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有代表力的國(民)家(族)的劣根性你認為是什麼?

好像我們國家什麼負面的東西最後都可以歸結於「還是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上來。許多人說其他國家也有其國家民族的劣根性。你認為有代表性國家民族,中國,日韓,俄羅斯,美國,歐洲各國,非洲黑人,南美等等,他們所擁有的劣根性?是什麼?


個人認為所謂的民族劣根性主要還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尤其是近代史)所塑造的。搞種族論就沒意思了。中國就是近代受的苦難和壓迫太多,舊時代物資匱乏和政治運動給一代人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改革開放的時間又不夠久,雖然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強國,經濟建設和發展蒸蒸日上,但是國民內心深處還是有那麼些不自信,有時候又比較敏感,容易被煽動。舊時的人情社會的影響力還存在,還沒有完全過渡到一個規則社會的形態。與其說是民族的劣根性,不如說是特定的歷史時期所塑造出的國民性格。

不過幸運的是,這種事情的改變往往幾代人就夠了。隨著新一代的中國人逐漸走向社會,這個國家還是充滿著變革和發展的無限希望。


說到國民劣根性,不得不提魯迅。在魯迅的早期著作中,研究所謂國民劣根性的相當多,他棄醫從文也是為了改造中國的國民性。現代的某些學者往往抓住魯迅早期思想的弱點,加以發揮,攻擊中國的國民性,或曰中國人麻痹無知,只配做亡國奴,或曰只有或實業救國、或科學救國,而不提三座大山壓死了多少中國國民,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才能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魯迅和這些人不同。他對中國社會有極其深刻的認識,他對魯四老爺、假洋鬼子是痛恨的,對人民是滿腔熱情的。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宣布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的,是魯迅,是他的《狂人日記》。在今天,要想了解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社會,魯迅的作品是極生動、極重要的材料。他筆下的那些「國民」,正是當時的農民、小市民。他不是藐視他們,而是他自己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就是說他當時還是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雖然是站在時代最前列,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看不到阿Q們中間蘊藏著的力量。這也難怪,當時的中國無產階級還很弱小,阿Q參加的「恐怖活動」,農民的自發鬥爭即「不準革命」的革命不可能使魯迅看到希望。他當時的思想武器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他相信人類會進步,一代會比一代強,他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是他看到的卻是這樣冷酷的事實:包括他的一些學生在內,同是青年,為什麼這一些青年殺另一些青年呢?魯迅在研究國民性的過程中是極其痛苦的,很長時間找不到答案。讀魯迅早期的作品,要了解他早期的社會環境和他的政治、思想狀況,否則很難看懂。

魯迅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是後來的事。這些條件促進了他的轉變: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創造社對他的批判,使他冷靜地思考自己走過的路,認真地讀了馬克思主義著作,用馬克思主義這把解剖刀,解剖社會,解剖別人,也解剖自己。他不是輕易地相信共產主義的,而是蔣介石的屠殺,血的事實教育了他,馬克思主義教育了他,共產黨人的艱苦奮鬥教育了他,使他相信:「唯有無產者才有未來」,並為此奮鬥終生。

如果大家有興趣,如《二心集》、《三閑集》的序言,還有瞿秋白寫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這是第一篇正確地分析魯迅思想的文章。這幾年沒人提這些文章了,甚至魯迅的其他文章也要被從教科書中刪除了,因為它們都是講魯迅從進化論到階級論的轉變過程的。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武裝起來的魯迅,對社會的分析,對論敵的批判,都面貌一新了。他不再停留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地位,而是和無產者站在一起了,他的文章也就更加鋒利了。到了後來我們可以發現他同梁實秋教授的論戰文章,就不難發現,他已經不再一般地論述國民性了。因為有人說梁實秋反對無產階級文學、是資本家的走狗,梁極不滿意,怒氣沖沖地去查英文韋勃斯特大字典,得知無產階級不過是一些無知的窮光蛋,就寫文章嘲笑「無產階級文學」這個口號如何如何可笑,魯迅就寫了一篇批梁的文章,叫《資本家的「乏」走狗》,嘲笑這位大教授連什麼是無產階級都不懂,只能算一條「乏」走狗!魯迅這個論斷極其準確,以至到今天我看到一些反共分子的文章內容如此貧乏,就不由地想起這個題目。

