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國工業的一路領先,靠的是創新還是嚴謹?


「德國製造」並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於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後,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為在夾縫中求生存,德國人開始剽竊外國技術,走上假冒偽劣之路。1876年,參加美國費城世界商品博覽會的德國展品被貶為價廉物劣、無人問津。1887年,英國議會甚至針對德國修改商標法,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產品均需註明「德國製造」字樣,以此區分劣質德國貨和優質英國貨。彼時,「德國製造」猶如烙在德國人臉上屈辱的「紅字」,逼其奮發圖強、打響了一場為質量而鬥爭的百年戰役。

  如今,「德國製造」大器晚成,成為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確的代名詞,也成為宣傳國家形象的金字招牌。憑藉紮實穩健的製造業,德國在金融危機中挺立潮頭,歐洲各國唯其馬首是瞻,就連早已棄實業、投金融的英國也只能望洋興嘆。

德國工匠精神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的堅持。全德360萬企業中,92%由家族經營,規模最大的100家家族企業平均年齡超過90年,200年以上企業達837家,數量位居全球第二。這些百年老店不盲目求快、不浮不怠,堅持精益求精、久久為功,窮其一代甚至數代打造自身品牌的案例屢見不鮮。他們對所處行業有著特殊情結,即使暫時不景氣,也從不輕言放棄。德國最古老的私人銀行之一邁世勒銀行歷經300年風雨,至今屹立不倒,其企業信條即為「欲速則不達」,堅持穩健第一、速度第二,不因一時一事動搖初心,注重長期規劃、立足時代傳承。

  德國工匠精神是「凝神屏氣無言語、兩手一心付案牘」的專註。其一,企業秉持「術業有專攻」。據統計,全德共有1500多家特定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佔全球半壁江山,其中86%為機械製造、電氣、醫藥、化工等關鍵工業企業。這些企業抓准行業「縫隙市場」,潛心深耕,以小博大,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這些企業雖默默無聞,卻是超級的利基市場佔有者,擁有70%乃至100%的全球市場份額,可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伍爾特集團為例,該企業自1945年成立以來專註生產單一產品——螺絲,幾十年如一日精雕細琢,終成無可替代的行業翹楚。其二,工匠具有「職人氣質」。許多德國工匠心中對職業懷有始終如一的熱愛、對產品有著止於至善的追求,他們兢兢業業、苦心鑽研,力圖實現「從99%到99.99%」的完美跨越。

  德國工匠精神是「不因材貴有寸偽,不為工繁省一刀」的嚴謹。為保障產品質量,德國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行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自1918年起,德國工業標準化委員會共制定3.3萬個行業標準,其中80%以上為歐洲各國所採納。在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德國又建立起質量管理認證機制,對企業生產流程、產品規格、成品質量等逐一審核,確保可靠性和安全性,對消費者負責。同時,德國還針對出口產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監控、事後處理程序,出現售後質量問題時,企業應不惜一切代價儘快解決。在無比嚴格的質控下,德國從生產機械、化工、電器設備,到廚房用品、體育用具,乃至一支圓珠筆都秉持「但求最好,不怕最貴」原則,嚴選材料、嚴格工序、嚴把質量、嚴格檢驗,每一個成品都堪稱世界上最過硬的產品。

  德國工匠精神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造。德國講求「匠心」,而非「匠氣」,反對因循守舊、閉門造車,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創新。據統計,德國研發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各家族企業研發經費平均高達銷售額的4.6%。德國雖非信息技術、基因工程等新興行業先鋒,卻能在實際生產領域不斷推陳出新,其人均專利申請數量是法國的2倍、英國的5倍、西班牙的18倍,在全球獨佔鰲頭。究其原因,以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為代表的數百家應用科研機構填平了技術與市場之間的鴻溝,使工業領域的創新能迅速抵達終端,惠及整個行業。

