有三個半天的班有醫生專診,第一次沒預約上,兩天後趕上醫生上班,醫生看見直接說你這個得先把炎症消完才能看啊,苦逼又掉了三天水。這時候離發病已經十多天了,疼的大腦不能思考,每晚最多睡兩個小時就被疼醒,左右臉完全不對稱,人急得不行,又去找醫生,醫生說我讓你先消完炎症再看,你要是等不及那就先拍片吧,開了一個增強ct的單子給我。

做增強ct 是需要先打針的,方便看的更清楚,左手打了三次針都說血壓不夠不行,那時候確實整個人特別虛,護士要換右手,我說算了,就拍普通ct吧,等到第二天星期五輪到我拍了,周一才拿到片子,這時候嘴巴也有一點點消了,晚上也不是很疼了,找醫生說片子看不出來,上面寫著不明腫脹,有可能是分泌唾液的地方堵住了導致腫的,既然好轉了那就回去休養看看。

回去嘴巴逐漸慢慢消退了,但還是有一點腫,臉還是能看出來,後來感覺和牙有關係就去拔了牙,也沒什麼卵用,直到現在半年了還是這樣,偶爾大腦有一點麻,還是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怎樣能解決。唉,生不起病啊,鍛煉好身體盡量不生病吧。

祝大家身體健康。


我只有一個問題,如果所有病都能很快確診,豪斯醫生究竟是怎麼拍到第八季的?


也許不能確疹的疾病是明確存在的,只是醫生每天看到的屬於大樣本..有些不常被碰到的,醫生也許時間不夠或太忙,就會錯漏.


很多不好確


深有體會,現在就越來越這樣覺得,以前的赤腳醫生總是能夠藥到病除,或許那時候的疾病都是小兒科,越到醫療水平高的醫院,醫生顯得更專業但醫治範圍感覺也在變小,這或許是術業有專攻吧,一個疾病有時候需要做很多檢查才發現是那個最不起眼的因素引起的,醫生的經驗和病患的經濟水平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情況。


很多人都以為疾病的診斷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一個疾病的診斷需要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醫生的臨床經驗相結合的,這是一個很多環環相關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排除,不斷的鑒別得來的診斷,而且這個診斷還可能是錯的,所以不能簡單的否認一個醫生的能力,因為現在很多病是沒有查明原因,病因等,是很容易誤診的


現有技術水平幾乎沒有無法確診的疾病。但是確診總需要花點時間,只要不是馬上要死的疾病,拖幾天肯定能確診。


在感官上察覺到與以往有所不同(冷、熱、酸、痛、癢……),我是不是生病了?

這裡,人們在感官上的異常在醫學上被稱為「癥狀」,而對於這些癥狀的扼要描述被定義為「主訴」。

那是不是所有出現了癥狀或者主訴的情況下都是生病了呢?

其實不是的。

儘管人類的科學已經發展到了可以上天入地的程度,但是醫學仍然還做不到將所有人類身體出現的癥狀或異常都以某種具體的疾病進行定義。正因為如此,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不舒服,去看病,到醫院做了一堆檢查,最後醫生說沒查出明確的疾病。

所以在疾病與健康之間,有一個概念叫做「亞健康」。


推薦閱讀:

關於發燒的過度醫療?
日本國民健保真的既不貴又不用排長隊嗎?這個世界性的醫保難題,日本是怎麼解決的?
你喜歡什麼樣的醫生?
醫保會給醫院帶來虧損嗎?新農合呢?

TAG:人屬動物人類 | 疾病 | 醫院 | 醫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