人是分為階級的,(對這個客觀事實產生質疑的讀者可以參見,哪一刻讓你終於意識到了和對方階級不同? - 人際交往)只講國民性,不講階級性,只能使自己難以正確分析事物,如同早期魯迅那樣。《毛選》第一篇就是分析中國的階級,不但承認階級,而且做了具體分析。對一個階級,又分析它的大、中、小,上、中、下,左、中、右,又分析它在不同形勢下的表現,等等。這種分析,在整個毛澤東著作中是貫徹始終的。講實事求是,就要講這個「實事」,「求」其中的「是」,毛就是這樣做的。

現在是21世紀,不是魯迅那個年代了,現在中國的國民性和那時也不盡相同。很多人自私麻木,這是事實,但人們的表現還是不一樣的。俄國作家愛倫堡在他還沒有反斯大林時,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一邊是荒淫無恥,一邊是莊嚴的工作」,用來描述西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蘇聯。在當今中國,既有被金錢等誘惑所俘虜的人,也有昨天的或者明天的革命勇士。對立統一規律是基本規律。國民性中包括著對立物的統一和鬥爭。階級內部、政黨內部都包含著對立鬥爭。先進、中間、落後,總是存在的。不會都先進,也不會都落後,很可能仍然是兩頭小,中間大。看過一張毛在天安門上談話的照片,面對百萬歡呼的群眾,他仍然冷靜地說:「左派能有百分之十就了不起了!」而希望就在這裡。


哪有什麼國民劣根性,都是人性。

別比爛,比爛你就會發現一個比一個爛。


日本:1.以年齡大小為話語權的文化。

現在日本沒落的一大原因

2.為了和群體步調一致什麼違心的事都幹得出來。

導致年輕人內心封閉,壓抑自己,等到爆發的時候往往就變成各位手機里各種獵奇變態案件了


我剛開始的時候也和很多答主一樣認真思考過所謂國民劣根性的問題,我還看過很多描述描述中國人的書,例如&<醜陋的中國人&>等,也似乎覺得書中描述的只有中國人才幹的出來。但是自從我看過知名學者摩羅的講座後,我改變了我的想法。

摩羅就認為中國古代就更本不存在國民劣根性的問題的探討,只有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污衊,強者對弱者的污衊,因為你們怎麼怎麼不行,所以我們才要統治你們。國民性的問題是西方列強殖民帶來的,他和古代統治階級一樣,他告訴殖民地人民,你們有多麼多麼差,我們多麼多麼強,所以我們打你們很正常,你們輸了是你們從頭到腳都差。所以摩羅認為,從來就不存在國民劣根性,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樣的,國民性是西方列強殖民統治帶來的標籤。

我們今天還在討論所謂國民性其實是五四運動帶來的不良影響之一,這場運動讓中國人完全接受了我們存在國民劣根性,西方人先進的觀點。當然,我們放下天朝上國的驕傲,虛心學習西方國家自然是好的,但是我們也因此失去了民族的自尊心,甚至演變成了逆向種族歧視,默認西方什麼都是正確的,西方什麼都是好的,我們甚至放棄許多文化遺產去適應西方世界的規則,這不得不說是我們近百年近代史最大的悲劇,鴉片戰爭失去不僅僅是主權,更多的是我們民族自信,自尊。


韓國,韓國人醺酒的程度是我不能認同的,大學門口的酒吧里永遠有韓國人大吵大鬧,聽到過好幾個住教學公寓的老師抱怨韓國人吵鬧,而且是半夜一點,還屢教不改。韓國人普遍不守時,遲到十幾分鐘算好的了。還有就是過於直爽了,當你的愛好不被她喜歡的時候,她會很直接的說出來,並且會說我覺得好變態等等。這種直爽挺沒禮貌的。


中國還是有些陳舊的思想放不開,講道理,中國是東南亞少有的成人向作品不合法的國家,這讓我很不爽。


推薦閱讀:

金元帥在努力讓朝鮮變好嗎?
古今中外發生過哪些結局慘烈的戰事 ?
德國敞開大門迎接難民,她想好怎麼解決難民問題么?
為何從利比亞、葉門撤回國的中國人大多感激政府援助,而許多從尼泊爾撤回國的中國人則痛批政府救援不力?
中國歷史上人口周期為何在清朝中期打破了?

TAG:政治 | 文化 | 民族 | 國家 | 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