  德國工匠精神並非完美無瑕,其一以貫之的「慢」原則事實上是一種低風險偏好的運營思維,對已經有的,無限深挖;對新誕生的,保持警惕;對短期利益,興趣不大。在快速消費時代和互聯網浪潮中,這種思維可能使德國被「彎道超車」。而在傳統實業領域,德國仍將立於不敗之地。在寶馬汽車公司的一家博物館中,展出了所有車系的製造參數和說明,許多參觀者驚訝於寶馬泄露商業機密,而寶馬給出的答案是:即使其它車廠照著做也做不出來。這種充分自信正來源於「慢」思維造就的品質極限。


身處德企的創新部門,親身經歷告訴我,德企做全新的東西實在一般,往往有人提了新的想法,發現沒人做過後,面對未知世界覺得風險太高,就不了了之了,而看到有美國人開始吃螃蟹了,才開始盯著追趕,但是,但是,但是,三遍,一旦做起來比誰都精細都認真,一旦做起來比誰都精細都認真,一旦做起來比誰都精細都認真,三遍


一個嚴謹的學術氛圍,總會搞出一些發明和創新,嚴謹與創新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德國人確實有一種嚴謹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在形成一種務實的教育制度,源源不斷的給德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造就了德國發達的工業。

所以說,教育是一個社會的鏡子,它反映出所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優秀的地方,差的地方。、

比如:我國的教育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依然保留科舉制度的功利,所以我們國家只能培養大多數功利的學者,同樣只想圖眼前的利益,只想走捷徑,只想去評職稱,搶經費,而從不原花心思用心去高研究。

這也是阻礙我國科技發展的絆腳石,如果中國無法改掉這個弊端,我們永遠都是西方文明的跟隨者,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永遠都是遙不可及的夢。


謝謝邀請。

在德國生活了16年深有感受。

我覺得德國的成功更多的態度或者說耐心

1.做事嚴謹就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耐心。

比如研發,在設計之前整個研發過程所設計的人員都聚集在一起,設計組,產品發布組,模擬測試組,標定,驗證,認證,材料組,生產工藝組,分裝組,總裝組,後期維護組,採購,估價組,客戶服務組等一起討論應該怎麼樣設計,會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出現的問題,這個過程叫做FMEA,完成這一階段就需要幾個月時間開無數次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據我所知國內很多企業沒有或者只是走形式!

順便提一下國內發展的心態

2.嚴謹耐心需要時間,在利欲熏心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多國內企業為了利益為了既定目標沒心思去嚴謹。

3.嚴謹需要延續性。

很多有很多百年老店,走的就是延續性!

一個產品從前期到批量大約需要5到6年時間如果領導只干三年,為了功績自然不會出現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情況,於是種樹直接把參天大樹挪回來埋上,樹倒了再來棵新的!

在工業發展上這叫copy,全盤照搬不需要理解,既不嚴謹也不創新,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中國車企還處於抄襲階段的原因。

當然過於嚴謹有時也是個弊端,比如時間很緊迫的時候德國人就慌亂了,不過這樣情況很少,人家房子蓋好百年不倒,很多中國的橋拆了架子橋塌了!

先說這麼多後續...


謝邀。

嚴謹下的創新永遠比利益面前的一時興起好的多。


瀉藥

德國工業領先有多方因素。固然有德國人的嚴謹在裡面,也有德國政府大力推進的技術創新有關,還和德國多年以來作為工業強國打下的底子有關。單獨割裂地看都不科學,只有統一在一起,才是德國工業領先的原因。


靠的是積累


論產品品質,科技含量也就一個正常發達國家的水平,非要吹成神。

另外:真正領先的是日本。


最開始說白了也是抄,但是人家後來自己出題了……


瀉藥,個人感覺靠的是嚴謹


小學文憑來回答之兩者都有。


推薦閱讀:

假如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和印度要過多久才能自發出現工業革命?
三星、松下、西門子的冰箱哪種質量好?
都說航空發動機難,那麼,除五大常任理事國,還有那些國家能夠自主製造類似斯貝發動機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
如何看待印度總理莫迪「大鍊鋼」的言論?

TAG:工業 | 德國 |